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的特別事件與敬禮(二):聖若瑟三十三天奉獻

聖若瑟的特別事件與敬禮(二)
聖若瑟三十三天奉獻

撰文:陳思穎,珥法達
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點擊收聽

圖片:marian.org

聖若瑟三十三天奉獻(Consecration to St. Joseph)是由美國的Donald Calloway神父所撰寫和推動。

Donald神父有多年的牧民經驗,在施行修和聖事和神修指導中,他發現很多人都遇到家庭和婚姻的問題,特別是與父親的關係。他察覺這個問題很嚴重。於是,他決定要在教會中,找一個父親的角色,那別無他選,當然是聖若瑟!但是,他並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他便決定寫一本書,一本實用的書,用三十三天的時間,每一天以聖若瑟的德行作默想和祈禱。

耶穌在聖殿走失三天後,跟聖母和聖若瑟回家。回家後,耶穌接受父親和母親的管教,耶穌的服從是向我們示範,我們都同時需要父母的。這是耶穌給我們的禮物。在家庭和婚姻充滿著困難、痛苦及破碎時,聖神啟示我們轉向聖若瑟,以彌補這一個部分,提供一條新的祈禱方程式。

聖方濟各沙雷氏稱聖家是地上的聖三。某程度上是天主聖三在地上的延續。在救主聖言降生成人,天主給予我們無原罪聖母之前,天主已先準備了一位男士去落實這使命,給予他所需的恩寵。

聖若瑟先於聖母和耶穌出現,他在救恩史中擔當重要角色。美籍天主教平信徒神學家Scott W. Hahn(《甜蜜的家——羅馬》的作者)稱耶穌是天主之子、聖母之子、聖若瑟之子,而聖若瑟成為這個人的父親,為我們人類是一份莫大的恩寵。新亞當不僅指向耶穌,也指向聖若瑟,而聖母就是新厄娃,因他們是有着夫妻關係。聖若瑟作為父親,被召去彌補世界上第一對夫妻——原祖父母,在罪惡中所帶來的缺失。

教宗良十三世指舊約的若瑟,他也是雅各伯的兒子,他被形容為義人,就如聖若瑟一樣。他也是在夢中得到啟事,把家人帶到埃及,給他們生活所需和安穩。當人民向法郎求糧食時,他去若瑟那裡,照他所說的做(創41:55)。這個巧妙的安排,讓我們認識到若瑟的習慣模式,就是對有需要要人開放和接納。

聖若瑟是天主給予聖母的禮物,這位男人是照顧她一切所需的人。Donald神父和Scott W. Hahn的訪問中更提出聖母的無染原罪,對聖若瑟來說是有福的。但我們忘記了,對聖母來說,能有聖若瑟這位丈夫,她也是有福的一位。他們相信聖若瑟並不是古代理解中的一位老年人,他是年輕的並能帶聖家出走到埃及,養妻活兒。對於年輕的男人來說,把貞潔和生命都許配於聖母,更是難事。在人類歷史裡,世界上沒更好的人、更好的男人,聖母可以許配的了。聖母視聖若瑟為有吸引力的、有聖德的,不止忠貞,也是情深、可敬的一位。

教宗方濟各稱他為教會之父。耶穌為教會犧牲奉獻,耶穌的父親也一樣。他是第一位教導耶穌,在人性上的男性特質,為公義、美善及其他人的益處犧牲自己。「凡父所作的,子也照樣作,因為父愛子,凡自己所作的都指示給他;並且還要把這些更大的工程指示給他。」(若5:17-18)

他們述說當耶穌受難至死時,很多墳墓都打開了,許多長眠的聖者的身體復活了,聖若瑟當然地是當中的一位。他見到兒子拯救了世界,因而是他感到喜悦的。彷如耶穌在受洗以後,天主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瑪3:17) 。聖若瑟以父親的心,對我們一樣,希望我們各方面都變得更好,繼續在天上為我們祈求。若瑟的希伯來文意思是「天主提升」。他給我們所需要的,保護我們,猶如父親一樣。聖神選定今年為聖若瑟年,就是因為在這特別艱難的時間,疫情中,我們特別需要恩寵和護佑。

圖片:Father Donald H. Calloway

參考資料:

https://stpaulcenter.com/audio/the-road-to-emmaus/st-joseph-the-spiritual-father-for-our-times-with-special-guest-fr-donald-calloway-mic/

教廷冊封聖人部頒布《列品案申請人規則》

圖片:vaticannews.va

教廷冊封聖人部日前頒布了《列品案申請人規則》,其中有兩個新意:

一、列品案申請人同時負責正在進行中的列品案最多為30件;

二、在冊封聖人部任職的樞機、主教和高級職員不可擔任列品案申請人。

這個規則已於10月11日生效,那天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召開的紀念日。

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向梵蒂岡新聞網解釋說,對於列品案申請人制定的專門規則這還是頭一次,迄今為止從未擬定和頒布過有關他們形象和職責的規範性文件。在規則的開頭便指出列品案申請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他們應履行的職責,同時闡明任命的形式和所面對的行政方面問題。

規則中的兩個新意可能看似嚴格,實際上是出於這樣的信念,即嚴肅對待每一件列真福品和聖品案件所要求的義務。依照第6條的規定,在封聖部擔任職務的樞機、主教,以及高級職員、歷史顧問、神學顧問和醫學鑒定人都不能被任命為列品案申請人。在第9條中,則談及一位負責“特定案件”的列品案申請人同時負責正在進行中的案件不能超過30件。

關於這份規則涉及的其它議題,塞梅拉羅樞機說,文件詳述了列品案申請人先是在教區階段,然後在羅馬階段,也就是在封聖部展開的進程中的作用。此外,文件也提到列品案申請人在冊封真福和封聖,或是授予教會聖師榮銜的時刻所擔任的工作。最後,規則也對列品案申請人在保存聖髑和遺骸的問題上作出幾點考慮。

塞梅拉羅樞機也表明,理想的列品案申請人應該將託付給他的工作視作一項服務,一項在教會内且為教會的益處和信友的益處從事的服務。教宗方濟各於2019年12月12日接見封聖部時,談到列品案申請人,强調他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所負責的列品案件是“具有靈性特徵的事件,而不只是程序性的事件”。

因此,從法律的角度看,列品案申請人在封聖部和教會其它主管部門面前是一件列品案當事人的代表,他的任務正是緊緊跟隨和履行列真福品和聖品程序所規定的每個步驟。但不該將他的角色只限定在法律上。依照規則,他也應推動和協調讓衆人認識列品候選人的有益活動,鼓勵衆人請求轉禱。

塞梅拉羅樞機最後强調,在對正式開啓關於聖德或殉道,或生命恩典的列品案提出申請前,列品案申請人必須在核實聖德的真實性、持續性和廣為流傳的聲譽方面,予以特別和適當的關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將列真福品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10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接見教廷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樞機,授權該部會頒布法令,承認因若望保祿一世轉禱而發生的奇蹟。

這是2011年7月23日發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痊癒事件。聖座該部門的網站介紹,一名年僅11歲的女孩得到嚴重急性發炎的腦病變,並有惡性癲癇和敗血性休克,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她的病情十分嚴重,癲癇每天多次發病,而且因支氣管性肺炎引發敗血症。當時,醫院所屬的堂區的本堂司鐸鼓勵這個病童及其家屬懇求盧恰尼教宗的轉禱。如今,這位已故教宗將要榮列真福品,只待教宗方濟各確定冊封大典的日期。

盧恰尼(Albino Luciani)於1912年10月1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貝盧諾省,1978年9月28日在梵蒂岡與世長辭,就任教宗僅有33天,是歷史上任期數一數二短暫的教宗。盧恰尼的父親是個具有社會主義精神的工人,長年在異鄉瑞士工作。在一封同意盧恰尼進修院的家書中,他的父親寫道:「我希望你當了司鐸後,能跟窮人站在一起,因為基督一直站在他們身邊。」盧恰尼終其一生努力實踐他父親的這個叮囑。

盧恰尼於1935年晉鐸,在龍卡利樞機擔任威尼斯宗主教期間與他相識。1958年,龍卡利當選教宗後不久,便任命了盧恰尼為維托里奧威尼托主教。盧恰尼的故鄉是一片窮鄉僻壤,人口大量外移,但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十分活躍,當地教會出了很多偉大的司鐸。受到這片土地薰陶的盧恰尼,全程參與了梵二大公會議,並熱忱地落實會議的指導方針。盧恰尼在告解亭投入許多時間,是個親近子民的牧者。在人們爭論避孕藥合法性的歲月裡,盧恰尼聆聽了很多年輕夫婦,多次表示支持教會在其使用上持開放態度。1968年,《人類的生命》通諭問世,保祿六世教宗藉以宣布避孕藥在道德上的非法性。隨後,維托里奧威尼托主教遂大力推廣這份文件,跟隨教宗的訓導。保祿六世對盧恰尼表示讚賞,1969年底任命他為威尼斯宗主教,並於1973年3月擢升他為樞機。

盧恰尼選擇在他的主教牧徽上使用「謙遜」(humilitas)一詞,而他本人的確是個生活簡樸的牧者,堅持於信仰的本質,關懷社會性的幅度,親近窮人和工人。一旦遇到花錢肆無忌憚、會對百姓造成傷害的情況,盧恰尼就會毫不妥協,一如他在維托里奧威尼托應對一起經濟醜聞並發現他的一名司鐸涉入其中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不移。盧恰尼在訓導中特別強調慈悲的主題。他在威尼斯擔任宗主教時,由於梵二後的爭辯,他受了很多的苦。在威尼斯馬格拉工業區的工廠被占領期間,盧恰尼宗主教於1976年聖誕節發表了一段至今仍深具現實意義的講話:「炫耀奢華、浪費錢財,拒絕把錢花在投資上,暗地裡把錢轉移到國外,這一切只會構成麻木不仁和自私自利:它會變成挑釁,重壓在我們頭上。保祿六世稱之為『窮人的憤怒和無法預期的後果』。」在保祿六世於1978年8月26日蒙主恩召後,選舉教宗會議只進行了一天就選出了盧恰尼為伯多祿繼承人。

這位新當選的教宗決定將若望和保祿這兩個名字聯合在一起,作為他的教宗名號。此舉不僅是向兩位揀選他為主教和樞機的前任教宗致敬和致謝,更標誌出一條延續和落實梵二大公會議的路線,並且終止那些依戀過往及橫衝直撞的路線。若望保祿一世摒棄了「朕」這個君王自稱詞彙,並在就任之初拒絕乘坐轎輦,直到他發現如果自己徒步行走,只有站在前排的人才能清楚看見自己,若望保祿一世才俯允他合作者們的請求,坐上轎輦。在極為短暫的教宗牧職期間,若望保祿一世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授要理,而且不備書面講稿,脫口引用詩句;他還邀請了一名少年和一名輔祭上前,與他們交談。在即席講話中,他提到自幼忍飢挨餓的處境,重申他前任的大膽話語:「飢餓的百姓」質問「富裕的百姓」。若望保祿一世只離開了梵蒂岡一次:1978年夏末,他頂著酷熱前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接收他的主教座堂,並接受羅馬市長的致敬。時任市長阿爾甘(Giulio Carlo Argan)是一名共產黨人,他向新任教宗引用了聖庇護十世的要理講授,指出「眾多罪過在天主面前呼求報復」,其中包括「壓迫窮人」和「騙取工人的合理工資」的罪過。

若望保祿一世於1978年9月28日夜裡突然辭世。發現他失去生命徵兆的是每天早上送咖啡到教宗房間的修女。短短幾週的教宗牧職深入無數百姓的心中,因為若望保祿一世簡樸又謙遜,他為捍衛最弱小者發聲,同時又面帶充滿福音精神的微笑。不少人圍繞著他的溘然離世作文章,提出各式各樣的陰謀論,用以販賣書籍和拍攝電影。而針對這起死亡事件的研究已告結束,並由列真福品案副申請人法拉斯卡(Stefania Falasca)女士署名出書。

盧恰尼教宗的聖德很快就聲名遠播,許多人請求他代為轉禱。很多普通百姓,以及巴西主教團全體成員懇請為若望保祿一世開啟列品案程序。經過長期的推動後,這個列品案如今到了尾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若瑟的特別事件與敬禮(一):聖若瑟顯現

圖片:knockshrine.ie

聖若瑟的特別事件與敬禮(一)
聖若瑟顯現

撰文:陳思穎,珥法達
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點擊收聽

教宗方濟各宣布今年慶祝「聖若瑟年」,全球教會都紛紛響應,舉行各種敬禮或認識聖若瑟的活動,以聖若瑟的德行作為我們效法的對象。各地教會對聖若瑟的愛戴各有不同方式的呈現,我們嘗試探勘某些有趣而鮮為人道的有關聖若瑟的特別事件和敬禮。

 

圖片:Judah Ruah, for the news paper O Seculo,
published the 1917-09-29 on the news paper Illustracao Portugueza

在歷史中,聖母曾在不同的地方顯現,以及按時代的徵兆帶出重要的訊息。有一些重要的聖母顯現時刻,聖若瑟也在其中。

1879年8月21日,聖母在愛爾蘭諾克顯現時,聖若瑟站在她的右邊,低頭合手祈禱。熱愛研究聖母的Michael O’Carroll神父認為聖若瑟的顯現,是讓我們意識到他在教會內和我們個人生命中的角色。顯現中出現在祭台上的羔羊耶穌,代表著聖若瑟和聖體的連結。他的恩寵和尊榮是透過與聖母的婚姻,因此,透過聖若瑟與聖母的聯繫,是非常有力的祈禱。

 

圖片:knockshrine.ie

今年3月19日聖若瑟瞻禮,教宗方濟發表視頻訊息中時表示把諾克聖母朝聖地升格為特別敬禮聖體和聖母的國際朝聖地是一項重大責任,教宗又提到,「有許多家庭,在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把信仰傳遞給自己的子女,帶著每日的艱辛聚集一起,以諾克聖母像為中心誦念玫瑰經。」教宗方濟各於2018年,在都柏林出席世界家庭大會時,也曾到諾克聖母朝聖地朝聖祈禱。

圖片:knockshrine.ie

二十世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聖母顯現是在花地瑪,路濟亞修女見到聖若瑟抱著耶穌,站在聖母旁,並畫十字聖號祝福世界。這是1917年10月13日,聖母最後一次在花地瑪顯現。路濟亞修女在書中提及顯現的訊息呼籲我們注視納匝肋聖家。在這個家庭及婚姻充滿破碎和傷痛的時代,如何能夠重建關係和情感連結,這就是聖若瑟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聖若瑟守護聖母和耶穌免受傷害。因此,要特別為家庭和婚姻向聖若瑟祈求。在1980年,路濟亞修女在書信中預期,天主和撒旦的最後戰場,就是在家庭和婚姻之中。

 

參考資料:

https://www.marian.org/news/Saint-Joseph-in-Fatima-8584

https://www.ncregister.com/features/beholding-st-joseph-appearances-and-apparitions-over-the-centuries

https://www.vaticannews.va/zht/pope/news/2021-03/pope-francis-knock-shrine-ireland-international-videomessage.html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
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絕不能危及愛,而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92)

在這一章,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思考愛如何締造一個不排斥任何人的開放的世界。教宗首先指出,我們是為愛而受造,愛驅使人走出自我,接近他人。人只有藉著真誠的自我交付,否則無法活出自我、實現自我;只有與他人接觸交流,否則無法完全認識真我。

正面和真誠的人際關係會推動我們接近他人,讓對方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不能將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甚至只與家人相處。我們需要更廣濶的人際關係。

愛是衡量人類生命靈性狀況的準繩;愛是對於人的生命最終決定的標準。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

愛是一種專注於別人的活動,對別人的關愛激發我們無條件地尋求對方的益處,不論對方的身體或精神面貌如何,依然認為對方是寶貴的、有價值的、令人愉悅的、美善的。愛人就是愛對方的真我。只有培養這種關係,我們才能實現不摒棄任何人的人際友誼和擁抱所有人的兄弟情誼。

愛驅使我們締造普世的共融。普世精神除了地域的面向,還有存在的面向。這是指我們每天致力擴大生活圈子,主動接觸那些雖然很接近我們,但我們很自然地不會特別關注的人,包括每一個被我身處的社會所拋棄或忽視而受苦的兄弟姊妹。許多殘疾人士和長者,他們在社會上沒有歸屬感和參與感,在自己的國家被看作外方人。

社會上真誠的人際友誼是實現真正普世精神的條件。這並非虛假的普世精神,因無法忍受和不愛自己的人民,而不斷外遊。也不是專制的普世精神,主張所有人變得一模一樣。為了能夠和睦相處而不落得千篇一律,我們人類大家庭仍需努力學習。

對於那些極力防止任何外來影響擾亂其身分和生活方式的社群,人與人之間只有「合夥人」的關係,只能成為一起謀求利益的夥伴,而沒有可能成為兄弟姊妹。

兄弟情誼不僅是由尊重個人自由的氛圍產生,也不是某種制度或「眾人皆平等」這類抽象口號可保證的,而是致力培養兄弟情誼和推行相關培育的結果。

為邁向人際友誼和普世的兄弟情誼,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認清每一個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是尊貴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尊嚴地生活和整體地發展自己,任何國家都不能否定這個基本權利。

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實踐團結關懷,這是指在團體的層面思考和行事,將眾人的生命看作首要的,而不是由少數人佔用資源。這亦指對抗造成貧困、不平等、缺乏工作、土地和房屋、剝奪社會權利和勞工權利等問題的結構性成因。

教宗重申,天主把大地給與人類,供人人維生之用。私有產權必須遵循一個優先和首要的原則,即所有私人財物應從屬於共用世物的原則,因而人人有權使用世物。這個原則必須在社會運作中體現出來。

為此,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讓少數人積累財富,而必須確保人權——個人及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權利。商業活動也應明確地用於大眾的發展和消除貧窮,特別是透過製造多樣化的就業機會。

共用世物的原則也適用於國家、領土和資源,每個國家不應拒絕有需要的外地人使用本土資源。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三章,87-127節)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本地化尊重各族人民,而非强加於人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0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聖保祿宗徒的《迦拉達人書》為反省主題,這一次論述「基督徒的自由是普天下人獲得釋放的酵母」。教宗强調:「耶穌賜予我們的自由並不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和傳統對立,藉著本地化,福音採用當地基督徒團體生活的文化,以那個文化談論基督。」

教宗承認:「既能宣講基督救主的喜訊,又能尊重存在於文化中的良善和真實的一切,確實不容易。」他提到:「在福傳史上執意採行單一的文化模式犯下的許多錯誤,因為劃一並非基督徒的做法,合一則是。劃一使教會喪失了許多豐富的地方表達,這些表達具有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徵。」

教宗說:「對聖保祿而言,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恩寵而白白地獲得了自由。這種新的生活必須讓我們接納每個人和文化,同時必須讓每個人和文化獲得更大的自由。的確,這位外邦人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中寫道,『對屬於基督的人,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算不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什麼』(迦五6)。」

「保祿的誹謗者們,那些來到那裡的基要主義者,因這個新意而攻擊他,認為他採取這個立場是出於牧靈上的機會主義,即『討衆人歡喜』,卻淡化這個需要是出於他所接受的最嚴格的宗教傳統。這不也是今天的基要主義者們的説詞嗎?歷史總是在重複。就如我們所見到的,對福音各種新意的批評不只發生在今天,而是有一段漫長的歷史。」

教宗强調:「保祿勇敢地回應了這些基要主義者的批評,提醒他們,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歡心,而是天主的喜愛,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迦一10)保祿在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也説,他『從來沒有用過諂媚之辭,也沒有向任何人尋求過光榮』(參:得前二5-6)。」教宗評論道:「這些批評是裝作有信仰,其實這不是信仰,而是世俗。」

「對他來說,接受信仰不是放棄文化和傳統的核心,而是放棄那些會阻礙福音的新意和純潔的因素。這是因為,我們因主的死而復活所獲得的自由不會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傳統發生衝突,反而在它們内注入一種新的自由,一種使人自由的新意,那就是福音的新意。」

教宗繼續表示:「事實上,藉著聖洗獲得的釋放使我們得以獲得天主子女的全部尊嚴,因此,在我們牢固地扎根於我們的文化根源時,我們也會向進入每一種文化的信仰的普救論敞開心扉,承認存在於其内的真理的胚芽並予以發展,使其中所含的善趨於圓滿。如果我們承認基督使我們獲得了自由,我們就必須也將圓滿帶給每個民族的不同傳統。」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處在朝聖者的狀況,是不斷出走的遠行者。我們要因耶穌的恩賜而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的圓滿狀況。上主白白地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讓我們走上完全自由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邯鄲(永年)教區楊祥太主教蒙主恩召,享年九十九歲

以下是天主教邯鄲教區楊祥太主教治喪委員會發布的訃文:

故楊公諱祥太主教,聖名斯德望,慟於公元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三日晚八時,蒙主恩召,逝於天主教邯鄲教區魏縣大眾醫院。享壽九十九歲。

楊祥太主教,聖名斯德望,學名敬士,1923年1月3日(農曆1922年11月17日)生於河南省(今河北省)武安縣高村一教友家庭,自幼領洗。

幼年時在本村上經言學校、讀私塾。1933年到武安城天主堂上小學。1935年入衛輝教區小修院。1940年進河南開封總修院讀神哲學。1949年8月27日在開封主教座堂由陽霖總主教祝聖為司鐸。晉鐸後在開封南關作副本堂。

1950年冬,經衛輝教區祁濟眾主教准許,回武安本地暗中傳教。1954年春,在武安被拘捕,受審後仍可傳教。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捕,住進武安看守所。1970年10月以現行反革命罪正式逮捕,判刑十五年。先在曲周縣河南疃勞改,後到邯鄲新生磚廠服刑,再後到唐山南堡鹽場勞改。

1980年3月15日平反,宣布無罪釋放。改革開放後,在邯鄲縣、磁縣、涉縣、武安等地傳教。1988年始兼任教區修道院和聖神安慰會神師,後由陳柏廬主教任命為教區副主教。

1996年11月30日,在永年縣前曹莊天主堂由陳柏廬主教祝聖為邯鄲教區助理主教。1998年2月任教區修道院院長。

1999年9月17日,陳柏廬主教榮休,楊主教接任為教區正權主教。2011年6月21日,在肥鄉縣天主堂祝聖孫繼根神父為邯鄲教區助理主教。主教事主虔誠,待人和善,生活簡樸,任勞任怨,七十二年如一日盡忠職守、善牧群羊,堪為嘉許。

如今他已走完人生的旅程,懇請眾位主教、神父、修士、修女暨主內弟兄姐妹為其靈魂平安永息代禱。求主恩賜早登天鄉。

殯葬彌撒與出殯時間有待教區另行通知。

邯鄲教區楊祥太主教治喪委員會叩啟

2021年10月13日

凡諸信者靈魂
(特別是楊祥太主教的靈魂)
賴天主仁慈,免其煉獄之苦。
求主賜給他永遠的安息,
及永光照之,息止安所,
亞孟。

順其自然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順其自然》

能夠在城市中發現一片綠洲,是一個福氣。
能夠在樹林中呼吸一口空氣,是一種享受。
能夠在綠葉下感受一陣微風,是一刻恬靜。
能夠在大地上漫步一段泥路,是一大樂事。

自然,無條件地讓人類享用。
人類,卻使自然成為奢侈品。

讓自然順其自然,使其生生不息,
願代代得蒙此恩。

梁樂彥
寫於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二日(晴)

 

教宗開啟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這是恩寵的事件,而非教務會議

圖片:vatican.va

收看「天主教真理電台」的報導: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揭幕禮感恩祭經文

圖片:vatican.va

以下是講道全文: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教宗方濟各揭幕彌撒講道詞
2021年10月10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谷十 17),有位富人來到祂面前。福音多次向我們展示耶穌「在路途上」,祂在路上成為人們的旅伴,聆聽潛伏在人們心 底下的問題和煩惱,藉此向我們啟示,天主不會居住在潔淨整齊的地方、在安靜的地方,遠離現實,而是和我們一起同行,並來到我們所在之處, 在人生偶爾坎坷的道路上。

今天,在我們開始這共議性的進程之際,我們大家──教宗、主教們、司鐸們、男女修會人士、平信徒的弟兄姊妹們 ──要自問:天主在歷史中行走並分擔了人類的滄桑,我們作為基督徒團 體是否體現了祂的「風格」?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去冒險?或是我們害怕面對未知的事物而寧願以「這無濟於事」或「我們一向都這樣做的」為藉口而逃避呢?

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意思是走同樣的路,一起走。讓我們定睛注視耶穌,祂首先在路上與那個富人相遇,接著便聆聽他的問題,最後幫助他 辨明他必須做什麼才能繼承永生。相遇,傾聽,辨明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的三個特點。我想就此作一省思。

相遇

第一個是相遇。福音以敘述一個相遇開始。有一個人走到耶穌面前跪下,請教祂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谷十17)。一個如此重要的問題須要關注、付出時間、願意與別人相遇並感受到他內心的不安逸。事實上,主不是無動於衷的,也沒有表示厭煩或被打擾,反而因他而止步,願意與他會面。沒有什麼能讓耶穌無動於衷,一切都是祂 關心的。面對面,眼神接觸眼神,分享著每個人的故事,這就是耶穌親近人的方式。祂知道相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福音充滿了與基督相遇的記載;這些相遇使人鼓舞,也使人痊癒。耶穌並未匆忙離去,或看著祂的 手錶要盡快結束會面。祂總是服務祂所遇到的人,為聆聽他。

當我們開始這段歷程時,我們也被蒙召成為「專精於相遇藝術」的專家。並非要組織活動或透過思考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投入時間去與主相遇,以及促進我們彼此間的相遇。這段時期,要我們騰出時間來祈禱和朝拜天主──我們經常忽視的祈禱──朝拜天主,騰出空間去朝拜天主,並 聆聽聖神要對教會說的話;騰出時間為轉向別人和聆聽他們說的話,面對面地相遇,讓自己被弟兄姊妹們的問題觸動,好使不同的神恩、聖召和職 務令我們變得豐裕。我們都知道,每一次的相遇都需要開放的態度、勇氣, 願意接受被他人的經歷質問。有時候我們寧願躲在冠冕堂皇的關係後面 ──聖職和官方的作風:我首先是「神父閣下」(「Monsieur l’Abbé」, 譯者註:法語對神父的尊稱),然後才是神父,或戴上客套的面具──然而相遇的經驗卻改變我們,經常指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新途徑。今天在三鐘經後,我會接見一群露宿者,他們聚集在一起,只是因為有一群人會聆聽他們,只是為了聆聽他們。由於別人的聆聽,他們能踏上一條新的人生途徑。天主告訴我們,聆聽往往正是跟隨祂的道路,使我們擺脫裹足不前的 習慣。我們一旦與上主並在彼此之間真正地相遇,沒有形式主義,不塗脂,不抹粉,一切就改變。

聆聽

第二個動詞是聆聽。真正的相遇只能從聆聽中產生。事實上,耶穌聆聽了那個人的問題,以及他在宗教上和生活上的困惑。祂沒有給出一個常規的答案,不提供既定的解決方案,也不假裝禮貌地回答,為了擺脫他,好繼續上路。耶穌只是在聆聽他,無論需要多少時間,祂都聆聽他,不著急。最重要的是,耶穌不怕用心去聆聽他,而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他。事實上,祂的回覆並不局限於回答問題,而是讓那富人講述他的故事,讓他自由地談論自己。基督提醒他要遵守誡命,他於是開始談及他的童年,分享他的信仰歷程、他努力尋求天主的方式。當我們用心聆聽時,對方便覺得被接納,不感到被批評,能自由地告知他的經驗和他自己神修的歷程。

我們在這段同道偕行的日程中要誠心自問:我們如何聆聽?我們心中的「聽力」如何?我們是否讓別人表達自己,即使他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是否讓他們在信仰中前進,為團體生活作出貢獻而不受到阻礙、拒絕或批評?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就是要自己與道成肉身的聖言身處在同一的 道路上,就是跟隨祂的足跡,聆聽祂的話和別人的話。這意味著,驚訝地 發現聖神總是常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指出新的道路和語言。主教、神父、修會人士和平信徒,以及所有已領洗的人,要學會互相聆聽,這是一個漫長的,也會是累人的練習,並避免人為和膚淺的回應、一種隨機應變的回應。不,不是這樣的。聖神要求我們側耳傾聽每個教會團體、每個民 族和國家的疑惑、他們的憂慮和希望;也要聆聽我們面前的世界、挑戰和改變。我們不要讓心靈充耳不聞,不要躲藏在各種自以為是後的自我防衛的心態。自以為是有時候會導致我們故步自封。我們要互相聆聽。

辨明

最後是辨明。相遇和相互聆聽本身並不是目的,讓一切保持原狀。相反,當我們進行對話時,我們接受與人討論,我們便動身起程,而最後,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我們有所改變。今天的福音就是向我們展示這一點。耶穌感覺到在祂面前的人是一個善良和虔誠,以及遵守誡命的人,但祂願意 引導他超越純粹的遵守誡律。耶穌在對話中幫助他辨明。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參閱:谷十 21),建議他在祂的愛的啓發之下省察自己的內心,並在這啓發之下,辨明出什麼是他的心真正珍惜的。這樣,他才從而發現對他有益的不是更多的虔敬舉動,而是空虛自己:變賣那些盤據他心靈的 東西,好為天主騰出空間。

對我們而言,這也是寶貴的一課。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一段靈性分辨的路 程、教會分辨的路程,在朝拜天主和祈禱中實現,並與天主聖言緊密相連。今天的讀經二正要告訴我們,天主的聖言「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 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 辨明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四12)。天主聖言使我們的心敞開而作辨明和啓發辨明。聖言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指引方向,以免它淪為一場教務會議、學術研討會或是政治大會,變成一個議會,而使它始終都是恩寵的事件、由聖神帶領的治癒進程。這幾天,耶穌召叫我們,一如祂對福音中那位富貴少年所做的那樣,祂要我們擺脫塵俗,走出我們的封閉狀態,以及我們日復一日的牧民模式;祂要我們反省天主此刻想對我們說什麼,希望 帶我們前往何處。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放心出發吧!願我們成為熱愛福音的朝聖者,並向聖神的驚喜開放。我們不要錯過相遇、相互傾聽和辨明的恩寵機會。我 們知道我們在尋求上主時心懷喜悅,因為首先是祂以祂的愛來與我們相 遇。 

按此下載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會議揭幕彌撒
教宗方濟各講道詞

圖片:vatican.va

收看全片: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點擊圖片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教宗主持「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反省的時刻」:衆人參與,讓聖神成為主角

圖片:vatican.va

「世界主教會議是一段行程,卻並非沒有危險,它也是為抓住大好時機、有待共同完成的一段路程。

2021年10月9日,這是教宗方濟各在正式開啓本屆世界主教會議前夕的反思日上表達的思想。他强調世界主教會議不是議會開會,也非調研,而是教會的一個時刻,主角是聖神。這次會議的3個關鍵詞是:共融、參與和使命。

圖片:vatican.va

共融、參與和使命

教宗指出:「共融和使命是神學上的表達。梵二大公會議説明,共融闡述了教會本身的性質,同時表明教會接受了『宣布基督及天主之國,以及在各民族中建立的使命。』(《教會憲章》5號)」 教宗解釋說:「若不培養一種教會常規,共融和使命就會成為有些抽象的詞彙。」

「這種教會常規所表述是,同道偕行在行走和行動的每一步都體現出來,同時促進衆人和每個人的實際參與。我要說的是,舉行世界主教會議固然美好和重要,但若成為身為教會的活躍表達、具有實際參與的特徵,那麽它確實能有所成果。」

「這並不是出於生活型態,而是出於信仰的要求。參與是憑著聖洗而來的信仰的需求。」教宗指出:「聖洗使天主子女具有同等的尊嚴,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職務的特恩。因此,衆人都蒙召參與教會的生活和使命。若缺乏全體天主子民的實際參與,關於共融的話題就成了不切實際的意向。」

第一個危險:形式主義

教宗强調:「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為傳教使命和大公運動上的牧靈皈依提供了絕佳時機,但它並非沒有危險。首先是形式主義的危險。」教宗解釋說:「若我們論述的是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我們就不能滿足於形式,而也需要實質,以及在天主子民中,尤其是司鐸與平信徒之間促進對話和相互作用的工具和結構,因為有時在聖職人員中的精英主義使其脫離平信徒,司鐸最終成了寨主。」

「這樣一來,就會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簡化為一個非凡事件,但那是個門面,就如停下來觀看一座聖堂的絕美正面,卻從未進入其中那樣。相反地,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靈性上實際分辨的一段進程,不是為使我們自己有一種美好的形象而召開,而是為天主在人類歷史上的工程予以更好的合作。」

圖片:vatican.va

第二個危險:智力萬能主義

教宗解釋說:「它使世界主教會議成了一種研究小組,以博學卻抽象的演講來論述教會的問題和世界上的災禍;這是一種『誇誇其談』,以膚淺和世俗的方式進行,結果又陷入意識形態和黨派平素不接果實的範疇,脫離天主聖潔子民的現狀和分布在世界上的團體的具體生活。」

第三個危險:墨守成規的誘惑

第三個危險是墨守成規的誘惑,它表現在「向來都是如此」。教宗指出:「它是教會生活中的一劑毒藥。誰在這個方向上行走,即使沒有察覺,也會陷於錯誤,不認真對待我們所生活的時間。危險在於最後還是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用未漂過的布作補釘,結果破綻就更加壞了(參:瑪九16)。因此,重要的是讓世界主教會議確實成為一個發生變化的進程;在不同階段且從基層起,發動地方教會參與這項滿腔熱忱和具體落實的工作,帶有傳教特徵的共融和參與的風格。」

圖片:vatican.va

教宗籲請整個教會活出「這個聆聽和反思的相遇時機,將之作為在福音的喜樂中一個恩寵的時期」。教宗指出,這個時期能讓我們至少抓住3個時機。

第一個時機:同道偕行

「首先,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在結構上朝向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行走。這是一個開放的場所,衆人都感到那是自己的家,都能參與其中。」

第二個時機:成為聆聽的教會

「其次,這給我們提供機會,成為聆聽的教會。」

第三個時機:成為接近人的教會

「最後,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將為一個接近人的教會提供機會。」教宗著重解釋這最後一個時機,强調:「接近、憐憫和溫柔是天主的風格。教會若達不到這一點,就無法成為接近人的教會。接近不僅是言語,也是臨在,這樣才能與社會和世界建立更多的友誼關係。換言之,教會不應與生活分離,而應對當代的脆弱和貧窮負起責任,以天主的香脂醫治創傷和沮喪的心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點擊圖片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