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接納移民

ga1026

恭讀瑪竇福音

上主的天使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衪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衪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2016年10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天氣欠佳,但依然有許多朝聖者參加了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身體上的慈悲善舉,勉勵眾基督徒接納逃離非人處境的移民。教宗說,移民現象自亞巴郎以來就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解決移民危機之道乃是團結互助,這將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

有人認為移民現象只出現在我們的時代,這是對歷史的無知。教宗引用耶穌的話說:「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瑪25:35-36)。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多個移民的例子:亞巴郎蒙天主召叫離開故鄉,前往天主指給他的地方;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進入天主許諾的福地;聖家為躲避黑落德王的迫害而流亡埃及。教宗說:「人類歷史本是一部移民史。沒有哪個地球緯度的人民不了解移民現象。」

今天的經濟危機促使人們以封閉的態度對待移民。然而,真正的解決移民危機之道乃是團結互助。

教宗表明:「世上某些地方豎起了隔牆和壁壘。有許多人以不同方式慷慨幫助和支援移民與難民,他們默默無聞的行動時而被其他人本能自私的喧鬧所掩蓋。然而,封閉不是解決之道,反而會引發人口販賣的罪行。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團結互助。」

教宗強調:「今天一如既往,基督徒在這方面的使命依然極其迫切。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聖方濟加‧加比尼(Francesca Cabrini)就是一個榜樣,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美國的移民。因此,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接納這些逃離戰爭、饑餓和暴力等非人處境的人。」

教宗呼籲道:「教區、堂區、修會、協會和運動組織,以及基督徒個人,我們都蒙召接納他們。」

教宗然後講述了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幾天前,在羅馬城發生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難民在街上問路,一位太太迎上去問他:『您要去哪裡?』

這個難民是赤腳的,他回答說:『我打算去聖伯多祿大殿跨聖門。』

太太心想:『這人連鞋都沒有,怎麼走路啊?』於是她叫來一輛計程車。

然而,由於那個難民滿身臭味,計程車司機打算拒絕他上車,但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這位太太坐在那位難民旁邊,一路上問了些他的故事。由那兒到聖伯多祿大殿需要十分鐘的時間。這個人講述自己經歷悲痛、戰爭和饑餓的故事,解釋他為何離開故鄉來到這裡。

他們抵達目的地後,這位太太打開錢包要付車費。

可是一開始就嫌棄難民滿身臭味而不願讓他上車的司機卻說:『不必了,太太,倒是我應該付您錢,因為您讓我聆聽了一段改變我心靈的故事。』

這位太太了解一個難民的痛苦,因為她擁有亞美尼亞的血統,她知道自己的民族所受的苦難。

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一開始我們會拒絕,因為我們有些不舒服,『這味兒太臭了!』但是到最後,苦難的故事可以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改變我們。你們想想這個故事,反省一下我們可以為這些難民做些什麼。」

「實際上,給赤身露體的人衣服穿,意味著把一個人所失去的尊嚴重新歸還給他。我們應該關心赤身露體的人,但也要想到那些被人犯拐賣而被迫成為站街女郎的受害者、那些自己的身體被當作商品使用的人,其中有些甚至是未成年人。」

教宗解釋道:「赤身露體的形式有很多:沒有房子、沒有工作、沒有合理的工資,或者受到種族和宗教歧視。」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應該採取行動,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我們只有向他人開放,生命才能富饒,社會才能重獲和平,百姓才能重享完整尊嚴。你們不要忘記那位太太,不要忘記那位滿身臭味的移民,不要忘記那個被移民改變心靈的司機。」 [Read more…]

《談説天地》:宗國慶神父(方濟會小兄弟)

blog_1477500792

教會中有有不少的華裔神父遠赴聖地福傳,主持人梁樂彥 (Rodney) 在聖地的朝聖旅程中,有幸遇到其中一位,他就是來自中國陝西西安的方濟會小兄弟宗國慶神父。在訪談中,宗神父跟我們談及中國和聖地之間的文化差異及教會遇到的挑戰。

教宗:願伊拉克和平

blog_1477494043

2016年10月2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再次為伊拉克呼籲和平。他在誦念三鐘經的講話中表示:「在這悲慘時刻,我特別接近全體伊拉克人民,尤其是摩蘇爾的居民。」

「我們的心靈因歷時太久的殘暴行徑而震驚;無辜的市民,無論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或是隸屬於其它部族和宗教的人士正在遭受殘殺。這片可愛土地上的眾多兒女,其中包括許多兒童慘遭殺害的消息令我心痛。我們因這殘暴行徑而哭泣,泣不成聲。除了關懷的言語外,我也保證為他們祈禱,祈願受到嚴厲打擊的伊拉克能加強並堅固希望,走向一個安全、和解及和平的未來。為此,我請求你們大家與我一同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反省在聖地-平息風浪

blog_1477426203

《鹽與光》節目主持梁樂彥Rodney,在加里肋亞海上與大家一起默想耶穌在此「平息風浪」一事。

馬爾谷福音4:35-41

在當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海到對岸去罷!」他們遂離開群眾,就照他在船上的原狀,帶他走了;與他一起的還有別的小船。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進船內,以致小船已滿了水。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他們叫醒他,給他說:「師傅! 我們要喪亡了,你不管嗎﹖」耶穌醒來,叱責了風,並向海說:「不要作聲,平定了罷!」風就停止了,遂大為平靜。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他們非常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

教宗:求主賜予我們順從之恩,使天國壯大

10251

路加福音 13:18-21

那時候,耶穌說:「天主的國相似什麼?我要把它比作什麼呢?它相似一粒芥子,人取來種在自己的園中,它遂生長起來,成為大樹,天上的飛鳥都棲息在它的枝頭上。」他又說:「我要把天主的國比作什麼呢?它相似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中,直到全部發酵。」

2016年10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提醒我們不要過於強調組織架構,因為天主的國並非靜止的,而是前進的。為使天國壯大,主耶穌要求我們順從聖神的力量。

遵行上主法律的人是有福的。

教宗首先表明:「我們不僅要學習天主的法律,也要在前行中完善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保護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建設天國,善度生活。主耶穌今天教導我們,天主的國也是不斷前進的。」

教宗解釋道:「什麼是天主的國?天主的國或許是一個組織優良的機構,一切都井井有條,組織架構非常完善。一個人倘若不進入這結構,就進不了天國。此言差矣!我們會像曲解法律那樣誤解天國,認為天國一成不變,頑固不化。實際上,法律需要不斷完善,天主的國也在不斷前進。天主的國並非靜止不動,反而需要每日建設。」

「耶穌借用日常生活的小事解釋天國的奧秘。祂說,酵母不再是酵母,因為它最後與麵粉混合在一起。酵母在變化中成就了麵包。同樣地,種子不再是種子,因為它死了並給予了大樹生命。」

教宗解釋說:「酵母和種子都在行進中做事,它們為了成就這事而死去。因此,問題不在於大小或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向前走,發生變化。如果一個人停滯不前,死守法律,他的態度一定是死板、僵硬的。」

教宗說:「為使天國壯大,成為每個人的麵包和居所,主耶穌要求我們怎樣做呢?祂要求我們順從。天國的壯大在於順從聖神的力量。麵粉之所以能成為麵包,是因為它順從酵母的力量。」

教宗接著說:「麵粉若順從酵母便能成長,天主的國同樣如此。人若順從聖神,就能成長,成為眾人的恩典。種子為了豐收也順從了死亡,失去種子的實體,而成為另一種更加偉大的東西,發生了變化。天主的國也是這樣,不斷前進,走向希望,邁向圓滿。此外,天主的國需要每天建設,需要順從聖神;聖神把我們的小酵母和小種子融入祂的力量,使它們發生變化,不斷長大。我們若不前進,就會變得僵硬;而僵硬將使我們成為孤兒,失去天父。」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的國就如一位不斷成熟和孕育生命的母親,她效法主耶穌的榜樣奉獻自己,成了子女的食糧和居所。今天,我們應該祈求順從聖神的恩寵。很多次,我們放縱自己的任性,順從自己的偏見,為所欲為。若是這樣,天國不會壯大,我們不會成長。我們只有順從聖神才能成長,像酵母和種子那樣發生變化。求上主賜予我們眾人順從之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主徒會選出第十三屆新任總會長

cdd1

發揚剛恆毅樞機精神 新任總會長張少麟接棒

主徒會第十三屆全會代表大會於10月17日至21日在台中聖愛山莊召開,大會的主題為「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會祖心,主徒行」。

34位與會代表分別來自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台灣等地。本屆大會是一場充滿神恩的大會,整個會議過程突顯了天主聖神的臨在與引導。聖母聖心會資深傳教士林必能神父所帶領的生動活潑的避靜,熱烈地鼓舞了全體與會者。以「剛恆毅樞機敬禮祈禱文」為開始,大會總結了過往六年的工作,隨後深入探源並強化了對修會神恩的認知,進而積極回應新時代的挑戰,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應對策略。

全體代表眾志成城,決心弘揚剛公的精神(熱愛聖體,效忠聖座,以向華人傳福音為宗旨),「穿起主戎裝」、「一切為教會」,深化群眾事工,作救主基督的福傳先鋒。值得一提的是,大會決定中華、大馬、印尼三會省聯合培育初學,為聖召工作加油提效。

大會最後一天(10月21日)進行了總會選舉, 在加拿大服務近10年的馬來西亞籍張少麟神父被推選為總會長,印尼籍的徐永發神父為副總會長,謝啟龍神父、李志仁神父和張思謙神父擔任總參議員,黃鏓穎神父擔任總財務主任。新一屆總會長張少麟神父邀請全體主徒會士,以信德和服從的恆毅精神,響應天主的呼召,傳承會祖的心願,踐行主徒的使命。新一屆領導團隊將於2017年1月下旬正式就職。張少麟神父也邀請大家為他及新一屆領導團隊祈禱。

台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因故未能出席,委託其代表許德訓神父監督修會的選舉過程,並詢問當選者的意愿及主持閉幕彌撒。許神父代表總主教感謝主徒會多年來為台北總教區的服務及貢獻,誠邀主徒會繼續耕耘開拓。

來源:天主教主徒會總會 [Read more…]

教宗: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缺乏天主子女的自由

10241

路加福音 13:10-17

安息日,耶穌在一會堂裏施教。有一女人,病魔纏身已十八年了,傴僂著,完全不能直立。耶穌見了她,便叫她過來,對她說:「女人,你的病已消除了。」遂給她按手,她即刻就挺直起來,光榮天主。會堂長因氣惱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便對眾人說:「有六天應當工作,你們在這些日子裏可來治病,但不可在安息日這一天。」主回答他說:「假善人哪!你們每一個人在安息日,有不解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水的嗎?這個女人原是亞巴郎的女兒,她被撒殫纏住已經有十八年了,在安息日這一天,就不該解開她的束縛嗎?」當耶穌講這話時,所有敵對他的人,個個慚愧;所有民眾因他所行的種種輝煌事蹟,莫不歡喜。

2016年10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藏著一種雙重生活;僵硬的人不是自由的人,他們是法律的奴隸。反之,天主賜予自由、溫良和慈善。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在安息日治好傴僂病婦,卻激怒了會堂長,他指責耶穌違反了上主的法律(路13:10-17)。

教宗講解說:「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並非易事,這是我們需要祈求的恩典。耶穌譴責會堂長是個假善人,祂多次如此譴責那些僵硬的人,那些以僵硬態度守法的人。這些人沒有天主子女的自由,他們是法律的奴隸。相反地,法律不是讓我們淪為奴隸,而是使我們自由,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

教宗說:「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耶穌稱之為虛僞!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僵化的背後常隱藏著某些事情。僵化不是天主的恩典。溫良、慈善、仁慈和寬恕才是天主的恩典。僵化不是!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很多時候藏著一種雙重生活,或者某些疾病。僵化的人非常痛苦,當他們坦誠時就會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很痛苦!因為他們無法擁有天主子女的自由,不知道如何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他們不是有福的人。他們很痛苦!他們看似好人,因為他們遵守法律,可是背後卻有一些不好的事物:他們是壞人和假善人,或是病人。他們很痛苦!」

教宗然後提到蕩子回頭的比喻。在這比喻中,長子一直表現良好,卻對父親憤憤不平,因為父親喜樂地接納荒淫度日、悔改回家的小兒子。

教宗解釋說:「這種態度讓人看到某種好的背後所隱藏的事物:傲慢,自以為是義人。隱藏在這種好的背後是傲慢。小兒子知道他有一位父親,在他生命最黑暗的時刻回到了父親身邊。那位長子只把自己的父親視為主人,從未覺得他是父親。長子是一位僵化的人,死守法律。小兒子則把法律擱置一旁,往遠方去了,不守法律,違背法律,但到了某個時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遂起身回到父親那裡。他得到了寬恕。按照天主的法律生活卻不陷入僵硬守法,並非易事。」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向上主祈禱,為那些相信若要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就得變成僵化的人的弟兄姐妹祈禱。願上主讓他們感受到祂是父親,祂喜歡仁愛、溫柔、慈善、溫良和謙遜。願上主教導我們人人本著這種態度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教會必須傾聽和對話,藉此推到隔牆

blog_1477320814

2016年10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當天現場至少10萬名朝聖者。教宗表示,教會必須與各時代的人們對話,好能明白人心中的需求。我們如果彼此傾聽和對話,家庭和工作中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解釋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若4:5-27),藉此事跡強調對話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宗說:「耶穌明知她是一名罪人,卻還是聆聽她,與她對話。對話首先是高度尊重的標記,也是愛德的體現;對話可以幫助我們尋求和分享公益,並且不忽視彼此的差異。然而,我們總是傾聽得不夠,或是為了證明自己有理而打斷他人。很多次,當他人在說話時,我們打斷對方,反駁道:『不!不!不是這樣的!』我們不讓對方解釋完他的觀點。這是故意阻撓對話,是一種侵略的態度。相反地,真正的對話需要有些安靜的時刻,好能接納天主臨在弟兄身上的奇妙恩典。」

教宗表示:「對話有助於使人際關係更加人性化,超越相互之間的不理解。如果我們能學會彼此傾聽,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的矛盾將會迎刃而解。此外,教會也需要與各時代的人們對話,好能明白每個人心中的需求,並促進共同利益的實現。我們想到受造物這一偉大恩典,想到我們所肩負的保護共同家園的責任:我們無法回避關於這一核心主題的對話。」

對話也包括宗教交談,教宗表示:「這將有助於建設和平與互敬互愛的網絡。對話能推倒分裂和不理解的隔牆,可以搭建溝通的橋樑,不讓任何人陷入孤立,或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內。你們不要忘記,對話就是傾聽對方說話,並且溫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若能如此,家庭、社區和工作的環境將更加和諧。」

今天人們喊得多,聽得少。教宗因而勉勵眾人耐心地傾聽和解釋,不要對著他人大吼大叫,常要保持心靈開放。

教宗總結道:「耶穌非常清楚那個撒瑪黎雅婦人心中在想什麼,知道她是個大罪人,但祂沒有拒絕她表述自己的觀點。祂讓她把話說完,逐漸進入她的生命奧跡。這也是對我們的教導。透過對話,我們可以擴大天主慈悲的標記,使之成為接納和尊重的渠道。」 [Read more…]

教會透視:邵祝敏主教返回溫州教區繼續受控制

a2

最新內容:
-耶穌會選出為新任總會長
-基督徒與道教徒簽署聯合聲明
-教宗關注眾多年幼移民的悲慘處境
-教宗分別於2017年的3月及5月作牧靈訪問
-江蘇海門教區代表團赴美國朝聖交流
-邵祝敏主教返回溫州教區繼續受控制
-台北舉行「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共融祈禱會

教宗:基督徒應秉持謙遜、溫和及忍耐來建設教會合一

1021

路加福音 12:54-59

那時候,耶穌向群眾說:「幾時你們看見雲彩由西方升起,立刻就說,要下大雨了;果然是這樣。幾時南風吹來,就說,天氣會熱了;果然是這樣。假善人哪!你們知道觀察地上及天上的氣象,怎麼不能觀察這個時機呢?你們為什麼不能由自己來辨別正義的事呢?當你同你的對頭去見官長時,尚在路上,你得設法與他了結,怕他拉你到法官前,判官把你交給刑役,而刑役把你押在獄中。我告訴你:非等你還清最後的一分錢,斷不能從那裏出來。」

2016年10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謙遜、溫和及忍耐是建設教會合一的三個關鍵詞。他還勉勵基督徒抵拒眼紅、嫉妒和爭鬥。

耶穌問候宗徒們說:「願你們平安!」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主耶穌的這句問候創造了一個聯繫,一個和平的聯繫。這句問候使我們團結一心,締造精神上的合一。倘若沒有和平,倘若我們無法用言語以外的方式彼此問候,沒有開闊的心胸與和平的精神,那麼合一就不會存在。」

世界的合一、城市的合一,乃至於鄰里和家庭的合一也是如此。

教宗說:「邪靈總是散播戰爭。眼紅、嫉妒、爭鬥和說人閒話都是摧毀和平的事,合一因而難以存在。基督徒該怎樣做,才能促進合一,尋獲這份合一呢?保祿表明:『你們的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厄4:1-2)』。正是這三個態度。首先是謙遜;如果我們不謙遜,便無法締造和平。在有傲慢的地方,必定有戰爭,必定有戰勝他人的野心和自命不凡的態度。沒有謙遜就沒有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合一。」

教宗接著沉痛地指出:「我們如今已然忘記溫和說話的能力。我們時常彼此吼叫,或是說他人的壞話,一點都不溫和。事實上,溫和的重點即在於彼此擔待的能力,誠如聖保祿所言:『你們要彼此擔待』(厄4:2)。擔待他人的缺點和煩心的事需要有耐心。」

「首先是謙遜;其次是溫和,以這態度彼此擔待。第三是忍耐,也就是寬大的心胸,足以包容眾人的廣闊胸襟,既不譴責他人,也不會斤斤計較地想:『他說了這個;我聽到那個。』不,廣闊的胸襟能容納所有人。這便是創造和平的聯繫;這便是為創造和平聯繫的相稱態度,進而締造合一。儘管合一的締造者是聖神,但這態度有助於締造合一,並為合一做好準備。我們應秉持謙遜、溫和及忍耐的態度行事,回應教會奧秘的召叫。」

教宗解釋道:「教會的奧祕是基督身體的奧秘,意即『只有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祂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這是耶穌為我們向天主祈求的合一,我們必須透過和平的聯繫,努力促進這合一。和平的聯繫在謙遜、溫和、彼此擔待及忍耐中日益增長。」

最後,教宗帶領眾人「祈求聖神賜予我們恩寵,好使我們不只理解,更能活出教會的這項奧跡,這合一的奧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