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保護大地的運動應從基層興起,全球性的挑戰需攜手克勝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面對環境污染、大地資源遭到掠劫的問題,我們必須增進保護共同家園的意識,從基層興起民間運動。事實上,新冠疫情當前的悲慘處境展現出,唯有同心協力,照顧最弱小者,我們才能克勝全球性的挑戰。」

2020年4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提出這些觀點。教宗指出:「我們需要生態皈依和共同計劃,方能遏止大地衰竭,照料其它受造物,並培養對他人的愛與憐憫。」適逢世界地球日訂定50週年紀念,教宗暫停講解真福八端,改為反省保護受造界的課題。

教宗闡明:「大地絕非資源儲藏庫。對我們信友來說,自然界是『創世的福音』」。這是看待創世工程的新方法。我們是唯一的人類大家庭的成員,脣齒相依;我們來自塵土,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並擁有天主噓入的生命氣息。然而,由於自私的緣故,我們守護大地的責任感日益薄弱,使得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險。許多國際和地方運動團體相繼成立,旨在喚醒良知,呼籲守護大地。」

為此,教宗向它們獻上誠摯的讚賞說:「我們還需要兒女們走上街頭來教導我們簡淺明瞭的道理;也就是,我們一旦摧毀那支撐著我們的環境,就沒有未來。」

同時,教宗也鼓勵每個能貢獻微薄之力的人說:「我渴望激勵在全國和地方層級商議並組織行動。最好能集結社會各處境人民的力量,並由基層興起民間運動。這意味著在我們與人民、與近人、與赤貧者與大地之間創造和諧,而和諧乃是聖神的化工。在慶祝世界地球日的今天,我們蒙召重新發現尊重大地的神聖意義,因為大地不只是我們的家園,更是天主的家園。由此遂激發出我們生活在神聖大地之上的意識。」

「在創世之初,天主看到所造的一切,樣樣都認為「好」(參閱:創一31)。而今,在我們的摧殘蹂躪下,大地以種種天災悲劇作為回報。我要是現在問上主覺得如何,我相信祂不會說出什麼好話。」教宗提醒眾人:「是我們毀掉了上主的工程。」

接著,教宗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諺語說:「『天主總是寬恕;我們人類有時寬恕,有時不寬恕;而大地從不寬恕。』我們若是造成大地衰竭,大自然的反撲將會非常可怕。」

為此,教宗籲請眾人默觀,運用原住民善度生活的智慧。對原住民來說,「善度生活」的意義是與大地和諧共處。另外,教宗也向有權推動第15屆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程的人員發出呼籲,因為這兩屆會議格外重要,攸關國際社會的合作。教宗最後再次勉勵眾人,值此復活期,應讚賞大地的美妙禮物,並照顧弟兄姊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歐洲祈禱,願其實現歐盟創始人團結友愛的夢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三 彌撒

2020年4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彌撒開始之際,教宗特別提到歐洲,他說:「在這個時期,我們彼此間和各國之間極需團結一致。今天讓我們為歐洲祈禱,願歐洲能達至這個團結,這是歐盟創始人夢想多年的弟兄友愛的團結。」

當天選讀的若望福音記述天主派遣聖子到世界上來,為叫世界藉著祂而得救(三16-21),教宗以此展開講道,表明天主的愛幾乎是一種瘋狂的愛,天父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並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教宗表示:「這段福音章節可說是一篇神學論述,記述了耶穌與尼苛德摩的對話,其中涵蓋了一切,包括:初傳、要理、神學反省和告誡等。我們每次閲讀此章節,都讓我們更為明瞭天主的啟示,以及更接近救恩奧跡。」

隨後,教宗針對當天福音的內容提出了兩大重點。

第一點是攸關天主愛的啟示。

教宗說:「就如一位聖人所說的,天主的愛是瘋狂的。『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天主賜給我們祂的獨生子,派遣祂來,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是天主對世人的愛。我們每次注視十字架,都能找到這愛。十字架正是天主聖愛的一本偉大著作,是天主愛的表達。」

教宗接著表示:「有許多基督徒花上很長的時間注視十字架。他們在那裡找到了一切,聖神讓他們明瞭在十字架上蘊藏著一切的知識,那裡有天主的愛以及基督信仰的智慧。要在靜默中注視十字架,注視耶穌的傷痕和祂的聖心。讓我們一起注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天主子,祂為了愛貶抑自己。」

教宗接著提到當天福音中的第二個重點:「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三19)

教宗指出:「許多時候我們無法在光明中生活,因為已經習慣活在黑暗裡。光明令人感到眩目,無法看到事物,我們就像是“蝙蝠”一樣的人,只在黑暗中行走。當我們處在罪惡中時,我們也是處於這種狀態:忍受不了光明。活在黑暗之中讓我們感到更舒服,光明會猛烈拍打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不願意見到的事物。可怕的是,心靈的眼目若是習慣了在黑暗之中,就會忽視光明本身。腐敗之人不知道光明是什麽,因為他們不認識光明。當我們處在罪惡、遠離上主的狀態時,我們就成為了瞎子,在黑暗中感覺會更好,就這樣繼續前行。」

教宗說道:「讓我們允許天主的愛進入心中,讓耶穌帶來的光明和聖神的光明進入我們内,幫助我們以天主的真光看清事物。」

結束講道前,教宗再次提醒當天的兩個重點,也就是「天主在基督和十字架内的愛;在日常生活中的愛」,並邀請信友每天反問自己:「我在光明中還是在黑暗中行走?我是天主的子女或是淪落成了一隻『可憐的蝙蝠』?」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政治人物應尋求百姓福祉而非政黨利益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二 彌撒

教宗方濟各4月20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禮儀開始之際,教宗念及從政人士,並為他們祈禱,說:「今天,讓我們為擁有從政聖召的男女祈禱:政治是最高形式的愛德。請為各國的政黨祈禱,但願在這疫情時刻,它們能同心協力尋求國家福祉,而非黨派利益。」

當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與尼苛德摩在某天夜晚的對話(參閱:若三1-8)。尼苛德摩是猶太人的領袖,是個有權威的義人。他宣認了耶穌「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於是耶穌教導他,人必須「由上而生」、「由聖神而生」,並把聖神描述成「隨意吹拂的風」。為此,教宗表示,「一個人若是接受聖神的引領,便擁有在聖神內的自由,是個順從的人。這可稱為對聖神的順從」。

基督徒不只要遵守天主十誡,更要「讓聖神進入心中,任由聖神隨意帶領自己前行」。教宗指出,「我們基督徒經常在生活中裹足不前,像尼苛德摩那樣,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怎麼做,或是對天主沒有信心,難以踏出下一步,讓聖神進入。重生意味著讓聖神進入我們內,自由地讓聖神來帶領自己,而非自作主張」。因著聖神的自由,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將前往何處。

在當天的讀經一中,我們看到若望和伯多祿的榜樣(參閱:宗四23-31)。這兩位宗徒向自己團體的弟兄姊妹分享了在大司祭和長老那裡的遭遇,然後大家「同心合意」地祈禱。教宗強調,他們「並未停留於謹慎的措施」,而是熱切祈禱,「讓聖神來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他們渴望由聖神而生,向聖神敞開心扉」。宗徒及其同伴在祈禱中向上主陳述了自身經歷,懇求上主施展作為,並「祈求膽量和勇氣」。祈禱結束時,「他們聚集的地方震動起來,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大膽地宣講天主的真道」。教宗稱之為「聖神的第二次降臨」。

為此,教宗勉勵眾人祈求說:「求主助祐我們始終向聖神開放,因為聖神將帶領我們在事奉上主的生活中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慶祝天主慈悲主日:警惕獨善其身的誘惑,慈悲的主等待落後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適逢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欽定天主慈悲主日20週年紀念,2020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前往位於梵蒂岡附近的聖神堂主持彌撒。那裡是慈悲救主朝聖地,供奉著一幀巨大的慈悲救主畫像,以及聖傅天娜修女和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聖髑。平時絡繹不絕的朝聖地,如今卻因疫情無法迎接朝聖者。為此,教宗這台彌撒沒有朝聖者參加。在講道中,教宗鼓勵眾人將自己的卑微不幸獻給天主,如同慈悲救主對聖女傅天娜說的那樣。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多默與復活主耶穌的互動:由於耶穌顯現給門徒時,多默並不在場,他對主耶穌的復活存疑,直到上主親自出現在他面前,勉勵他做個「有信德的人」,多默遂宣認:「我主!我天主!」(參閱:若廿19-31)

教宗方濟各稱這事跡為「門徒的復活」:「門徒的復活始於這忠信又有耐心的慈悲,發現天主不知疲憊地伸手扶起跌倒的我們。遲到的多默明白耶穌為自己受苦,他在耶穌的傷痕中親手摸到天主溫柔的親近:『他不僅信了復活,更相信天主無窮的聖愛』,從而作出最簡潔而美好的信德宣認,說:『我主!我天主!』」

教宗由此提起世人當前的處境說:「我們也跟多默一樣,心存恐懼和疑惑,感到脆弱不已。我們需要上主,祂在我們身上不僅看到脆弱,更看到無法抹滅的美好。在天主慈悲主日,最美的宣講通過遲到的門徒而來。復活主顯現的時候,只有多默缺席,但是上主等待他。」

教宗指出:「慈悲絕不遺棄落後的人。此時此刻,我們牽掛著全球疫情下緩慢而辛苦的復甦,而這其中暗藏著一個危險,也就是:忘記有人落後。冷漠自私的危害大過於病毒。」

「冷漠自私的人會認為,只要自己順心如意,就是最好的生活;只要自己安然無恙,就是一切好轉。冷漠自私的危害由此出發,最終導致人群的篩選,拋棄窮人,在追求進步的祭壇上犧牲落後的人。然而,這次的全球疫情提醒我們:受苦的人沒有區別、不分界限。我們人人都是脆弱、平等和寶貴的。此刻發生的事撼動人心:現在到了剷除不平等、醫治不公義的時刻,不公不義從根本危及全人類的健康!為此,我們應當效法初期教會的慈悲生活,一切所有皆歸公用,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參閱:宗二42-47)。這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基督信仰。」

教宗最後引用聖女傅天娜的日記,期勉人人放下私利,卻要「把這磨難視為良機,為眾人的明天作準備,因為缺乏共同的願景,沒有人會擁有未來」。「今天,耶穌毫無防備的愛,喚醒門徒的心。讓我們效法多默宗徒,領受慈悲和世界的救恩,向更弱小的人施展慈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建設新的世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孕婦祈禱,當心信仰「虛擬化」的危險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五

2020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特別掛念著孕婦。他說:「我今天希望大家一起為孕婦祈禱。她們即將為人母親,此刻焦慮不安、憂心忡忡,疑惑著:『我的孩子將活在怎樣的世界裡?』讓我們為她們祈禱,願上主賜給她們撫育這些兒女的勇氣,堅信世界固然將有所不同,但它始終是上主深愛的世界。」

當天的福音講述,門徒們在捕魚時,再次認出復活主耶穌,並與耶穌共進早餐(參閱:若廿一1-14)。教宗由此展開講道,說:「門徒們捕魚維生,耶穌正是在他們工作時召叫了他們。」當天的福音要跟《路加福音》第五章相互對照:同樣是撒網捕魚的時刻,門徒們第一次聽從耶穌的指示,捕獲大批的魚時,伯多祿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而復活的主耶穌指點門徒捕魚時,眾門徒不再「大驚小怪」,卻「自然而然地」行事。教宗稱之為「一段認識上主、與主親密無間的旅途」。

我們基督徒也是如此。教宗指出,「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逐漸增進與上主的親密關係。上主『牽著我們的手』,與我們一同前行,我們認出祂是誰」。在當天福音中,沒有人問耶穌:「祢是誰?」大家都知道,祂就是主。「這是與上主朝夕相處的親切感,是基督徒的親密無間」。

教宗提醒道:「這份與上主的親切感、基督徒的親密無間,始終具備團體的幅度。」它雖然是私密的個人關係,卻存在於團體內。「一份缺乏團體、擘餅、教會、子民和聖事的親切感是危險的!它會變成諾斯底式的親切感,自己獨享,脫離天主子民。」

教宗坦言,這番省思與疫情當下的危險有關。他說:「疫情當頭,包括宗教信仰在內,人人都透過媒體、透過傳播工具溝通,連這台彌撒也不例外。我們大家彼此交流,無法團聚一堂,卻在精神上同在。參禮的子民雖然稀少,卻有廣大的子民心靈相聚,身體遠離。聖事也是如此:今天你們在場領聖體,但是與我們相連的人們,只能神領聖體。這不是教會原本的樣貌:這是困境中的教會,上主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可是照理說,教會始終與子民同在,提供聖事。」

接著,教宗不諱言地說:「今年復活節前,我要在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大殿裡主持逾越節慶典的消息一出,立刻有位優秀的主教寫信來譴責我。他寫道:『為什麼這麼做?聖伯多祿大殿如此雄壯廣闊,您為什麼不讓至少30個人參禮,讓人看見子民?不會有危險的。』我當時想:『這個人腦子裝的是什麼,告訴我這些?』那一刻我不理解,但是他既然是位優秀的主教,非常親民又渴望向我提建言,我要找到他,向他提問。然後,我恍然大悟。他原來是要對我說:『您要當心,別把教會變成網紅,別讓聖事成為網絡風潮,別使得天主子民在網絡跟風。』教會、聖事和天主子民是具體的。」

為此,教宗闡明,「此時此刻,我們的確必須以這種方法培養與上主的親密互動,但這是為了走出隧道,而非停滯不前。這是宗徒們的親切感,而非諾斯底式、網絡風潮、自私自利;這是在子民之間的具體親密關係,在日常生活裡、在聖事內、在子民當中與上主的親切感」。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效法宗徒,培養與上主的親切感,明白祂是上主,彼此分享一切,包括:團體、聖事、上主、平安和宴席。教宗祈求上主在教會內教導我們與祂的這份親密關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感謝藥劑師對病人的協助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四

教宗方濟各4月16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禮儀開始之際,教宗念及藥劑師,說:「這幾天,有人責怪我忘了感謝一群堅守工作崗位的人。我感謝了醫生、護士和志工,而有人對我說:『您忘了藥劑師!』他們也辛勤工作、協助患者走出病痛。讓我們也為他們祈禱。」

當天的彌撒講道以喜樂為主軸。4月16日禮儀選讀的《福音》指出,復活主耶穌顯現給門徒們,他們「由於歡喜,不敢相信,只是吃驚」(參閱:路廿四35-48)。教宗於是引述了《聖經》中多次提及的「莫大喜樂的時刻」。舉例而言,聖保祿宗徒在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祈願道:「願賜望德的天主,因著你們的信心,使你們充滿各種喜樂和平安。」(十五13)教宗闡明,「喜樂是個至高的安慰經驗;上主讓我們明白,喜樂不同於愉悅、正向和光明。」為此,聖保祿宗徒祝福羅馬人,寫道:「願賜望德的天主使你們充滿各種喜樂。」

「充滿喜樂」這個表達方式反覆出現。比方說,保祿坐監時,由於地震造成牢房的門打開、鎖鏈解開,獄警以為囚犯都已逃走,拔劍想要自殺,保祿阻止了他,並向他宣講福音,獄警全家便受洗,皈依天主,「滿心歡喜」(參閱:宗十六25-34)。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厄提約丕雅女王的總管身上,斐理伯給他施洗後,這位總管「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參閱:宗八26-39)。耶穌升天時,門徒們也是如此:他們叩拜了升天的耶穌,「皆大喜歡地返回了耶路撒冷」(參閱:路廿四50-53)。

教宗表示,滿心喜樂,等同於「充滿安慰和上主的臨在,因為誠如聖保祿對迦拉達人說的,『喜樂是聖神的果實』(參閱:迦五22),而非美妙事物引發的情緒」。「我們滿心歡喜,這份喜樂是聖神的果實。少了聖神,人無法擁有這份喜樂。領受聖神的喜樂是一份恩寵。」教宗由此想到保祿六世教宗《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的最後幾段,保祿六世談及「喜樂的基督徒、喜樂的福傳者,而非垂頭喪氣的人」。

教宗最後鼓勵眾人閱讀這道勸諭,並以《舊約》中乃赫米雅的話,勉勵信友們:「你們不可憂愁,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參閱:厄下八1-12)「《厄斯德拉下》的這番話今天將對我們有所助益。我們擁有強大的力量來改變、宣講福音,以生命見證人的身份前行;這力量是上主的喜樂,是聖神的果實。今天讓我們祈求上主恩賜這果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和平不同於心安,而是不斷尋求修和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9)

這是真福八端的第七端。2020年4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此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警惕,「和平」一詞經常遭到誤解,甚至變得庸俗。為此,教宗先解釋了和平的兩種概念,再闡述基督的和平。

首先,《聖經》中的和平是 shalòm 這個詞,「表達出豐沛、繁華和幸福」。教宗表示:「當我們以希伯來文來互祝shalòm時,我們祝福彼此的生活美好圓滿、欣欣向榮,同時又符合真理與正義。這一切將在默西亞內實現,祂是和平的君王。」

和平的第二個概念是「內心的某種安寧」。教宗指出,「這第二個概念並不完整,因為生活中的不安會是個重要的成長時刻。往往是上主親自在我們心中播下不安的種子,讓我們前去與祂相遇,尋找祂。在這層意義上,這是個重要的成長時刻。再者,內心的安寧也等同於安逸的良知,而非真正的人靈救贖。上主經常必須成為『反對的記號』,撼動我們虛假的安全感,帶給我們救恩」。

耶穌所賜的平安,「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參閱:若十四27)。那麼,什麼是世界所賜的平安?縱觀世界上的種種衝突,和平通常是一方戰勝或雙方議和的產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撕毀和平協議、再次大動干戈的情況屢見不爽。教宗表示,「我們當代也有『零星』的戰爭,在更多的環境裡以各種方式作戰。全球化的框架尤其以經濟或金融利益所構成;我們至少必須思索,在這種框架下,是否某些人的『平安』意味著其他人的『戰爭』。這絕非耶穌的平安!」

聖保祿宗徒曾表明,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生命,帶來和平,消弭仇恨,使人修和(參閱:弗二14)。正因如此,教宗方濟各指出,締造和平的工程格外勞心費力,而且需要創意。「愛本身充滿創意,並且不計一切代價尋求修和。締造和平的人被稱為天主的子女,他們學會和平的藝術,加以發揮,深知若不獻出自己的生命就沒有修和,無論如何都要隨時尋求和平」。

藉由天主的恩寵如此行事,就是活出天主子女的身分。因此,真正的內心平衡源自於基督所賜的平安。祂能激發「新的人性,使之具體實現在諸位聖人聖女身上」。聖人聖女「創意十足,不停發明新的愛的方式」。教宗總結道,真正的福樂即在於此,「走這條道路的人是有福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因新冠疫情而心生恐懼的年長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三

2020年4月15日復活節八日慶的星期三,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特別念及年長者。他説:「今天,讓我們為年長者,尤其是那些處於隔離狀態和在養老院的年長者祈禱。他們感到恐懼,害怕孤獨地離開人世,感受到這疫情對自己造成的侵略性威脅。他們是我們的根源和歷史,給我們傳遞了信仰、傳統和家園的歸屬感。讓我們為他們祈禱,願上主在這時刻親近他們。」

當天的讀經一講述伯多祿因納匝勒人耶穌基督之名治好了胎生瘸子(宗三1-10),福音所記載的是耶穌顯現給前往厄瑪烏的兩個門徒的事跡(路廿四13-35)。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了天主的忠信:「而我們的忠誠無非是對天主忠信的回應。天主忠於自己的言語,忠於自己的許諾,與祂的子民同行,履行接近祂的子民的諾言。」

教宗接著表示:「天主有能力重新創造,就如祂對那個胎生瘸子所行的,給他再造一雙脚,使他得到痊癒(宗三 6-8)。天主治癒,天主總是給祂的子民帶來慰藉。這就是天主對我們的忠信:一個重新的創造。我們的天主繼續帶領子民前行,不辭辛勞地為子民勞苦工作(參閱:《神操》236號)。」

教宗指出:「我們可以說,祂不怕『疲累』。祂就像那個牧羊人一樣,回到家後發現少了一隻羊,就去尋找那隻丟失的羊(參閱:瑪十八12-14)。牧人為了愛、為了忠信可以超時加班。我們的天主是一位‘超時加班’的天主,但是祂不需要酬勞,而是白白地付出。這是無償的、豐沛的忠誠。在蕩子的比喻中,那位父親的忠信展現在他多次到陽台去看兒子是否歸來,他不知疲倦地上到陽台,等待兒子回來為給他設宴慶祝(參閱:路十五21-24)。」

教宗表明:「天主的忠信就是個無償的慶宴、是喜悅。這份喜悅體現在那位被治癒的瘸子身上:他進入聖殿時『隨走隨跳,讚美天主』(參閱:宗三 8-9)。」

教宗接著表示:「天主的忠信是一種有耐心的忠信:祂對自己的子民有耐心,祂聆聽他們,引領他們,慢慢的給他們講解並點燃他們的心,就如祂對遠離耶路撒冷的那兩位門徒所作的一樣。」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的忠信始終先於我們,而我們的忠誠始終是對那那先於我們的忠信作出回應。天主總是先我們一步。成為忠誠的人就是讚美天主的忠信,並忠於這忠信。這就是對此忠信作出答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值此困境,願眾人跨越分歧、團結一心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 星期二 彌撒

2020年4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特別為團結合一祈禱。他說:「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互相合一的恩寵。願此刻的困難能促使我們發現彼此的共融、那始終勝過於各種分歧的合一。」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伯多祿宣講耶穌為默西亞,並勸眾人悔改(參閱:宗二36-41)。教宗由此展開彌撒講道,闡明悔改意味著「改變生活、恢復忠誠」。「忠誠這種人性態度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我們經常自欺欺人,因而分心,打算跟隨假象。」

「舉例來說,勒哈貝罕的國家一鞏固,就捨棄了上主的法律,全以色列人也附和他(參閱:編下十二)。」

教宗指出:「這不僅是個歷史事實,更是個普遍狀況。我們往往一感到安全,就開始推展自己的計劃,逐漸遠離上主,並未持守忠誠。我的安全感並非上主所賜,而是一個偶像。這正是勒哈貝罕和以色列人的遭遇。王國一鞏固,他們就感到安全,遠離法律,改為崇拜偶像。我們會說:『可是我沒有跪拜偶像。』你或許沒有跪拜,但你確實尋求偶像,時常在心裡朝拜偶像。很多時候,自身的安全感為偶像開啟一扇門。安全感並非壞事。」

教宗表明:「安全感其實是一份恩寵,因為『上主與我同在』,所以我感到安全無虞。然而,倘若一份安全感是以自我為中心,令我遠離上主,像勒哈貝罕王那樣,我就成了不忠不信的人。保持忠信極為困難。整個以色列的歷史,以及後來教會的歷史,都充滿了不忠信、自私自利、自我安全感,使得天主子民遠離上主,喪失忠誠之恩。而我們之間、人與人之間,忠信當然也不是個受歡迎的美德。失信於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當天的福音則提供了瑪利亞瑪達勒納的忠信榜樣:那名忠實的婦女從未忘記上主為她做的一切。她在悲劇前忠貞不渝,甚至認為自己能搬回遺體。她是個「柔弱卻忠誠的婦女」,教宗稱之為「宗徒中的宗徒」。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懇求上主賜予忠誠之恩,並感謝上主恩賜祂的安全感,而非我們自己的安全。忠誠的美德永遠常存,卻難以維持。求上主親自來守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基督復活了,讓我們懷著信德看待所發生的一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4月13日於復活節八日慶的星期一在宗座大樓圖書館主持天皇后喜樂經祈禱活動時說:「今天是喜樂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迴響著基督復活的喜訊。」

當天的福音記述婦女們看到埋葬基督的墳墓已空而感到非常害怕,耶穌顯現給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瑪廿八10)。」

教宗說:「透過這些話語,復活主把傳教使命委托給婦女們。事實上,她們在基督公開生活中和祂受難時,樹立了忠誠、獻己和愛慕基督的美好榜樣。現在,耶穌以關注和偏愛的特殊舉止嘉獎她們。」

教宗接著表示:「如同瑪利亞那樣,婦女們總是先開始行動,之後才是門徒們和伯多祿為耶穌的復活做見證。在那以前,他們還沒有明白耶穌將要復活。他們的信德需要作出有質量的一大跳躍,只有聖神才能激勵他們這麼做。但是後來,他們成了見證人,為基督作證,且獻出自己的生命。從那一刻起,基督已復活的宣報傳遍各地,直到地極,成為眾人希望的喜訊。耶穌的復活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後終結,而是生命。」

「如此一來,天主為各時代的人展示了祂的慈愛。」

教宗說:「基督復活了,我們可以懷著信心看待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事件,即使是那些最困難、充滿痛苦和不確定的事件。這就是我們蒙召以言語、尤其是以生活見證宣報復活的訊息。願這訊息在我們的家中和我們的心中迴響著:『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這份確信能鞏固每位受洗者的信德,特別鼓勵那些正在面對極大痛苦和困難的人。」

最後,教宗懇求聖母瑪利亞,耶穌死而復活的見證者,幫助我們堅信這救恩奧跡,因為它能改變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