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禮儀處頒布新版《教宗殯葬禮儀規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禮儀處負責編輯並出版了第二版的《教宗殯葬禮儀規程》(Ordo Exsequiarum Romani Pontificis),該書於2024年4月29日由教宗方濟各批准,新版印刷文本已於11月4日呈交教宗。

新版《規程》引入了多項變化,例如,教宗去世後不再在遺體所在房間宣佈死亡,而改為在聖堂內宣告;遺體直接入棺;教宗遺體安放在開放棺木中供信友瞻仰與敬禮;取消了傳統上使用的柏木、鉛製和橡木三重棺木設計。

新版《規程》的前身是2000年聖若望保祿二世批准並出版的《教宗殯葬禮儀規程》。在2005年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葬禮中使用,並在2023年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葬禮中進行了適當調整後沿用。

教宗禮儀處禮儀長拉維利(Ravelli)總主教解釋說:「推出第二版首先源於教宗方濟各的要求。他在多個場合表示,希望對某些禮儀進行簡化和調整,使羅馬主教的葬禮更充分地表達教會對復活基督的信仰。此外,更新後的禮儀還需要更加明確地突出,羅馬教宗的葬禮是牧人和基督門徒的葬禮,而非塵世權勢的儀式。」

三處「禮儀站點」

第一處「在亡者住所」的新規定包括:宣佈死亡在教宗私人小堂中進行,而非臥室;遺體轉移到大殿之前,首先將其安放在唯一的內置鋅製棺材內。此外,取消了將遺體遷移至宗座大樓的儀式。

第二處「在聖伯多祿大殿」,則只進行一次遺體移送,包含棺材的封閉及葬禮彌撒。教宗遺體安放於棺木中直接展示,而非置於高台之上。此外,依據《主教禮儀書》(Cæremoniale Episcoporum)中關於教區主教殯葬禮的規定,在遺體展示期間,棺木旁不再擺放教宗權杖。

第三處「在安葬地」,包括將棺木移送至墓地並進行下葬儀式。拉維利總主教指出:「由於取消了將柏木棺置於鉛棺和橡木或其他木質棺中的程序,這一環節得到了顯著的簡化。」此外,新版《規程》還提供了有關遺體可能安葬於聖伯多祿大殿以外的指示說明。

連續九日紀念彌撒

《規程》禮儀書的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專門規定了為已故教宗舉行的「九日紀念彌撒」。從教宗葬禮開始,連續九天舉行紀念彌撒。新儀式提供了四套禱文供選擇,而非之前版本的三套,涵蓋了《羅馬彌撒經書》中為已故教宗和已故教區主教的所有專用禱文。

與前版不同,新版未包含《彌撒讀經選集》的具體經文,而是僅提供聖經章節的指引。教宗禮儀處禮儀長拉韋利總主教總結道:「新版《教宗殯葬禮儀規程》並非一個『完整彌撒經書』,而是嚴格意義上的儀式『規程』(Ordo),即包含禮儀指引、禮儀流程和專屬經文,但其他部分需參閱現行的禮儀書籍,如《彌撒禮儀經書》、《彌撒讀經選集》和《彌撒禮儀聖歌集》。」因此,新版《規程》更加精簡,便於查閱,儀式指示也更加精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作見證需要犧牲

常年期第三十四週星期二
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默示錄 14:14-19;路加福音 21:5-11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門徒們將被押送到君王及總督之前,為給他們一個作見證的機會。見證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殉難的榮耀,也就是說為天主作見證是需要犧牲的。有的人說信仰了天主之後,不能夠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對世界,感覺生活中的挑戰更大了。其實,我們就是被呼召和耶穌一起背十字架的,為這個世界背十字架的。我們是有使命的。

聖女傅天娜說:「有一天,耶穌告訴我,祂會懲罰我國最美麗的城市(可能是華沙),就像天主嚴懲索多瑪城和哈摩辣城一樣。我目睹天主的憤怒,不禁膽戰心驚。我默默地祈禱。過了一會,耶穌對我說: 『我的孩子,要在聖祭中與我緊密結合,把我的聖血和聖傷,奉獻給我的天父,以補贖該城市的罪過。要一連七天,在整個彌撒聖祭中,不斷地誦念這句禱詞。

第七天,我在放光的雲端看到耶穌,就開始祈求祂垂憐這座城市和我們全國。耶穌和藹可親地(俯)視著我。我看到耶穌慈祥的聖容,就開始祈求祂的祝福。耶穌即刻說:『為了你的緣故,我祝福你們全國。』祂在我祖國國土上,畫了一個巨大的十字聖號。目睹天主的仁慈,喜悅充滿我的心靈。

還有一次,我眼看天主的一位僕人,正面臨犯大罪的危險;就開始祈求天主,請祂任意降罪於我,賜我所有地獄的苦難,讓我飽嘗種種痛苦煎熬,只求祂從在犯罪的危機中拯救這位神父,令他遠離罪惡的機緣。耶穌俯聽了我的祈禱,就在那一瞬間,我感到頭上戴了茨冠,那荊棘深深地刺入頭腦裡,劇痛持續了三小時。天主的那位僕人,因此擺脫了罪過,他的靈魂也被天主殊勝的恩寵堅強起來。 」

這就是諸神相通功。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痛苦會幫到什麼人,就好像多倫多總主教方濟各.里奧說的,可能是一個美國的一個要下地獄的人得救了。戰爭中的一個母親沒有失去他的兒子,或者一個煉獄靈魂得救了。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我們每天都面對痛苦,挑戰,但是讓我們向天主說我願意接受,請把這些功勞分是給那些最需要的人。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敞開心扉說「亮」話: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

常年期第三十三週星期六
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默示錄 11:4-12;路加福音 20:27-40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所有的人對天主來說都是活的。所以,來自天主的啟示就是我們人是有靈魂的、是不死不滅的。信仰也尋求解釋,所以聖多瑪斯.阿奎那就曾經證明為什麼人是有靈魂的且是不死不滅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遊戲,在腦袋裡邊想3+7=10,或是2+3=5。我們明白並且認同這個結果。我們試一下可以用大腦否定這個結果嗎?我們否定不了。無論怎麼樣否定,自己心裡其實還是知道3+7=10,或是2+3=5。因為這是真理的一部分。但是這些真理在哪裡呢?我們抓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們的大腦也接收的到這樣的普遍真理。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機,或是以前很多人用收音機。手機或收音機為什麼可以收到訊號,訊號的本質是電磁波。為什麼它們可以收到電磁波,是因為在手機或收音機裡邊有和電磁波相似的東西,可以收到電磁波(電磁波的本質是物質),受到電磁波作用。同樣,這些 3+7=10, 2+3=5 這些真理,是完全的非物質的。

但是我們人可以接收到,明白理解,所以在人的身上一定有一個非物質的官能,這個就是靈魂。耶穌說天地會過去,我的話絕對不會過去,也就是真理不會過去。 3+7=10, 2+3=5 這些非物質的真理,永遠存在並且沒辦法否定,所以人的靈魂都是不死不滅的。耶穌說:「連他們也不能再死,因為他們相似天使。」相似天使就是我們的靈魂直接面對天主。現在我們認識天主,認識真理是靠身體的認知,感官接收訊息,然後理智光照明白理解真理。默示錄22章裡邊講將來靈魂面對天主時,不再有黑夜,他們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日光,因為上主天主要光照他們。燈光,日光指的就是人的理性的光照。人不再需要理性來認知天主,而是靈魂直接面對天主,看見天主,得到天主的光照,得到圓滿天主的認識。

王新亮神父:「主內的兄弟姊妹,透過耶穌基督的啟示,還有哲學的解釋我們都知道我們真是有一個不死不滅的靈魂的。讓我們聽從耶穌的教導,好能賺取將來的永生。」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教宗宣布阿庫蒂斯和弗拉薩蒂的封聖日期

千禧少年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和青年學子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將在禧年期間榮列聖品:前者是在4月25日至27日禧年青少年慶典期間,後者是在7月28日至8月3日的禧年青年活動上。2024年11月20日在,教宗方濟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予以公布,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成千上萬信友立刻投以熱烈的掌聲。

當天公開接見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了一場盛會的籌備委員會成員,即2月3日將在梵蒂岡舉行的世界兒童權利大會,主題是「讓我們激勵兒童並保護他們」。屆時將有許多國家的專家和相關人士出席會議。適逢維護兒童和青少年的國際日,教宗一宣布這項消息,現場也響起了如雷的掌聲。

教宗說:「這將是個分辨新途徑的良機,旨在援助、保護數以百萬計的孩童,他們依然生活在不穩定的條件下,沒有權利,遭受剝削和虐待,忍受戰爭的悲慘後果。」

在梵蒂岡的維護兒童權益活動

教宗說:「有一群孩子正在為這個日子做準備。謝謝你們大家正在做這件事!」教宗邊說邊指向一群頭戴黃色帽子、手持標語的孩童。

教宗的話音一落,就有一個小女孩率先奔向教宗。教宗笑著說:「看看,有個勇敢的⋯⋯現在,大家都過來吧!」於是,一整群孩子全部跑向教宗,代表他們的同齡人向教宗表達感謝。

封聖大典日期揭曉

教宗跟孩子們逐一握手問候,一起合影留念後,公布了兩位青年封聖的日期。他說:「明年,在禧年的兒童與青少年慶典上,我將冊封真福阿庫蒂斯為聖人;明年在禧年的青年活動期間,我要將真福弗拉薩蒂列聖品。」

今年5月23日,教宗方濟各批准了阿庫蒂斯列聖品的法令。在7月1日的樞密會議上,教宗宣布阿庫蒂斯列品的確切日期有待確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沒有二等基督徒,人人都有對眾人有益的神恩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關於聖神與教會的主題,特別講解了“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基督相遇”的恩典。教宗表明:“聖神不僅用聖事及職務聖化領導天主子民,並以聖德裝飾它,而且把自己的恩寵‘隨其心願,分配給每一個人’(格前:十二,11)。”(《教會憲章,12》)

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詳細解釋了聖神施展的“神恩行動”,提出界定何為“神恩”的兩個要素。首先,神恩“全是為人的好處”(格前十二7),為所有人的益處,為團體“服務”(伯前四10);其次,神恩是特別賜予“一個人”或“某些人”的恩典,不是以同樣方式賜予所有人,與成聖的恩寵、三超德,以及聖事不同,這些對於眾人而言都是相同和共同的。

在教會使命中的平信徒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多次引用《教會憲章》和聖保祿的話語,勉勵眾基督徒要重新發現神恩,因為“對平信徒,尤其是女性的提升的理解不僅作為一種制度上和社會學的事實,也在於其聖經上和靈性的層面”。教宗說:“平信徒不是聖職人員的外部合作者或輔助團隊,不是的。他們有自己的神恩和恩典,以這些為教會的使命做貢獻。”

慷慨奉獻的“普通”恩典

此外,教宗指出,神恩不是“驚人且非凡的才幹和能力”,而是“普通的恩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恩典,“如果受到聖神的啓迪並以愛具體地落實在生活環境中,它們就能獲得非凡的價值”。

“許多基督徒聽到談論神恩,就感到悲傷和失望,因為他們深信自己沒有任何神恩,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或是二等基督徒。不是的,沒有二等基督徒,每個人都有自己個人和團體的神恩。對於他們,聖奧斯定在他的時代就用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比喻作了回應,他對他的子民說:‘如果你愛,你所擁有的就不會少。事實上,如果你熱愛整體,其中的一切某個人都有,你也都有。’”

在愛內一個人的神恩也是所有人的神恩

因此,愛、仁慈,正如聖保祿宗徒所稱的那樣,是“更高超的道路”(格前十二31),因為“它使我愛教會,或使我愛我所生活的團體”。教宗表明,“在合一中,所有神恩,不只是其中的一些,都是‘我的’,如此一來,‘我的’神恩,即使似乎微不足道,也是所有人的,是為了眾人的益處”。總之,“愛德使神恩倍增;使一個人的神恩、僅僅一個人的神恩,成為眾人的神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歡迎《鹽與光傳媒》新任行政總監:翰格‧查希尼安神父

按此閱覽新聞發布

歡迎翰格‧查希尼安神父!

《鹽與光傳媒》的團隊期待在十二月歡迎 Fr.Haig Chahinian (翰格‧查希尼安神父) 成為我們的新任行政總監。我們對他為機構所帶來的喜樂、希望和願景感到興奮。

查希尼安神父的任命正值將臨期的開始 – 在基督的誕生和帶來永生的盼望和愛中,這是一個展望未來、勇往直前的時刻。將臨期也提醒我們「教會歷來執行其使命的作風,是一面檢討時代局勢,一面在福音神光下,替人類解釋真理,並以適合各時代的方式,解答人們永久的疑問,即現世及來生的意義,和今生與來世間的關係。」(《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4)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和媒體環境中,我們要調整我們宣講的方式,因為這個世界和媒體環境既日益連繫,又日益分化。

查希尼安神父在這個時刻的任命,也象徵了對這項使命的新的召喚。他精力充沛、經驗豐富的帶領與我們的價值觀和歷史緊密結合,並將《鹽與光傳媒》的故事推向我們旅程的下一個階段。

讓我們齊來祈禱:

《鹽與光禱詞》

我們的天父,

祢的愛子耶穌在加里肋亞山

召喚我們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求祢賜給我們力量及智慧,

並成為活出真福八端的人,

使我們的說話道出福音的甘飴,

用我們的生命煥發基督的真光。

 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

亞孟。

敞開心扉說「亮」話:不尋求本性的福樂

不尋求本性的福樂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匝加利亞先知書 2:14-17 ;瑪竇福音 12:46-50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有些人說耶穌的這句話對自己的母親有些不尊重。其實不是,反而相反,耶穌的這句話是對聖母的絕對肯定,因為聖母是最完美的承行天父旨意的人。

有人可能也會不理解,為什麼耶穌總是拿親情和愛天主做比較呢?例如耶穌曾經也講過,如果愛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超過愛他,不能做他的門徒。聖奧斯定解釋說:「吾主為了使人不要尋求本性的福樂。」本性上的福樂,比如對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親情雖然很好,但是這種本性上的親情摻雜很多感官上的情感。這種感官上的情感並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在於我們的意願。在靈修上也是一樣,聖十字若望說這些感官上的感受不可以作為我們靈修的指導方向。

舉個例子,一會兒我們會朝拜聖體,有時我們會感受到天主好愛我,好溫暖,天主和我在一起,就覺得天主離我很近。有時感受不到天主,就覺得天主離我很遠。錯,因為天主離我們遠近不在於我們的感覺。天主是不是與我們同在不是靠我們的感覺,而在於信德。我知道,相信天主就在這裡。五官之力有所不及,應由信德來補充,天主的臨在是在於我們的「信」。同樣,對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的愛,也不是在於感官上的感覺。例如有的人和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之間的感情破裂了,所以感官上愛的感覺沒有了,但是我仍然願意為他們祈禱,為他們做一些好事,關心他們,願意寬恕他們,這才是我們說的真愛。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耶穌今天邀請我們一起超越本性的愛,劃向深處找到真正的愛。讓我們和聖母瑪利亞一起向天主說,我願意承行你的旨意。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利瑪竇神父專題會議:「友誼、對話與和平的遺產」

圖片:Vatican Media

「佘山聖母,請援助那些在日常勞苦中,仍繼續相信、希望、和實踐愛德的中國教友,使他們不必懼怕向世界宣講耶穌,並在耶穌跟前為世界祈禱。」

2024年11月15日上午,在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辦了一場討論利瑪竇的專題會議,主題為「友誼、對話與和平的遺產」。這場會議以本篤十六世向佘山聖母的祈禱文拉開序幕,主辦方是耶穌會、耶穌會歷史檔案館、喬治城大學,以及宗座額我略大學。會議主持人、利瑪竇神父列品申請人隆巴爾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表示,利瑪竇神父「是耶穌會傳教士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實現了聖方濟各·沙勿略將福音傳到東亞中心的願望」。

在當天上午的會議發言中,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概述了近3位教宗關於利瑪竇神父的思想和言論,以及這個形象的現實性和重要性。這3位教宗就是聖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以及當今教宗方濟各。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Arturo Sosa)談到利瑪竇的勇氣、謙遜和恆心。他強調利瑪竇不是一個「單槍匹馬的偉人」,而是扎根於教會的一個形象。

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Stephen Chow)則從利瑪竇神父的經歷出發,講述了新中國的發展與天主教會的關係。他說,這種發展「也影響了天主教會的發展」。周樞機簡述了在中國的天主教會最近數十年各個階段的艱難歷程,給與會者上了一堂「歷史課」。樞機表示,中國向世界開放後,也與海外的宗教專家和宗教學術機構的學者接觸,這幫助人們了解,「宗教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強行壓制」。甚至「人們也了解到,宗教能惠及中國社會的發展」。

周樞機表示,中國今天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世界舞台上也是個強國,有「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中國天主教會面對新的現實,在這個進程中,「對話」很重要。為「取得對話就需要有同理心,藉著同理心我們能更深入地彼此了解」。樞機期望,有「一個真正中國人的教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不要忘記窮人,基督徒不可對他們轉面不顧

圖片:Vatican Media

“請不要忘記窮人!”這是教宗方濟各在第8屆世界窮人日彌撒的講道中,向教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我們每個人和所有人”發出的呼籲。這台彌撒於11月17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在彌撒中主祭,大殿裡擠滿了窮人,彌撒後他們在保祿六世大廳與教宗共進午餐。

在此時的黑暗中閃爍著不可動搖的希望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重溫當天彌撒中誦讀的《馬爾谷福音》的章節,指出耶穌先是告訴門徒們祂將受到的苦難,描述那些目睹耶路撒冷被毀的人的心境,但也立即談到人子的光榮到來(參閱:十三24-26)。教宗表示,“正當一切似乎崩潰之際,天主來到,天主臨在,天主聚集我們,使我們得救”。

“耶穌邀請我們有一種更敏銳的眼光,有能“解讀”歷史事件的雙眼,即使在我們的內心和時代處在焦慮時,我們也能發現一種不可動搖的希望在閃耀。”

在世界的不義面前感到焦慮和無能為力

在當天的世界窮人日,教宗邀請眾人反思兩個現實,即“焦慮和希望”,它們“在我們內心的戰場上始終在彼此角逐”。首先是在當代彌漫的焦慮情緒,“社交媒體誇大問題和創傷,使世界變得更加不安,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性”。教宗強調,如果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這些事件的敘述上,焦慮就會在我們內心占據上風”,因為今天也如福音段落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看到太陽昏暗,月亮不再發光,我們看到飢餓和貧困令許多弟兄姐妹難以忍受,我們看到戰爭的恐懼和的死亡”。

“我們目睹周圍,不義給窮人造成痛苦,但我們也尾隨那些認命的人的思維,他們因安逸或懶惰,認為‘世界就是如此’,‘我無能為力’。於是,基督信仰也淪為一種無害的虔誠敬禮,既不打擾當權者,也不做出具體的愛德行動。”

耶穌的復活燃起希望

接著,教宗援引《福音的喜樂》勸諭,提醒眾人,“當不平等現象加劇,經濟壓迫最弱勢群體,當社會沈迷於金錢和消費的偶像崇拜時,窮人和邊緣化的群體就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等待” (參閱54)。但在當天福音描述的末世場景中,耶穌也“燃起希望”,稱人子“帶著大威能和光榮”降來,由四方聚集“祂的選民”(谷十三27)。如此一來,祂“擴展我們的目光,使我們即使在世界的不穩定和苦難中,也能學會感受到天主之愛的臨在,祂接近我們、不遺棄我們、為我們的救恩施展作為”。

“同樣,我們也蒙召去解讀我們塵世生活的境遇:在似乎只有不義、痛苦和貧困的地方,正是在那悲慘的時刻,上主接近我們,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使生命煥發光輝。”

你注視所幫助的人的眼睛嗎?

教宗解釋,為能如此做到,我們必須“憑著我們基督徒的關懷,憑著我們基督徒的友愛”。“這不是把一枚硬幣扔到需要幫助者的手上。對於施捨的人,我會問兩件事:‘你是觸摸他人的手還是扔下硬幣?你是看著你所幫助的那人的眼睛,還是望向別處?”

接近窮人的痛苦

教宗最後表示,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應藉助聖神的力量在世界上播撒希望。“即使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變得濃厚,我們依然能夠而且必須點燃正義與團結互助的光”(參閱:《眾位弟兄》通諭,9-55)。

“祂的恩寵使我們發光,使我們充滿憐憫和仁愛的生活成為上主臨在的標記,始終接近窮人的苦難、撫慰他們的創傷並改變他們的命運。”

母佑會修女:走在同道偕行(共議同行)之路上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同道偕行(共議同行)於我們而言,是一個充滿神恩的要素。因為作為修會,我們從始至終都行走在這條同道偕行(共議同行)之路上。我們將其作為一種存在和行動的方式,藉此推動所有人參與共同的教育使命」,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母佑會)總會長加辣·卡佐拉(Chiara Cazzuola)修女向梵蒂岡新聞網如此說道。「同道偕行」(共議同行)是一種根植於天主聖三的共融精神的表達,它也具體體現在修女與青年們的共融中。母佑會聯合創辦人兼教育家的瑪沙利羅(Maria Domenica Mazzarello)修女的獨創性就在於此,她(與聖鮑思高)合創的這個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團體,即共同服務、祈禱、生活以及分享生活和使命的團體。

圖片:Vatican Media

面向年輕人的使命

卡佐拉總會長強調道:「我們蒙召在不斷的分辨中,激勵並陪伴每一個託付於我們的人的聖召成長。在這一點上,教育使命的首要目的是引領青年與耶穌相遇。讓青年本身成為教育倡議的主角。青年們也要求我們採取全新的形式和策略,以更開放和同道偕行的牧靈方式回應他們的期待。」

卡佐拉繼續說道:「教育使命依託於所有的教育團體,包括修女、平信徒和青年,這需要多方面的參與從而達成整體促進的計劃,這也要求更多聲音參與不同層面的互相交流:教會層面、社會層面和政治層面。」修女指出:「教育團體把年輕人置於中心,致力於在所有信賴並參與教育使命的人中編織一個團結網路。」

因此,正如她所強調的,牧靈參與的方式是在其運作的環境中去探索、經驗和檢視,以回應真實出現的需求。卡佐拉總結道:「生命將會成長與發展,如果我們以樂觀和牧靈的愛德來滋養它,並加強與主耶穌的共融。祂是我們共融的真正源泉。」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管理不可避免的分歧與衝突

母佑會前任總會長溫幗儀(Yvonne Reungoat)修女向梵蒂岡新聞網談到:「愛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激勵並凝聚各種各樣的人,幫助他們克服各層面不可避免的衝突與貧困。我們需要找到時機表達自己,以關注和尊重的態度傾聽對方,即使當他人有不同觀點時。」她補充道:「選擇和決定總會在省思與祈禱中成熟。」

成為共融與修和的人

溫幗儀修女在分享她的經驗時強調,儘管人們觀點各異,但當眾人走在對話、坦誠、相互接納的道路上,依循福音意識到必須不斷進行心靈和思想的皈依時,他們便會達成共識,成為共融與修和的人。

溫幗儀修女談到:「不能否認分歧與衝突,因為如果把這兩者處理好,那便為眾人而言是可貴的成長機會:它們能夠引發省思、鑽研,持續推動人們進步,以檢視我們是否真正地行走在神恩的正確道路上,還是冒著思想僵化的風險,局限在自己的片面想法裡。妥善處理分歧和衝突能夠幫助我們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走向以『我們』為中心的共同體。」

溫幗儀修女最後總結道:「永遠不能忘記,我們是一個傳教團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