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訪問猶太大會堂
-教宗邀請龍基神父帶領四旬期避靜
-加拿大2萬名基督徒參加反對安樂死運動
-教宗任命李斌生主教為澳門主教
-山西太原教區隆重開啟慈悲聖門
圖片: 公教報授權使用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訪問猶太大會堂
-教宗邀請龍基神父帶領四旬期避靜
-加拿大2萬名基督徒參加反對安樂死運動
-教宗任命李斌生主教為澳門主教
-山西太原教區隆重開啟慈悲聖門
圖片: 公教報授權使用
首位到訪烏干達的教宗是真福保祿六世。他於1964年冊封烏干達殉道者為聖人,並於1969年來到這些殉道者出生的國家。隨後,1993年,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也為了同樣的理由而到訪烏干達;2015年,教宗方濟各是第三位去到當地的教宗,與烏干達的人民一同慶祝烏干達殉道者封聖50週年紀念。
第二集,我們與教宗一起踏上烏干達的旅程。
1月22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撰寫的2016年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主題為:「傳播與慈悲: 富有成果的會晤」。教宗在文告中指出,傳播應建設橋樑,治癒創傷,觸動人心。傳播的真正力量在於它的「親切感」,因此基督徒要懷著愛傳播真理,把社交網絡變為促進連繫與分享的慈悲場所。
「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我們說話時所使用的每一種方式,都應該體現出天主對眾人的憐憫、溫柔和寬恕。」在慈悲聖年的社會傳播日文告中,教宗首先指出「愛因它的性質決定了它本身就是傳播。因此,我們蒙召以天主子民的身份與眾人溝通,不排除任何人。」
教宗強調,傳播「能夠創建橋樑,促進相遇與包容」。他很高興「看到有人以謹慎的態度選擇語言和態度,以超越不理解、治癒受傷的記憶、建設和平與和諧」。教宗說:「語言可以建設橋樑,無論在現實世界,還是在虛擬世界。因此,我們應該藉著語言走出譴責與報復的惡性循環。」
教宗希望「政治和外交的語言也能受到慈悲的啟發」。他呼籲:「負有政治責任的人士始終警惕自己的表達方式,因為我們很容易陷入誘惑,去助長不信任、恐懼和仇恨的火焰。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勇敢地引導人們邁向修和進程。」
文告繼續寫道:「我們的傳播方式應該超越武斷區分罪人與義人的邏輯。」
教宗認為:「我們可以且應該判斷罪惡的情況,但不能判斷人,因為只有天主才能深刻地閱讀人心。我們所要做的是告誡犯錯的人,譴責某些行為的惡意與不義,但應始終牢記真理在於基督,祂的溫和慈悲是我們宣講真理和譴責不義時所應秉持的態度。」
文告接著指出,「傳播意味著分享,分享需要聆聽與接納;聆聽遠比聽見意義深刻」。實際上,聽見指的是接受信息,聆聽則指相互交流。此外,「聆聽也指有能力分享問題與疑惑、肩並肩地同行,擺脫一切萬能的假設而謙卑地將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用於為公益效勞」。
教宗繼續說:「虛擬環境是一個廣場、一個相遇的場所;在這裡人們可以撫慰或者傷害,進行有益的討論或者發起道德批判。因此,網絡應當被善用,向分享開放。」
教宗強調:「傳播以及它的發展乃是天主的賞賜,但它也代表了一項重大責任。」
教宗再次提到傳播所具有的「親近」能力。他說:「傳播與慈悲的會晤將結出豐碩的果實,因為它會產生一種關心、安慰、治癒、陪伴和慶祝的親切感。」
教宗最後寫道:「在一個分裂、破碎和極端化的世界以慈悲與人溝通,意味著在天主子女和人類同胞之間促進善良、自由與團結的親切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1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明:主教的任務是祈禱和宣揚耶穌的復活。主教若不祈禱,不傳揚福音,只忙於其它事務,天主子民將為此受苦。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揀選十二宗徒的事跡(谷3:13-19)。耶穌揀選他們是為了讓他們與祂同在,派遣他們帶著驅逐魔鬼的權柄出去宣講。教宗說:「十二宗徒是首批主教。猶達斯死後瑪弟亞被選取代他的職位,這是教會的首次祝聖主教。主教是教會的支柱,蒙召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
教宗接著說:「我們主教的責任是作為見證人,見證主耶穌還活著,主耶穌復活了,祂與我們同行;主耶穌救贖我們,把祂的生命賜給了我們,祂是我們的希望,祂始終接納和寬恕我們。我們的生命應該是一項見證,作耶穌復活的真正見證人。」
教宗指明主教有兩項任務。他說:「主教的首項任務是在祈禱中與耶穌同在。主教的首項任務不是制定牧靈計劃,不是的!主教的首項任務是祈禱。主教的第二項任務是作為見證人,即宣講,宣講主耶穌帶給我們的救恩。這兩項任務並非易事,但這兩項任務正是教會的強大支柱。主教若不祈禱,祈禱不夠,或者忘記祈禱,這些支柱便會變弱;主教若不宣揚福音,而是操心其它的事,教會就會變弱,會受苦。天主子民也會受苦,因為支柱變得脆弱。」
最後,教宗方濟各表示:「教會沒有主教無法前行。因此,我們眾人有義務為主教祈禱,這是一項愛的義務,子女對父親的義務,兄弟姐妹之間的義務,好使家庭能團結合一,宣認耶穌基督是生活和復活的主。今天我要請你們為我們主教們祈禱;因為我們也是罪人,也有缺點,也有猶達斯的危險,因為他也曾被揀選成為支柱。我們也會面臨不祈禱的危險,為其它事務忙碌,卻不去宣講福音,驅逐魔鬼。請大家祈禱,願主教們不辜負耶穌對他們的期待,願我們眾人都為耶穌的復活作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方濟各決定修改《羅馬彌撒經書》中有關主的晚餐彌撒濯足禮的禮規: 從今以後,牧者施行濯足禮的對象也可是女性。教宗2014年12月20日寫給聖禮儀及聖事部長薩拉(Robert Sarah)樞機的信函中說明了這項決定;該部門今年1月6日特別為此頒布一道法令,並於1月21日公布。
教宗方濟各在寫給薩拉樞機的信函中闡明,他之所以決定修改《羅馬彌撒經書》關於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中濯足禮人選的禮規,是為了「充分表達耶穌在最後晚餐中這一舉動的意義,祂為了拯救世界的自我奉獻『到底』,祂的慈愛永無止境」。
教宗表明,他在「深思熟慮後」作出這項決定,好使「教會的牧者們今後能從天主子民的全體成員中選擇濯足禮的對象」。他還叮囑牧者們「務必向這些人選充分解釋濯足禮的意義」。
禮儀及聖事部的法令解釋道,此前濯足禮的人選必須是男性,如今男女皆可,「最好有青年也有年長者,有健康也有患病的人,有度奉獻生活者也有平信徒」,不拘已婚或未婚。領受濯足禮的「信友人數不限,但應呈現出天主子民各類型成員的多元及合一」。
值得注意的是,教宗方濟各早已為女性施行濯足禮。他去年聖週四在羅馬雷比比亞監獄主持最後晚餐彌撒時,施行濯足禮的對象中就有女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談論了嫉妒和忌恨,指出這些醜陋的罪也存在我們基督徒的團體中。為此,教宗祈求上主保護我們免於這些罪,不用言語殺害他人。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撒慕爾紀上》,講述以色列王撒烏耳對達味的嫉妒。達味戰勝培肋舍特人後,婦女們歡喜高唱:「撒烏耳殺了一千,達味殺了一萬!」因此,撒烏耳從那天起便對達味心存疑慮,猜忌達味會背叛他,而決定予以殺害。撒烏耳雖然聽從兒子約納堂的建議,改變想法,但不久後又萌生邪惡的念頭。教宗指出,嫉妒是種疾病,它會復發並導向忌恨。
「嫉妒是件醜陋的事!這是一種態度,是個醜陋的罪。嫉妒或忌恨在心中滋長,有如雜草叢生,四處蔓延,不讓好草生長。一切可能使他嫉妒的事都令他難受,心浮氣躁!這是一顆飽受折磨的心,一顆醜陋的心,同時也是一顆嫉妒的心。我們從這段經文得知嫉妒的心導致殺人和死亡。聖經清楚表明:由於魔鬼的嫉妒,死亡進入了世界。」
教宗強調,忌恨「會殺人,而且無法容忍別人所擁有的,我竟然沒有的情況。這種人總是痛苦不堪,因為嫉妒或忌恨的心受盡煎熬,那是一顆悲痛難耐的心!」這種痛苦巴不得「別人死亡,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在團體中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看到有人因嫉妒而用言語殺人。一個人心懷妒意,便開始說三道四:流言蜚語能殺人」。
教宗說道:「我要求我自己和所有人都省思聖經的這段經文,探索我的心中是否有嫉妒或忌恨之情。這種情緒總是導向死亡,令我不快樂,因為這是一種疾病,老是把他人的好事當成在跟你作對。這是個醜陋的罪,是許多罪行的濫觴。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幫助我們不向嫉妒和忌恨敞開心門,因為這些情緒必將導向死亡。」
教宗稱比拉多是個聰明人。馬爾谷福音記載,比拉多察覺到經師長是由於嫉妒才把耶穌解送到他那裡。「根據比拉多的詮釋,是他們的嫉妒把耶穌推向死亡。讓我們也祈求上主賜下恩寵,使我們絕不因嫉妒而把堂區的弟兄姊妹或社區的鄰居推向死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罪過和德行。讓我們多注意他人的長處,切莫因為忌恨或嫉妒而用流言蜚語殺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1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天主不看外表,卻看人心。在聖人的生活中也存在誘惑和犯罪,例如達味,但他永遠不為自己尋求好處而利用天主。
當天第一篇讀經選讀的《撒慕爾紀上》記述,上主廢棄撒烏耳王,「因為他心靈封閉」,不聽從上主的命令;於是上主重新選立少年達味為以色列王。教宗評論道,這一決定與人的標準相去甚遠,因為達味是葉瑟之子中最小的一個,還是個孩子;但上主讓撒慕爾先知明白,祂不注重外表,「卻看人心」。
教宗說:「我們總是被外表束縛,受到表面事物的制約,任其擺佈。可是上主知道真相。故事是這樣的:葉瑟的七個兒子一一走上前來,但上主沒有揀選其中任何一個,只讓他們站在一邊。」
「撒慕爾有點為難,問上主說:『主啊,難道祢一個都沒有看中嗎?』
他又問葉瑟:『七個孩子全都在這裡嗎?』
葉瑟答道:『是的,但還有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兒子,他正在放羊。』在人的眼中,這個少年實在微不足道。」
教宗指出:「少年達味不被人看重,卻蒙上主揀選;上主派遣撒慕爾為他傅油,上主的神便降臨於達味。從那天起,達味成了蒙上主揀選、由上主傅油的人。」
教宗自問自答說:「上主就這樣使他成了聖人嗎?不!」
教宗解釋:「達味王是聖達味王,這沒錯,但他在成聖之前還有一段很長的生活閱歷,也曾有過犯罪經歷。既是聖人又是罪人。這是個一統王國、帶領以色列子民前進的人,也是個殺人犯,面對誘惑而犯了罪。為了掩蓋自己的縱欲和通姦罪,他曾派人去行兇作惡。起初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下令作了惡,但當天主派遣納堂先知讓他認清事實時,他承認道:『我犯了罪』,並請求了寬恕。」
教宗繼續說:「達味的生活就這樣繼續向前推進。他在肉體上遭受了兒子背叛的痛苦,但他從不為自己尋求好處而利用天主。經上記載,當達味不得不從耶路撒冷逃走時,他將約櫃送回城裡,並聲稱不會利用上主為自己辯護。當達味遭受辱罵時,他心裡想:“我活該如此。」
達味也是個「大量」的人。他本來能殺死撒烏耳,但他沒有這樣做。這就是聖達味王,犯下大罪,但痛悔了。教宗坦言道:「這個人的一生使我感觸很深,也促使我們對自己的生命作出反省。我們大家都蒙上主揀選,去領受聖洗聖事,成為祂的子民,成為聖人;在這條成聖之路上被上主聖化。縱觀達味的一生,從少年到老年,他做了很多善事,也做了些不太好的事。我想到基督徒的旅途,想到上主邀請我們所走的旅途;我也想到沒有哪位聖人沒有他的過去,也沒有哪位罪人是沒有未來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在西斯汀小堂為26名嬰兒付洗
-教宗方濟各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
-2016年度基督徒合一祈禱週
-中國教會積極響應慈悲禧年
-懷念趙一舟神父
在2015年11月25日至30日教宗方濟各進行了第11次的國際牧靈訪問,首次到訪非洲,前往肯尼亞、烏干達和中非共和國三個國家。此行的主題是:和平、跨宗教對話及基督徒殉道者的見證。一連三集的《教宗方濟各非洲使徒之旅》,我們會跟您一起見證教宗對最弱小者及「邊緣地區」的特別關愛。
第一集,我們一起回顧教宗方濟各到訪肯尼亞。
1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信德必將獲勝,甚至可以反敗為勝,但信德絕非變魔術,而是與天主的個人關係。這份信德之恩在書上學不到,必須向天主祈求才能獲得。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撒慕爾記上》,講述以色列子民與培肋舍特人交戰的慘敗,「的確是一場大屠殺」,以色列子民失去了一切,「連尊嚴也喪失了」。教宗問道:「何事導致了這場慘敗呢?是以色列子民逐漸遠離上主,過著世俗的生活,甚至崇拜偶像。」他們在史羅興建天主的聖殿,卻「視之為一種文化風俗。他們失去了作為天主子女的關係,不再朝拜天主!上主便離開他們」。然而,以色列子民竟然為了打勝仗而利用天主的約櫃,把它當作魔術道具。
教宗提醒說:「約櫃裡存放了天主的法律,那是以色列人予以疏遠和不再遵守的法律。他們與天主的個人關係已不復存在,忘記了那拯救他們的天主。」在與培肋舍特人的戰役中,以色列潰不成軍,3萬人陣亡,天主的約櫃被奪走,厄里的兩個兒子也喪亡;「他們倆原是無惡不作的司祭,在史羅的聖殿內剝削百姓」。教宗稱,這是「一場徹底的敗仗,是子民遠離天主的下場」。以色列子民興建聖殿,卻不心懷天主,不懂得朝拜天主。「你相信天主,但天主有點虛無縹緲、遙不可及,沒有進入你的心靈,你便不遵守天主的誡命。這就是敗仗!」相反地,當天的福音卻向我們講述一個勝利。
教宗解釋道:「那時候,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祂說:『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跪下懇求正是祈禱的動作。癩病人的這番話等於是在挑戰耶穌說:『我是人生的失敗者,但祢可以反敗為勝。』當時的癩病人是失敗者,因為他不能過團體生活,總是『被丟棄』,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在這個癩病人面前,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對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就這麼簡單,這場戰役兩分鐘內便以勝利作結,反觀讀經一的戰役,打了一整天卻以慘敗收場。那個癩病人被心火催促,前去找耶穌並向祂提出挑戰。他懷有信德!」
若望宗徒表明,「得勝世界的武器就是我們的信德」(若一5:4)。
教宗強調:「信德是勝利。信德就像這個癩病人所說的:『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讀經一中的失敗者向天主祈禱,把約櫃搬到營中,卻沒有信德,將之遺忘。這個癩病人不但有信德,而且懷著信德向耶穌祈求。耶穌曾親口告訴我們,信德可以移山。我們能夠把山從這邊移到那邊去,信德做得到這件事。耶穌還親口告訴我們:『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必要給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但要懷著信德去求,這就是我們的勝利。」
最後,教宗方濟各祈禱說:「讓我們祈求天主使我們的祈禱始終擁有信德的根基,源自於對祂的信仰。信德的恩寵在於它是一份恩典,在書上學不到。信德是天主賜給你的恩典,但你得祈求道:『主啊,請賜給我信德!』『主啊,我相信!』那個祈求耶穌治癒自己的兒子的父親說:『主啊,我求祢幫助我那薄弱的信德。』這是充滿信德的祈禱,他的兒子就痊癒了。我們祈求天主賜下懷著信德祈禱的恩寵,使我們堅信我們向祂求的每一件事,祂必要賜給我們,使我們得到信德所帶來信心。這就是我們的勝利,我們的信德的勝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Copyright © 2025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