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屆世界和平日文告:「和平乃是希望的途徑:對話、修和與生態皈依」

CNS/Reuters

2019年12月12日中午,聖座新聞室在記者會中介紹教宗方濟各第53屆世界和平日文告,本屆文告的主題為「和平乃是希望的途徑:對話、修和與生態皈依」,文告分五章闡述了以下的重點。

教宗強調,希望敦促我們走上和平之路,不信任和恐懼則會導致關係脆弱,提高暴力的風險。他鼓勵眾人要成為和平的工匠,向對話開放,既不排斥任何人,也不控制操縱。此外,我們也要走生態皈依的道路,以新的目光看待生命。

希望為我們裝上翅膀,以通往和平

人類熱切盼望的和平「極其寶貴」,值得為此辛苦奮鬥。教宗指出,「希望這個美德催促我們踏上旅途,為我們裝上翅膀,好能向前邁進,即使面對難以跨越的阻礙也不例外」。「戰爭和衝突的痕跡」壓迫著人們的「記憶」,帶來切膚之痛,「使得人們,尤其是最貧困弱小的人飽受衝擊」。羞辱、排斥、哀傷和不義等,造成許多無辜者深受其害。

人類蒙召締結兄弟情誼

文告表明,有時「連整個國家都難以擺脫剝削和腐敗的鎖鏈」,導致「仇恨和暴力」日益增長。因此,許多男女老少被剝奪尊嚴、身體的完整性和自由,「包括宗教自由」。教宗寫道:「每個戰爭都透露出手足相殘,摧毀人類大家庭聖召中的友愛計劃」。戰爭的成因往往是不願包容差異的心態,它會「煽動占有欲和控制欲」。

扭曲關係和濫用權力

戰爭源自於自私、傲慢和仇恨的人心。人用「負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所以想要除去或排斥對方。這是「扭曲關係、霸權野心、濫用權力、恐懼他人,並將差異視為障礙」。誠如教宗方濟各在日本所言,世界和平跟玉石俱焚的威脅無法相容;相反地,唯有「團結合作的全球倫理」能締造和平。

友愛促成對話與信任

「不信任和恐懼會導致關係脆弱,提高暴力的風險。這是一種絕不可能帶來和平關係的惡性循環」。因此,核威懾無法創造人們想像中的安全。那麼,怎樣才能遏止不信任的蔓延呢?這份文告闡明,「我們必須追求真正的友愛,它立基於我們來自同一天主的事實,並在對話和互信中加以實踐。對和平的渴求深深烙印在人的心中,我們不該放棄和平,轉而尋求其它次等事物」。

牢記過往,以締造和平的未來

「記憶具備希望的願景:在戰爭和衝突的黑暗中,牢記渺小的關懷舉動,往往也能激發勇敢,甚至是英勇的抉擇,能再次注入新動力,在個人和團體之間燃起新希望」。為此,教宗提起他與長崎、廣島原子彈倖存者的感人會晤。這些倖存者至今為恐怖的過往作出見證,以確保並建設一個「更公義、更友愛」的未來。事實上,記憶有如「根基」,它是「為當下和未來作出和平決策的軌跡」。

和平是對人心的挑戰

開啟和平的道路是個極為複雜的挑戰,因為人際關係、團體和國際之間的許多利益互相矛盾。為此,教宗呼籲眾人發揮「道德良知,以及個人與政治意願」,因為和平由人心而生。我們必須「不斷重振政治意願,以開啟新的修和進程,促使人民及團體同心合一」。

和平的工匠

教宗方濟各運用了建築工程的圖像來描述和平,那是一條攜手並進的道路,以謀求公益,信守承諾並尊重權利。教宗闡明,「世界不需要空洞的話語,而需要令人信服的證人、和平的工匠。他們向對話開放,既不排斥任何人,也不控制操縱」。我們應當走上交流的道路,跨越各種意識型態來尋求真理,培養互敬互重,「以達到在敵人身上認出弟兄姊妹的面容的境界」。這項建設和平的工程引領人通向希望,而希望「勝過於復仇」,它能喚醒人們的憐憫心,再次激發團結互助的能力。因此,教會要始終牢記基督的訓導,致力於尋求適當的秩序,為公益效勞。

在寬恕中認出彼此互為手足

教宗籲請眾人「放下控制他人的欲望」,學習將彼此看作「天主的兒女,自己的手足」。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將能打破「冤冤相報的循環」,接受希望的道路。「學習活出寬恕有助於增進我們的能力,以成為和平的男女」。真正的和平通過更正義的經濟體制而來。本篤十六世教宗曾表明這一點,並在《在真理中的愛德》通諭中期許一種「不求償和促進共融的經濟活動」(參閱:39號)。

生態皈依:以新的目光看待生命

接著,教宗方濟各談論了《願祢受讚頌》通諭。他指出,我們仇視他人、不尊重共同家園、糟蹋天然資源的行為造成種種後果;面對這一切,我們應該進行生態皈依。以亞馬遜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開啟了一條道路,它督促我們恢復「團體和大地之間、當下和記憶之間,以及經驗和希望之間的和諧關係」。這是一條聆聽並默觀天主恩典的道路,進而促使我們與他人相遇,「為整個人類大家庭謀求公益」。「生態皈依引導我們以新的目光看待生命,體會到造物主慷慨恩賜我們大地,並召叫我們喜樂地分享,度簡樸的生活」。如此一來,「我們與耶穌相遇的所有果實,便能體現在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中」。

我們盼望的一切都得到滿足

在文告的最後一章,教宗強調,「修和的道路需要耐心和信任。若不盼望和平,和平就無法實現」。我們要在天主聖愛的啟發下彼此互信;天主深愛著我們每個人,祂的愛「無邊無際、不求回報、不知疲倦又能使人自由」。教宗邀請眾人跨越恐懼,促進相遇文化,「使每次相遇化為機遇」,視之為「天主聖愛慷慨的恩賜」,從而活出普世兄弟情誼。

對基督徒而言,這條道路蒙受修和聖事的支持(參閱:哥一20),它「要求我們摒棄思言行為上對近人和對萬物的暴力」。在我們所領受的寬恕中,我們踏上旅途,日復一日地將寬恕帶給其他人,有朝一日我們終將成為「正義與和平的工匠」。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今日有些基督徒遭受「白手套」的迫害

CNS/Paul Haring

「戴著鎖鍊的聖保祿教導我們在磨難中堅忍不拔,協助我們重燃信德,作個傳教使徒。」

2019年12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如此表示。教宗反省了聖保祿宗徒在阿格黎帕王面前的見證(宗廿六22-23),並談論保祿在耶路撒冷遭受的仇視。人們譴責保祿曾經施加迫害,控告他的教導違背法律,隨之將他逮捕下獄,並把他解送至阿格黎帕王面前。聖史路加指出了聖保祿和耶穌的相似之處:二人都遭到仇視和公開控訴,後來被羅馬帝國當局宣判無罪。教宗表示:「保祿因此與他師傅的苦難相連結,基督徒的苦難化為鮮活的福音。」

教宗由此談起迫害的主題。恰好當天在公開接見活動前,教宗接見了一個烏克蘭朝聖團,他們也曾為福音受苦,從不在信仰上妥協。

教宗說:「今天在全世界、在歐洲,有許多基督徒蒙受迫害,為自己的信仰獻出生命。他們或許遭到『白手套』的迫害,也就是受排斥。殉道乃是基督徒和基督信仰團體的『生命氣息』。我們當中總會有人殉道:這是我們走在耶穌道路上的訊號,是上主的祝福,因為在天主子民內,某個人作出這個殉道見證。」

「同樣地,當保祿站在阿格黎帕王面前,他的辯護化成有力的信仰見證。保祿講述了自己的皈依和基督託付於他的使命,這一切觸動阿格黎帕王的心,差一點就勸服他作了基督徒(宗廿六28)。因此,阿格黎帕王宣判保祿無罪,但是由於保祿向凱撒上訴,保祿未能獲釋,仍戴著鎖鍊前往羅馬。」

教宗說:「從那時起,保祿的肖像就是囚犯的樣貌,他的鎖鏈是他忠於福音、為復活主作見證的記號。鎖鏈當然是羞辱宗徒的磨難,使得他在世人眼中像個『兇犯』(弟後二9)。然而,他對基督的愛無比強烈,連這些鎖鍊都能以信德的目光來解讀。」

接著,教宗方濟各引用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闡明:「對保祿而言,信仰不是關於天主和世界的理論或看法,而是天主聖愛對他心靈的影響,是他對耶穌基督的愛(參閱:2008年保祿年講道)。為此,聖保祿的信仰經驗成了每個基督徒的召叫。」

教宗最後總結道:「親愛的弟兄姊妹,保祿教導我們在磨難中堅忍不拔,能以信仰的目光看待一切。讓我們今天通過保祿宗徒的轉禱,懇求上主重燃我們的信德,協助我們忠信到底,忠於我們作基督徒、作上主門徒、作傳教使徒的聖召。」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尋求上主的寬恕,領受安慰與修和之恩

圖片:Vatican News

將臨期第二周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向普世大地宣佈了你的救恩,求你幫助我們以歡欣的心情,期待你聖子光榮的誕辰。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主安慰他的百姓。)
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 40:1-11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你們的天主說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滿期,她的罪債已清償,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有一個呼聲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一切深谷要填滿,一切山陵要鏟平,隆起的要削為平地,崎嶇的要闢成坦途!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上主親口說的。」有個聲音說:「呼喊吧!」我答說:「我呼喊什麼?」「凡有血肉的都似草,他的美麗似田野的花:上主的風吹來,草必枯萎,花必凋謝。的確,人民好像草。草能枯萎,花能凋謝,但我們天主的話永遠常存。」給熙雍傳喜訊的啊!請登上高山!給耶路撒冷報喜訊的啊!請大聲疾呼!高呼吧!不要畏懼!向猶大各城報告說:你們的天主來了!我主上主帶著威能來到,他的手臂獲得了勝利;他的勝利品與他同在,他獲得的酬勞在他面前。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

福音(天主不願小孩子們喪亡。)
恭讀聖瑪竇福音 18: 12-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以爲如何?如果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失了路,他豈不把那九十九隻羊留在山上,而去尋找那隻迷失了路的嗎?如果他幸運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爲這一隻,比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更覺歡喜;同樣,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 」

「上主帶領祂的子民,安慰他們,並以慈父、以善牧的溫柔施以糾正和懲罰。」

2019年12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時,闡述了這一點。教宗指出,當天禮儀選讀的第一篇經文激發了一個問題:「上主如何安慰人、糾正人?」(參閱:依四十1-11)事實上,那篇讀經正是依撒意亞先知向以色列子民傳達的安慰、「希望的喜訊」,因為天主說:「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期滿,她的罪債已清償。」(四十2)

教宗解釋道:「只要我們願意接受安慰,上主必定安慰我們。天主以安慰來糾正人,如同依撒意亞先知所言,上主是善牧,祂以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母羊(四十11)。這就是溫柔!上主如何安慰人?以溫柔。上主如何糾正人?以溫柔。上主如何懲罰人,以溫柔。你想像一下,自己犯錯後,竟能依偎在上主的胸前。」

「天主溫柔地輕撫,而非說教訓斥或運用外交辭令。當罪人親近祂時,祂發自內心地歡喜,這份喜樂使祂變得溫柔。」教宗引用了福音中蕩子回頭的比喻,闡明:「那位父親之所以能從遠方看見小兒子,是因為他站在高處等待,期盼看到兒子回家。這便是慈父心腸。當小兒子開口懺悔時,這位慈父堵住他的嘴巴並歡宴慶祝。這就是上主的溫柔關懷(參閱:路十五11-32)。同樣地,福音中亡羊的比喻提到,一名牧人有一百頭羊,卻為了找回迷失的那一頭羊,歡喜慶祝(參閱:路十五3-7)。這就是上主面對罪人的喜樂。當我們願意領受寬恕,親近上主,尋求祂的寬恕時」,湧上心頭的喜樂使上主變得溫柔,那溫柔帶給我們安慰。然而,我們偶爾會在困境中抱怨連連。」

教宗表示:「魔鬼想要我們陷入悲傷情緒,為生活和自身罪過苦惱不已。我們有時會叫苦連天,以為自己的罪過和限度無法獲得寬恕。但上主卻說:『我安慰你,我親近你。』然後,祂溫柔地善待我們。創造天地的全能天主成了我們的長兄,甘願為我們背負十字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能輕撫我們,說:『不要哭了。』」

教宗接著想到納因城的寡婦:「當耶穌對她說『不要哭了』時,那就是個溫柔的輕撫(參閱:路七11-17)。」為此,教宗邀請眾人:「相信上主的安慰,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寬恕的恩寵。」

教宗最後鼓勵我們所有罪人接受上主的安慰,勇敢請求祂的寬恕。上主將以慈父、以長兄的溫柔親近我們,有如善牧牧放羊群那樣,以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懷中,溫良地領導母羊。這是上主對我們的安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19年12月祈禱意向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9年12月意向

福傳意向: 為年幼者的未來

願各國都能做出必要的決策,優先為年幼者,尤其是受苦的年幼者創造未來。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公開接見:你若是選擇基督,就不能求助於巫師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2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談論「福音在世上的旅程」,講述聖保祿在厄弗所的牧職。教宗指出,因著保祿宗徒,「約有12個人以耶穌之名受洗」,並發生了許多奇事:病患得到痊癒,附魔者重獲自由(參閱:宗19:11-12),這一切是因為徒弟相似於他的師傅(參閱:路6:40)。

教宗解釋道:「天主在厄弗所施展的威能,揭穿了那要假借耶穌之名驅魔的人,根本沒有靈性權柄來行事,並揭露了巫術的軟弱。因此,很多人拋棄巫術,選擇基督。這確實顛覆了厄弗所這種城市,那裡曾是知名的巫術中心!路加強調,基督信仰和巫術水火不容。你若是選擇基督,就不能求助於巫師:信仰的意義在於滿懷信賴之情投奔於可靠天主的手。祂教人認識自己時,並不透過隱蔽的行為,卻運用啟示和無償的愛。」

今天仍有不少基督徒找巫師算命或改變人生境遇。教宗強調:「巫術絕非基督信仰,算命改運等許多事,與基督信仰毫不相干。」

在回顧了保祿宗徒的牧職後,教宗談論了保祿的「臨別贈言」(參閱:宗廿28、32-35)。教宗表示:「這番話值得仔細閱讀,因為今天的神長和所有基督徒都應該學習保祿辭別的方式。再者,保祿在離別時叮囑團體的負責人,說:『你們要對你們自己和整個羊群留心。』(宗20:28)。牧者的工作就是保持警醒。牧者、本堂神父、神長、主教和教宗都要保持警醒,以守護羊群。同時,眾牧者也要對自己留心,作良心省察,反省自己如何實踐這項警醒的責任。」

聖保祿如此囑咐厄弗所團體的負責人後,「便把他們託付給天主和祂恩寵之道」(參閱:宗20:32)。同樣地,教宗也帶領眾人祈禱說:「讓我們懇求上主更新我們對教會的愛,以及我們對教會守護的信仰寶庫的愛,使我們眾人共同負起守護羊群的責任,在祈禱中支持牧者,以求他們能彰顯耶穌善牧的堅定和溫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聖誕馬槽的美好傳統永不衰退

CNS/Bridgeman Art Library

「聖誕馬槽美妙的記號多麼受基督徒喜愛,它總能引起驚喜和讚嘆。」

教宗方濟各在《美妙的記號》宗座牧函中開門見山地如此寫道。這封牧函於12月1日在意大利格萊齊奧朝聖地簽署,以探討聖誕馬槽的意義和重要性。

聖誕馬槽是有待重新發現的福傳之舉

這封宗座牧函指出,「呈現耶穌誕生的事件,等同於簡樸而喜悅地傳報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在默觀耶穌誕生的場景時,我們受邀進行靈性之旅,讓降生來與每個人相遇的那位,以祂的謙卑吸引我們。而我們會發現,祂愛我們愛到與我們合而為一,好使我們也能與祂合而為一」。

教宗寫道:「我渴望藉著這封牧函,支持家家戶戶的美好傳統,也就是在聖誕節前準備聖誕馬槽。按照慣例,聖誕馬槽也搭建在工作場所、學校、醫院、監獄和廣場等地方。這的確是發揮創意,運用截然不同的材料來製作美麗的小傑作。人們在孩提時代學習這一點:當時,父母親跟祖父母一起傳承這喜樂的習俗,其中蘊藏著富饒的民間靈修。我祈願這傳統永不衰退;相反地,我希望廢而不用的聖誕馬槽能再次拿出來,重新使用。」

聖方濟各和格萊齊奧的真人聖誕馬槽

接著,教宗談起重現耶穌誕生場景的根源,解釋了馬槽(praesepium)一詞的拉丁字源,並引用聖奧斯定的話說,耶穌「安臥在馬槽裡,成了我們的食糧」。而聖方濟各1223年聖誕節在格萊齊奧推動的真人馬槽,令在場眾人滿心歡喜:「聖方濟各藉著那簡樸的記號,實現了偉大的福傳工作。他的教導打動基督徒的心,直到我們今天;它至今仍是簡樸重現我們信仰之美的自然形式。」

天主化為嬰孩,叫人驚喜又感動

教宗表示,聖誕馬槽「激發莫大驚喜,令我們為之感動」,因為它「展現出天主的溫柔」。天主紆尊降貴,成為貧窮的,祂邀請我們在謙卑的道路上跟隨祂,「慈悲地在最急需的弟兄姊妹身上遇見祂、服侍祂」。

聖誕馬槽的記號:寂靜夜裡的星空

然後,教宗在宗座牧函中逐一探討聖誕馬槽的不同記號。首先是漆黑寂靜夜晚的星空:那有時是籠罩我們生活的黑夜。教宗表明,「即使在那些時刻,天主也沒有棄我們於不顧,卻始終臨在」,並「在黑暗中帶來光明,照亮所有經歷痛苦黑夜的人」。

景色、天使、彗星和窮人

再者,聖誕馬槽的景色往往是老舊殘破的住宅、「人類衰敗的可見記號」,耶穌來就是為了「醫治和重建」這一切。背景中有山丘、小溪和羊群,代表整個受造界參與默西亞降臨的慶典。天使和彗星的標記,意味著「我們也蒙召踏上旅程,前去洞穴朝拜上主」。牧童的意義在於「最卑微貧困的人懂得接納道成肉身的事件」,乞丐的小塑像也蘊涵這個用意。

「窮人反而在這奧跡中占了優先地位,他們通常最能察覺到天主臨在於我們中間」。相反地,黑落德的宮殿「在遙遠的後方,大門深鎖,對喜樂的宣報充耳不聞」。「降生在馬槽裡的天主,親自啟動了唯一且真正的革命,給貧困者、邊緣人士帶來希望和尊嚴:那是愛的革命、溫柔的革命」。

從工匠到麵包師傅:日常生活中的聖德

聖誕馬槽常會放一些看似與福音記載毫不相干的小塑像。教宗闡明,這些塑像傳達出,「在耶穌開啟的這個新世界裡,有關人的一切和每個受造物都享有一席之地。牧童、工匠、麵包師傅、音樂家、提著水壺的婦女和玩耍的孩童」,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聖德,以及每天非凡行事的喜樂」。「當耶穌與我們分享祂天主性的生命時,我們便能每天以非凡的方式行事」。

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全心信賴天主

在洞穴裡的是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聖母見證了如何懷著信德全心信賴天主的旨意」。大聖若瑟也是如此,「他孜孜不倦地守護他的家庭」。

耶穌聖嬰:改變歷史的愛

在馬槽裡的小耶穌是「出乎意料」的天主。祂「跳脫我們的條條框框,以嬰孩的姿態呈現於世,讓我們能接納祂、擁祂入懷」。在軟弱和脆弱裡,藏著祂以愛「創造和改變一切的威能」。「聖誕馬槽讓我們看到並觸摸到這個獨一無二的事件,它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東方三賢士:遠道而來的人和信仰

關於聖誕馬槽的最後一個記號,教宗指出,在臨近主顯節時,聖誕馬槽會安放東方三賢士的小塑像。他們表達出「一個人能從遠方出發,前來接近基督」。

天主渴望人類獲享幸福

教宗方濟各總結道:「傳遞信仰的過程甜美又有所要求,聖誕馬槽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搭建聖誕馬槽並不要緊,重要的是「它向我們的生命傳達的訊息」,它講述了天主對我們的愛。「天主化為嬰孩,好能告訴我們,祂多麼親近每個人,不論一個人處在何種境遇」。天主渴望我們在這過程中感到幸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泰國和日本的訪問是個恩典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和訪客回顧了剛在泰國和日本完成的牧靈訪問。教宗表示此次訪問加深了他與兩國人民的親近與感情,祈願天主保佑兩國繁榮昌盛、和平安康。

教宗的講話從訪問的第一站泰國開始,他首先向泰國人民深厚的精神和文化傳統致以敬意,稱他們是帶著「美麗笑容」的人民。接著,教宗回顧了在該國進行的諸多訪問,包括他與民政當局、主教弟兄、泰國僧王和國王的會晤。教宗說,他鼓勵該國的各個組成元素致力於和諧共處,促進惠及所有人的經濟發展,並治癒剝削的創傷,特別是對婦女和兒童的剝削。

教宗特別提及訪問聖路易斯醫院,鼓勵地方教會對病患和窮人的支持。他也談到在當地主持的兩個彌撒聖祭,表示:「我們清楚地看到福音的本地化如何在泰國人民中間落實。」

接著,教宗談到了他牧靈訪問的第二站日本。他再次強調這次訪問的格言是「保護所有生命」。教宗表示:「對於一個經歷了原子彈爆炸和最近核災難的國家來説,這個主題非常重要。」對此,教宗強調:「為保護生命必須熱愛生命,在今日比較發達的國家裡,人們對生命意義的丟失是個嚴重的威脅,年輕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教宗進而解釋這也是他鼓勵青年勇敢面對未來的理由,邀請他們在祈禱和為他人服務時,向天主敞開胸懷。

教宗也回顧了在長崎和廣島的訪問,他在那裡與三重災難受害者會晤,並呼籲廢除核武器。隨後,教宗盛讚日本人民「忠實地保持他們的宗教和道德價值觀,並向福音訊息敞開大門。」

最後,教宗表示日本在建設一個更加公正與和平的世界以及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上,可以成為各國的領導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機上記者會論及訪日感受、核武、死刑、戰爭、香港、泰國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6日,教宗方濟各結束在日本的牧靈訪問,於當天羅馬時間下午4時許返抵羅馬。在返程途中,教宗依照慣例舉行了機上記者會,回答隨機記者們的提問。教宗強調在廣島發表的強烈訊息是讓人了解他的有關訓導,同時也對使用核電站表示懷疑,因為今天尚未徹底達到安全的程度。

訪日感受

日本《天主教新聞》記者首先請教宗談談他對訪問長崎和廣島的感受,以及西方社會和教會能從日本學到什麽?

教宗借用一句諺語說:「『光明源自東方,奢華和消費主義起於西方。』東方的智慧不僅攸關知識,更涵蓋時間和默觀,有助於幫助過於匆忙的西方社會停下和觀望。東方能夠以超越的目光來觀望。西方該當停下片刻,給智慧留下時間。」

談到長崎和廣島,教宗說:「這兩座城市都遭受過原子彈的痛苦,因此有相似之處,但也彼此不同。長崎不僅受到過轟炸,也有基督徒的歷史,那裡有基督徒的根基,有悠久的基督信仰歷史。基督徒受迫害在整個日本都發生過,但在長崎卻格外嚴重”。前往廣島只是因為那裡有過原子彈爆炸事件,它不像長崎那樣是個基督信仰城市。」

核武

教宗說:「廣島的遭遇對人類是一項教訓。對我而言,那是一次觸目驚心的經驗。我在那裡重申,使用核武器是沒有道義的行為,這在《天主教教理》中也提到,而且不僅使用,擁有核武器也違反道義,因為會發生事故,或者某些執政者會瘋狂,一個人的瘋狂能摧毀人類。」

《朝日新聞》記者接著提到,日本是受到美國核保護的國家,本身也是核能的生產國,這也導致了福島的災難。

教宗對此表示:「我們又回到擁有核工業的問題,它總能發生故障…。核能的使用非常有限,因為我們還未徹底達到安全的程度。」

死刑

《京都新聞》記者提出死刑問題,他說一名被判死刑、等待修改判決的日本服刑人士參加了教宗在東京巨蛋舉行的彌撒。記者談及死刑在日本是個熱門話題,不知教宗與安倍首相會晤時是否談到這個問題?

教宗答道:「他在事後才知道那個死刑個案。在與首相會晤時他只談了在其它國家也存在的一般問題,例如監獄爆滿、不論人是否有罪就被關進監獄。」

教宗表示:「他不久前曾對出席國際刑法會議的人士談到,死刑是不道德的。判刑必須總是讓人能夠重返社會,讓人看不到前景的判決是不人道的。終身監禁的目的也是讓人能重新融入社會。」

關於終身監禁,教宗說:「我們必須抵制那種緩慢的死刑。」

戰爭

《費加羅報》記者談到合法防衛的問題,當一個國家受到另一個國家襲擊時該怎麽辦?是否還存在一種正義的戰爭?教宗是否打算對非暴力問題發表訓導?

教宗答道:「有些計劃已經存放在『抽屜裡』,其中一個是關於和平的,正在醖釀中。我認為時機一到就會發表。關於合法防衛的假定也應在倫理神學中予以思考,但應作為最後的訴求。使用武器應是最後的訴求。合法防衛應以外交和調停的途徑進行。」

香港

德國《公教新聞中心》記者提到教宗從曼谷飛往東京途中拍發電報給香港的林鄭月娥。記者問教宗如何看待那裡示威和區議會選舉的局面,以及他何時能前去北京?

教宗答道:「給所經之地的領導人拍發電報是例行的問候,也是請求准許飛越他們領空的一種禮貌方式,這並不存在譴責或支持之意。這是所有飛機的一項慣例,當它們進入領空時要予以通知,我們出於禮貌這樣做。關於您提到的另一件事,如果我們細想,不只是香港發生這樣的事,智利、法國,民主的法國都發生了這樣的事,法國黃背心運動進行了一年之久。尼加拉瓜和其它拉美國家也有這類問題,一些歐洲國家也如此。這是普遍的情況。聖座該做什麽?籲請對話、和平,但不僅是香港,還有此時我無法作出評估的各種情況和問題。」

教宗表示他尊重和平,為這些發生問題的國家祈求和平,包括西班牙在内。最好「呼籲對話、和平,使問題得到解決」。教宗表示:「我希望前往北京,我愛中國。」

泰國

教宗最後談到泰國與日本的不同,稱:「泰國擁有超性的文化。泰國與日本的美麗截然不同。她貧窮卻富有靈性,也有令人心痛的受剝削問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前往東京上智大學會見全校師生

CNS photo/Vatican Media via Reuters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日本上智大學始終兼具人文、基督信仰和國際特色。願這些特色不斷精進,使今天重大的科技進步能為更人性化、更正義的教育效勞,讓教育在生態方面承擔責任。」

2019年11月2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東京上智大學會見7百多名師生、耶穌會士和友人時,向他們表達了這個祝願。

東京上智大學於1913年由耶穌會成立,今天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研究型私立大學。教宗方濟各牧靈訪問日本的最後一站就是這座大學。他在講話中首先指出:「各文化都涵蓋了學習和默想;在這方面,日本文化對其悠久的富饒遺產引以為榮。日本將亞洲的思想和宗教融會貫通,以獨特的身分形成一個文化。大學是培養未來領袖的主要場所,因此要以全面的知識和文化來啟發教育機構的所有面向,使之愈加兼容並蓄,能創造機會並促進社會。」

回到上智大學的校名Sophia(希臘文的智慧),教宗解釋說:「人需要真正的智慧,好能運用有建設性和有效率的方式來管理資源。在一個競爭激烈、科技至上的社會裡,上智大學不僅要做個學術培育中心,更要促成更美好的社會和更有希望的未來。」

教宗由此提及《願祢受讚頌》通諭,勉勵眾人:「熱愛大自然,明智地關懷保護我們共同家園的課題。(參閱:106-114號)」

上智大學奠基於依納爵傳統。為此,教宗期許該校師生善於「反省和分辨」;「每位學生在畢業以前,都學會如何負責而自由地按照良心作出最好的抉擇」。即使在複雜處境中,行為舉止也要「合乎正義與人性,誠實又負責任,堅決捍衛脆弱的人」。在錯謬言行時常引人誤入歧途的此刻,教宗期勉該校師生「以正直聞名」。

普世教會滿懷希望關切世界各地的青年。教宗指出:「青年不只是優質教育的接受者,也要參與其中。上智大學蒙召關注青年,為他們提供思想,與他們分享未來的願景和盼望。」

此外,上智大學的基督信仰和人文傳統也符合《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的另一項,即:與我們世界上的窮人和受排斥者同行。為此,教宗期勉該校發揮創意,「讓受排斥者也能融入大學課業,並且努力創造種種條件來推動一種能減少破裂和距離的教育型態」。優質的大學教育應當敦促人們「有意識地為正義與公益效勞」。這項使命關乎我們眾人,誠如伯多祿宗徒叮囑保祿宗徒說:我們不可忘記窮人(參閱:迦二10)。

教宗最後勉勵上智大學全體師生和職員說:「上主和祂的教會指望你們成為使命的主角,尋求、找到並廣傳天主的智慧,帶給今日社會喜樂和希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日本三重災難受害者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日本的首項活動是接見2011年3月11日遭受地震、海嘯及核事故襲擊的受害者。教宗發表講話前,先問候了10位受害者,並聽取了3位倖存者的見證。

松己(Matsuki)是其中一位見證者,福島發生核事故時他只有8歲,隨後他與家人撤離到東京。松己說,成人應該把放射性核污染的影響具體地說出來。他邀請教宗與受害者一同祈禱,好使我們能夠意識到彼此的痛苦,並愛我們的近人,讓世界各地的人努力合作,從我們的未來中消除核輻射的威脅。

聽完了這3位倖存者的見證後,教宗一一感謝他們。他在講話前,邀請在場的人士靜默片刻,然後說:「讓祈禱成為我們說出的第一句話語,讓我們為1.8萬多名失去性命的人、他們的家人和那些失蹤的人祈禱。願這祈禱使我們團結一心,賜予我們勇氣對未來懷抱希望。」

教宗首先感謝那些以祈禱、物質和資金給予受害者慷慨援助的善心人士。「我們不能讓這善舉因著時間的流逝而丟失,或者在最初的震驚之後而消失。反之,我們應繼續支援他們。」教宗向所有善心人士發出呼籲,「使這些悲慘事件的受害者能夠繼續獲得迫切需要的援助。」

沒有基本資源,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就無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為此,教宗表示:「這需要團體的團結互助和支持。沒有人可以憑自己『重建』,沒有人能夠獨自『開始』。三重災難已過去8年,日本展示了一個民族在團結互助、忍耐、毅力和耐力中能夠團結一致。」教宗邀請在場的人「每天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在團結和彼此努力的基礎上建設未來」。

對一位見證者問道如何應對戰爭、難民、食物、經濟懸殊和環境挑戰等重大問題時,教宗表示:「我們不能個別地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挑戰是互相關聯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能夠對抗冷漠的文化。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來推動一種意識,即如果家庭中一位成員受苦,那麼全家人與他一同受苦。除非我們培養一種團結的智慧,否則真正的彼此連接不會實現。」

教宗提到福島核電站的事故時表示:「除了在科學和醫學方面的擔憂外,還要面臨恢復社會結構的巨大挑戰。這引起了人們對繼續使用核能的擔憂,日本主教們呼籲廢除核電站。在一個試圖以科技進步衡量人類發展的時代,停下來反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顯得格外重要。」

「對於我們共同家園的未來,我們要意識到,我們不能做出純粹自私的決定,要對我們的後代子孫負有責任。每位倖存者的見證提醒我們,在三重災難後,需要對未來找到一條新的道路,一條奠基於尊重每個人和自然環境的道路。」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災難後持續進行的恢復和重建的工作裡,衆人該當一心一德,心手相連。因此,那些遭受苦難的人將得到支持,並意識到他們並未被遺忘。」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