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愛德敦促我們也去愛仇敵

圖片:Vatican Media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十三13)聖保祿宗徒在致格林多人書信中如此寫道。教宗方濟各5月15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正是以愛德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

人人談論愛,但愛究竟為何物?

聖保祿宗徒寫信的對象是一個互相對立、爭吵不休的基督徒團體。教宗指出,「有人宣稱自己總是有理,不聆聽他人,認為他人不如自己。」即使是在舉行感恩祭時,他們也彼此分裂,「有人利用感恩祭大吃大喝,排斥那些一無所有的人」。

「或許,人人都堅信自己是優秀的人。假若被問到關於愛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回答,愛為他們來說當然是很重要的價值,如同友誼和家庭那樣。現今也是每個人都把愛掛在嘴上;很多『網紅』(influencer)的口中,以及很多歌曲的副歌,談的都是愛。人們大肆談論愛,但愛究竟為何物?」

天主的愛不是拿取而是施予

聖保祿宗徒擔心,那源自天主的愛在格林多基督徒當中「不存在任何痕跡」,以及他們對天主的愛知道的太少。這是因為天主的愛「不攀升卻下降,不拿取卻施予」。純愛(Agape)一詞被用來指基督徒的愛,它不同於其它任何一種愛,例如談情說愛的戀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類的博愛。教宗表示,這是一種更偉大的愛,一種來自天主並指向天主的愛。與此同時,它使我們能「如同天主那樣去愛近人」。

「因著基督的緣故,這份愛催促我們前往那些我們在人性上不會去的地方:這是對窮人的愛、對不可愛的人的愛、對不喜歡我們的人的愛、對沒有感激之心的人的愛。這是對那些沒人愛的人的愛,也是對仇敵的愛。也要愛仇敵啊!這是『超性』的愛,源自於天主,這是聖神在我們內的化工。」

愛包括愛仇人

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描述了這份愛,闡明它不同於就連罪人也能做到的愛:「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路六32)因此,基督徒必須愛每一個人,不求回報和利益,他甚至也要去愛仇敵。教宗強調,我們要牢記這句話:「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路六35)

「基督徒的愛擁抱那不可愛的,給予寬恕,這有多麼困難啊!要去寬恕:需要多少的愛,才做得到寬恕!基督徒的愛祝福那些咒罵之人,而我們面對羞辱或咒罵,習慣以同樣的羞辱或咒罵來回應。如此大膽的愛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將是我們留下的唯一的一樣。」

愛是我們接受最後審判的依據

教宗表示,「愛是一道『窄門』,要通過它才進得了天國。」生命垂暮時,我們正是要憑著這份愛來接受審判。生命垂暮時,我們將再次聽見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一屆世界兒童日文告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
第一屆世界兒童日文告
2024年5月25-26日
「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廿一 5)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按此下載中文PDF文件

按此閱讀英語English文告

親愛的孩子們!

第一屆世界兒童日即將於 5月25至26日在羅馬舉行。為此,我想向你們發布 一個訊息,我很高興你們能看到這篇文告,並感謝所有將這個訊息傳達給你們的人。

我想向你們每一個人──親愛的男女兒童們說話,因為你們在天主眼中 「是寶貴的」(依四十三 4),這是聖經的教導,且耶穌也曾多次這樣表示。

同時,這個訊息也是給所有人的,你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因為你們全體 無論親疏遠近,都有成長和自我更新的渴望。你們提醒了我們一個事實: 我們眾人都是子女和弟兄姊妹,如果沒人將我們帶到世界上,我們就不會存在;若沒有任何人讓我們給予愛和接受愛,我們是不可能成長的。(參閱: 《眾位弟兄》通諭,95)

因此,無論是男是女,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和家人喜樂的泉源;為整個人 類大家庭和教會而言,也是如此。因為在教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一 條長鏈中的一環,互相連接,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將整個世界覆蓋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鼓勵你們,注意聆聽你們的長輩──媽媽和爸爸、爺爺、 奶奶、曾祖父母的故事!同時,請不要忘了你們當中那些年紀尚小,卻要 在家裡或在醫院裡與疾病和困難奮鬥的孩子們;那些戰爭和暴力的受害者;那些飽受飢渴之苦和流浪街頭的孩子們;那些被迫與父母分離,成為 童兵或難民的孩子們;那些無法上學的孩子們;那些成為犯罪幫派、毒品或其他奴役和虐待形式的受害者;總而言之,即所有那些至今仍被人殘酷地剝奪了童年的孩子們。你們要聆聽他們,其實,是我們該聆聽他們,因為他們在苦難中,被淚水洗淨的雙眼真正目睹過邪惡的恐怖,而心中卻仍 保持對美善的堅定渴望,向我們講述他們的現況。

我親愛的小朋友們,為了更新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我們共聚一起是不夠 的,我們必須要與耶穌結合為一。我們從祂那裡獲得許多的勇氣,祂始終 在我們身邊,祂的聖神引領我們,並且在整個世界的道路上陪伴我們。耶 穌告訴我們:「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廿一 5);我將這句話作為你們第一個世界兒童日的主題。這句話邀請我們像孩子一樣,靈敏地迎接聖神在 我們身上和周圍所激發的新事物。與耶穌一起,我們可以夢想一個嶄新的人類大家庭,致力於更富有兄弟情誼的社會,並關注我們共同的家園。我 們可以從小事情開始做起,比如,向別人打招呼、請求別人的允許、說「對不起」、「謝謝你」。世界的轉變,首先是透過小事情,不要因為只能做小事而感到羞愧。我們的微小提醒我們,我們是脆弱的,而且像一個身體的不 同肢體一樣需要彼此。(參羅十二 5;格前十二 26)

然而,不只這樣。事實上,親愛的孩子們,我們甚至無法獨自變得快樂,因為喜樂是藉由分享而添增。我們對所領受的恩惠表示感激,並將這些恩惠 與別人分享,喜樂便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之中誕生。當我們將獲得的祝福只保留給自己,或者為了要得到這個或那個禮物而發脾氣,我們就忘記了我們所擁有的最大的禮物就是我們本身,每個人都是「天主的禮物」,「互 助」就是我們給彼此的最大禮物。其他的禮物也都有意義,但只是要我們 團結在一起,如果我們不將禮物用於這個目的,我們就永遠不會滿足。

相反地,當我們都在一起,一切就會不一樣了!你們想想你們的那些朋友, 和他們相處有多好:在家裡、在學校、在堂區和祈禱場所,在任何地方! 大家一起玩遊戲、唱歌、學習新的東西、有說有笑、每個人都在,不排除任何人。友誼是美好的,唯有透過分享與寬恕,以耐心、勇氣、創意和想像力去經營,在沒有恐懼和偏見的情況下,友誼才能夠成長。

現在,我要與你們分享一個重要的祕密:如果我們真的要幸福,就必須要 祈禱,要作很多的祈禱,每天都要祈禱,因為祈禱能讓我們直接與天主連 結。祈禱以光明和溫暖充滿我們的心;祈禱幫助我們有信心和平安去做所 有的事情。耶穌不斷向天父祈禱,你們知道耶穌怎麼稱呼天父嗎?在祂的 語言中,祂單純地叫天父為「阿爸」,就是「爸爸」的意思(參閱:谷十四 36)。讓我們也照樣做!我們便會經常感覺到耶穌接近我們。祂親自答應過我們說:「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 (瑪十八 20)

親愛的孩子們,你們知道5月分將有很多人與你們一起來到羅馬,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將共聚一堂。為了作充分的準備,我邀請你們祈禱,並 使用耶穌教我們的禱文:天主經。你們每天早晚都要祈禱,在家裡,與你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和爺爺奶奶一起誦念。但不是有口無心地唸經,不是的!而是要想一想耶穌教導我們的話語。祂在召叫我們,祂希望我們在這 個世界兒童日主動地與祂結合,去建立一個更具有人性、正義與和平的新世界。

耶穌,為了要在愛中聚集我們所有的人,在十字架上獻上了自己,祂戰勝 了死亡,使我們與天父和好,並要透過我們繼續祂在教會中的工程。你們 要思考這一點,特別是你們當中那些要準備初領聖體的小朋友。

我親愛的孩子們,天主從永恆就愛了我們(參閱:耶一 5)。祂看守我們的目光,充滿了父親的慈愛和母親的溫柔。祂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們(參閱: 依四十九 15),祂每天都陪伴我們,並藉著祂的聖神更新我們。

讓我們偕同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一起來祈禱:

天主聖神,請祢降臨,
請使我們看到世界上孩童的面容
都反映出祢的美麗。
耶穌,請來,祢更新萬物,
祢是通往天父的道路,
請祢來臨,並請永遠與我們同在。
亞孟。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2024年3月2日

教宗方濟各致堂區司鐸們的信函及差遣令

圖片:Synod.va

梵蒂岡新聞網報導,2024年5月2日,教宗方濟各發表了一封致堂區主任司鐸的信函,對神父們充分表達了慈父的關懷,鼓勵他們為了教會的益處和他們蒙召的使命努力前行。這封信函簽署的日期是教會會議秘書處與教廷聖職部共同舉辦的國際會議閉幕日,來自世界各地大約三百位本堂神父從4月29日至5月2日在羅馬參加本次會議,探討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精神,為今年10月將召開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第二會期作準備。

按此閱讀英語English全文
按此下載中文PDF文件

聖父—教宗方濟各
致堂區司鐸們的信函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親愛的司鐸弟兄們:

這次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以及與所有與會者的對 話,讓我有機會為全球所有的堂區司鐸祈禱。我滿懷真摯的情感向大家致意。

倘若沒有你們的委身和牧靈服務,教會便無法前行。這話的意思如此明顯, 聽來平凡無奇,但卻再真實不過了。因此,首先我願意對你們每天慷慨的服務,在各式各樣的土壤裡散播福音的種子,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和讚賞。 (參閱:谷四 1~25)

正如這幾天你們在分享中所經驗到的,你們所服務的堂區千差萬別:有的位於大城市的郊區,如同我個人以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所知的,有的位於地廣 人稀的地區,面積之大有如一個大省;在許多歐洲國家的堂區座落於市鎮中 心,古老的大殿處於人口凋零、老化的社區;另有些堂區則是在大樹下舉行 感恩慶典,小朋友的歌聲交織著鳥兒的鳴叫聲。

堂區司鐸很清楚這一點,因為他們內心明白天主子民生活的喜樂與艱辛、他 們擁有的資源,以及他們的需求。為此,一個共議性的教會需要屬於她的堂 區司鐸。沒有司鐸,我們就無法學習如何結伴同行,以及如何踏上同道偕行的道路——「這條天主期望教會在第三個千禧年所走的道路。」

除非堂區團體的特色是所有領了洗的人都承擔宣講福音的使命,否則我們無 法成為一個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如果堂區不是一個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 那麼整個教會也不會是。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第一會期的 《綜合報告》,非常清楚地說明這一點。從堂區的結構與堂區生活的組織開 始,堂區要思考「信友們在社會、家庭和職場中所肩負的使命服務,而不是 僅僅關注內部事務或組織問題」(《綜合報告》,8.l)。堂區團體需要逐漸成為 領了洗的人以傳教使徒的身分出發,且懷著喜樂返回的地方,分享上主透過 他們的見證所行的奇蹟。

作為一位牧者,我們蒙召在此進程中陪伴我們所服務的團體,同時以祈禱、 分辨以及使徒的熱情,確保我們的服務切合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的需要。這 挑戰,就在教宗、主教和羅馬教廷眼前,但身為堂區司鐸你們也要面對。上 主今日召叫了我們,祝聖了我們,並要求我們聆聽聖神的聲音,朝著祂為我 們所指示的方向前進。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確定:祂永遠不會讓我們缺少祂的 恩寵。在路程中,我們會發現,如何使我們的使徒工作擺脫那些耗損我們的 事物,重新發現其最真實的核心:宣講天主聖言並及為擘餅而聚集信友團 體。

我鼓勵你們接受這份天主的召叫,以堂區司鐸的身分成為傳教的共議性的教 會的建造者,並熱忱地獻身自己以達成這個目標。為此,我願意提供三點建 議來幫助你們思考你們作為牧者的生活方式與活動。

1. 首先,我要求你們,活出你們公務司祭職的特有神恩,好能為聖神在天主 子民中所播撒的各樣恩賜提供更多的服務。當務之急是「要在信德意識下, 去發掘信友們的各種不同的奇恩,無論是卑微的或是高超的」(參閱:梵蒂 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9),因為無論在任何情況 或背景下,眾平信徒的神恩為福傳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此一來,我深信你們 會發現許多隱藏的寶藏,在艱鉅的福傳工作中,不再感到孤單。你們將體驗 到成為父親的喜樂,真正的父親不支配他人,卻在所有的男女身上激發出他 們內在巨大而寶貴的潛能。

2. 我衷心建議你們,採取「靈修交談」的方法,來學會操練團體分辨的藝 術。事實證明,在共議性的進程以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靈修交談的方法 非常有幫助。我相信,你們會由此收穫豐碩而美好的果實,不僅在堂區諮議 會等共融機構,而且在許多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正如《綜合報告》中明確指 出的,分辨是共議性的教會中牧靈活動的關鍵因素:「為了闡明教會生活, 分辨的操練能以合乎在地民情的方式,有效地運用在牧靈領域。我們將更容 易認識臨在於團體的神恩,明智地委派任務和職務。我們能跳脫單純的活動 策劃,在聖神的光照下闢建牧靈的途徑。」(《綜合報告》,2.l)

3. 最後,我敦促各位,在你們之間和你們與你們的主教之間,凡事都秉持著分享的精神和兄弟情誼。這強烈的呼聲來自「司鐸持續培育的國際研討會」,此研討會今年 2 月在羅馬開幕,有來自約 18 個國家,800 多位主教、 神父、平信徒及男女度獻身生活者參與,其主題為:「把天主所賦予你的恩賜再熾燃起來」(參閱:弟後一 6)。除非我們先成為弟兄姐妹,否則我們無 法成為真正的父親。除非我們在我們之間活出那分享的精神與弟兄姐妹的情 誼,否則我們也無法在託付給我們照顧的團體中滋養參與感和共融感。我十分清楚,在不同的牧靈責任中持續持守這份承諾,看來似乎是一個沉重負擔,甚至是浪費時間,但其實是相反: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是可信靠 的,最終,我們的牧靈活動才不會分散別人已經聚集的一切。

不僅是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需要堂區司鐸,持續進行中的 2021~2024 年世界 主教代表會議「來體現共議性的教會:共融、參與、使命」也是一樣。我們期待的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第二會期將於今年 10 月舉行。 為準備此會期,我們需要聆聽你們的聲音。

為此,我邀請所有「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的與會者,在 你們彼此之間,以及回國後,與你們的堂區司鐸弟兄一起成為同道偕行的傳 教士。我鼓勵你們,以傳教的共議性的思維來反省堂區司鐸職務革新的問 題,好使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處能收集你們的獨特貢獻,來準備第二會 期的《工作文件》。此國際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為了聆聽堂區司鐸的聲音, 但不會在今日就結束:我們需要持續聆聽你們的聲音。

親愛的弟兄們,在這進程中,我就在你們身旁,而我也參與其中。我衷心地祝福你們,而我也需要感受到你們的親近和祈禱的支持。讓我們將自己託付 於萬福童貞瑪利亞——我們的道路之母。她為我們指出道路;她引領我們走 向耶穌——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2024年5月2日

1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立五十週年紀念,教宗方濟各致詞,2015 年 10 月 17 日。

聖父—教宗方濟各
於「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
予以堂區司鐸的差遣令
2024年5月2日
[B0372]

差 遣 令

各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司鐸代表,我有件事要請求你們: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忙,為能持續聆聽堂區司鐸的聲音,以準備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大會的第二會期。本次的會議非常重要,但還不夠:如果我們想要讓更多的堂區司鐸進入 這股共議性的動力,我們必須再接再厲。這絕不能只靠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處及本次會議的羅馬教廷部會來完成。

因此,今天我委託你們賦歸之後,與你們的堂區司鐸弟兄成為同道偕行的傳教使徒:儘可能在堂區司鐸之間促進靈修交談的機會,不論是透過實體聚會或視訊會議,充分利用現成的會議,或為此目的安排一個會議,在共議性的 傳教使命的啟發之下,反省堂區司鐸職務的革新,而我也請你們,按所提供給你們的指示,將這幾天會議的成果呈報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處。你們返國後,請與你們的主教及主教團講述這一構想,並且告訴他們,這是教宗交付給你們的任務。

我已經給全世界所有的堂區司鐸寫了一封信,告知他們上述做法,為能向他們介紹你們各位是同道偕行的傳教士。現在我簽署這封信,然後交給你們每 人一份副本,好使你們回去後分發。

感謝你們的合作。我會以祈禱陪伴你們,請各位也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意大利(Italian)原文

聖體聖血節將恢復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慶祝的慣例

圖片:Vatican Media

自2018年起,由於一系列的選擇和一些偶發的因素,教宗方濟各連續幾年不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慶祝聖體聖血節,而是當年選擇了在羅馬外的濱海小城奧斯蒂亞(Ostia)舉行,隨後的2019年,則是在羅馬東郊的卡薩爾貝爾托內(Casal Bertone)社區舉行了聖體聖血節禮儀。

2020年和2021年,由於疫情造成的限制和之後教宗的健康問題,選擇了在聖伯多祿大殿慶祝聖體聖血節,但因疫情緊急狀況,參與的信眾非常少。2022年,又由於教宗方濟各膝蓋疼痛的原因取消了節日的慶祝,以及去年由於在傑梅利醫院進行腹部手術也取消了此慶典,但今年將按照以往的慣例舉行禮儀,即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慶祝聖體聖血節。

6月2日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

教宗禮儀長拉韋利(Diego Giovanni Ravelli)於5月4日公布了教宗的禮儀行程安排:教宗將在6月2日下午5時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主持聖體聖血節彌撒。彌撒結束後,將舉行聖體遊行禮,遊行隊伍行至聖母大殿,然後舉行隆重聖體降福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多倫多華人堂區的聖召:曹靈康執事將於2024年5月11日晉鐸

由左至右:Deacon Szymon Karol Sorbian, Deacon Jeremy Zou, Deacon Ryan Nigli, Deacon David Lee, Deacon Marko Bušić (圖片:archtoronto.org)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4年5月11日,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將喜迎五位過渡性的執事領受司鐸聖職。他們包括,在密西沙加(Mississauga)出生長大的Marko Bušić執事、出生於韓國首爾的Daniel Lee執事、出生於怡陶碧谷(Etobicoke)的Ryan Nigli執事、出生於多倫多(Toronto)的Szymon Karol Sorbian執事、在列治文山長大的曹靈康執事(Jeremy Zou)。

他們將於2024年5 月11日,北美東岸時間星期六上午10時,從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方濟各·里奧 (Francis Leo) 主教手中領授聖秩聖事,被祝為神父,並任命他們為多倫多總教區服務。

晉鐸彌撒將在多倫多市中心的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St. Michael’s Cathedral Basilica) 舉行,歡迎大家前往參與慶典。同時,因座位有限,未能現場參與的人士也可透過網上直播收看當日的禮儀。

按此閱覽英語資訊
Read more in English

網上直播

誠邀大家為他們祈禱,
也讓我們繼續為神職人員和修會生活的聖召祈禱。

他們當中的曹靈康執事(Jeremy Zou)是在加拿大土生土長的華人,在一個香港移民的公教家庭成長。1995年出生的曹執事,自幼領洗,小時候已經在位於萬錦市的天主教聖曹桂英堂擔任輔祭,也是青年組的骨幹成員。

曹靈康神父的首祭彌撒(英語)
將於5月12日下午2時
聖曹桂英堂 (2130 Rodick Road, Markham) 舉行,
歡迎各位出席,同頌主恩。

以下是他的聖召故事:

曹靈康神父的聖召分享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並沒有認真考慮過成為神父。雖然我在高中時確實參加過幾次聖召活動,但這為當時的我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我主要將其視為上主在未來可能為我的眾多選擇之一。當我升到12年級時,我立志要成為兒科醫生——我的結論是,我青少年時期對宗教生活的反思只是我經歷過的「階段」。

因此,我入讀多倫多大學的生物化學系,希望能進入醫學院。我希望成為一名醫生,有一日會結婚並建立家庭。在整個第一年​​裡,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在學業上,我夠成績以至於我有可能進入醫學院就可以了,然後我開始對一位年輕女士產生興趣。正如大部分人一樣,成為神父並不在我生活中最重要的200或300項優先事項之內。

在大學時,我不再認為神父是天主對我的召叫,因為我看不到神職人員的美好之處: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神職人員很重要,因為有神父才讓我們有彌撒可參與及領受修和聖事。直至大學二年級,我的聖召故事正式開始,因為那時天主開始介入,向我展示做神父的美好之處。

大學時期,我是住在學生宿舍的。在第二年秋季學期結束時,我完成了學期試,由於已經接近12月尾了,所以第二天已沒有課堂了。回到宿舍後,我做了大多數大學生都會做的「慶祝活動」(如果他們不參加派對的話),就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整晚都在看 YouTube。我是個愛好體育的人,所以我看了一個接一個的精彩片段。奇怪的是,在深夜的某個時刻,旁邊的推薦欄上突然彈出了一段聖召影片。這是我高中時看過的,所以裡面沒有什麼讓我感到驚喜的內容。那時已經快凌晨三時了,由於第二天我沒有任何事情安排去做,所以我按下影片觀看了。

讓我驚訝的是,在影片播放到一半的時候,出現了馬爾谷福音第634節的一句話:

「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這句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發現自己在手提電腦前哭泣。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但我被深深感動了。

然而,我並不認為這是天主邀請我去成為神父。 恰巧,我剛剛接任為堂區青年組的領袖之一,所以我認為這是天主對我的邀請,要我做好這個服務。我決定把這件「感動」的事情拋在腦後,繼續像往常一樣生活。

當然,這不是天主想要的。

幾個月後,我發現自己在一幅精美的耶穌聖心像前祈禱這幅畫像看起來就像祂正凝視著你,並穿透你的靈魂。當我凝視著他,祂也看著我時,突然間,在一秒鐘之內,所有我在堂區服務的青年人的面孔都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我聽到了一個聲音在我的心內響起:「在將來,這些羊將沒有牧人。誰來照顧他們?」我記得我再次被那次經歷所觸動,並發現自己再次流淚。

不過,就像第一次一樣,我並不認為這是做司鐸的召叫。當時我擔任堂區青年組領袖的任期是一年,之後可以再次辨別天主是否要求他再連任一年。我認為這件事意味著天主要我做多一年,所以我決定連任。於是,我再次將這件事拋諸腦後,繼續像往常一樣生活。

跟上次一樣,其實這並不是天主的意思。但我希望越來越清楚的是,到那一刻,我還沒有將神父視為我的一種選擇,我在腦海中知道這是好的,但我的內心並不確信它是真正美妙的東西。

最終,天主打破局面。回想起來,我相信祂在前兩件事中已在我內心的土壤埋下聖召的種子。在那次與耶穌聖心相遇一事發生幾個月後,我碰巧參加了另一個青年避靜。在這個特別的退省中心,通往小聖堂的走廊外面,牆上掛著一幅基督的畫像,就在向西面的窗戶對面。某一個下午,我離開教堂,發現自己站在這張聖像畫前,陽光從天空中的射下來的角度,我與影像當時的距離,加上基督於聖像畫上的位置,巧妙地,我的身影正好落在祂的影子內。美妙之處在於從聖像畫的玻璃上,根本看不到我的面貌輪廓反射出來,只有基督的面孔在我的輪廓位置上反射出來。

就在那時,司鐸職的美妙觸動了我。當天主召叫一個人成為司鐸時,祂非常渴望改變他,以至於每次你看到這個人時,你不再看到這個人,而是看見耶穌基督自己。當天主召叫一個人成為司鐸時,祂可以大大改變這個人,使耶穌可以透過他再次活出祂生命的奧秘。

正是在那一刻,我終於真正體驗到做神父是多麼美好。因為它是如此美麗,如果天主願意的話,微小的我終於開放自己,願意接受這種可能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突然百分之百渴望成為一名神父,我仍然非常想成為一名兒科醫生,並且結婚)。 然而,這個小小的差距正是上主所需要的。

我在大學的剩餘時間裡,開始在祈禱中提出聖召問題。我常問主是否希望我結婚或成為神父。 令我驚訝的是,我開始注意到我對追求婚姻生活的那份平安越來越少,而對神父的想法卻越來越感到平安和喜樂。在大學的第三年,我有機會在病童醫院工作了一年,我想這會是我最開心的事。但出奇的是,我在那裡工作的時間越長,我就越感到不安,盡管我試圖強迫自己喜歡它。我聯絡了 Chris Lemieux 神父(當時的聖召主任),他邀請我參加了幾次「來,看看吧」 “Come and Sees” 聖召活動。 在神學院,我發現了平日在祈禱中也會出現的那份平安。

隨著大學的學習階段,成為神父的思想慢慢開始主宰我生命中每一個的時刻。說實話,這其實是一件非常煩人的事情。天主就像是個不停煩著你的朋友,不斷地就這個或那個問題「錐你的心」。 無論我去哪裡或做什麼,關於司鐸召叫的想法總是存在。當我醒來時,我在想「要成為神父」。 事實上,最荒謬的是,甚至開始隨意都有人會問我是否考慮成為神父。

Chris Lemieux 神父為我找了一位神師,我的神師幫助我釐清了內心糾結的事。當我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時,我知道我的心已經在神學院了。到大學最後一年的冬天,我已經與Chris Lemieux 神父聯繫了幾年,直至20172月的某個時刻,我們都一致認為,神學院是天主正在我心內寫下的歷險故事。Chris Lemieux 神父遞給我申請表,我申請了,並於 20179月被錄取。從那時起,這是一段美妙而充滿恩典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主接下來會做什麼。

The Vocation Story of
Deacon Jeremy’s Zou

When I was growing up, priesthood was not something I seriously considered. While I did attend several vocation events while I was in high school, it was not anything serious: I mainly considered it as one of many options God might desire for me in the future. By the time I reached grade 12, I had my sights firmly set on becoming a pediatrician – I concluded that my teenage ruminations about religious life were merely a ‘phase’ I had gone through.

I therefore entere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 study biochemistry with the hopes of getting into medical school. My hoped to become a doctor, and one day get married and start a family. For the entire first year, this was the reality I lived day-by-day: academically, I did just enough such that medical school was a possibility, and I started taking interest in a young lady. As one might imagine, priesthood was not within my top 200 / 300 priorities in life.

The reason I no longer considered priesthood to be God’s vocation for me at that point in university was because I couldn’t see what was beautiful about the vocation of priesthood: in my head, I knew priesthood was important because the priest is how we get Mass and Confession, but in my heart, it was not convicted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deeper there for me. My vocation story really begins in the second year of university, because this was when God started intervening to show me what is so beautiful about the priesthood.

At the end of the fall semester of my second year, I had just finished my exams. I was living in a residence at this time in university. It was near the end of December, and I had no more classes the next day. Therefore, after I returned to my dorm, I did what most uni students would do to celebrate (if they are not partying): I locked myself in my room and spent the night watching YouTube. I’m a sports guy, so I looked at highlight after highlight. Curiously, at one point late in the night, a vocations video popped up on the recommended feed at the side. It was one I had seen before in high school, so it was not like there would have been any content in it that would have surprised me. It was almost 3 am by this point, and since I had no commitments the next day, I pressed the video and watched. To my surprise, about halfway through the video, there came a line from Mark 6:34 that said, “Jesus got off the boat and saw the crowd, and His Heart was moved with compassion for them, for they were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For whatever reason, that line struck me very, very deeply: I found myself crying in front of my laptop. I had no idea why I was reacting this way, but I was profoundly moved.

However, I did not see this as God inviting me to the priesthood. To provide some context, I had just taken over as the leader of the youth group at my home parish, so I thought this was God’s invitation to me to do a good job. I resolved to do so, put the incident out of my mind, and continued living life as usual.

Of course, this was not what God wanted.

A few months later, I found myself praying in front of a beautifully painted image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 it is painted such that it looks like He is staring right into your soul. As I was gazing at Him and Him at me, very suddenly, within the span of a second, all of the faces of the young people I was serving in the parish at that time flashed in my mind, and I heard a voice in my heart say, “in the future, these will be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Who will take care of them?” I remember once again being very moved by that experience, and found myself in tears again.

Like the first incident though, I did not consider this a call to consider the priesthood. To provide further context, the youth leader position at my parish back then had one-year terms, after which the leader could discern if God was asking him to do another year. I took this incident to mean God was asking me to do two, which I resolved to do. I therefore once more put the incident out from my mind, and continued life as usual.

Like last time, this was not what God had in mind. But I hope it is becoming clear that I just did not consider priesthood as an option for me up to that point: I knew in my head it was good, but my heart was not convicted that it was something genuinely beautiful.

Finally though, God broke through. In retrospect, I believe He was tilling the soil of my heart with the first two incidents. A few months after the event with the Sacred Heart, I happened to be on a young adult retreat. At this particular retreat center, outside in the hallway leading to the chapel was a portrait of Christ hanging on the wall just opposite the window facing west. I exited the chapel late one afternoon, and I found myself in front of this picture. The sun was the right angle in the sky, I happened to be the right distance from the image, and Christ was in the right spot of the portrait, such that my shadow fell exactly within His shadow. The beautiful thing was that you did not see my features reflected off the glass pane of the portrait at all: only Christ’s features came through the silhouette.

It was then that the beauty of the priesthood hit me: when God calls a man to be a priest, He desires to transform him so much that every time you see this person, you no longer see the man, but only Jesus Christ Himself. When God calls a man to be a priest, He can transform that man so much such that Jesus can live the mysteries of His life again through him.

It was at that moment that I finally genuinely knew the priesthood is deeply beautiful. And because it is so beautiful, a small part of me was finally open to the possibility if God so wished (of course, this did not mean I suddenly desired 100% to be a priest: I very much still wanted to be a pediatrician and get married). That little gap though, was all God needed.

Over the rest of my undergraduate, I began bringing up the vocation question in prayer. I often asked the Lord whether He wanted me to be married or to be a priest. To my surprise, I began to notice I experienced less and less peace with married life, and more and more peace + joy with the thought of priesthood. I had a chance to work at Sick Kids hospital for one year during my third year of studies, and I thought that this would make me most happy. Shockingly, the longer I worked there, the more restless I felt, even though I tried to force myself to love it. I got in contact with Fr Chris Lemieux (the Vocations Director at the time), and he invited me to go on a couple Come and Sees. At the seminary, I discovered this same peace that was coming up in prayer. As undergrad progressed, the thoughts of priesthood slowly began dominating every waking moment of my life. To be honest, it was actually kind of very annoying. It was almost as if God was acting like the annoying friend who constantly ‘jabs you’ about this issue or that issue. No matter where I went or what I did, the thoughts of priesthood were always there: when I woke up, I was thinking ‘priesthood.’ When I was taking the TTC – ‘priesthood.’ When I was in virology class, or at the lab, or walking through campus, or helping at church, it was always ‘priesthood.’ In fact, it got so ridiculous that even random people began asking if I had ever considered becoming a priest.

Fr Chris connected me with a spiritual director, and my spiritual director helped me sort out what was going on interiorly. By the time it was my last year of studies, I knew my heart lay in the seminary. By the winter of my last year of university, I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Fr Chris for a couple years, and at one point in February of 2017, we both mutually agreed that the seminary was the next right step in the adventure God was writing in my heart. Fr Chris passed me the application form, I applied, and was accepted in September of 2017. It has been a wonderful and grace filled journey since then, and I cannot wait to see what the Lord has in store next.

英語原文:Fr. Jeremy Zou

中文翻譯:Rodney Leung

教宗第 58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人工智能與人心智慧: 邁向圓滿人性的傳播」

圖片: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方濟各
第 58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人工智能與人心智慧: 邁向圓滿人性的傳播」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按此下載中文版PDF文件檔

按此閱覽英語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在 202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提及的人工智能系統的發展,徹底影響 了資訊界和傳播界,也因而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某些基礎。這些改變影響所 及,不僅僅是在這些領域中的專業人士,而是每一個人。傳播快速又令人 瞠目結舌的各種發明,其運作和潛能超出了大多數人所能夠理解的範圍, 這些發明雖令人興奮,卻也使人無所適從。這現象必定會引領我們想到更 深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人類有什麼獨特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時代中, 我們這被稱為「智人」(homo sapiens)的人類有什麼未來?我們要如何繼 續保存人性的完整,並導引這文化上的轉變日臻完善?

從「心」開始

首先,我們必須拋開那些預測災難文章的言論,以及受到它們令人癱瘓的 影響。一個世紀之前,羅馬諾.郭迪尼(Romano Guardini)神父就已省思 「科技與人性」,他敦促我們不要為了「保護那注定會消失的美麗世界」而 排斥「新事物」,同時,也像先知般警告大家:「我們不斷地在變化的過程 中。我們每個人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參與這過程,要秉持開放的態度,但也 要敏於注意其中具毀滅性和不合人性的一切。」他的結論是:「這些是技術、 科學和政治問題,但這些問題,除非由我們的人性出發,否則是無法解決 的。一種新的人類必然形成,賦予更深度的靈性,以及新的自由及內在。」 1

此刻,我們在人類歷史面臨的風險是,科技越發豐富,人性卻越發貧乏, 因此,我們的反思應該從人的內心開始。2 只有以靈性的方式來看待現實、 只有再度找回人心的智慧,我們才能面對並解釋這個時代的新事物,並重新發現走向完全人性化的傳播途徑。在聖經記載裡,人的心被視為是自由及作決定的地方。人的心,象徵的是氣節和一體性,但也涉及到我們的感 情、渴望、夢想;更重要的是,人心是我們內在與天主相遇的地方。因此, 人心的智慧是一種德行,能使我們整合整體及其各部分、我們的決定和其後果、我們的卓越及脆弱、我們的過去與未來、我們在團體中「我」及「我 們」的身分。

人心的智慧,尋求她的人會找到她,讓愛慕她的人看見她;她會先臨於渴 望她的人,也去尋找那些配得擁有她的人(參閱:智六 13~17)。她會伴隨 那些虛心受教的人(參閱:箴十三 10),即那些心地溫良並有心聆聽的人 (參閱:列上三 9)。這是聖神的恩賜,使我們能以天主的眼光看待事物, 看到萬事萬物之間的關聯、處境、事件,並發現它們真正的意義。若缺少 這樣的智慧,生命將變得平淡乏味,因為能賦予生命滋味的,正是智慧, 而「智慧」一字的拉丁字根「sapientia」,意思就是滋味(sapor)。

契機與危機

這種智慧無法由機器取得。雖然「人工智能」一詞如今已取代科學文獻中 使用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一詞──後者其實較正確──「智能」一詞則有誤導性。在儲存和關聯數據上,機器的能力無疑遠遠超過人 的能力,但唯有人類才能解讀那些數據的意義。這意味著,重點不在於使 機器看起來更像人類,而是要將人類從無所不能的妄想中喚醒──誤以為 自己是完全自主且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的主體,遠離所有社會連結, 並忘了自己的受造物身分。

事實上,人類一直體驗到自己無法自給自足,因而利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來 克服自身的脆弱。最早期開始,用來作為手臂延伸的史前古器物,然後是 作為語言延伸的媒體,一直到今日,我們有能力創造高度精密的機器,作 為思想的助手。然而,這些事實都可能被那原始的誘惑──妄想肖似天主,心中卻沒有天主(參閱:創三)──所扭曲;也就是說,想要憑自己的力 量去獲得那原本應該是天主白白賜予,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共享的那些事物。

我們所能接觸的每一件事物,都會依我們的心之所向,成為一個契機或是一種危機。我們的身體是為溝通和共融而受造的,卻可能成為攻擊的工具。 同樣,人的每一種技術性的延伸,都可能成為愛的服務工具,或是成為具 有敵意的支配方式。人工智能系統有助於克服無知,並促進不同民族和世 代之間的資訊交流。例如,過去多少年代留下來的書寫遺產,人工智能可 幫助我們接觸並了解它們,或令語言不同的人士能彼此溝通。然而,它同時也會成為「認知污染」(cognitive pollution)的來源,也就是會用部分或 完全虛假的敘述來扭曲事實,讓其他人信以為真並傳播出去。我們只要想 想長期存在的假訊息問題,3 今天可稱之為「深度偽造」(deepfakes),也就是製作並傳播那些似是而非、實則為虛假的影像(我自己也曾經是被製 造的虛假影像),或是假造某人的聲音,傳播別人從未說過的話。在這些程 式後面的模擬技術,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中是有用的,但倘若扭曲了我們與 他人及現實的關係時,那就變成了邪門歪道。

從社群媒體這第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我們就明白到了它的利害關係:它 既帶來契機,但也帶來危機以及相關的病變。當然,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第二層級,代表了「質」的飛躍。所以, 了解、重視並監管這些工具非常重要,因為如果落在不適任者手上,可能 會引起令人不安的情況。與其他所有的人工智能和技術產品一樣,演算法 不是中性的。因此,必須提出道德規範,好能加以防範,為抵擋人工智能 系統有害的用途,產生有歧視性及違反社會正義的影響,也為防止人工智 能系統被使用來限制多元化、使民意兩極化或創造出各種形式的群體迷 思。我再次呼籲國際社會,要「共同合作,以制定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 定,來規範各種形式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使用。」 4 然而,正如每一種人 類情境一樣,規範本身是不夠的。

人性的成長

我們都蒙召,要在人性中且以作為人類共同成長。我們面對的挑戰是要在 「質量」上突飛猛進,好成為一個縱橫交錯、多民族、多元、多宗教,以及多文化的社會。我們應要好好探討這些傳播和知識的新工具在理論上的 發展及實際上的運用。巨大的良機,也都有危機伴隨著,即:把一切都轉 變為抽象的計算,使個人淪為數據,思想成為機械化的過程,而經驗則成 為孤立的事件,美善變成利潤;更重要的是,否定每一個人以及其一生故 事的獨特性,導致具體的現實在一大堆統計數據中消失無蹤。

數位(數碼)革命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大的自由,但前提是我們不能被困在今日所說 的「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s)模式中。在這樣的情況下,並沒有增加 資訊的多元化,反而在混亂的泥淖中漂流,成為市場利益或權力的犧牲品。 濫用人工智能,來導致團體迷思,收集未證實的數據,誤導集體評論的失 職等等,是我們不能接受的。雖然大數據中所代表的現實,對操作機器有 所幫助,但最終還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阻撓了人與人的溝通,也危害著 我們的人性。資訊與生活中的種種關係是分不開的,所涉及的,是人的身 體和需要人投入的現實世界;不僅必須要有人與數據之間的關係,也必須 要有人與經驗之間的關係;除了共享以外,也必須要有人的面孔、眼神和 憐憫之心。在此,我想到有關戰爭的報導,以及因著假訊息宣傳而產生的 平行戰爭(parallel war)。我又想起那些記者,為了讓我們看到他們親眼目 睹的情景,在執行任務時受傷,甚至喪生。只有直接接觸到那些孩童及一 眾男女的痛苦,我們才能了解戰爭的荒謬。

人工智能的運用,只要它不淘汰記者實地報導的角色,反而能加以支持, 對傳播領域可以有積極的貢獻。同時,它也要能重視專業的傳播精神,使 每一位通訊業者能更意識到他們的責任,並使所有人在傳播工作上都能 夠、也應該成為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

今日及未來的問題

關於這方面,許多問題會自然出現。在資訊和傳播界,我們如何維護資訊 及傳播領域工作者,以及全世界使用者的專業精神與他們的尊嚴?我們如 何確保資訊平台的互通性?我們如何讓發展數位平台的企業,能像傳統的 傳播媒體編輯一樣,承擔起內容和廣告上的責任?我們如何讓演算法的標 準,在導入索引和移除索引,在搜尋引擎顯露或隱藏人物、觀點、歷史及 文化等方面的運作,更透明化?我們如何保證資訊處理程序的透明度?我 們如何指認某一作品的創作者及其來源的出處,以防止匿名的做法?我們 如何能明白一個影像或影片,是描繪一個事件或是虛擬一個事件?我們如 何防止許多訊息被局限於一個來源,避免由演算法發展的單一思考模式? 我們要如何推動一個適合保存多元化又能描繪出真實世界的多姿多采環境?我們要如何讓如此強大、昂貴且耗能的科技能夠永續發展?我們要如 何讓它也能夠推廣到發展中的國家呢?

在回答這些及其他的問題時,我們便會明白,人工智能到頭來是否在資訊 平台上造成階級之分,使新的剝削及不平等形式產生;或反而使人們因為 覺察到人類正在經驗一個劃世代的改變——我們能在一個結構良好且多元 化的資訊網內,聆聽許多個人及人民的多樣需求——因此要傳達正確的資 訊,來促進社會大眾的平等。此外,我們是否一方面瞥見新的奴役形式的 陰影出現,而另一方面卻想獲得更大的自由;讓一少數人有機會控制其他 人的思想,或讓所有人都能參與人類思想的發展。

這些問題的解答不是預先確定的,而是要取決於我們。人類要決定自己是 要成為演算法的素材,或是選擇要滋養人心的自由:沒有人心的自由,人 類就無法在智慧中成長,因為人心中的智慧是從時間學習,並接納人類的 脆弱而變得成熟,藉著世世代代的相傳成長——在記得過去並展望未來的 那些人心中成長。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提升分辨及警醒的能力, 以及從事情的結果來看待事情的能力。為避免我們的人性誤入歧途,讓我 們尋找那在萬物之先就已存在的智慧(參閱:德一 4),她必定會幫助我們 把人工智能系統用在完全人性化的傳播上。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1 月 24 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1994 年出版,《發自科莫湖的信函(Letters from Lake Como)》。

2 2024 年〈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主題貫連前幾屆的文告主題:「你來看一看吧!與眼前的人相遇, 與真實的人溝通」(2021 年)、「用內心的耳朵去聆聽」(2022 年)、「用『心』發言,在愛德中 持守真理」(2023 年)。

3 參閱:第 52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真理必會使你們獲得自由(若八 32):假新聞與維護和 平的新聞工作」。

4 2024 年 1 月 1 日,第 57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人工智能與和平」,8。

2024年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我永不忘掉你!」

圖片:marchforlife.ca

2024年
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主題
「我永不忘掉你!」

「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出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
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
看哪! 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你的城牆時常在我的眼前。」

依撒意亞先知書 49:15-16

“Can a mother forget the baby at her breast
and have no compassion on the child she has borne?
Though she may forget, I will not forget you!
See, I have engraved you on the palms of my hands;
your walls are ever before me.”

Isaiah 49:15-16

墮胎和安樂死在加拿大很常見。在這個極度被遺棄的時代,是時候想起近 3000年前上主透過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了。

祂的應許「我永不忘掉你」不僅提醒我們的天主對祂子民的持久忠信,也永遠召叫我們眾人成為每個人尊嚴的見證人。

2024年5月9日,我們將有數千名學生、家庭和加拿大各界人士一起聚集在渥太華國會山莊,參加2024年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讓我們一起提醒已當選的官員永遠不要忘記:

  • 在子宮裡的嬰孩、
  • 意外懷孕的母親、
  • 患有殘疾或精神疾病的人、
  • 或者需要照顧的老人──而不是「殺死」他們。

「我永不忘掉你」(依 49:15)提醒我們我們對彼此的責任,以及每個靈魂的「不可替代性」,這是上主按照祂的肖像所創造的。

大會的活動由5月5日至5月10日,當中除大遊行外,也有專題講座、青年論壇、祈禱聚會、感恩祭等等。每年也有過萬人前往渥太華參加維護生命大遊行。該活動是為每年在加拿大每年因墮胎而喪生的100,000名兒童發聲。目前,加拿大是唯一一個對未出生嬰兒的法律零保護的西方國家,這意味著在出生之前,無論出於那種原因或無任何原因,都允許墮胎。

資訊來源:marchforlife.ca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鹽與光》播放「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彌撒」

2024年5月9日,北美東岸上午10時,西岸上午7時,《鹽與光》將會在電視及網上播放「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彌撒」。歡迎收看及分享。按此收看

請大家為生命祈禱!

活動詳情
marchforlife.ca

為生命祈禱
(出自《生命的福音》通諭)

禱詞

聖母瑪利亞,
新天地的曙光,
眾生的母親,
我們把生命的原因託付給妳:

聖母瑪利亞,
請垂視眾多無法出生的嬰兒,
請垂視眾多的窮人,
他們的生活是那樣艱難,
請垂視眾多男女,
他們是殘酷暴力的受害者,
請垂視那些年長者及病人,
他們或因受漠視、或因錯誤的憐憫,
而失去生命。

請賜給凡相信妳聖子的人,
能以堅信和愛心,
向我們這時代的人,
宣講生命的福音。

請為他們祈求恩寵,
能接受那福音,
像接受一件常新的禮物;
能終其一生,
懷著感恩之心,
喜樂地頌揚這福音,
並有勇氣,
堅決地為福音作證,
好與所有善心人在一起,
建立真理與愛的文明,
以讚美和光榮天主-喜愛生命的造物主。

阿們。

按此收看有關「生命論理」的講解及影片

教會透視:墮胎的問題

教會透視:安樂死的問題

教會透視:解說最新修改《天主教教理》死刑條文文本

教宗公開接見:世界需要基督徒的望德

圖片:Vatican Media

當我們思索人生的最終目的時,「望德是回應人心的答案」。教宗方濟各5月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強調了這點。當天的要理講授以三超德中的望德為核心。

教宗指出,假若我們在思考人生意義時,得到「負面的答案」,心中會倍感憂傷:「假如人生旅途沒有意義,倘若最初和結束時一無所有,那麼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前行」,然後陷入絕望。

少了望德,很多人會放棄生活,「所有其它德行恐怕要灰飛煙滅」。教宗方濟各引用了本篤十六世教宗的名言,說:「唯有當未來是確定而實在的,才能善度今生。」(《在希望中得救》通諭,2號)

超性的德行

基督徒明白,望德絕非自己的功勞。教宗指出,「如果他們相信未來,是因為基督死而復活,並賜給我們祂的聖神」。望德之所以是「超性」的德行,正是因為「它不發自於我們,而是天主直接賜下的恩典」。

接著,教宗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你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十五17-19)教宗將相信與不信作對比,表示:「如果你相信基督的復活,那麼你會堅定深知,沒有任何失敗和死亡是永恆的。但若是你不相信基督的復活,那麼一切都是空洞的,即使是宗徒們的宣講也不例外。」

教宗提醒人們警惕那些相反於望德的罪,包括對過往的快樂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以及為了我們的罪過而灰心喪志,忘記「天主慈悲寬仁,祂遠遠大過於我們的心」。

世界需要望德

當今世界極需要基督徒的望德,同時也需要耐心。教宗稱耐心與望德相輔相成。「那些有耐心的人是美善的編織者」,始終堅持渴望和平。

「就算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因幻滅而一蹶不振,那些深受望德鼓舞且有耐心的人,能度過最漆黑的夜晚。」

此外,「望德是心靈年輕的美德」。教宗提到在聖殿遇見耶穌聖嬰的西默盎和亞納,表明我們最大的恩寵莫過於如同西默盎那樣,在人生即將結束時說出:「主啊!現在可照祢的話,放祢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祢的救援,即祢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祢百姓以色列的榮耀。」(路二29-32)

教宗最後敦促信眾「向前邁進,懇求望德之恩、一份帶有耐心的望德」。教宗邀請眾人「永遠展望於最終的相遇;永遠看到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以及死亡絕對、絕對不會得勝」。

圖片:Vatican Media

五月是聖母月。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將世界上的戰爭和衝突獲得平息,託付於聖母瑪利亞的轉禱,並邀請信徒重新發現誦念玫瑰經的重要價值。他提醒說:「今天5月8日慶祝龐貝玫瑰經聖母瞻禮,教會誦念龐貝聖母求恩禱詞。」

教宗說:「我籲請大家懇求聖母瑪利亞的轉禱,願上主賜予全世界和平,特別是親愛的、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及緬甸。」

接著,教宗也特別將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青年、病患、老年人及新婚夫婦託付於聖母,並敦促大家尤其要在五月聖母月勤念玫瑰經,重新發現玫瑰經的寶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天主教耀漢小兄弟會:多倫多真福院第二屆法蒂瑪聖母像巡遊

圖片:csjblebbe.org/toronto

天主教耀漢小兄弟會多倫多真福院將舉行第二屆法蒂瑪聖母像巡遊,誠意邀請大家參與這個盛典,跟隨法蒂瑪聖母的腳步,效法聖母的芳表,傳揚和平大愛。

廣東話宣傳片

國語宣傳片

日期:2024年5月11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2時30分

地點:多倫多真福院
(2423 Boag Road, East Gwillimbury Ont L0G 1R0)

大會將安排兩架校巴,並於巡遊當日在中華殉道聖人堂(2755 Denison Street, Markham, ON)停車場接送,校巴出發時間為早上9時30分,回程時間為下午2時30分。成人車票費用每張$25(加元),十歲以下兒童車票費用每張$13(加元),票價包括簡單午餐及熱茶熱水供應。

*尚餘少量車票,有興趣參與人士,
請到中華殉道聖人堂堂區辦事處購票。*

此外,真福院的停車位置有限,大會鼓勵參與人士乘搭大會安排的校巴或共乘汽車(carpool)前往。 多謝合作!

巡遊結束後將舉行法蒂瑪聖母彌撒慶典,彌撒後有集體合照。其後,大會派發簡單午餐,午餐後,活動結束,參加者可選擇離開,或留下祈禱、默想、詠唱。

資訊提供:天主教耀漢小兄弟會(多倫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

若望福音 15:9-17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祂的愛內一樣。「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如果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如此,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祂必賜給你們。「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上主的話。

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本主日的讀經就是在講一個主題,一個愛字。在福音裡邊耶穌講,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就存在我的愛。 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就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在第二篇讀經中,聖若望宗徒也是在講親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那麼,到底什麼是愛呢?

曾經有一個人結了幾次婚,他不是教友,結婚離婚,結婚離婚。後來他和別人分享說,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結婚之後很短的時間就失去了對對方的愛,就失去了結婚之前互相吸引的那種浪漫的感覺,所以每次結婚不久就離婚 了。我想這是這個社會對愛很普遍的認識。但這並不是愛本身的定義,更不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愛耶穌基督說的愛不是男女之間互相吸引的浪漫的感覺,不是喜歡。 耶穌從來沒有說過,你們要彼此喜歡,如同我喜歡你們一樣,而是你們要彼此相愛。因為喜歡是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一種感覺。 我喜歡這個人,或者我不喜歡那個人。喜歡不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愛。

耶穌基督所說的愛是我們意誌上的行動,是我們的選擇,是我們行動上選擇為別人好,行動上選擇為別人做一些好事,就是愛。譬如說,我們要愛主愛人。 什麼是愛天主? 耶穌說,愛我就是遵守我的命令。今天是主日,本來有很多的安排,可以和朋友聚餐,可以去看球賽,但是想到今天是主日要參加彌撒,所以我選擇來聖堂參加彌撒,在行動中選擇來參加彌撒,就是愛天主。 我本來很想吃肉,但是一看今天是星期五,我選擇不吃肉,這個就是愛天主。我每天早晨,第一件事不是選擇看手機,而是選擇先念一篇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頌就是愛天主。晚上看手機很晚睡,心裡有個念頭,我為了愛天主選擇放下手機睡覺,就是愛天主。我很累了,不想洗漱就睡了,我為了愛天主還是選擇要洗漱再睡覺,就是愛天主。所以,在一切的誡命上選擇遵守耶穌的教導,就是愛耶穌,愛天主。

愛人也是一樣,父母,或其他的人跟我們講話,有時真的很沒有耐心去聽,但是我還是選擇去全心的聆聽父母或別人,就是愛父母,愛人。 所以,夫妻之間也是一樣,愛絕對不是浪漫的感覺,也不是喜歡和不喜歡對方,而是例如,選擇認真聆聽對方,選擇包容對方的缺點,選擇為對方的改變祈禱,選擇花費精力、時間陪伴對方,選擇問候對方,關心一下對方,選擇做一些好事給對方,就是愛。

所以,為什麼我們說聖女小德蘭是偉大的,就是因為在她的每一個行動中,她都在有意識地選擇,選擇愛天主愛人。「天主,只要以愛心拾起地上的一根小針,就可以拯救靈魂。」 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有愛,這個就不簡單。 愛的大小和我們做大事小事無關。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高山低谷的時候。聖女小德蘭說,如果有時你連拾起一根線的興趣都沒有時,但是你為了愛天主而選擇將這根線拾起來,比你在有興趣時而做一件大的事的功勞大得多。所以想起來,感覺天主在跟我們開玩笑。因為有的人一生在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個世界看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天主眼裡可能還不如聖女小德蘭拾起的一根針。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愛在於我們的意志,在於我們的選擇,在於我們的行動,而不是感覺。 希望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練習,在每個行動,每個選擇中,都充滿著愛。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