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第32屆世界病患日文告:治癒病患藉以療癒關係

教宗方濟各
第32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24年2月11日
「人單獨不好。」(創二 18)
治癒病患藉以療癒關係

按此下載

經上記載:「人單獨不好」(創二 18)。天主是愛,從起初,天主就為了共融 而創造人類,賦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去和他人建立關係。因此,我們按 照天主聖三的肖像所受造的生命,蒙召在關係的動力中、在友誼及彼此的愛 中,實現自我。我們生來就是要共同生活,而非單獨一人。正因為天主這共 融的計畫深植人心,以致離棄和孤單的遭遇,被視為是可怕的、痛苦的,甚 至是不人道的,尤其是當人覺得脆弱、不確定和缺乏安全感的時候,而這些 往往是由重病發作所導致。

在此,我想到所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感到極度孤獨的人:無法接受探視的 病患,還有許多因工作負荷過重,被困在隔離病房的護士、醫生和支援人 員。當然,我們不能不追憶那些僅靠醫護人員照料、至親好友無法陪伴在 側,必須獨自面對死亡時刻的病患。

那些飽受戰爭和其悲慘後果所蹂躪的人──他們感受到的痛苦、磨難和孤 立,又遲遲未得到任何支援,我對他們感同身受。戰爭是最可怕的社會疾 病,總讓社會上最脆弱的一群人受到最大的打擊。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說,即使在享有和平且資源豐沛的國家,人也常孤獨 地、有時甚至是在被遺棄的狀況下,度過老年和病程。這嚴峻的現實主要來 自個人主義衍生的後果:不惜一切代價高舉人的生產力,使人相信工作效率的神話;對於體力不足、跟不上腳步的人,表現得冷漠,甚至無情。然後, 形成一種丟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人不再被視為應受尊重和保護的基本 價值;窮人或殘障者,或是『尚未被需要』(如未出生的人),或『不再被需 要』(如老年人)的人,尤其如此。」(《眾位弟兄》通諭,18)。可悲的是, 這種思維模式也引導了某些政治決策,罔顧人民的尊嚴及需求,也未積極推 動所需的策略與資源,以確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健康權利並獲取醫療保健的機 會。人們遺棄、孤立脆弱者,把醫療保健簡化為只是提供服務,而非使醫療 服務受到醫生、病患與家屬之間「治療盟約」的保障。

再次聆聽聖經的話語,使我們受益良多:「人單獨不好!」天主在創造之初 說了這話,向我們啟示祂對人類計畫的深奧意義,但同時也啟示了罪的致命 傷,隨著引發懷疑、破碎、分裂,最後導致孤立。罪攻擊人和他們的所有關 係:與天主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受造界的關係。這孤 立,讓我們錯失生命的意義,奪走愛的喜樂,讓我們在人生的所有關鍵時刻 經歷孤獨的抑鬱。

弟兄姊妹們,任何疾病最需要的照護,首先是滿懷慈悲和愛的親近。因此, 照顧病患,尤其意味著關懷他們所有的關係:與天主的關係、與他人(家 人、朋友、醫護人員)的關係、與受造界的關係,以及與自己的關係。這有 可能做得到嗎?當然有可能做得到,而且我們所有的人都蒙召確保這能成為 事實。讓我們看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圖像(參閱:路十 25~37),觀 察他放慢腳步、親近他人的能力,以及他以溫柔的愛照顧受苦弟兄的創傷。

讓我們牢記生命的真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人接納我們;我們為 愛而生,並且蒙召去和他人共融,建立兄弟情誼。兄弟情誼這生命的層面, 特別在患病和脆弱的時候支撐著我們,是為了要治癒我們的社會疾病必須採 用的第一種療法。

對於你們患病的人,無論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我想說:「不要為你們對 親密和溫柔的渴望而感到羞愧!不需要隱瞞,也絕對不要認為自己是別人的 負擔。病患的狀況敦促我們所有的人停下來,遠離忙碌的生活節奏,重新發 現自己。」

在這個劃時代的變革時刻,我們基督徒特別蒙召以耶穌充滿愛憐的目光,關 心遭受痛苦和感到孤單的人,也許是被邊緣化和被拋棄的人。以主基督在祈禱中,特別是在聖體聖事中賜給我們彼此的愛,來療癒孤寂和孤立的創傷。 這樣,我們便共同合作,對抗個人主義、冷漠及丟棄文化,使溫柔和慈悲的 文化得以茁壯成長。

病患、脆弱者和窮人,是教會的核心,也必須是我們人道關懷和牧靈照顧的焦點。願我們銘記於心!讓我們將自己託付給聖母瑪利亞──病人之痊,願 她為我們代禱,幫助我們成為建立親密關係和兄弟情誼的匠人。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年1月10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鹽與光傳媒龍年新春祝賀:愛主愛人,作鹽作光!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新春快樂!

感謝天主在過去一年賜給我們的一切,讓我們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和經歷在教會中的重要時刻,如在葡萄牙的普世青年節、羅馬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等等。但在普世教會中,仍有不少受迫害的、經歷戰亂的、生活艱苦的兄弟姊妹,願上主保守他們,賜予他們平安,並派遣聖神,使我們眾人持守信德。

我們確實需要天主的臨在。在龍年,新年伊始,讓我們一起以聖詠第67章2節來祈禱:「願天主憐憫我們,並降福我們。」

藉此新春佳節,謹代表《鹽與光傳媒》全體仝人祈願您,特別是移居到海外的每一位,以及您們的家人送上祝賀。祈願我們彼此扶持,在生活中愛主愛人,作鹽作光!

今年,我們邀請到來自天主教香港教區、臺灣地區主教團、加拿大地區的神長、修女、修會會士及兄弟姊妹為大家祝賀。他們分別是:夏志誠輔理主教 (香港教區)、陳志明神父 (香港教區)、麥冠達神父 (香港明愛會副總裁)、阮嫣玲修女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陳科神父 (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祕書長)、蘇日朗神父 (多倫多總教區)、馮若望神父 (多倫多總教區)、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王天偉神父 (主徒會)、張汝南執事及太太Selina(滿地可總教區)、Mary Yu (鹽與光義工代表)。

鹽與光全體人員恭祝您

有一個充滿喜樂的龍年!

我們一起向您祝賀!


教宗受訪:《懇求的信賴》核心是接納,不拒絕祝福任何人

在聖保祿大家庭《相信》(Credere)週刊創刊10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接受該週刊主編維塔萊(Vincenzo Vitale)神父採訪,重申他在里斯本世青節和其他許多場合所說的「所有人、每一個人、人人」,強調教會牧靈使命的基礎在於接納,並將對「非正常」伴侶的祝福也放在這個框架下。教宗的這篇訪談刊登在2月8日發行的《相信》週刊上。

《懇求的信賴》文件在於接納所有人

繼教義部《懇求的信賴》(Fiducia Supplicans)文件提出了對「非正常」伴侶的祝褔後,這個議題引發了諸多反響和爭論。本次受訪時,教宗再次解釋道:「我祝福的不是所謂的『同性婚姻』,而是相愛的兩個人,並且我也請他們為我祈禱。」「常在聽告解時,每當同性戀者、離婚再婚者等這些處境的人前來,我總是祈禱並祝福。任何人不應被拒絕受到祝福,包括所有人、每一個人、人人。請注意,我說的是人:能領受洗禮的人。」

接著,教宗指出:「更嚴重的罪行是那些外表好似『天使』一樣的罪。假如我祝福一名或許剝削了人的企業家,沒有人會覺得反感:剝削可是非常嚴重的罪。同樣,如果我祝福一名同性戀者,人們就很反感了⋯⋯。這多麼虛偽!我們必須尊重所有人、每一個人!此文件的核心在於接納。」

運動團體唯有融入教會才是好的

此外,教宗也探討了有些教會運動團體略顯「精緻」的問題。他表示,這些運動「傾向於在教會內形成小團體,成員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不是天主聖潔忠信的子民。天主子民由信徒構成,知道自己是罪人並向前邁進」。「運動團體唯有融入真實的教會才是好的運動團體。但它們如果挑選成員、讓你與教會脫節、使你認為自己是特別的基督徒,這就不是基督信仰了」。

重要的是婦女的臨在,而非職務

有鑒於持續傳出要恢復教會「女性面容」,或者去除教會內的「大男子主義」的呼聲,教宗對於婦女角色的回答也十分清晰明確。教宗重申了伯多祿原則與瑪利亞原則的區別:教會是新娘,具有女性特質;伯多祿不是女人,不是新娘。「教會-新娘比伯多祿-職務更加重要!」

隨後,教宗表明,「羅馬聖座的工作向婦女開放是件重要大事」,婦女「對職務有益」。只要看看有些小地方沒有司鐸,靠修女們推進堂區事務、施予洗禮、送聖體和主持葬禮。「婦女的職務絕非頭等重要的事。婦女的臨在才是最重要的。」

羅馬聖座未來的新任命

羅馬聖座這些年先後有幾名婦女獲得任命,教宗對此表示:「現在已經有多名婦女,以後還會有更多,因為她們在某些崗位上做得比我們男人更好。」例如:梵蒂岡城國政府秘書長彼得里尼(Raffaella Petrini)修女、「在遴選主教的聖座部會裡的幾名婦女」,以及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秘書長斯梅里利(Alessandra Smerilli)修女等等。教宗對此表示:「這些崗位都需要婦女。」

最後,被問及是否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啟動了「劃時代的改變」,教宗回答說:「我實在沒意識到這點!他們這樣告訴我⋯⋯。我會盡力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相關資訊

教義部:聖事的經文和元素不可更改,否則無效

2024年2月3日,教廷教義部公布了一份文件(Gestis verbisque),重申在施予聖事時不可隨意修改禮儀中所規定的經文和元素。如果隨意發揮,那麼聖事本身就無效,也就是從未舉行過這件聖事。這份文件在教義部最近的全體大會上進行了討論並通過,也得到了教宗方濟各的批准。

按此閱覽原文

費爾南德斯樞機的介紹

教義部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Fernández)樞機在《行動與言語》”Gestis Verbisque” 這份文件的介紹中解釋,寫這份文件的起因是迫於「證實所舉行的聖事無效的情況越來越多,乃至因這種修改,需要再去尋找有關的人,為他們重複聖洗或堅振禮儀,眾多信友理所當然地表達了他們的困擾」。

樞機舉出改變聖洗聖事經文的實例,如「我因造物主之名為你付洗」、「因爸爸和媽媽之名,我們為你付洗」。這種情況也涉及一些司鐸,他們「以這種形式接受了洗禮,後來痛苦地發現自己的聖職和從那時起所舉行的聖事都是無效的」。

費爾南德斯樞機解釋,在舉行聖事時,這種創意反而成為一種「操縱的意願」。他提醒道,「我們聖職人員需要有力量能克服自以為是教會的主人的誘惑,信友們有權接受依照教會規定所舉行的聖事」。

以天主的行動為先

教義部的文件指出,「教會從一開始就特別注重根源,從中汲取她的存在和作出見證的生命活力,即由《聖經》和聖傳所證實的天主聖言,以及在禮儀中所舉行的聖事,並通過這些聖事,不斷被引向基督逾越的奧蹟”。因此,教會訓導在聖事所用的元素上的介入“始終注重要以忠實於所慶祝的奧蹟為根本」。

事實上,教會有責任確保以天主的行動為先,並在那些無與倫比的行動中維護基督奧體的統一。教會也「意識到,分施天主的恩寵並不意味著將之佔有,而是在傳遞復活基督的恩典時,成為聖神的工具。教會尤其知道,她對聖事的權力不涉及聖事的實質,在聖事的舉動上,她必須守護耶穌託付於她的救贖性的舉動」。

聖事的質與形

文件接著解釋道,「聖事所用的物質元素在於基督透過人的行動施展作為。這些物質元素包括水、麵餅、酒和油。此外,還有十字聖號、覆手、浸水禮、婚姻合意,以及付油。在聖事中,這些元素由經文構成,這經文總是從聖經獲取靈感,植根於活生生的教會聖傳,並由教會訓導作出具有權威性的規定”。因此,質與形絕不可,也不能“按照個人或個別團體的意願進行」。

不可改變

因此,必須忠實地遵守已頒布的禮儀經書的內容,不得作出「增刪或任何改動」。這是因為,如果改變了文字或內容,聖禮就不存在了。在這方面,文件在註腳34中對合法性和有效性作了重要區分,解釋道「對聖事的經文作任何改動,都是嚴重的非法行為」,即使是最小的改動,不改變其原意,也不會使其失效,仍然是非法的。

守護聖事的寶藏

「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四7)。教義部的文件最後引用聖保祿的話,為「強調天主透過宣講者的軟弱來彰顯祂的大能,這也很好地描述了在聖事中的情況。整個教會都蒙召守護聖事所蘊含的寶藏,使天主在人類歷史上的救贖行動的至高性不被遮蔽,即使是藉著人性脆弱的標記和舉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教宗方濟各
2024年四旬期文告
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按此下載文告中文版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當我們的天主顯示祂自己時,祂給我們的信息,始終是傳達自由:「我是上主 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 2)。這是天主在西奈山 上頒給梅瑟的十誡中第一句話。聽到這話的人,都很熟悉天主所說有關出埃及 的話:他們體驗到那仍然重重地壓在身上的重擔。在曠野裡,他們領受了「十 句話」作為通向自由的大道。我們稱其為「十誡」,並強調天主藉著愛的力量 來教育祂的子民去追求自由。那是一個艱困的召叫,它並不立即應驗;必須是 旅途的一部分,因為要在旅途中逐漸成熟。正如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仍然依戀著 埃及──常常渴望過去,埋怨天主和梅瑟──今天,天主的子民仍然依附著一 種壓迫性的奴役,而那本是他們應該拋下的。當我們感到絕望、生命在漫無目 的地漂泊,像在荒漠中一樣,沒有應許之地時,我們會明白這是多麼真實。四 旬期正是恩寵的時期,在這時期中──用先知歐瑟亞的話──荒漠能再次成為 我們初戀的地方(參閱:歐二 16~17)。天主教育祂的子民,使我們能脫離 奴役,經歷從死亡到生命的逾越。天主好像一個新郎,再一次將我們吸引,俯 首帖耳向我們的心靈訴說祂愛的話語。

脫離奴役走向自由,並不是抽象的旅程。如果我們要讓四旬期的慶典變得具 體,第一步就是渴望能張開雙眼,看清現實。當上主從燃燒的荊棘叢中叫喚 梅瑟時,就立即顯示出祂是一個能看見、更能聽見的天主:「我看見我的百姓 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所以我要下去挽救 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 7~8)。今天,許多受壓迫的弟兄姊妹的哀號聲也上達天廷。 讓我們問自己:那哀號聲也傳到我們這裡來嗎?它是否打動我們的心?它是否 觸動我們?太多事情讓我們彼此疏遠,剝奪了那從起初就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的 兄弟情誼。

在訪問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期間,為了反制全球性的冷漠,我問了兩個 令人越來越感到迫切的問題:「你在哪裡?」(創三 9)以及「你的兄弟在哪 裡?」(參與:創四 9)。如果我們再次聆聽那兩個問題就會明白,即使是今 天,我們仍在法老王的掌控之下,那麼,我們的四旬期之旅就會十分具體。法 老王的掌控使我們感到疲憊和冷漠,是這種生活發展的模式使我們分裂,也奪 取了我們的未來。大地、空氣和水都受到汙染,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的確, 洗禮開啟了我們的解放過程,然而,在我們內仍存留著一股無法解釋的對奴役 的渴望。那是對熟悉事物的安全感所產生的吸引力,卻以我們的自由為代價。

我想與你們分享在出谷紀的記載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天主看見、被觸 動,並帶給我們自由;以色列人並未作此要求。法老王壓制了夢想,封鎖了天 堂的景象,使人以為這個世界──人類尊嚴受踐踏,真正的情誼被拒絕──永 遠不會改變。他把一切都與他本身捆綁在一起。讓我們問自己:我想要一個新 的世界嗎?我是否願意不再妥協,擺脫舊的世界?我的許多主教兄弟和眾多為 和平與正義而努力的人的見證,越來越使我深信,我們必須揭露世界上缺少希 望,指的是夢想受抑制,而哀號聲被噤聲,再無法直達天廷並打動天主。「缺 少希望」就像在荒漠中的以色列對以前那種奴役的懷念,阻擋以色列前進。 「出離埃及」是可以被中斷的:試想,人類已來到普世兄弟情誼的門檻,而科 技、文化和法律的發展已能保障所有人的尊嚴,但又該如何解釋人們至今仍然 還在不平等和衝突的黑暗中摸索呢?

天主並沒有對我們厭倦,祂要我們以迎接大節慶的心情來迎接四旬期,並提醒 我們:「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 2)。 四旬期是一個悔改的時期,是自由的時刻。在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我 們會回想起耶穌自己被聖神驅使朝曠野裡去,要讓祂在自由意志下接受試探。 一連四十天,祂──道成肉身之子,會站立在我們面前,並與我們同在。天主 與法老王不同,天主不要臣服的子民,祂要的是兒女。曠野是可以讓我們的自 由成熟的地方,使個人決定不再陷到奴役中。在四旬期裡,我們找到正義的新 準則,也找到一個團體,可以一起走向一個尚未有人走過的道路。

然而,出谷紀和耶穌在曠野受試探,都讓我們看得很清楚,這表示會有一場 奮鬥。天主的聲音說道:「祢是我的愛子」(谷一 11),以及「除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都遭到敵人及其謊言的反對。比法老王更令人 恐懼的是,我們為自己設立的偶像:把那些偶像的聲音,誤認為是神在我們內 心說話,要成為全能的,被所有人仰望,能掌控他人;每個人都能察覺到這樣 的謊言是多麼誘人。這是一條許多人走過的道路。我們會依戀金錢,依戀某些 計畫、想法或目標,依戀我們的地位、某個傳統,甚至依戀某些人。但他們不 但不會讓我們進步,反而會令我們癱瘓。他們不會令我們相會,反而會製造衝 突。然而,也有一種新的人類,渺小而謙卑的人,他們不會屈服於謊言的誘 惑。崇拜偶像的人會變得像他們一樣,既瞎且聾啞又不能動(參閱:詠一一五 5),神貧的人則坦誠且靈敏,這是一股善的力量,默不作聲,卻能治癒和支 撐著這世界的存在。

這是行動的時候,而在四旬期內,「暫停」也是一種行動。停下來祈 禱,好領受天主聖言;像撒瑪黎雅人一樣,在受傷的弟兄或姊妹前停下。 愛天主與愛近人是同一種愛。「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就是指在天主的 臨在中,在近人的血肉之軀旁停下。因此,祈禱、行愛德和齋戒並非三個沒有 關連的行動,而是一貫的行動,是開放和空虛自我的行動,這樣我們就能抛棄 那壓倒我們的偶像、禁錮我們的依戀。然後,我們萎縮和孤獨的心靈會恢復生 機。所以,請放慢步伐,暫停一下!四旬期幫助我們重新發現生命中默觀的層 面、新釋放的能量。在天主的臨在中,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彼此能更加體諒: 我們找到的不再是威脅和敵人,而是旅途的夥伴和同行的人。這是天主的夢 想,是我們脫離奴役後,所來到的應許之地。

這些年來,我們重新發現並持續培養教會的共議精神,這表示四旬期也是一個 共同作決定的時刻──作一些反社會潮流的大大小小的決定,必能改變個人 及整個社區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們購買物品的方式、對受造界的關懷,以及 盡力融入那些被忽視或輕視的人群。我請求每個基督徒團體這樣做:提供團體 成員機會去重新思考他們的生活方式,撥空去省察他們在社會上的臨在方式, 以及為改善社會作了哪些貢獻?如果我們基督徒的補贖與令耶穌難過的那種補 贖類似,我們就有禍了!耶穌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 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 (瑪六 16)。相反地,我們要從最小及最接近我們的人開始做起,要讓別人看 到喜樂的面容,嗅到自由的氣味,並體驗到使萬物煥然一新的愛。這是每一個 基督徒團體都能做到的。

只要這個四旬期成為一個悔改的時期,那麼,焦慮的人類會被喚醒,並留意到 一股創意突然冒出、嶄新希望的光在閃爍。我願意重複去年夏天我在里斯本 會見一群青年時所說的話:「你們要尋找和冒險,你們要尋找和冒險。在歷史 上的這一時刻,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聽見如此多人民痛苦的哀號聲。的確, 我們正目睹著一場零星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讓我們鼓起勇氣來看我 們的世界,不是在作瀕臨死亡的掙扎,而是正在分娩的痛苦中,不是終結,而 是歷史上一個新的偉大篇章的開始。我們需要有作此想法的勇氣」(在葡萄牙 天主教大學向學生致詞,2023 年 8 月 3 日)。這就是悔改的勇氣──脫離奴役 的勇氣。因為「信德」與「愛德」需要手牽著「望德」這個小女孩。她倆教她 學會走路,而她同時也引領她倆前行。1

我在此給予各位我的降福,也祝福你們的四旬期之旅。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12月3日,將臨期第一主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1 參閱:夏爾.沛吉,《望德的神祕大門》(CHARLES PÉGUY, The Portal of the Mystery of Hope),17~19 頁。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公開接見:當心那種侵蝕心靈、看不到希望的悲傷

圖片:Vatican Media

「悲傷是一種情緒低落,一種持續苦惱的狀態,使人無法快樂」,這是教宗方濟各在2024年2月7日的要理講授內容。教宗當天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講解關於「惡習與德行」的主題。

在教宗開始講解之前,全場信友聆聽了《聖詠》中的一段詩文:「我的心情終日愁悵,要到何時?我今信賴祢的愛憐;我心歡愉祢的救援;我要向我恩主歌讚。」(詠十三2-3,6)

友好的悲傷與不良的悲傷

教宗首先指出:「需要立即區分兩種不同的悲傷:一種屬於基督徒皈依行程的一部分,天主的恩寵使憂苦化為喜樂;另一種則是進入心靈,使人陷入灰心喪志的狀況。」

教宗表示:「這種悲傷必須要戰勝。因此,有一種友好的悲傷,它將我們引向救恩。讓我們想想比喻中的蕩子:當他觸及自己墮落的最深處時,感到無比辛酸,這促使他幡然醒悟,決定回到自己父親的家中。為自己的罪過而嗚咽是一份恩寵,記住自己的恩寵和墮落的狀態,哀傷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天主期待我們的純潔。」

悲傷在我們的心中發酵

第二種悲傷卻是「心靈上的病態」。教宗解釋:「它與一種失落的經驗有關,一種渴望、一個夢想,以及一種期待的消失,便在心中產生了這種悲傷。教宗引述厄瑪烏門徒的經歷,他們失望地向耶路撒冷走去。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人的心就像跌入了懸崖,他所感到的是灰心喪氣、精神脆弱、抑鬱及焦慮。我們都經歷過讓我們感到悲傷的考驗,因為生活讓我們懷有夢想,但這些夢想隨即破滅。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在經歷了一段心煩意亂的時間後,會寄予希望;但有些人卻沉湎於憂傷中,任其在心中發酵。」

當心那能陷入自私自利的悲傷

教宗稱這第二種悲傷為:「享受不快樂」。他舉了幾個例子:「如沒完沒了的哀傷、怨恨的苦味讓人持續不斷地活在復仇或受害者的情緒中。這些不是健康的生活,更不是基督徒的生活。悲傷原本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卻變成一種懷有惡意的事。這種悲傷是陰險的惡魔。」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必須當心這種悲傷,常想耶穌給我們帶來的復活的喜樂。可是當我悲傷時,我該怎麼辦呢?你要停下來看看:這是一種良性的悲傷嗎?還是一種非良性的悲傷?然後根據悲傷的性質做出反應。請不要忘記,悲傷有可能是一件非常可憎的事,能使我們陷入悲觀主義,以及難以治癒的自私自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將於今年12月重新對外開放

圖片:facebook.com/cathedrale.notredamedeparis

巴黎聖母主教座堂繼2019年遭到火災嚴重損毀後,將於2024年12月8日重新對外開放。屆時將沿著巴黎的大街小巷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14世紀的聖母抱子塑像要重返主教座堂。這尊聖母抱子像高達一米八,在這次祝融之災中倖免於難,目前保存在羅浮宮對面的聖日耳曼諾堂(Saint-Germain-l’Auxerrois)。

巴黎總主教于爾里克(Laurent Ulrich)在2月2日公布的牧函中宣布了這個消息。主教座堂的重啟慶祝活動將從2024年12月7日開始:當天,作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擁有者的國家將把聖堂託付給天主教會,並且管風琴要再次啟用,接著在祝福禮和《謝主曲》後誦念晚禱。隔天,12月8日,修復過的主教座堂將獻上首台彌撒,舉行祭台奉獻禮。

巴黎主教座堂重啟八日慶典

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在重新對外開放的機會上,要進行八日慶典:從12月8日至15日,每天以特別主題舉行隆重禮儀。于爾里克總主教指出,屆時,多名公眾人物、作為聖堂擁有者的國家的代表、恩人、五年修復工程團隊人員、在火災中拯救聖堂的消防隊員、法國主教、外國主教、法國各教區代表,以及其他賓客都將出席這些禮儀。巴黎總主教尤其祝願「巴黎人民」能參加主教座堂重啟的這些慶祝活動。

此外,總主教建議巴黎各堂區和省區各教區在今年12月至明年6月這六個月期間組織朝聖團。他說:「我提議,甚至是堅持,這為各年齡層和各種處境的所有基督徒來說,都是個慶典、都是一段歡慶的時期。」

這位巴黎的牧者最後向所有慷慨相助的恩人表示感謝。不論奉獻的多寡,他們都為主教座堂的重建盡了一份心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陳日君樞機:分享彌撒讀經

資料圖片:facebook.com/cardzen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一

列王紀上 8:1-7,9-13

那時,撒羅滿召集以色列眾長老,各支派的首領和以色列子民各家族族長,都到耶路撒冷,為將上主的約櫃從達味城,即熙雍運上來。以色列全體民眾於是在「厄塔寧」月,即第七月的慶節期中,聚集在撒羅滿王那裏。以色列所有的長老來到後,司祭們便抬起約櫃,司祭和肋未人分別將上主的約櫃、會幕和帳幕中所有的聖器運了上來。撒羅滿王和聚集在他那裏的以色列全會眾,在約櫃前祭殺了牛羊,多得無法計算,不可勝數。司祭們將上主的約櫃抬到殿的內部,即至聖所內,放在革魯賓翅膀下早已預備的地方。革魯賓的翅膀原是伸開的,正遮在約櫃的所在地之上,所以革魯賓在上面正遮著約櫃和抬約櫃的杠桿。約櫃內除兩塊石版外,沒有別的東西,是以色列子民出埃及後,上主與他們立約時,梅瑟在曷勒布山放在裏面的。當司祭從聖所出來時,雲彩充滿了上主的殿,以致為了雲彩,司祭們不能繼續奉職,因為上主的榮耀充滿了上主的殿。當時,撒羅滿便說:「上主曾決定住在幽暗之中,如今我已為你建築了一個居所,作為你永久的住處。

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二

列王紀上 8:22-23,27-30

那時候,撒羅滿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立在上主的祭壇前,舉手向天,說:「上主,以色列的天主!上天下地沒有一個神能與你相比。你對那全心在你面前行走的僕人,常是守約表示慈愛。但是天主實在住在地上嗎?看,天和天上的天尚且容不下你,何況我所建造的這座殿宇呢?上主,我的天主,請垂允你僕人的祈禱和懇求,俯聽你僕人今天在你面前所發的呼號和祈禱!願你的眼睛晝夜垂視這座殿宇,看顧你所說「我的名要永留在此」的地方!願你垂聽你僕人向這地方要行的祈禱!願你垂聽你僕人和百姓以色列向這地方所發的哀禱!願你在天上,從你的居所予以垂聽!請垂聽與寬恕!」

分享彌撒讀經
撰文:陳日君樞機

雖然我忙着寫一篇很長的文章,但我還是放下它,用幾分鐘與大家分享我這兩日的彌撒讀經:常年期第五週星期一、星期二,都來自列王紀上第八章。

星期一,撒羅滿在耶路撒冷建了聖殿,將上主的約櫃從達味城搬來,這段聖經我當然讀過多次,但這次有一句使我特別注意到:「約櫃內除了兩塊石版外,沒有別的東西」。天主的約櫃原來只有這兩塊石版,就是天主在山上寫了十誡交給梅瑟的。在寶貴的、黃金的約櫃內就只有這兩塊石版,約櫃又是聖所內天主的寶座,就是聖殿裡,神聖的聖所內,最神聖的地方。

十誡也稱為「天主的十句話」,等於天主的真正臨在。以色列民族說天主沒有給其他民族這樣充滿智慧的話。

記得我們少年時唸早課時也唸天主十誡。這是祈禱嗎?是的。祈禱是我們與天主的對話,唸天主向我們說的那十句重要的話,當然是祈禱。

這十句話在某些國家曾高高掛在法庭裡,其實天主已把它們刻在我們心上,這是天主與人類結盟約(結婚)的恩物。這十句話指示我們做人、做天主的子女的道路,離棄它我們就會迷路、迷失去天堂的方向。

十誡是否沉重的負擔?為有罪根的人是沉重的。但耶穌說:「我給你們的擔子是輕鬆的」,因為有祂陪着我們一齊行十字架的路。

十誡的前三誡當然更重要,但十誡之中任何一誡都不能缺;如果有人以滿足情慾為最高價值,他怎能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呢?

星期二,固然耶穌對撒瑪黎雅婦人說過,真正朝拜天主者不是在這座山或那座山,而是在心神和真理朝拜。但耶穌還樂意去聖殿(祂父親的家)祈禱。

撒羅滿在祝聖聖殿的那天這樣祈禱說:「上主,請俯聽你僕人在你面前所發的呼號和祈禱!願你的眼睛晝夜垂視這座殿宇。」我在意大利讀書時學了一首拉丁歌,它在撒羅滿的話上還錦上添花:「天主,請你日日夜夜,睜開眼睛注視這座殿宇;張開耳朵聽我們的祈禱。」

我們當然要學習在任何地方都要祈禱,但在聖堂裡,尤其在耶穌聖體前,我們會更感覺到天主的臨近。沒有聖堂、或不能入聖堂將是信仰的極大考驗,那時天主會給我們特別的助佑,絕不要做所謂「一生三次進聖堂的教友」:領洗、結婚以及由人抬入行喪禮!不慣入聖堂的,怎麼敢稱自己為教友?

轉載:oldyosef.hkdavc.com

天主十誡

1. 欽崇一天主萬有之上。 
2. 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3. 守瞻禮主日。
4. 孝敬父母。
5. 毋殺人。
6. 毋行邪淫。
7. 毋偷盜。
8. 毋妄證。
9. 毋願他人妻。
10. 毋貪他人之財物。

教宗向慶祝農曆新年的人們致以新春問候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2月4日主日,教宗方濟各誦念《三鐘經》後,向所有過農曆年的人表達祝福。同時,他再次為和平發出呼籲,籲請合作並早日結束暴力。

教宗首先提到2月10日在東亞地區和世界很多地方,數以百萬的人慶祝農曆新年。他說:

「我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願這佳節是活出親切關係和關懷舉動的契機,

有助於建設團結又友愛的社會,

每個人不可剝奪的尊嚴得到承認和接納。」

在降福所有人的時候,教宗也邀請眾人為和平祈禱。「世界極其渴望和平,在許多地方,和平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危險。它不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整個人類大家庭的責任:讓我們大家一起合作,以憐憫又有勇氣的舉動來建設和平。」

另外,教宗也提到2月8日「打擊人口販賣國際祈禱和反思日」。他說:「今天,仍有許多弟兄姐妹被虛假的承諾所欺騙,並遭受剝削和虐待。讓我們團結起來,打擊販賣人口這一悲慘的全球性現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奉獻生活日禮儀:不要活在習慣中,要有年輕的心

圖片:Vatican Media

2月2日獻耶穌於聖殿瞻禮,也是第28屆奉獻生活日。教宗方濟各於當天下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約有5500名信友手持點燃的蠟燭參禮,其中大多數是各男女修會團體度奉獻生活者。參加共祭的司鐸則沿著中殿走向祭台,聖座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部部長阿維斯(João Braz de Aviz)樞機在彌撒中主禮。

恆心等待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特別提到當天彌撒福音中的兩位人物,「期待以色列的安慰的西默盎,以及總不離開聖殿的亞納,他們在瑪利亞抱著的聖嬰身上認出了所期待的默西亞。」(路二25-37)教宗表示:「注視這兩位耐心期待、精神警醒及恆心祈禱的長者,對我們有益,他們雖然年邁,卻保持了年輕的心,沒有讓希望退休。」

「兄弟姐妹們,期待上主對於我們,對於我們的信仰行程也同樣重要。上主每天都來看望我們,與我們交談,以我們料想不到的方式啟示自己,在生命和時間的終結,祂將來臨。因此,祂親自告誡我們要保持醒悟,保持警醒,恆心等待。」

教宗說:「進入精神的睡眠、將希望存檔,那就有禍了。我們是否還有能力活在期待中,還是過於沈浸於自己和自己的活動?我們是否也會將信仰和基督徒的生活變成許多要做的事情,而疏忽了對上主的每日尋求?在我們個人和團體生活的規劃中,所重視的是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懂得等待天主的時間?」

疏忽內在生命

教宗表示:「期待的能力經常受到兩個因素的阻礙,首先是疏忽內在生命。」教宗說:「一旦疲倦戰勝了驚奇、習慣取代了熱情、我們在靈修道路上失去毅力,一旦負面的經驗、衝突或看似遲來的成果令我們痛苦不堪,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適應塵世型態

第二個因素是「適應最終取代福音的塵世型態」。教宗談到:「要求一切且即刻得到,這是當今社會的特點,以及主宰我們的過於忙碌、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的消費主義和娛樂。因此,我們要當心,不讓塵世的思維進入我們的修會團體,不要讓它進入教會生活和我們每個人的行程,否則我們就不會結出果實。基督信仰生活和使命需要在祈禱和每日的忠貞中得以成熟的期待,使我們擺脫效率的神話、對業績的一味追求,尤其不應把天主關在我們的範疇內,因為天主總是以不可預測的方式來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