管理經驗
貝爾格里奧神父在耶穌會擔任過院長和省會長,他所接受的培育能為治理教會提供哪種經驗?耶穌會的管理風格是長上做決定,但也徵求「參議們」的意見。於是我問教宗:「您認為您過去的管理經驗在目前治理普世教會的作為上能用上嗎?」… …
教宗嚴肅卻十分平靜地略作思索說:「說實話,我在耶穌會做長上的經歷不常有這樣的表現,即進行必要的諮詢。這不是件好事,作為耶穌會士我最初的管理有許多缺點。那是耶穌會的一段艱難時期:整整一代會士都消失了,為此我尚很年輕就當了省會長。那時我才36歲,真是瘋狂。我必鬚麵對困局,我的決定是以生硬及獨斷的方式作出的。不過,我必須補充說:我一旦將事情委託給人,就全盤信任這個人,除非他真的犯了大錯我才指責他。儘管這樣,人們畢竟對專製作法感到厭倦。我獨斷專行和迅速作決定的方式給我帶來很大麻煩,並且我被指控為極端保守分子。我在科爾多瓦(Cordova)時曾有過內心嚴重危機的時期。你看,我當然不是真福伊梅爾達(譯註:她是位非常虔誠溫柔的小女孩),但也絕不是右派分子,是我獨斷專行作決定的方式造成麻煩。」
「我把這些親身生活經驗說出,好使人了解什麼是危險的事情。隨著時間我學會許多。上主也讓我經過缺點和過失掌握治理的學問,就這樣,在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總主教時,我每隔半個月就召集6位輔理主教開會,一年當中與司鐸評議會碰面數次。會上提出問題並敞開討論空間,這為我作出最好的決定很有幫助。然而,現在卻聽到有人對我說;『別過於諮詢,決定就是了。』我卻認為諮詢極重要。例如:樞密會議、世界主教會議都是使諮詢起到真實和積極作用的重要場所,不過,在形式上不必僵硬。我願意有實際而非流於形式的諮詢。8位樞機的諮議會,這個’局外人’的顧問團不單是我的決定,也是樞機們的心願,是選舉教宗會議召開前全體樞機大會上表達的願望。我希望它是實質而非形式化的諮議會。」
「與教會同心同德」
接下去的是關於教會的主題,我試著了解為教宗方濟各而言,聖依納爵神操中的「與教會同心同德」到底有何意義。
教宗從一幅圖像出發,毫不遲疑地答道:「我所喜歡的教會圖像是天主的忠實聖民,我經常使用這個定義,它也是«教會憲章»第12號的定義。隸屬一個子民具有強烈的神學價值:天主在救恩史上拯救了一個子民。若不隸屬一個子民,人就沒有十足的身份。沒有一人作為孤立的個體而能自救,天主卻顧及人在團體中建立相互關係的複合情節,而將我們吸引到祂那裡。天主進入人與人的互動中。」
「子民是主體,教會是在歷史中行走的天主子民,有甘甜苦樂。因此為我來說,與教會同心同德就是成為這個子民的一份子。全體信徒一起,在信仰上是不能錯誤的,全體子民在一同行走中,藉著超性的信德,展示出這個『信仰的不可錯誤性』。這就是今天我對聖依納爵談及’與教會同心同德’的理解。人們同主教和教宗之間的交談一旦走上這條路,這交談便是真誠的,於是有聖神護佑。可見,與教會同心同德並非只涉及神學家。」
「如同聖母瑪利亞的情況一樣:若想知道她是誰,就去問神學家;若想知道如何愛慕她,就須詢問民眾。正如«聖母頌詞»中所表達的,聖母以民眾的心愛了耶穌。因此,我們不能以為’與教會同心同德’只是與聖秩部分的教會相關。」
教宗停頓片刻,為避免誤解而乾脆說明:「顯而易見,須十分當心不要以為我依照大公會議所談的全體信徒的不可錯誤性是一種民眾主義。不是的;這是牧人和子民一起組成的天主子民教會,聖依納爵稱之為’聖潔母親聖統教會’的經驗。教會是全體的天主子民。」
「我在天主子民身上看到聖德,是日常生活的聖德。馬萊格提出一個『聖德的中產階級』,我們都能加入進去。」教宗指的是他心愛的法國作家約瑟夫‧馬萊格(Joseph Malègue),生於1876年,死於1940年。教宗尤其喜愛他未完成的三部曲«黑石頭:得救的中產階級»(Pierres noires. Les Classes moyennes du Salut)一書,一些法國評論家稱馬萊格是「公教的普魯斯特」 。
教宗接著說:「我在忍耐的天主子民身上看到聖德:將子女撫養成人的女人、為家裡賺得麵包的男人、病人、年邁的神父,他們有很多創傷,卻仍有微笑,因為他們服事了上主;還有埋頭苦幹的修女們,在隱秘中活出聖德。在我眼裡,這是大眾的聖德。我常把聖德與忍耐相聯:忍耐不僅是hypomoné(譯註:新約希臘文,意為「苦扛」),把生活上的事件及境遇背在自己身上,也是日復一日向前走的恆心。這也是聖依納爵所說的戰鬥教會的聖德,是我雙親父母和使我獲益良多的羅薩祖母的聖德。在我的«日課»裡夾著羅薩祖母的遺囑,我常拿出來閱讀,我視它如一篇祈禱文。祖母是個在身心受了很大苦的有聖德的人,始終勇往直前。」
「我們必須與之『同心同德』的這個教會是眾人的家,不能只是容納被選中的小部分人的小聖堂。我們不該把普世教會的懷抱貶為保護我們平庸的安樂窩。」
教宗繼續說:「教會是母親,是多產的,她必須如此。每當我發現教會的司鐸或度奉獻生活的男女錶現不佳,首先想到的是『這就是個光棍,或者,這就是個老處女。』他們既不是父親,也不是母親,意思是他們沒有能力賦予靈性生命。反之,例如我讀到前往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傳教的慈佑會士們的生平時,看到的是有生命和有生育能力的事蹟。」
「舉出近日的另一個實例:我看到我給一個曾寫信給我的男孩打電話這件事很受報界關注。我給他打電話,因為他的信非常美好,非常坦率,在我眼中是項孕育的舉動。我意識到他是個正在成長的青年:他視我為父親,因此向父親訴說了自己生活上的一些事。這個父親不能說:『這與我無關』。這種生育能力令我心曠神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