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華人堂區的聖召:曹靈康執事將於2024年5月11日晉鐸

由左至右:Deacon Szymon Karol Sorbian, Deacon Jeremy Zou, Deacon Ryan Nigli, Deacon David Lee, Deacon Marko Bušić (圖片:archtoronto.org)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4年5月11日,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將喜迎五位過渡性的執事領受司鐸聖職。他們包括,在密西沙加(Mississauga)出生長大的Marko Bušić執事、出生於韓國首爾的Daniel Lee執事、出生於怡陶碧谷(Etobicoke)的Ryan Nigli執事、出生於多倫多(Toronto)的Szymon Karol Sorbian執事、在列治文山長大的曹靈康執事(Jeremy Zou)。

他們將於2024年5 月11日,北美東岸時間星期六上午10時,從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方濟各·里奧 (Francis Leo) 主教手中領授聖秩聖事,被祝為神父,並任命他們為多倫多總教區服務。

晉鐸彌撒將在多倫多市中心的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St. Michael’s Cathedral Basilica) 舉行,歡迎大家前往參與慶典。同時,因座位有限,未能現場參與的人士也可透過網上直播收看當日的禮儀。

按此閱覽英語資訊
Read more in English

網上直播

誠邀大家為他們祈禱,
也讓我們繼續為神職人員和修會生活的聖召祈禱。

他們當中的曹靈康執事(Jeremy Zou)是在加拿大土生土長的華人,在一個香港移民的公教家庭成長。1995年出生的曹執事,自幼領洗,小時候已經在位於萬錦市的天主教聖曹桂英堂擔任輔祭,也是青年組的骨幹成員。

曹靈康神父的首祭彌撒(英語)
將於5月12日下午2時
聖曹桂英堂 (2130 Rodick Road, Markham) 舉行,
歡迎各位出席,同頌主恩。

以下是他的聖召故事:

曹靈康神父的聖召分享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並沒有認真考慮過成為神父。雖然我在高中時確實參加過幾次聖召活動,但這為當時的我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我主要將其視為上主在未來可能為我的眾多選擇之一。當我升到12年級時,我立志要成為兒科醫生——我的結論是,我青少年時期對宗教生活的反思只是我經歷過的「階段」。

因此,我入讀多倫多大學的生物化學系,希望能進入醫學院。我希望成為一名醫生,有一日會結婚並建立家庭。在整個第一年​​裡,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在學業上,我夠成績以至於我有可能進入醫學院就可以了,然後我開始對一位年輕女士產生興趣。正如大部分人一樣,成為神父並不在我生活中最重要的200或300項優先事項之內。

在大學時,我不再認為神父是天主對我的召叫,因為我看不到神職人員的美好之處: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神職人員很重要,因為有神父才讓我們有彌撒可參與及領受修和聖事。直至大學二年級,我的聖召故事正式開始,因為那時天主開始介入,向我展示做神父的美好之處。

大學時期,我是住在學生宿舍的。在第二年秋季學期結束時,我完成了學期試,由於已經接近12月尾了,所以第二天已沒有課堂了。回到宿舍後,我做了大多數大學生都會做的「慶祝活動」(如果他們不參加派對的話),就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整晚都在看 YouTube。我是個愛好體育的人,所以我看了一個接一個的精彩片段。奇怪的是,在深夜的某個時刻,旁邊的推薦欄上突然彈出了一段聖召影片。這是我高中時看過的,所以裡面沒有什麼讓我感到驚喜的內容。那時已經快凌晨三時了,由於第二天我沒有任何事情安排去做,所以我按下影片觀看了。

讓我驚訝的是,在影片播放到一半的時候,出現了馬爾谷福音第634節的一句話:

「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這句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發現自己在手提電腦前哭泣。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但我被深深感動了。

然而,我並不認為這是天主邀請我去成為神父。 恰巧,我剛剛接任為堂區青年組的領袖之一,所以我認為這是天主對我的邀請,要我做好這個服務。我決定把這件「感動」的事情拋在腦後,繼續像往常一樣生活。

當然,這不是天主想要的。

幾個月後,我發現自己在一幅精美的耶穌聖心像前祈禱這幅畫像看起來就像祂正凝視著你,並穿透你的靈魂。當我凝視著他,祂也看著我時,突然間,在一秒鐘之內,所有我在堂區服務的青年人的面孔都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我聽到了一個聲音在我的心內響起:「在將來,這些羊將沒有牧人。誰來照顧他們?」我記得我再次被那次經歷所觸動,並發現自己再次流淚。

不過,就像第一次一樣,我並不認為這是做司鐸的召叫。當時我擔任堂區青年組領袖的任期是一年,之後可以再次辨別天主是否要求他再連任一年。我認為這件事意味著天主要我做多一年,所以我決定連任。於是,我再次將這件事拋諸腦後,繼續像往常一樣生活。

跟上次一樣,其實這並不是天主的意思。但我希望越來越清楚的是,到那一刻,我還沒有將神父視為我的一種選擇,我在腦海中知道這是好的,但我的內心並不確信它是真正美妙的東西。

最終,天主打破局面。回想起來,我相信祂在前兩件事中已在我內心的土壤埋下聖召的種子。在那次與耶穌聖心相遇一事發生幾個月後,我碰巧參加了另一個青年避靜。在這個特別的退省中心,通往小聖堂的走廊外面,牆上掛著一幅基督的畫像,就在向西面的窗戶對面。某一個下午,我離開教堂,發現自己站在這張聖像畫前,陽光從天空中的射下來的角度,我與影像當時的距離,加上基督於聖像畫上的位置,巧妙地,我的身影正好落在祂的影子內。美妙之處在於從聖像畫的玻璃上,根本看不到我的面貌輪廓反射出來,只有基督的面孔在我的輪廓位置上反射出來。

就在那時,司鐸職的美妙觸動了我。當天主召叫一個人成為司鐸時,祂非常渴望改變他,以至於每次你看到這個人時,你不再看到這個人,而是看見耶穌基督自己。當天主召叫一個人成為司鐸時,祂可以大大改變這個人,使耶穌可以透過他再次活出祂生命的奧秘。

正是在那一刻,我終於真正體驗到做神父是多麼美好。因為它是如此美麗,如果天主願意的話,微小的我終於開放自己,願意接受這種可能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突然百分之百渴望成為一名神父,我仍然非常想成為一名兒科醫生,並且結婚)。 然而,這個小小的差距正是上主所需要的。

我在大學的剩餘時間裡,開始在祈禱中提出聖召問題。我常問主是否希望我結婚或成為神父。 令我驚訝的是,我開始注意到我對追求婚姻生活的那份平安越來越少,而對神父的想法卻越來越感到平安和喜樂。在大學的第三年,我有機會在病童醫院工作了一年,我想這會是我最開心的事。但出奇的是,我在那裡工作的時間越長,我就越感到不安,盡管我試圖強迫自己喜歡它。我聯絡了 Chris Lemieux 神父(當時的聖召主任),他邀請我參加了幾次「來,看看吧」 “Come and Sees” 聖召活動。 在神學院,我發現了平日在祈禱中也會出現的那份平安。

隨著大學的學習階段,成為神父的思想慢慢開始主宰我生命中每一個的時刻。說實話,這其實是一件非常煩人的事情。天主就像是個不停煩著你的朋友,不斷地就這個或那個問題「錐你的心」。 無論我去哪裡或做什麼,關於司鐸召叫的想法總是存在。當我醒來時,我在想「要成為神父」。 事實上,最荒謬的是,甚至開始隨意都有人會問我是否考慮成為神父。

Chris Lemieux 神父為我找了一位神師,我的神師幫助我釐清了內心糾結的事。當我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時,我知道我的心已經在神學院了。到大學最後一年的冬天,我已經與Chris Lemieux 神父聯繫了幾年,直至20172月的某個時刻,我們都一致認為,神學院是天主正在我心內寫下的歷險故事。Chris Lemieux 神父遞給我申請表,我申請了,並於 20179月被錄取。從那時起,這是一段美妙而充滿恩典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主接下來會做什麼。

The Vocation Story of
Deacon Jeremy’s Zou

When I was growing up, priesthood was not something I seriously considered. While I did attend several vocation events while I was in high school, it was not anything serious: I mainly considered it as one of many options God might desire for me in the future. By the time I reached grade 12, I had my sights firmly set on becoming a pediatrician – I concluded that my teenage ruminations about religious life were merely a ‘phase’ I had gone through.

I therefore entere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 study biochemistry with the hopes of getting into medical school. My hoped to become a doctor, and one day get married and start a family. For the entire first year, this was the reality I lived day-by-day: academically, I did just enough such that medical school was a possibility, and I started taking interest in a young lady. As one might imagine, priesthood was not within my top 200 / 300 priorities in life.

The reason I no longer considered priesthood to be God’s vocation for me at that point in university was because I couldn’t see what was beautiful about the vocation of priesthood: in my head, I knew priesthood was important because the priest is how we get Mass and Confession, but in my heart, it was not convicted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deeper there for me. My vocation story really begins in the second year of university, because this was when God started intervening to show me what is so beautiful about the priesthood.

At the end of the fall semester of my second year, I had just finished my exams. I was living in a residence at this time in university. It was near the end of December, and I had no more classes the next day. Therefore, after I returned to my dorm, I did what most uni students would do to celebrate (if they are not partying): I locked myself in my room and spent the night watching YouTube. I’m a sports guy, so I looked at highlight after highlight. Curiously, at one point late in the night, a vocations video popped up on the recommended feed at the side. It was one I had seen before in high school, so it was not like there would have been any content in it that would have surprised me. It was almost 3 am by this point, and since I had no commitments the next day, I pressed the video and watched. To my surprise, about halfway through the video, there came a line from Mark 6:34 that said, “Jesus got off the boat and saw the crowd, and His Heart was moved with compassion for them, for they were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For whatever reason, that line struck me very, very deeply: I found myself crying in front of my laptop. I had no idea why I was reacting this way, but I was profoundly moved.

However, I did not see this as God inviting me to the priesthood. To provide some context, I had just taken over as the leader of the youth group at my home parish, so I thought this was God’s invitation to me to do a good job. I resolved to do so, put the incident out of my mind, and continued living life as usual.

Of course, this was not what God wanted.

A few months later, I found myself praying in front of a beautifully painted image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 it is painted such that it looks like He is staring right into your soul. As I was gazing at Him and Him at me, very suddenly, within the span of a second, all of the faces of the young people I was serving in the parish at that time flashed in my mind, and I heard a voice in my heart say, “in the future, these will be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Who will take care of them?” I remember once again being very moved by that experience, and found myself in tears again.

Like the first incident though, I did not consider this a call to consider the priesthood. To provide further context, the youth leader position at my parish back then had one-year terms, after which the leader could discern if God was asking him to do another year. I took this incident to mean God was asking me to do two, which I resolved to do. I therefore once more put the incident out from my mind, and continued life as usual.

Like last time, this was not what God had in mind. But I hope it is becoming clear that I just did not consider priesthood as an option for me up to that point: I knew in my head it was good, but my heart was not convicted that it was something genuinely beautiful.

Finally though, God broke through. In retrospect, I believe He was tilling the soil of my heart with the first two incidents. A few months after the event with the Sacred Heart, I happened to be on a young adult retreat. At this particular retreat center, outside in the hallway leading to the chapel was a portrait of Christ hanging on the wall just opposite the window facing west. I exited the chapel late one afternoon, and I found myself in front of this picture. The sun was the right angle in the sky, I happened to be the right distance from the image, and Christ was in the right spot of the portrait, such that my shadow fell exactly within His shadow. The beautiful thing was that you did not see my features reflected off the glass pane of the portrait at all: only Christ’s features came through the silhouette.

It was then that the beauty of the priesthood hit me: when God calls a man to be a priest, He desires to transform him so much that every time you see this person, you no longer see the man, but only Jesus Christ Himself. When God calls a man to be a priest, He can transform that man so much such that Jesus can live the mysteries of His life again through him.

It was at that moment that I finally genuinely knew the priesthood is deeply beautiful. And because it is so beautiful, a small part of me was finally open to the possibility if God so wished (of course, this did not mean I suddenly desired 100% to be a priest: I very much still wanted to be a pediatrician and get married). That little gap though, was all God needed.

Over the rest of my undergraduate, I began bringing up the vocation question in prayer. I often asked the Lord whether He wanted me to be married or to be a priest. To my surprise, I began to notice I experienced less and less peace with married life, and more and more peace + joy with the thought of priesthood. I had a chance to work at Sick Kids hospital for one year during my third year of studies, and I thought that this would make me most happy. Shockingly, the longer I worked there, the more restless I felt, even though I tried to force myself to love it. I got in contact with Fr Chris Lemieux (the Vocations Director at the time), and he invited me to go on a couple Come and Sees. At the seminary, I discovered this same peace that was coming up in prayer. As undergrad progressed, the thoughts of priesthood slowly began dominating every waking moment of my life. To be honest, it was actually kind of very annoying. It was almost as if God was acting like the annoying friend who constantly ‘jabs you’ about this issue or that issue. No matter where I went or what I did, the thoughts of priesthood were always there: when I woke up, I was thinking ‘priesthood.’ When I was taking the TTC – ‘priesthood.’ When I was in virology class, or at the lab, or walking through campus, or helping at church, it was always ‘priesthood.’ In fact, it got so ridiculous that even random people began asking if I had ever considered becoming a priest.

Fr Chris connected me with a spiritual director, and my spiritual director helped me sort out what was going on interiorly. By the time it was my last year of studies, I knew my heart lay in the seminary. By the winter of my last year of university, I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Fr Chris for a couple years, and at one point in February of 2017, we both mutually agreed that the seminary was the next right step in the adventure God was writing in my heart. Fr Chris passed me the application form, I applied, and was accepted in September of 2017. It has been a wonderful and grace filled journey since then, and I cannot wait to see what the Lord has in store next.

英語原文:Fr. Jeremy Zou

中文翻譯:Rodney Leung

《鹽與光傳媒》電視及網上直播:2023年多倫多總教區晉鐸典禮

後排:王新亮執事、Mirko Ljuba 執事、王天偉執事;前排:Matthew Cole Powers 執事、Carlos Alberto Torres Marquez 執事、Sean Raphael Jacob 執事、Sávio António Bruto da Costa 執事

YouTube直播:

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方濟各·里奧 (Francis Leo) 總主教將為7名執事主持晉鐸典禮,他們分別是來自總教區的 Mirko Ljuba 執事、Carlos Alberto Torres Marquez 執事、Matthew Cole Powers 執事、Sean Raphael Jacob 執事、Sávio António Bruto da Costa 執事及來自主徒會的王天偉執事及王新亮執事。典禮將於2023年5月13日,東岸時間上午10時,在多倫多市中心的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隆重地舉行。《鹽與光傳媒》將會在電視及網上進行直播,歡迎大家收看。

按此網上收看

請大家為他們祈禱,也為聖召祈禱。

按此收看更多聖召分享

天主教台中教區劉興恩修士及耀漢小兄弟會黎國勝、阮維光修士領受執事聖秩

圖片:天主教台中教區

2022年5月7日(中華聖母慶節)上午10時,天主教台中教區在台中市法蒂瑪聖母堂為來自埔里天主堂劉興恩修士、耀漢小兄弟會黎國勝、阮維光修士舉行授予執事聖秩感恩聖祭,聖召的種子發芽成長,讓大家格外欣喜,雖因著新冠疫情升溫,到場參禮的人數有限,但透過線上直播服務,無法蒞臨參禮的親友們,尤其是來自越南的修士們也能和海外的親朋好友們即時分享喜悅的時刻,共頌主恩。

歡欣唱著「普世萬民齊來」,三位修士在十字架前導下,虔敬進入聖堂,感恩聖祭由蘇耀文主教主禮,30多位神父們共祭。聆聽天主聖言後,由邱來順副主教及耀漢會梁本篤總會長分別召呼三位領執事聖秩者來到祭台前,向主教請求授予這三位弟兄執事聖秩,經詢問並予以收納後,蘇主教給予訓勉並講解執事職務,在信德上生根、植基,為能在天主和人前無瑕可指,堪當成為基督的僕人和分施天主恩寵的人。以純潔的心靈保存信德的奧蹟,以言行宣揚天主聖道,像最初的宗徒們一樣,在信德上生根,相稱於基督的僕人及分施天主恩寵者的身份。

三位準執事應許尊敬服從主教並接受任務後俯伏於地,全體齊心頌唱「諸聖禱文」,祈求全能天主聖父賜予豐富的天上神恩,以忠誠、熱心去完成今天天主所託付給他們的神聖與艱苦的使命。而後,蘇主教祝聖新執事並為他們佩掛領帶穿上執事服,執事們虔心親吻由主教授予的福音書,表示他們將會教導所信仰的,要實行所教導的。全場以熱烈掌聲,恭喜三位執事在聖召路上邁向新里程。

蘇主教表示:「在慶祝善牧主日國際聖召節之際,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感謝天主給我們的恩典,誕生了三位新執事,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就是天主給人的愛的標記。兩年多年來新冠疫情、地球暖化、俄烏戰爭等許多挑戰,天主對人的愛與信任不變,吸引了聖召,祝福了新的聖職人員,給教會新的生力軍。期勉三位新執事,聖職人員所有的恩寵都來自天主白白的愛,祂邀請我們和祂的聖寵聖愛合作,成為祂更親密的朋友,跟祂一起成為別人的朋友,特別是在這苦難時代邊緣人的朋友。謝謝耀漢會梁會長及會士們在台中教區服務,謝謝每一位陪伴興恩執事的恩人們的代禱,謝謝大家的愛德服務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禮儀。」

梁總會長表示:「今天的日子要特別感謝天主恩賜,三位執事不管在牧靈實習、傳教工作、、靈性祈禱生活,都需要我們繼續為他們祈禱鼓勵,使三位執事不斷成長,走在聖職旅途上,成為有聖德的善牧,為愛天主愛人做最好的見證,成為最佳傳教士,在耶穌基督內達到圓滿的境界。」

興恩執事代表三位新執事致謝:「感謝天主,因著祂所賜的恩寵,在今天我們三個一起領受了執事聖秩,雖然我們還在疫情的陰影之下,但是秉持著對祂的信德,我們也相信:信祂的人必有奇蹟相隨。感謝台中教區的大家長蘇主教,在今天授予我們執事聖秩,我們將本著天主所賜的德能,去執行今天從您手中所所領受的恩寵。」接著說道:「感謝台中教區的神父們,在我接受培育期間,時時的關懷及提點。特別是推薦我進修院的幸朝明神父;我曾經的本堂高福南神父、司馬添神父、辜勝宏神父;及我曾實習過的堂區的每一位本堂,你們的陪伴及關懷,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當一個神父在為主的羊群服務時該有的情懷。感謝總修院歷任的培育團隊,是你們的教導及帶領,使我更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所答覆的召叫及使命,而更主動且喜悅的去為主的羊群服務。也感謝修院的修士弟兄們,你們的陪伴及代禱,使得我們的修院生活更顯得多采多姿。感謝我的家人們,特別是我的舅公林主教、以及分別在台北及高雄服務的兩位林神父,你們是我答覆聖召的起源,你們的分享及見證,使我深刻的體會到聖職人員與家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我的爸爸、我的媽媽以及我的弟弟們。感謝你們從小時時刻刻叮嚀我們要常常祈禱,並在我生命當中每一重要時刻的陪伴與鼓勵,特別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你們總是無條件的支持我,願意聆聽我的想法、並從父母的角度提供給我你們的看法,使我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兒子,也從中學習如何成為天父的好孩子。期許自己能夠在這段學習的過程中裝備好自己並持續成長,善盡執事的使命,成為天主葡萄園裡辛勤的園丁,為主服事。願光榮歸於天主,阿們!」

彌撒後,三位新執事被重重人群包圍,紛紛獻上祝福,祝福新執事們都能熱誠地事奉主基督,在主內喜樂的為弟兄姐妹們服務,為未來的晉鐸作更近一步的準備,邁向另一個跟隨耶穌基督的旅程!

來源:天主教台中教區

陳日君樞機:在晉鐸60週年這日子,我要感謝他們!

圖片轉載自陳日君樞機Facebook

【鹽與光傳媒訊】2021年2月11日,是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晉鐸六十週年紀念。讓我們一起為陳樞機的神形康泰恭唸一篇天主經、為他的祈禱意向恭唸一篇聖母經、為他的牧職生活恭唸一篇聖三光榮經。

聖母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大聖若瑟,為我等祈!
聖若望鮑思高,為我等祈!

以下分享轉載自陳日君樞機Facebook帳戶

圖片轉載自陳日君樞機Facebook

【在晉鐸60週年這日子,我要感謝他們】

60年,真的已經60年。

有些事,當時間相距越遠,對它們的回憶卻會變得越近、越清晰。每年總數算自己升神父已經幾多年,到今年,已60年。60年確實不簡單,你想想,一年365天,有時一天會主持三、四台彌撒,計下來,60年開了多少台?

翻開自己升神父的相片,當中我看到畢少懷會長,但卻沒有我的父母親。升神父,當然父母會最開心,但我覺得,與畢會長有深厚關係的爸爸媽媽早已能感受到這份喜悅,縱然他們不能親到現場。

我做神父的聖召主要來自父親,我常開玩笑說,其實應該是他有聖召。於別人眼中,好像是他硬要我去當神父,但事實並非如此,爸爸是一個很開放、樂觀的人,絕不會勉強任何人,而且他為人也很和善,所以我的聖召雖然是由他培養,但從來沒有任何壓力。

爸爸自己本想當神父,但傳教士認為他的聖召也許是走婚姻之路,建議他應栽培兒子。他結婚後生了五個女兒才有我這個男孩子,他想我當神父,並用上絕妙的方法,就是帶我去望彌撒;而我也覺得望彌撒很開心,完全不覺沉悶。星期日爸爸會帶我到不同的聖堂參與五台彌撒,每一台也多姿多采,其間我更會與他去吃特別的早餐,這些回憶讓我難忘。

父親栽培了我這個聖召,但更重要的影響,是他的犧牲。他本來是一個很活躍、樂觀的人,喜歡做很多事,有很多朋友,但後來因中風致半身不遂,被逼困在家中,很淒涼。爸爸突然半身癱瘓是緣於中日戰爭——因為打仗,他失業,而失業令到他血壓飆高,繼而中風。

那時候,家中經濟困難,窮得很,幸好舅父讓出地方收留我們。當時爸爸只能每天坐在沙發上,不能出家門半步。身處如此境況,許多人會覺得很失望;但他沒有,還時常讀聖書、祈禱。我讀初中一時整天出去玩,不在家,不讀書,爸爸一直擔心我會變壞。當父親知道我進了備修院後,他很高興,一方面是因為母親送我進備修院後,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他,讓他安心;另外由於父親不能到備修院探望,長上特別批准我每個月回家(因為當時備修院很嚴格,不可以隨時回家),令他很欣慰,很放心。

爸爸更曾有機會到我上海的備修院參觀,那裡是個大本營,包括備修院、初學院和神學院,當天他見到畢會長在大瞻禮上唱彌撒,吃飯時他也被安排坐在會長旁邊;其間又觀看我們「鬥波」。那間大屋曾是他老闆的,父親以前好像是他們公司球隊的經理人,我四歲那年,便曾在那裡拍那球隊的全體照片。那天重回舊地,相信是他人生裡其中一段最開心的時光。當天以後一、兩年,他去世了,但我知道爸爸是帶著安慰離開,因為他親眼看到兒子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加入了一個非常好的團體。

對於我的聖召,母親也起著重要的影響,就是她親自送我到畢會長那裡。她後來更看到會長對我父親的好(當天爸爸到了備修院門口,畢會長就著幾位修士扛起爸爸坐著的椅子送他到小堂、餐廳、操場),又看到我變得生性——尤其是在爸爸過世之後我從備修院寫給媽媽的那封信,讓她很感動、很安慰。

其實在人的角度看,母親的晚年也很淒涼,她患上肺病,不斷嘔血,幸好姐姐、姐夫非常照顧她,否則我也不忍心離開他們去修道。她雖是病人,卻也常懷着樂觀心情幻想自己康復的一天,後來她去到澳門,因為我還有一年便畢業,媽媽認為自己可以等到兒子畢業那天,但其實她當時已經「皮包骨」(瘦骨嶙峋)。我的長上曾經問她:「安排日君回來與你見面好嗎?」但為了不妨礙我的學習,她堅持不要:「不要叫他回來,我會等他。」但最後,母親於我畢業前離世。

那時的神貧精神與今天的有很大分別,我在意大利讀書的九年裡,未曾回過香港。但我相信,鮑思高神父已經報答了爸爸媽媽,儘管我於都靈升神父的時候他們不能到現場,但爸爸必定在天堂上看到一切,而媽媽也能看到我寄給她升神父的相片。回想起來,母親實在大膽,居然要我寄相片回中國給她,我當時想:若給政府看到,也太危險了吧。但媽媽堅持要我寄相片。

再談我與畢會長的關係,我同班的同學並沒有我的福份,為什麼?以前很多禮儀也是由會長負責,譬如我們進初學時穿會衣,是由會長替我們穿的,但當年因為有新主教,所以會長將此任務讓給主教。到發聖願之時,本應也由會長主持,但當時畢會長因去意大利開大會,未能參與,後來他更去了菲律賓,我以為再沒有機會讓他參加自己晉鐸的禮儀,很遺憾。

豈料在我升神父之日,畢會長剛巧在意大利度假,很感恩他能到來見證我升神父,陪著我主持第一台彌撒。於這台彌撒,其他人會親吻新鐸的手,他身為會長,也跪下親吻我的手,讓我感動。我真有福,因為自己主持的第一台彌撒,畢會長正在那裡,其他同班同學卻沒有如此福份,故他們看到當天的相片也很羡慕。

我時常想,為什麼我不多記得在天上的人?爸爸媽媽、以前的長上,他們都在那裡,天天在那裡;我們開彌撒的時候,他們也在周圍,所以,其實每一天也是大瞻禮。

晉鐸60周年這日子讓我記得,天主在我一生中給予很多恩寵:爸爸媽媽、畢會長及初學師這些最偉大的人,他們都是大聖人;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但這四個是最基本的,因為他們幫我打好基礎。初學師及畢會長說的道理很結實,充滿人情的味道但同時很堅強,令我有能力在那基礎上學得更多,甚至可能比他們更多;但那牢不可破的基礎才是最重要,因為於快速的時代變化之下,很容易令思想混亂;而當時到外國讀書,其實也有危險,因為很多人就是學習了那些混亂的思想,所以我要多謝這兩位老師,為我打好基礎,當再吸收其他思想學問時自己也會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懂得去選擇。

到今天,這些基礎仍讓我有信心走以後的每一步,儘管自己未成聖人,但我知道,我學的道理是正確的,所以在這60年,我就是靠着這四位聖人的幫助,沒有行錯路。

陳日君樞機

 

以下圖片轉載自陳日君樞機Facebook帳戶

圖:小日君與父母

陳爸爸(後排最左)與公司球隊團體照,
右邊是四歲的日君誤入(抱歉相片質素較朦)

會長畢少懷神父(中)專程到都靈參與晉鐸禮

耶穌會中華會省羅德偉執事於加拿大渥太華晉鐸

圖片:天主教耶穌會

請為暫屬耶穌會中華會省,來自南非的羅德偉執事 (Lodewicus Barnard)祈禱。他將於2020年6月29日上午9時(台北時間晚上9時)在加拿大渥太華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Notre-Dame Cathedral Basilica, 385 Sussex Dr.)領受司鐸聖秩,屆時由同屬耶穌會的 Terrence Prendergast 總主教主禮。目前正在攻讀教會法的羅德偉執事原本要在台北聖家堂晉鐸,但因新冠肺炎疫情之故,改在渥太華晉鐸。

敬請大家到場參禮,同時,也可收看網上直播,共頌主恩。

收看直播請登入:
facebook.com/notredameottawa

圖片:天主教耶穌會

按此閱覽羅德偉執事聖召故事

心繫台灣的他特別拍了一段短片,向關心他的朋友致意。

請大家為聖召祈禱。

來源:

天主教耶穌會

耶穌會通傳 Jesuit Communications

 

多倫多總教區6月27日喜迎8位新司鐸

圖片:www.facebook.com/vocationstoronto

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宣布了在2020年6月27日將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St.Michael Cathedral Basilica)祝聖8位新司鐸。準神父分別是:Rafal Bartosiński、Jihwan Cho、Michael Corpus、André Luis de Lima、Martin Dicuangco、Joshua Lobo、Neil Pereira、John Sutka。屆時,慶典將由總主教哥連士樞機Cardinal Thomas Collins主禮。

根據安省COVID-19的防疫準則,出席人數有限,因此只限被邀者現場參禮。多倫多總教區誠邀您在家參與此慶典,並為聖召祈禱。大家可以透過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官方網頁或在多倫多總教區Facebook專頁收看網上直播。

網上直播時間:
日期:2020年6月27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時(東岸)

地點: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

主日福音分享
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
再談推動「聖召」
撰文:張心銳神父

復活期第四主日是國際聖召節,教會很關心聖召問題,各地教區及修會都盡力宣傳聖召。本人有幸曾被前省會長斐林豐神父,委任負責中華會省的聖召策勵,在港澳台與會士、青年及使命伙伴一起推動「聖召文化」。「聖召文化」是梵二大公會議的成果。可惜, 梵二大公會議文件的中文翻譯,把原文「聖召」(拉丁原文VOCATIONE)誤譯作「使命」,(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第五章 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使命,應譯作「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召叫」)。這說法,忽略了梵二更新的原意—— 對聖召的意識和視野,本來這是神職、修道及平信徒培育的基礎,繼而在教區及修會,發展出一套完整綜合、具聖召幅度的組織架構及培育計劃。感謝天主!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三年第十三屆聖召節文告中,重申這牧靈視野。

何為「聖召文化」?

聖召是指被天主召叫及人的回應; 文化是指一種演變,努力不懈,且不斷更新的推展方式。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的附錄,梵二的教父們引用了大量聖方濟沙雷氏及聖若望鮑思高的思想,強化聖召文化的概念。聖方濟沙雷氏及聖若望鮑思高的精神,就是把聖德平民化,年青化,回應聖召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成聖。否則,若我們缺乏聖德,在實踐使命時便大打折扣。

推動聖召:良心的培養

讀經一記載伯多祿宣講時,竟受到猶太人醋意大發。教會初期,猶太人心胸狹窄,很難接受救恩的普遍性,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經過伯多祿多番解釋,他們終於了解,「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宗二41 )耶穌的救恩否定任何的排斥或歧視;基督願為每個人甘心傾流祂的血。所以, 耶穌以十架的典範,培育宗徒具有作證的勇氣。同樣,聖召就是要培養人的良心,使之敏於倫理及神修的價值,從自身到社會,勇於維護並促進信仰所肯定的人性尊嚴、團結共融、人類一家等理想。本人贊同一些前輩的說法:「不懂得做人( 善人) , 就不懂做個好的基督徒!」善永遠是愛的基礎,是推動聖召的開始。

推動聖召:辨識及回應

聖召是天主的邀請,多次藉著人的說話與見證發出。答唱詠選自聖詠第二十三首,相信是最為人熟悉及流行的聖詠。上主派遣牧人, 牧人會給羊兒信心,讓羊兒知道上主在生命中,時常看守在側。我們應該謹慎,特別是家庭、教會、社會中的牧人,別因自己的私慾偏情,急功近利或阿諛奉承,立壞榜樣,相反, 應盡力身教言教。此外,教會、家庭及學校,應營造氛圍,讓年輕人易於聆聽天主的聲音,肯定自己內在的最深渴求,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援,使他們懂得分辨及有勇氣去回應。

推動聖召:重視人心對主的渴望

基督徒就是回應天主的召叫,我們效法耶穌基督,活出祂真正的人性及愛。福音中:「我是羊的門…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若十7,9);耶穌自喻是門,因為善牧希望所有的羊終歸一棧。在事事講求效率、成果的今天,人際關係變得支離破碎,每個人都承受著極大的孤獨感。正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天主的召叫來得更為適切,回應人願意擺脫孤單,與主與人建立關係。聖召文化所鼓勵的,是由重建與天主關係開始,並在祂內聆聽主的召叫,肯定自己內在的最深渴求。現時新冠狀病毒肆虐,我們更需藉祈禱,陪伴與聆聽,去關懷身邊的人。

總結

其實,推動聖召不是個人能力可以承擔,而是大多數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要在教會內建立一種文化,絕非一朝一夕,或一小撮人的事。教會絕不該以功利而短視的眼光,去增加修道人數為目標,因為這樣完全相反聖召的本意。同時,信友也應意識,「聖召」不等同修道聖召;因為每個人及基督徒都是回應聖召(《教會》教義憲章40 )。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聖召,在自己的崗位上建設教會。讓我們為修道及神職聖召祈禱, 也為所有牧者及獻身者祈禱;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說:今日世界特別需要的是「見證」。慈母教會需要更多的好榜樣,才使聖召開花結果。

瑪利亞,聖召之母,為我等祈!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談說天地:閻德龍神父(香港教區)

缺乏聖召是教會面對的挑戰之一,究竟在那裡出現問題? 教會在今天的社會中又如何去吸引青年尋找聖召呢? 本集請到主修靈修學,來自香港教區的閻德龍神父與我們一起探討「聖召」。

閻德龍神父訪問節錄:

「……我經常覺得作為一個神父,您有沒有魅力呢?您有沒有吸引力去吸引青年人呢? 耶穌說『容孩近我』。那些小孩子見到耶穌就一窩蜂地擁上前,因為他們很喜歡接觸耶穌。做一個神父也是!……」

「……有時候天主要觸動您就是一刻,就像閃電一般『澎』一聲就來了。我們看到那麼多聖人,就是一刻,忽然間接觸得到耶穌基督,忽然間聖經的一句說話打動了他,他走出去,就去做了。哪怕他整天拿着手機、聽耳機,他觸動得到就可以……」

聖佘肋神父一級聖髑4月11日及17日到訪多倫多華人堂區

【鹽與光電視訊】方濟會士聖佘肋神父(St. Junipero Serra)一級聖髑將於2019年4月11日(星期四)上午8時及下午7時彌撒到訪位於多倫多萬錦市的華人堂區天主教聖曹桂英堂(St.Agnes Kouying Tsao Catholic Church, 2130 Rodick Road,Markham)及4月17日(聖周三)下午7時守聖時及下午8時彌撒到訪位於多倫多萬錦市的華人堂區中華殉道聖人堂(Chinese Martyrs Catholic Church, 2755 Denison St, Markham, ON L3S 2J3)。這一級聖髑是在上一次(即1945年)開放聖人墳墓時,從聖人的腳趾上取下並給予國際培聖會的骨塊。聖佘肋神父是一位福傳偉人,也是國際培聖會的主保聖人。

聖佘肋神父一級聖髑4月份瞻仰地點及時間:

4月7日(主日) – St. Justin Martyr Parish, Unionville 下午7時彌撒

4月8日(星期一) – St. Luke’s Parish, Thornhill 下午7時彌撒及敬禮

4月10日(星期三) – St. Patrick’s Parish, Markham 上午8時30分及下午7時彌撒

4月11日(星期四) – 天主教聖曹桂英堂(St.Agnes Kouying Tsao Catholic Church) 上午8時及下午7時彌撒

4月13日(星期六) – St. Thomas the Apostle Parish, Markham 下午5時彌撒

4月14日(聖枝主日) – St. Thomas the Apostle Parish, Markham 上午9時、10時30分及中午12時彌撒

4月17日(聖周三) – 中華殉道聖人堂(Chinese Martyrs Catholic Church) 下午7時守聖時及下午8時彌撒

查詢詳情:[email protected]

國際培聖會於1935年在美國成立,旨在促進司鐸聖召、支持鐸職及推動聖召。目前發展至全球47個國家,擁有約20,000名會員。國際培聖會的顧問是加拿大多倫多總教區總主教哥連士樞機(Cardinal Thomas Collins)。
加拿大培聖會的其中一個活動是「聖爵之旅」(Travelling Chalice),每週探訪不同家庭去鼓勵家人和堂區教友為司鐸及獻身生活聖召祈禱。聖爵會放置在每個家庭的可見位置,並每週將其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擺放。另外還有守聖時、聖召九日敬禮、探訪從輔祭職走到聖奧斯定神學院的修生。此外,為鼓勵輔祭,他們也舉行「主教的輔祭頒獎禮」及為推廣聖召而去為即將成為司鐸的候任司鐸舉行晚宴,當中有超過2,400名神職人員、高中生和平信徒參與。

CNS/Nancy Wiechec

關於聖佘肋神父(St. Junipero Serra),他在1713年生於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馬約爾卡,1731年誓發修會聖願,成為方濟各會士。佘肋神父完成學業後,在大學教授哲學和神學。後來,他與一直跟隨他的弟子帕洛(Francesco Palòu)啟程前往美洲傳教,在1750年抵達墨西哥城的聖費爾南多公學。
在接受了向印第安人傳教的培訓後,佘肋神父與帕洛一起前往塞拉戈達,並在同年的6月16日抵達哈爾潘。印第安人總督教塞拉神父當地語言,讓他能用他們的語言向他們傳教。佘肋神父把常用經文和要理翻譯成當地印第安人語言,傳教的同時也教導他們如何工作。佘肋神父在哈爾潘的聖地亞哥建築了一間巴洛克式的教堂。

1758年至1767年,佘肋神父被調到聖費爾南德公學,在那裡擔任初學導師,同時也是墨西哥許多傳教站的講道神師。

1767年,耶穌會士從西班牙人的佔領區被驅逐出境,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的傳教工作於是交給了方濟各會士。佘肋神父被任命為長上,與其他14位同會會士於1768年抵達下加利福尼亞州,並在那裡成立了首個傳教站-聖迭戈傳教站。後來他們來到上加利福尼亞州(Alta California)傳教,先後在那裡成立了4個傳教站。佘肋神父還親自指揮重建被印第安人毀壞的聖迭戈傳教站,並成立了另外3個傳教站。

教宗克萊孟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授予他施行堅振聖事的特權,期限為10年。在這期間,他為所視察的傳教站的5309名信徒施行了堅振聖事。佘肋神父於1782年在加州范朵拉成立最後一個傳教站-聖文篤拉傳教站,之後他與弟子帕洛退隱到蒙特雷聖嘉祿傳教站。

1784年8月28日,佘肋神父在加州濱海卡梅爾蒙特雷縣聖嘉祿傳教站去世,並安葬在那裡。

福傳偉人佘肋神父從1767年至1784年在加利福尼亞行走了約9900公里,前後成立了9個傳教站,這些傳教站都以方濟會聖人命名。加州多個城市的名字,如三藩市、洛杉磯等都源自他的傳教站的名稱。

佘肋神父被稱為印第安人之父,被譽為國家英雄。1931年3月1日,他的雕像被安置在華盛頓國會大廳內,被視為加州的代表人物。

1988年12月25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冊封塞拉神父為真福。

2015年9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華盛頓「始胎無染原罪聖母」國家朝聖地冊封佘肋神父為聖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為聖召祈禱

主耶穌!世人的善牧!
你降臨世上,是為尋找亡羊,使他們得救。
你又曾召宗徒作漁人的漁夫。
我們懇求你,召選那些熱忱慷慨的青年作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實行福音全德的願望,奉獻自己,共同努力,
建設你的奧體教會,及拯救世人;
求你也賞賜那些已蒙召者以明智、忍耐和剛毅,
在世間顯揚你的光榮,拓展你的神國,
領導你付托給他們的靈魂,得到永遠的生命。
亞孟。

「聖髑」什麼?

「聖髑」指聖人的遺體 (例如遺骨、毛髮、指甲等)或聖人的遺物(例如聖人生前曾穿著過的衣料等物或常觸及的物件)。
敬禮聖髑的目的是表達聖人追隨耶穌所行的一切:遭受的一切苦難和一切光榮天主的事蹟,並沒有被遺忘,反為天主所紀念在祂的聖愛之內,並且結合於耶穌基督的苦難和光榮、一次又一次的在感恩聖事中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舉揚。天主教也有一種名為敬禮聖髑的紀念儀式。教會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時重新強調對聖賢者的遺骸作出敬禮。聖人的遺物包括其遺體、或其中一部份,以及他們在世時所用過的物品。他們都是基督奧體的一部份,也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9)。所以我們進行敬禮聖髑時,應著重紀念及學習聖人的德行,反省他們的生活榜樣和德行與我們的關係。(來源:香港教區教理委員會)

聖髑的等級

「聖髑」分三個等級:

一級聖髑是指聖人的身體(如:血、骨、毛髮),通常會安放在祭台上的一個小方格內或祭台下;

二級聖髑是指聖人生前穿過的衣服或用過的物件;

三級聖髑是指接觸過一級聖髑的物件。

第56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許諾和冒險是教宗方濟各在第56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中強調的兩個幅度。這份文告的靈感來源是耶穌召叫首批門徒的事跡(谷1:16-20),以及剛結束的兩大盛事: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和巴拿馬世青節。教會在這些活動中聆聽青年和他們的所需,試圖向他們作出具體回應。

如同西滿、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那樣,人人都會時而勞累卻苦無成果,有時滿載而歸,辛勞得到回報。在每個聖召的經歷中,即使在我們一無所獲的時刻,天主也會與我們相遇,賜給我們喜樂,滿足我們的生活。

教宗寫道:「上主的召叫絕非天主干涉我們的自由;聖召既不是『牢籠』,也不是加諸於我們的重擔。相反地,聖召是天主愛的舉動,祂主動與我們相遇,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偉大的計劃,渴望我們參與其中,帶給我們宏觀的視野,使我們看見更廣闊的海洋,收獲豐盛至極。」

天主不願意我們受困於外在事物、日常習慣,在意義重大的選擇前無所作為。天主不希望我們在生活中甘心認命,壓抑心中渴望改變生活的悸動,認為「一切都不值得奮鬥」。教宗指出,「如果天主偶爾讓我們體驗到『奇跡般的收獲』,祂是要讓我們發現,人人都以不同方式蒙召成就大事,以及生命不該持續在沒有意義的漁網中糾纏著,這樣會導致心靈麻痺。總之,聖召鼓勵我們別拿著漁網佇立在岸邊,卻要沿著耶穌為我們安排的道路前行,這是為了我們的幸福和周遭人群的益處」。

為了擁抱這許諾,需要具備「冒險的勇氣」,大膽作出選擇,就像湖邊的門徒那樣,捨棄自己與船的關係,摒除一切不利於發現天主計劃的事物。教宗提醒,「當我們面前就是遼闊的聖召海洋時,我們不能埋頭修補漁網」。基督徒生活的聖召始於洗禮,在禮儀、祈禱和友愛分享中蓬勃發展。基督徒應當熱愛慈母教會,當我們發現脆弱和罪過在她的臉上留下皺紋時,更要愛護她。再者,基督徒也要勇於作出見證。

教宗說:「基督徒生活的表徵在於選擇;這些選擇為我們的航行指出明確方向,而且有助於天國在社會中成長。」舉例而言,有些人選擇在基督內結婚成家,有些人選擇職場和專業相關的聖召,選擇投入愛德善工、團結互助、社會責任,也有人選擇度奉獻生活。

「在與上主的相遇中,有的人會感受到奉獻生活或司鐸職務聖召的魅力。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發現,同時也使人恐懼,因為他感到蒙召成為教會這艘船上『捕人的漁夫』,全然奉獻自己,致力於服務,忠於福音和弟兄姊妹。這個選擇必會帶來風險,也就是為跟隨上主捨棄一切,完全奉獻給祂,以成為上主事業的合作者。」

對於內心有所抗拒,疲於希望,或是處於世俗化浪潮中的人,教宗提出聖母瑪利亞的榜樣,她是在許諾和冒險之間回應聖召的芳表。教宗特別對青年說:「最大的喜樂莫過於為上主冒生命危險。你們別對上主的召叫充耳不聞。祂若是叫你們走這條路,你們別收起船槳,卻要信賴上主。你們切莫恐懼,它會使我們在上主指示的高峰前停滯不動。」

為了幫助青年分辨自己的聖召,教宗再次呼籲全體教會、司鐸、牧靈工作者和教育人員,提供聆聽和分辨的機會。教宗最後期許通過青年牧靈和聖召工作,協助青年發現天主的計劃。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