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朝拜天主是要發現藏身於平凡處境中的祂

圖片:Vatican Media

「生命不是賣弄才能,而是邁向愛我們的那一位的旅途。」教宗方濟各於1月6日主顯節在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並鼓勵我們發現朝拜天主的真諦。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不必出示品德優良的證明書,卻要效法東方三賢士,明白天主厭惡各種誇耀,在平凡的境遇中,在卑微和被排斥的人身上,發現隱身在其中的天主。

朝拜的需求乃是人之常情,但是人很容易搞錯目標。事實上,我們「若不朝拜天主,就會去朝拜各式各樣的偶像」。如此一來,「信徒將會崇拜偶像」。教宗引用一位法國詩人的話,警惕道:我們若不朝拜天主,最終就會朝拜魔鬼。為此,教宗期勉眾人反省一個事實,即:「朝拜上主並不容易,絕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某種靈性的成熟,那是一段內在旅途的終點,有時路途漫長。」

「在我們的時代裡,格外需要個人和團體撥出更多時間來朝拜,不斷學習更好地默觀上主」。教宗指出,關於朝拜的方法,我們可以從東方三賢士朝拜耶穌聖嬰的事跡裡(參閱:瑪二1-12),汲取三個值得效法的要點,分別是:舉目觀望、踏上旅途和超越表象。

朝拜上主首先需要「舉目觀望」。教宗解釋說,這意味著「不被內心的陰影所禁錮,不澆滅希望,不讓問題和困難占據自己生活的中心地位」。這並不代表要否認現實,假裝或幻想一切都會變好;相反地,如此的舉動邀請我們「以新的方式看待問題和焦慮,知道上主了解我們的艱難處境,仔細聆聽我們的呼聲,而且祂不會對我們流下的淚水無動於衷」。做到這一切,我們便會向朝拜敞開心扉。

反之,我們如果陷入問題的泥淖,不肯舉目仰望天主,恐懼就會侵入人心,使人迷失方向,變得憤怒、迷惘、焦躁又低落。在這種情況下,人難以朝拜上主。因此,教宗勉勵眾人鼓起勇氣,打破先入為主的定論,明瞭「現實處境勝過於我們的臆測」。上主邀請我們信賴祂,因為祂的確照顧每一個人。門徒的朝拜便由此萌生,並發現天主是真正的喜樂。他們依靠的不是擁有物質財富、名聲成就等類似的事物,而是天主的忠信,儘管我們會陷入危機處境,但是天主的許諾絲毫不減,祂始終信守承諾。

在踏上旅途方面,教宗指出,東方三賢士在朝拜耶穌聖嬰以前,必須長途跋涉,而這段旅程意涵著轉變。「走完一段旅途的人,必然蘊藏著某樣新意:他增廣了見聞,遇見許多新的人事物,體驗到在面對困難時必須意志堅定」。為此,我們應當反省:「如果不先踏上旅途,達成內在的成熟,就無法朝拜上主」。其關鍵在於「接受恩寵的千錘百鍊」,如同聖保祿宗徒所言:「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格後四16)

教宗說,失敗、危機和錯誤等經驗,都能幫助我們有所長進。但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能讓我們意識到「唯有上主當受朝拜,因為只有祂能滿足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和永恆的渴望」。再者,隨著時間流逝,若能懷著信德來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和辛勞,這些磨難和辛勞必會有助於淨化心靈,使人更加謙遜、更樂意向天主敞開自己。因此,教宗期許眾人「切莫因疲憊、跌倒和失敗而灰心喪志」。仰望著上主,我們將能找到繼續喜樂地前行的力量,但我們要記得,「生命不是賣弄才能,而是邁向愛我們的那一位的旅途」。

關於超越表象的意義,教宗表明,朝拜是向君王和重要貴賓致敬的舉動。東方三賢士知道,他們朝拜的那位是猶太人的君王,但實際上,他們眼前所見的是一個貧困的嬰孩和祂的母親。這使他們的朝拜舉動變得非比尋常,因為「這些來自於遙遠國度的智者,懂得超越那個簡陋又幾乎破爛不堪的景象,辨認出一位君王臨在於那名嬰孩身上。換句話說,東方三賢士能『看見』表象以外的部分」。因此,教宗表示,為了朝拜上主,目光必須超越那經常看似騙人的表面。

在當天選讀的福音中,黑落德王代表了「長期受困於外在表面」的庸碌之輩:這樣的人只重視萬眾矚目的事,與東方三賢士的態度截然不同。談到這裡,教宗提出了「神學上的現實主義」,解釋說:它指的是客觀地覺察到事物的現況,最終能夠明白天主厭惡各種炫耀。這是一種超越事物表面的觀察方式,我們能藉此「朝拜那經常隱身在平凡的境遇中、藏身於卑微和被排斥者身上的上主」。

在邀請眾人重新發現朝拜天主的價值與真諦後,教宗祈禱說:「願主耶穌讓我們成為真正朝拜祂的人,好能藉著生活彰顯祂對全人類的愛的計劃。」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和教會朝拜的能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與光》聖誕期電視播放及網上直播時間表2020

《鹽與光傳媒》
聖誕期電視播放及網上直播時間表

網上播放: slmedia.org/ch/live
來自加拿大本地、香港及台灣的網上彌撒:
slmedia.org/ch/mass
Facebook播放: facebook.com/slchinese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英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網上直播:

電視及網上播放時間: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下午7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下午4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上午8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誕子夜感恩祭【粵語】(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上午9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上午6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4日,晚上10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誕節日間彌撒【粵語】(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晚上10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下午7時30分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上午11時30分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中文解說】(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5日,凌晨2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晚上11時30分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下午3時30分

加拿大咸美頓教區基督君王主教座堂大殿-聖誕子夜彌撒【英語】
(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子夜12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晚上9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下午1時

教宗主持聖誕節隆重降福羅馬及全世界【英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5日,中午12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5日,上午9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6日,凌晨1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主日彌撒【粵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7日,下午1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7日,上午10時30分

*上述節目時間以當天公布播放時間表為準*

 

相關資訊

多倫多天主教華人堂區在疫情下的聖誕禮儀安排

温哥華天主教華人堂區提供網上彌撒

聖誕網上避靜:警醒迎候耶穌的再來【國語】

更多聖誕資訊

教宗:仰望聖母,把我們的生命化為禮物

教會於12月12日慶祝拉丁美洲主保瓜達盧佩聖母瞻禮,以紀念童貞聖母瑪利亞於1531年12月9日至12日顯現給印地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的事跡。在慶祝瓜達盧佩聖母加冕125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於12月12日上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教宗指出,仰望聖母的肖像,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三個事實,即:豐沛、讚美和禮物。

豐沛

教宗首先解釋道,天主始終沛降恩典,祂的賞賜豐沛至極。天主不會去計算份量,卻賜下豐厚的恩典。天主的「限度」就是慷慨大方,祂無法不豐富地給出去。

讚美

其次,聖母瑪利亞與聖婦依撒伯爾的相聚等同於讚美。教宗指出,讚美的意義是「口出善言」。天主的風格向來是說好話,因此說壞話是魔鬼、是敵人的作風。那是心胸狹隘的作態,不能全然奉獻自己。

禮物

再者,天主的恩典如同一份祝福賜予了我們。這是天主送給我們的禮物,祂渴望在整個啟示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人說出:「妳在婦女中受讚頌,因為妳帶給了我們受祝福的那位。」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默觀聖母的肖像,祈求天主恩賜我們上主的這種風格:豐富地給予,口出善言,絕不說壞話,並且把我們的生命化為一份禮物。

適逢瓜達盧佩聖母加冕125週年,宗座聖赦院在教宗方濟各的委託下頒布法令,讓世界各地在家裡慶祝瓜達盧佩聖母瞻禮的信友都有機會領受全大赦。由於當前新冠疫情的緣故,為了避免墨西哥瓜達盧佩聖母大殿像往年一樣人潮擁擠,這座聖殿現在暫時關閉,直到12月13日為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我們不可陷入平庸和冷漠的昏昏欲睡

圖片:Vatican Media

臨近和醒寤:這是將臨期的兩大關鍵詞。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和《馬爾谷福音》的彌撒讀經,向我們提出了這兩大要點(參閱:依六十三16-17、19,六十四2-7;谷十三33-37)。教宗方濟各11月29日主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與新擢升的樞機一起舉行彌撒時,以這兩個關鍵詞為主軸,展開彌撒講道。那麼,該如何保持醒寤呢?

教宗表示:「將臨期是一段牢記天主臨近的時期,祂曾降臨於我們中間。而依撒意亞先知鼓勵我們懇請天主再次降臨,祈求說:『望祢衝破諸天降下。』」教宗指出:「信仰的第一步,便是告訴上主我們需要祂,需要與祂同在。將臨期和禮儀年的首要訊息,也是要承認上主已臨近,懇求祂再次降臨。祂渴望前來接近我們,但祂提出建議、卻不強迫人接受;我們應當勤奮不倦地求祂降臨。將臨期提醒我們,耶穌曾降臨在我們中間,而且末世之際祂將再次來臨。然而,我們問自己,要是祂今天不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些降臨又有何用呢?讓我們懇求祂的來到。」

「『主耶穌,求祢降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這樣呼求祂,在聚會、讀書、工作和做決策之前,以及在重大時刻和考驗中。這是個簡短卻發自內心的祈禱。我們若是懇求耶穌與我們同在,我們也必須保持醒寤,好能覺察到祂的臨在。生活中常犯的錯誤之一是迷失在千千萬萬的俗務之中,卻沒有發現到天主。我們一旦計較個人得失,恐怕會捨本逐末。在黑夜中,我們必須醒寤。」

教宗說:「我們與主同在的日子將會來到。上主來臨時,我們不可丟失靈魂:黑夜將會過去,上主將要起身帶領我們,祂是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醒寤意味著等待這一切,不灰心喪志,卻在望德中生活。如同一直深愛我們的那一位,在我們出生以前就期盼我們那樣,現在身為愛的天主,也在等待我們。倘若天國在等著我們,那麼為什麼要按照現世的要求來過日子?為什麼要眷戀於金錢、功名、成就和一切必會消逝的事物?既然白日的光明在等待著我們,為什麼又要浪費時間來埋怨黑夜?為什麼要找靠山來謀求晉升,冀望藉此在事業上平步青雲?這一切都會過去。上主說,你們要醒寤!」

「耶穌受難的前一天,在最後晚餐結束後,在革責馬尼莊園裡,在雞鳴時,耶穌雖然與門徒同在,門徒卻無法保持醒寤。」

教宗提醒道:「我們也可能變得麻木,也就是陷入平庸的沉睡中。上主降臨的時候,我們忘記初愛、因循苟且,只顧生活安逸,缺乏愛天主的動力,毫不期待祂的新意,我們變得平淡無奇、不冷不熱、世俗凡庸。這會消耗信德,因為信德與平庸背道而馳:信德是熱切渴望天主、不斷地勇敢皈依、放膽去愛、始終前行。」

「信德絕非澆一盆冷水,而是熾熱燃燒的火焰。耶穌無法忍受不冷不熱的態度。」

教宗表示:「看得出來,天主輕視不冷不熱的人。為此,我們必須從睡夢中甦醒,在祈禱中保持醒寤,因為祈禱等同於點亮黑夜,與上主協調一致。祈禱是讓天主來親近我們。因此,祈禱使人擺脫孤獨、帶來希望。祈禱讓生命充滿氧氣:正如生活不能沒有氧氣那樣,基督徒也不能缺少祈禱。我們多麼需要基督徒為昏沉睡著的人守夜,多需要朝拜天主的代禱者日日夜夜地把歷史的黑暗帶到耶穌這位世界之光面前。」

「此外,除了不冷不熱的昏睡之外,還存在著冷漠的昏昏欲睡。後者不在乎他人,只關心自己。」

教宗解釋道:「當我們只環顧自己的四周和自身需求,對他人的所需袖手旁觀時,黑夜便籠罩心靈,使內心變得灰暗。我們很快就會抱怨一切,覺得人人都在害自己,最終認為處處都是陰謀詭計。抱怨、受害的感受和陰謀,形成一條鎖鏈。今天這夜幕似乎垂降到許多人身上,他們為自己打抱不平,卻對其他人無動於衷。」

「有個藥方可以治療這冷漠的昏睡,就是愛德的醒寤。」

教宗強調:「少了愛德,就做不成基督徒。有人似乎認為,心生憐憫、施以援手、起身服務,都是失敗者的作為!事實上,唯有這樣的行動能贏得勝利,因為它早已預見將來、上主的日子;屆時,一切都將過去,唯獨愛永垂不朽。藉著慈悲善功,我們得以接近上主。」

「愛德善功是一條與主耶穌相聚的道路。教會在朝拜天主及服務近人時,不會陷入黑夜。」

教宗最後祈願說:「主耶穌,求祢降臨!求祢使我們感受到祈禱的渴望,以及去愛的需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主持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1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緬懷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28位樞機在場參禮,其中的25位與教宗共祭。教宗指出:「對復活的信德並不忽略和掩飾人性面對死亡的迷失感,但它讓我們看得更遠。復活不是一種幻境,而是一個已經存在、讓我們現今奇妙般參與的事件。」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耶穌對瑪爾大說的這句話為核心:「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妳信麼?」(若十一26)。教宗說:「這是讓我們改變願景的信德上的重大飛躍。這個飛躍一旦出現,我們思索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信德的眼目超越可見事物,在某種方式上看到不可見的事物。每個事件都依照另一個幅度,也就是永恆的幅度來予以評估。」

教宗以「義人的早亡」為例説明這個新的思想。他說:「這樣的人為天主所愛,他被接去,免得邪惡改變了他的心意,虛偽迷惑了他的心靈(參閲:智四10-11)。」教宗解釋道:「在信仰的視野中,這樣的死亡並非不幸,而是按照天主的上智安排,祂與我們的想法不同。」

教宗接著表示:「在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祈禱時,我們要祈求上主消除那有時潛入我們内心的負面悲傷,它令我們以為藉著死亡結束了一切。這是一種遠離信德的情感,加深了人們對必須死亡的恐懼,因為沒人能說自己可以免除死亡。因此,在死亡這個不解的迷面前,有信仰的人也必須不斷地皈依。我們每日都必須超越我們對死亡的想像,它本能地認為死亡乃是一個人徹底被消除;我們也必須超越可見和可預料的事物、墨守成規和天經地義的思想,以及普遍的見解,好能完全信靠上主,祂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十一25-26)。」

最後,教宗邀請基督徒憑著信德接納耶穌的話,讓為已亡弟兄姐妹的祈禱具有基督信仰的特徵。他說:「為亡者祈禱,相信他們生活在天主那裡。這祈禱也惠及我們,塵世旅途上的人。這祈禱培養我們一種對生命的真正憧憬,向我們揭示為進入天主的國度必須經歷苦難的意義;它讓我們追求真正的自由,讓我們樂於不斷地尋求永恆的財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死後的希望是賦予生命意義的錨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喜樂和悲慘的時刻、在磨練試探中、在死亡臨近時,讓我們像約伯那樣複誦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參閱:約十九25-27)這是基督徒的望德、唯有天主能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若是向祂求,祂必將賜予。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教宗方濟各於2020年11月2日下午在梵蒂岡條頓墓園聖堂主持追思已亡信友瞻禮彌撒時,在講道中如此說道。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這梵蒂岡墓園內佇立於眾多墳墓前,然後前往聖伯多祿大殿下方在歷任教宗的棺槨前祈禱片刻。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提及當天禮儀選自《約伯傳》的第一篇讀經。

教宗指出:「約伯雖然被疾病所擊潰、壽命將盡,他連皮膚都幾乎脫落了、瀕臨死亡,但約伯仍堅信不移地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十九25)約伯的處境每況愈下,但即使在那樣的時刻,依然存在著光明的擁抱,以及使他安心的溫暖:『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十九27)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刻,這份確信便是基督徒的望德。」

教宗強調:「望德是一份恩典,我們必須祈求說:『上主,求祢賜給我望德。』逆境使我們失望,讓我們誤以為一切將以失敗告終,死後什麼都沒有。然而,約伯的話,言猶在耳。」

教宗說:「望德絕不叫人失望,這是保祿告訴我們的。望德吸引我們,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我看不見來世,但望德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典,吸引我們寄望於生命、期盼永恆的福樂。望德是我們在對岸的錨:我們抓緊繩索、支撐自己。『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我們在喜樂與悲慘的時刻、在瀕死的關頭,都要複誦這句話。」

「望德是一份我們永遠當不起、白白賞賜而來的恩典。《若望福音》記載,耶穌肯定了這一點,即望德絕不叫人失望。」因此,教宗引用福音,解釋說:「『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裡來。』這是望德的終向,也就是走向耶穌。『到我這裡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六37)上主在有錨的地方迎接我們。望德中的生命是如此活出的:手用力抓著繩索,緊緊抓牢,深知錨就在下方。」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說:「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然後像約伯那樣複誦:『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而這份力量帶給我們希望、這白白賞賜的恩典,也就是望德。願上主賜給我們每個人望德。」

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條頓公學院長的陪伴下,移步到佔地不大的條頓墓園,為墓園灑聖水,並在一個墳墓前靜默祈禱。接著,教宗走過墓園的每條小徑,短暫佇立在某些墓碑前致敬。離開墓園後,教宗前往只有數步之遙的聖伯多祿大殿,在大殿下方的歷任教宗墓前祈禱片刻。

條頓公學的聖母堂距離教宗的寓所聖瑪爾大之家只有十幾米,緊挨著條頓公學。這座聖堂始建於八世紀,當時那裡有個接濟中心,許多窮人會前來領取糧食和衣物。1450年聖年,朝聖者蜂擁而至,當時的人便決定修建一座聖堂和墓園。1454年,羅馬聖座若干日耳曼裔的成員,組成了一個為亡故窮人服務的團體。15世紀末,一座日耳曼風格的聖堂興建完成,並沿用至今。1876年,一群攻讀基督信仰考古、教會史和相關學科的司鐸在這座聖堂旁邊增建了一座公學。1910年,狂風暴雨造成聖堂嚴重損毀,因此進行了整修工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諸聖節

圖片:.knockshrine.ie

主日福音分享
諸聖節
ECCE AGNUS DEI
(請看,天主的羔羊)
撰文:張心銳神父

諾克(Knock)聖母朝聖地位於愛爾蘭梅奧郡(Mayo) ,1879年,聖母曾在那裡向十五位教友顯現,一隻羔羊站在祭台上,背後有十字架, 天使在周圍飛翔。另一邊有正在祈禱的聖母,她身旁有聖若瑟及聖若望宗徒,這圖像正表達本主日慶祝的諸聖節。聖人的榜樣見證教會的可信性,面對慈母教會當前的道德及誠信的危機,天主仍然揀選我們每一個, 「為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弗一4)

讀經一的主角是羔羊— 巴斯卦羔羊,拯救以色列子民逃離埃及的羔羊,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緘默的羔羊,默示錄中「被宰殺的羔羊」。「救恩來自那坐在寶座上的、我們的天主, 並來自羔羊!」(默七10)我們生活在世,面對歷史及社會的罪惡會感到迷惘。

教會經歷不同時間的考驗,從未止息的教難,納粹主義及共產主義對人民的煎熬,老百姓流淚、心急和困苦。不過,天主向我們保證,只有「羔羊」才會帶來犧牲、勝利和救恩。

犧牲

羔羊甘心情願被宰殺,藉著祂的犧牲, 成為普世的君王和眾人的善牧。如果,我們未能效法基督,捨不得棄絕自我,把自己放在中心,或把天主的羊據為己有,這將是對信仰嚴重的誤解。世世代代的信徒,尤其是殉道者和傳教士,他們效法基督的自我犧牲,把羔羊顯示給世界。

勝利

天主的聖德是祂本身的生命,我們分享祂的聖德和生命,而天主給我們最寶貴的恩許,就是在逃脫世界上所有敗壞的貪慾之後,分享祂的生命。(伯後一4)因此,慈母教會的聖潔和沒有污點(弗五26—27),來自成全和聖潔的力量。成全與聖潔不離人的品德和心境, 就像褔音中真福八端所要求的:「心靈要純潔、生活要淡泊,行為要正直、待人要慈悲、和平要締造。」(瑪五3-9)讓我們來日也像聖人們一樣,和基督永遠一起,享受凱旋的榮耀。

救恩

「除免世罪的羔羊」作了見證。在感恩聖祭,主禮高舉聖體:「請看,天主的羔羊!請看,除免世罪者!被邀請來參與羔羊婚宴的人,是有褔的。」(Ecce Agnus Dei, ecce qui tollit peccata mundi. Beati qui ad cenam Agni vocati sunt.) 我們領聖體時回答「亞孟」,就是相信耶穌拯救了我們,求祂把救恩帶來我們心中,使我們好像聖人們,在信德內能堅持到底,努力成聖。

聖若望鮑思高及中華殉道諸聖,請為我們祈禱!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感謝張心銳神父提供講道分享。講道也刊於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公教報》。

【鹽與光直播】教宗11月2日在梵蒂岡條頓墓園主持彌撒(英語旁白)

教宗在梵蒂岡條頓墓園主持彌撒(英語旁白)
鹽與光播放時間如下:
日期:2020年11月2日
加拿大時間:上午10時(東岸)/上午7時(西岸)
中港台時間:晚上11時
按此收看

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教宗方濟各接下來主持的多項禮儀也將遵守各項防疫安全措施。聖座新聞室公布,11月2日週一,在教會追思已亡信友的日子,教宗將前往距離聖瑪爾大之家不遠的條頓墓園(Teutonic Cemetery),下午4時(羅馬時間)在那裡私下舉行彌撒,不開放信友參與。感恩祭結束時,教宗將在墓園駐足祈禱片刻,然後前往聖伯多祿大殿下方,向已故的歷任教宗致敬。

此外,11月5日週四,教宗將於上午11時(羅馬時間)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裡為過去一年內安息主懷的樞機和主教們主持追思彌撒。在大殿內的這台彌撒,以及未來幾個月的教宗禮儀,都將嚴格限制參禮的信友人數,並將按照過去數個月的模式進行,全面遵守防疫措施。相關規定會隨著醫療衛生形勢的改變作出相應的調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成全祢聖意 我心足 不再計!
撰文:張心銳神父

今日香港, 饑餓問題似乎不存在,相比貧窮的國家,仍有人餓死。根據香港樂施會、扶貧委員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香港一百卅多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即每五個人中,便有一人活於貧窮線下。低收入家庭生活負擔沉重, 兒童難以得到三餐溫飽。八成兒童沒法享用營養食物,兩成兒童活於飢餓中, 七成二貧困兒童進食廚餘,更有一成五進食過期食品。三份一長者受健康問題困擾,超過三成長者活於貧窮當中,並掙扎於基本營養。社會及科學早已發展多年,加上政府的推動改善,早應把饑荒問題解決,可惜仍然有人不斷浪費, 仍然有人營養不良,貧富懸殊和資源分配不均仍然在香港社會存在。

饑餓是人類歷史中一個大難題, 本主日福音耶穌就是不忍跟隨他的人餓着肚子回家,用五餅二魚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個比喻一方面表達救恩的整全性,天父關心我們肉體的需要,同時祂也樂意與眾人分享精神的食糧。

基督是人類的希望

讀經一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 在充軍之地以色列回歸耶路撒冷,天主免費提供水、酒、奶及豐富的食物。這飲食就是天主的盛宴,因為精神的飢餓比肉體的飢餓更難忍受。孤獨、失望、沮喪, 使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最終便尋找刺激或不適當的方式,填補心靈上的空虛。

不過, 真正的幸福不靠堂皇的包裝,金錢、美色、權力都不能滿足內心的空虛,科技也不能解開人類生命的謎團。舊約中,默西亞時代的象徵, 就是使窮人得到飽飫。耶穌紆尊降貴,成為天降活糧。祂是新約的梅瑟,帶領人覓得自由, 走出幽谷, 達到福地。在祂身上,我們就算走遍曠野也不覺孤獨,在絕望中仍懷有希望。因為祂是黑暗中的明燈,使我們有勇氣活出生命及基督徒的使命。

主動實踐社會訓導

耶穌主動與我們建立關係, 不只是一篇講道或食飽一餐,而是天人的盟約。聖史瑪竇凸顯耶穌:「望天祝福」(瑪十四19 )。看出耶穌對天父的信賴,另一邊廂也反映宗徒們的無信( 17 )。我們不能否認,人類仍停留在病痛、飢餓和貧富不均中,五餅二魚奇跡所象徵的天人合一,尚未實現。基督徒仍有責任,積極地使世界與復活的基督,絕對完美地合而為一,透過我們實質上的慷慨和無私,關懷弱小,按公義原則營商,放棄不義的盈利方式,實踐教會的社會訓導,使增餅奇蹟所提醒我們的天人永恆盟約,完全地實現。

要付出更大的勇氣與慷慨

我們要明白, 在功利及世俗的社會,實踐福音的教導,絕不容易。增餅奇蹟也不是每日發生,但救主總會支持我們。就算面對各種困難,甚或魔鬼的威脅,我們也不用害怕。正如聖保祿宗徒在讀經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窘迫、迫害、饑餓、赤貧、危險、刀劍嗎?⋯⋯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羅八35 、37 )

信仰為我們帶來樂觀的精神, 但這份樂觀不是天真的,而是需要更大的信心、更多的慷慨,甚至付出昂貴的代價,才能滿全。

總結

其實, 我們所擁有的是很微小, 也不敢相信自己微小的力量可以帶來甚麼幫助。但是,我們今天每個正確的抉擇,為家庭、教會及社會都很重要。主耶穌就通過我們每人,成就祂愛的旨意,讓我們在喜樂中,懂得彼此扶持, 互相施與。

本文題目取自AMDG曲目《五餅二魚》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在苦難的弟兄姐妹身上尋求基督的面容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0年7月8日上午11時,教宗方濟各於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彌撒聖祭,特別紀念7年前他前往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探望難民的牧靈之旅。在彌撒講道中,教宗以當天選讀的幾篇經文對當前難民的景況作出了深刻的反省。

教宗首先表示:「今天的聖詠邀請我們不斷尋求上主的面容,『你們要時常不斷追求上主的儀容,你們要尋求上主和祂的德能』(參閱:詠104)。這種探尋建構起信徒生活的基本態度,那就是明瞭人存在的終極目標就是與主相遇。尋求天主的面容是我們在此塵世成功旅程的保證,讓我們不會迷路。」

教宗接著講到當天讀經一的内容(參閲:歐十1-3,7-8,12),他說:「歐瑟亞先知描述以色列子民是那個時代迷失的子民,他們失去了預許之地的視野,徘徊於罪惡的沙漠中。成功與巨大財富使以色列子民的心遠離上主,心中充滿著虛偽與不義。」

教宗表示:「這也是今天的基督徒無法倖免的罪惡。『安逸文化使我們只顧及自己,使我們對他人的呼求無動於衷,使我們生活在肥皂泡中。這肥皂泡看似美麗,卻一無是處,只是空洞、暫時的幻覺,它使我們對他人冷漠,甚至引發冷漠全球化』(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8日在蘭佩杜薩島的彌撒講道)。今天,歐瑟亞的呼籲是要求我們皈依的再次邀請,『你們應該播種正義,才可收割仁愛的果實;你們應該開墾荒地,因為現在是尋求上主的時候,直到祂來給你們降下正義』(參閱:歐十12)。」

隨後,教宗以當天的福音(瑪十1-7)繼續他的講道,說:「今天福音提到的十二位宗徒有幸獲得與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相遇的恩典。祂注視著他們,一個一個地召喚他們的名字。他們凝視著祂的聖容、聆聽祂的聲音,看到祂顯的奇跡。個人與主的相遇是恩典與救恩的時刻,但也包含使命。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十7)。與主相遇不能和使命分開。人們應竭盡全力尋求上主的面容,我們能在窮人、病人、被遺棄者和被天主安置在我們身邊外來者的臉龐上認出天主的面容。」

教宗講解完福音之後,接著說:「今天是訪問蘭佩杜薩島的7週年,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我願意重申參加去年2月舉行的『擺脫恐懼』會議上我說的話,『與他人相遇也是與基督相遇,誠如基督所言,祂就是那位敲我們大門的飢餓者、口渴者、陌生人、赤裸者、病患、被監禁者,請求與我們會面與幫助』。如果人們對這話仍然有疑問時,那就應仔細聆聽耶穌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

教宗隨後回憶起7年前在蘭佩杜薩島上一位難民向他講述的悲慘境遇,然而隨行的譯者只做了簡要的轉述。訪問結束後,教宗遇到一位埃塞俄比亞籍的接待員,告訴教宗該名隨行譯者向教宗轉述難民所經歷的折磨與苦難還不及真實情況的四分之一。教宗說:「他們所翻譯的只是過濾的版本,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天的利比亞。我們都知道戰爭不好,但是你們無法想像人們在那些拘留所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移民之慰、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在所有因遭受種種不義而被迫逃離自己家園的弟兄姐妹們身上看到聖子的面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方濟各: 有誰曾經為葬身大海的難民哭泣? 不要冷漠的全球化!

鹽與光轉播:教宗7月8日主持紀念7年前蘭佩杜薩島牧靈之旅彌撒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