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辱駡能抹殺人的未來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厄里亞祈禱,天就下雨了。)

恭讀列王紀上 18:41-46

那時候,厄里亞對阿哈布說:「你上去吃喝吧!因為已聽到大雨的怒號聲。」阿哈布就上去吃喝,厄里亞卻上了加爾默耳山頂,跪伏在地,將臉放在兩膝之間。以後,對自己的僕人說:「你上去,朝海那邊觀看!」僕人就上去觀看,說:「什麼也沒有。」厄里亞說:「你來回觀看七次!」他就去了七次。第七次僕人說:「看,有一片雲彩,小得像人手掌那麼大,從海上升起來了。」厄里亞說:「你上去告訴阿哈布說:快套車下去,免得被雨阻止!」轉瞬之間,天空因風雲而變為昏黑,落下大雨;阿哈布上車去了依次勒耳。上主的手臨於厄里亞身上,他就束上腰,跑在阿哈布前頭,直到依次勒耳的城門口。

福音(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

恭讀聖瑪竇福音 5:20-26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殺人!』誰若殺了人,應受裁判。我卻對你們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議會的裁判;誰若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所以,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裏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與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裏。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裏出來。」

2018年6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當我辱駡人時,就是剝奪了他人得到尊重的權利,抹殺了他的未來。

當天福音取自《瑪竇福音》,教宗根據耶穌所談論的義德、辱駡與和解展開彌撒講道(瑪5:20-26)。

「耶穌說: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與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裡。耶穌對門徒們說的是人類的智慧,一個不好的協議總比一個好的裁判要好。為能充分理解耶穌論及在弟兄姐妹的關係中活出愛和愛德的教導,上主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教宗表示:「十誡中的第五誡清楚指出毋殺人。耶穌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議會的裁判;誰若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辱駡是殺人的開端,剝奪他人得到尊重的權利,把人擱置一旁,讓社會殺害他。」

「我們習慣於呼吸辱駡的空氣。在高峰時段開車時的情景就足以證明。那裡有狂歡節式的辱駡和羞辱。人們對辱駡他人很有創意。辱駡他人等同於將他人的權利抹殺掉。辱駡別人就是讓對方失去說話的權利,他的聲音被消減了。辱駡他人帶來極大的危害。」

教宗說:「很多次,辱駡源自嫉妒。當一個人做了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時,我就辱駡他,讓他變成失去資格的人:在精神上、社交上、家庭生活上失能的人,沒有融合能力的人。這就是殺人:抹殺一個人的未來,抹殺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嫉妒開啟了一扇門,因為當一個人有些東西威脅到我時,嫉妒就會使我辱駡他。」

「至於和解,耶穌在福音中說,你若在祭台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裡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懟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裡,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

教宗說:「耶穌是如此果斷。和解是一種根本的態度,是一種力圖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態度。要讓嫉妒變成修和,讓嫉妒轉變成友誼。這就是耶穌今天給我們指出的道路。」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反思:「我是如何辱駡人?我什麼時候辱駡他人。讓我們想想,從不辱駡人該是多麼美好,因為這樣能讓他人成長。願上主賜予我們這個不辱駡人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第二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第二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中寫道,當今世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貧窮形式,財富經常被奉為首要目標。許多濟弱扶貧的舉措傾向於取悅施惠者,而非真正聆聽窮人的呼聲。基督徒團體蒙召向我們眼前有需要的人提供關懷與安慰的標記,並且與其它機構團結合作。今年的窮人日將於11月18日舉行,主題為「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34:7)。

此前,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藉著宗座牧函《慈悲與憐憫》欽定了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為世界窮人日。教宗在本屆文告中指出:「這個日子是新福傳的絕佳時刻,讓窮人不會認為自己的呼聲落空,而是按照喜樂的原則得到接納。與其它本著人道關懷、而非基於信仰的機構進行合作,通常能實現我們無法獨力做到的協助。在無邊無盡的貧窮世界裡,我們的援助也是有限、薄弱和不足的;承認這點有助於我們對他人伸出雙手,因為互相合作能更有效地達成目標。」

我們受到信仰與愛德誡命的催促行事。為此,教宗提出了三個關鍵動詞,分別是:「呼喊、回應和釋放」。

教宗表示:「然而,我們也懂得辨認出其它援助和互助的形式,不忽略那引領眾人通往天主及成聖的目標。就不同的經驗進行交談,謙虛地予以配合,卻不引人矚目;這種回應既適切,又完全符合福音教導,我們可以加以落實。」

「再者,造成貧窮的原因是自私、傲慢、貪婪、不義,這些惡跟人類一樣古老,而罪往往牽連太多無辜的人,導致悲慘的社會後果。當今世代對窮人抱持某種恐懼心理,視之為帶來不安全、不穩定、混亂日常秩序的人,甚至拒絕他們,把他們隔離在遠方。在援助窮人方面,我們切莫爭奪功勞,反倒要謙卑地承認,是聖神在激發種種善行,那是天主回應與關懷的標記。」

「上主俯聽窮人、尊嚴遭到踐踏的人;他們雖然面對這一切,卻有力量舉目望天,以領受光明和慰藉。上主也俯聽那些遭到虛假的正義之名迫害的人,他們受到名不符實的政策壓迫,在暴力之下膽怯害怕。」

教宗追隨聖保祿的芳蹤,勉勵眾人「以福音的態度善待基督徒團體內最弱小急需的肢體;不要輕視他們、以假慈悲相待,卻要向他們表達敬意,以他們為先,因為他們是耶穌在我們中間的真實臨在。」

教宗說:「我們的冷漠是短視近利的結果,使冷漠融化的時常恰好是窮人。窮人的呼聲也是望德的呼聲,藉以彰顯獲得釋放的信念。望德立基於天主的愛,祂不會遺棄任何信靠祂的人。我們應當賦予財富正確且真正的意涵,在人性方面日益成長,增進分享的能力,側耳靜聽窮人的呼聲。」

最後,教宗勉勵人人對窮人感到有所虧欠,好能互相扶持,實現讓人蒙受救恩的相遇,信德獲得支持,愛德富有成效,望德受到鼓舞,在邁向上主的旅途中繼續前行。

英語全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青年不該平庸度日,而應以健康的心態不安於現狀

馬爾谷福音

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跑來了一個人,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做什麼﹖」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穌說:「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

2018年6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15000名朝聖信友在場參加,十幾名兒童也在教宗乘座車問候信友時被帶上大殿前的石階上。教宗在上週三的要理講授中結束了關於教會聖事的反省,從當天起開始講解有關天主十誡的系列主題。

教宗從富貴少年詢問耶穌如何承受永生談起(谷10:17-21)。教宗說:「這是每個人心中對圓滿、無窮盡生命的渴望。那麼,為得永生我們該作什麼?有些人追隨轉瞬即逝的事物,毀了自己;又有人認為最好撲滅這内在驅力,因為它很危險。」

鑒於這兩種情況,教宗特別對青年說:「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具體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嚴重且令人悲痛。我們生命的最大危險是一種得過且過的不良心態,這並非溫良或謙卑,而是平庸和膽怯。不要做平庸的人,因為一個平庸的青年不會有前途,無法成長,不會有所成就。」

「你們要溫良、要有毅力,你們要無所畏懼、不平庸度日。青年真福皮耶·喬治·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說過,我們需要活著,而不是得過且過。平庸的人苟且偷生。我們要憑生命的力量而活著。我們要祈求在天之父賜予今日青年以健康的心態不安於現狀的恩典。」

教宗繼續說:「耶穌引用十誡的內容回答這位富貴少年,這是一個教育進程,因為祂知道那個富貴少年沒有活出圓滿的生命。當我們接納自己的限度,意識到自己欠缺什麼時,我們便開始從少年走向成熟。生命誠可貴,但在最近幾個世紀的歷史中存在一個事實,那就是人總是否認自己存有限度的真相,因而造成悲慘的後果。那富貴少年本應來到一種跳躍的臨界點,抓住時機而不再為自己活著,為跟隨上主而放棄一切。不過,耶穌並沒有向他提出貧窮的邀請,而是勸勉他擁有真正的財富,即你必有寶藏在天上(谷10:21)。」

最後,教宗談到:「我們當今的挑戰是找到原本的生命,而非複製的生命。耶穌提供的不是替代品,而是真實的生命、真愛和真正的富有!若青年看不到我們選擇原本的事物,而只是習慣於折衷之道,他們怎能在信仰上跟隨我們呢?看到半途而廢的基督徒,『侏儒』似的基督徒,那真是可憎的事。他們在體形上長到某種高度,然後就停止了;他們是心胸變得狹窄、封閉的基督徒。這令人憎惡。我們需要有人樹立榜樣,邀請我走得更遠,做得更多,再成長一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的見證是為他人作鹽作光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缸裏的麵,沒有用完,正如上主藉厄里亞所說的話。)

恭讀列王紀上 17:7-16

那時候,厄里亞隱居的地方沒有落雨,小河也乾涸了。有上主的話傳於厄里亞說:「你起身往漆冬匝爾法特去,住在那裏;我已吩咐那裏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他就起身往匝爾法特去了,來到城門時,看見一個寡婦在那裏拾木柴。厄里亞喚她說:「請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她正要去取水的時候,厄里亞又叫住她說:「請你也順便給我拿點餅來!」那寡婦說:「我指著永生上主你的天主起誓:我沒有餅,缸裏只有一把麵,罐裏還有一點油。你看,我正要拾兩根木柴,回去為我和我的兒子做點東西,吃了等死。」厄里亞對她說:「你不用害怕,儘管照你所說的去做;只是先為我做一個小餅,給我拿來!然後,再為你和你的兒子做,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直到上主使雨落在這地上的那一天,缸裏的麵,決不會用完;罐裏的油,也決不會缺少。」那個寡婦就照厄里亞的話去做了;她和厄里亞並她的孩子吃了許多日子;缸裏的麵,果然沒有用完,罐裏的油,也沒有減少,正如上主藉厄里亞所說的話。

福音(你們是世界的光。)

恭讀聖瑪竇福音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2018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為他人作鹽作光,而不自攬功勞。這是基督徒蒙召時常作出的樸實見證,是每日的聖德。他從當天選讀的福音出發(瑪5:13-16),指明基督徒最偉大的見證是像耶穌所做的那樣獻出生命,也就是殉道。然而,日常生活中還有另一個見證,它從清早起床開始,直到夜晚就寢結束。

這聽起來是件小事,但上主藉著我們的小事施行奇跡異事。因此,教宗鼓勵我們要有謙虛的態度,一心只求作鹽作光。

教宗表示:「鹽是為了他者服務,光是為他者效勞,因為鹽並不增添自己的風味,而是提供味道;光並非照亮自己,而是提供光明。鹽用以服務他者:一小撮鹽就能讓餐食變得美味,但只要一點點而已。在超市裡,鹽不是以公噸為單位來販售,而是小包裝;這樣就夠了。再者,鹽沒有自吹自擂,因為它不是為自己效勞。它總是在那裡服務他者:保存食物、增添味道。這是樸實的見證。」

「此外,每天活出基督徒精神,也意味著像光那樣為人群效力,在黑暗時刻提供協助。上主對我們說:『你是鹽、你是光。』這麼做是為了讓他人仰望並光榮天父,卻絲毫不歸功於自己。我們在用餐時不會說:『啊!這鹽真好吃!』卻是說:『這麵食、這塊肉很美味可口。』夜晚回家時,我們不會說:『光很好。』不,我們會忽略光,但仰賴那光的照明而生活。這個幅度催促我們基督徒在生活中默默付出。」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不是自己功勞的主角。別學法利塞人那般,一邊感謝上主,一邊自詡聖人。在一天結束之際,我們應當自問:『我今天是否作了鹽、作了光?』這是每日的聖德。願上主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福傳者不是企業家或向上爬的人

六月十一日 聖巴爾納伯 彌撒

讀經一(巴爾納伯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

恭讀宗徒大事錄 11:21-26;13:1-3

那時候,信而歸主的人,數目很多。這事傳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巴爾納伯到安提約基雅去。他一來到,看見天主所賜的恩惠,就很歡喜,並勸勉眾人要決心堅定於主。因為他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如此有許多人歸依了主。以後,他往塔爾索去找掃祿;找著以後,便領他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一整年在那教會中共同工作,教導了許多人;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在安提約基雅教會中,有一些先知和教師,其中有巴爾納伯和號稱尼革爾的西滿,有基勒乃人路基約,和與分封侯黑落德同乳的瑪納恆,還有掃祿。他們敬禮主和禁食的時候,聖神向他們說:「你們給我選拔出巴爾納伯和掃祿來,去行我叫他們要行的工作。」他們遂禁食祈禱:給他們覆了手,派他們走了。

福音(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

恭讀聖瑪竇福音 10:7-13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病人,你們要治好;死人,你們要復活;癩病人,你們要潔淨;魔鬼,你們要驅逐;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你們不要在腰包裏帶金、銀、銅錢;路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帶棍杖,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你們不論進了那一城或那一村,查問其中誰是當得起的,就住在那裏,直到你們離去。你們進那一家時,要向它請安。倘若這一家是堪當的,你們的平安就必降臨到這一家;倘若是不堪當的,你們的平安仍歸於你們。」

耶穌對祂的門徒們說得很清楚:「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但福傳的真義是什麼?2018年6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以當天的讀經為依據,論述了福傳工作的三個幅度,即宣講、服務及無償奉獻。

宣講

教宗表明聖神才是宣講的主角:「宣講並非一種單純的佈道或傳播一些思想,而是一種藉著聖神的作為能改變人心的生氣勃勃的活動。我們看到一些制定完美的牧靈計劃,但它們不是福傳的工具,因為所求的只是自身的目的,無法改變人心。耶穌不是要我們以一種企業家的態度去行事,這種態度要不得。耶穌要我們順從聖神,這就是勇氣。福傳的真正勇氣並非人性的執拗,是聖神給予我們勇氣,帶領我們前行。」

服務

教宗接著指出:「福傳的第二個幅度是服務,這也是在小事上應秉持的態度。那種在教會或社會中功成名就後就奢望受到服事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教會内向上爬是一種不懂得什麼是福傳的跡象,因為那發號施令者該當如同僕役那樣。我們能夠宣講好消息,但缺乏服務也就不是宣講。那看似是在宣講,其實卻不然。因為聖神不僅帶領你宣講上主的真理和生命,也將你帶到弟兄姐妹那裡,讓你服事他們。這就是服務,是在小事上也應秉持的態度。若我們看到福傳者受人服事,為受服事而活著,那真是可憎惡的事。」

無償奉獻

「福傳的最後一個幅度是無償奉獻,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憑自己的功勞而自救。耶穌要我們牢記,『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我們眾人都因著耶穌基督而白白地蒙受救恩,因此我們必須將之白白地分施出去。福傳的牧靈人員必須學習這一點,他們必須在聖神的帶領下,將生命無償地奉獻於服務和宣講。知道自己是貧乏的,就能促使他們向聖神開放。」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願美朝會談帶來和平的未來

2018年6月10日,教宗在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之際發出重要的呼籲,教宗展望美國與朝鮮兩國領導人將在新加坡會談的成果,祝願未來得以享有和平。

他說:「我渴望再次在友誼和祈禱中向親愛的朝鮮人民致以特殊關懷。但願未來幾天將在新加坡舉行的會談,能有助於積極進程的發展,為朝鮮半島和全世界確保一個和平的未來。」

為了伴隨這個舉世矚目的峰會,教宗邀請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與他同聲誦念一遍《聖母經》。

他說:「讓我們祈求上主,眾人一同懇求聖母瑪利亞、朝鮮之后陪伴這一輪的會談。」

在新加坡,關於美朝領導人歷史性峰會的準備工作一切都已就緒;特朗普和金正恩都抵達了東道國。3千名記者登記要報導本次會談,日前有2名韓國記者試圖竊取峰會信息,因而遭到逮捕。與此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讚賞本次峰會,以及中國在促進各方交談上扮演的角色。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指出,平壤或許有意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而這可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根據不同的消息來源,白宮主人將予以接受。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慈悲善工是耶穌教導我們的愛的道路

耶穌聖心節 彌撒

讀經一(我的心已轉變。)

恭讀歐瑟亞先知書 11:1,3-4,8-9

上主這樣說:當以色列尚在童年時,我就愛了他;從在埃及時,我就召他為我的兒子。是我教了厄弗辣因邁步,雙臂抱著他們,但他們卻不理會是我照顧了他們。是我用仁慈的繩索,愛情的帶子牽著他們,我對他們有如高舉嬰兒到自己面頰的慈親,俯身餵養他們。我的心已轉變,我的五內已感動;我不再按我的盛怒行事,不再毀滅厄弗辣因,因為我是天主而不是人,是在你中間的聖者,而不是伏於城門的仇敵。

讀經二(求天父使你們知道,基督的愛是遠超人所能知的。)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3:8-12,14-19

弟兄們:我原是一切聖徒中最小的,竟蒙受了這恩寵,得向外邦宣佈基督那不可測量的豐富福音,並光照一切人,使他們明白,從創世以來,即隱藏在創造萬有的天主內的奧祕,為使天上的率領者和掌權者,現在藉著教會,得知天主的各樣智慧,全是按照他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內所實現的永遠計畫;所以只有在基督內,我們才可藉著對他所懷的信德,放心大膽地懷著依恃之心,進到天主面前。因此,我在天父面前屈膝 ─ 上天下地的一切家族都是由他而得名 ─ 求他依照他豐富的光榮,藉著他的聖神,以大能堅固你們的內心,並使基督因著你們的信德,住在你們心中,叫你們在愛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礎,為使你們能夠同眾聖徒領悟基督的愛是怎樣的廣、寬、高、深,並知道基督的愛是遠超人所能知的,為叫你們充滿天主的一切富裕。

福音(有一個士兵用槍刺透了耶穌的肋旁,立時流出了血和水。)

恭讀聖若望福音 19:31-37

猶太人因那日子是預備日,免得安息日內 ─ 那安息日原是個大節日 ─ 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來請求比拉多打斷耶穌和與他同釘的兩個人的腿,把他們拿去。兵士遂前來,把第一個人的,並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個人的腿打斷了。可是,及至來到耶穌跟前,看見他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但是,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旁,立時流出了血和水。那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這些事發生,正應驗了經上的話說:『不可將他的骨頭打斷。』經上另有一句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

2018年6月8日,普世教會慶祝耶穌聖心節。在清晨彌撒講道中,教宗首先指出今天是天主之愛的盛宴,然後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他的反省。

教宗表明:「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先愛了我們。先知們用了在春天最先綻放的杏花來解釋這個事實。天主就是這樣:祂總是第一。祂首先等候我們,首先愛我們,首先幫助我們。然而,理解天主的愛並不容易。在讀經中我們聽到,保祿宗徒實際上在說基督那不可測量的豐富,一種隱藏的奧秘。這是一種無法理解的愛。基督的愛超越一切認知。天主的愛是如此之大。一位詩人曾說,這愛像大海,浩瀚無垠、深不可測。這是我們必須瞭解的愛,我們所領受的愛。上主在救恩史中向我們揭示了祂的愛,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教宗引用歐瑟亞先知的話解釋說:「上主沒有通過權勢來揭示自己。不是的,我們所聽到的是:『我教導我的子民邁步,雙臂抱著他們,照顧他們』。祂像爸爸一樣,在他們身邊,用手拉著他們。天主如何彰顯愛呢?通過驚天大事嗎?不,祂不斷貶抑自己,祂舉止溫柔良善。祂做了弱小者,親近子民。透過這種親近,這種自我貶抑,祂讓我們明白了愛的偉大。偉大必須通過微小而被理解。最後,天主派遣祂的兒子,並且派祂降生為人;而聖子自謙自抑,直到捨棄生命。這是天主之愛的奧秘:無限之大愛體現在弱小中的卑微上,如此我們便能理解基督徒的道路。」

教宗說:「耶穌在教導我們基督徒應當持有的態度時,說得不多,只讓我們明白我們將以那著名的準則而被審判(瑪25:31-46)。祂說了什麼?祂沒有說:『我認為天主就是這樣。我瞭解天主的愛。』不是的!祂說:『我在小事上彰顯了天主的愛。我給饑餓的人吃的,給口渴的人喝的,我探望了病人、囚犯。慈悲善行正是耶穌教導我們的愛的道路,這條路與天主偉大的愛一脈相承!』」

最後,教宗總結道:「因此,我們無需發表關於愛的長篇大論,而要成為懂得為耶穌和天父做這些小事的男女。我們的慈悲善行是這種愛的延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記憶與希望並肩同行、相輔相成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天主的道,決束縛不住。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後書 2:8-15

親愛的弟兄:你務要記住,根據我所傳的福音,達味的後裔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為了這福音,我受苦以至帶鎖鏈,如同凶犯一樣;但是天主的道,決束縛不住。為此,我為蒙選的人忍受一切,為使他們也獲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救恩和永遠的光榮。這話是確實的: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他,他也必要否認我們;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忠信的,因為他不能否認自己。你要提醒人這些事:在天主前懇切勸戒他們,不要在言詞上爭辯,因為爭辯除能顛覆聽眾外,絲毫沒有益處。你要努力在天主前,顯示自己是經得起考驗的,是無愧的工人,正確地講授真理之言。

福音(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第一條相似。)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2:28-34

那時候,有一位經師聽見了耶穌與撒杜塞人辯論,覺得耶穌對他們回答得好,便上前來,問他說:「一切誡命中,那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條是:『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那經師對耶穌說:「不錯!師傅說的實在對:他是唯一的,除他以外,再沒有別的:應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他,並愛近人如自己,遠超過一切全燔祭和犧牲。」耶穌見他回答的明智,便對他說:「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從此,沒有人敢再問他。

2018年6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基督徒的記憶有如生活中的鹽,回顧過往是為了向前邁進:我們必須記得並默想自己與耶穌相遇的最初時光,記得把信仰傳給我們的人,牢記上主放在我們心中的愛的誡命。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提及聖保祿宗徒對弟茂德的勸言(弟後2:8-15),教宗由此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回頭思索與耶穌相遇的記憶,有助於找到力量並向前邁進。基督徒的記憶始終是與耶穌基督的相遇。基督徒的記憶有如生活中的鹽。缺乏記憶,我們就無法前行。當我們遇見那些『丟失記憶』的基督徒時,我們立刻會發現他們失去了基督徒生活的味道,最終只曉得奉行誡命,卻沒有靈修經驗或是與耶穌基督的相遇。而我們必須在生活中與耶穌基督相遇。」

教宗闡明:「我們能在三個情境下與耶穌基督相遇,分別是最初的時刻、我們的先人,以及誡命。聖保祿勸勉希伯來人回想回想先前的時日,那時他們才蒙光照,多麼有熱忱啊……(希10:32)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與耶穌相遇的時光,也就是耶穌親近我們、彰顯祂自己的時刻。別忘記這些時刻:我們必須回頭重新拾起它們,因為那是我們與耶穌相遇的啟發時刻。」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與耶穌基督相遇、生活得到改變、上主讓人明白自己的聖召、在逆境中上主眷顧自己。我們心裡都有這些時刻,我們要找出它們,加以默觀。個人與耶穌基督相遇的記憶是基督信仰旅途的根源,是帶來力量的泉源。」

教宗邀請我們自問:「我是否記得那些遇見耶穌的時刻?當時祂改變了我的生命,對我作出許諾。倘若我們不記得,就要努力尋找。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刻。」

「第二個與耶穌相遇的機會是先人的記憶,誠如《致希伯來人書》所言:『你們應該記念那些曾給你們講過天主的道理、作過你們領袖的人。』(13:7)再者,保祿也在《致弟茂德後書》中呼籲他記得把信仰傳給自己的母親和外祖母(1:5)。」

教宗指出:「我們並非透過郵遞領取了信仰,而是男男女女向我們傳遞了信仰。《致希伯來人書》為此鼓勵我們注視著眾多如雲的證人,從那些蒙受苦難的人身上汲取力量(12:1-2)。我們可以如此自問:『我是否回想我們的領袖、我的先人?我是否保持根基?或者我成了喪失根基的人?』若是這樣,就要立即祈求追本溯源的恩寵,回憶起把信仰傳給我們的人。」

「至於誡命,《馬爾谷福音》記載,耶穌提醒我們首條誡命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12:29)。」

教宗表示:「這是誡命的記憶。誡命是上主對我們作出的愛的舉動,因為祂給我們指引了道路,教導我們:走這條路,你將不會犯錯。讓我們回想誡命的記憶。它絕非冰冷的法律、貌似純屬司法層面的規誡。不,它是愛的誡命,上主放在我們心裡的誡命。」

關於這點,教宗要求我們自問:「我是否忠於誡命、記得誡命、實踐誡命?有時候,我們基督徒,甚至連奉獻生活者都很難牢記誡命。」

最後,教宗總結道:「記得耶穌意味著隨時定睛仰望上主。記憶不只是回顧過往,更是向前邁進。記憶與希望並肩同行、相輔相成。你要記得主耶穌基督,祂曾降生塵世,為我付出了代價,並將再次來臨。祂是記憶的主、希望的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堅振聖事使信友們得以與教會密切結合

若望福音

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

2018年6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堅振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反省了聖神的恩賜帶來平安。教宗表示,論長道短卻摧毀和諧;基督徒蒙召為了給予而接納,成為他人收到的禮物,絕不將恩典收藏起來,把神性生命當作一個小倉庫。

教宗表明:「聖神能使我們遠離自我,向團體中的我們開放。因此,堅振聖事使信友們更緊密地結合,成為教會奧體的活躍肢體,教會在世界上的使命透過其所有成員的貢獻而向前拓展。」

教宗坦言道:「我們確實該當把教會想像為一個由眾人組成的活躍有機體。然而有人卻以為在教會內上有主人,下有工人。但教會是由我們眾人組成的,我們人人都有責任彼此勉勵成聖,關懷他人。另一方面,主教是堅振聖事的當然施行人(參閱:《教會憲章》26號),因為主教使領受堅振聖事的信友得以與教會密切結合。堅振聖事禮儀以平安禮作為結束,這足以反映出與教會結合的意義。」

「主教在施行堅振聖事時對每位領堅振者說:『願平安與你同在!』這句話讓我們記起基督在復活的晚上向門徒們的問候,使他們充滿聖神的情景。因此,這平安禮是一個表示與主教及所有信友在教會內共融的舉動(參閱:《天主教要理》1301號)。我們在堅振聖事中領受了聖神與平安,這是我們必須傳給他人的平安。」

教宗在這個機會上再次譴責論長道短的惡習,稱說人壞話、詆毀別人都是摧毀平安的行為。流言蜚語製造戰爭,基督的門徒卻應做促進和平的男女,不以口舌摧毀聖神的行動。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在一生中只領受一次堅振聖事,但因著傅聖油所激發的靈性動力卻永遠長存。因此,我們不應把聖神關閉在籠中,不應抵拒那推動我們自由前行而吹拂的風,不要熄滅愛德的熱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德國主教團提出混合婚姻中聖體共融 教宗認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教廷教義部針對德國主教團向教宗提出的關於混合婚姻的問題,發表信函作出澄清:教宗認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探討這一涉及普世教會的大公議題。

關於混合婚姻中聖體共融的問題,主教們受邀等待一個涉及普世教會的準則。教義部寄給德國主教團主席的信函以教宗的名義發出,內容涉及在混合婚姻中領受聖體聖事的微妙主題。混合婚姻指的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結合。信函強調,需要仔細評估有關此事的任何決定可能對現有大公對話中已取得的平衡造成哪些影響。

德國主教今年2月在一份題為「與基督同行,追隨合一的腳步:混合婚姻與共同參與聖體聖事」的輔助文件裡,探討了在某些條件下混合婚姻中的聖事共融是否可能獲得教會法的承認。該文件以三分之二的贊同而通過,概括性地為新教配偶在天主教彌撒中領受聖體的情況提供了可能性,但新教配偶需要事先與本堂神父進行會談。

在全體會議上沒有表示贊同的七位德國主教隨後致函教宗方濟各,表達他們的困惑,教宗本人也授權他們於5月3日向教義部、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和宗座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的負責人提出自己的意見。因此,在教義部部長在這份信函後,該部門將對這個議題作出進一步研究。在此之前教區主教依然有責任評估所報告的案例,並作出相應的安排。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