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五十字苦路默想:在耶穌的死亡中彰顯天主對人類的大愛

2017年4月14日聖週五晚上,教宗方濟各將於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默想基督的苦難。今年撰寫14處苦路默想的法國籍聖經學家佩爾蒂埃(Anne-Marie Pelletier)女士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闡述天主在耶穌的死亡中彰顯祂對人類的大愛。

此外,在描述基督的苦難中也貫穿著幾位歷史人物的反省,他們是:

聖女加大利納(Caterina da Siena)

聖女加大利納是在俗道明會之主保,她也是教會聖師之一。聖女加大利納在16歲時進入道明會,隱修三年,不曾說話,心靈歸向天主,時常念經默想,更蒙受奇恩特寵,她曾看見耶穌的顯現,並親自聆聽基督的聖訓。她雖然並未受過教育,卻滿懷淵博的靈修學識。聖女加大利納本為一個平庸女子,除念經祈禱之外,祗會刻己苦身,但卻被熱心問道者尊奉為師。聖女於1380年安逝,於1939年,被尊為意大利的主保。1970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尊為教會聖師。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聖女奉為歐洲主保之一。

猶太女作家艾蒂·希勒申(Etty Hillesum)

荷蘭猶太裔女作家賀樂孫(Etty Hillesum)以日記記錄納粹暴行,身為受害者的她,坦然陳述不該將罪責全歸咎到所有的德國人,寬容精神令人動容。

正教神學家克里斯托斯‧延納拉斯(Christos Yannaras)

他是希臘正教神學家、哲學家。致力於整合洛斯基的神學與海德格的形上學。特別關注倫理學、政治學及生態學等問題。著有《倫理道德的自由》(The Freedom of Morality, 1984)、《信仰的要素》(Elements of Faith, 1991)等。

德國信義宗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他是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認信教會成員之一。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潘霍華的十架神學認為基督讓他自己被推向世界並被釘在十架上,祂在世上是軟弱而且無能的,這更精確的指出,這是唯一的道路,使基督能與我們同在並幫助我們。

這篇苦路默想的中心思想告訴我們,耶穌走在加里肋亞和猶大滿是灰塵的道路上,途中遇到身心受苦的人。最後,祂在哥耳哥達的丘陵上停了下來。天主的愛在這個地方達到極致,難以丈量。面對此景我們無言以對,内心茫然。天主對我們的思慮超過了我們的虔敬。

佩爾蒂埃女士雖然作了深奧的神學反省,但在十字架下卻呈現出今日世界,它的墮落和痛苦、呼喊和反抗,以及所有呼求天主的聲音,無論是不幸或戰亂的土地上,還是破碎的家庭、監獄,乃至超載的移民船隻上,都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今年的14處苦路默想沒有依照傳統風格,它描述的是耶穌苦難的現實意義,那令人啞然無聲的世界腐惡,以及遭到暴行、侮辱、酷刑、殺害的男人、女人和兒童。正是在這混亂不安的現實中,基督的愛和祂救贖眾人的渴望彰顯出來。天主自謙自卑,降下到我們的黑暗深處,把祂的慈悲賜予我們。

在耶穌的苦難中,我們也聽到被殺害的隱修士們的呼求。他們看到了人間的殘忍,祈求天主讓他們放下屠刀,也讓我們不以暴易暴。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讓人感到驚愕和迷惘,但這有其必要,因為基督藉此將天主的無限溫柔帶到世界罪惡的核心,祂必須進入那聽命和軟弱的狀況,好能抵達我們因抗命而陷入的軟弱境地。

在苦路的最後一處,耶穌的死亡令我們在靜默中沉思,溫馨柔和及憐憫在此時發揮作用:這是天主和屬於祂的人的溫馨,是領回耶穌遺體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以及準備為耶穌塗抹香料、向祂告別的婦女們的溫馨。這些婦女萬萬沒有料到,她們將在主日清晨看到耶穌的墳墓已空,並且受命去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聖週五拜苦路: 任何事物都無法勝過天主之愛

2016年3月25日聖週五晚上9點15分,教宗方濟各在羅馬市區的鬥獸場主持拜苦路。今年苦路默想的主題為「天主是慈悲」,由意大利佩魯賈總主教瓜爾蒂耶羅·巴塞蒂(Gualtiero Bassetti)樞機撰寫。教宗在禮儀結束時誦念了一篇祈禱文,指出基督的十字架既是殘殺人的刑具,也是得勝的旗幟;世界有暴行,人類道德敗壞並自私,但也有善良的一面。

公拜苦路禮儀中,參禮的信友們手持蠟燭與教宗一起默想基督的苦難。在14處苦路中手持十字架的人士中,有教宗羅馬代理主教瓦利尼(Agostino Vallini)樞機、聖地方濟各會士、以及兩個意大利家庭和各國信友,他們來自中國、俄羅斯、巴拉圭、波斯尼亞、厄瓜多爾、烏干達、肯尼亞、墨西哥、中非、美國、玻利維亞和敘利亞。

教宗在結束祈禱中作出一連串的呼求,凝聚了今日人類的惡與善。他表明,耶穌被釘死的十字架是「天主之愛和人類不義的象徵,愛的最高祭獻和極端自私愚昧的圖像」。

「基督的十字架啊!今天我們仍在被殺死的兄弟姐妹當中看到祢,他們被活活燒死,割喉宰殺,在兇殘的劍下被斬首,卻無人敢言。基督的十字架啊!今天我們仍在只看條文不看精神,只談死亡不論生命的博學之士的行為上看到祢,這些人不僅不教導慈悲和生命,反而以處罰和死亡來威脅,給義人定罪。」

基督的十字架也在原教旨主義和恐怖主義行動中竪起來,那些行暴者褻瀆並利用天主之名,為聞所未聞的殘暴作辯解。我們在縱容戰爭的販賣武器、盜竊和貪腐行為上,看到了基督的十字架。我們也在摧毀「共同家園」的行為上,以及遭遺棄的老年人的孤獨、被社會丟棄的殘疾人的困窘中,認出了十字架。

教宗接著頌揚十字架是天主無邊大愛的標記,他祈禱說:「基督的十字架啊!今天我們仍在修女和度奉獻生活者的面容上看到祢,這些良善的撒瑪黎雅人放棄了一切,以福音精神默默地包紮著貧窮和不義的創傷。基督的十字架啊!我們今天仍在活出忠貞並使婚姻聖召結果實的家庭中看到祢。」

教宗表示,對那些「每日喜悅地活出信仰的純樸人」,那些「慷慨援助有需要者的義工」而言,他們所走的乃是基督復活之路。十字架表明「天主愛我們且愛到底」,因此我們應呼求十字架,從十字架看到「黎明的曙光比黑夜更加強而有力」,「惡的表面勝利定會在空墓前被一掃而光」,因為「沒有任何事物能勝過、遮蓋或削弱」天主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主持聖週五救主受難紀念: 要與天主重歸於好

普世教會於3月25日聖週五紀念基督的苦難,教宗方濟各下午5點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救主受難紀念禮儀。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神父應教宗邀請在禮儀中講道,主題為:「你們要與天主重歸於好」。

坎塔拉梅薩神父從人與天主對立的關係談起,指出世俗之人具有私慾偏情,貪求享樂、權力、金錢,認為天主的誡命阻礙了他,阻止他做這個,不許他做那個。魔鬼起初就向我們的原祖亞當和厄娃灌輸錯誤思想,稱天主是人的對手;現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曾表示「哪裡有天主,人就會滅亡」。

然而,在基督信仰中從未忽略過天主的慈悲。慈悲禧年是重新認識天主真面目的大好時機,因為天主不僅施予慈悲,祂本身就是慈悲。天主並未因人犯罪而改變祂愛人的本性,卻因人拒絕祂的愛而痛苦。天主施予慈悲,同時也伸張正義。天主以慈悲施行正義。

坎塔拉梅薩神父最後祈求天父因著聖子在十字架上帶給我們的救恩,從每個人、家庭及民族心中消除復仇的念頭,使我們在這慈悲禧年中喜愛慈悲,對教宗的邀請作出具體回應,體驗與天主和好的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逾越節三日慶典: 聖週五「救主受難紀念」

聖週五是逾越節三日慶典的第二天,為紀念耶穌的受難及死亡。上主如此愛我們,為我們犧牲自己,從罪惡及死亡中救贖我們。雖然今天禮儀氣氛很嚴肅,但十字架勝利的標記也是同樣明顯。禮儀參與者既是陪伴著基督的苦難,也同時對贖世主及救世者存在著信德和希望。耶穌基督的死亡打開了天主聖三的奧秘,天主的愛正是從痛苦中顯現出來。所以,聖週五的英文名稱為「好的星期五」(Good Friday)。

教會要求信眾於聖週五緊守齋戒的規定,也鼓勵延續這齋戒至逾越節守夜禮

按照極古老的傳統,從今天直至逾越節守夜禮前,除了修和及病人傅油外,不可舉行其他聖事。聖週五最重要的禮儀是「救主受難紀念」(Celebration of the Lord’s Passion),但也適合舉行早禱、苦路及告解。若不能參與救主受難紀念,才可舉行晚禱。

救主受難紀念

根據耶穌死亡的時間,救主受難紀念通常應於下午三時舉行。若有牧民需要(例如在那些當天非公眾假期的國家裡),禮儀可延後舉行,但不可於晚上九時後舉行。若有牧民需要,救主受難紀念也可多次進行。今天禮儀用紅色。祭台不可有祭台布或任何東西,蠟燭台的蠟燭也不應燃點。讀經台也應如此。聖體櫃應是空的,而當然聖體燈也不燃點。

禮儀包括以下部分:

  1. 開端式
    • 輔禮人員與主禮靜默進堂,不可有音樂。
    • 到達祭台前時,主禮及執事俯伏在地向祭台致敬,其他人均跪下,直至主禮起立。
    • 主禮在座前念集禱經,毋須加「請眾同禱」。
  2. 聖道禮
    • 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內容預告基督為我們的罪而受苦。
    • 答唱詠取自《聖詠》卅一,答句取自《路加福音》:「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託在你手中。」
    • 讀經二取自《致希伯來人書》四14-15、五7-9,講述基督的死亡帶來救恩。
    • 宣讀教主受難始末時,不需蠟燭、不顯香、不念「願主與你們同在」,也不在福音書上劃十字。宣讀者可以是執事、司鐸或平信徒,但耶穌的部分須由司鐸讀。宣讀的聖經部分是《若望福音》十八1至十九42。當敘述耶穌死亡時,眾人跪下片刻。
    • 講道應簡短,因為福音已經是最好的默想內容。
    • 信友禱詞以最隆重的方式進行。教會提供十項祈禱意向。每項應由執事、領唱員或聖言宣讀員唱出或讀出,默靜片刻後,主禮領唱禱詞。默靜片刻時,也可邀請信眾跪下。
    • 這十項祈禱意向分別是關於:教會、教宗、教會內其他人、候洗者、其他基督徒、猶太人、不信基督的人、不信天主的人、公職人員,及受苦難的人。
  3. 朝拜十字聖架
    • 顯示十字架共有兩種方式。不論那一式,十字架也被高舉三次。每次高舉時,主禮唱:「請看這十字聖木,救主曾懸於其上。」然後信眾齊答:「請眾同來朝拜。」十字架可由輔祭手持蠟燭陪伴。
      • 第一式:執事或輔禮人員手持用紫色布掩蓋著的十字架,遊行進堂,到祭台前。主禮分別三次逐漸揭開十字架的布,然後高舉十字架。
      • 第二式:主禮及輔禮人員分別於聖堂大門口、聖堂中央、祭台前,高舉十字架三次。
    • 然後是「朝拜十字聖架」的部分。十字架被安置於祭台附近,或由輔禮人員手扶著,讓所有人(包括主禮)上前,向十字架致敬(親吻或鞠躬)。【凡虔敬地參與聖週五朝拜十字架的信友,可獲全大赦(《大赦手冊》13)。獲得全大赦的基本條件包括善領聖體、辦妥告解、為教宗意向祈禱、棄絕對所有罪惡的依戀。】歌詠團可頌唱聖歌,尤其《基督譴責》及關於十字架最適合。
  4. 共融禮(領聖體)
    • 今天普世教會為聖地的基督徒收取奉獻,全數獻給這些受苦的基督徒。他們為基督作見證,縱然受著許多逼害及隨時喪失生命,也繼續堅守聖地。
    • 在祭台鋪上一塊祭台布,祭台布上放上九摺布及禮書。輔祭燃點祭台附近的蠟燭。
    • 執事或主禮穿上肩衣(humeral veil),由手持蠟燭的輔祭陪同,往存放著聖體的地方,恭送聖體盒到祭台上。其他人起立歡迎聖體,期間應保持肅靜,沒有音樂。
    • 主禮帶領眾人念天主經等,直至領聖體,如同普通彌撒,但省略平安禮。
    • 剩餘的聖體應放回本來存放著聖體的地方或另一個地方,但不應放進教堂內的聖體櫃。
    • 主禮念領聖體後經。
  5. 結束式
    • 主禮念特別禱詞,代替所有一般其他的禱詞。
    • 輔禮人員在靜默中列隊離開。
    • 各人離開前,向十字架作單膝跪敬禮。

禮儀結束一段時間後,輔禮人員除去祭台布及附近所有裝飾。除十字架旁以外,聖堂內不可有其他蠟燭燃點。逾越節守夜禮前,祭台布應放回祭台上。

教會鼓勵信眾於聖週六繼續守大小齋,準備逾越節守夜禮的舉行。

 

撰文:Gabriel Chow
圖片:CNS

教宗聖週五苦路默想主題:「天主是慈悲」

blog_1458699153

教宗方濟各將於聖週五3月25日晚上9時15分在羅馬市中心的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活動。今年的默想主題為「天主是慈悲」,由意大利佩魯賈總主教瓜爾蒂耶羅·巴塞蒂(Gualtiero Bassetti)樞機撰寫。巴塞蒂樞機表示,在恐懼、悲痛、迫害和暴力面前,慈悲是天主向眾人施恩的渠道。樞機還引用意大利兩位司鐸馬左拉里(Mazzolari)和圖羅爾多(Turoldo),以及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省思受迫害的基督徒、在集中營被屠殺的猶太人、四分五裂的家庭和今日權貴之人的炫耀。

基督走向哥耳哥達的苦路是天主賜予人的巨大恩典。在這慈悲禧年的行程中,巴塞蒂樞機願意在苦路默想中彰顯天主對人無邊無際的愛。這份愛反對人性的小氣,參與世界的苦難,遇到「十字架的絆腳石」。耶穌遭受鞭打和屈辱的身體指出了「正義的道路」;「天主的正義能把最殘暴的苦難變為復活的光明」。然而,若我們像比拉多那樣,害怕失去保障而拒絕天主的真理,或者害怕差異、害怕外鄉人和移民,我們就不會發覺基督的面容。

耶穌在十字架的重負下第一次跌倒令我們心生疑問:「人的苦難有時是不是荒謬的?」實際上,在人性的羈絆中包含著「無限的自由和內在的力量」,這是前所未有的基督神示。因此,我們向天主提出的為什麼,就成了「為在集中營被屠殺的猶太人、為因信仰而被殺害的基督徒、為一切迫害的遇難者」的祈禱。

巴塞蒂樞機指出,從耶穌與祂母親瑪利亞的相遇,我們看到家庭的圖像,家庭乃是「共同生活不可剝奪的細胞和人際關係不可替代的紐帶」。在聖婦維羅尼加為耶穌擦拭面容的溫柔舉動中,我們又看到那種不畏犧牲、挑戰一切的強烈愛情。耶穌的第二次跌倒教導我們,罪使我們多次跌倒,我們不能靠自己得救。祂的第三次跌倒讓我們想到分裂的家庭、沒有工作的人、飄蕩的青年人。因此,樞機特別為那些因婚姻失敗、遭受不幸或前途渺茫而“跌倒在地”的人祈求天主。

巴塞蒂樞機然後把被人剝去衣服的耶穌和戀童癖的受害者、遭受虐待或尊嚴受損的人聯繫起來。然而,耶穌的十字架散發著「被掠奪的大能」、「謙卑至極的智慧」、「自我犧牲的愛」。關於那兩個與耶穌一同被釘十字架的強盜,巴塞蒂樞機說:其中一個建議「逃脫十字架、消除痛苦”,採納了“丟棄文化的邏輯」;另一個則舉目向上,接納天主的旨意,向「愛與寬恕的文化」敞開心懷。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但祂的死亡是「信德見證最盛大的慶典」,一如許許多多殉道者的死亡,以及幾個世紀來「當代世界真正使徒」的死亡,例如:馬希連·國柏(Maximilian Kolbe)、埃迪特·施泰因(Edith Stein)。當基督在世的行程結束時,「信德的力量」在祂的見證人中顯露出來。阿黎瑪特雅人若瑟懷著「接納、不求回報和愛」向比拉多要回耶穌的遺體,並以「簡樸」、「節儉」的方式埋葬了耶穌。樞機強調,這與現世權貴之人葬禮中的炫耀、庸俗化和奢華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的墳墓雖然關閉了,但死亡並非一切的終結,因為天主正在耶路撒冷的那座幽暗墳墓中「無聲無息地行動,在祂所愛的人当中醞釀新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跨地域「線上苦路」活動

感謝天主教網路平台麥力及各工作人員在4月3日聖週五晚上舉行的跨地域「線上苦路」。當天的「線上苦路」現可在線重溫 ,影片由麥力提供。

線上苦路在線重溫

宣傳短片

blog_1427298494

天主教網路平台麥力將於台北時間4月3日聖週五晚上8時(加東時間4月3日聖週五早上8時),舉行一個跨地域的「線上苦路」[Read more…]

今年聖週五拜苦路默想的關鍵詞是「守護」

blog_1426018460

教宗方濟各委託諾瓦拉榮休主教科爾蒂(Renato Corti)為今年聖週五,在羅馬鬥獸場舉行的拜苦路活動撰寫默想禱文。默想內容從教宗方濟各第一次彌撒講道中提及的聖若瑟的形象、瑪利亞和耶穌的守護者,得到啟發。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