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之后,為我等祈! Regina Sinarum,Ora pro nobis!

1924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委宗座首位駐華代表剛恒毅總主教在上海徐家匯大堂召開第一屆中國主教會議(教會史上又稱上海公會議,自五月十四日開至六月十二日),大會主題是要求建立一個正常的、自由的、中國化的天主教會。會中研討適應中國地區之傳道方向,給中國教會製訂了一套全備的傳教典章,為中國教務豎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會議中主教們決定了把中國奉託給聖母照顧保護,並奉聖母為中華母后,事經聖座核准施行,會議開幕時舉行了隆重的奉獻典禮,會後又由總主教率領數十位主教及神父赴佘山朝聖,向天上母后舉行再奉獻禮。

此後在台灣及香港,每年五月第二個主日前夕由台灣地區主教團規定為中華聖母慶日。1974年,為奉獻中華於天上聖母之五十週年,又逢台南中華聖母座堂建立十週年慶,為重申奉獻之意,十月二十七日由台灣主教團團長于斌樞機主教主禮,各地主教、全體神父及大眾教友群集於此聖堂慶祝,當時台南教區成世光主教並宣佈該堂為教區朝聖地,敬祈天主福佑我中華教會廣揚。

奉獻中國於聖母誦

(在1924年由河北獻縣代牧劉欽明Msgr. Lecroart所撰)

聖瑪利亞,天主之母,亦為我等之母。
今將我等神形,我等能力,我等生命,
我等言行,我等所有,並中華全國人民,
以孝愛之真情,全獻於爾至甘至愛之聖心。
求爾為眾司鐸,及諸傳教者之母,
使之皆以恆心熱愛,廣揚天主聖教。
又求爾為教友之母,使之皆能日進於德,時見增廣。
並求爾為教外者之母,
使之皆能出離暗冥,而得信德之光。
懇求憐視中國億兆人民,皆爾聖子聖血所贖,
賴爾大功之轉求,賜之同歸耶穌聖心,
以得生命聖德之源,而共成一牧一棧。

來源:網上方濟會

中華之后,為我等祈!

中華聖母像的來歷

作者:宋稚青神父

東閭是河北省保定清苑縣內的一個村莊,在保定城南四十華里的位置。它在庚子年(一九零零)拳禍之亂時,因蒙聖母的特別保護,安然無恙。事後,人們為感念聖母的大恩,在村中央建造一座壯麗的聖堂,成為華北著名大聖堂之一,聖堂內由本堂任(吉隆)神父聘請一位貞女繪了一幀具國風的聖母抱耶穌大型像,供奉在祭台背後的牆壁上。

又過了幾年,東閭本堂由法國人雷孟諾(P. Flament)接掌,他認識一位法國油畫家,正在中國旅行,遂聘請他改繪東閭聖母像該像設計原則如下:第一,要著中國皇后服裝,使中外人士一見,即認可有中國皇后的華貴氣派。第二,要有聖母瑪利亞的慈善面貌,且頭戴皇冠,以表示瑪利亞為天地之元後。第三,聖母要抱耶穌,而仍保持中國之端莊嚴肅的風格,以表示天主之母的崇高地位雷本堂神父與那位畫家在協議的三個原則下,蒐集資料首先遴選中國皇后的服裝,當時正值清朝最後一位皇后:。慈禧太后的彩色畫像傳播中外,尤其西洋人看到中國深居皇宮的皇后服飾面貌,無不驚奇。

這兩位法國人商議後決定,將慈禧太后體態服裝像做聖母像的款式,照原樣式畫入聖母像內,不過原像右手所持為一把羽毛扇,改為權杖,下垂的左手抬起來抱著耶穌。這第一個他們認為最難的問題都這樣容易的解決了。然後畫聖母的頭部,完全拋開慈禧太后的臉型,而採取西洋人的型態,尤其鼻子隆起,頗能表現西洋婦女之美,符合「瑪利亞,你是完美的」的讚語,最代表聖母慈祥的是一對眼睛,眼瞼低垂,正在「聊以迥目,憐視我眾,迴轉你仁慈眼目來,看看我們罷!」此外依聖母像傳統畫法,給聖母的頭蒙上白紗,戴上鑲滿紅綠珍珠寶石的皇冠,以表現聖母為天地皇后的身份。

聖母所抱的耶穌像,顯然是附加的:耶穌足著中國高低雲鞋,端立於聖母衣襟上,紫袍腰扎皮帶,披紅斗蓬,胸有以鴿子象徵的聖神衣服的款式和寓意,尤其長袍上的表示「聖母及十字架」,「耶穌基督救世者」拉丁縮寫字均是教會的西洋傳統的畫法。不過,由於耶穌頭頂皇冠,雙手伸展,雙目遠眺,年雖幼,而英姿煥發,展示母以子貴的莊嚴。繪像人為使該像具備中國韻味,特在寶座後面的屏風上繪有篆體的壽字,屏風兩旁以山,樹木,房屋,塔做為遠境在拱形的頂端以中文由左至右書:。天主聖母東閭之後為我等祈這幀油畫高約兩公尺,完成於一九零八年。

東閭村民對聖母的敬禮,因新聖像的出現增進了熱心,整個五月每天下午傍晚都有許多教友進聖堂恭誦玫瑰經,聖母禱文,聽「聖母月」的朗誦,舉行聖體降福,此外,村民每年大事慶祝八月十五聖母升天節,因為據說是在那一天聖母救該村免於拳匪之攻擊,而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一九二四年中國天主教經教廷批准,由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召開全國性的會議,會中議決奉聖母瑪利亞為中華之後,並恭獻全國於聖母及議決一幀聖母像為中國之後代表像。在會議休息時間,剛總主教由數位主教和神父陪同參觀土山灣圖書館,剛公索聖母像冊欣賞,待至看到東閭聖母像,高興地向周圍的人說:「請看,這就我們的中華之后」眾人如發現至寶,同聲附和隨後在大會中正式提出,無異議通過。

稍後,經宗座代表剛恆毅與保定教區滿主教商議,開放東閭為全國性的聖母聖地。

號稱中國教宗的庇護十一世,因保定周濟世主教的申請,批准東閭為中華聖母朝聖地,並頒賜全大赦及若干特恩,至使朝聖的情況達到了高潮。原來教庭第一任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親自到他選定的中華聖母像所在地朝聖,並宣布教宗頒恩赦的詔書。

台南教區在民國五十年成立時,系尊奉「在天中國之后聖母」為主保,因此羅光主教在興建台南教區的主教座堂時,便定名為「中華聖母堂」。在座堂正壁上,有彩石鑲崁的中華聖母像,便是仿東閭中華聖母像所制。

教會透視:教宗接見來自中國大陸的一批堂區神父

blog_1462567227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再為敘利亞和平發出呼籲
-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接見歐洲各地的露宿街頭者
-教宗接見來自中國大陸的一批堂區神父
-上海教區為金主教舉行追思彌撒
-溫州教區祝聖三位新司鐸
-多倫多嘉模聖母堂舉行第四屆聖母遊行
-中國教會開啟慈悲禧年聖母月
-香港教區舉辦慈悲禧年少年嘉年華

聖座國務卿表示教廷與中國關係目前處於積極正面階段

blog_1462565992

近日,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接受意大利教會刊物《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專訪時表示教廷與中國關係目前處於積極正面階段,有跡象顯示雙方都有意願對話合作解決問題。

[Read more…]

聖座期許佛教徒與基督徒攜手推動生態教育

blog_1462562474

5月6日,宗教交談委員會發表一份文告,向「親愛的佛教朋友們」祝賀衛塞節,期許佛教徒與基督徒攜手推動生態教育。這份文告由該委員會主席托朗(Jean-Louis Tauran)樞機和秘書長阿尤索(Miguel Ángel Ayuso Guixot)主教共同署名。

這份文告引用了教宗方濟各關於照料共同家園的《願祢受讚頌》通諭,指出生態危機呼籲眾人進行「深層的內在皈依」,改變生活模式。佛教徒也認同,「生態危機(eco-crisis)的核心事實上是自我危機(ego-crisis),表現在人心的貪婪、焦慮、傲慢和無知。為此,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模式和欲望,才能遏止環境的惡化」。

「由於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所導致,我們基督徒和佛教徒必須攜手合作,以生態靈修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環境問題的加劇使得宗教間的合作更加迫切。環境責任感的教育和『生態公民意識』的培養,均需要以美德為本的生態倫理,諸如尊重和照料大自然。各宗教信徒迫切需要跨越藩籬,以共享的價值觀為基礎,在生態方面攜手建造一個負責任的社會秩序。在佛教徒與基督徒和睦共處、並肩合作的國家內,我們可以透過聯合教育計劃來提升生態意識,推動聯合舉措,以支持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公告最後寫道:「親愛的佛教朋友們,願我們同心合力,救人類免於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苦難,在照料共同家園上有所貢獻。我們懷著這精神再次向你們祝賀衛塞節平安喜樂。」

英語全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從不麻醉痛苦,但堅守喜樂和望德

blog_1462562032

5月6日,教宗方濟各彌撒中表示,基督徒從不麻醉痛苦,卻在望德中予以面對。我們盼望天主給我們賜下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

當天彌撒的福音敘述,耶穌在受難前告訴門徒說,他們將要憂愁,但這憂愁將變成喜樂的歡呼。耶穌用婦女生產的圖象解釋說:「婦女生產的時候,感到憂苦,因為她的時辰來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樂就再不記憶那苦楚了」(若16:21)。教宗由此評論痛苦中的望德和喜樂中的歡呼,說道:「當我們處於種種磨難、困難和苦難時,喜樂與望德的結合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正是如此。」

「這不是自我麻痺。痛苦依然是痛苦,但若懷著喜樂和望德面對痛苦,喜樂之門必將為你敞開,帶你通往結出新果實的喜樂。上主提出的這個圖象對困境中的我們必定助益良多;很多時候困境既醜陋又險惡,甚至令我們懷疑自己的信德。然而,因著喜樂和望德,我們得以向前邁進,因為在這暴風雨後必有新人到來,如同生產的婦女那樣。耶穌表明這份喜樂和望德將歷久不衰。」

教宗強調,喜樂與望德必須相結合。「缺少望德的喜樂只是娛樂,片刻的歡愉。缺少喜樂的望德便不是望德,充其量不過是健康的樂觀主義。喜樂和望德必須相結合,它們的結合使教會在禮儀中幾乎忘情地高呼:『當為祢的教會踴躍歡騰』,興高采烈,不拘禮節!因為當有強大的喜樂時,就會不拘禮節,只是喜樂。」

基督徒的喜樂和望德不同於狂歡喧騰。教宗表明:「喜樂使望德堅固,望德在喜樂中開花結果,這樣我們便能向前邁進。喜樂和望德是基督信仰德行,教會願意透過這些德行的態度,給我們指出一條走出自我的道路。喜樂絕不自我封閉,望德使你敞開自己。望德正是固定在天堂海岸的一個錨,將你帶到外面。我們要懷著喜樂和望德走出自我。」

「人的喜樂會因某些事物和困難而被奪去」。相反地,耶穌要賜給我們的喜樂沒有人能奪去,「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將歷久不衰」。教宗表示,主耶穌升天時發生了這樣的事:「當上主離開門徒們的眼界時,他們向天注視,有些憂愁,但天使喚醒了他們」。《路加福音》記載,門徒們「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2)。教宗指出,「那是知道我們人類首次進入天堂的喜樂!期盼抵達並生活在上主那裡的望德成了充滿全教會的喜樂」。

最後,教宗帶領眾人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擁有強大的喜樂,一方面表達我們的望德,另一方面也願堅固的望德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喜樂。「上主,求祢守護這喜樂和望德,這樣就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喜樂與望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主持「擦乾眼淚」祈禱守夜禮

PopeTears

5月5日傍晚,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擦乾眼淚」祈禱守夜禮,旨在擦乾所有身心受苦者的眼淚。教宗鼓勵受苦者呼求聖神的扶助與安慰,呼籲信友效法耶穌的榜樣,安慰哀慟者。聖伯多祿大殿同時也展示了意大利錫拉庫薩(Siracusa)流淚聖母態像奇跡般流出的淚水。

當晚的祈禱守夜禮中有3個感人的見證,分別是一個經歷兒子自殺悲劇的家庭、一位因信仰基督而被迫害的巴基斯坦政治難民,以及一位走出年少迷惘階段的男性。每一個見證結束後,見證者便在錫拉庫薩流淚聖母態像的淚水前獻上一盞油燈。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愛眾人,沒有人是絕對的迷失者

blog_1462387505

恭讀《路加福音》

耶穌說:

「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

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待找著了,就喜歡的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

『你們與我同樂罷! 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亡羊的比喻」,表明天主愛眾人,不丟棄任何人,不認識我們的丟棄文化。在耶穌眼中沒有絕對丟失的羊。因此,基督徒不可自我封閉,否則我們將渾身滿是封閉的臭味。

善牧將亡羊背在肩上的圖像象徵耶穌對罪人的關切和上主絕不容許任何一個人離隊的慈悲。善牧是唯一的真主角,一切都得仰賴祂。教宗說:「天主尋找亡羊,尋找迷失的子女,然後大事慶祝。祂去尋找那最有需要、被遺棄、被丟棄的人,因為每個人對祂都很重要。」

教宗繼續說:「以慈悲對待罪人是天主的作風。天主絕不容許任何一個人離隊。天主不認識我們當前的丟棄文化,這種文化與天主毫不相干。天主不丟棄任何人;天主愛眾人,尋找眾人!祂不認識『丟棄人』這個詞,因為祂是全然的愛,徹底的慈悲。」

天主子民始終在行走中。當上主去尋找迷失的羊時,其它99只羊正在參與羊群的團聚。教宗說:「牧人一定處在亡羊丟失的地方。因此,我們要到上主願意與我們相會的地方,而非我們以為祂會在的地方尋找上主!若不遵循牧人的慈悲之道,任何一種方法都無法把羊群重新聚在一起。」

教宗表明:「在基督徒團體中總有某些人離開團體,留下空空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損失,但這種思想會把我們帶入自我封閉的險境,固守在小團體中,堂區內,那是個不再有羊味的羊圈。」

教宗勉勵道:「我們不應該封閉,否則我們將渾身滿是封閉的臭味!我們必須具有去會晤他人的使命熱忱,因為對天主而言,沒有人是絕對的迷失者。天主尋找我們,尋找我們到底!你們想想那位右盜;在耶穌的眼中沒有絕對丟失的羊,只有被重新找到的羊。」

最後,教宗總結道:「再遠的距離也擋不住牧人的腳步,任何一個羊群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兄弟。找到亡羊不僅是牧人及天主的喜悅,更是整個羊群的喜悅。」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梵蒂岡連線-願祢受讚頌

blog_1462377195

本集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一起了解教宗方濟各關於照料共同家園的通諭 《願祢受讚頌》,還有香港天主教方濟會小兄弟會伍維烈修士的專訪。

教宗推文2016年5月4日

blog_1462375539

願在基督徒合一旅程中的挑戰,鼓勵我們加深對彼此的認識,一同祈禱並在愛德善行中合作。

May the challenges in the ecumenical journey encourage us to know each other better, pray together and unite in works of charity.

Le difficoltà nel cammino ecumenico ci stimolino a conoscerci meglio, a pregare insieme e a collaborare nelle opere di carità.

Difficultates in itinere oecumenico provocant nos ad alterutrum cognoscendum, ad una orandum ad operaque caritatis coniuncti facienda.

教宗:耶穌是道路,但許多基督徒卻是木乃伊或遊蕩者

blog_1462303881

5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是基督徒生命的「正道」,我們應不斷檢視自己是否走在這正道上,或者我們在信仰經驗上迷了路半途而廢。

信仰生活是一段行程,我們在旅途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基督徒,例如:停滯不前的「木乃伊基督徒」、死不回頭的「固執基督徒」、東遊西逛的「遊蕩基督徒」,以及被美景陶醉而不再前進的「半途基督徒」。當天的《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對多默說:「我是道路,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14:6,9)人們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而忘記了唯一的正道就是即耶穌。

教宗逐一解釋這幾類基督徒。

「木乃伊基督徒」- 這類基督徒好似被塗上了防腐劑。

教宗說:「一個不前進、不走路的基督徒不是基督徒。我們不曉得他是什麼。這樣的基督徒給人一種『外邦人』的感覺,停在那,靜止不動。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前進,不發揚真福八端的精神,不行慈悲善工。別怪我說話不好聽,他靜止不動,就好似一具木乃伊,一具精神上的木乃伊,躺在那裡一動不動,既不做壞事又不做好事。」

「固執的基督徒」

教宗然後談到固執的基督徒說:「我們在旅途中總有走錯路的時候,但走錯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固執己見,堅稱:『就是這條路』,而且不許上主的聲音指出我們的錯誤,對我們說:『掉轉頭,走上正道吧。』」

「遊蕩基督徒」- 那些走路卻不知往何處去的基督徒。

教宗說:「他們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漂泊、遊蕩。他們的生活就是東遊西逛,以致失去了在耶穌的生命中靠近耶穌的美好。他們迷了路,因為他們轉來轉去,而這樣的遊蕩常把他們帶入一條死胡同,拐的彎太多了就會陷入迷宮,之後便不知該如何出去了。他們丟失了耶穌對他們的召喚;他們沒有走出去的指南針,只是在不停地打轉、找路。」

「半途基督徒」

教宗說:「還有些基督徒在旅途中被一幅美景或某個東西迷惑,停在半路不走了。他們被那所看見的、被某種想法、被某個建議,被那景色所陶醉,停下了腳步!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幻境,而是真實存在的!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耶穌基督!」

看到這些不同類型的基督徒,我們不禁要自問:「我從聖洗聖事即開始的基督徒旅途走得怎麼樣?是否停滯不前?是否走錯了路?是否在不停地東遊西逛,內心不知該往何處去?是否在世俗、虛榮等自己喜歡的事物面前停下了腳步?或者我在不斷前進,實踐真福八端和慈悲善工?」

最後,教宗說:「在耶穌的道路上充滿了安慰與光榮,也會遇到十字架,但內心始終平安。讓我們祈求聖神教導我們始終走正道!當我們疲憊時,稍微休息一下,然後繼續前進。讓我們祈求這一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