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內容:
-教宗主持第二屆世界窮人日彌撒
-教宗為2019年巴拿馬世青節發表視頻訊息
-35名服刑人士為巴拿馬世青打造告解亭
-教宗為中非屠殺事件深感悲痛
-加拿大舉行「紅色星期三」活動紀念受迫害基督徒
-中國教會響應教宗號召慶祝世界窮人日
-香港教區推出【信仰3+1】DVD
-12月7日聖伯多祿廣場聖誕馬槽和聖誕樹對外開放
教會透視:35名服刑人士為巴拿馬世青打造告解亭
教宗主持世界窮人日彌撒:駛向天主和近人
2018年11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世界窮人日彌撒,勉勵眾人在一個冷漠司空見慣、人的尊嚴被踐踏的世界,像耶穌那樣去無償地愛。6000名生活拮据的人在不同協會和堂區團體的帶領下與教宗方濟各會晤。
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不公正是造成貧困的禍根,窮人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聆聽他們的人卻越來越少,這些呼聲被少數富人的喧囂所淹沒。」
2016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發表《慈悲與憐憫》(Misericordia et Misera)宗座牧函,欽定每年常年期第33主日為世界窮人日,勉勵我們始終把目光放在世界的創傷上,警覺地聆聽窮人的呼聲,並出援助之手。2018年世界窮人日的主題為:「卑微的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當天也是聖伯多祿大殿和聖保祿大殿奉獻日。
教宗表明:「面對人類尊嚴被踐踏,基督徒不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或以宿命論地態度表示無能為力,卻應像耶穌那樣,伸出援助之手。」
談及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14:22-33),教宗強調了耶穌的三個舉動:離開,安撫和伸出手。當群眾因五餅二魚的奇跡向祂歡呼時耶穌離開了他們,上山去祈禱;夜間耶穌來到門徒們的船邊,在風中攪動的水面上行走並安撫他們;最後耶穌伸手拉住被暴風雨嚇壞的伯多祿。
教宗指出:「天主子總是逆流而上,教導我們捨棄的勇氣:捨棄那使內心膨脹的成就感和讓靈魂麻痹的安逸。因此,捨棄意味著在祈禱中走向天主,藉著愛走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正是生命的真正寶藏。」
教宗祈求說:「上主,求祢讓我們從慵懶的平靜、從我們在安全港的波瀾不驚中喚醒我們。求祢解開我們生活中到處充斥的自我參照的束縛,讓我們擺脫對成功的追求。請教導我們按照禰的航線設置我們的生命方向,駛向天主和近人。」
教宗說:「此外,耶穌安撫人心,打倒人類的惡敵,即魔鬼、罪惡、死亡、恐懼和世俗。在人生的旅程中,只有耶穌在船上,我們才永遠不會翻船。我們生命的船經常被海浪晃動,被海風吹動,水面雖然平靜,但天氣瞬息萬變。於是我們需要應對當下的風暴,它似乎成了我們唯一的問題。但問題其實不在於當下的風暴,而在於你生命的航行方式。順利航行的秘訣就是邀請耶穌上船。」
彌撒結束時,教宗表明:「信德的開端就是拋棄我們自以為正確、有能力和自主的傲慢,承認自己需要得救。」
教宗:主教是謙遜的僕人而非王子
十一月十二日 聖若撒法 彌撒
讀經一(照我所吩咐你的﹐設立長老。)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弟鐸書 1:1-9天主的僕人,作耶穌基督宗徒的保祿,為引導天主所選的人去信從並認識合乎虔敬的真理,這虔敬是本於永生的希望,又是那不能說謊的天主在久遠的時代以前所預許的,他到了適當的時期就藉著宣講顯示了他的聖道;我就是照我們救主天主的命令,受委託盡這宣講職務。我保祿致書給在共同信仰內作我真子的弟鐸:願恩寵與平安,由天主父及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賜與你。
我留你在克里特,是要你整頓那些尚未完成的事,並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長老應是無可指摘的,只做過一個妻子的丈夫,所有的子女都是信徒,又沒有被控告為放蕩不羈的,因為做監督的,既是天主的管家,就該是無可指摘的、不自負、不發怒、不嗜酒、不暴戾、不貪污;但該好客、樂善、慎重、公正、熱心、有節,堅持那合乎教理的真道,好能以健全的道理勸戒並駁斥抗辯的人。福音(如果你的弟兄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
恭讀聖路加福音 17:1-6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引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引人跌倒的人是有禍的。把一塊磨石套在他的頸上,投入海中,比讓他引誘這些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為他更好。你們要謹慎!如果你的兄弟犯了罪,你就得規勸他;他如果後悔了,你就得寬恕他。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宗徒們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主說:「如果你們有像芥子那樣大的信德,即使你們對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會服從你們的。」
2018年11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服務和謙卑是主教的主要特徵。
當天讀經一取自《弟鐸書》(1:1-9),教宗以這篇讀經展開他的彌撒講道。他說:「教會是在熱忱和混亂中誕生的,但也完成了令人讚賞的事。伴隨著聖神的大能,總是會有困惑與混亂,我們不應該害怕,因為這是一個美好的標誌。教會從未井然有序,一切正常,沒有問題,沒有混亂,從來沒有。她是在這種狀況中誕生的。這種混亂和無秩序需要得到整頓。這是事實,因為需要把事情整頓好。比如,我們想想第一次大公會議,即耶路撒冷大公會議。宗徒們針對猶太選民與外邦人的議題起了爭論,於是他們召開會議來解決當時的問題。」
教宗說:「為此,保祿留弟鐸在克里特,是要他整頓那些尚未完成的事,並提醒他說:『首先是信德』。與此同時,也提出了作為天主的管家”的主教的標準和指示。主教的定義是天主的管家,不是財物、權力和相互利益的管家。他要不斷地糾正自己,並反躬自問,我是天主的管家還是惟利是圖者呢?主教既是天主的管家,就該是無可指摘的:這句話也是天主對亞巴郎所說的:『你要起來,在我面前行走,做個無可指摘的人』。這是一位領導者的基本素質。」
教宗也談到:「主教不該具有的特質,也就是說不可自負、不可傲慢、不發怒、不嗜酒,這是保祿時代最常見的惡習之一,不惟利是圖和留戀金錢。一位主教若是有其中的一個缺點,這對教會是個災難。與之相反的,主教該好客、樂善、慎重、公正、有聖德、有節,堅持那合乎教理的真道:這些都是天主的僕人該當持守的特性。一位主教必須是謙遜、溫和的僕人,而非王子。」
最後,教宗總結道:「一位主教在天主面前,重要的不是給人好感和善於宣講,而是謙卑和服務。」
今天教會紀念殉道者聖約沙法特主教,教宗籲請信徒為主教們祈禱,願他們謙卑,並為他人服務,我們也該如此,就如保祿要求我們的那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不要為聖事明碼標價
十一月九日 祝聖拉特朗大殿慶日 彌撒
讀經一(我看見水從聖殿流出,凡觸摸這水的人,都得救。)
恭讀厄則克耳先知書47:1-2,8-9,12天使領我回到聖殿門口,看,有水從聖殿門限下湧出,流向東方──因為聖殿正面朝東;水從聖殿的右邊,經祭壇的南邊流出。隨後,天使引我由北門出來,帶我由外面,轉到朝東的外門。看,水從右邊湧出。於是,天使對我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鹽海,海水於是變成好水。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沿河兩岸,長有各種果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是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
讀經二(你們是天主的宮殿。)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3:9-11,16-17弟兄姊妹們:你們是天主的建築物。按照天主所賜給我的恩寵,我好像一個精明的建築師,奠立了根基,其他的人在上面建築;但是,各人應該注意怎樣在上面建築,因為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穌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別的根基。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內嗎?誰若毀壞天主的宮殿,天主必要毀壞他,因為天主的宮殿是聖的,這宮殿就是你們。
福音(耶穌所提的聖所,是指他自己的身體。)
恭讀聖若望福音 2:13-22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便上耶路撒冷。在殿院裡,耶穌看見賣牛、羊、鴿子的,及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耶穌於是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都從殿院趕出去,又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子。耶穌對賣鴿子的人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裡拿出去,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耶穌的門徒就想起了經上記載的話:「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猶太人便問耶穌說:「你顯什麼神蹟給我們看,證明你有權做這些事?」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猶太人就說:「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你在三天之內,就能把它重建起來嗎?」但耶穌所說的聖所,是指他自己的身體。所以,當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以後,耶穌的門徒就想起了耶穌曾說過這話,便相信了聖經,及耶穌說過的話。
2018年1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中表示,教會是天主的家,不是市場或充滿世俗味道的社交會客廳。教宗談及當天所選的若望福音2:13-22,解釋耶穌為何憤怒地將商人趕出聖殿。天主聖子這麼做,是因為祂受到對上主之家的熱忱與愛的驅使,祂看到聖殿成了商場。
「耶穌進入聖殿,看到有人賣牛、羊和鴿子,還有人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耶穌意識到這裡都是偶像崇拜者,他們願意服事金錢,而不是天主。」
教宗說:「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讓我們思考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聖殿,我們的聖堂;它們真的是天主的家、祈禱的家、與主相遇的家嗎?據我瞭解,我也曾見過,有些地方明碼標價。我說的不是羅馬,而是其他地方。『難道聖事需要付錢嗎?』『不,這是一個奉獻。』教友們做奉獻是應該的,但他們想做一個奉獻時,應當在私下把獻儀放入奉獻箱,不讓任何人看到給了多少。『我們必須維持教會的開支,的確如此。』信眾應當支持教會,但這樣的支持應該在奉獻箱裡,而不在價目表上。」
教宗也提醒我們警惕世俗的誘惑。教宗說:「我們會遇到一些慶祝聖事或紀念活動,當你進去一看,你根本分不清楚這是天主的家還是一個社交的會客廳。有些慶祝活動落入了世俗。禮儀慶祝確實應當美觀得體,但不能世俗化,因為世俗取決於金錢偶像。這情況促使我們自我反省:我們對聖堂的熱忱如何,我們進入聖堂時是否保持虔敬。」
教宗然後反省了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他解釋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座聖殿,天主的聖殿。即使我們意識到人人有罪,但每個人都應該檢視自己的心是否落入世俗化和拜偶像。我自問自己心中是否存在一個偶像,是否存在一個金錢的主人。因為哪裡有罪惡,哪裡也有慈悲的上主;如果你去尋求祂,祂將給予你寬恕。但如果你心裡有另一位主人,金錢之神,你就是偶像崇拜者,你將不僅是一個罪人,更是一個腐敗之人。腐敗的核心恰恰是偶像崇拜:把靈魂出賣給了金錢之神、權力之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會透視:鍾安住主教分享封聖典禮對世界主教會議的意義
最新內容:
2018年10月14日,在世界主教會議舉行期間,教會喜添7位聖人,其中包括教宗保祿六世和羅梅洛總主教。封聖典禮在世界主教會議期間進行有何意義呢?本集我們訪問了與會者之一,台灣嘉義教區的鍾安住主教來分享他的感受,與及在七位新聖人中那位為鍾主教有最大得着。
其他內容:
-教宗2018年11月祈禱意向
-教宗在羅馬的公墓主持追思彌撒
-中國各地方教會在煉靈月舉行追思禮儀
教宗:競爭和虛榮導致戰爭
常年期第三十一週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你們彼此要意見一致,好使我的喜樂圓滿無缺。)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2:1-4弟兄們:如果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
福音(不要請你的朋友赴宴,但要請貧窮的、殘廢的人。)
恭讀聖路加福音 14:12-14耶穌向邀請他的一個法利塞人首長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時,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但你幾時設筵,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償報。」
2018年11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競爭和虛榮破壞團體的根基,撒播分裂和衝突。教宗也譴責自私的利益,並重申耶穌所宣講的無償不是選擇性的,而是普遍性的。
教宗說:「耶穌的教導非常清楚,不要為了利益而行事。只以自己的私利來考量,事實上是一種自私、隔離和利益的形式。而耶穌的訊息恰好與之相反,是無償的,它擴展生命,拓寬視野,因為它是普遍性的。有兩個東西與合一相悖,它們就是競爭和虛榮。」
關於競爭,教宗表示:「競爭是壓制他人的一種搏鬥。競爭是醜惡的:它可以透過公開、直接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帶著白手套』來進行;然而它始終是為了提升自己,摧毀別人。既然我沒有那麼品德高尚,那麼善良,我就貶低他人,如此我就總能保持高大。競爭是一條為了利益而行動的路數。那些誇耀自己高人一等的人也同樣具有破壞性。」
關於虛榮,教宗說:「它能破壞團體,破壞家庭。例如,你們想想為了父親的遺產而競爭的弟兄。這是每天都發生的事情。你們想想虛榮,想想那些誇耀自己比別人優秀的人。基督徒應該效仿天主子的榜樣,培養無償的態度:做好事,不用擔心別人是否會這樣做;撒播全體一致的意見,捨棄競爭和虛榮。透過小小的舉動建設和平,意味著在世界各地為和諧鋪路。」
「當我們看到有關戰爭新聞,我們想到也門孩童挨餓的消息,這是戰爭帶來的結果:那麼遙遠,貧窮的孩子,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吃的呢?但同樣的戰爭也在我們的家中、在我們的機構中發生,這都源於競爭:戰爭就是從那裡開始的!我們必須在家庭、堂區、機構和工作場所中實現和平,始終尋求一致和諧,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教宗方濟各主持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
2018年10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從10月3日開啟的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普通會議常會,在這26天裡一步一個腳印地探討了「青年、信德和聖召分辨」的主題。教宗方濟各在閉幕彌撒為這攜手同行的旅程畫上句點。與會的神長和旁聽青年,以及7千名信友參加了彌撒。教宗勉勵眾人聆聽,做他人的近人,並為主作見證。他指出天主是年輕人,祂愛護年輕人。
教宗的彌撒圍繞「信德旅程」中三個步驟展開,第一步是「在說話前先聆聽」,也就是成為「聆聽的使徒」。
「當天主日的福音中(谷10:46-52),有人聽到耶里哥瞎眼乞丐的喊叫時,不許他說話,斥責他叫他不要呼叫。相反地,對耶穌而言,那些尋求幫助的人的呼聲不是一種打擾,而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基督徒蒙召以愛和耐心,去聆聽近人的需求,而非那無益的喋喋不休。」
教宗說:「我想對青年說:如果我們並未常常傾聽你們,如果我們非但不敞開心扉,還總是對你們喋喋不休;請接受我們的歉意。你們的生命對天主而言非常寶貴,因為天主是年輕人,祂愛年輕人;你們的生命對我們來說也是極其寶貴的,甚至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必要條件。」
「像耶穌那樣,做耶里哥瞎子的近人,是我們信仰之旅的第二步。耶穌問巴爾提買:『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天主懷著對每個人的偏愛,設身處地的幫助人。當信仰只關注教條時,就會陷入高談闊論卻無法打動人心的危險。當信仰只關注做什麼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道德主義,或社交的行為。相反地,信德是生命,是活出那改變我們生命的天主之愛。我們不能成為教條主義者或行動主義者;我們蒙召以天主的方式推進天主的工程;與祂緊密契合,與弟兄姐妹彼此共融,做他們的近人。」
教宗邀請我們在信仰之旅中邁出的第三步,是「做見證」。關於這一點,教宗警告說:「坐等弟兄姐妹尋上門來敲門,不是基督徒的作為;我們應該去尋找他們,把耶穌而非我們自己帶給他們。」
教宗感歎道:「多少次,我們不是宣講耶穌的話,而是藉祂的話散播我們的想法!多少次人們感受到的是我們機構的重擔,而非耶穌朋友般的臨在!就這樣,我們慢慢成為一個非政府組織,一個半官方的組織,而不是一個生活在上主的喜悅中、由得救者組成的團體。」
最後,教宗總結道:「拯救巴爾提買的信德,不在於他關於天主的明確想法,而在於他尋求天主,願意與主相遇。感到自己需要得救是信仰的起點。信德的關鍵在於相遇,而非理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希望是具體的,是為與耶穌相遇而生活
常年期第二十九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2:12-22弟兄們:你們應記得那時你們沒有默西亞,與以色列社團隔絕,對恩許的盟約是局外人,在這世界上沒有希望,沒有天主。但是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藉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並廢除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為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他以十字架誅滅了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所以他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布了和平,因為藉著他,我們雙方在一個聖神內,才得以進到父面前。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靠著他,整個建築物結構緊湊,逐漸擴大,在主內成為一座聖殿;並且靠著他,你們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
福音(主人到來時,發現醒寤著的人,是有福的。)
恭讀聖路加福音 12:35-38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把腰束起,把燈點著,如同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筵回來,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親自前來伺候他們。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僕人才是有福的!」
2018年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用孕婦喜樂地等待著與即將出生的孩子相遇,每天撫摸自己的肚子來愛撫孩子這一圖像來解釋什麼是希望。事實上,希望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活出與耶穌的具體相遇。教宗強調,懂得為生活中每一次與上主的小相遇而感到欣喜是明智的態度。
公民身份和遺產
教宗引用當天禮儀所傳達的兩個關鍵訊息「公民身份」和「繼承」,展開他的彌撒講道:「事實上,選自《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書》的第一篇讀經(厄2:12-22)所談及的正是『公民身份』。這是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即讓我們成為公民,給予我們一個身份,一張身份證。天主藉著耶穌廢除法律,為與我們修和,消除敵意;這樣我們就可以因著同一個聖神,在天父面前,彼此互相介紹自己。在耶穌內,你們要做聖人的同胞,我們的身份源於我們因上主而獲得痊癒,並組成了一個有聖神臨在的團體。因此,天主使我們走向遺產,有了這種安全感,即彼此是同胞以及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安全感。遺產是我們在旅途中尋求並終將獲得的東西。但我們必須每天都尋找它,而推動我們走向這遺產的正是希望—也許是最渺小卻最難以理解的美德。」
如果你擁有希望,你將永遠不會失望
「信德、望德和愛德是一份恩典。信德很容易理解,愛德也一樣。但望德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教宗指出:「是的,我們期盼著天堂、看到諸聖人、得到永恆的幸福。但對你而言什麼是天堂?」
教宗說:「生活在希望中意味著行走,是的,走向一種賞報,走向那我們尚未獲得卻將在那裡獲得的幸福。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美德。這也是一種永不令人失望的美德:如果擁有希望,你就永遠不會失望。希望,以及我們期望獲得的遺產,不是一種想法,不在於身處美景如畫的勝地,而是一次相遇。耶穌總在強調希望的這一部分,也就是對相遇的期待。」
孕婦期待著與自己的孩子相會
當天的福音(路12:35-38)記述了與婚宴歸來的主人相遇。教宗以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來解釋與上主相遇的望德:「當我想到希望時,我的腦海裡出現孕婦的畫面:等待孩子誕生的孕婦圖像。她去看醫生,做超聲波檢查。非常開心!每天觸摸自己肚子來撫摸小寶寶,這是對孩子的期待,等待著孩子誕生。這個圖像可以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希望,什麼是為那相遇而生活。」
最後,教宗總結道:「希望是具體的,發生在每一天,因為它是一次相遇。每一次我們在聖體聖事中、祈禱中、聆聽福音時,幫助窮人時,過團體生活時,以及每一次我們向那最終的相遇邁出一步時,都能與耶穌相遇。能夠為生活中每一次與耶穌的小相遇而感到欣喜,並為那最終的相遇做準備,是明智的態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神是基督徒得救恩的酵母
常年期第二十八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我們首先在默西亞內懷著希望,你們也接受了聖神的印證。)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1:11-14弟兄們:我們也是在基督內得作天主的產業,因為我們是由那位按照自己旨意的計劃施行萬事者,早預定了的,為使我們這些首先在默西亞內懷著希望的人,頌揚他的光榮;在基督內你們一聽到了真理的話,即你們得救的福音,便信從了,且在他內受了恩許聖神的印證;這聖神就是我們得嗣業的保證,為使天主所立為嗣業的子民,蒙受完全的救贖,為頌揚他的光榮。
福音(在天主前,就是你們的頭髮,也一一被數過了。)
恭讀聖路加福音 12:1-7那時,有成千上萬的群眾集合攏來,竟至互相踐踏。耶穌開始先對自己的門徒說:「你們要謹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即他們的虛偽。但是,沒有遮掩的事,將來不被揭露的;也沒有隱藏的事,將來不被知道的。因此,你們在暗處所說的,將來必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內室低聲所說的,將來必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我告訴你們做我朋友的人:你們不要害怕那些殺害肉身,然後不能再做什麼的人。我要指給你們,誰是你們所應當怕的:你們應當害怕那殺害肉身以後,還有權柄把人投入地獄的那一位;的確,我告訴你們:應當害怕這一位!五隻麻雀不是賣兩文銅錢嗎?然而在天主前,牠們中沒有一隻被遺忘的。就是你們的頭髮,也一一被數過了;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尊貴得多了。」
2018年10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勉勵,我們要藉著聖神的酵母永遠前行,尋求那份上主留給所有人的產業。他依據當天選讀的《路加福音》,對兩種截然不同而且彼此對立的人進行了反省。
教宗指出:「耶穌談論那有助於成長的酵母,也提到那助長向内發展且具有摧毀性的有害酵母。後者是法利塞人、當時的法學士,以及撒杜塞人,他們是虛偽的人(路12:1-7)。他們自我封閉,只想顯露和偽裝自己,施捨之後就敲鑼打鼓,讓人知道。這些人關心的他們内心存有的,即他們的私心和安全感。一旦遇到令他們感到麻煩的事,例如被強盜打傷、又被半死半活地丟下的人,或遇到“一個癩病人,他們就會依照自己内心的法律把目光移向別處。」
「耶穌稱這種酵母是危險和虛偽的。耶穌不容忍虛偽:虛偽的人外表很有教養,但内心卻存有惡習。耶穌說過:『你們好似墳墓,外面看來倒華麗,裡面卻滿是腐爛或污穢,是廢墟』(瑪23:27)。這種酵母助長向内發展,是一種沒有前途的酵母,因為在利己主義和只顧自己的思維中不存在未來。相反地,另一種人的酵母則不同,它有助於向外成長。」
「在《厄弗所書》中,聖保祿稱我們也是在基督内注定得作產業的人(弗1:11)。這位宗徒提及的正是向外投射的人。他們有時會犯錯,但懂得糾正自己;有時會跌倒,卻重新站起來。他們即使有罪,但知道悔改。他們總是朝向外部,朝向那早已預定的產業。他們是喜樂的人,因為他們蒙受了一種極大的幸福,那就是他們將要頌揚天主的光榮。保祿說:『這些人的酵母是聖神』,祂激勵我們頌揚天主的光榮。」
最後,教宗強調:「聖神的印證是恩許,是我們得嗣業的保證,讓我們期待蒙受完全的救贖。耶穌希望我們“常藉著聖神的酵母行走,祂絕不會讓我們向内發展,如同法學士和虛偽者那樣。聖神將我們“推出去,朝向遠景行走。我們基督徒即使有艱難困苦,會跌倒,也總是要前行,在希望中尋找嗣業,因為聖神是我們的酵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耶穌教導我們在祈禱中恬不知恥地祈求
常年期第二十七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你們領受了聖神,是由於遵守法律呢?還是由於聽信福音呢?)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3:1-5無知的迦拉達人啊!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已活現在你們跟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我只願向你們請教這一點:你們領受了聖神,是由於遵行法律呢?還是由於聽信福音呢?你們竟這樣無知嗎?你們以聖神開始了,如今又願以肉身結束嗎?你們竟白白受了這麼多的苦嗎?果然是白白地嗎?天主賜與你們聖神,並在你們中間施展了德能,是因為你們遵行法律呢?還是因為你們聽信福音呢?
福音(你們求吧,必要給你們。)
恭讀聖路加福音 11:5-13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裏,向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吧!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裏,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那人從裏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或者求雞蛋,反將蠍子給他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豈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2018年10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以「我們該如何祈禱」為主題。耶穌在當天的福音中,對祂的門徒說,有一個人半夜去敲他朋友的家門,向他借一些吃的。他的朋友則回答說不是合適的時候,他已經在床上,但最後還是給了他所需要的一切(路11:5-13)。
教宗在講道中特別強調福音中的三個要素:有需要的人、朋友和一點食物。教宗說:「這位有需要的朋友的友人突然來探訪他,他是如此堅持不懈地懇求,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朋友能幫助自己。上主願意教導我們如何祈禱,要恬不知恥地切求。」
「要大膽的祈禱,因為我們祈禱時,通常都會有需求。天主是朋友,是一位富有的朋友,祂有餅,祂有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猶如耶穌所說的,『在祈禱中你們要恬不知恥地切求,要不知疲倦地祈求』。『你們求,必要給你們』。」
教宗接著表示:「但是,祈禱並不是一支魔術棒,不是我們一祈禱馬上就得到。祈禱不是念兩遍《天主經》,隨後就放下不管了。祈禱需要花費心神:它要求我們有所意願,要求我們要堅持不懈和堅定不移,不要感到羞愧。為什麼呢?因為我正在敲我朋友的門。天主是朋友,和朋友我能做到這一點。要恒常、恬不知恥地祈禱。例如,我們想想聖婦莫尼加,多少年來,她為了自己兒子的悔改如此祈禱,甚至淚流滿面。最終,上主應允了她的祈禱。」
教宗還舉了一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發生的真實的例子:「有一位父親,他是個工人,有一個處於生命危險的女兒,醫生對她已束手無策。這位父親走了70公里,來到盧漢聖母朝聖地。當他抵達那裡時已是夜晚,朝聖地的門已深鎖。但是他在朝聖地外祈禱了一整夜,祈求聖母說,『我要我的女兒,我要我的女兒,妳能把她還給我』。第二天早上,他回到醫院後,妻子對他說:『你知道嗎,醫生帶女兒去做別項檢查了,無法解釋她為什麼會醒來。醒來後她要吃的,一點事都沒有。她很好,已脫離危險。』」教宗說:「這位父親懂得如何祈禱。」
最後,教宗總結道:「上主是朋友,祂總是給予最好的,總是給予更多。讓我們在今天的這段福音章節中學會如何祈禱,如何向祂祈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