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透視:海外華人教友在堂區共慶新春

最新內容:

-教宗向加拿大遭槍擊的六名穆斯林死者致哀

-美國華府舉行維護生命遊行活動

-世界防治麻風病日2017

-泰國天主教會將於2019年慶祝宗座代牧區成立350週年

-第三屆打擊人口販賣祈禱和反思日

-中國地方教會隆重慶祝新春佳節

-海外華人教友在堂區共慶新春

教宗方濟各:奉獻生活是天主賜予教會的洪恩

2017年2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與全球各修會的男女會士們一起慶祝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和第21屆奉獻生活日。教宗提醒會士們:「得過且過的誘惑會導致奉獻生活枯竭,因此必須幫助弟兄們背起十字架,因為受到了傷害的世界祈願獲得復甦。」

參禮的各修會男女會士們手持點燃的蠟燭列隊進入聖伯多祿大殿,使大殿被這些教宗祝福過的蠟燭照亮。會士們的歌聲似乎與昔日耶路撒冷聖殿内讚美天主的聲音相呼應,那是西默盎和亞納看到瑪利亞和若瑟將小耶穌奉獻給上主時發出的讚美聲。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路加福音》記述耶穌被獻於聖殿的事跡談起(路2:22-40)。他解釋道:「西默盎和亞納之所以讚美天主是因為他們在與耶穌的相遇中看到了希望的實現。

的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獲喜樂和希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得過且過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結出碩果,我們的心靈才能保持活潑。我們應把耶穌置於祂應在的地方:將祂置於子民當中。」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轉折時期,奉獻生活者必須進入這重大轉變的中心,成為民眾的酵母,依照各自的特恩著手耕耘,幫助那些經常被撒在莠子中的種子長出麥子。為能做到這點,教宗要求會士們不可秉持來自害怕的防衛心態。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應持有一顆默觀的心,認出天主如何在我們的城市、鄉鎮及社區的街道上行走;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負起責任,幫助我們的弟兄們背起十字架。這就是願意藉著世界的創傷而觸摸耶穌的創傷,因為世界受到了傷害,它渴望且祈願獲得復甦。我們應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但我們的心態不可像宗教激進分子那樣,而應作為不斷受到寬恕的男人和女人,與他人分享天主的慰藉。」

此外,教宗也詳述了「得過且過的誘惑,它能逐漸在我們内心、我們的團體安家。這種心態使我們成為反動分子和膽怯的人,只讓我們向後看,著眼於過去的光榮史,卻不激發會祖們的先知性創意,迴避今日的挑戰。」

教宗解釋說:「得過且過的心理消除我們神恩的力量,驅使我們去馴化神恩,讓神恩隨手可及,卻剝奪它們創新的力量;它使得我們只希望固守空間、大廈或結構,而非開闢新進程。得過且過的誘惑使我們忘記恩寵,成為宗教職業者,而非希望的父親、母親或弟兄姐妹;我們蒙召正是宣告這希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奉獻生活者蒙召成為會祖的希望的繼承人。西默盎和亞納雖到了晚年卻能結出新的果實,他們為此見證,歌唱希望讓生活具有價值,因為上主履行祂的承諾。我們要接納會祖的夢想,這有助於我們在今天說先知話並重新找到那曾燃起我們心火的動力。我們需要夢想和先知話。回顧我們的先人,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是怎樣夢想的,我們就能鼓起勇氣,先知性地向前推進這夢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祈禱福傳會2017年2月意向:為接納受苦者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7年2月意向

總意向:為接納受苦者
願所有受苦者,尤其是窮人、難民和社會邊緣人,都能在我們的團體中找到接納與安慰。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公開接見:望德在於期待與上主永遠同在

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前書

但是你們,弟兄們,你們不是在黑暗中,以致那些日子像盜賊一樣襲擊你們;你們眾人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我們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但是我們做白日之子的應當清醒,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因為天主沒有揀定我們為洩怒,而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獲得拯救,衪為我們死了,為叫我們不論醒寤或睡眠,都同衪一起生活。

2017年2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從《新約》的觀點論述基督徒的希望,指明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在生活中期待永遠與上主同在。

教宗解釋說:「我們眾人都畏懼死亡,但復活是一個以耶穌的復活為依據的可靠事實。基督徒的希望並非一般詞義上的希望,不是某些能夠或者不能實現的事。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明天會是好天氣!』但我們知道,第二天也可能不是好天氣。基督徒的希望卻不如此,它期待的是某件已經完成的事。望德就如我朝一道門走去:門就立在那裡,我堅信我能夠走到那裡。」

「基督徒的希望在於期待一件已經完成的事,而且這事必定也將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實現。我們和我們已故親人的復活並非一件能或不能實現的事,而是一件肯定的事實,因為它以基督的復活為依據。因此,望德意味著要學會期待。」

在《得撒洛尼前書》中,聖保祿宗徒設法讓所有人都能明白主耶穌的復活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得前5:4-11)。得撒洛尼教會當時是一個才建立不久的團體,距離基督的復活也沒幾年,因此所有信友對耶穌的復活篤信不疑,但對死人的復活卻有些難以相信。

教宗表示:「在這層意義上,聖保祿的書信非常切合現實,因為我們眾人對這死亡沒有把握,因而有些害怕。我們每次面對自己或一位親人的死亡時,都會感到我們的信德受了考驗。我們所有的疑問,所有的脆弱便油然而生。我們詢問自己:『人死後真的會有生命嗎?我還能見到並重新擁抱我曾愛過的人嗎?』一位女士在數天前的接見活動中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説明了她的疑惑:『我還能見到我的親人嗎?』」

教宗對此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中,我們也需要重新回到信仰的根源和基礎,這樣才能領悟天主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行的作為,以及我們的死亡有何意義。面對得撒洛尼團體的畏懼,聖保祿邀請他們『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8節)。這要求我們學會期待,一如懷孕的婦女期待看到她的嬰兒的目光;而學會期待則需要秉持一顆赤貧的心。」

教宗解釋說:「我們也應如此生活,學習這些人性的期待,渴望看見上主、與上主相遇。這雖不容易,卻能學會,在期待中生活。只有一顆赤貧的心靈才曉得等待;而自滿和擁有充足財物的人卻只會相信自己,不相信其他任何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一切終將過去,但我們在死後將永遠與上主同在;基督徒是懷有希望的女人和男人。」

2月2日是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教會慶祝世界奉獻生活日。因此,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談到這個重要的日子,對在場的信友說道:「我建議你們為度修會生活和默觀生活的司鐸、修女、會士們祈禱。願他們奉獻於上主的生命和他們超凡的服務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促進信徒們的益處和教會的福傳使命。」

近日教宗在接見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全體會議的與會者時,提及奉獻生活中的「出血」現象。最近兩年共有4600位會士、修女放棄了修道生活。為此,教宗勉勵信眾為「那些蒙召以福音勸諭為誓言的人祈禱,願他們的生活見證在世上散發基督的愛和福音的恩寵」。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問候了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代表團。

教宗對他們說:「我熱切歡迎你們,感謝你們在社會環境面臨嚴重危機時刻為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作出努力。我鼓勵你們繼續編織網絡,使地方教會義無反顧地回應大地和貧困者的呐喊。」

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是天主教機構的一個新國際組織,在教宗的號召下,各行各業的人組織起來一同關注受造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總是在人群當中,但祂並不尋求聲望

馬爾谷福音 5:21-43

耶穌乘船渡回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他遂留在海濱。那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他腳前,懇切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你來,給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耶穌就同他去了。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擁擠著他。那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裏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耶穌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他的門徒向他說:「你看!群眾四面擁擠著你,你還問:誰摸了我?」耶穌四周觀望,要看作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他。耶穌便向他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疾病必得痊愈。」他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除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他沒有讓任何人跟他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裏,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噪:有的哭泣,有的哀號,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他。他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同他在一起的人,進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他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那女孩子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他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2017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注視耶穌,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祂也在親切地注視著我們每一個人。

彌撒中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在信德中恆心向前,注視耶穌(希11:32-40);《福音》則敘述耶穌注視著我們,覺察到我們的存在(谷5:1-20)。

教宗解釋道:「耶穌就在我們身旁,祂總是在人群當中。耶穌沒讓保鏢護著以致人群碰觸不到祂。不,祂沒這樣做!耶穌常留在人群當中且被緊緊圍住。祂每次出門總是有很多群眾跟著。一些統計學的專家們也許會公布消息,稱『耶穌的聲望在下降』。然而,耶穌尋求的並不是聲望:祂在尋找群眾,群眾也在尋找耶穌。人們的雙目緊緊盯住耶穌,而耶穌也目不轉睛地盯住他們。『對,祂在注視著人們,注視著人群。』『不,祂在注視著每一個人!』這就是耶穌獨特的目光。耶穌不是在環視大眾:祂在注視每一個人。」

《福音》敘述兩個奇蹟:耶穌治好了一個患血漏已有12年的婦人,她夾在人群當中,用手觸摸了耶穌的衣裳便痊癒了。耶穌覺察到有人碰觸了祂。另一個奇跡則是耶穌使會堂長雅依洛的12歲女兒復活。耶穌也覺察到這女孩餓了,便吩咐她的父母給她吃的。

教宗解釋說:「耶穌的目光投向大事和小事。耶穌如此地注視,注視我們所有的人,也注視我們每一個人。祂注視著我們的大問題或大喜樂,也注意到我們微不足道的小事。耶穌就是如此地注視著我們。」

雅依洛的女兒復活後,人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教宗於是表明:「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緊緊注視耶穌,我們也會對耶穌感到驚訝,就如他們那樣。我向前走去,注視耶穌,目光緊緊地盯住耶穌,而我將發現什麽呢?我將發現耶穌的目光在注視著我!這讓我感到極大驚訝。」

「這是與耶穌相遇的驚訝,但我們並不害怕!我們不要害怕,一如那個婦人不怕前去觸摸耶穌的衣角。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在這條道路上奔跑,總是緊緊地注視耶穌。這樣我們就能感受到這美妙的驚喜,令我們充滿驚訝:耶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Rodney Leung, Salt and Light Catholic Media Foundation

教宗方濟各向加拿大遭槍擊的六名穆斯林死者致哀

【鹽與光天主教電視】教宗方濟各在2017年1月30日於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後,與正在羅馬參與會議的加拿大魁北克總主教拉克魯瓦(Gérald Cyprien Lacroix)樞機會面教宗對昨晚(1月29日)在魁北克市一個清真寺祈禱的六名穆斯林的死者深表哀悼。教宗再次呼籲和平合一。

加拿大魁北克市警察表示,當地1月29日晚上8時後,魁北克市一座清真寺發生槍擊事件,造成有6人死亡,19人受傷,5人重傷。 [Read more…]

教宗:恐懼一切的罪過使基督徒癱瘓,無法前行

馬爾谷福音 4:26-34

那時,耶穌向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裏,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又滿了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他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下裏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2017年1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願天主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的怯懦,因為這是罪過,使基督徒癱瘓,失去記憶、希望、勇氣和耐心。

當天禮儀選讀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從三方面善度基督徒生活:過去、現在和未來。它首先要求我們保持記憶,因為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從今天開始,而是在今天繼續。保持記憶指的是記得一切,包括好事和不太好的事,把我的歷史展現在天主前,不掩蓋、不隱藏。

教宗說:「弟兄姐妹,請你們回想回想先前的時日:激情四溢的時日,在信德中前行的時日,剛開始度信仰生活就經受苦難的時日。我們若沒有記憶,就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更無法理解每日的靈性生活。缺乏記憶,不僅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也無法予以實踐。我們要記得天主在我生命中施展的救恩,記得我生命中的災禍,上主如何從這些災禍中拯救了我?記憶是一份恩寵,是我們應當懇求的恩寵。『上主,但願我不忘祢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腳步,但願我不忘美好的時刻、逆境的時刻,不忘喜樂與十字架。』基督徒是個有記憶的人。」

《希伯來書》作者也告訴我們,我們正走在一條等候某件事的路上,等待著抵達某一點:一次相遇,與上主的相遇。換言之,他勉勵我們因信德而活出希望,展望未來。

教宗解釋道:「一如我們缺乏對過去的記憶就無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同樣地,我們若不能懷著與上主相遇的希望而展望未來,也無法度基督徒的生活。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還有很短的一會兒』。生命就像一口氣,轉瞬即逝。人在年輕時會想自己未來的日子還很長,生活卻教導我們:『時間過得真快!我小時候的同伴,現在都結婚啦!光陰似箭啊!』上主就要來到,然而與主相遇的希望是一種處於張力間的生活,活在記憶與希望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

《希伯來書》給我們的第三點勉勵是活在當下,懷著勇氣和耐心面對諸多痛苦與悲傷。換言之,我們要坦率、毫無愧色,承受人生百態。

教宗解釋道:「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要懷著勇氣和耐心向前邁進。不要留在那裡,停滯不前,因為這無助於我們的成長。」

最後,《希伯來書》作者也勸誡我們不要犯下失去記憶,喪失希望、勇氣和耐心的罪過,也就是怯懦。

「怯懦是一種罪過,它使你因害怕而停滯不前。耶穌則說:『不要害怕。』怯懦的人是那些始終後退、過分自我保護、害怕失去一切的人。他們會說:拜託,別冒險!要謹慎,謹守每一條誡命。」

教宗總結道:「這是對的,但這也讓你癱瘓,使你忘記自己領受的諸多恩典,剝奪你的記憶,剝奪你的希望,不讓你前進。這樣的基督徒心靈狹隘,好似一個人上街不料遇到一場雨,衣服品質不好而面料縮水。這是怯懦,這是反對記憶、勇氣、耐心和希望的罪過。願上主增加我們的記憶,增強我們的希望,每天賜予我們勇氣和耐心,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為自保而心靈狹隘的怯懦。耶穌說:『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接受西班牙《國家報》訪問

2017年1月22日,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刊登了教宗方濟各的長篇訪談,內容觸及諸多面向,包括教宗的個人生活,以及世界和教會的現況。教宗指出,聖人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福音的人。

教宗方濟各回答記者的首個提問,表明他就任教宗後並沒有改變。當然,他不能再隨心所欲地行事,但他始終保有「街頭司鐸」的精神,渴望走入人群。事實上,他最擔心的就是教會遠離人群,染上教權主義的氣息,這是「今日教會所能遭受的最糟糕的禍害」:麻木的牧人會保護自己免於世界的具體現實,成了官僚份子。

教宗強調:「教會倘若不接近人群,她就不是真正的教會,而是一個善良的非政府組織,或是一個善良又虔誠的民間慈善組織,人們相聚喝茶及行善。然而,教會的特色即在於接近人群,做個常相左右的兄弟。接近人群意味著觸摸近人身上的基督骨肉」,誠如《瑪竇福音》第25章所言:『我餓了,你們給我吃的。』」

至於「有人輕易批評聖座的腐敗」,教宗評論道:「聖座有腐敗的人,也有許多聖人,他們一生默默無聞地服務人群。教會歷史的真正主角是聖潔的人,他們為實踐福音而燃燒生命。這些人拯救了我們,他們是聖人。許多為人父母和祖父母者都是聖人:他們為他人而活,養育子女,盡責工作,照料長者,推動教會前行。」

教宗讚許聖人是福音的最佳使者,聖德何其偉大,他們的作為可稱為革命。

關於世界的局勢,教宗重申:「我們此刻活在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人們最近在討論核戰爭可能會爆發,有如一場紙牌遊戲。」

教宗也擔憂經濟的不平等:「少數人竟然掌握了全世界80%的財富。這意味著經濟制度以財神為中心,而非男人和女人。我們處於一個「會殺人的經濟制度」,它製造出「丟棄的文化。」

當社會陷入重重危機時,人們傾向於尋找救星,隨之而來的便是民粹主義。教宗以納粹主義為例,1933年,陷入谷底的德國在尋找它的身分認同,尋找一個有能力恢復這身分認同的領袖,希特勒於是躍上舞台。

教宗說:「德國人民投票選出希特勒,他卻毀了他的同胞。這就是危險所在。分辨能力在危機時刻無法發揮作用。我們尋找一個能恢復我們身分認同的救星,利用高牆、鐵網或其它東西保護我們自己,以免其它民族奪去我們的身分認同。這非常嚴重。為此,我再三勉勵:你們要彼此對話。」

關於難民的悲劇,教宗表示:「我們首先必須援助他們,然後要接納他們,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每個國家都有控管自己邊界的權利,但沒有一個國家具有阻止本國國民與鄰人對話的權利。教會盡心竭力接納難民,總是為善不欲人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合一的實現在於能夠彼此學習

2017年1月2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聖保祿大殿主持聖保祿宗徒歸化日第二晚禱,結束今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活動。各基督教會代表在場參禮,其中包括東正教大公宗主教代表延納迪烏斯(Gennadios)總主教和聖公會坎特伯里總主教代表大衛‧莫克森(David Moxon)總主教。今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是:「基督的愛催迫我們走向修和」(格後5:14-20)。

教宗在禮儀講道中,首先談到聖保祿宗徒的皈依和使命。教宗說:「保祿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與耶穌相遇,這個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從此他不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嚴守法律,而是將自己完全與天主白白賜予的愛相結合。他就這樣認識一個新生命並藉著復活基督的大能體驗了寬恕、信任和安慰。」

「今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基督的愛催迫我們走向修和』正是取自聖保祿的思想,這位人與天主修和的大使在愛的催迫下,大力宣講天主藉著基督賜給人類愛與修和的喜訊。」

教宗解釋道:「對聖保祿而言,人與天主修和是一份來自基督的恩典。『基督的愛』所論及的並非我們對基督的愛,而是基督對我們的愛。同樣,我們受到催迫走向修和並不在於我們的作為:它首先是天主藉著基督賜給我們修和,天主白白賜予了我們這恩典。人一旦受到了寬恕和愛,也應以言以行宣講修和的福音,活出並見證一種修和的生活。」

基督徒的分裂已有好幾個世紀,今天我們如何能宣講修和的福音呢?聖保祿幫助我們找到了答案,他強調唯有作出犧牲,才能在基督内修和。

教宗對此解釋道:「耶穌奉獻自己的生命,為眾人而死。修和的大使也該因基督之名奉獻生命,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了的那位生活(15節)。正如耶穌所教導的那樣,我們只有為祂的愛喪失自己的性命,才能真正賺得性命(路9:24)。這是保祿經歷到的革命,也素來是基督徒的革命:活著不再為我們自己、為自己的利益和回報,而是肖似基督,為基督並藉著基督,仰賴祂的愛並在祂的愛内生活。」

教宗因此邀請各基督信仰教會,不要依據自己的計劃、打算和優勢來生活,不要依靠一時的機會和風氣,而是尋找道路,總是注視著基督的十字架,在那裡定會找到我們的生活計劃。

「我們也應走出各種孤立狀態,克服以自我為準則的誘惑,因為它阻礙我們領悟聖神超出我們範圍的行動。若我們懂得彼此認出對方的恩典,謙遜溫柔地相互學習而不等待其他人先來向我們學習,基督徒的真正修和才能實現。若我們為耶穌喪失自己的性命,把我們陳舊的生活態度抛在腦後,一如保祿那樣,我們就能進入一種嶄新的生命和共融。」

教宗坦言道:「向後看極有必要,能有助於淨化記憶。然而,若固執於過去,對曾經受到的委屈和事情總是揮之不去,僅僅用人性標準來判斷,則會裹足不前並阻礙我們活在當下。天主聖言鼓舞我們從記憶中汲取力量,謹記從上主而來的善;天主聖言也要求我們放下過去,好能在今天跟隨耶穌,在祂内度一種新生活。」

提到今年紀念宗教改革500週年的重大事件,教宗說:「天主教徒和信義會信徒今天能一起紀念一個導致基督徒分裂的事件,並懷抱希望,把基督及祂的修和作為置於中心,這是一個重大里程碑,它的實現在於依靠天主和祈禱,經過50年的彼此認識和大公對話。」

最後,教宗表明:「基督徒合一祈禱是參與耶穌的祈禱,祂在受難前祈求天父“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17:21)教宗祈願各基督信仰教會孜孜不倦地向天主祈求合一的恩典,耐心並懷著信心期待天父賜給所有基督徒有形可見的圓滿共融,在修和與對話的道路上前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婦女比男人更勇敢,勇於信賴天主

友弟德傳

「拜突里雅居民的首長,請聽我說!如今你們儘管試驗全能的上主罷!可是你們始終一無所知!兄弟們,不可觸怒上主我們的天主!如果他在五天內,不肯前來施救,他仍有權力在他願意的時日保護我們。為此,我們只有等待他的救援,呼求他來援助;如果他願意,必會俯聽我們的呼聲。」

2017年1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講授要理,透過舊約聖經中勇敢婦女友弟德的事跡,勉勵我們不要教導天主該如何做事,而要不屈不撓地信賴祂,相信祂也能從死亡中拯救生命。

友弟德是教宗要理講授中的核心人物。這位婦女信德卓越,美貌非凡,幫助以色列子民突破敵人的圍困,指明了信賴天主的道路。當時,亞述王拿步高在尼尼微地區以武力擴張自己的疆域,甚至想要吞併天主應許的福地。國王的軍隊在總司令敖羅斐乃的帶領下,圍困以色列城市拜突里雅,切斷城中的水源。在此危急情況,城中居民打算投降敵人。他們絕望了,就像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樣。

教宗說:「信賴天主的力量已經耗盡。多少次,我們在窘境中也會覺得沒有力量信賴上主。這真是一個可悲的誘惑!令人感到矛盾的是,為了逃避死亡似乎只能向殺害我們的人投降。」

這時,民眾首長敖齊雅提出一線希望,他要求居民再忍耐五天,以等候上主的救援行動。教宗評論道:「給天主限定五天拯救的時間,這是犯罪行為,因為他們失去了信心,只待厄運來臨。友弟德於是斥責民眾,要求他們等待上主的救援,告訴他們上主有完全的權力「在衪願意的時日保佑我們,或在我們仇敵前將我們消滅」(友8:15)。友弟德是一個有信德的婦女,因為她知道只有天主的救恩能使他們脫離敵手,但在難以捉摸的天主計劃中,救恩也可以是被交付於死亡。」

教宗稱讚友弟德及婦女們的勇氣說:「這是希望的言語。讓我們敲開天主的心門,祂是父親,祂定會拯救我們。這位婦女,寡婦,冒著在他人面前出醜的危險!但她是勇敢的,勇於前行!這是我的觀點:婦女比男人更勇敢。最後,天主拯救了子民。友弟德有她的計劃,她斬下敖羅斐乃總司令的頭顱,幫助子民獲得了勝利。但她始終保持信德的態度,全然接受天主的旨意。」

教宗藉此勉勵:「我們絕不要對天主設下條件。信賴天主指的是毫無條件地進入祂的計劃,並且允許祂以不同於我們期待的方式來拯救和幫助我們。我們向上主祈求生命、健康、愛和幸福;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也要知道天主也能從死亡中拯救生命,人在疾病中也可以體驗到平安,在孤獨和哭泣中也能享有安寧與福樂。」

教宗繼續說:「我們不可以教導天主應該做什麼,即按我們的需要做事。祂比我們更清楚我們需要什麼,我們應該信賴祂,因為祂的行徑和思念與我們的不同。友弟德給我們指出了希望的道路。她熱切祈禱,在信德與行動上都很勇敢。」

教宗因而勉勵我們竭盡自己的所能,拒絕輕易屈服,始終遵行上主的旨意。

最後,教宗談到謙卑婦女和充滿生活閱歷的祖母說:「我們稍微回憶一下就會想到,多少次我們從謙卑婦女那裡聽到的智慧之言、勇敢之言,卻被有些人視為胡言亂語。但那是天主的智慧之言!例如:祖母們說的話。很多次,祖母們懂得說正確的話,希望的話,因為她們擁有生活閱歷,受過許多苦,並且信賴天主;上主賜予她們這份恩典,叫她們給予我們希望的建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