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君王九日敬禮

九日敬禮的起源

九日敬禮是為得到特別的恩寵的祈禱。當一個人在失望中,希望能藉著這種祈禱扭轉而得到恩寵。為何不十天呢?因為天主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人類不可能如此,只能以九字來形容人類的不完整。畢達哥拉斯(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和初期教會的隱修士們都認為「九」是人類的數字。希臘和羅馬人有為亡者的九天祈禱,在第九天有特別的儀式,才完成其安葬禮。羅馬人每年也有為其亡者親友的九日禮儀。教會的九日敬禮一個始於耶穌基督,在祂升天之前,祂教導門徒在耶路撒冷等待天主聖神的來臨(宗1:4、14)。這也是向聖神行九日敬禮的開始。
至於呼求聖人聖女的九日敬禮始於公元一千年左右,由於他(她)們英勇的行為為教會做了不少轟轟烈烈的事,他們死後被封為聖者,他們的遺體也受人們尊敬,且在他們前行九日敬禮,以得特別恩寵。在十七世紀的西班牙,教會成立了耶穌聖誕節的九日敬禮,此乃象徵耶穌誕生前九個月。同時在法國和意大利,很多城市有他們地方的聖人聖女的九日敬禮。為了限制九日敬禮的濫用,教會當局在1800年時代曾規定且批准某些九日敬禮,至今,32種九日敬禮正式為教會承認。
這些九日敬禮可分為四個種類:
1.對天主聖三的,例如耶穌聖心和聖神敬禮。
2.對聖母瑪利亞方面,這包括花地瑪聖母(1917年)、顯靈聖母(1830年)和瓜達露貝(1531年)。

3.對聖人聖女方面,如聖安多尼、聖葛萊蒂、聖女小德蘭、亞西西聖方濟、聖猶達,和聖女露濟亞等。

4.對天使方面,這包括聖辣法厄耳、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和護守天使等。

 

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到;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瑪7:7)

九日敬禮就是幫助我們得到恩寵,甚至有時有奇蹟出現的可能。

2020年11月22日是基督普世君王節,因此「耶穌君王九日敬禮」會從11月13日開始。教友可連續九天,每天唸一遍天主經,一遍聖母經,一遍聖三光榮經及敬禮經文。

耶穌君王敬禮經文

我主天主,至聖君王,
萬邦統治者,我們向祢祈求。
主,神聖君王,祈望祢賜我們憐憫,
平安,公義和種種恩德。

 

主,我們的君王,
求祢保護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出生地。
至忠誠者,懇求祢在我們敵人前,
和祢的公義審判時,護佑我們。

 

至高無上的君王,
請寬赦我們對祢的罪行。
耶穌,慈悲君王,
我們應受祢的公義審判。
主,求祢垂憐我們,寬赦我們。
我們信賴祢無限的慈悲。

 

至尊威的君王,我們俯首向祢祈求,
願祢的統治,祢的王國,
為普世所接受。

 

亞孟。

Novena to Christ the King

O Lord our God,
You alone are the Most Holy King
and Ruler of all nations.
We pray to You, Lord,
in the great expectation of receiving from You,
O Divine King, mercy, peace,
justice and all good things.

 

Protect, O Lord our King,
our families and the land of our birth.
Guard us we pray Most Faithful One.
Protect us from our enemies
and from Your Just Judgment Forgive us,
O Sovereign King, our sins against you.

 

Jesus, You are a King of Mercy.
We have deserved Your Just Judgment
Have mercy on us, Lord,
and forgive us.
We trust in Your Great Mercy.

 

O most awe-inspiring King,
we bow before You and pray;
May Your Reign, Your Kingdom,
be recognized on earth.

 

Amen.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的基督徒一無所懼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繼續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有人對我說:『您談祈禱談得太多了,沒必要。』」

2020年11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之際,順口提起了這件事。他接著說:「確實有必要,因為我們要是不祈禱,就沒有力量在人生中前行。祈禱有如生命的氧氣。祈禱是讓聖神臨在於我們身上,祂始終引領我們前進。因此,我多多談論祈禱。」

「在靜默中收斂心神,與天父的持續交談,乃是耶穌整個使命的支柱。」教宗指出,耶穌堅持不懈地祈求,為我們樹立了祈禱的榜樣。《天主教教理》引用了《路加福音》的三個比喻,藉以闡述祈禱的特徵(參閱:2613號)。

「首先是令人討厭的朋友半夜不停地敲門,迫使人爬起來給他開門。這告訴我們,祈禱必須堅忍不拔:凡懷著信德和堅毅敲響祂心門的人,必定不會失望。天主必然回應、總是如此。我們天父深知我們需要什麼;堅持的目的不在於告訴祂或說服祂,而是為了在我們內滋養渴求與期待。」

第二個比喻講述了一名寡婦不斷懇求不義的法官替她申冤。教宗表示:「這個比喻讓我們明白,信德絕非一時衝動,而是勇敢呼求天主的態度,甚至是在邪惡與不義前,也毫不認命地與祂『據理力爭』。」

「第三個比喻是在聖殿祈禱的法利塞人和稅吏。前者自得其滿,後者自覺不配,但是天主卻俯聽了後者。這比喻告訴我們,缺少謙遜的精神,就沒有真正的祈禱。恰恰是祈禱引領我們祈求、祈禱。」

「福音的教導很清晰:人必須時時祈禱,即使一切看似枉然,天主彷彿對我們充耳不聞、不發一語,我們似乎在浪費時間。即使天色黯淡,基督徒也不放棄祈禱。基督徒的祈禱與信德併肩同行。在我們生命中的許多日子裡,信德會看似幻影、徒勞無功。在我們人生中的諸多黑暗時刻,祈禱似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然而,實踐祈禱也意味著接受這份辛勞。『父啊!我前來祈禱,我感到心靈枯竭……。』而我們必須帶著黑暗時刻的這份辛勞向前邁進。」

此外,教宗也提及許多聖人聖女的芳表:「他們體嚐到信仰的黑夜與天主的寂靜,卻始終堅定不移。然而,就算是在這樣的時刻,也沒有人是孤立無援的,因為耶穌與我們一同祈禱,在祂的祈禱中接納我們,好使我們能在祂內、並藉著祂祈禱。這是聖神的工程。誠如《天主教教理》所闡釋的:『我們所以確信有求必得,是以耶穌的祈禱為基礎。』(2614號)」

隨後,教宗誦唸了《聖詠》第91篇中充滿信心的話語:「他以自己的羽毛掩護你,又叫你往他的翼下逃避:他的忠信是盾牌和鎧衣。你不必怕黑夜驚人的顫慄,也不必怕白天亂飛的箭矢,黑暗中流行的瘟疫,正午毒害人的癘疾。」(4-6節)

教宗說:「在基督內,這令人驚訝的祈禱得以實現,在祂內祈禱圓滿成真。少了耶穌,我們的祈禱恐怕會縮減為人的努力,注定會一而再地失敗。然而,祂親自承擔起每個疾呼、每個呻吟、每個歡騰、每個懇求,以及每個人的祈禱。而我們別忘了聖神。聖神在我們內祈禱,是祂帶領我們祈禱、引領我們到耶穌身邊:祂是天主的恩賜。」

正因如此,教宗表明:「祈禱的基督徒一無所懼。願聖神、祈禱的導師,親自教導我們祈禱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公布關於麥卡里克的報告

2020年11月10日,聖座公布了對前樞機麥卡里克(Theodore Edgar McCarrick)在制度上的認知和決策過程的報告。這份報告是在教宗的授權下由聖座國務院撰寫,其篇幅很長,用了兩年時間才完成。

按此下載報告文件

報告回應了教宗方濟各承諾要深入調查麥卡里克性侵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罪行的案件,也是教宗關懷美國天主教會團體的體現,這個團體因此案件受了創傷而陷於困惑。報告中肯定了幾點,首先是針對鑄成的錯誤,這些錯誤令一個犯下如此罪行的人能夠在教會的聖統中擔任重要職務。教會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已採用新規範,防止歷史重演。

其次,直到2017年都沒有針對麥卡里克性侵未成年人提出過列有詳情的指控。首次涉及未成年人具有詳情的指控是在3年前提出的,由此立即啓動了教會法典程序,並以教宗方濟各隨後作出的兩項決定作為結束。教宗首先除去麥卡里克的樞機職,然後撤銷了他的聖職身份。

這個案件是教會從中吸取痛苦教訓的一頁。事實上,可以看到,有鑑於此事件於2019年2月召開保護未成年人的峰會之後,教宗方濟各採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包括廢除有關性侵犯案件的宗座秘密。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如從報告的程度和所包含的文件及信息的數量所透露出的,我們為尋求真相而採取了行動。這痛苦伴隨著希望的目光。願這些現象不再重蹈覆轍,除了更有效的規範外,我們需要一種心靈的皈依。我們需要宣講福音且令人信服的牧人,我們衆人都必須清楚意識到,只有依靠聖神的恩寵,才能做到這一切,同時信賴耶穌的教導:『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若十五5)。」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主持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1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緬懷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28位樞機在場參禮,其中的25位與教宗共祭。教宗指出:「對復活的信德並不忽略和掩飾人性面對死亡的迷失感,但它讓我們看得更遠。復活不是一種幻境,而是一個已經存在、讓我們現今奇妙般參與的事件。」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耶穌對瑪爾大說的這句話為核心:「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妳信麼?」(若十一26)。教宗說:「這是讓我們改變願景的信德上的重大飛躍。這個飛躍一旦出現,我們思索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信德的眼目超越可見事物,在某種方式上看到不可見的事物。每個事件都依照另一個幅度,也就是永恆的幅度來予以評估。」

教宗以「義人的早亡」為例説明這個新的思想。他說:「這樣的人為天主所愛,他被接去,免得邪惡改變了他的心意,虛偽迷惑了他的心靈(參閲:智四10-11)。」教宗解釋道:「在信仰的視野中,這樣的死亡並非不幸,而是按照天主的上智安排,祂與我們的想法不同。」

教宗接著表示:「在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祈禱時,我們要祈求上主消除那有時潛入我們内心的負面悲傷,它令我們以為藉著死亡結束了一切。這是一種遠離信德的情感,加深了人們對必須死亡的恐懼,因為沒人能說自己可以免除死亡。因此,在死亡這個不解的迷面前,有信仰的人也必須不斷地皈依。我們每日都必須超越我們對死亡的想像,它本能地認為死亡乃是一個人徹底被消除;我們也必須超越可見和可預料的事物、墨守成規和天經地義的思想,以及普遍的見解,好能完全信靠上主,祂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十一25-26)。」

最後,教宗邀請基督徒憑著信德接納耶穌的話,讓為已亡弟兄姐妹的祈禱具有基督信仰的特徵。他說:「為亡者祈禱,相信他們生活在天主那裡。這祈禱也惠及我們,塵世旅途上的人。這祈禱培養我們一種對生命的真正憧憬,向我們揭示為進入天主的國度必須經歷苦難的意義;它讓我們追求真正的自由,讓我們樂於不斷地尋求永恆的財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全能仁慈的天主,求你大發慈悲,剷除一切毒害我們的事物,使我們身心無阻,以自由的心靈,承行你的旨意。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尋覓智慧的,就可找到她。)
恭讀智慧篇 6:12-17

你們應思慕我的話,珍愛我的話,如此,你們必深受教益。智慧是光明的,從不暗淡;愛慕她的,很容易看見她;尋覓她的,就可找到她;一有追求她的志願,她必預先顯示給他們。清早起來,尋求她的,不必費力,因為必發現她已坐在門前。思念智慧,是齊全的明哲;為她守夜不寐的,很快就毫無顧慮。因為,智慧到處尋找配得上自己的人,她在路上,親切地把自己顯示出來,很關心地迎接他們。──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63:2, 3-4, 5-6, 8-9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詠 63:2)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尋覓你;我的靈魂渴慕你,我的肉身切望你,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無水的田地。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
:昔日,我曾在聖殿裡瞻仰過你,為能看到你的威能,和你的光輝;因為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寶貴,我的唇舌要時常稱頌你。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
:我要一生一世讚美你。我要因你的名,高舉雙手,向你祈禱。我的靈魂,好似飽享了膏脂,我要以歡愉的口唇,讚美你。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
:當我在我床上想起了你時,我便徹夜不寐地默想著你。因為你曾作了我的助佑;我要在你的羽翼下歡舞。我的靈魂緊緊追隨你;你的右手常扶持我。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

讀經二(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他一起前來。)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前書 4:13-18

弟兄姊妹們:關於亡者,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以免你們憂傷,像其他沒有望德的人一樣。因為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他一起前來。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這件事: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決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因為,在發出號令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及天主的號角聲中,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為此,你們要常用這些話,彼此安慰。──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亞肋路亞。
:亞肋路亞。
:你們要醒寤,要準備,因為你們料想不到的時辰,人子就來了。(瑪 24:42,44)
:亞肋路亞。

福音(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吧!)
恭讀聖瑪竇福音 25:1-13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自己的燈,出去迎接新郎。她們中,五個是糊塗的,五個是明智的。糊塗的,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而明智的,拿了燈,又在壺裡帶了油。因為新郎遲遲未來,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吧!那些童女於是都起來,裝備她們的燈。糊塗的,對明智的說:把你們的油,分些給我們吧!因為我們的燈,快要熄滅了!明智的回答說:怕為我們和你們都不夠,更好你們到賣油的地方,為自己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準備好了的,就同新郎進去,共赴婚宴;門於是關上了。後來,其餘的童女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吧!新郎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應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上主的話。

尊敬的主內弟兄姊妹,大家好,今天我們慶祝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轉瞬間,煉靈月已經過了好幾天,敎會繼續邀請我們多為亡者祈禱,祈求上主使之息止安所!

常言道「有生必有死,生已來,死還遠?」

的確,人生如朝露,正如聖雅各伯所說:「你們的生命是什麼?你們原來不過是一股蒸氣,出現片刻,以後就消失了。」雅4:14b 聖雅各伯的叮嚀,不是叫我們自暴自棄,反之是提醒我們要珍惜短暫的生命;不要猖狂自誇,卻要聽隨「從上而來的智慧」雅3:17a 努力去愛,期待永生!

今天的福音,耶穌勸勉我們,時刻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瑪25:13 的確,死亡是早晚之事,一點也不需要害怕,更感謝聖保祿宗徒的提示,他說「若是我們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他一起….」參閱得前4:14

親愛的諸位,我們不是朝思夢想渴望與耶穌在一起嗎?我們不是相信我們摯愛已亡的親友已經在天鄉等待著我們嗎?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準備足夠的燈油來迎接那深夜來臨的新郎「耶穌」,與祂一起進入天國,和等待著我們的親友,共享盛宴呢?或許有人會問如何準備多帶燈油?教會邀請我們多加祈禱,閲讀聖言,求智慧之主陪伴我們,以福音精神生活,引天父為榮!

話說林肯總統的父親是個鞋匠,而當時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貴族,從未料到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鞋匠的兒子,於是,就有參議員計劃要羞辱他,有一次在參議院演說之時,有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總統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所有議員都大笑起來,林肯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坦然地說:「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已亡的父親,對,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參議院立時一片沉靜。

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不合穿,我可以幫你修改,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是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然後他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如果你們穿的鞋是我父親做的,如果它們需要修理,我一定盡可能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無法像我父親那麼偉大,尤其是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

說到這裡,林肯流下眼淚,所有的嘲笑聲全部化為讚歎的掌聲。當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卻成為偉大的總統,他最偉大的品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千萬別忘記我們是慈悲天父的子女,讓我們一起引祂為榮!讓我們每天醒寤祈禱,求天主讓我們今天比昨天更愛我們的家人和朋友,更熱心跟隨基督渴求永生!

話說回來,「如何醒寤,怎樣準備」都是與我們的心放存那裡,與我們跟天父的關係有多深,息息相關!讓我們反躬自省,我們的心真的寄望於耶穌,真的渴望復活後與天主和諸聖享受永生?又或者像雅典人回應聖保祿宗徒一樣「關於復活這事,我們後來再聽你罷」?參閱宗17:32 人的一生,死亡不是最後的步伐,而是進入永生必要跨越的門檻,那麼,我們希望到達永生與耶穌一起,抑或是到達永死與魔鬼共聚?讓我們一起信賴「那光明的,從不暗淡的」智慧之主,參閱智6:13  求祂指引我們!

聖母進敎之佑,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教宗2020年11月祈禱意向:為人工智慧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0年11月意向

總意向:為人工智慧

願機器人及人工智慧的發展,總是以服務人類為目的。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指導我們找到生活的正確方向

圖片:Vatican Media

為了遵循預防傳染的衛生措施,從11月4日起,教宗方濟各每週三的公開接見活動恢復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内舉行,要理講授以遙距方式進行,即沒有信友在場。2020年11月4日當天,教宗繼續以耶穌的祈禱為題進行要理講授。

教宗首先表示:「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祂不斷求助於祈禱的力量。耶穌的祈禱是一個奧妙的事實,我們僅僅能直觀地略見一斑,但是,它使我們能夠以正確的視角明白耶穌全部的使命。」

接著,教宗把反思的重點放在《馬爾谷福音》第一章35到38節的段落中。「這段福音記載:日落之後,人們把所有患病的人帶到耶穌跟前,耶穌治好了他們。但是在黎明前,耶穌消失了,祂退到一個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西滿和同他在一起的人都去追尋祂,找到了祂,就向祂說:『眾人都找你呢!』耶穌回答說:『我必須到別的村鎮去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來的』(參閱谷一35-38)。」

教宗解釋道:「祈禱是引導耶穌航向的舵,指示祂使命行程的不是成就,不是別人的贊同,也不是衆人都在找你這句話。而是一條艱難的路,耶穌在祈禱中聆聽並接受了天父的這個啓示。」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的話說:「當耶穌祈禱時,已在教導我們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2607號)。因此,從耶穌祈禱的榜樣中我們可以獲得基督徒祈禱的特征。」

教宗說:「耶穌首先教導我們,祈禱是一天中首要的願望。沒有祈禱的日子會有使生活變得煩厭或無聊的危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可能會變成負擔或令人迷失方向。耶穌教導我們聆聽,而祈禱主要是聆聽和與天主相遇。這樣,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就不會成為障礙,而是天主親自向我們發出的的召喚,天主要我們聆聽並與我們周遭的人相遇。這樣,生活中的考驗便能成為我們增進信德與愛德的良機。祈禱具有打開心智的廣闊視野和擴大心靈的力量。」

「其次,祈禱是一門必須堅持實踐的藝術。雖然我們所有人都有偶爾祈禱的能力,但是耶穌教導我們另一種祈禱的方式,就是進行有規律的祈禱,以之為一種操練,使之成為生活的規則。堅持不懈的祈禱會慢慢令人轉變,使我們在患難中變得堅強;給予我們恩寵,獲得那愛我們並永遠保護我們的主的支持。」

教宗接著講道「耶穌的祈禱的第三個特征是獨自祈禱」。教宗說:「在靜寂中,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許多聲音就會呈現出來。天主在寂靜中講話。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個空間,好能培養內心生活,使行動變得有意義。」

最後,教宗說:「有時,我們人類認為我們是這世界一切的主人,或者恰恰相反,我們失去了所有的自身價值。祈禱幫助我們在與天主、我們的天父及所有受造物的關係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教宗總結道:「讓我們在福音中重新發現耶穌是祈禱的導師,並接受祂的培育。我們將會獲得喜樂與和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任命皮扎巴拉總主教為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

圖片:Vatican Media

以下是聖地《基督徒傳媒》中文報導:

2020年10月24日,教宗方濟各任命方濟各會會士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 O.F.M.)總主教為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前任特瓦爾(Fouad Twal)宗主教2016年榮休後,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區宗主教位一直出缺。皮扎巴拉總主教於2016年被教宗任命為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區宗座署理,負責管理宗主教區。

皮扎巴拉1965年4月21出生於意大利貝加莫(Bergamo)教區的科洛尼奧阿爾塞廖(Cologno al Serio)。1976年9月在博洛尼亞(Bologna)加入方濟各會基督君王會省小修道院,1984年9月5日在拉韋爾納(La Verna)會院入初學,翌年宣發暫願,並於1989年10月4日在博洛尼亞誓發終身聖願。1990年9月15日晉鐸,同年被派往耶路撒冷方濟各會聖經學院繼續深造。1993年完成學業後,留校教授聖經希伯來文。

1999年7月2日,皮扎巴拉神父加入聖地方濟各會的服務行列,並於2001年5月9日被任命為耶路撒冷聖西默盎和聖亞納會院院長。2004年5月被選為方濟各會聖地守護人暨方濟各會熙雍山會院院長,一直任職到2016年4月。2005年至2008年兼任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區副主教,負責牧養聖地講希伯來語的信友。

2016年4月,皮扎巴拉神父卸下聖地守護人的職務,隨後於6月24日被教宗方濟各任命為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區宗座署理。同年9月10日,皮扎巴拉神父在意大利家鄉貝加莫主教座堂晉牧。皮扎巴拉宗主教也是教廷東方教會部成員。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宗教領域必受影響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分裂的背景下加强團體意識」,這是耶路撒冷拉丁禮新宗主教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對他未來使命所預見的重要挑戰之一。

新宗主教於10月28日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一個簡單卻意義重大的儀式中,從教宗手中領受了羊毛肩帶。新宗主教接受梵蒂岡新聞網採訪時說:「目前的首要之務,是在一個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化的人共處的天主教多禮儀形式教區中促進團結。」

皮扎巴拉新宗主教履行新使命時,肯定不會孤單,教區中的平信徒、司鐸、修生、會士修女和執事將與他同行。他說:「主教不應該佔據空間,而是要創造空間,且應該成為促進團結合一的人:團結合一的意思是,不應該只有他一人存在,他要聚集羊群和團體。」

關於聖地面臨的社會問題,皮扎巴拉宗主教稱:「舊問題,諸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苦苦掙扎的經濟,以及非常脆弱的社會狀況,尤其是在某些地方。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導致一些新的問題,我們不穩定的情況正在加劇,現在已達到極限。」

皮扎巴拉宗主教被問及他上任後的第一個行動時,他表示:「現在還不是立即開始治理行動的時刻。但很明顯的,需要先思考任命首批合作者事宜,因為主教不是單獨工作,所以他有必要為各個牧區的代理者、司鐸議會的任命等事項進行考慮。總之,首先需要做的是創建一個好的合作者團隊,隨後與他們一同設計不久後的牧靈路綫。」

最後,耶路撒冷拉丁禮新任宗主教也提到希望和祈禱的重要性。他說:「祈禱能給予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死後的希望是賦予生命意義的錨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喜樂和悲慘的時刻、在磨練試探中、在死亡臨近時,讓我們像約伯那樣複誦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參閱:約十九25-27)這是基督徒的望德、唯有天主能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若是向祂求,祂必將賜予。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教宗方濟各於2020年11月2日下午在梵蒂岡條頓墓園聖堂主持追思已亡信友瞻禮彌撒時,在講道中如此說道。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這梵蒂岡墓園內佇立於眾多墳墓前,然後前往聖伯多祿大殿下方在歷任教宗的棺槨前祈禱片刻。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提及當天禮儀選自《約伯傳》的第一篇讀經。

教宗指出:「約伯雖然被疾病所擊潰、壽命將盡,他連皮膚都幾乎脫落了、瀕臨死亡,但約伯仍堅信不移地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十九25)約伯的處境每況愈下,但即使在那樣的時刻,依然存在著光明的擁抱,以及使他安心的溫暖:『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十九27)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刻,這份確信便是基督徒的望德。」

教宗強調:「望德是一份恩典,我們必須祈求說:『上主,求祢賜給我望德。』逆境使我們失望,讓我們誤以為一切將以失敗告終,死後什麼都沒有。然而,約伯的話,言猶在耳。」

教宗說:「望德絕不叫人失望,這是保祿告訴我們的。望德吸引我們,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我看不見來世,但望德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典,吸引我們寄望於生命、期盼永恆的福樂。望德是我們在對岸的錨:我們抓緊繩索、支撐自己。『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我們在喜樂與悲慘的時刻、在瀕死的關頭,都要複誦這句話。」

「望德是一份我們永遠當不起、白白賞賜而來的恩典。《若望福音》記載,耶穌肯定了這一點,即望德絕不叫人失望。」因此,教宗引用福音,解釋說:「『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裡來。』這是望德的終向,也就是走向耶穌。『到我這裡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六37)上主在有錨的地方迎接我們。望德中的生命是如此活出的:手用力抓著繩索,緊緊抓牢,深知錨就在下方。」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說:「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然後像約伯那樣複誦:『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而這份力量帶給我們希望、這白白賞賜的恩典,也就是望德。願上主賜給我們每個人望德。」

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條頓公學院長的陪伴下,移步到佔地不大的條頓墓園,為墓園灑聖水,並在一個墳墓前靜默祈禱。接著,教宗走過墓園的每條小徑,短暫佇立在某些墓碑前致敬。離開墓園後,教宗前往只有數步之遙的聖伯多祿大殿,在大殿下方的歷任教宗墓前祈禱片刻。

條頓公學的聖母堂距離教宗的寓所聖瑪爾大之家只有十幾米,緊挨著條頓公學。這座聖堂始建於八世紀,當時那裡有個接濟中心,許多窮人會前來領取糧食和衣物。1450年聖年,朝聖者蜂擁而至,當時的人便決定修建一座聖堂和墓園。1454年,羅馬聖座若干日耳曼裔的成員,組成了一個為亡故窮人服務的團體。15世紀末,一座日耳曼風格的聖堂興建完成,並沿用至今。1876年,一群攻讀基督信仰考古、教會史和相關學科的司鐸在這座聖堂旁邊增建了一座公學。1910年,狂風暴雨造成聖堂嚴重損毀,因此進行了整修工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靈修分享:莠子的比喻

莠子的比喻
撰文:施省三神父

小麻雀譏笑大鵬的故事,我們總是聽見過的吧!這故事記在莊子這本書中。故事中的大鵬,是北海的一條鯤魚變的。大鵬不但大,而且也很靈活。它的背有幾千里之廣,它的翅膀張開來,像是天邊垂下來的兩片黑雲。它從北海起飛,張開翅膀,激起三千里的浪花,然後藉著旋風往天空衝去,一直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飛了六個月才到達南海,在那裡休息。

當大鵬飛在九萬里高空的時候,一隻小麻雀看見了,譏笑它說:「那傢伙花這麼大的力氣,飛那麼高幹什麼呢?我在地上想飛就飛。有時候,我一飛就到了榆樹上。有時候,我一飛,飛不到樹上,我就落回地面上罷了。像我這樣自來自去,在草地樹林裡穿梭,也可以說是飛行的絕技了」 。

我們中國就用這樣的比喻來分別大智慧和小智慧,來說明小智慧能了解大智慧。小麻雀和大鵬的故事也可以比喻人的小聰明和天主的「上智安排」。但是耶穌講莠子的比喻,用意不再強調人的見識不如天主,而是在藉此啟示天主拯救人類的計劃。

恭讀瑪竇福音第13章第24到30節

耶穌給他們另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裡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那裡來了莠子?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連麥子也拔了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裡」。

在耶穌所講的比喻裡,大鵬是麥田的主人;小麻雀是他的僕人。僕人們,像小麻雀一樣,雖然飛不高,但是地面上的事情他們倒是很熟悉的。他們知道,他們的主人在田地裡撒了好的種子。他們發現主人的仇人,在主人的麥田裡偷偷地撒了莠子,麥苗長起來,到了吐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他們的結論是應該把莠子趁早拔除,免得妨礙麥子的成長結實。所以他們向主人提議,說:「那麼,你願意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他們的提議原來是很有見識的。但是這是小麻雀的見識;這是人的見識;天主的見識,卻不是這樣。

舊約和新約聖經都記載了幾個正氣凜然、疾惡如仇的人物。譬如洗者若翰,他曾罵法利塞和撒杜塞人為「毒蛇的種子」,他警告他們說:「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又譬如耶穌門徒中的雅各伯和若望。撒瑪黎雅人不肯收留耶穌,他們就義憤填膺,要叫天火降下來燒死撒瑪黎雅人。在今天的教會中也有不少像洗者若翰、雅各伯和若望這樣的人。他們也好比耶穌所講的「莠子比喻」中的僕人。他們都只有像小麻雀似的世俗見識。他們不知道天主對罪人的寬容。他們不明白天主的救世計劃。

在「莠子的比喻」中,耶穌藉著比喻中麥田主人的口吻,向我們啟示天主的計劃說:「不用了,免得你們拔莠子的時候,連麥子也拔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到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工人說:你們先把莠子拔出來,捆起來,當作燃料,要把麥子收入我的倉裡」。

作者:施省三神父

施省三神父(Joseph Shih Hsing-san, S.J.)簡介

1926年8月28生於中國浙江省寧波。1944年在上海徐家匯進耶穌會初學。1949年同耶穌會年輕修士離開上海,經過澳門,去了菲律賓。1957年3月18日,在菲律賓碧瑤主教座堂領受鐸品後,單獨去羅馬。以後便一直留在那裡,1962年2月2日在羅馬宣發末願。他曾在羅馬擔任過兩個職務。一個是在額我略大學傳教學系擔任「傳教地區教理講授」和「中國哲學」的課程三十五年。另一個是在梵蒂岡電臺華語節目部服務二十五年。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