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教會努力鞏固家庭與婚姻的紐帶關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宗座若望保祿二世婚姻與家庭神學院的教職員團體,強調家庭在教會生活內的核心地位。

教宗說:「眾所周知,對民眾的生活來說,婚姻與家庭多麽關鍵:教會始終關心他們、支持他們,把福音傳給他們。」

然而,有些國家的公共機關「不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自由,不視之為天主子女不可剝奪的權利」。這種態度導致婦女背負了沉重的負擔,迫使她們臣服於人。

教宗表示,教會並不抹滅男女之間的差異,而是教導不可以有性別歧視,因為人人都屬於基督,都是天主救恩計劃的一部分。

陪伴那些帶著過往傷痛、掙扎的人

接著,教宗指出,家庭的福音以婚姻聖事為基礎,為不同文化的天主子民提供一條增進聖德之路。「教會今天不對那些在信仰旅途上掙扎的人關上門。相反地,她為他們敞開大門,因為『所有人都需要仁慈且鼓舞人心的牧靈關懷』(參閱:《愛的喜樂》宗座勸諭,第293號)。」

教宗引用他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邀請牧靈工作者陪伴那些「同居卻無限推遲婚姻承諾的男女」,以及離婚再婚者。

「他們在教會內的臨在證明了他們雖然帶有痛苦經驗的創傷,但依然渴望堅持信仰。」教會則不排斥任何一個人,卻一直促進家庭,致力於鞏固恩愛婚姻的紐帶關係。

對文化和婚姻家庭觀念進行研究

文化與人們的婚姻和家庭觀念緊密相連。教宗表示,福音必須本地化,同時也要讓文化散發出福音的馨香。

「我們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決定了我們能圓滿實現教會福傳使命的程度。所有基督徒都參與其中。」宗座若望保祿二世神學院可以為這使命作出貢獻,幫助教會理解不同社會及文化的婚姻和家庭觀念。

教宗最後期勉道:「願你們支持夫妻和家庭在世界各地的使命,協助他們成為教會的活石,為忠誠、服務、接納生命和慷慨作見證。讓我們一起追隨基督的步履、並肩前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是「喜訊」,宣講時不可愁眉苦臉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聖神的效果,也就是聖保祿宗徒所稱的「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五22)。

這一天,陽光燦爛,一萬多名信友聚集在廣場上,教宗和幾名兒童乘坐白色吉普車來到大殿前的石階上,後面尾隨著許多來自巴黎的少年,他們正在為領受堅振聖事做準備,大約上百名,年齡都在12歲上下。教宗坐下後,這些少年也坐在講台前,給接見活動增添了特別的色彩。

恩寵與自由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首先表明,當我們談聖神的效果時,也需考慮到在天主的恩寵與人的自由之間常有一種合作。聖神的效果與神恩不同,“神恩是聖神為了教會的益處隨其心願賜予所要賜予的人,聖神的效果則是恩寵與自由合作的結果”。

「這些效果常表達人的創造力,在人身上『信德憑著愛德行事』(迦五6),有時是以令人驚嘆和喜悅的方式進行。在教會內不是人人都能做使徒、先知、福傳者;但每個人都能且必須無區別地成為仁慈、忍耐、謙卑的人,以及和平的締造者而非戰爭的製造者。」

福音的喜樂有感染力

教宗援引《福音的喜樂》勸諭,提到喜樂。喜樂是教宗在要理講授中予以深化,也是他極為重視的一個課題。教宗說:「喜樂是一種滿足感,與曇花一現的滿足感不可同日而語,後者轉眼即逝,或者一時過後不能再令人滿足,甚至令人厭惡。福音的喜樂不僅不受時間不可避免的損耗,反而會因與他人的分享而倍增。有時會有悲傷的時刻,但與耶穌在一起,就有喜樂和平安。…… 青春、健康、氣力、幸福、友誼、愛……可能持續一百年,但不會再多了,很快就會過去。」

傳福音不可愁眉苦臉

教宗強調,是「心中的急切」催促我們去尋求和平、愛和喜樂。他以聖斐理伯內利為例,歷史上稱這位聖人為「喜樂的聖人」。教宗說:「他對天主的愛,有時似乎會讓他的心爆裂開來。在更圓滿的意義上,他的喜樂是聖神的效果。」他吩咐青年人不要有顧慮或憂鬱。

教宗又補充了這位聖人完全效法耶穌的一個獨特特徵,那就是他寬恕一切。教宗藉此再次提醒眾人,尤其是聽告解的人:天主寬恕一切,祂總是寬恕,這就是喜樂!

「這位聖人參與了1575年的禧年,他以實際行動豐富了禧年的慶典,去七聖堂朝聖,並在隨後保持了這個習慣。在他那個時代,他憑著喜樂成了一名真正的福傳者。『福音』一詞意即喜訊。因此,傳福音時不可板起面孔和哭喪著臉,而要帶著那發現寶藏和珍珠的人的喜樂。」

12月4日起,週三公開接見也將有中文讀經員

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作了此宣布:「下一週,隨著進入將臨期,公開接見活動要理講授的概要也將開始有中文翻譯。」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目前有意大利語讀經員,也有將教宗的話語翻譯成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和波蘭語的讀經員。自12月4日起,也將有中文讀經員。

回顧歷史

今天在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的門戶網站可以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來閱讀消息。教宗的廣播電台中文節目部誕生於1950年,《羅馬觀察報》於1981年首次以中文印刷,當時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出訪日本期間出人意料地用中文發言。2009年,聖座官方網站vatican.va也有中文頁面。至於《信仰通訊社》則是從1998年起用簡體中文刊登消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宣布阿庫蒂斯和弗拉薩蒂的封聖日期

千禧少年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和青年學子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將在禧年期間榮列聖品:前者是在4月25日至27日禧年青少年慶典期間,後者是在7月28日至8月3日的禧年青年活動上。2024年11月20日在,教宗方濟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予以公布,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成千上萬信友立刻投以熱烈的掌聲。

當天公開接見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了一場盛會的籌備委員會成員,即2月3日將在梵蒂岡舉行的世界兒童權利大會,主題是「讓我們激勵兒童並保護他們」。屆時將有許多國家的專家和相關人士出席會議。適逢維護兒童和青少年的國際日,教宗一宣布這項消息,現場也響起了如雷的掌聲。

教宗說:「這將是個分辨新途徑的良機,旨在援助、保護數以百萬計的孩童,他們依然生活在不穩定的條件下,沒有權利,遭受剝削和虐待,忍受戰爭的悲慘後果。」

在梵蒂岡的維護兒童權益活動

教宗說:「有一群孩子正在為這個日子做準備。謝謝你們大家正在做這件事!」教宗邊說邊指向一群頭戴黃色帽子、手持標語的孩童。

教宗的話音一落,就有一個小女孩率先奔向教宗。教宗笑著說:「看看,有個勇敢的⋯⋯現在,大家都過來吧!」於是,一整群孩子全部跑向教宗,代表他們的同齡人向教宗表達感謝。

封聖大典日期揭曉

教宗跟孩子們逐一握手問候,一起合影留念後,公布了兩位青年封聖的日期。他說:「明年,在禧年的兒童與青少年慶典上,我將冊封真福阿庫蒂斯為聖人;明年在禧年的青年活動期間,我要將真福弗拉薩蒂列聖品。」

今年5月23日,教宗方濟各批准了阿庫蒂斯列聖品的法令。在7月1日的樞密會議上,教宗宣布阿庫蒂斯列品的確切日期有待確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沒有二等基督徒,人人都有對眾人有益的神恩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關於聖神與教會的主題,特別講解了“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基督相遇”的恩典。教宗表明:“聖神不僅用聖事及職務聖化領導天主子民,並以聖德裝飾它,而且把自己的恩寵‘隨其心願,分配給每一個人’(格前:十二,11)。”(《教會憲章,12》)

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詳細解釋了聖神施展的“神恩行動”,提出界定何為“神恩”的兩個要素。首先,神恩“全是為人的好處”(格前十二7),為所有人的益處,為團體“服務”(伯前四10);其次,神恩是特別賜予“一個人”或“某些人”的恩典,不是以同樣方式賜予所有人,與成聖的恩寵、三超德,以及聖事不同,這些對於眾人而言都是相同和共同的。

在教會使命中的平信徒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多次引用《教會憲章》和聖保祿的話語,勉勵眾基督徒要重新發現神恩,因為“對平信徒,尤其是女性的提升的理解不僅作為一種制度上和社會學的事實,也在於其聖經上和靈性的層面”。教宗說:“平信徒不是聖職人員的外部合作者或輔助團隊,不是的。他們有自己的神恩和恩典,以這些為教會的使命做貢獻。”

慷慨奉獻的“普通”恩典

此外,教宗指出,神恩不是“驚人且非凡的才幹和能力”,而是“普通的恩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恩典,“如果受到聖神的啓迪並以愛具體地落實在生活環境中,它們就能獲得非凡的價值”。

“許多基督徒聽到談論神恩,就感到悲傷和失望,因為他們深信自己沒有任何神恩,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或是二等基督徒。不是的,沒有二等基督徒,每個人都有自己個人和團體的神恩。對於他們,聖奧斯定在他的時代就用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比喻作了回應,他對他的子民說:‘如果你愛,你所擁有的就不會少。事實上,如果你熱愛整體,其中的一切某個人都有,你也都有。’”

在愛內一個人的神恩也是所有人的神恩

因此,愛、仁慈,正如聖保祿宗徒所稱的那樣,是“更高超的道路”(格前十二31),因為“它使我愛教會,或使我愛我所生活的團體”。教宗表明,“在合一中,所有神恩,不只是其中的一些,都是‘我的’,如此一來,‘我的’神恩,即使似乎微不足道,也是所有人的,是為了眾人的益處”。總之,“愛德使神恩倍增;使一個人的神恩、僅僅一個人的神恩,成為眾人的神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不要忘記窮人,基督徒不可對他們轉面不顧

圖片:Vatican Media

“請不要忘記窮人!”這是教宗方濟各在第8屆世界窮人日彌撒的講道中,向教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我們每個人和所有人”發出的呼籲。這台彌撒於11月17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在彌撒中主祭,大殿裡擠滿了窮人,彌撒後他們在保祿六世大廳與教宗共進午餐。

在此時的黑暗中閃爍著不可動搖的希望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重溫當天彌撒中誦讀的《馬爾谷福音》的章節,指出耶穌先是告訴門徒們祂將受到的苦難,描述那些目睹耶路撒冷被毀的人的心境,但也立即談到人子的光榮到來(參閱:十三24-26)。教宗表示,“正當一切似乎崩潰之際,天主來到,天主臨在,天主聚集我們,使我們得救”。

“耶穌邀請我們有一種更敏銳的眼光,有能“解讀”歷史事件的雙眼,即使在我們的內心和時代處在焦慮時,我們也能發現一種不可動搖的希望在閃耀。”

在世界的不義面前感到焦慮和無能為力

在當天的世界窮人日,教宗邀請眾人反思兩個現實,即“焦慮和希望”,它們“在我們內心的戰場上始終在彼此角逐”。首先是在當代彌漫的焦慮情緒,“社交媒體誇大問題和創傷,使世界變得更加不安,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性”。教宗強調,如果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這些事件的敘述上,焦慮就會在我們內心占據上風”,因為今天也如福音段落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看到太陽昏暗,月亮不再發光,我們看到飢餓和貧困令許多弟兄姐妹難以忍受,我們看到戰爭的恐懼和的死亡”。

“我們目睹周圍,不義給窮人造成痛苦,但我們也尾隨那些認命的人的思維,他們因安逸或懶惰,認為‘世界就是如此’,‘我無能為力’。於是,基督信仰也淪為一種無害的虔誠敬禮,既不打擾當權者,也不做出具體的愛德行動。”

耶穌的復活燃起希望

接著,教宗援引《福音的喜樂》勸諭,提醒眾人,“當不平等現象加劇,經濟壓迫最弱勢群體,當社會沈迷於金錢和消費的偶像崇拜時,窮人和邊緣化的群體就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等待” (參閱54)。但在當天福音描述的末世場景中,耶穌也“燃起希望”,稱人子“帶著大威能和光榮”降來,由四方聚集“祂的選民”(谷十三27)。如此一來,祂“擴展我們的目光,使我們即使在世界的不穩定和苦難中,也能學會感受到天主之愛的臨在,祂接近我們、不遺棄我們、為我們的救恩施展作為”。

“同樣,我們也蒙召去解讀我們塵世生活的境遇:在似乎只有不義、痛苦和貧困的地方,正是在那悲慘的時刻,上主接近我們,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使生命煥發光輝。”

你注視所幫助的人的眼睛嗎?

教宗解釋,為能如此做到,我們必須“憑著我們基督徒的關懷,憑著我們基督徒的友愛”。“這不是把一枚硬幣扔到需要幫助者的手上。對於施捨的人,我會問兩件事:‘你是觸摸他人的手還是扔下硬幣?你是看著你所幫助的那人的眼睛,還是望向別處?”

接近窮人的痛苦

教宗最後表示,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應藉助聖神的力量在世界上播撒希望。“即使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變得濃厚,我們依然能夠而且必須點燃正義與團結互助的光”(參閱:《眾位弟兄》通諭,9-55)。

“祂的恩寵使我們發光,使我們充滿憐憫和仁愛的生活成為上主臨在的標記,始終接近窮人的苦難、撫慰他們的創傷並改變他們的命運。”

教宗方濟各第八屆世界窮人日文告:窮人的祈禱直達天主 (德訓篇21:6)

圖片:evangelizatio.va

教宗方濟各
第8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33主日
2024年11月17日
窮人的祈禱直達天主(參閱:德廿一 6)

按此下載2024世界窮人日文告【中文】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1. 窮人的祈禱直達天主(參閱:德廿一 6)。今年是為迎接 2025 禧年的祈 禱年,在此為將於 11 月 17 日舉行的第 8 屆世界窮人日的準備時刻,聖經這句智慧箴言表達得再貼切不過了。基督徒所懷抱的希望也包含這樣的確信: 我們的祈禱能夠直達天主;但不是任何的祈禱,而是窮人的祈禱!讓我們反 思這句話,並從每日相遇的窮人的臉龐上、故事中,「讀到」這句話,使祈 禱能夠成為與他們共融的途徑,並分擔他們的痛苦。

2. 我們所提的《德訓篇》,並不廣為人知,然而它的主題豐富,特別是有關 人與天主和人與世界的關係,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該書的作者:班.息 辣(Ben Sira/息辣的兒子),是一位導師,耶路撒冷的一個經師,大約於 主曆前二世紀寫作。他是一位智者,其著作深植於以色列的傳統,講授關於 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工作、家庭、社會生活和年輕人的教育。他特別著重 與信仰天主和遵守法律有關的主題,回應了自由、邪惡和天主正義等難題, 這些問題至今仍與我們息息相關。在聖神的啟發之下,班.息辣試圖向眾人 指出應當遵循的道路,為能在天主和我們的弟兄姊妹面前過著明智且有尊嚴 的生活。

3. 這位聖經作者所關心和深入探討的主題之一,就是祈禱。他懷著極大的熱 情來表達自己的親身經歷。的確,若非每天立於天主面前、聆聽祂的話語, 否則任何關於祈禱的著作都會枯燥無味、乏善可陳。班.息辣宣稱自己自幼 便已尋求智慧:「當我年輕時,在出外旅行以前,我公開以祈禱來尋求智 慧。」(德五十一 18)

4. 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發現了天主啟示的一個基本真理,即窮人在天主心 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甚至面對他們的苦難,天主「迫不及待」地給予他們應 得的幫助。「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不達到目的,決不甘休;不等至高 者見了,為義人申冤,執行正義,決不離開」(德卅五 21)。天主是一位 用心關懷子女的父親,了解孩子所受的痛苦;身為父親,肯定要照顧那些最 需要幫助的人:窮人、邊緣人、受苦的人和被遺忘的人。在天主心中,沒有 人被排除在外,在祂眼中,我們都是匱乏且亟需幫助的人。離開了天主,我 們一無所是,只得乞討度日。如果沒有天主的賜予,我們甚至沒有生命。然 而,我們常常自以為是生命的主人,又或好像是必須戰勝生命!世俗的眼光 要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擇手段地為成就自己,打破社會規範來累積財富。 這是多麼可悲的痴心妄想啊!幸福,是絕對不能靠踐踏他人的權利和尊嚴來 爭取的。

戰爭所引發的暴力,戳破了某些人的傲慢──他們自以為在人前是強者,但 在天主眼中卻是極為匱乏。多少人因為錯誤的軍事政策而陷入貧困!多少無 辜的受害者啊!對此現實,我們絕不能轉面不顧。主的門徒們知道,每一個 這樣的「最小兄弟」的面容都是天主子的肖像,勢必得到我們基督徒的支持 與愛德表現。「每個基督徒和每個信仰團體都蒙召成為天主的工具,為窮人 的脫貧和進步效力,讓他們能完全融入社會。這要求我們對窮人的呼喊要珍 而重之、細心留意,並幫助他們。」(《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87)

5. 在這全心全意祈禱的一年裡,我們要把窮人的祈禱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祈 禱,並與他們一起祈禱。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挑戰,也是需要培育的牧靈行 動。實際上,「窮人經歷到最嚴重的歧視是缺乏靈性上的關懷。絕大多數窮 人都對信仰特別開放;他們需要天主,我們不得不給他們提供天主的友情、 祝福、祂的話語、聖事慶典、成長之旅,以及信德上的成熟。偏愛窮人是我 們的基本抉擇,整體上必須將之轉變為宗教的關懷,務使窮人享有優惠和偏 愛。」(《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0)

這一切都需要一顆謙卑的心、一顆有勇氣成為乞丐的心──自認貧困和需要 求助於人的心。事實上,貧窮、謙卑和信任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真正的窮 人是謙卑的人,正如聖奧斯定主教所說:「窮人沒有什麼可驕傲的,富人則 必須戰勝他們的驕傲。因此,請聽我說:你要清貧,要有德性,要謙虛」 (《講道集》,14,4)。謙卑的人無可炫耀,也無可要求;他們知道不能 依靠自己,但堅信可以全然投靠天主的慈悲與憐憫,就像悔改的浪子一樣, 回家站在父親面前,接受他的擁抱(參閱:路十五 11~24)。無依無靠的窮 人從上主那裡汲取力量,並完全信賴祂。事實上,謙卑使人相信天主永遠不 會對我們棄之不顧,也不會對我們置之不理。

6. 我要對住在我們城市和我們團體中的窮人說:不要失去這份確信!天主關 心你們每一個人,並親近你們。祂沒有忘記你們,也不可能忘記你們。我們 都有過祈禱卻似乎沒有得到回應的經驗。有時,我們祈求擺脫使我們痛苦、 羞辱的煎熬,但天主似乎沒有聽到我們的哀禱。然而,天主的沉默並不表示 祂對我們的苦楚漠不關心;相反地,這其中蘊含了一個訊息,我們必須懷著 信賴的心去接受,讓自己完全降服於祂和祂的意志。《德訓篇》再次證明了 這一點:上主必迅速為窮人申冤(參閱:德廿一 6)。因此,從貧乏中能流 露最誠摯的希望之歌。讓我們記住「內心若被個人私益和顧慮所禁錮時,就 再沒有空間去顧及他人或容納窮人,就聽不到天主的聲音,感覺不到祂愛的 飴樂,行善的渴望也消退了。」(《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

7. 世界窮人日現已成為每個教會團體的固定日子,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牧靈 機會,因為它挑戰每位信友去聆聽窮人的祈禱,並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和需 要。這是執行各項措施,具體幫助窮人的好時機,也是認識並支持那些熱情 投身於服務最困苦者的志工們的好機會。我們衷心感謝上主,感謝那些願意 聆聽並支持我們當中最貧困者的人。他們是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平信徒, 透過他們的見證替天主回應投奔於祂的人的祈禱──每當有需要的人被接納 和擁抱時,天主就打破沉默。窮人仍然有許多東西教導我們,因為在現今高 舉財富、並經常在物質財貨的祭壇上犧牲人性尊嚴的文化裡,他們逆水行 舟,凸顯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祈禱得藉由真正的愛德來證實,而愛德表現在人與人的相遇和親近。 如果祈禱沒有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便是徒勞無功;事實上,「信德也是這 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二 17)。然而,沒有祈禱的愛德行 動,恐怕很快就會淪為耗盡自身的慈善事業。「若是沒有每天忠實地祈禱, 我們的行動便是空泛的,失去了深刻的靈魂,變成僅僅是行動主義」(教宗本篤十六世,教理講授,2012 年 4 月 25 日)。我們必須謹慎,避免陷入這 種誘惑,並且藉由賦予生命的聖神所賜予的力量與堅毅,使我們始終保持警 醒。

8. 在這脈絡中,我們不妨回顧加爾各答的聖德蘭姆姆,一位為貧困者窮盡一 生的女性,為我們留下的美好見證。聖德蘭姆姆反覆說道,她從祈禱中汲取 力量和信德,來實踐為我們當中最弱小者服務的使命。1985 年 10 月 26 日 她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拿出手中隨身攜帶的玫瑰念珠給大家看,說:「我 不過是一個不斷祈禱的貧窮修女。在我向耶穌祈禱時,祂把祂的愛傾注在我 心中,我就把這份愛分送給沿路遇到的所有窮人。你們也要祈禱!你們祈 禱,就會察覺到身邊的窮人,也許就在所住公寓大樓的同一樓層,甚至也許 就在家裡,有人正等著你們的愛。祈禱,幫助你睜開雙眼,使你們的心中洋 溢著愛。」

在羅馬,我們怎能不想起聖本篤.若瑟.拉布雷( St. Benedict Joseph Labre,1748~1783),他的遺體安葬於蒙蒂聖母堂供人敬禮。這位從法國到 羅馬朝聖的聖人,曾被許多修院拒絕,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與窮人為伍,成 為窮人中的窮人,每天在聖體前祈禱數小時,誦念玫瑰經和日課,閱讀《新 約》和《師主篇》。因無處容身,他只得像「天主的流浪者」一樣,常窩在 羅馬競技場廢墟的一角,使他的生活成為不間斷的祈禱,直達天主。

9. 在我們邁向聖年之際,我敦促每一個人都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為更美 好的未來設定具體的目標,別忘了去體現「愛的瑣事」(《你們要歡喜踴 躍》宗座勸諭,145):停下來,靠近些,給近人一絲關懷,一抹微笑,一 個擁抱,一句安慰。這些舉動並非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而是需要日復一日 地作出承諾,它們通常隱而不顯,悄無聲息,但可由祈禱獲得力量。在此 刻,武器的喧囂聲、許多無辜傷者的哭泣聲,以及無數戰爭受害者的沉默, 淹沒了希望之歌,讓我們轉向天主,懇求祂賜下和平。我們伸出雙手接受和 平這份珍貴的禮物,因為我們「缺乏」和平,同時承諾將和平重新融入我們 的日常生活。

10. 我們蒙召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為窮人的朋友,追隨耶穌的腳步──祂總是 與我們中間最弱小者精誠團結地在一起。曾在比利時巴訥(Banneux)顯現 的天主之母至聖童貞瑪利亞,給我們留下了不可或忘的訊息:「我是窮人之 母」,願她在我們塵世的旅程中支持我們。聖母瑪利亞因她的卑微受到天主的垂顧,以她的服從完成了大事;我們將我們的祈禱託付給她,相信我們的 祈禱將直達天主,必蒙垂聽。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6 月 13 日,
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窮人主保紀念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按此閱覽官方網頁

教宗公開接見:如最初那樣,教會必須向萬民宣講福音

圖片:Vatican Media

「在每個時代,尤其是現在,教會的處境好似耶穌升天後不久的情況,必須向萬民宣講福音,但需等待來自高天的能力才能做到。不要忘記,在那個時候,正如《宗徒大事錄》所記載的,門徒們聚集在『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宗一14)身旁。」2024年11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當天省思了聖母與聖神的關係。

獨特且不可摧毀的聯繫

教宗表示:「雖然當時在晚餐廳還有其她婦女與聖母瑪利亞在一起,但聖母的臨在卻是獨特的,與其她婦女有所不同。因為在她與聖神之間存在一種獨特且永不可摧毀的聯繫,那就是基督自己。聖神藉著天主聖言、教會聖事和祈禱在教會中施展祂的聖化工程,另一個聖化途徑,則是經由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來實現。」

「在天主教傳統中,有這句格言,這個諺語:‘Ad Iesum per Mariam’,意思是『經由瑪利亞到達耶穌』。聖母讓我們看到耶穌,她向我們敞開大門,總是敞開著!聖母是媽媽,她牽著我們的手走向耶穌。聖母從不指向自己,聖母指向的是耶穌。這就是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經由聖母的手到達耶穌。」

以生活的天主聖神所寫的書信

教宗解釋:「倘若聖保祿宗徒稱基督徒團體是“我們供職所寫的基督的書信:『不是用墨水寫的,而是以生活的天主聖神;不是寫在石版上,而是在血肉的心版上』(格後三3),聖母瑪利亞作為首位門徒和教會的形象,她也是以生活的天主聖神寫成的書信。正因如此,她能被眾人所知及閱讀,即使是那些看不懂神學書籍的人、那些小孩子也能閱讀。耶穌說天國的奧祕啟示給這些人,卻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參閱:瑪十一25)。」

瑪利亞,聖神的新娘和門徒

接著,教宗重複聖方濟各獻給童貞瑪利亞的祈禱文,並強調其中的稱呼:「聖父的女兒、聖子的母親、聖神的新娘!瑪利亞與聖三的獨特關係無法用更簡單的言語來說明了」。教宗表示:「聖神的新娘一詞不應被絕對化,而應提取其中所含的真理,而且是非常美的一個真理。她是新娘,但她首先是聖神的門徒。她是新娘與門徒……。我們要向她學習,成為順從聖神啟迪的人,尤其當聖神建議我們『急速起身』去幫助需要我們的人時,更應如此,就像她那樣,在天使離開後立即起身。」(參閱:路一39)

如同一張白紙

教宗強調:「當瑪利亞接受成為耶穌的媽媽,並對天使說,『願照上主的意願成就吧』,彷彿聖母對天主說:『我在這裡。我是一張書寫板:任上主隨意書寫,讓萬有的主隨意塑造我。』」

回到今日現實,教宗指出:「可以說,瑪利亞將自己當作一張白紙奉獻出來,上主在這張白紙上能隨意書寫。如此一來,天主之母成了聖神在聖化工程中的工具。在關於天主、教會和聖德的滔滔不絕的言語和文字中,聖母提示我們的只有兩句話,眾人,包括最卑微的人也能在各種境遇中說出:我在這裡,以及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

「瑪利亞是向上主說‘是’的人,她以自己的芳表和轉禱敦促我們,每當我們處在需要聽命或需要克服試探時,也要向上主說出我們的『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頒布2025禧年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中文】

圖片:Vatican Media

《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是教宗方濟各於5月9日耶穌升天節第二晚禱中向五大洲的教會頒布的一道詔書,主題取自《羅馬書》(五5)。教宗藉著這道詔書宣布2025年慶祝禧年,為世界呼喚希望的恩典,其中包括祈求、提議、呼籲,以及宣布禧年內的新意,如在監獄中開啟一道聖門,並以「希望的朝聖者」為慶祝的主題。

開啟聖門

在禧年的「重要階段」中,教宗規定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將於2024年12月24日開啟,以此開始常規禧年。隨後的主日,12月29日,教宗將開啟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

接著,2025年元旦,天主之母節隆重瞻禮當天,聖母大殿的聖門隨之敞開。1月5日,羅馬城外的聖保祿大殿的聖門將被打開。這後三道聖門將於2025年12月28日主日之前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29日,在所有的主教座堂中,主教們該當舉行感恩祭,隆重開啟禧年。2026年1月6日主顯節,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將關閉,以此結束禧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25禧年詔書的中文版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恭譯,
歡迎下載及廣傳。

按此下載2025禧年詔書【中文】

按此閱讀英語詔書【English 】

按此閱覽2025年禧年官方網頁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探訪額我略大學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5日,教宗方濟各探訪了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宗座額我略大學,這是一所繼承了依納爵·羅耀拉創建的羅馬公學的古老高等學府。這一天是該大學的學術日,同時也紀念由大學部(Collegium Maximum)、宗座聖經學院、宗座東方學院共同組成的新的宗座額我略大學。這項合併是根據教宗方濟各2019年的親筆函並於今年5月19日生效的大學章程法令。

教宗來到額我略大學後,受到整個學術團體的熱烈歡迎,3位樞機也在場迎候,他們是:吉蘭達(Gianfranco Ghirlanda)樞機、拉達里亞(Luis Ladaria Ferrer)樞機和門東薩(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樞機。耶穌會總會長蘇薩(Arturo Sosa)神父和額我略大學校長萊維斯(Mark Andrew Lewis)神父先後發表了致詞。

額我略大學的新面貌

接著,教宗發表了長篇演講。他首先提到這3所高等學府的合併,強調這“不是簡單的行政重組”,而是“羅馬主教長期以來持續託付於耶穌會的使命更上一層樓”。教宗表示,“人在走路時只擔心不要跌倒,結果跌跌撞撞……我們必須知道要往何處去,不能失去視野,因為它將每個人的道路與當下和最終的目標連在一起”。

不要靈性可口可樂

教宗強調,同樣地,在大學裡,願景與目標的意識可以阻止研究與教學的“可樂化”,而“可樂化”能導致靈性“可口可樂”。不幸的是,有許多“靈性可口可樂”的門徒!由此可知,大學的使命是“來自上主的啟迪和扶助”。

“這是一個該當透過培育行動來表達使命的場所,但需要投入心力。培育首先是對人的關懷,因此是謹慎、珍貴且細膩的愛德行動。否則,教育行動會變成乾枯的智力之上或不當的自戀,一種十足的精神慾望,把別人的存在只能當作鼓掌的觀眾、填滿執教者自我膨脹的空盒子。”

自我膨脹和空教室

針對這種情況,教宗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教授某天早上來到教室上課,但教室內卻空無一人,他走到講台前才覺察到這個情況。教室外面掛著一塊紙牌,上面寫著:“教室被無限膨脹的自我所占據。沒有一個空位。”這是學生們的惡作劇。教宗評論道,“一旦不用心投入,就會顯而易見……”。

教育不應是一種特權

教宗指出,昔日“教育曾是一種特權”,這種情況至今尚未消失。他提到米蘭尼(Lorenzo Milani)神父說過的一句話,學校“就像是一家治療健康人、卻拒絕病人的醫院。但失去了窮人,學校也就喪失了”。

“順便問一下:你們是否在實施《福音的喜樂》勸諭?你們有沒有考慮到人工智能對教學和研究的影響?任何算法都不能取代詩意、諷刺和愛;學生們需要發現幻想的力量,看到靈感的萌芽,與自己的情感相處,並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

無償的愛使人擺脫貪婪和操控

教宗屢次籲請眾人“在關係、方法和目標上落實那種無償的精神”,因為“正是無償的愛使所有人成為僕人,沒有主人。大家彼此相愛,承認每個人的尊嚴,沒有一個人被排除”。正是無償的愛“使我們向慈悲天主的驚喜敞開心懷,擺脫貪婪、獲得自由”。正是無償的愛使“智者和教師具備美德”,在施教中“不操控也不將功勞歸於自己”。

觸摸世上的苦難

對於今日的挑戰,首先是戰爭,教宗說,“世界陷入一片火海,戰爭的瘋狂用死亡的陰影覆蓋了各種希望。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希望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解除我們言詞的武裝,使用溫柔的言詞。我們需要重新找回一種具體化神學的路徑”。

教宗吩咐額我略大學團體,“智慧的產生不能來自書桌前構想的抽象概念,而是看到和聽到具體歷史的苦難”,來自於“接觸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的象徵,聆聽隱藏的問題和從窮人受苦的軀體發出的呼煥”。

需要觸摸這個受苦的軀體,有勇氣在泥濘中行走,弄髒自己的雙手。不再像過去那樣,神學居高臨下地看所有人,“現在是大家都要謙遜的時候了,承認自己不知道,承認需要他人,尤其是那些與我們自己想法不同的人……”。

解除注視、思想與言語的武裝

教宗呼籲,“少一些講台,多一些無等級的桌子,大家並排而坐,都是知識的乞丐,一同觸摸歷史的創傷”。 遵循這樣的風格,“福音才能轉換人心,回應生命的種種問題”。然而,要能如此做到,就“需要將學術空間轉變為一所心靈之家”。

“放下武器,把對方放在同一層面,注視他的眼睛,解除防備,解除思想的武裝、言語的武裝、注視的武裝,然後站在同一高度,好能彼此對視。不存在自上往下的對話。只有這樣,教學才能成為一種慈悲的行動。”

私下會晤耶穌會士們

最後,教宗勉勵在場的教員,要幫助學生不迷失在“知識的迷宮裡”和“堆積支離破碎的知識”中,而是“繼續以諷刺的味道”品嚐奧妙的美味。會見結束時,教宗為一些學生頒發了學術獎,以此表彰他們在這所大學的三大使命中取得的成就。

教宗離開額我略大學之前,與60幾位不同年齡的耶穌會士舉行了私下會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祈禱時,聖神前來扶助我們

圖片:Vatican Media

「基督徒的祈禱不是人在電話的這一頭、對電話另一頭的天主說話,不是這樣的。是天主在我們內祈禱!我們通過天主向天主祈禱。」教宗方濟各11月6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鼓勵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當天他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把焦點放在基督徒的祈禱上。

教宗首先表明,「聖神的聖化行動除了通過天主聖言和聖事以外,也表現在祈禱上」。正因如此,教宗要以這點展開當天上午的省思。

他指出,在基督徒的祈禱中,天主聖神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換句話說,祂是施予祈禱的那位,也是藉著祈禱被賜予的那位。」「我們祈求能領受聖神,我們領受聖神,好能真正地祈禱」。如此一來,我們以天主兒女的身份祈禱,不像奴隸那樣。

聖神與祈禱

教宗闡明,我們必須祈禱才能領受聖神。「關於這點,福音記載,耶穌明確地說:『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十一13)」

教宗表示,我們的祈禱是我們唯一能影響天主聖神的力量,而聖神賜給我們真正祈禱的恩典。

如何祈禱

的確,我們不知道如何祈禱才好。教宗說:「是的,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但祂做了更重要的事。祂向我們證明了我們是天主的兒女,並讓我們開口呼喊:『阿爸,父呀!』(羅八15、迦四6)」

教宗表示,在祈禱中,聖神展現出祂是「護慰者」,也就是為我們發聲、捍衛我們的那一位。祂在天父跟前並不譴責我們,而是捍衛我們。「即使我們的心對我們有所責備」,聖神依然提醒我們,「天主比我們的心大」(若壹三20)。

祈禱倍增

聖神不僅代我們轉求,更教我們如何為弟兄姊妹代禱。更有甚者,「祂教導我們轉求的祈禱」。教宗指出,祈禱「格外中悅天主,因為這是最不求回報、無私付出的事」。

教宗驚嘆地說道:「當每一個人都為所有的人祈禱時,誠如聖盎博羅削所言,所有的人也都為每一個人祈禱;祈禱倍增。」

隨著禧年的臨近,教宗最後鼓勵大家「與護慰者聖神一起,按照天主的旨意代我們轉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