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牧人的雙重生活傷害教會

常年期第一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撒慕爾紀上 1:9-20

亞納在史羅吃喝完以後,就起來走到上主面前;那時司祭厄里正對著上主聖殿門口,坐在椅子上。亞納心靈愁苦,哀求上主,不斷痛哭流淚;且許願說:「萬軍的上主,若你垂顧你婢女的痛苦,記念我,不忘你的婢女,賜你婢女生一個男孩,我就將他一生獻於上主,一輩子不給他剃頭。」亞納在上主面前祈禱很久,厄里曾注意到她的嘴脣;亞納只是心內訴說,嘴脣微動,卻聽不到她的聲音,厄里卻以為她喝醉了,就對她說:「你要醉到幾時?消消你身上的酒氣吧!」亞納答說:「我主!你想錯了;我是個遭遇不幸的女人,清酒烈酒總不沾脣;我是在上主面前傾吐我的心意。望你不要以為你的婢女是個壞人,因為我由於極度的痛苦悲傷,才一直傾訴到現在。」厄里回答她說:「你平安去吧!願以色列的天主賜給你求他的事。」她答說:「願你的婢女在你眼內蒙恩。」這女人就回了旅舍,吃完飯,不再愁容滿面。次日清早,她和丈夫起來朝拜了上主,就回了辣瑪本家。厄耳卡納認識了妻子亞納,上主也記念了她,亞納就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撒慕爾,說:「因為是我向上主求得了他。」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1-28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裏,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2017年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指出,牧人的權威源自於他們的憐憫、親近與表裡合一。

當天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記述耶穌教導眾人像是一位有權威的人。

教宗解釋說:「這是一種新的教導。基督的新穎是祂從天父那裡得到權威的恩典。面對經師和法學士的教導,儘管他們講的是實話,但想的卻是另一回事,因為他們所講的無法進入人心。相反地,耶穌的教導使人感到驚奇,觸動人心。給予權威的恰恰是親近,耶穌有權威,因為祂親近人,了解人們的問題、痛苦和罪過。」

「耶穌親近人,了解人;以祂的親近接納、治癒和教導人。給予牧人權威的是親近:在祈禱中親近天主,親近人。不祈禱、不尋找天主的牧人已經失去了方向。遠離眾人的牧人無法把訊息傳給人們。」

教宗表示:「經師由於既不親近人也不親近天主,因而失去了感動的能力。當牧人失去了親近的能力時,最終就會在生活上言行不一。耶穌在這方面清楚指出:『你們做他們所說的,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這是雙重生活的問題。看到牧人過著雙重生活不是件好事,這對教會造成傷害。」

隨後,教宗提到第一篇讀經中向天主祈禱、求賜男孩的亞納,以及失去了對天主和人們的親近的老司祭厄里:「厄里看到亞納祈禱很久,以為她喝醉了。相反地,亞納只是在心中祈禱,嘴唇微動。她向厄里解釋說自己極度痛苦悲傷。當她說話時,厄里開始有能力親近那顆心,於是告訴她說:『妳平安的去吧!願以色列的天主賜給妳求他的事。』司祭厄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從心裡湧出祝福和預言,後來亞納便生了撒慕爾。」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將告訴那些過著遠離天主、遠離天主子民生活的牧人們:『不要失去希望。總是有可能的』。厄里只是看了一眼,接近那個女人,聆聽她,喚醒了祝福和預言的權威,那預言就實現了。權威是上主的恩賜,權威從天主而來。耶穌把權柄交給祂的門徒。說話的權威來自與天主和人們的親近,兩者始終同在。權威指的是表裡如一,不是雙重生活。如果一位牧人失去了權威,但至少不該失去希望,就如厄里那樣:總有接近他人、喚醒權威和預言的時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向智利和秘魯人民發表視頻訊息

教宗方濟各將於2018年1月15日至21日先後訪問智利和秘魯。為此,他提前於1月9日向這兩國人民發表視頻訊息,致以熱情的問候。教宗表明,他此行「有如福音的喜樂朝聖者,與所有的人分享上主的平安,堅固他們的望德」。

教宗對智利和秘魯人民說:「我渴望與你們相遇,注視你們的眼睛,看見你們的面容,而且人人得以共同體驗到天主的親近,祂的溫柔與慈悲在擁抱我們、安慰我們。我也渴望與你們一同感謝天主,為你們對天主、對急需幫助的弟兄們、尤其是對那些遭社會丟棄者所表露出來的愛獻上感恩。

丟棄文化對人類的侵犯愈加嚴重。關於這點,教宗向智利和秘魯人民表示:「我願意分擔你們的喜樂、痛苦、困難與希望,並且告訴你們:『你們並不孤單;教宗與你們同在;整個教會都接納你們;教會關懷你們。』」

至於「必不可少」的平安,教宗指出:「平安來自天主,唯有祂能賜予平安。那是基督贈予我們每個人的禮物,是我們和睦共處與社會的基石。平安立基於正義,使我們得以滿足共融與和諧的要求。正是復活主的平安帶來喜樂,鼓勵我們傳教,重振信德之恩。這與復活主基督的相遇能堅固我們的望德。我們不願繼續緊抓著現世的事物,而是目光高遠,定睛於上主的慈悲。祂能醫治我們的不幸,唯有祂能激勵我們站起來並前行。我們一旦親手觸摸到天主的親近,就能變成一個活潑的團體,對我們周遭的人感同身受,邁出友誼和友愛的堅定步伐。我們都是弟兄姐妹,我們走出去與他人相遇,是為了堅固我們的同一份信德與望德。」

最後,教宗將這次牧靈訪問和眾人心中所有的意向託付於美洲之母、童貞聖母瑪利亞的手中,祈願這位好母親予以悅納,並為我們指引那通往她聖子的道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蔑視弱者乃撒旦之作為

2018年1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列舉了《聖經》中多次出現的強者淩辱弱者的事件,指出在這種態度中存在魔鬼的作為,因為魔鬼絕無憐憫。

當天取自《撒慕爾紀上》的讀經一記述了撒慕爾先知的父母,厄耳卡納和亞納的事跡。厄耳卡納有兩個妻子:一個是亞納,她之前不能生育,另一個妻子培尼納卻有孩子。培尼納非但不安慰亞納,反而不失時機地羞辱她,無情地虐待她,提及她的不育。

在《聖經》其它章節中也記載了同樣的事。教宗提及亞巴郎兩個妻子哈加爾和撒辣之間的事,後者也曾不育。此外,譏笑和鄙視弱者,也是哥肋雅面對達味的態度。我們也想到約伯的妻子,想到多俾亞的妻子,她們鄙視她們受苦的丈夫。

「我反問自己:這些人心裡到底有什麼?我們心裡到底又有什麼,致使我們去鄙視、虐待、譏笑弱者?一個人如此對待另一個比他強的人,我們可以理解,或許是因為嫉妒對方。然而,為什麼要如此對待弱者呢?我們心裡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做這事呢?這是一種習慣,好像我需要鄙視他人才能感到安全。」

在兒童之間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教宗講述了一個童年回憶:「在我小時候,社區內生活著一個名叫安焦利納的女人,她患有精神疾病,整天在街上晃來晃去。婦女們給她一些吃的,一些衣服,孩子們則嘲笑她。他們說:『讓我們去找安焦利納尋點開心吧!』」

教宗感歎道:「小孩子也如此作惡,去捉弄最脆弱的人!今天我們依然在學校裡能看到這些事,也就是霸淩現象,欺負弱者,因為你很胖,因為你長成這樣,或者因為你是外國人,你是黑人。欺負弱者的不僅是培尼納、哈加爾、多俾亞的妻子、約伯的妻子,還有青少年兒童。這意味著,我們心中有某個東西導致我們欺負弱者。我相信這是原罪的痕跡之一。」

教宗表明:「關於這種欺壓弱者的想法,心理學家也許會給出他們的解釋,但我認為這是原罪的痕跡之一,這是撒旦的作為。事實上,撒旦是不會憐憫人的。當我們懷有做善行、行愛德的願望時,我們會說『這是聖神在激勵我』;同樣地,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因為他人脆弱心裡就升起欺壓對方的欲望時,我們不用懷疑:魔鬼就在我們心中,因為攻擊弱者是魔鬼的工作。」

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憐憫的恩寵,即天主的恩寵,因為天主憐憫我們,扶助我們向前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跟隨耶穌的星,而非轉瞬即逝的流星

2018年1月6日主顯節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彌撒,慶祝佳節。教宗指出,主耶穌今天彰顯自己,讓萬民看到祂的光芒和救恩。我們應效法朝拜耶穌的賢士們,能夠看到指向耶穌那顆星,朝向祂行走並向祂奉獻禮物。

本節日的福音記述賢士們隨著他們在東方所見到的那顆星行走,在找到了聖嬰耶穌後,便向祂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瑪2:1-12)。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闡明了賢士們的三個舉動:看到了星、行走和奉獻禮物。

教宗說:「我們可能會詢問:為什麽只是賢士們看到了星呢?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時常滿足於朝地上看,而不去舉目望天。賢士們卻不滿足於勉強度日和隨風飄蕩,而是直覺到需要有一個遠大目標,才能真正地活著。他們因此舉目向上看。可是,我們又會問自己,在那些舉目望天的人當中,為什麽許多其他的人沒有跟隨那星呢?也許那不是一顆顯眼的星,而是剛剛出現的一顆星。耶穌的星並不總是閃亮,但總是臨在:祂牽著你的手,在生命中與你相伴。然而,在今日生活中,人們更容易看到空洞事物的光亮,追求成就、金錢、事業、名譽,以及享樂。這些都是轉瞬即逝的流星,一時閃爍,卻快速爆裂,不但無法指引方向,還會偏離方向。」

教宗接著指出:「耶穌的星也要求我們行走。跟隨耶穌不是一種需要遵守的文雅禮節,而是一種需要體驗的出走,要求我們開始行進,勇於冒風險,放下無用的負擔和繁文縟節,接納在安逸生活的地圖上沒有標出的意外情況。耶穌要求很高,祂建議尋求祂的人要離開塵世舒適的沙發和讓自己感到溫暖的壁爐。經過長途跋涉,賢士們終於看到了耶穌,便向祂獻上自己的珍寶,即黃金、乳香和沒藥,以此感謝耶穌為了世界的得救而奉獻自己的生命。教宗於是指出,耶穌的門徒該當在這不求回報的視野上下功夫。即使沒有任何人請求我們,即使我們分文不賺,即使我們不喜愛,也應行善而不計較得失。向耶穌獻上一份不求回報的禮物,就是照顧一個病人、為一個難以相處的人花費時間、幫助一個不被注意的人,以及寬恕得罪我們的人。這些都是不求回報的禮物,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教宗最後請信友們為年長者和孤獨的人祈禱,為受到迫害的基督徒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會透視:教宗2017年聖誕文告及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

羅馬時間2017年12月25日聖誕節中午時分,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上發表2017年聖誕文告,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教宗在聖誕文告中呼籲道:「讓我們如同童貞瑪利亞和聖若瑟,以及白冷城的牧人那樣,迎接耶穌聖嬰,天主為我們降生成人的愛。我們要藉著祂的恩寵,盡心盡力,使我們的世界更具人性、更相稱於今天和未來的兒童。」

教宗2018年1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8年1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在亞洲的少數宗教信徒

願在亞洲國家中的基督徒及其他少數宗教信徒,能享有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公開接見:罪惡使我們遠離天主和弟兄姐妹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諸位,你們自己審斷我所說的罷!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

2018年1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新一年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與8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度過一個美好時刻。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感恩聖事的主題,這一次講解了懺悔禮儀的意義。

教宗表示:「承認我們的缺點能使我們變得強健,從而開啟心門呼求天主的慈悲,讓祂來改造我們。罪惡則使我們遠離上主和弟兄姐妹。在彌撒開始時的懺悔禮儀中,主祭邀請整個團體在祈禱中承認自己的過失,因為我們大家都是罪人。」

「然而,對那種自我滿足,且滿足於自己成就的人,上主能賜給他什麽呢?什麽都給不了,因為自負的人沒有能力接受寬恕,只滿足於他所認為的公義。達味王、稅吏、蕩子,還有聖伯多祿、匝凱,以及撒瑪黎雅婦人卻能勇於除去面具,呼求天主的慈悲。誰若意識到自己的貧乏且低首垂目,他就會感覺到天主慈悲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我們從經驗中知道,只有懂得承認過錯並且請求原諒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寬恕。」

教宗於是指出:「我們應當承認我們的言行時常流於世俗,因此我們在彌撒開始時共同舉行懺悔儀式,以第一人稱共同誦念懺悔經。我們不僅承認自己在思、言、行為上的罪過,也承認自己的過失,因為沒有傷害近人還不夠,還需要擇善,抓住時機作好見證。」

教宗強調:「我們不但要向天主,也要向弟兄姐妹承認自己是罪人,因為罪惡使我們遠離天主和弟兄姐妹。罪惡能斷絕關係:它切斷我們與天主及與弟兄姐妹的關係,切斷我們在家庭、社會和團體中的關係。罪惡總是令我們隔絕、分離,乃至對立。」

在誦念懺悔經時也有捶胸的舉動,表示承認我自己的罪過,而非指責他人的過失。

教宗講述了一位傳教士的軼事:「一位女士來到傳教士跟前辦告解,開始訴説起她的丈夫、婆婆,以及鄰居的罪過。最後,這位聽告解司鐸對她說:『您說了其他人的罪過,現在請您開始說說您自己的罪過吧!』」

「除了懺悔經外,其它祈禱文也能幫助我們悔罪,例如:聖詠集的『上主,求祢垂憐我們,我們犯罪得罪了祢。上主,求祢向我們顯示祢的寬仁,求祢賞賜我們祢的救恩。』(詠123:3;85:8)。」

最後,教宗提醒信友們:「每個主日的降福和灑聖水尤其提醒我們聖洗聖事能消除一切罪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聖方濟各沙勿略一級聖髑到訪加拿大

一直安放在羅馬(The Church of the Gesù)的聖方濟各沙勿略一級聖髑從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2月2 日到訪加拿大14個城市。主辦單位相信這次是該聖髑首次踏足加拿大的土地。這聖人的前臂骸骨將在2018年1月12至14日來臨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

多倫多站行程如下:

2018年1月12日

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多倫多市)St. Michael’s Cathedral Basilica

地址:65 Bond St, Toronto, ON M5B 1X1

2018年1月13日

聖方濟各沙勿略堂(密西沙加市)St. Francis Xavier Church, Mississauga

地址:5650 Mavis Rd, Mississauga, ON L5V 2X5

2018年1月14日

露德聖母堂(多倫多市)Our Lady of Lourdes Parish, Toronto

地址:520 Sherbourne St, Toronto, ON M4X 1K8

聖髑在加拿大其他城市出訪詳情請瀏覽: www.cco.ca/relic

[Read more…]

埃及正教科普特禮聖誕節禮儀照常舉行

2017年12月31日,埃及正教科普特禮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Tawadros II)證實,聖戰份子於12月29日在開羅南郊針對科普特禮團體的兩宗襲擊事件,不會阻止正教科普特禮2018年1月7日的聖誕節慶祝活動。

塔瓦德羅斯二世宗主教向《今日埃及報》(Al-Masry Al-Youm)表示,全國所有聖堂都將如期舉行聖誕節禮儀。首項活動便是這位宗主教將於1月6日跨7日晚上在開羅行政新都親自為剛竣工的基督誕生主教座堂舉行隆重落成典禮,塞西(Abdel Fattah al Sisi)總統等國家最高當局都將蒞臨參禮。這座主教座堂是北非和中東最宏偉的科普特禮聖堂。

儘管埃及的恐怖襲擊警戒已升至最高級別,各項禮儀活動仍照常舉行。開羅、亞歷山大和上埃及的諸多聖堂都已配備金屬探測器和監控攝像機,主教們也籲請信眾配合維安人員,在進堂時接受檢查並出示身分證件。埃及當局則宣布了增加安全措施,部署23萬人員來保護全國2626座基督宗教聖堂。

在埃及全國9300萬的人口中科普特禮信徒僅占10%,是當地人數最多的宗教少數群體。去年在埃及有100多名科普特禮信徒遇害身亡。

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12月31日聖家節的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之際也念及埃及,尤其是「正教科普特禮弟兄姐妹」。他們於29日週五遭到兩次襲擊:一次是在聖堂;另一次是在商店。教宗說:「願上主悅納亡者的靈魂,支持傷者、及其家屬和整個團體,並求主改變施暴者的心。」

教宗一如既往,不僅慰問襲擊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也關懷受創的全國人民。埃及12月29日的兩宗襲擊事件分別發生在開羅南郊科普特禮聖門納(Mar Mina)堂區,以及該城科普特人的商店,造成9人罹難。自稱「伊斯蘭國」(IS)的武裝組織聲稱對此負責。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 彌撒

讀經一:戶籍紀 6:22-27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告訴亞郎和他的兒子說:你們應這樣祝福以色列子民說:『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這樣,他們將以色列子民歸我名下,我必祝福他們。」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4:4-7

弟兄們: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為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

福音:聖路加福音 2:16-21

那時候,牧人們急忙去了白冷,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兒。他們看見以後,就把天使對他們論這小孩所說的事,傳揚開了,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牧人們為了他們所聽見和看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向他們說的一樣,就光榮讚美天主回去了。滿了八天,孩子應受割損,遂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是他降孕母胎前,由天使所起的。

2017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感恩祭,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1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我們因「天主之母」的稱號開啟新的一年。願聖母守護這一年,將她聖子的平安帶給我們的内心和世界。

我們為何稱呼聖母瑪利亞為天主的母親,而不單是耶穌的母親呢?

教宗解釋道:「教會確認瑪利亞是天主之母。我們必須感激,因為這個稱呼涵蓋一個關於天主和我們的偉大真理。主耶穌由瑪利亞取得肉身,從那時起直到永遠,祂都帶著我們的人性。因此,耶穌既是天主也是人,祂從聖母取得的肉身如今仍是祂的肉身,而且永遠都將是。天主之母的稱呼是要我們謹記:天主接近人類,如同一個嬰兒接近懷抱他的母親那樣。」

教宗繼續表示:「無限偉大的天主在祂母親懷中成為弱小者,祂不僅與我們同在,也與我們相同。因此我們不再孤獨,不再是孤兒。我們正是藉著這個新意開啟新的一年。我們如此大聲稱呼:天主之母!這是曉得我們的孤獨被打破的喜樂。這是感受到我們是被愛的子女,我們的童年絕不會被奪去的甘美。在柔弱的天主和聖母懷抱的嬰兒身上,我們看到我們自己,明白人類在上主跟前是如此地可愛和聖潔。因此,服事人的生命乃是服事天主和每個人的生命,包括胎兒和長者的生命,受苦者和病人的生命,甚至那些令我們厭煩和反感的人的生命也應得到接納、愛護和幫助。」

在當天的福音中,只有一句話提到天主的母親:「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2:19)。

教宗指出:「默存一切事並將之帶向天主是天主之母的秘訣。我們旅途中的基督徒在一年的開端也感到需要從心中重新開始,放下過去的包袱,從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重新啟程。天主之母是我們今天重新開始的起點。因為聖母瑪利亞正如天主希望於我們,也希望於祂的教會那樣:她是溫柔、謙卑的母親,物質貧窮卻充滿愛心;她免於罪惡,與耶穌結合,心中存有天主,在生命中守護近人。」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要注視聖母瑪利亞,好能重新起程。教會的心在她心中跳動。今天的慶節告訴我們,為了向前邁進,就需要轉回身去,以聖誕馬槽和懷抱天主的聖母為起點,重新起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