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不要忘記窮人,基督徒不可對他們轉面不顧

圖片:Vatican Media

“請不要忘記窮人!”這是教宗方濟各在第8屆世界窮人日彌撒的講道中,向教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我們每個人和所有人”發出的呼籲。這台彌撒於11月17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在彌撒中主祭,大殿裡擠滿了窮人,彌撒後他們在保祿六世大廳與教宗共進午餐。

在此時的黑暗中閃爍著不可動搖的希望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重溫當天彌撒中誦讀的《馬爾谷福音》的章節,指出耶穌先是告訴門徒們祂將受到的苦難,描述那些目睹耶路撒冷被毀的人的心境,但也立即談到人子的光榮到來(參閱:十三24-26)。教宗表示,“正當一切似乎崩潰之際,天主來到,天主臨在,天主聚集我們,使我們得救”。

“耶穌邀請我們有一種更敏銳的眼光,有能“解讀”歷史事件的雙眼,即使在我們的內心和時代處在焦慮時,我們也能發現一種不可動搖的希望在閃耀。”

在世界的不義面前感到焦慮和無能為力

在當天的世界窮人日,教宗邀請眾人反思兩個現實,即“焦慮和希望”,它們“在我們內心的戰場上始終在彼此角逐”。首先是在當代彌漫的焦慮情緒,“社交媒體誇大問題和創傷,使世界變得更加不安,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性”。教宗強調,如果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這些事件的敘述上,焦慮就會在我們內心占據上風”,因為今天也如福音段落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看到太陽昏暗,月亮不再發光,我們看到飢餓和貧困令許多弟兄姐妹難以忍受,我們看到戰爭的恐懼和的死亡”。

“我們目睹周圍,不義給窮人造成痛苦,但我們也尾隨那些認命的人的思維,他們因安逸或懶惰,認為‘世界就是如此’,‘我無能為力’。於是,基督信仰也淪為一種無害的虔誠敬禮,既不打擾當權者,也不做出具體的愛德行動。”

耶穌的復活燃起希望

接著,教宗援引《福音的喜樂》勸諭,提醒眾人,“當不平等現象加劇,經濟壓迫最弱勢群體,當社會沈迷於金錢和消費的偶像崇拜時,窮人和邊緣化的群體就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等待” (參閱54)。但在當天福音描述的末世場景中,耶穌也“燃起希望”,稱人子“帶著大威能和光榮”降來,由四方聚集“祂的選民”(谷十三27)。如此一來,祂“擴展我們的目光,使我們即使在世界的不穩定和苦難中,也能學會感受到天主之愛的臨在,祂接近我們、不遺棄我們、為我們的救恩施展作為”。

“同樣,我們也蒙召去解讀我們塵世生活的境遇:在似乎只有不義、痛苦和貧困的地方,正是在那悲慘的時刻,上主接近我們,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使生命煥發光輝。”

你注視所幫助的人的眼睛嗎?

教宗解釋,為能如此做到,我們必須“憑著我們基督徒的關懷,憑著我們基督徒的友愛”。“這不是把一枚硬幣扔到需要幫助者的手上。對於施捨的人,我會問兩件事:‘你是觸摸他人的手還是扔下硬幣?你是看著你所幫助的那人的眼睛,還是望向別處?”

接近窮人的痛苦

教宗最後表示,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應藉助聖神的力量在世界上播撒希望。“即使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變得濃厚,我們依然能夠而且必須點燃正義與團結互助的光”(參閱:《眾位弟兄》通諭,9-55)。

“祂的恩寵使我們發光,使我們充滿憐憫和仁愛的生活成為上主臨在的標記,始終接近窮人的苦難、撫慰他們的創傷並改變他們的命運。”

追思已亡節:教宗方濟各在靜默中追思亡者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日追思已亡節上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勞倫蒂諾(Laurentino)公墓,在那裡主持彌撒,紀念亡者。在彌撒前,教宗來到一座「天使花園」靜默祈禱,那是一塊大約600平方米的綠色地帶,獻給那些因中斷妊娠而未曾出生的胎兒。「為失去孩子的人祈禱」是教宗11月份的祈禱意向。

教宗在彌撒講道時刻,低下頭,在靜默中為亡者祈禱。教宗誦念祈禱詞:

「主啊!我們塵世的生活如同一縷氣息,請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年歲,賞賜我們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死亡時並非歸於泯滅,而是一道邁向永生的門檻。之後,教宗降福了在場的所有人,並為亡者祈禱,祈求天主安慰那些遭受離別痛苦的人。」

最後,教宗接見了「希望之火」(Scintille di speranza)團體的成員,這是一個由母親們組成的團體,她們因不同的原因失去了自己孩子。她們將一條白色的圍巾送給教宗並表示:「這是我們對教宗的擁抱,也象徵著我們的孩子對教宗的擁抱,並感謝教宗的親臨,這是一個愛的見證,通過愛的途徑,更能接近我們的孩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閉幕彌撒:成為行走的教會,分享福音的喜樂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我們不需要一個坐視不顧的教會,而需要一個如同盲人巴爾提買那樣的教會,扔下心灰意冷的外衣,將自己的盲目託付於上主,站起來,跟隨祂且與祂同行,傾聽世界的呼聲,弄髒雙手去服事上主,將福音的喜樂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這是教宗方濟各為同道偕行的教會描述的圖像。教宗於2024年10月27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為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落下帷幕。

以下是教宗彌撒講道的全文:

福音向我們介紹了巴爾提買,一個被迫在路邊乞討的盲人,一個被拋棄、毫無希望的人。然而,當他聽到耶穌經過時,便開始向祂呼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聲呼喊自己的痛苦,向耶穌表達自己重見光明的願望。當所有人被他的聲音打擾而責備他時,耶穌卻停下腳步。因為天主總是聆聽窮人的呼聲,在祂面前,沒有任何痛苦的呼喊會被忽視。

今天,在本屆世界主教會議結束之際,心懷我們所能共同分享的感恩之情,讓我們停下來反思這位盲人身上發生的事:起初,「他坐在路邊乞討」(谷十46),而最後,在耶穌的召喚下,他重獲視力,「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谷十52)。

福音告訴我們關於巴爾提買的第一件事,是他坐在那裡乞討。他的姿態是典型的一個被困在自己痛苦中的人,坐在路邊,彷彿除了等著逾越節經過耶里哥城的朝聖者施捨,什麼也做不了。然而,正如我們所知,真正的生活,不能坐在原地:活著就要一直在前進,踏上旅程,擁有夢想,作計劃,向未來敞開心懷。盲人巴爾提買也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盲目,這盲目阻礙我們,讓我們坐在遠處,使我們停滯不前,徘徊在人生的邊緣,失去希望。

這能讓我們除了思考個人的生活,也反思我們如何作為上主的教會。在前行的道路上,有許多事情能使我們變得盲目,無法認出上主的臨在,也沒有準備好面對現實的挑戰,有時甚至不知道如何回應那些向我們發出呼聲的諸多問題,就像巴爾提買向耶穌的呼喊。然而,面對今日男男女女的問題、當代的挑戰、福傳的緊迫,以及人類的許多創傷,弟兄姐妹們,我們不能坐在原地。一個坐著的教會,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退出了生活,把自己局限在現實的邊緣,這樣的教會就有可能陷入盲目,沈浸在自己的困窘中。如果我們仍然坐視不理,就會繼續看不到我們牧靈的緊迫性,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諸多問題。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聖神,使我們不要坐在我們的盲目中,盲目能喚來世俗,世俗能喚來安逸,安逸能喚來封閉的心。請不要坐在我們的盲目中。

相反,我們要記住:上主會經過,上主每天都經過,上主總是經過並停下腳步,關照我們的盲目。我呢,我聽到祂在經過嗎?我能夠聽到上主的腳步聲嗎?上主經過時,我能分辨出嗎?若世界主教會議推動我們成為如巴爾提買般的教會,那將是美好的:一個門徒的團體,聽到上主經過時,會感受到救恩的震撼,被福音的力量喚醒,開始向祂呼喊。要這樣做,聆聽世上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的呼聲:那些渴望發現福音喜樂和那些疏遠的人的呼聲;那些冷漠者無聲的呼聲;那些受苦者、貧困者、邊緣人的呼聲、被工作奴役的兒童、他們在世界許多地區因工作而被奴役;聆聽破碎的聲音,聆聽那些甚至不再有氣力向天主呼喊的人們的破碎聲音,因為他們已無力發聲或心灰意冷。我們不需要一個坐視不顧的教會,而需要一個傾聽世界呼聲的教會,我這樣說,也許有人會反感,我們需要一個不怕弄髒雙手去服事上主的教會。

接著,讓我們來看第二個方面:如果說起初巴爾提買是坐著的,我們看到,他最終“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這是福音典型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他成了耶穌的門徒,跟隨了祂。事實上,在他向耶穌呼喊之後,耶穌停下來,將他叫過來。巴爾提買從坐著到跳起來,隨即重見光明。現在,他能夠看見上主,認出天主在自己生命中的作為,終於能跟在祂後面行走。我們也如此,弟兄姐妹們,當我們停滯不前、安於現狀時,當我們作為教會找不到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的力量、勇氣和膽識,以及必要的開誠布公時,請記住,我們總要回歸上主,回歸福音。回歸上主,回歸福音。每當上主經過時,我們必須總是且重新聆聽祂的召喚,這召喚讓我們重新站起來,帶我們走出盲目。然後,我們再次跟隨祂,與祂一同前行。

我要強調的是,福音説巴爾提買“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這是同道偕行教會的一個形象:上主召叫我們,當我們坐著或跌倒時,祂扶起我們,賜給我們新的視力,使我們在福音的光照下看見世界的不安和痛苦。如此一來,我們仰賴上主重新站立,我們體驗到“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的喜悅。跟隨上主是在路上跟隨祂,不是關閉在我們的安逸中跟隨祂,不是在我們想法的迷宮中跟隨祂:是在路上跟隨祂。我們要始終牢記:不要獨自或按照世俗的準則行走,而要在路上一同跟隨祂,與祂同行。

弟兄姐妹們:我們不要一個坐著的教會,要一個站立的教會。不要一個不作聲的教會,要一個聆聽人類呼聲的教會。不要一個瞎眼的教會,要一個被基督光照的教會,將福音之光帶給他人。不要一個靜止不動的教會,要一個傳教的教會,在世界的道路上與主同行。

今天,當我們為共同走過的路,向天主感恩的時候,我們可看到並敬仰經過精心修復的聖伯多祿古老座椅的聖髑。懷著信仰的驚嘆來默觀它,我們要牢記這是愛的座椅、合一的座椅、慈悲的座椅,正如耶穌吩咐伯多祿宗徒那樣,不是統治他人,而是在愛德中服事他人。欣賞這座如今比以往更加輝煌壯觀的貝尼尼華蓋時,我們會重新發現它勾勒了整個大殿的真正焦點,即聖神的光榮。這便是同道偕行的教會:一個以聖神恩典為首席地位的團體,聖神使我們在基督內成為兄弟姐妹,並將我們引向祂。

弟兄姐妹們,我們要滿懷信心地繼續一起行走的旅程。今天,天主聖言也在對我們重復那對巴爾提買所說的:「放心!起來!祂叫你呢!」 我聽到在叫我嗎?這是應詢問自己的問題。我聽到在叫我嗎?我是否感到虛弱,無法站起來?我是否請求幫助?請扔下我們心灰意冷的外衣,將我們的盲目交托給上主。我們要站起來,帶著福音的喜樂,將它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周守仁樞機講道分享: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乙年)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 乙年

創  2:18-24

希  2:9-11

谷  10:2-12

相信我們現代的人不會以為自己可以隱居山林內,完全不再與人或經濟交易有任何接觸的。就是在山上可以狩獵和耕種,生活裏總會有些需要的和其他人購買或以物易物的。所以,為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就沒有可能完全不用有其他人的存在。我們始終都需要有同伴和我們同道偕行的。

今天的第一篇聖經取自《創世紀》,當中提及上主認為「男人」單獨一人是不好,不健康的。所以就為他做了一位助手,是個「女人」。我當了主教後也有一位得力的助手,是教區為我聘請,授命於我的。但創世紀所提及的「助手」應該不是這種受聘和有從屬關係的人士。這裡的助手是指有親密關係的伴侶,可以互相補足,和對方一起可以幸福地生活及成長的。

且看男與女的身體構造就不難看到他們是可以怎樣配合和補足的了。雖然有人認為男人是大腦,女人是心臟。但這種分類法也未免太粗疏了。我也認識很細心,懂得用心來體驗生活的「暖男」。我也認識很有分析能力和十分聰明的「女強人」。無論是怎樣,一個上天賜予的幸福配搭就是能夠互相配合和補足。兩人成為一體,共同的心靈和意志的瑧境,所以是不可折散的。

可是,天作之合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相反的是可以走過一段時間的困難和逆境中堅持的愛,才會讓雙方愛的質素更加昇華,愛得更深,更真實。正所謂「患難見真情」。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就肯定是為了眾生在他患難時得見他的真情了。

但是要這樣地愛不是每個人或每對夫妻都可以承受得來的。因為若是真的不能夠或不願意承受下去,剩下來的只可以是心硬地要求異離。梅瑟就可能是因為體恤了百姓的輭弱人性而立了法容許人休妻的,但卻不包括休夫!可是這不能代表必定是上主的意思。只是人的法律開了一道方便門而已。當然 ,有些婚姻開始之先就是錯配,甚至可以說是在法律的角度下它是無效的。但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最後,與我們一起走人生路的上主,基督藉着聖神的陪同下和我們緊密地在一起,每天都在我們的心中嘗試與我們交流,鼓勵、安慰、提點和警醒我們。我們都是來自同一位上主,同一個源頭的。 所以,大家都是弟兄姊妹。耶穌可以讓自己為了我們這些手足們而死,我們也要效法他為更大的善與愛隨時準備犧牲自己。

有婚姻關係或當過父母的必然可以明白。父母為了子女的需要,夫妻為了維持婚姻關係及讓它得以成長,就是自己的犧牲看似沒有可見的回報,他們仍然是相信為了愛,為了對方,為了一個共同期盼的未來,這些犧牲都是有意義的。其實,受造界也需要我們這份犧牲的精神,環保才可以有機會成功。

愛得更大更深的,犧牲雖大,但它的意義才是讓願意犧牲的人喜樂與滿足的渠道。

+ 周守仁

教宗在新加坡主持彌撒:接納眾人,沒有偏愛和區別

圖片:Vatican Media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些美好事物且存留下來,那只是因為在許多和不同的環境中,愛勝過了仇恨,關懷勝過了冷漠,慷慨勝過了自私」。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9月12日下午在新加坡國家體育場主持彌撒時,表達的思想。

5萬人參加了教宗主持的彌撒,就連足球場也坐滿了人。教宗抵達這偌大的體育場後,乘坐高爾夫球車在田徑跑道上長長地轉了一圈,問候在場的信友們,也向走近他的兒童和許多坐輪椅的病患打招呼;他在一對已婚夫婦的宗座降福書上簽名,與年幼的孩子拍了許多自拍照,並贈送《玫瑰經》念珠給所遇到的人。

愛才能建設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感謝新加坡教會「有豐富的恩典、朝氣蓬勃、不斷成長,並與其他教會團體及宗教保持建設性的對話」。教宗也對「令人驚嘆的國家體育場建築群」表示欣賞,強調如同世界上留下「積極標記」的任何一座建築物那樣,「讓這些壯觀建築物能夠建起的,不是金錢、不是技術,也不是工程,儘管它 是非常有用的途徑,而是愛」。

教宗引用彌撒中誦讀的聖保祿致哥林多信徒書信中的話,強調「愛才能建設」。教宗說:「事實上,任何一個善行的背後可能沒有傑出、強壯、富有、有創造力的人,但仍有如同我們一樣的脆弱男女,為他們而言,沒有愛,就沒有生命、沒有動力、沒有行動的理由,以及沒有力量去建設。」

沒有愛則一事無成

「如此一來,這個擁有數千座摩天大樓和大膽建築的大都會便成了一個標記:在每件作品的背後,都能發現許多愛的故事,它們來自在團體中彼此團結的男人和女人、為國家奉獻的公民、關心家庭的父母、專業人士和工人。」教宗繼續解釋說:「這些故事都寫在我們房屋的門面和街道的小路上,這些故事的記憶必須傳承下去,以提醒我們,沒有愛,持久的事物就無法誕生和成長。」

「有時宏偉壯觀的計劃能讓我們得意忘形,幻想能依靠自己,成為自己、自己的財富、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幸福的主人,但最終生活將我們帶回到唯一的現實:沒有愛,我們什麼都不是。」

尊重所有人

教宗強調:「信德能證實這一點,它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愛與被愛的根源乃是天主本身,天主無償地賜予我們生命,將我們從罪與死亡中釋放出來。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天主之愛的反映。」

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在 1986 年訪問新加坡時說過的話,進一步表示:「這愛的特點是極尊重所有人,不論他們的種族、信仰或任何使他們與我們不同的事物。」

接納所有人

「只有一種驚奇,它比我們在人手工程面前所感到的驚奇還要更大,那就是以更大的欣賞和尊重來接納。換句話說,接納我們每天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兄弟姊妹,沒有偏愛,也沒有區別,正如新加坡社會和教會作出的美好見證,她的種族如此多樣化,同時又如此團結一致。在天主眼中,最美麗的建築、最珍貴的寶藏、最有收益的投資就是我們,是我們這些蒙受同一個天父所愛的子女,而我們則蒙召去傳揚愛。」

回應天主無限的愛

教宗接著提到一些去實際踐行天主之愛的男女的典範:首先是聖母瑪利亞,當天教會禮儀剛好紀念聖母瑪利亞聖名。教宗說:「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天父的愛以最完美、最全面的方式彰顯出來:那就是一個母親的溫柔,她理解並寬恕一切,從不遺棄我們。」

「另一位是方濟各·沙勿略,他是這片土地所敬愛的聖人,在1544年寫給依納爵·羅耀拉及最初同伴的信中,表達了願意前往當時所有的大學,像瘋子那樣到處呼喊,撼動那些知識多於愛德的人,使他們受到推動為愛兄弟姊妹而成為傳教士 ,從內心深處說:『上主,我在這裡;你願意我做什麼?』」

說到這裡,教宗建議:「將這句話變成我們自己的話:『上主,我在這裡;你願意我做什麼?』讓這句話不僅在這幾天陪伴我們,而且也作為恆久的承諾,隨時準備回應愛和正義的邀請,今天這仍然是來自天主無限大愛的邀請。」

見證的火焰

彌撒結束時,新加坡總主教吳成才樞機感謝教宗的臨在,繼38年前聖若望保祿二世來訪後,伯多祿的繼承人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樞機表示:「如果說這次訪問點燃了我們信德的火焰,這是讓它在我們心中燃燒得更旺。」樞機的願望是,加固合一的聯繫,走在同道偕行和對話的道路上,保持「共融」、推進使命。唯有如此,教會才能為人類帶來希望,成為「基督的燈塔,愛與慈悲、憐憫、正義與包容的燈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東帝汶主持彌撒:孩童向我們展現卑微渺小的重要性

圖片:Vatican Media

東帝汶首都帝力西部濱海地區塔西·托魯廣場9月10日傍晚變成了敬禮天主的神聖場所,將近60萬人,也就是該國半數的人口聚集在這裡,參加由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的露天彌撒。在夕陽餘暉下,東帝汶的傳統舞蹈為感恩祭做了鋪墊,教宗用西班牙語講道,由東帝汶司鐸分段翻譯成該國官方語言德頓語。

嬰孩的誕生

當天禮儀的讀經和福音以德頓語恭讀,圍繞著一名嬰孩的誕生(參閱:依九1-6、路一26-38)。教宗緊扣這個主題,重申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說:「有一嬰孩為我們誕生了。」

教宗闡明,這些話最初是對耶路撒冷的居民說的,當時「那座城正處於繁盛時期」,卻道德淪喪。即使城市富裕闊綽,窮人卻被遺棄、忍飢挨餓,不忠的情況比比皆是,宗教敬禮「變得越來越只是形式主義」。

因此,依撒意亞先知來宣講天主所開啟的「新視野」。天主無論如何都不會「用軍力、武器和財富」來救他們,而是「通過一個兒子這份禮物」。

嬰孩是祝福也是記號

教宗繼續指出,「在世界每個地方」,嬰孩的誕生都是「喜樂與歡慶的光明時刻」,注入「對善的渴望,回歸純淨與簡樸」。

教宗強調:「東帝汶這裡有那麼多嬰孩,這是多麼美妙的事!你們是個年輕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你們土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生命力。」

這是一份大禮,更是一個記號,提醒眾人務必要「為嬰孩、為弱小者騰出空間,接納他們、照顧他們」。

把自己變得卑微渺小

嬰孩誕生的這個記號也敦促我們要把自己變得卑微渺小。教宗鼓勵說:「我們不要害怕在天主和他人面前把自己變得卑微渺小。為了讓弟兄姐妹能過得更美好、更幸福,不要害怕失去我們原本的生活,付出我們的時間,改變我們的計劃並作出一些犧牲。」

他解釋道,這是「因為真正的君王風範是為了愛而奉獻生命,如同聖母瑪利亞和耶穌那樣。耶穌在十字架上付出一切,變得卑微渺小、無力自保、軟弱無助(參閱:斐二5-8),好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天父的國裡得到一席之地(參閱:若十四1-3)」。

一生謙卑的聖母

聖母瑪利亞也明白這個道理。教宗指出,聖母選擇了「一生卑微渺小,她服務、祈禱,為了給耶穌讓位而退居幕後。即使這要她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她不太了解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她依然這麼做。

教宗最後鼓勵所有人「在世界上反映出天主聖愛那強烈卻溫柔的光」,用當天禮儀的答唱詠祈求上主「從塵埃裡提拔弱小的人,由糞土中舉揚窮苦的人,叫他與貴族的人共席,也與本國的王侯同位」(詠一一三7-8)。

建設國家進程中重要一步

彌撒結束之際,帝力總主教杜卡莫(Virgílio do Carmo da Silva)樞機向教宗表達了感激之情。樞機說:「今天,塔西·托魯這地方再次成了東帝汶人民一個歷史性事件的中心。」如果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上次的訪問對於東帝汶獨立建國的「自決進程」來說是「關鍵的一步」,那麼今天教宗方濟各的臨在就是「國家及其身份和文化建設進程的重要一步」。

彌撒禮成後,教宗換下祭衣,乘車繞場問候了參禮的信友們。在場眾人揮舞著手中的梵蒂岡國旗和東帝汶國旗,熱情洋溢,高聲歡呼。直到夜幕降臨,信眾依然不減熱火,他們打開手機的手電筒揮動著,高唱聖歌,遲遲不肯散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莫爾斯比港主持彌撒:天主是我們人生的指南針

圖片:Vatican Media

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斯比港約翰·吉斯爵士體育場9月8日主日成了教宗方濟各與當地天主子民一起向天主獻上感恩祭的神聖場所。大型的白色舞台化為祭台,支柱畫上了原住民五顏六色的圖騰。身穿綠色祭衣的教宗,舉目所見皆是黃色、紅色、米色的鮮豔羽毛,呈現出巴布亞新幾內亞「在差異中的和諧」。共祭神長們踩著鼓聲及歌聲的節奏,朝著祭台邁進。這台彌撒用英語舉行,參禮者共有3.5萬人,有些人從半夜兩點開始等候教宗,與莫爾斯比港的一些司鐸一起「守夜」。彌撒一開始,歡樂的氣氛便有所收斂,全場沉浸在靜心祈禱的氛圍中,聆聽以皮欽語和克里奧爾語恭讀的兩篇讀經。

勇氣

勇氣與希望是伯多祿繼承人此行帶給這個「如此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國的訊息。教宗在講道中闡明,巴新人民會覺得與世人、與上主隔絕,但他們其實「在聖神內、在上主內團結合一」。

「上主今天也對你們說:『巴布亞人民,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你要開放,向福音的喜樂開放、向與天主的相遇開放、向弟兄姊妹的愛開放。』願我們任何人都不要對這份邀請裝聾作啞。」

封閉的心

教宗指出,今天的人也會跟《馬爾谷福音》中的聾啞者一樣(谷七31-37),因為一個人若是把自己當成唯一的準則,他就會聽不見、看不到,無法與他人溝通交流,「受困於自己的聾啞」。為此,教宗鼓勵大家把目光放得更遠,同時也警惕心靈的無所作為。

「心靈的聾啞取決於我們的自我封閉,我們對天主、對他人關上了門:自私心態、冷眼旁觀、害怕冒險、埋怨、仇恨,以及還能繼續列舉的一大串。這一切使我們彼此疏遠:遠離天主、遠離弟兄姊妹,甚至遠離我們自己;它使我們遠離生活的喜樂。」

天主的親近

「對於這種疏遠,天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以耶穌的親近」來回應。「祂是親近人們的天主、慈悲憐憫的天主,祂眷顧我們的生活,超越一切距離」。

指南針

治癒了聾啞者的是耶穌。「事實上,當我們感到彼此疏遠時,或者當我們選擇與天主、與弟兄姐妹、與異己者保持距離時,我們就自我封閉,把自己關在自己裡面,結果只是繞著自己轉,對天主聖言、對近人的吶喊充耳不聞,因為我們無法與天主、與近人交談」。

「『開了吧!』這是最重要的事:我們要向天主敞開、向弟兄姐妹、向福音敞開,使之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南針。」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走這條道路,效法真福馬祖科尼(Giovanni Mazzucconi)的芳表。他是宗座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在仇恨信仰的浪潮下遇害身亡。「他在重重困難和敵意中,將基督帶到你們中間,不讓任何人對救恩喜訊裝聾作啞,卻使人人都能開口傳唱天主的聖愛。」

向加強軍備說不,願各國和受造界得享和平。教宗方濟各9月8日主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斯比港約翰·吉斯爵士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後,帶領在場約3.5萬人誦念《三鐘經》。教宗懇請聖母的轉禱,願世人能和諧共處、團結一心。

「從這片蒙造物主所祝福的土地,我願與你們一起呼求至聖聖母瑪利亞的轉禱,為所有民族懇求和平之恩。我尤其為亞洲、大洋洲與太平洋這個世界上遼闊的地區祈求和平。和平,願各國享有和平,也願受造界得到和平。要向加強軍備和過度開發共同家園說不!向各民族與各文化的相遇說是,向人與萬物的和諧說是!」

願聖母助佑基督徒皈依

接著,教宗邀請信眾向聖母祈禱,並將「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教會的旅途」託付給聖母瑪利亞。教宗懇求進教之佑聖母瑪利亞護佑家庭,鞏固其團結,使「青年的夢想美好又有勇氣」,扶助並安慰「老人」,寬慰「病患和受苦者」。教宗也懇請聖母助佑所有基督徒轉向「天主的計劃、那些為人類大家庭帶來和平與正義的計劃」。

法國露德聖母朝聖地淹水

適逢9月8日聖母誕辰瞻禮,教宗最後念及「不幸遭到洪水打擊」的法國露德聖母朝聖地。該地區豪雨成災、河水暴漲,露德朝聖地部分區域淹水,聖母岩洞暫時關閉數小時。朝聖地表示,由於水災發生在深夜,沒有任何人受傷。朝聖地其他區域依然向公眾和朝聖者開放。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雅加達主持感恩祭:建設和平的文明,播撒愛的種子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雅加達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在格羅拉蓬卡諾(Gelora Bung Karno)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在進入會場前,教宗先與雅加達的總主教蘇哈約(Ignatius Suharyo)樞機乘座車在鄰近的馬迪亞(Madya A)體育場繞場一週,問候聚集在那裡的信友們並接受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總統的問候。

然後,教宗來到格羅拉蓬卡諾體育場,一直面帶微笑地向人群致意,兩個體育場大約有 10 萬人。教宗在綠帽、黃帽和紅帽之間穿梭,並親吻在場所遇見的兒童。各式各樣的小旗不斷地揮舞,許多人用意大利語高呼:“教宗方濟各萬歲!”這些都反映出他在印尼的三天內,眾人對他的愛戴和情感。

希望的建設者

格羅拉蓬卡諾體育場在印尼實屬最大,而且在世界上最為明亮而引以自豪。體育場的看台以白色為主調,那裡有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教宗就在這個地方為印尼的信友們主持彌撒聖祭,鼓勵他們“繼續不厭其煩地夢想和建設和平的文明”、播撒愛的種子、信心百倍地“走對話道路”,以他們特有的微笑繼續 “仁慈和親切”地待人。

讓聖言成為生命

聆聽聖言和活出聖言,這是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闡明的兩個基本態度,二者在當天彌撒的福音中不可分離。教宗表示,首先是聆聽聖言,然後將所聽到的聖言生活出來,如此我們才不會成為“欺騙自己的徒勞的聆聽者”,只用耳朵聽,卻不改變“思想、感覺及行為的方式” 。(參閱:雅一22)

教宗說:“賜予我們、我們所聆聽的聖言要求成為生命、轉化生命並在我們的生活中具體實踐出來。”

行程上的指南

彌撒福音講述耶穌在船上教訓群眾,教宗從中受到啟發,強調“人的心總是在尋求一個真理,使他們對幸福的渴望得到滿足”。但要當心,我們不應只滿足於“人的話語、這個世界的標準,以及塵世的判斷”,我們需要一道照亮的光、使心靈的沙漠得以解渴的活水。

“弟兄姊妹們,在世人話語的茫然與虛妄中,我們需要天主聖言,這是我們旅途中唯一的指南,在眾多的傷痛與迷惘中,這是唯一能將我們引領到生命真諦的話語。

教宗繼續表示:“若我們謙卑地迎接耶穌進入我們生命的小船,為祂騰出空間,聆聽祂的聖言,並讓聖言來質詢、震撼及改變我們,我們的信仰生活就開始了。”

勇於冒險

然而,觸動我們的聖言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聖言“要求我們改變我們的目光,讓我們的心轉變為肖似基督的心;召喚我們在世界的海洋中勇敢地撒下福音的網”。這意味著去冒險、大膽地划向深處,儘管存在放棄的誘惑。

“上主以祂聖言所激起的力量,也要求我們划向深處,離開惡習、恐懼和平庸的死水海岸,敢於過上一種新的生活。魔鬼喜愛平庸!它從那裡進入,毀壞我們。”

靜默思索自己的挫敗

伯多祿聽從耶穌,儘管一夜未捕到魚,空網而歸。教宗說,我們也要像伯多祿那樣,信賴耶穌,“建設一個更公正的社會”、“在和平與對話的道路上奮勇向前”,這是印度尼西亞早已劃定的道路。關於人的挫敗,教宗邀請眾人在靜默中進行反思。

“失敗會抓住我們,讓我們成為它的俘虜,不可如此:不可成為失敗的俘虜,與其注視我們的空網,不如注視耶穌,信賴祂。不要看你的空網,要看耶穌,注視耶穌!祂會使你行走,使你一切順利:你要信賴耶穌。划向深處和再次撒網,我們總是要冒險,即使我們經歷了挫敗的夜晚,一無所獲的失望時刻。現在我要讓大家靜默一下,你們每個人都想想自己的挫敗。注視這些挫敗,我們要冒險,聽從天主聖言,勇敢向前進。”

為教會的益處一起行走

當天是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紀念日,教宗提到這位聖女的一段極美的話語:“若我們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給出,我們就把空無給出。要記住,即使你沒有任何收穫,你也要從不厭煩地播種。”教宗說,這就是送給印尼人民的贈言,他們蒙召以和平的名撒網、划向深處。

“為了教會和社會的益處,你們要一起行走!你們要做希望的建設者,那是不會落空的福音的希望,為我們敞開無窮盡的喜樂。”

信仰、友愛、憐憫

彌撒結束時,雅加達的總主教蘇哈約樞機向教宗致詞,感謝他“不遠萬里、不辭辛苦”來到這個國家,表達他的關懷。總主教提到,信友們以祈禱和教宗此行的座右銘:信仰、友愛、憐憫,這三個詞為教宗的到訪做準備。教宗答道,“我在你們當中的訪問即將結束,我願意為我所受到的美好款待表示衷心的感謝”。教宗也感謝印尼當局和當地教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彌撒:在消費主義麻痺人心的社會裡,信仰是絆腳石

圖片:Vatican Media

面對社會和政治對我們提出的種種挑戰,需要信仰這個絆腳石。在意大利天主教會第50屆社會週閉幕之際,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7月7日主日上午在該國東北部城市的里雅斯特主持彌撒聖祭,作出這項勸勉。當天共祭的有98名神長和260名司鐸,在場約有8500名信友。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希臘東正教會和信義宗教會的主教及牧者也參加了這台彌撒。

手指伸入社會傷痕的信仰

教宗指出,我們不需要自我封閉的宗教情愫,它在舉目望天時一點也不關心塵世所發生的事。相反地,我們的信仰應當扎根於那位降生成人的天主,祂進入歷史,醫治破碎的心。

「信仰使良心從麻痹中甦醒,把手指伸入社會的傷痕,對人類和歷史的未來提出疑問。這是一份急切不安的信仰,幫助我們克服心靈的平庸和懶散,並在往往因消費主義而麻木、無感的社會裡,成為扎進去肉裡的一根刺。更重要的是,信仰掃除人自私自利的各種盤算;信仰譴責罪惡,伸出手指痛斥不公義,打亂仗勢欺人者的計謀。多少人濫用信仰來剝削他人?那稱不上是信仰。」

消費主義、心靈毒瘤

教宗問道:「你們有沒有想過,消費主義、那急於浪費又渴望擁有更多的形態,是否進入了你們的心靈?消費主義是一道傷疤、是害心靈生病的毒瘤。」它使人變得自私自利、只關心自己。

信仰的絆腳石

接著,教宗回到主日福音(參閱:谷六1-6),邀請每一個人效法主耶穌。祂親自活出了「平凡日子的預言,進入子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歷」。祂在納匝肋時,如同眾先知那樣被本鄉人拒絕,成了一塊絆腳石、令人反感的緣由。

教宗解釋道,「絆腳石妨礙這些人在耶穌身上認出天主的臨在。這塊絆腳石即為『祂是真人』的事實」。祂成了軟弱的,「甚至道成肉身、紆尊降貴為門徒們濯足」。

「弟兄姊妹,絆腳石即在於此:一份奠基於『真人真天主』的信仰,祂俯身親近世人,照顧世人,為我們受的傷而動了憐憫的心;祂承擔起我們的疲倦,為我們如同麵餅那樣被掰開。強而有力的天主在我的身邊,在一切事上滿足了我,祂是多麽迷人;軟弱的天主為了愛而死在十字架上,要求我也克服各種自私,為了世界的得救而獻出生命,祂也是令人不安的天主。」

耶穌是令人反感的緣由,因為祂「始終忠於祂的使命,沒有躲在模稜兩可的後面,沒有與政治和宗教權勢的邏輯妥協。祂把祂的生命當成愛的獻禮,獻給天父」。

天主的無限在人的卑微渺小內

每個基督徒都蒙召在生活的所有地方,包括黑暗的角落,為天主的國作見證。為此,教宗說:「我們不可忘記這點:天主藏身於我們的生活及城市的陰暗角落。在帶有磨難刻痕的臉龐上,在敗壞似乎得勝的地方,恰恰揭示了天主的臨在。天主的無限隱藏在人的卑微渺小內。正是在弱小者、被遺忘者、被丟棄者受傷的身軀內,上主施展威能,彰顯祂和藹可親的臨在。」

人人親如弟兄姊妹的生活

面對蔓延開來的罪惡,面對忍受屈辱的生活、工作的種種難題、移民飽嘗的煎熬、不公義的情況、服刑人的惡劣條件,面對「生命遭到殘忍對待、受傷並被殺害」的所有處境,我們不願意看到這一切,因為「我們害怕找到基督」。為此,教宗從的里雅斯特這個歐洲各民族、各文化的十字路口,敦促所有的人相信以和平與友愛為基礎的新文明。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願意告訴這個的里雅斯特教會:向前邁進!你們要繼續在第一線傳揚希望的福音,尤其要向那些走巴爾幹路線而來的人,以及所有身心靈需要鼓勵和安慰的人。讓我們一起努力:因為當我們重新發現自己蒙天父所愛時,我們就能過上親如弟兄姊妹的生活。人人帶著接納的微笑和心靈的平安,親如弟兄姊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戰火紛飛的世界中重拾愛的麵包

圖片:Vatican Media

「戰爭、自私和冷漠正在我們眼前將曾經散發著愛的芳香的街道變成廢墟。」2024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時發出呼籲:「我們的世界需要新鮮出爐的麵包的香氣,這種感恩、自由和親近的麵包太過珍貴,不能被丟棄。當務之急是讓世界重新感受到愛的麵包的美好和新鮮香氣,繼續保持希望,並且不知疲倦地重建被仇恨摧毀的一切。」

一切都是恩典

羅馬主教表示:「聖體聖事教導我們要祝福、接受並珍惜天主的恩典,不要浪費上主所賜予我們的及才能”,要寬恕和扶起犯錯的人,因為“一切都是恩典,不能被浪費。每個人都應該有重新站起來並繼續前行的機會。」教宗邀請大家每天都要以「聖體的態度」行事。「常常幫助那些跌倒的人:人的一生中只有在低頭看別人的時候,就是在幫助他們站起來的時候。」

記憶

教宗繼續說:「祝福麵包意味著回憶,重溫基督的逾越奧跡、祂的受難和復活,祂借此將我們從罪惡和死亡中解救出來,並向我們表明,只有在服務和奉獻中才能作為自由人生活。記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成功、我們的錯誤,以及上主那只總是幫助我們站起來的手;記住上主在我們生活中的臨在。有人會說,只有那些只想著自己、享受生活、冷漠甚至傲慢地不顧他人而為所欲為的人是自由的。但這不是自由:這是一種隱藏的奴役,一種讓我們更加受制的奴役。」

自由與自私

教宗方濟各指出,自私不會帶來自由,而是奴役。「自由不在為自己積累財富的保險箱里,也不在慵懶之人脫離現實和個人主義的沙發里:自由在最後晚餐廳中,在那裡,我們因著唯一的理由——愛,俯身為兄弟姐妹服務,奉獻自己的生命。」

真實的臨在

教宗繼續說:「聖體是基督真實的臨在,祂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並不遙遠、而是近在咫尺的天主,祂在尋找我們,等待我們,陪伴我們,邀請我們走進兄弟姐妹,擁有一顆慷慨無私的寬大之心。」

前往聖母大殿的遊行

彌撒結束後,舉行了沿著梅魯拉納大道(via Merulana)到聖母大殿的聖體遊行。在聖母大殿前的廣場上,教宗方濟各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旁,舉行隆重的聖體降福禮。

自2017年以來,傳統的拉特朗大殿慶祝活動及隨後到聖母大殿的遊行一直未能舉行。事實上,2018年,教宗方濟各連續兩年選擇在羅馬郊區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隨後遇上新冠疫情,然後是教宗的健康問題,都導致禮儀無法正常進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