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勒令比利時天主教修會不可實施安樂死

教宗方濟各勒令一個在比利時服事病人和殘疾者的天主教修會(Brothers of Charity) 在其管理的精神病院内停止實施安樂死的承諾。今年5月,這個稱為「愛德兄弟會」的男修會宣布將准許醫生在比利時屬於該修會的15所精神病院内實施安樂死。

除了荷蘭外,比利時是法律准許醫生協助精神病患者死亡的唯一國家,但應在病患的要求下才可實施安樂死。允許實施安樂死的準則之一,就是病人處於「難以忍受的痛苦」狀況,而且至少需要聽取三位醫生的意見,其中一位應是精神病醫生。

「愛德兄弟會」比利時會院的院長拉夫‧德‧利茨克(Raf De Rycke)在今年5月的公告中表明,安樂死只會用於缺乏「其它合理治療」的情況,而每一項關於安樂死的申請都會得到「極為謹慎」的考慮。他表示:「我們尊重醫生是否實施安樂死的自由,因為這是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愛德兄弟會」設在羅馬的總會隨後也發表一份聲明,堅稱那種准許實施安樂死的行為實在違背了天主教會的基本原則。該修會總會長勒内‧斯托克曼(Rene Stockman)寫道:「首次聽到一個基督信仰機構堅稱安樂死是一項正常的醫療實施,屬於醫生治療的自由權限。這言論不誠實,令人反感及無法接受。」

斯托克曼總會長也強烈譴責這個修會在安樂死問題上所承受的壓力,但聲稱「這並不表明我們該當屈服」。他承認「世俗化正在損害在比利時的修會」。「愛德兄弟會」總會長最近幾個月要求比利時主教們在這個問題上表明立場,同時稟報聖座他已就此個案展開調查工作。

如今,教宗方濟各透過聖座修會部直接命令「愛德兄弟會」不可在他們管理的精神病院實施安樂死。如果不服從命令,就會依照教會法典採取嚴厲措施,甚至予以絕罰。

最近十年來,在比利時實施安樂死的案例急劇增加。提出要接受安樂死的申請案中,大部分是癌症病患或神經變性疾病的患者,而精神病患者的人數在每年死於安樂死的4000人當中只佔3%。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2017年8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7年8月意向

總意向:為藝術家

願這時代的藝術家,透過他們的精巧創作,能幫助每個人發現創造之美。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恭讀路加福音

衪遂轉身向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 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妳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 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2017年8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他問候在場的朝聖信友團體時,許多信友與他熱情擁抱、握手致意,有的還與他互換小白帽。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希望為主題,強調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耶穌應邀到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家中坐席,一個婦人跪在祂面前,給祂的雙腳抹上香液。耶穌寬恕了這婦人的罪。這個場面引起在座者的極大憤怒(路7:44;47-50)。

教宗解釋道:「按照那個時代的觀念,聖者與罪人、純潔和不潔之間的界線應是黑白分明。但耶穌的態度卻不同。耶穌自從在加里肋亞開始祂的使命起,就一直接近癩病人、附魔者,以及所有病人和邊緣人士。這種行為很不尋常,乃至耶穌這種對被排斥者和‘賤民’的同情,日後則成了祂同時代的人最為不安的一件事。哪裡有人受苦,耶穌就為他解難,把他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

「耶穌不勸人按照斯多亞主義哲學家的方式,以英雄主義的態度來忍受痛苦處境。耶穌分擔人的痛苦,一遇到受苦的人,祂的内心就湧出慈悲之情,這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態度。耶穌的心體現並彰顯出天主的心,哪裡有受苦的男人或女人,耶穌就前去,讓他獲得痊癒、自由和滿盈的生命。正因為如此,耶穌才向罪人伸開雙臂。」

「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仍堅持一種錯誤的生活,因為沒有人願意以不同的目光,以天主的目光注視他們;更好地說,沒人願意以天主的心,懷著希望注視他們。相反地,耶穌在累積了許多錯誤選擇的人身上仍然看到一種復活的可能性。耶穌總是以開放的心站在那裡,慈悲待人,寬恕、擁抱、理解,以及接近人。這就是耶穌!」

教宗表示:「那些沒有慈悲情懷的人令他感到難過,若天主教徒自以為完美而鄙視他人,他就更加悲傷。慈悲不是一種容易施予的廉價的愛。我們習慣於體驗罪的寬恕,也許它過於『廉價』。我們有時也應牢記我們讓天主的愛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每個人都讓天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即耶穌的生命!耶穌甚至只為了我們其中的一個人,也會獻出生命。」

「天主聖子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這更是因為祂寬恕罪過,願意人的心靈獲得完全和徹底的解放。罪人因此得到寬恕,不僅在心理上獲得釋放,更除去了罪惡感。耶穌所做的還要多很多:祂為有過犯的人提供一個新生命的希望。『可是,上主,我是一團爛泥。』『你要向前看,我給你造一顆新的心。』這就是耶穌給予我們的希望,一個充滿愛的生命。」

「天主並沒有揀選那些從未犯錯的人作為組成祂的教會的首批分子,想想這點對我們有益。教會是一個罪人的子民,他們體驗到天主的慈悲和寬恕。伯多祿認清自己的真相是在聽到雞叫的時候,而不是在慷慨發出號召,洋洋得意,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的時候。」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眾人都是可憐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讓天主轉變我們,重新給予我們希望。天主贈送給明白了這基本真理的人一個世界上最美的使命,即愛弟兄姐妹,宣講天主不拒絕任何人的慈悲。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此外,繼尼日利亞天主堂在8月6日遭到襲擊後,中非共和國在8月9日再次發生針對基督徒團體的暴力事件。為此,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發出呼籲。

教宗說:「在尼日利亞的一座聖堂內,上個主日有一群無辜民眾遇害身亡,這起慘案令我深感悲痛。不幸的是,中非共和國今天早上也傳來針對基督徒團體的兇殺暴力消息。我祈願各種形式的仇恨和暴力得以終止,信友們祈禱聚會的敬禮場所不再發生如此可恥的罪行。讓我們惦記著我們在尼日利亞和中非共和國的弟兄姐妹,一同為他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牧靈訪問哥倫比亞,為當地人民帶去希望

教宗方濟各將於9月6日至10日牧靈訪問哥倫比亞。本次牧靈訪問的官方歌曲如此唱道:“你是信使,充滿喜悅,受主差遣。你如雨露沛降沙漠般來到,為我們的人民帶來希望。”本次牧靈訪問的格言格外響亮:“讓我們邁出第一步”,指出了該國經過50年內戰後已經展開的修和進程。

哥倫比亞庫庫塔(Cúcuta)本堂神父方濟各·博爾蒂尼奧(Francesco Bortignon),原籍意大利威尼托,在哥倫比亞傳教21年,目前擔任庫庫塔移民接待中心的主任。8月7日博爾蒂尼奧神父接受本台電話採訪時表示,“政府與遊擊隊員、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和平協議終於簽訂。與民族解放軍的協議尚未達成,仍在對話當中,雖然進展有些緩慢,但我們抱持希望,正如最初持續兩年的談判那樣,這項和平協議也必將達成”。神父解釋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安寧的狀態,不再有遊擊隊員。這首先意味著安全、希望,也意味著“經濟增長”和“發展”。

博爾蒂尼奧神父繼續說,哥倫比亞天主教會始終為實現和平而努力,“她正在有力地提高社會意識,陪伴這一和平進程”。教會在許多個教區,“尤其是遭受遊擊隊員襲擊的教區”,開展“社會活動,組織和培養領袖”,推進“企業運作”,從而為“民主、聯合與有生產力的生活”打下思想和意識基礎。

來源、圖片: 梵蒂岡電台

教宗致函日本天台宗第30屆和平祈禱活動

日本天台宗第30屆和平祈禱聚會8月3日在京都比叡山展開。教宗方濟各為此致函天台座主森川宏映(Koei Morikawa),鼓勵各宗教「一同為和平祈禱及奮鬥」。「世界許多地方因戰爭和恐怖主義而飽受痛苦」,所有宗教因而都必須敦促人們努力建設「和諧、正義關係,以及友愛團結」。這封信函已由教宗特使暨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轉交給森川座主。

教宗在信函中也問候了「各宗教傳統的代表」,保證他在精神上與他們大家同在,同心祈求「世界上許多因戰爭而受苦的地方再次綻放和睦與和諧之花」。

教宗強調:「這個年度的宗教峰會在培養對話與友誼的精神上助益良多,促使世上各宗教的信徒在我們的人類大家庭內開創新的途徑。祈禱能夠啟發並支持我們的和平使命,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加互相尊重對方作為人的身分,加強我們之間愛的關係,激勵我們堅決努力促進正義關係和友愛團結。」

「當今世界充滿著暴力和恐怖主義,大地受到的威脅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共同祈禱和呼籲的見證向善心男女傳達一個重要的訊息。作為有信仰的人,我們堅信持久的和平確實可能達成,因為我們都知道,只要我們祈求天主,就沒有不可能的事。」

日本天台宗的祈禱聚會與歷史性的世界和平祈禱日密切相關。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與世界各大宗教領袖於1986年10月27日在亞西西一起為和平祈禱,時任天台座主山田惠諦(Etai Yamada)深受感動,遂秉持同一精神於隔年8月在日本佛教聖地比叡山舉行祈禱活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致函哥倫布騎士團年度大會

2017年8月1日至3日,哥倫布騎士團第135屆大會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St.Louis)召開,主題是「堅信天主的愛與大能」。教宗方濟各為此致函與會者,呼籲「人人都應關懷中東受苦的弟兄姐妹,他們因自相殘殺的戰爭和宗教狂熱而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或被強制放棄自己的土地」。教宗這封信函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

教宗首先向哥倫布騎士們表達敬意並頒賜降福,衷心感謝他們給予這些受迫害者的支持。教宗也邀請他們為需要幫助的人祈禱;為人的心靈皈依祈禱;為停止在中東不斷增長的暴行、仇恨和不義祈禱。

教宗指出,正是藉著體驗天主的愛和大能,以及這個善會的歷史傳統,我們認出哥倫布騎士們的真正神恩,即平信徒、勞動者、丈夫和父親的友愛及慈善同盟。

「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羅8:31)。教宗以這句聖保祿宗徒的話,勉勵哥倫布騎士們「繼續對抗那種丟棄弱小弟兄姐妹的冷漠全球化文化的增長。透過確信天主的無窮力量,他們就能慷慨地回應上述挑戰,增進自己的平信徒聖召,為了聖化世界而奮鬥」。

「哥倫布騎士們也應以福音精神負起每日的責任,以自己的生活見證彰顯基督。如此,他們將有助於建立一個新社會的穩固基礎,轉變人心,締造和平。」

教宗最後讚許哥倫布騎士們努力不懈地維護家庭,推動婚姻的聖化、家庭生活的美好和尊嚴。他引用《愛的喜樂》勸諭的訓導再次表明,「家庭生活的聖德與整個社會的聖德」彼此緊密相連。

「我們在家庭中學習把世界當成自己的家,在這家中我們必須共同生活,學習接近、尊重和照顧他人,把所領受的天主的恩典當作一份善而奉獻於眾人的福祉。」

教宗信函(英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kofc.org

教宗公開接見:聖洗聖事是希望的開端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13:44-52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017年8月2日上午,在整個7月份暫停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後,教宗方濟各再次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主持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指出聖洗聖事是希望之門。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教宗表示:「在古代的聖洗禮儀中,候洗者先面向西方宣誓棄絕魔鬼,然後又朝向東方的聖殿宣認聖父、聖子和聖神是唯一的真天主。今天,儘管我們失去了對宇宙語言的敏覺,這聖洗禮儀的意義卻始終不變,我們仍得問:『成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麽呢?』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注視光,在光中繼續宣認信仰,即使世界被籠罩在黑夜和陰暗之中,也依然如此。基督徒並未免於内外的黑暗,並未脫離世界,但藉著聖洗聖事所領受的基督的恩寵,他們成了定出方向的男人和女人。」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不相信陰暗,但相信陽光;不屈服於黑夜,卻希望黎明;不被死亡所擊敗,卻渴望復活;他們不被惡所折服,因為他們始終信賴善的無限能力。這正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耶穌的光,耶穌以祂的光帶給我們的救恩將我們從黑暗中解救出來。我們相信天主是父親: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耶穌降臨在我們當中,尤其陪伴窮人和脆弱者: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聖神為了人類的益處而日夜運作,人類歷史的最大痛苦因而將被消除:這就是每天清晨重新喚醒我們的希望!我們相信每個情感、每個友誼、每個善意,以及每個愛都將在天主内實現:這就是推動我們熱情接納每天生活的力量!」

每個信友都應記住自己領受聖洗的日子。

教宗說:「我們誕生了兩次:第一次是本性的生命;第二次是在聖洗池與基督相遇的生命。我們在那裡死於死亡,能在這世界上成為天主的子女。我們在那裡成了未曾想像過的新人。」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書寫我們今天的歷史中,人們會怎樣敘述我們呢?他們會說我們有希望的能力,還是說我們把自己的燈放在斗底下?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那份對天主懷有的希望,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致函巴西青年:你們要對抗腐敗,建設新社會

2017年7月29日至30日,巴西青年在阿帕雷西達聖母朝聖地慶祝聖母態被尋獲300週年慶祝活動。教宗方濟各借此機會致函巴西青年,對他們說:「你們是巴西和世界的希望,不要害怕與腐敗作鬥爭。」巴西的這項慶祝活動由拉丁美洲主教團籌辦。

巴拿馬將於2019年1月22日至27日舉行第34屆世青節,教宗引用他在世青節文告中的話強調:「童貞聖母是每位青年的寶貴榜樣,是青年人踏上生命旅程的巨大幫助。」

為了實現這一真理,我們不需要進行偉大的反思,只需停下來默觀阿帕雷西達聖母像,一如教宗本人那樣。教宗曾兩次這樣做:第一次在2007年拉丁美洲主教團會議期間;第二次是他當選教宗後首次進行國際牧靈訪問並參加里約熱內盧世青節的時候。

教宗感謝青年為信仰作了有力的見證,懷著使徒熱誠面對每日的挑戰。教宗鼓勵他們在聖母的護佑下繼續走傳教之路。

教宗說:「親愛的朋友,在每日的迷茫和不安中,在不義狀況給你們周圍製造的不確定之間,你們有一點非常確切,聖母瑪利亞是希望的標記,她將以巨大的傳教活力激勵你們。她了解你們面對的挑戰。藉著她的關切和母親般的照顧,你們將發現自己並非獨身一人。」

教宗再次回顧了「貧苦漁人」的故事。他們在南帕萊巴河經過一整天徒勞無功的捕魚工作後,再次撒下漁網,這一次他們驚奇地發現了裹著污泥的聖母像,先是身體,然後是頭部。

教宗解釋道:「這個事實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之前被分裂的又恢復了團結,如這幾位漁夫的心,如被殖民的巴西。巴西雖然被奴隸的隔牆所摧毀,卻在聖母黑面容的啟發下找到了信仰內的合一。」(參閱: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27日接見巴西主教時的講話)

教宗鼓勵巴西青年因著與阿帕雷西達聖母的相遇而改觀。

教宗說:「她能把我們生命的網,如經常處於分裂中的友情網、社交網、物質和精神的網,變得更加具有意義,成為一個團體!一個走出去的使命團體!這樣的團體是一個更加公正與友愛的社會中的光和酵母。」

談及他向2017年拉丁美洲主教團委員會(Celam)的信函,教宗要求青年不要害怕冒險和致力於建設一個新社會,並以福音的力量影響社會、政治、經濟和大學的環境。

教宗說:「你們不要害怕與腐敗作鬥爭,不要陷入腐敗的誘惑!你們要信賴上主,祂的臨在是富饒生命的泉源,在聖母的披風下,你們能重新發現創造力,並做一個聯盟文化的主角,從而制定出引領巴西生活的新規範。」

最後,教宗寫道:「聖母在年輕時就懂得勇於接納天主在她生命中的召喚,關切需要幫助的人;願她能走在你們前面,以她的芳表指引你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三鐘經:耶穌是有待尋找的寶貝

七月三十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恭讀聖瑪竇福音 13:44-52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藏在地裡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天國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顆珍珠。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裡;壞的,扔在外面。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把他們扔在火窯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

群眾說:「是的。」

耶穌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拿出新的和舊的寶貝。」

2017年7月30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教宗說:「耶穌是重要的發現,祂能扭轉我們的生命,使之充滿意義;祂是藏在地裡的寶貝,祂是寶貴的珍珠。」教宗表明「尋找和犧牲」這兩個特性可以讓我們抵達天主的國。

當天選自《瑪竇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論及天國。比喻中有兩個主角,一個是偶然發現田間埋藏著寶貝的農夫,一個尋找到寶貴珍珠的商人。二人都把自己全部的家當投注於這料想不到的發現上,為的是擁有它們。

教宗解釋說:「尋找的態度是找到的基本條件。天國是為眾人準備的,是一份禮物,是恩寵,但它沒有被擺在銀盤子上,而需要人尋找它、為它而行走和作出實際行動。因此,我們的心需要被那得到寶貝的渴望所點燃,這寶貝就是耶穌。然而,心中有熱火仍不夠,還需要作出犧牲。實際上,面對獨特的機會,無論是農夫還是商人都“變賣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看重寶貝的無比價值也意味著犧牲、分離和放棄。」

教宗反省道:「這要求我們在找到上主時,不能讓這發現無果而終,而要為之不惜犧牲一切。在更廣泛的層面而言,我們把耶穌放在首位,把天主恩寵放在首位,並不意味著放棄或貶低其餘一切,而意味著找到了唯有上主能賜予的圓滿喜樂。這是病人獲治癒、罪人得赦免、強盜發覺天國之門向他打開的福音喜樂,是我們每個人的喜樂,因為我們意識到耶穌在生命中的關懷與安慰的臨在,祂的臨在改變我們的心,讓我們敞開自我去關切弟兄的所需並接納他們,尤其是最弱小者。」

最後,教宗勉勵說:「在這個主日,我們要以每日言行舉動、懷著找到天國寶貝的喜樂,見證天父藉耶穌賜予我們的愛。」

此外,7月30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打擊販運人口行為日。當天,教宗在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之際高聲疾呼,籲請眾人竭力遏止「這個偏離正道的弊端、現代的奴役形式」。

教宗說:「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男人、女人和兒童淪為勞動剝削、性剝削及器官販運的無辜受害者,而我們似乎對此習以為常,視之為家常便飯。這很醜陋、殘忍又罪惡!我要號召眾人竭盡所能,以充分遏止這個偏離正道的弊端、現代的奴役形式。讓我們一同祈求童貞聖母瑪利亞支持人口販運受害者,使人口販子洗心革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會透視:趙縣教區牛彥飛神父溺水身亡

最新內容:
-教宗三鐘經: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人的心
-教宗方濟各牧職第五年紀念幣即將發行
-趙縣教區牛彥飛神父溺水身亡
-江蘇太湖天主堂舉辦第一屆青年培養營
-北京西堂隆重慶祝本堂主保瞻禮
-雷鳴遠神父「禮儀本地化音樂會」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