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探討今日的挑戰與分辨的課題

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第15屆常規會議準備旅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各大洲的300多名青年齊聚羅馬,參加3月19日至24日舉行的會前會議。有鑒於本屆常規會議的主題為「青年、信德和聖召分辨」,會前會議的綱領文件與常規會議的預備文件一脈相承,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各別有5道題目供青年分組討論。

會前會議綱領文件第一部分探討的是青年在當今世界中的挑戰和機會。這有助於在世界主教會議旅程中反省青年在怎樣的時代條件和具體處境下塑造他們的身份認同;這是本屆世界主教會議旅程中必須邁出的第一步。今日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和教會環境當然提供了新的機會,但它們也提出某些前所未聞的挑戰。全球化不一定會帶來團結與平等,有時反倒導致大洲與大洲、國與國之間現存的差距更加嚴重,從而在青年成長及培養獨特的身份認同與社會歸屬感方面造成不同的條件和機會。

第二部分旨在探索青年如何理解信德的主要元素教會對他們的期許,以及主耶穌對他們的旨意;這一切是創造青年與福音之間共鳴的關鍵所在。信德乃是教會的財富,需要透過恩寵來領受。它是一份恩典,藉此得以參與天主的生命,體驗到祂的聖愛,活出與主耶穌的相遇。耶穌渴望人人獲享圓滿又豐盛的永生,無一例外。

緊接在後的第三部分是要分辨今日對青年傳報福音的最有效方法。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所以由青年自己提出具體方案,必將助益良多。今日務必採取決定性的行動來恢復並增進上主使徒長久以來的特徵,即熱忱與信賴,好使當今世代的人們成為有魄力的門徒,為青年的培育和牧靈工作貢獻心力。因此,教會首先期許每個青年都成為「傳教使徒」。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會前會議


為了迎接今年10月以青年為主題的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宗座教會之母公學召開了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與會。300位青年與會者中,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青年代表有3位,他們分別是台灣的馮筱嵋、香港的陳卓羚、還有中國太原教區的的青年。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和台灣的代表為我們分享會議的感受及首天會議的情況。

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中國教會在其身份受到尊重時將結出碩果

2018年3月22日,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加拉格爾總主教(Paul Gallagher)在宗座額我略大學出席一場關於中國教會的研討會,主題為「基督宗教在中國:影響、互動和本地化」。

總主教表示:「今天教會在中國的使命是『做完完全全的天主教徒和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使所有人都能接觸到耶穌的福音,並讓福音為公益服務。」

加拉格爾總主教指出:「在過去,中國與天主教會的關係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既有富有成效的合作,也有巨大的誤解和對立,有時甚至導致信徒團體遭受巨大痛苦的情況。然而,在認真審視問題之後發現,通過互相瞭解、藝術文化、與中國人民建立友誼的具體經驗而實行的信仰本地化,是過去促使『基督宗教世界』和『中國世界』的相遇結出豐碩果實的方法。」 [Read more…]

教宗:天主愛我們,就如父母親那樣愛我們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創世紀 17:3-9

亞巴郎俯伏在地;天主對他說:「看,是我與你立約:你要成為萬民之父;以後,你不再叫做亞巴郎,要叫做亞巴辣罕,因為我已立定你為萬民之父,使你極其繁衍,成為一大民族,君王要由你而出。我要在我與你和你歷代後裔之間,訂立我的約,當作永久的約,就是我要做你和你後裔的天主。我必將你現今僑居之地,即客納罕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做永久的產業;我要作他們的天主。」天主又對亞巴郎說:「你和你的後裔,世世代代應遵守我的約。」

福音:若望福音 8:51-59

那時候,耶穌對猶太人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猶太人向他說:「現在我們知道:你附有魔鬼;亞巴郎和先知都死了;你卻說: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嘗不到死味。難道你比我們的父親亞巴郎還大嗎?他死了,先知們也死了。你把你自己當作什麼人呢?」耶穌答覆說:「我如果光榮我自己,我的光榮算不了什麼;那光榮我的,是我的父,就是你們所稱的『我們的天主』。你們不認識他,我卻認識他;我若說我不認識他,我便像你們一樣是個撒謊者;但是,我認識他,也遵守他的話。你們的父親亞巴郎曾歡欣喜樂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見了,極其高興。」猶太人就對他說:「你還沒有五十歲,就見過亞巴郎嗎?」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有。」他們就拿起石頭來要向他投去,耶穌卻隱沒了,從聖殿出去了。

2018年3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上主是信實的,祂不會將我們遺忘:這促使我們懷著期望而歡欣喜悅。隨著聖週逐漸趨近,教會讓我們反省天主信實的愛。

當天彌撒中的答唱詠說:「上主永遠懷念自己的盟約」,而取自《創世紀》的第一篇讀經則記述天主與亞巴郎訂立盟約(創17:3-9)。儘管有罪惡和崇拜偶像的現象發生,這天人的盟約在天主子民的歷史中將不斷延續。

教宗說:「事實上,上主有一種不能忘記的肺腑之愛。在阿根廷慶祝母親節時,人們會贈送給自己的母親一種名為『勿忘我』的花。這種花有兩種顏色:藍色的是送給在世的母親,而紫色的則是為已亡的母親。這是天主的愛,就像媽媽的愛那樣。天主不會忘記我們,絕對不會。祂不能忘記我們,因為祂忠於自己的盟約。這給了我們安全感。但我們或許說:『可是,我的人生如此糟糕,我處境困難,是個罪人。』即便如此,天主不會忘記你的,因為祂有像父母親那樣發自肺腑的愛。」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信實給人帶來喜樂。猶如亞巴郎那樣,我們的喜悅是在期待中歡欣踴躍,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不是信實的,但天主是信實的。我們只要想想右盜的經驗。信實的天主不能否認自己,不能否認我們,不能否認祂的愛,不能否認祂的子民。祂不能自我否認,因為祂愛我們,這就是天主的信實。當我們去懺悔時,請你們不要以為是去洗衣店,去清洗衣服上的污漬。不是的,我們是去接受這位信實的天主愛的擁抱,祂一直在等待我們。」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是信實的,祂認識我,祂愛我,絕不會拋棄我,祂牽著我的手。我還想要什麼呢?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我該怎麼做呢?我要因期望而歡欣喜悅,因為上主愛你,就像父母親那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將到訪愛爾蘭出席世界家庭會議2018

教宗方濟各宣布將前往愛爾蘭,出席將於今年8月25至26日在都柏林舉行的第9屆世界家庭會議。本屆大會的主題為「家庭的福音,世界的喜樂」。

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者說:「我打算將於今年8月前往都柏林,參加8月25至26日在那裡舉行的下屆世界家庭會議。我現在就向該國民政當局、主教們、都柏林的主教,以及所有為我的行程出力的人表達謝意。謝謝!」

此前,教宗也問候了在場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愛爾蘭朝聖信友團體。這個團體向教宗呈上都柏林世界家庭會議的正式畫像,畫面是聖家、耶穌復活雅依洛的女兒,以及迦納婚宴。一年前,這幅畫像在都柏林總主教馬丁(Diarmuid Martin)祝聖後,已巡遊了愛爾蘭全境的各堂區。

向教宗展示這幅畫像的是兩個愛爾蘭家庭,一個是住在愛爾蘭的托賓(Tobin)家庭,另一個則是已移居羅馬的布謝爾(Bushell)家庭。教宗在頒賜宗座降福前,對這個愛爾蘭朝聖團說:「我衷心祝願你們和你們的家庭將這四旬期視為一個恩寵和靈性更新的時期,願上主的喜樂與平安與你們眾人同在。」

世界家庭會議2018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領受聖體聖事使我們結出善行的果實

若望福音

耶穌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

2018年3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上週教宗關於《天主經》的反省後,當天教宗進入了彌撒的核心主題:聖體聖事。聖體的奇跡在於使我們成為我們所領受的。教宗說:「我們領受聖體意味著我們接受那將我們轉化為祂、使我們更強壯的耶穌。」

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人們經過這幾日的陰雨後,重獲太陽的溫暖。教宗從這初春的第一天談起,將樹木的開花和基督徒的生活做了類比。

教宗說:「基督徒的生活如同植物,為能開花結果需要有根,這根就是耶穌。教宗告誡道,永遠不要切斷與耶穌的根源關係。植物為了開花,也需要被澆灌。如果你們不以祈禱和聖事澆灌你們的生活,你們會綻放基督徒的花朵嗎?不,不會的!因為祈禱和聖事滋養根基,我們的生活才能開花結果。我祝你們在今年的春天鮮花盛開,就像復活節那樣遍地開花,結出行善、修德和善待他人的果實。」

教宗也進而表示:「正是聖體聖事讓我們更加強壯,從而結出果實,結出善的果實,以基督徒的身份生活。」

教宗然後進入要理講授的核心表示:「雖然是我們排隊去領聖體,但事實上是基督來尋找我們,使我們相似祂。在這方面,聖奧斯定曾講述道,他在修和聖事中聽到基督說:『你會被我轉化,而不是我被你吸收而同於你。』因此,聖體聖事不僅把人從自私自利中解救出來,更使人與眾人結合在一起,與基督成為一體。」

教宗進而強調了某些領受聖體的重要元素。他說:「在領聖體之後,靜默、靜默的祈禱,有助於將這恩典珍藏於心。我們稍微延長一些沉默的時刻,在心裡與耶穌交談,將對我們有幫助;若能頌唱一篇聖詠或讚歌,將有助於我們與主同在。」

教宗說:「教會強烈渴望信徒也藉著在同一台彌撒中祝聖的餅,領受上主的聖體,若能兼領聖體聖血,感恩祭宴的標記將以更清晰的方式表達出來,即使天主教教義教導說,只以餅形或酒形來領受,都領受了整個的基督。」

教宗還指出:「按照慣例信友們通常以遊行的方式靠近聖體,然後站著或跪著用口恭領聖體;或在獲准的地區選擇手領。」教宗也強調了基督寶血為赦免罪過而傾流的救贖價值。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了寬恕,我們每一次領受修和聖事都將獲得寬恕。我們不要忘記耶穌始終寬恕。耶穌不厭其煩地寬恕我們,我們卻厭倦請求寬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廷傳播秘書處處長維加諾蒙席辭職

2018年3月21日,教宗方濟各接受了教廷傳播秘書處處長維加諾蒙席(Dario Edoardo Viganò)提出的辭呈,但請他繼續留在該部門擔任特別顧問。在未任命新處長之前,傳播秘書處將暫時由該部門秘書長魯伊斯蒙席(Lucio Adrián Ruiz)領導。

教宗在致維加諾蒙席的信函中寫道:「在我們最近的幾次會晤後,並經過長時間的反省,認真考慮了您關於在傳播秘書處領導責任上『後退一步』的請求,我尊重您的意見,勉強同意您辭去傳播秘書處處長的職務。請您作為顧問繼續留在傳播秘書處內,在人性和專業上協助新任處長完成樞機諮議會提出、並由我批准、以及定期分享的改革計劃。藉著《羅馬觀察報》的即將融入和梵蒂岡印刷所的整合,這項改革已臨近最後階段。」

教宗繼續寫道:「這些年來,您在這新部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懂得隨時樂意與合作者們交流,以溫順的品格與教廷其它機構相處,明顯地讓人看到教會改革首先並非一個組織機構的問題,而是汲取一種服務精神。我感謝您的謙遜和與教會同感的深刻意識,欣然祝福您,將您託付於聖母瑪利亞的護佑。」

此前,維加諾蒙席給教宗方濟各寫了一封信函,解釋他提出辭呈的原因。他寫道:「近日我的行為受到許多批評,且不論我的意向如何,這種行為方式損害到您於2015年託付於我的複雜且重大的改革工作。憑著包括員工在內的許多人的貢獻,這項工作如今已近於尾聲。」

維加諾蒙席感謝教宗在這段時期予以他父親般的陪伴和支持,以及在最近的會晤中對他再次表達的尊重。

他在信中向教宗請求道:「為了尊重這些年來與我一起工作的人,避免因我個人原因可能會在某些方式上延遲、損害,甚至凍結2015年6月27日《手諭》中業已規定的傳播現狀,尤其為了愛教會和教宗,請您接受我的辭呈,若您願意,請讓我以其它方式提供合作。」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瞻仰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我們方能穿越自己的曠野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戶籍紀 21:4-9

以色列人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裏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福音:聖若望福音 8:21-30

那時,耶穌向法利塞人說:「我去了,你們要尋找我,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猶太人便說:「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殺嗎?」耶穌向他們說:「你們是出於下,我卻是出於上;你們是出於這個世界,我卻不是出於這個世界。因此,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的確,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於是,他們問耶穌說:「你到底是誰?」耶穌回答他們說:「難道從起初我沒有對你們講論過嗎?對你們我有許多事要說,要譴責;但是派遣我來者是真實的;我由他聽來的,我就講給世界聽。」他們不明白他是在給他們講論父。耶穌遂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派遣我來者與我在一起,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當耶穌講論這些話時,許多人便信了他。

2018年3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要求信友們在困難時刻,尤其是意志消沉,在生命旅途上感到疲倦的時刻,要注視基督的十字架,卻不要說天主的壞話,因為說壞話意味著心靈已受到毒害。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記述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的抱怨、遭到毒蛇咬死咬傷,以及一瞻仰銅蛇就保存生命的經歷(戶21:4-9)。教宗的彌撒講道對以民的這段經歷作了深入反省指出:「天主厚待他們的恩澤。他們餓了,天主給了他們瑪納和鵪鶉;他們渴了,天主給了他們水喝。可是,在臨近天主許諾的土地時,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又持懷疑態度,因為梅瑟派遣前去偵察的人回來說,那實在是流奶流蜜的地方,但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高大強壯,城鎮堅固。因此,以色列子民表明去那裡會有危險,他們害怕被殺死(戶13:25-33)。」

教宗說:「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力量,卻忘記上主施展大能,將他們從400年為奴的狀況解救出來。總之,以民對這旅程已感到厭煩,開始懷念過去的時日說:『在那裡我們有肉,有洋蔥,有多少可吃的美食啊!』然而,這是殘缺的病態記憶和扭曲的懷舊,因為他們懷念在埃及為奴時的食物。」

「這些正是魔鬼帶來的幻覺:它讓你看到一件你已放棄的事物的美好,讓你在旅程的悲傷時刻因這事而改變了初衷,但那時你還沒有抵達上主的許諾之地。這有點像四旬期的行程,我們的確可以把生活理解成一個四旬期;在這段行程中總是有考驗和上主的慰藉,有水喝,也有供我們食用的飛禽。即使這樣,還是有人說:『可那時的飯菜更好吃。』」

教宗警告這樣的人:「但你不要忘記你是在為奴的餐桌前吃這飯菜。其實,這樣的經歷在我們眾人希望跟隨上主,但感覺疲倦的時候都會發生。然而,更糟糕的是,以民還說天主的壞話。也許有人認為天主不幫助他,或是遇到許多考驗,感到意志消沉,受到毒害。於是,梅瑟奉行上主的話做了一條銅蛇,將之懸在木竿上。凡是因說天主的壞話而被毒蛇咬傷的人,一瞻仰這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教宗表明:「這銅蛇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的預像。瞻仰基督的苦像:這就是我們得救恩的秘訣,在生命旅程中持有耐心的秘訣,穿越曠野的秘訣。我們要瞻仰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神父,那我該做什麼?』『你要瞻仰祂,瞻仰祂的五傷,觸摸祂的五傷。』」

最後,教宗總結道:「因著這五傷我們獲得痊癒。你不是覺得受了傷害,感到悲傷,感到你的生命不如意,滿是困難,甚至疾病纏身嗎?那你就該瞻仰基督的苦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教宗與青年對話

2018年3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近郊的宗座教會之母公學參加了世界主教會議的會前會議,回答了與會者青年提出的五個問題,涉及女性尊嚴、尋求真理、學校教育、如何分辨今日文化的好與壞,以及如何守護修女聖召。

向教宗提問的分別是一位來自尼日利亞的性剝削受害者、一位慕道中的未受洗法國男生、一位相遇學校的阿根廷老師、一位烏克蘭修生、一位年輕的中國修女。

尼日利亞女孩布萊辛(Blessing Okoedion)4年前抵達意大利,她曾被誘騙和強迫賣淫。她問教宗如何幫助年輕人保持人性、克勝將女性貶為商品的病態。

教宗強調:「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希望你們年輕人為此而戰。如果一個年輕人有這種惡習,務必要予以戒除,知道嗎?這是一種犯罪。做這事的人是犯罪分子。『但是,神父,難道不能發生性行為嗎?』『不!不!這不是正當的性行為,而是折磨女性。』我們不要混淆概念。這是犯罪行為,患病的心態。」

關於女性尊嚴的問題後,一位慕道中的未受洗青年,非天主教徒馬克西姆表示,他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走哪條路?這名青年目前在巴黎天主教大學學習法律。

教宗答說:「你已經開始了旅途,你要讓自己的疑問釋放出來,而不要麻痹它們。我相信,這深刻的意識正是一個分辨旅程的開始,這旅程必須在一生當中持續下去。但是,若有一個可以商量事情的人,那將更好。你要讓這種感覺釋放出來,而不要麻痹它們,不要削弱它們。你要尋找某個能給予你信心的人,與之交談,作出辨別。這是我給你的答案。」

然後,來自阿根廷相遇學校的年輕老師瑪利亞瑪達肋納(Maria de Macarena)抱怨說,今天的學校只教導建立在理性上的真理,卻忽略那超性的幅度。

教宗對此評論道,這是啟蒙主義的產物。教宗強調了相遇學校所秉持的教育方針,即三種語言:首先是大腦的語言,為的是學會好好思考;其次是心的語言,為的是學會認真感受;最後是手的語言,旨在學會如何去做。

年輕的烏克蘭修生尤連(Yulian)問教宗,如何準備自己才能明白今日文化中的珍貴東西和虛假東西,例如紋身,它既是藝術表現,又是難以理解的文化現象。

教宗答道:「紋身表明外在。你,年輕人,擁有這樣或那樣的紋身,你在尋找什麼?你在傳遞怎樣的外在信息呢?我們要從這一點展開交談,這樣才能理解年輕人的文化。這很重要。你不要害怕:我們永遠不要害怕與年輕人相處!因為即使在不太好的事情背後,也總有某些東西可以讓我們瞭解一絲真相。」

最後,來自中國的德肋撒修女問教宗,如何面對使人只尋求物質財富和人云亦云的主流文化,以及如何在這種背景下培養靈修生活。

教宗答說:「面對不給天主留出空間的文化,面對崇拜物質至上的社會,如何在我們的文化培育和靈修生活中尋求平衡呢?請保護修女們的成長,且要用生命來保護,並且與不尋求天主、只貪婪物質財富的生活進行對話。保護意味著陪伴、教導、幫助她們,尤其重要的是愛她們。這一點至關重要。」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台灣代表首天分享

(左)台灣代表-馮筱嵋 (Naomi) (右)香港代表-陳卓羚(Charlene) 圖片提供:陳卓羚Charlene

【鹽與光電視】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召開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的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與會。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青年代表有3位,他們分別台灣的馮筱嵋、香港的陳卓羚、中國太原教區的 PengLi Ren。台灣代表馮筱嵋 (Naomi)在首天(3月19日)會議後向本台作了以下的分享:

問:是否第一次到羅馬,這次心情如何?

答:

這是我第一次到羅馬,我覺得心情有點緊張,但也覺得很幸福。幸福的部份是因為感覺自己可以有這個機會,然後來羅馬參加這個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這個機會很難得,而且可以跟全世界的年青人一起討論一些重要的議題,可以一齊參與教會很重要的會議,覺得很幸福。但是緊張的就是代表台灣的教會青年,身上也有一些責任,緊張害怕自己不管是用詞或者是不小心出錯之類,所以其實還是蠻緊張的。

圖片提供:馮筱嵋 Naomi

問:見到世界各地青年在同一地方,有什麼感想?

答:

其實我覺得蠻榮幸的,就是可以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跟五大州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年青人聚在一起。這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談論我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然後我們對於信仰或者是年青人的議題的一些看法,還有就是各地青年們要面對的挑戰。

雖然有這些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們也一樣的部份,例如我們有共同的信仰、彌撒。這裡的彌撒,我聽不懂意大利文,可是我知道我們是一起的,內容是一樣的,為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共融機會。然後,因為有一些議題我覺得有普遍性的,就是其他國家有的問題我們台灣也有,所以我會覺得其實好像我們不孤單,我們一起來面對和討論這些問題,這個覺得有被陪伴的感覺。

問:第一天會議討論了什麼?

答:

第一天的會議早上就是教宗來演講,對我們說了一些鼓勵的話,歡迎我們的話。然後還有一些青年們的見證,就是青年人想問教宗的問題。下午就比較集中在「現代年青人的挑戰」或者是「青年的現況」。

我覺得我自己影響比較深刻的是伊拉克的代表。因為我們第一題是你覺得現在有哪些,例如說要怎樣的關係或特定的事件、或是有什麼元素是會影響年青人的人格或者是個性之類的,即是身份認同。然後又問了一些例如年青人有沒有夢想,或者是年青人就是關於新科技與青年的關係等等。但是在第一條中,伊拉克的代表就直接的說他們的年青人並不是活在一個很平安的環境之中,所以其實他們年青人都很沒有安全感,處於一種常常很緊張的狀態,所以這樣子生命在隨時隨地都會被威脅的情況下,他們其實也沒有什麼方法去思考後面幾個問題,就是夢想。

然後,討論了青年在不同人之間的關係,還有尋找生命的意義。伊拉克代表每一個回覆都讓我覺得很憂心,就是他有一句話影響很深,就是他說他們伊拉克說的問題都是跟生存有關,就是他們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沒有辦法去滿足的話,其實就很難談到有關精神層面的議題。他們正在面對這樣的迫切的困境,這對我影響很深刻。其他代表的回答,我覺得跟台灣很像,譬如說年青人很依賴社交媒體,或者說我們社交媒體只是顯示生活中美的部份,好的部份。可是那些美好的東西,好像只是讓我們可以逃避生活中痛苦的方法。

圖片提供:馮筱嵋 Naomi

問:與教宗會面,為最深刻是那個訊息,回家後,又如何為青年服務?

答:

關於我對於教宗給我們的幾句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我們年青人要勇敢地去發言,勇敢地去表達,我們的聲音必須要被聽到,所以我覺得很感動。聖父很尊重年青人的聲音,他也說我們在這次會議中要學習去聆聽,尤其是聆聽我們不喜歡的聲音或者是不喜歡的人,所以我覺得尤其是透過這樣子的方式,我們才有可能跟別人建立溝通的橋樑,所以在這之會議中也會學習去聆聽。最後,我覺得教宗說我們要去聆聽老年人,老年人有很豐富的生命經驗,這些都是寶藏,尤其是他們的夢。我覺得其實我們應該努力,不單單只是青年議題,而是我們應該細想如何一起在這個人的世界中努力,努力地活出天主的愛,然後努力的靠近天主。

我回去之後,會分享我這次的經驗,希望可以帶給人一些感動,希望他們也可以跟我一樣有一個這樣的夢,可以到世界各地聆聽不同的故事、接觸不一樣的人、看見更多不同的文化。我覺得這一次我們在會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其實也可以在我們自己的國家繼續討論,所以我覺得如果可以把不管是教宗給我們的信,或者是在這次會議中的問題翻譯成中文的話,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