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首次在監獄開啟聖門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解釋說:“我希望我開啟的第二扇聖門是在監獄裏”。在2025年的希望禧年,首扇聖門於2024年12月24日在聖伯多祿大殿開啟,而隨後於26日上午,教宗首次在羅馬的雷比比亞監獄開啟了聖門。

26日上午,教宗抵達羅馬雷比比亞監獄時,首先談到了在那裏開啟聖門的重要性。在監獄的小堂,教宗解釋說,每個人都“有機會打開心靈之門,明白希望永遠不會令人失望”。

敞開大門,敞開心門

在親自跨過聖門之後,教宗主持了彌撒。彌撒講道中,教宗省思了此次訪問的歷史意義,並將其描述為“一種美麗的敞開之舉”。然而,教宗不僅僅是要開啟大門,他還鼓勵在場的囚犯敞開心門。他說道,兄弟情誼就是“敞開心門”。

教宗勉勵眾人不要讓封閉、冷硬的心阻止我們活出真我。他解釋道,禧年給予我們恩寵,讓我們“徹底敞開”心門,迎接希望。他也向大家保證,即使在最艱難、最具挑戰的時刻,希望永遠不會令人失望。

希望是錨

教宗方濟各將希望比作岸邊的錨,牢牢系在繩索上。“有時候,繩索很硬,會傷到我們的手。”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時刻,希望之錨依然讓我們繼續前行,因為我們的前方總會有些什麼。

不要半封閉

教宗勉勵說,“當一個人的心封閉時,它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忘記溫柔”,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保持敞開心門。他鼓勵在場的服刑人要對希望保持開放,鼓勵他們說:“每個人都懂得如何做到。”

教宗方濟各還解釋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已經封閉或半封閉,並在結束時提醒在場的所有人,自己所開啟的聖門“是我們心門的象徵。”

教宗請求他們為自己祈禱,並告訴大家,他真心為他們祈禱,而“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奉獻禮物

彌撒結束時,一些服刑人士和獄警向教宗獻上了由女服刑人親自製作的禮物,其中包括一扇聖門的微型複製品以及一個裝有油、餅乾和陶瓷品的籃子。

監獄管理局向教宗方濟各贈送了一幅由前任獄警、藝術家埃利奧·盧琴特(Elio Lucente)創作的《救世主基督》畫作。教宗則回贈監獄一份紀念該事件的羊皮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天主聖言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天主聖言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救世主今天為我們誕生了,祝大家聖誕快樂。天主聖言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我們有沒有想過什麼是住在我們中間?或者說我們對耶穌的誕生有沒有過感同身受的地方。當然靠著我們自己的想像是很難理解的。今天我們可以結合下瑪竇福音耶穌基督的族譜來感受什麼叫做住在我們中間。

沒錯就是「亞巴郎生依撒格,依撒格生雅各伯,盧德,達味……」那個耶穌基督的族譜。我知道很多人看聖經直接跳過這一段。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耶穌的祖譜作為瑪竇福音的開端,或者說整個新約的開端,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假如我們仔細的看耶穌的祖譜,我們會發現它是相當生動的。我們會發現耶穌基督,身為天主,祂有母親,祂也有祖母,祖父。我們會想到他的堂姊,表哥表姐,姨,嬸等等。一下子我們和天主的距離就被拉近了。我們在看耶穌的祖先時才真的感受到天主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跡,是多麼的偉大。

雅格伯

舉個例子,我們聽到耶穌的其中一位祖先是雅格伯。雅格伯是誰?雅各伯無疑是個很偉大的英雄,以色列偉大的先祖之一, 但雅格伯同時以和天主博鬥而聞名,創世紀裡有一段相當精彩的記載,雅各如何跟天主博鬥了整晚,因此留下永久的傷。我們有的人不是也在跟天主博鬥嗎?我們可能對天主有所懷疑,天主我為什麼要信你?天主,在我遇到問題,焦慮,痛苦,失敗的時候,你在哪裡?為什麼允許這件事情發生等等。我們可能用這樣的方式和天主博鬥。我們的心靈也可能像雅格伯那樣掙扎,最後也留下永久的創傷。沒問題,但耶穌欣然接受了雅格伯這個和天主博鬥的人為祂的祖先。他願意接受像雅格伯這樣的人為祂的家眷。

辣哈布

族譜裡還提到誰呢?這裡破天荒的提到了一個人辣哈布,耶穌的祖先之一是辣哈布。你們知道她的故事嗎? 她是名妓女。當以色列人來征服應許之地時,她保護了以色列的間諜,所以當以色列人最終來到應許之地後,她也受到了保護。這讓我們想起了很多的名人,當他們出名以後,他們也試圖抬高他們的祖先,我太爺爺做過什麼,我奶奶是什麼家庭出身等等。假如聖使路加想這樣抬高耶穌,他一定會想辦法抹掉辣哈布的存在。讓我們永遠看不到辣哈布!但她確實就存在,而且還在新約的最開頭!耶穌的祖先之一是名妓女!以前有些教友,告訴「我他是個罪人」 天主是不會原諒我的。我犯得不是小罪,是很大的大罪,天主也不會原諒我。我想說,你真的確定嗎?來看看聖經,如此明確的把辣哈布記錄在耶穌的族譜裡。耶穌願意接受一個妓女為祂的祖先!天主不在乎你是個罪人,天主歡迎你加入祂的家庭。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是說,那我們就隨意做壞事,犯罪吧。聖經的意思是,天主的救恩也屬於像辣哈布這樣的人。

盧德

族譜裡還有誰?盧德。盧德的故事也是蠻有趣的。她不是以色列人,她是摩阿佈人,一個外邦人。她是嫁入了以色列家。當她老公死後,她效忠於她的婆婆,她離開自己的家鄉回到以色列,去跟婆婆同住。後來,她去了一個名白冷的小鎮,再婚,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敖貝得。敖貝得正是以色列史中最偉大的達味王的祖父。耶穌也是達味的後裔。所以有的時候,尤其是新教友,或是望教者,可能有感覺自己像是個局外人。我不屬於這圈子、我不是被認同的人、我就像外邦人一樣。我想說,耶穌願意接受盧德為祂的祖先之一。盧德不是以色列人,我們都不是以色列人。但這並不阻礙耶穌接受我們做祂的家眷。

達味王

再來,達味王呢?如我之前所提,達味王顯然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國王,直接了當說,是整部舊約最偉大的角色!他擊敗了各個部落,征服了耶路撒冷等等。但同時,他也犯了很大的罪,謀殺,通姦等等。其實我們中也可能有像達味王一樣有權有勢, 在某行某業有權勢、或是在政壇上有勢,但你可能感覺到自己有不為人知的罪,或某方面上濫用了自己的權勢。耶穌欣然接納了達味王這個謀殺犯、通姦者為祂的祖先。那祂也會欣然接納你為祂的家眷。

厄里雅金,匝多克

最後,我們可以從族譜裡聽到厄里雅金,匝多克。我麼可能有些疑問,他們是誰?沒人知道他們到底是誰,或做過什麼事!我們有些人可能也覺得:「我不過是無名小卒,我沒做過什麼大事,我默默無名。」但耶穌願意接受這些角色為自己的祖先。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這就是降生成人的奧跡,耶穌基督的來臨,不是為某個特選的民族,某些人而來,而是為了所有人而來,罪人,聖人,大人物,小人物,包括你,我所有的人。這也就是我們天主教會為什麼也叫做大公教會,普世的教會,因為天主的救恩屬於所有的人。這就是聖誕節無與倫比的福音。

所以,讓我們歡樂,讓我們來迎接這位救主,讓我們在耶穌聖嬰身上找回我們的平安。天主聖言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教宗2024年聖誕文告:讓我們邁向天主的心門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
聖誕節文告
20241225

按此下載2024年聖誕節文告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那讓我們驚訝和感動的奧祕再次在夜間出現了:天主之子耶穌由聖母瑪利亞誕生了!祂裹著襁褓,躺在馬槽,天使高聲讚頌:「天主受光榮,世人享平安」(參閱:路二6~14)。發現祂的白冷牧人也心中充滿喜悅!

是的,這是在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事,因同一位聖神的工作得以更新。聖神是愛與生命之神,祂使瑪利亞受孕,並從她的肉體中孕育出耶穌。在我們這時代的磨難中,賦予救恩的永恆聖言再次道成肉身,對每位男女、對全世界說:「我愛你,我寬恕你,回到我身邊,我的心門已打開了!」

弟兄姊妹們,天主的心門永遠敞開,讓我們回到天主的身邊吧!讓我們回歸那顆愛我們的心、寬恕我們的心吧!讓我們接受祂的寬恕,讓我們與祂和好吧!

這就是我昨晚在聖伯多祿大殿開啟禧年聖門的意義:聖門代表耶穌,代表向所有人敞開的救贖之門。耶穌是慈悲的天父在世界和歷史中打開的門,好讓我們都能回到祂身邊。我們都像迷途的羔羊,需要一位牧人和一扇門才能回到天父的家。耶穌就是牧者,耶穌就是門。

弟兄姊妹們,不要害怕!聖門已開了,大開著!來!讓我們與天主和好,我們才能與自己和好,才能彼此和好,甚至與我們的敵人和好。是的,天主的仁慈無所不能,它能解開每一個結,打破每一道使人分裂的圍牆,消除仇恨和復仇的念頭。來!耶穌就是和平之門。

我們常常只是在門檻前停下腳步;我們沒有勇氣越過它,因為它要我們自我檢討。要進入那扇門,就需要往前走一步、是需要有所犧牲的,將爭執和分歧置之腦後,為要投入聖嬰──和平之王張開的雙臂裡。今年聖誕節,在禧年的開始,我邀請每一個人、每個國家民族,勇敢地越過門檻,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化干戈為玉帛,克服分裂!

願槍炮聲在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得以消弭!讓我們勇敢地打開談判之門,進行對話和相遇,為能達到正義與永久的和平。

願在中東的槍炮聲平息!我的目光注視著在白冷的搖籃,便想到了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團體,特別是在加薩地帶的基督徒團體,那裡的人道危機極為嚴峻。願戰火停止、人質得到釋放、飽受飢餓和戰爭之苦的人民得到救援。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我也與黎巴嫩的基督徒團體,特別是在南部的基督徒團體,以及在敘利亞的基督徒團體保持緊密聯繫,願對話與和平的大門在整個衝突地區打開。我在這裡也想起利比亞的人民,鼓勵他們尋求能夠實現使國家與人民和解的辨法。

願救主的誕生,帶來希望給剛果民主共和國因猴痘疫情而死亡的數千名兒童的家庭,帶來希望給該國東部,以及布吉納法索、馬利、尼日和莫三比克人民。打擊他們由武裝衝突及恐怖主義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加上氣候變遷破壞性的影響,使惡化的局勢更為嚴重,造成數百萬人喪生和流離失所。我也想到非洲之角許多國家的人民,我為他們祈求和平、和諧與友愛。願天主──至高者──聖子支持國際團體致力於為蘇丹人民提供人道援助,並開啟新的談判,促使早日達成停火。

願聖誕節的喜訊帶給緬甸人民慰藉──由於持續的武裝衝突,他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被迫逃離家園。

願耶穌聖嬰啟發美洲大陸的政治當局和所有善心人士,儘快在真理和正義中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為能促進在海地、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尼加拉瓜的社會和諧,特別是在這禧年,重新發現每個人的尊嚴,以克服政治分歧和建立共同利益。

願禧年成為打破一切圍牆的機會──意識形態的圍牆,常常充斥著政治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圍牆,例如使賽普勒斯島的分裂維持了50年,腐蝕該國人們和社會的結構。我希望我們能夠達成共同的解決方案,使分裂終止,同時充分尊重賽普勒斯所有團體成員的權利和尊嚴。

耶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的永恆聖言,祂是一扇敞開的大門,邀請我們越過這扇大門,重新發現我們存在的意義和每個生命的神聖性,恢復人類大家庭的創始價值。耶穌在門口正等待著我們。祂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最脆弱的人:祂等待著孩子們──所有飽受戰爭和飢餓之苦的孩子;祂等待老年人,往往是被迫生活在孤獨和被遺棄的環境中;祂等待那些失去家園或離鄉背井、試圖找到安全棲身之地的人;祂等待那些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人;祂等待著那些囚犯,無論如何,他們畢竟是天主的子女;祂等待那些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的人。

在這天的慶日裡,讓我們不要忘記向那默默的一群、忠實地致力行善的人們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我想到那些作父母的、教育工作者和作老師的,他們對培養未來的一代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我想到醫護人員、執法人員、從事慈善工作的人,特別是世界各地的傳教士,他們帶給許多陷入困境的人光明和安慰。我們要對他們所有人說一聲:「謝謝!」

弟兄姊妹們,願禧年成為寬免債務的時機,特別是寬免那些最貧窮國家的債務。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受召喚去寬恕我們所受到的冒犯,因為在寒冷和黑暗的夜晚誕生的天主子寬恕了我們所有的罪。祂前來是要治癒我們並寬恕我們。作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讓我們出去迎接祂!讓我們向祂敞開心扉,正如祂向我們敞開心扉一樣。

祝大家有一個平安、寧靜的聖誕節。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241225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來源: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開啟禧年聖門及聖誕子夜彌撒講道

圖片:Vatican Media

「這是上主的門,正義的人由它進入」。

2024年12月24日晚上7時,教宗方濟各在西斯汀堂聖詠團的歌聲中乘坐輪椅向聖門前進。他低頭默禱,全神貫注。然後在講述救恩故事的方格青銅門上敲了幾下,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立即敞開。大殿的鐘聲隨之敲響。教宗方濟各率先跨越聖門,進入大殿。

禧年開始。希望的聖年開始了。大赦、寬恕、重生、更新的時期開始了。這是承諾將“希望帶到已經失去希望的地方”的時期。大約25,000人在聖伯多祿廣場透過大屏幕、6000名信眾則在大殿內參加了開啟聖門儀式,以及隨後的聖誕子夜彌撒。這是一個莊嚴且喜樂的時刻。

教宗在鐘聲的伴隨下緩緩前行,54名不同國籍的朝聖者,包括五大洲的天主子民的代表,在教宗之後跨過聖門。人群中浮現出羽毛頭飾、花朵頭帶、闊邊帽、頭巾等。他們是第一批“希望的朝聖者”,隨後還有樞機、主教、參加共祭的聖職人員、其他基督信仰團體的代表,以及羅馬市長和意大利總理。

在當晚的隆重禮儀中,教宗主持開啟聖門儀式,這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邀請所有人與上主耶穌相遇,祂是唯一的救贖之門。教會的使命就是在普天下始終向世人宣告我們的希望。開啟聖門後,教宗接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慶祝救主耶穌基督的誕生。

圖片:Vatican Media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4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全文:

上主的天使,身披光明,照亮黑夜,向牧羊人傳遞好消息:“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祂是主默西亞。”(路二10-11)在貧窮人的驚嘆與天使的歌聲中,天空向大地敞開:天主成了我們中的一員,為了讓我們像祂一樣,祂降臨到我們中間,為提升我們,將我們帶到天父的懷抱。

姐妹們和弟兄們,這就是我們的希望。天主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那無限偉大的天主變得微小;那神聖的光輝在世界的黑暗中閃耀;天上的光榮在大地彰顯,如何呢?透過一個嬰孩的柔弱。如果天主到來,我們的心也如同貧寒的馬槽,那麼我們可以說:希望沒有破滅,希望活著,永遠充滿我們的生命!希望永不落空。

姐妹們和弟兄們,隨著聖門的開啓,我們開始了一個新的禧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這恩寵宣告的奧秘。今夜,希望之門向世界敞開;今夜,天主對每個人說:“你也存有希望!”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存有希望。姐妹們和弟兄們,但你們不可忘記,天主寬恕一切,天主永遠寬恕。你們對此不可忘記。這是懂得將寄望於上主的方式。

為了迎接這個恩典,我們蒙召以白冷城牧羊人的驚嘆走上我們的旅程。福音記載,他們聽到天使的報告後,“急忙去了”(路二16)。這個指引就是重新發現失去的希望、在我們心中重燃希望、在我們這個時代與世界的荒蕪中播撒希望:急忙前去。在這個時代有許多荒蕪。我們想到戰爭、槍擊下的兒童、遭炸彈的學校或醫院。不要耽擱,不要松懈,要讓自己被這喜訊所吸引。

急忙前去,我們去見那為我們誕生的上主,帶著輕盈和清醒的心,準備好與祂相遇,使我們能將希望在生活的每個境況中表達出來。這是我們的任務:將希望在生活的每個境況中表達出來。因為基督徒的希望不是一種被動等待的美好結局,不是一部電影的美滿結局:是天主的許諾,要我們在此時此地,在這片受苦呻吟的土地上予以接納。因此,這個希望要求我們不遲疑,不陷入習以為常的束縛,不停留在平庸和懶惰中;正如聖奧斯定所說,它要求我們對那些不對勁的事物心生反感,有勇氣去改變它們;它要求我們成為尋求真理的朝聖者,永不疲倦的夢想家,因來自天主的夢而不安,這是夢想一個新世界,由和平與正義來統治。

我們要學習、再學習牧羊人的榜樣:這個夜晚誕生的希望,不能容忍那些安於舒適生活的懶惰與不思進取。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如此,我們有安於舒適生活的危險;希望則是不接受那些因害怕有損自己而不敢失去平衡的虛偽謹慎,以及那些只顧自己、精於算計的態度;這希望與心安理得的人是不相容的,他們面對惡行和最貧窮者受到的不義卻默不做聲。相反,在呼籲我們耐心等待那正在萌芽和成長的天國的同時,基督徒的希望要求我們今天就通過我們的責任,不僅我們的責任,還有我們的同情心,大膽地提前實現這個許諾。在此,也許詢問自己的同情心對我們有益:我有同情心嗎?我曉得與人分擔痛苦嗎?我們要思考這些。

回顧我們如何常常安於現狀,適應這個世界的思維方式,一位了不起的神父兼作家為聖誕這樣祈禱:“上主,我向祢請求一些折磨、一些不安、一些悔惱。在這聖誕日,我願意自己是一個不滿足的人。高興,卻不滿足。高興是因祢所做的一切,不滿足是因我沒有作出回應。上主,請除去我們那些虛假的安寧,並在我們那總是太滿的‘馬槽’裡放入一大把刺。請在我們心靈深處植入一些對其他事物的渴望”(亞歷山德羅·普龍扎托,《聖誕九日敬禮》)。渴望其他的事物。不要靜止不動。我們不要忘記,靜止的水是最先腐臭的。

基督徒的希望正是這“其他事物”,要求我們“急忙前去”。作為上主的門徒,我們受邀在祂內找到我們最大的希望,並有如光明的朝聖者,毫不拖延地將這份希望帶到世界的黑暗中。

姐妹弟兄們,這就是禧年,這就是希望的時期!它邀請我們重新發現與上主相遇的喜悅,召喚我們在靈性上更新,並且要求我們投身於世界的改變,使這時期真正成為一個喜樂的時期:成為我們大地母親,那片被利潤邏輯摧殘的土地的喜樂時期;成為那些承受不公債務重壓的貧困國家的喜樂時期;成為所有仍受新舊奴役束縛的人的喜樂時期。

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恩賜和責任,把希望帶到已經失去希望的地方:把希望帶到生命受創的地方,帶到被辜負的期待中,帶到破碎的夢想裡,帶到讓人心碎的失敗之中;帶到疲憊不堪、支撐不住的人身上,帶到感到被擊敗的憂苦孤獨中,帶到被深刻撕裂的心靈痛苦中;帶到囚犯那漫長空虛的日子中,帶到貧困者狹窄寒冷的房間裡,帶到被戰爭和暴力褻瀆的地方。把希望帶到那裡,在那裡播種希望。

禧年開啓了,這是為將希望、福音的希望、愛的希望和寬恕的希望賜予每一個人。

我們回到馬槽前,我們注視馬槽,注視天主在嬰孩耶穌面容上顯露的溫柔時,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心中有這種期待嗎?我們的心中有這種希望嗎?……默觀這份戰勝我們的疑慮、戰勝我們的恐懼的天主慈愛,我們也在默觀期待我們的巨大希望。……願這份希望的願景照亮我們每日的行程。”(馬蒂尼樞機,《聖誕講道》,1980年)

姐妹、兄弟們,今晚天主心中的“聖門”為你而敞開。耶穌,“天主與我們同在”,為你、為我、為我們、為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降生。你要知道,與祂同在,喜樂綻放;與祂同在,生命改變;與祂同在,希望永不落空。

彌撒結束後,教宗在一群不同國籍的兒童陪同下,前往大殿內的聖誕馬槽,將聖嬰耶穌像恭放在馬槽內。在基督降生的這個場景前,教宗也祈禱片刻,提醒眾人關注生命。最後,教宗乘坐輪椅穿過大殿中央通廊,問候兩邊的信眾。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主持2024年聖誕子夜彌撒現場直播【中文解說】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主持
2024年聖誕子夜彌撒現場直播【中文解說】

2024年12月24日(星期二)

北美東岸 下午2時30分

北美西岸上午11時30分

中港台澳 清晨3時30分(25日) 

聽衆朋友好!聖誕節即將來臨,預祝大家聖誕快樂!我們誠摯邀請大家參與《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即將直播的兩大盛事:一、《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中文聖誕子夜彌撒;二、教宗方濟各開啟禧年聖門和聖誕子夜大禮彌撒。

12月24日北京時間午夜12點整,《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將現場廣播中文聖誕子夜彌撒,使用的波長和頻率是:

31.20公尺,9610千赫

40.05公尺,7485千赫

《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也將實況廣播教宗方濟各於12月24日羅馬時間晚上的禮儀,包括開啟禧年聖門,以及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聖誕子夜大禮彌撒,有中文解說。當晚的禮儀於羅馬時間晚上6.30分開始,請您在12月25日北京時間早晨1點25分開始收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瑪利亞和四位女性使基督的使命擴展至天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2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啟新一輪的要理講授。這個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新系列將陪伴禧年的整個行程,首先從“耶穌童年史”開始。教宗表明,在瑪竇和路加兩位聖史的族譜中,不乏“問題人物的名字”,而且與《舊約》不同的是,其中還有5位女性。

此外,在瑪竇和路加關於耶穌童年的福音敘述中,從“耶穌在童貞女的胎中受孕”到祂“由瑪利亞所生”,都表明在耶穌身上完成了先知們的預言,以及若瑟的“法定父親身份”,將天主聖子放在達味王朝的“樹幹”上。(見瑪一;路一)

開啟耶穌使命的四個女人

教宗提到,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前4個女人分別是:猶大的兒媳塔瑪爾,“成了寡婦,為了確保自己的丈夫有後代,就佯裝妓女”(見創三八);耶里哥的妓女辣哈布,她幫助希伯來人偵探進入預許的土地並將之奪下(見蘇二);追隨婆母的盧德,“照顧婆母並成了達味王的祖先”(見《盧德傳》);與達味通姦的巴特舍巴,“在害死了丈夫後,她生下撒羅滿”(見撒下十一)。

教宗指出,對以色列子民來說,這4個女性都是“外族人”,但正是透過她們,耶穌的使命擴展到各民族。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最後一位女性是納匝肋的瑪利亞,出自達味家族的若瑟的淨配,默西亞耶穌由她所生。

在瑪利亞和耶穌身上一切都圓滿

耶穌在“嬰孩、兒童和少年”時期的歷史告訴我們,祂“聽從自己的父母”,同時也“有意識地全心奉獻於天父和祂的國度”。兩位福音的作者以不同的視角記述這段時期的事蹟,路加“以瑪利亞的目光”,瑪竇卻“以若瑟的目光”,強調一種未曾有過的父親身份。

名字、歸屬及信仰

教宗表示,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所提到的每個名字都代表從一代到下一代的傳承,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名字,“含有一個身份和一份獨特的使命”;歸屬,“屬於一個家庭和一個民族”;“信奉以色列的天主”。

沒有人能給予自己生命

教宗稱族譜具有一種文學體裁的價值,能傳遞訊息,即“沒有人能給予自己生命,而是從他人獲得生命的恩典”。在這種情況中,所論的是被選的子民和“繼承這份遺產的人”。

使人類代代相傳的不是受造物,而是“天主自己”

在瑪竇寫的族譜中,第五位女性是瑪利亞,對她的描寫別具一格。而且,受造物也不是“人類代代相傳的主角”,這裡所強調的主角是“天主自己”。從族譜中看到,耶穌是“達味之子,由若瑟放入這個王朝,日後必成為以色列的默西亞”,但同時祂也是“亞巴郎及外邦女子的後裔,因此也必定是‘外邦人的光’”。

耶穌奉獻於天父,也是木匠的兒子

耶穌進入世界的情境和“所有人的兒子”都一樣。祂是“天主子,奉獻於天父,負有啟示祂的面容的使命”。耶穌在納匝肋也被稱為“若瑟的兒子”或“木匠的兒子”。這些稱呼在強調祂的雙重性質:“真天主和真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科西嘉主持彌撒:等待默西亞時要喜樂,而不焦慮

圖片:Vatican Media

信眾手中揮舞著白色的小旗幟,許多嬰孩被送到教宗面前接受降福,將一串串的玫瑰念珠分送給孩子們:這是教宗方濟各12月15日下午在科西嘉首府阿雅克肖奧斯特利茨廣場主持彌撒聖祭前的場景。那裡是拿破崙小時候玩耍的地方,相傳他就是在此處心懷遠大的志向。當天的參禮者約有1.5萬人,祭台上方寫著斗大的「和平」一詞。

教宗在講道中說,和平的希望就是耶穌,一個不叫人蒙羞的希望,因為上主始終居住在我們中間。因著這份確信,我們找到那永不枯竭的力量來尋求正義與和平。教宗心裡牽掛著那些經歷戰爭者的痛苦、孩童臉上抹不去的痛苦。

「弟兄姊妹們,不幸地,眾所周知,大國之間不乏痛苦的緣由:磨難、戰爭、腐敗、暴力。我告訴你們一件事:有時候,一些因戰爭被帶來這裡的烏克蘭孩童前來晉見。你們知道嗎,這些孩子不會笑了!他們忘記笑容。拜託,讓我們想想這些在戰地的孩童及痛苦。」

兒孫滿堂的恩寵

在提到烏克蘭孩童的苦難前,教宗表示他很訝異且很高興看到科西嘉有這麼多的孩童,並且呼籲人們生育子女,因為「他們將是你們的喜樂、你們將來的安慰」。

「我從未看過像在這裡一樣多的孩子!但這是天主的恩寵。我只看到兩隻小狗。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的孩子。只有在東帝汶才有這麼多,但在其它城市沒有這麼多。這是你們的喜樂和你們的榮耀。」

祖父母,民族的智慧

教宗始終惦記著孩童與祖父母,在阿雅克肖也不例外。他邀請在場眾人在將臨期省思自己與老人、與祖父母的關係。

「我在老人面前如何行事?我去找他們嗎?我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嗎?我聆聽他們嗎?不,他們很無聊,老是講自己的經歷。我遺棄他們嗎?你們要照顧老人,他們是民族的智慧。」

預備心靈

「我們該作什麼呢?」(路三12)教宗引用百姓問洗者若翰的話,並且說:「或許今天在上床睡覺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祈禱說:『主,我該作什麼,才能為耶穌的聖誕預備心靈呢?』」因此,教宗籲請人們勇敢、真誠且無畏地問該做什麼,好能「為上主的降臨預備一顆謙遜又信賴的心」。

「為了被耶穌拯救並找到,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是告訴我們一件關於自己的真相:『主,我是罪人。』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人人都是。『主,我是罪人。』如此一來,我們帶著真相走向耶穌,而非塗脂抹粉的不實正義。」

不要焦慮地等待

接著,教宗提到在等待默西亞時的兩種靈性態度:心存疑慮和滿心喜樂。前者帶有「不信任」和「焦慮」,導致悲傷、自我中心、懷疑未來、焦躁不安,這總是帶來毀滅。「基督徒不應該焦慮地生活。」

「這些靈性的禍患在今天是多麼地普遍,尤其是在消費主義蔓延的地方!這樣的社會活在消費主義中,不知足地老去,因為它不懂得白白付出:一個為自己而活的人絕對不會快樂的。這樣過日子的人沒有一雙付出的手、分享的手,他永遠不會快樂的。這是我們大家都會有的毛病,所有基督徒都有,包括我們、司鐸、主教、樞機,大家都有,連教宗都涵蓋在內。」

信仰是良藥

「對天主的信仰帶來希望!」教宗如此說道。他解釋說,這恰恰在阿雅克肖舉行的有關民間熱心敬禮的大會上顯示出來。舉例來說,玫瑰經教導我們「一心專注於耶穌基督,秉持聖母瑪利亞默觀的目光」。另一個例子是善會的服務,它們有「富饒的歷史,積極參與教會的禮儀和祈禱,以詠唱和子民的虔敬之情來錦上添花」。

喜樂地等待

談到喜樂地等待,教宗提醒道,對基督徒來說,喜樂不是嘉年華的狂歡,卻源自於確信天主在我們中間的信心,那是「因著對救主基督的信仰而領受的聖神果實,祂敲響我們的心門,使我們擺脫悲傷和枯燥」。如此一來,將臨期「對萬民就是一個充滿未來的慶節:在耶穌的陪伴下,我們發現真喜樂,活出並白白給予世界所期待的希望記號」。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為這份喜樂做見證,為確信「基督與我們同在的信心」做見證。祂與我們同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希望不是空話,應予以散發和播種

圖片:Vatican Media

“聖神是基督徒希望的源泉”,“如果教會是一隻船,聖神就是推動她的帆,使她在歷史的海洋中前行”。教宗方濟各12月11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向聚集在保祿六世大廳的信友們論述了“希望”的主題。這是教宗關於“聖神與新娘。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耶穌、我們的希望相遇” 系列的最後一講。

教宗表示:“希望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我們希望事情進展更好的模糊願望:希望是一種信念,因為相信天主既許必踐。因此,希望也被稱為超性德行,因為它是天主所賜予的,而且有天主做擔保。”

散發和播種希望

教宗解釋,希望“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德行”,幫助事情延續不斷。比利時司鐸及神學家康布蘭(José Comblin)是曾在巴西服務的傳教士,為窮人獲釋放奮鬥一生,於2011年去世。教宗引用這位神學家的一段話,“聖神是窮人呼喚的起源,是賜給那些沒有力量者的力量”,祂“引領受壓迫的人民為獲得解放和得以充分實現而奮鬥”。因此,有信仰的人必須培養及滋潤希望。”

“基督徒不能滿足於擁有希望;也必須散發希望,成為希望的播種者。這是教會能給予全人類最美好的禮物,尤其在船帆似乎全都要落下的時刻。”

愛是福傳最有效的形式

接著,教宗提到伯多祿宗徒對初期基督徒提出的邀請,“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三15-16)。教宗闡明,這是因為“並非論據的力量能說服人,而是我們曉得投入其中的愛”,這是“福傳的首要且最有效的形式。它向所有人開放”。

聖神使基督在教會內臨在及行動

在關於“聖神與新娘”的17次要理講授之後,教宗援引《默示錄》在結束語中聖神和教會向復活的基督發出的呼求“請來吧!”(廿二17),以及初期基督徒的呼求“Maràna tha!”,即“主請來吧!”,指出“這個呼喚和所表達的期盼在教會內從未消失”。

除了“期待基督的最後來臨”,也“期盼祂在教會現世旅程的處境中繼續來臨”。但“請來吧!”也是教會對聖神的呼求,許多讚歌和祈禱就是一例。教宗在此作了總結。

“耶穌復活後,聖神是基督真正的‘另一個我’,也就是祂的代言者,使祂在教會內臨在並行動。是聖神‘宣告未來的事’,並使人渴望和期待這些事。這就是為什麼基督與聖神不可分離,在救贖工程中也是如此。”

此外,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教宗為敘利亞呼求穩定、團結、和平及安全的恩典。教宗祝願不同的宗教為了國家的利益,能在友愛和相互尊重中並肩同行。

教宗說:“在這歷史的微妙時刻,我每天都在關注敘利亞正在發生的事。我希望他們能達成政治解決方案,沒有其它衝突或分裂,負責任地促進國家的穩定和團結。我祈願,賴童貞聖母的轉禱,敘利亞人民能夠在他們心愛的土地上和平且安全地生活,不同的宗教能夠為了這個飽受多年戰爭苦難的國家的利益,在友愛和相互尊重中並肩同行。”

12月10日,穆罕默德·巴希爾(Muhammad al Bashir)被任命為敘利亞過渡政府總理,任期到3月1日為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宣講福音意味著宣揚耶穌,而非自己

圖片:Vatican Media

宣講福音意味著傳達「有關耶穌的好消息,讓人認識祂聖死與復活的逾越奧蹟」。這固然是教會的福傳工作,但福音的宣講必須「依賴聖神」(參閱:伯前一12),信靠祂的德能(參閱:格前二4)。教宗方濟各12月4日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在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中強調了上述要點。

當天上午,和煦的陽光照耀著聖伯多祿廣場。教宗乘坐白色座車繞場問候眾人後,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談論聖神在教會宣講方面的角色。

教宗提醒眾人,宣講的不是自己,而是耶穌基督。他也叮囑講道者要言簡意賅。「很多時候,這些講道長達20分鐘、30分鐘。但是,拜託,宣講者必須傳達一個概念、一份情感,發出行動的邀請。講道超過8分鐘就會失去力度,人們聽不懂。」

福音的宣講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闡述了宣講的兩大元素:福音,也就是內容,以及聖神,也就是渠道。在內容方面,要記得耶穌和宗徒的宣講「也涵蓋了福音所衍生的一切道德義務,從天主十誡到愛的『新』誡命。但耶穌的行動才是宣講的核心」。

「如果不想要犯保祿宗徒所譴責的錯誤,也就是法律先於聖寵、事務先於信仰,我們如果不想要掉進這個錯誤,就需要始終以基督為我們做的宣講為起點重新出發。」

教宗強調,「任何福傳活動和教會革新意願的核心」,都必須是「最初的宣講」(Kerygma)。各種涉及道德的應用都以最初的宣講為基礎,而且我們必須時常回到最初的宣講,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聆聽,然後不斷地去宣講(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64號-165號)。

以聖神傅的油來宣講

再者,正如耶穌是天主的受傅者,在聖神的派遣下「向窮人傳報喜訊」(參閱:路四18),教會也必須如此。她必須依賴聖神來傳揚福音。

「以聖神傅的油來宣講,意思是廣傳我們信仰的理念、信理、生活和信念。意即聖保祿所寫的,依靠的不是『智慧動聽的言詞,而是在於聖神和祂德能的表現』(參閱:格前二4)。」

祈禱,而不宣揚自己

然而,要如何落實這一切?要怎樣信靠聖神呢?教宗回答道,首先是祈禱,其次是不要宣揚自己。

「聖神降臨在祈禱的人身上,因為經上寫道,『在天之父,有不將聖神賜予求祂的人嗎?』(參閱:路十一13)更何況是為了宣講祂聖子的福音而求!那些宣講而不祈禱的人,有禍了!他變成宗徒所說的那些『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格前十三1)。因此,第一件取決於我們的事情是祈禱,求聖神降臨。第二件事則是不渴望宣揚我們自己,卻宣講主耶穌。」

教宗最後叮囑道,不渴望宣揚我們自己,尤其意味著「不要總是以我們所推動的牧靈活動為先、看重與自己名義有關的事務」。相反地,我們收到請求時,應該要「自願配合」團體的牧靈活動,或是託付於己的事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周守仁樞機2024年將臨期牧函

Photo courtesy of Joseph Lam

「願主使你們彼此間的愛情,和對眾人的愛情增長滿溢,就像我們對你們所有的愛情,好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同他的眾聖者來臨時,於天主我們的父前,在聖德上無可指摘。」(得撒洛尼前書3: 12-13)

親愛的主內姊妹兄弟及各位朋友: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務大會第二會期幾週前剛結束,接踵而來的是將臨期。教會作為天主子民,正在等待主教代表會議的主角——聖神——帶來一個新的黎明。我們也熱切期待著 2025 年禧年的開始,它的主題是「希望的朝聖者」,因為「望德不叫人蒙羞」(羅馬書 5:5)

教會是「天主的子民」,包含了教會內每一個人,這也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的主題。這種教會模式,是我們蒙召成為共議同行教會的基礎。因此,我們是合一的聖事,透過我們尊重多元和多樣性的合一而帶出天主的救恩之愛。

共議同行是教會的本質,也必須以傳教使命為導向。它涉及教會各層面的相聚,互相聆聽、交談和共同分辨。相聚的目的,是要在聖神的引導下達成共識,成為基督臨在我們中間的見證人。

領受了聖職人員和教友職務人員要互相分享並履行他們的權限和權力,承擔各自的責任。換言之,我們是根據信仰團體內不同的角色和職能共負責任。在基督奧體內,我們有來自多元的處境、肩負多樣的角色,而又蒙召在合一之中「共負使命」,以見證基督救恩的愛。這一切將會是賦予生命力的和諧,為當今世界是極其需要的。

因此,為在香港的教會來說,我們皈依的一個重要範疇就是各單位不論其功能和目標,都要學習在不同的工作計劃和使命上合作。

事實上,透過懷著尊重和同理心的聆聽,去轉化我們的內心,是成為共議同行的教會所必須的取向,接著就是共同分辦的決策過程和作出的決定。因此,來自堂區、信仰小團體、修會團體、各委員會、教會職務、工作單位等等的牧者和教友領袖,十分需要去學習和實踐上述過程。

團體分辨的要素包括事前的搜研和準備、祈禱和反思的時間、聆聽和追求公益的內在自由、專心和尊重地聆聽、尋求最大可能的共識和最低公約的共同點,以凝聚共識。

作為牧者和教友領袖,辨認堂區教友和團體成員的不同神恩,為互補神恩很有幫助,也因此為共議同行是有意義的。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竇福音 5:3)鼓勵我們慷慨分享和謙虛接受。作決定時,牧者和教友領袖必須確保透明度和問責,並要為所作的決定進行適當的評估,包括決策過程和決定本身。

我們也蒙召要扎根於並支持所屬的地方教會,為教會的福祉作出貢獻。儘管如此,我們也要提醒自己,我們的終向是超越現世、在乎上主永恆的國度。這是「將臨期」的特別提醒,除了天主的愛和我們往後永恆的居所外,這世上的一切都會完結。

在今次「世界主教代表大會」第二會期的末段,我們的教宗頒布了新通諭《祂愛了我們》,內容是關於耶穌聖心對我們的愛。在這個時間頒布這通諭絕非偶然。正如教宗所說,在當今缺乏心靈的世界中,更新對耶穌聖心的敬禮尤其重要。因著耶穌聖心大愛的激勵下,我們得以共議同行的傳教門徒身份一起前行。

最後,2025 年禧年將於 2025 年 12 月 24 日展開。愛德之外,基於天主應許的望德也是當今世界很需要的價值。最重要的是,讓耶穌聖心的愛轉化我們的內心,好使我們能有效地推動在教會和世界內的轉化。

+周守仁樞機

香港教區主教
2024年將臨期

Advent Pastoral Letter 2024

“May the Lord make you increase and abound in love for one another and for all…, so as to strengthen your hearts, to be blameless in holiness before our God and Father at the coming of our Lord Jesus with all his holy ones. Amen.” (1 Thess 3:12-13)

Dear Sisters and Brothers in the Lord and Friends,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XVI Ordinary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was over just a few weeks ago, and the Season of Advent is right around the corner. The Church, as the People of God, is awaiting a new dawn from the Holy Spiri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Synod. With enthusiastic anticipation, we look forwar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Ordinary Jubilee of the Year 2025 with the theme “Pilgrims of Hope” because “Hope does not disappoint” (Rom 5:5)

The Church as the “People of God,” which incorporates everyone in the Church, is a main theme in Lumen Gentium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This model of the Church is the foundation of what we are called to become — a synodal Church. As such, we are the Sacrament of Unity, bringing God’s salvific love through our unity while honouring diversity and plurality.

Synodality, which is the nature of being Church, must be mission-oriented. It involves gathering of all levels of the Church in mutual listening, dialogue, and communal discernment. The goal of the gathering is to reach a consensus guided by the Holy Spirit so as to be witnesses of the presence of Christ among us.

Ordained and lay ministers are to share and exercise powers and authority, and shoulde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i.e., we are co-responsible according to our different roles and functions within the faith community.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when we come from a plurality of contexts and diverse roles within the Body of Christ, called to practice the “Together for Mission” in unity so as to witness Christ’s salvific love. It will be a life-giving harmony that is much needed for the world today.

Hence, for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the different units should learn to collaborate in projects and missions regardless of their functions and goals. Indeed, thi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our conversion.

Indeed, 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becoming a synodal Church is the conversion of our hearts through respectful and empathic listening, followed by communal discernment for decision-making and decision-taking. Hence, it is most desirable for pastors and lay leaders of parishes, small faith communities, religious communities, different commissions, ministries, work entities, etc., to start learning and working on this process.

Key elements for communal discernment include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time for prayer and reflection, inner freedom to listen and pursue the common good, listening attentively and respectfully, searching for the widest possible consensus and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and formulating consensus.

As pastors and pastoral leaders, recognising the different gifts in the parishioners and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is most helpful for the exchange of gifts that are meaningful for synodality.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Matthew 5:3) encourages us to share generously and to receive humbly. When making decisions, pastors and lay leaders must ensure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and have appropriate evaluation for the decisions made, including their making and taking processes.

We are also called to take root firmly in where we belong and support our local Church, contributing to its well-being. Nonetheless, we should also remind ourselves that our destiny is the eternal Kingdom of God, which is beyond this world. Such is the special reminder of the Season of Advent, that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will come to an end, except for God’s love and our eternal abode.

Our Holy Father has recently issued a new encyclical, Dilexit Nos (He loved us),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which is on the love of the Sacred Heart for us. Its issuance was by no means coincidental. As stated by the Holy Father, the renewal of the devotion of the Sacred Heart i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in the present heartless world. We journey together as missionary disciples of synodality because of the immense love of the Sacred Heart motivating each one of us.

Finally, the Jubilee Year 2025 will commence on December 24, 2025. Besides love, hope based on the promise of God is also a much-needed value in our world today. Most of all, let the love of the Sacred Heart transform us from within so that we will become effective age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Church and the world.

+ Stephen Cardinal Chow, S.J.

Advent 2024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