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聖灰禮儀:四旬期是回到天父身邊的時機

圖片:Vatican Media

「四旬期是一段回到天主身邊的旅途,我們在其中重新發現與天父的重要關係。我們切莫跟隨曇花一現的凡塵俗物,卻要以天主作為生命航行的目標。」

2021年2月17日週三,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灰禮儀彌撒並在講道中強調了上述重點。教宗勸勉道:「在四旬期內,我們要分辨心靈的歸向。這段旅途可能有重重阻礙,一如當年以色列子民出埃及那樣困難。」因此,教宗稱四旬期是「逃離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谷經驗,而這段與天主修和的旅途,無法單靠一己之力完成,因為它的起點是要承認自己需要慈悲。」

新冠疫情當前,教宗方濟各今年改在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聖灰禮儀彌撒,而非如同以往那樣在羅馬市中心的阿文帝諾山丘舉行禮儀。為遵守防疫規範,參禮人數受到嚴格限制。日前,聖座禮儀及聖事部公布了疫情下的施放聖灰方式:戴口罩,以及為所有的人只誦唸一次《羅馬彌撒經書》中的經文。因此,教宗祝福了聖灰後,為在場所有的人誦唸一次:「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接著,教宗從科馬斯特里樞機手上領受聖灰後,為在場眾位樞機施放聖灰。其餘的信友則從幾位會士那裡領聖灰。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指出:「我們應當反省,我們的心靈是否像個『舞者』那樣,一下子愛著上主,一下子愛著世界;或者,我們的心靈堅定不移地存留在天主內。」

在俯首領受聖灰的記號方面,教宗談論了這條歸途更深層的涵義。他說:「在四旬期結束之際,我們要再次俯身,為弟兄們濯足。四旬期意味著謙卑低下,深入我們內心,並面向他人。它意味著明白救恩不是為光榮而攀升,卻是為了去愛而俯首躬身。它意味著把自己變小。在這段旅途中,為了不迷路,我們要佇立在耶穌的十字架前:那是天主無聲的講台。讓我們每天注視著祂的傷痕,那些祂帶進天國、每天在轉禱時獻給天父看的傷痕。讓我們每天注視著祂的傷痕,在那些傷口中承認我們的缺失、我們的不足、罪過的傷痕,以及讓我們受傷的打擊。而正是在那些傷口裡,我們看見天主並未對我們指指點點,而是向我們張開雙手。」

因此,教宗鼓勵眾人親吻耶穌的傷口。教宗強調:「在人生最痛苦的傷口裡,天主懷著無限慈愛等待我們。因為在那裡、在我們最脆弱的地方,在我們羞愧不已的地方,祂前來與我們相遇。現在,天主邀請我們回到祂身邊,重獲被愛的喜樂。」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岳厄爾先知書》。教宗由此反省了上主的斷語:「你們應全心歸向我」(二12)。教宗表示:「為了繼續這段旅途,我們要記得天主聖言所說的歸途:蕩子的比喻展現出,促使我們重新啓程的是『天父的寬恕』,而前去辦告解則是邁出的第一步。」關於這點,教宗叮囑司鐸們在聽告解時,必須懷著慈父心腸,不要手持鞭子,卻要張手擁抱。

再者,我們也要回到耶穌身邊,就像獲得治癒的癩病人那樣回去感謝祂(參閱:路十七12-19)。教宗說:「我們人人都有靈性上的疾病,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醫治;我們人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壞習慣,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拔除;我們人人都有一些使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克服。我們要效法那位癩病人,回到耶穌那裡,跪伏在祂的腳前。我們需要耶穌的醫治。」

「因此,我們需要來到耶穌面前,把自己的傷痕和罪過交託給祂。領聖灰的禮儀幫助我們謹記,我們原來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教宗再次強調:「天主正是在我們這些灰土上噓了一口氣,那一口氣就是祂賜給我們生命的聖神。從那一刻起,我們不能繼續過著灰土的生活,倒退回曇花一現的凡塵俗物。讓我們回到聖神那裡,祂是賜予生命者;讓我們回到那使我們死灰復燃的聖神火焰,那教導我們去愛的聖神火焰,我們雖然始終是灰土,但我們將會有如一首禮儀歌曲所唱的一般,成為『愛的灰燼』。讓我們再次祈求聖神,重新發現讚頌的火焰,它焚燒的是埋怨和認命的灰燼。」

「然而,這條走向天主的『回程』有個先決條件,就是由天主先展開『去程』,前來尋找我們。」教宗闡明:「事實上,天父走出家門,前來尋找我們;那治癒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受了傷;那改變我們生命的聖神,大力而溫柔地在我們的灰土上噓氣。因此,我們要接受修和。」

「唯有天主先採取行動,我們的心靈才能皈依並藉由行為舉止表現出來。促使我們回到祂身邊的,並非我們的能力或功勞,而是祂賞賜的恩寵。在福音中,耶穌表明:那使我們成義的,不是我們在人前實踐的正義,而是與天父的真誠關係。」

教宗最後提醒說:「歸途乃是一條謙卑之路。那拯救我們的,是天賜的恩寵:它純粹是一份恩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與懺悔:憐憫因罪惡而受傷的心

教宗方濟各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後在四旬期的一幕,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那是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開啟「24小時奉獻給天主」的懺悔祈禱活動。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到一個告解亭去辦告解,領受了修和聖事。這是他首次在公開辦告解。在天主的仁慈中,一顆被寬恕的心成了一顆新的心。

教宗在多次場合中提到聽告解的司鐸,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14日。他在常年期第六主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時,特別提到聽告解司鐸。他們不知疲倦地聆聽,是“溫柔革命的”攜帶者。這成了他訓導中的一個要點。

教宗說:「請允許我在這裡念及許多善良的聽告解司鐸,他們擁有這樣的態度:以溫柔和憐憫吸引人。很多人因自己的罪過而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敗塗地。那些聽告解司鐸的手中沒有鞭子,而只是接受、聆聽,表明天主是良善的,天主始終寬恕、不知疲倦地寬恕。今天我邀請你們、廣場上的所有人,向這些仁慈的聽告解司鐸鼓掌。」

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時,為聽告解司鐸指出一條道路,並提醒說:「體驗天主慈悲的人不能不被祂觸動。誰體驗了天主的慈悲,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在弱者和窮人之間做慈悲的匠人。在這些『最弱小的弟兄』中間,耶穌等待著我們。讓我們接納慈悲,給予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向世界各地慶祝農曆新年的人民致賀

2021年2月12日是農曆新年。教宗方濟各於2月1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特別問候亞洲國家和世界各地準備慶祝農曆新年的人民,祝他們平安、順遂和友愛。

教宗說:「我向他們致以親切的問候,並祝願新的一年能結出兄弟友愛和團結互助的果實。在這特別時刻,人們所關心的是如何面對疫情的挑戰。疫情不僅觸及人的身體和心靈,也影響社會關係。我祝願人人都身體健康、生活祥和。」

此外,教宗也特別提到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2月7日發生的環境災難,並為受這事件影響的人祈禱。

教宗說:「我向三天前印度北部發生災難的受害者表達關懷之情。那裡的一部分冰川斷裂引發山洪,並衝垮了兩座水電站的工地。我為罹難工人和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有傷者和受影響的人祈禱。」

印度北阿坎德邦發生的這場悲劇是因冰川斷裂引發紅災造成的,導致32人死亡,約170人失蹤。山洪迫使河下游許多村莊的居民撤離。從環境的角度來看,這一地區處於極危險地帶。2013年6月,創紀錄的大雨導致可怕的洪災,奪走了5千多人的性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訪問伊拉克行程

教宗方濟各將於3月5日啓程前往伊拉克訪問,這是他熱切渴望的牧靈之旅。聖座2月8日公布了教宗的行程,表示教宗在抵達巴格達機場時將受到伊拉克總理的迎接,正式歡迎儀式則在總統府舉行。在與伊拉克共和國總統會晤後,教宗將在總統府大廳向該國當局、公民社會和外交使團發表此行的首篇講話。

在第一天的訪問行程結束前,教宗將在巴格達的天主教敘利亞禮救主主教座堂會晤該國的主教、司鐸、會士、修生和要理教員,向他們發表講話。

3月6日,此行的第二天,教宗將在納傑夫、納西里耶和烏爾平原度過。當天早晨,教宗離開巴格達前往首都以南的納傑夫城,在這個什葉派伊斯蘭的神聖之地拜會大阿亞圖拉賽義德·阿里·胡賽米·西斯塔尼(Sayyd Ali Al- Husaymi Al -Sistani),然後前往幼發拉底河岸的納西里耶,在烏爾平原舉行跨宗教會晤。教宗將於下午返回巴格達,在當地加色丁禮的聖若瑟主教座堂主持彌撒。

3月7日主日,教宗的行程非常緊凑,他將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尼尼微平原之間奔波。上午,教宗將乘飛機前往埃爾比勒,在機場接受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民事和宗教當局的歡迎。之後,教宗轉乘直升機前往摩蘇爾,該城曾落在臭名昭著的伊斯蘭國組織的手裡數年時間,教宗將在當地的聖堂廣場為戰爭的受害者祈禱,追念他們。

此外,教宗也將於當天上午乘直升機前往距離摩蘇爾數公里的克拉克斯,那是在尼尼微平原上的一座亞述城市,被伊斯蘭國組織占據直到2016年。教宗抵達後,將前往始胎無原罪聖母堂,探望當地團體,向他們發表講話,並在那裡公念三鐘經。下午,教宗將前往埃爾比勒,在當地的體育場主持感恩祭。傍晚,教宗將返回巴格達。隔天,3月8日早晨,教宗將啓程返回羅馬。

教宗這次訪問伊拉克的格言為「你們衆人都是兄弟」,取自《瑪竇福音》(廿三8),徽標上呈現出教宗問候這個國家的手勢,背景上是伊拉克的地圖、棕櫚樹,以及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這些是伊拉克的象徵。徽標上也有一隻口銜橄欖枝的白鴿,象徵和平。白鴿下方則是展開的梵蒂岡和伊拉克共和國國旗。教宗來訪的格言位於圖像上方,用阿拉伯語、庫爾德語和加色丁語書寫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今時今日,天主前來與我們相遇

教宗方濟各2月1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中,以日常的祈禱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在大街小巷、在辦公室裡,在運輸工具上」,每時每刻都可以「持續與天主交談:祈禱的人有如戀愛的人,無論他身在何處,心中總是想著他的愛人」。

教宗指出,人類的智慧宛如「奧秘上敞開的門面」。「這奧秘沒有不安或焦躁的面貌:對基督的認識讓我們相信,儘管我們的肉眼、理智的目光什麼也看不見,但那裡卻有著無限的恩寵。基督徒的祈禱在人的內心裡傾注了無限的希望:我們旅途所觸及的任何經驗,都能因天主聖愛而化為善」。

教宗方濟各接著引用《天主教教理》,強調在天主聖神所賜的日常事件裡,在當下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能與主相遇:「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今天。」(2659號)教宗強調:「今天與天主相遇,與天主相遇的今天永遠長存。」「人們經常想著未來,卻錯過今天:他們活在幻想中,不懂得把握具體現實。今天是真實的、今天是具體的,今天就要祈禱。耶穌今天來與我們相遇,在這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今天。祈禱把今天化為恩寵,或是更好地說,祈禱使我們得以轉變:它平息怒火、支撐著愛、使喜樂倍增、注入寬恕的力量。在某個時刻,活著的似乎不再是我們,而是恩寵藉由祈禱在我們內生活並且運作」。

祈禱帶給我們勇氣,在生活中陪伴我們。因此,我們要為每件事、為每個人祈禱,甚至要為我們不認識的人,以及為我們的敵人祈禱。教宗闡明,「祈禱帶來豐沛的愛。我們尤其要為不開心的人祈禱,為在孤獨中哭泣的人、為還沒有感受到愛的敦促的絕望之人祈禱。祈禱能行奇跡;而窮人靠直覺明白,因著天主的恩寵,即使是在不穩定的處境中,基督徒的祈禱也能促使耶穌的憐憫臨在其中」。

耶穌沒有判斷世人,而是來拯救世人。教宗表明,「一直判斷他人、不斷譴責他人的人,過著糟糕又不愉快的生活。耶穌來,是為了救我們。請你敞開心扉,施以寬恕,認識他人的動機,理解他們;請你也親近他人,慈悲憐憫,心懷溫柔,就像耶穌那樣」。人人都是罪人,而天主卻愛了我們每一個人。「祂這樣愛了這世界,溫柔地愛它。我們將會發現,每一天、每件事都暗藏著天主奧秘的一小部分」。

教宗再次引用了《天主教教理》,說:「在每日每刻發生的事件中祈禱,是啟示的天國之秘密的一種:這些秘密啟示給『小孩子』,給基督的僕人,給真福中的窮苦人。祈求正義及和平之天國的來臨,以影響歷史的進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把祈禱帶入到每日各種平凡的情況中,也同樣重要。」(2660號)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都很脆弱,卻深知祈禱是「我們最大的尊嚴」、是我們的力量。天主親近我們,祈禱能帶來奇跡。

教宗為緬甸祈禱:願能促進正義與穩定

2021年各2月7日主日,教宗方濟在三鐘經祈禱結束之際,對緬甸當前的微妙時刻深表擔憂。該國領導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於2月1日在軍事政變中遭到逮捕。教宗方濟各曾於2017年前往該國牧靈訪問,心中對緬甸懷有「濃厚情感」。軍事政變發生後的首個主日,教宗邀請信眾一同為這個國家靜默祈禱。

教宗說:「在這個如此微妙的時刻,我渴望再次保證我對緬甸人民的精神關懷、祈禱和團結一心。我祈願所有在該國負有責任的人,秉持誠摯的意願為公益效勞,促進社會正義和國家穩定,以謀求民主的和諧共處。讓我們一起為緬甸祈禱。」

教宗發言當天稍早,緬甸主教團籲請信眾參與特殊的為和平守齋祈禱日。主教們要求祈禱意向及講道內容應當成為和平的呼聲,呼籲恢復民主,不可訴諸於暴力,如同該國主教團主席貌波(Charles Bo)樞機2月4日向民眾和政府發出的呼籲那樣。當時,貌波樞機重申,和平與民主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此外,英國主教團主席尼科爾斯(Vincent Nichols)樞機也發出了簡短的聲明。他也為緬甸的修和祈禱,並祈願所有政治犯早日獲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缺少禮儀就沒有基督信仰,個人祈禱還不夠

圖片:Vatican Media

缺少禮儀,就是「沒有基督」的基督信仰,只講求內在的信仰,而禮儀、聖經和聖事乃是達致與基督相遇的「具體媒介」,基督「透過聖事的標記臨在於聖神內」。為此,基督徒不能只仰賴個人、自發性的祈禱,而不重視公開禮儀。因為禮儀正是使「整個基督信仰經驗扎下根基」的舉動。教宗方濟各2月3日上午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強調了上述概念。他指出,教會內曾出現過「實踐那只講求內在的基督信仰的誘惑,而不承認公開禮儀具備靈修方面的重要性」。

教宗闡明,曾經有人「假設宗教情操的純潔美善並不取決於外在儀式,反倒把儀式看作無用的負擔或者有害」;他批評的不是「特定的禮儀形式」或「某種慶祝方法,而是禮儀本身」。因此,教宗表示,「我們能在教會內找到某種不懂得適度融入禮儀時刻的靈修形式」。這麼一來,很多信友即使參加彌撒,「也是從其它敬禮型態的泉源,為他們汲取信仰和靈修生活的養分」。

教會在這條道路上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梵二文獻《禮儀》憲章簡述了這段旅程。教宗指出,《禮儀》憲章「全面又有系統地重申神聖禮儀對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基督徒在禮儀中領悟到「耶穌基督不是個概念或情愫,而是活生生的人,祂的奧跡是個歷史事件」。

教宗闡明,基督徒藉由「具體媒介」來祈禱,諸如:聖經、聖事、禮儀和團體。對基督信仰生活來說,實際觸摸得到的層面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在耶穌基督內成了救恩之路」。因此,「基督信仰的靈修若不扎根於神聖奧秘的慶典內,這靈修就不存在」,一如《天主教教理》所言:「在教會聖事禮儀中,基督和聖神的使命就是宣布、實現和通傳救恩奧跡,而這使命在祈禱者心中仍在繼續。」(2655號)教宗進一步解釋說,「禮儀本身不只是自發性的祈禱,更是使整個基督信仰經驗扎下根基的舉動,祈禱也是如此。這是個事件、事實、臨在和相遇」。

基督「透過聖事的標記臨在於聖神內」。為此,我們基督徒必須「參與神聖奧秘」。教宗說:「缺少禮儀的基督信仰,等同於沒有基督的基督信仰。即使是在最困頓處境中的儀式,例如以前或現在某些基督徒在被囚禁的地方舉行的儀式,或者在教難時期躲在家裡舉行的儀式,基督也真實地臨在其中,並為祂的信徒奉獻自己。」

禮儀必須熱心地去慶祝,「不使儀式中沛降的恩寵消失,卻抵達每個參禮的人」。《天主教教理》解釋道:「在舉行禮儀慶典的當時或以後,祈禱將禮儀內在化並同化。」(2655號)教宗稱,「很多基督徒的祈禱並非來自禮儀,但所有祈禱,只要是基督徒的祈禱,都蘊含了禮儀,也就是耶穌基督聖事性的媒介」。

「每當我們舉行聖洗聖事,或者在感恩祭中祝聖餅酒,或者在給病人的身體傅以聖油」,基督就臨在其中。基督徒的祈禱「恰恰促成耶穌聖事性的臨在」。我們之外的事物便成了我們的一部分。為此,教宗強調,彌撒不能只用「望」的,彷彿我們只是觀眾,而不親身參與。彌撒始終是個慶典,它不僅由主禮司鐸來舉行,「更是由所有參禮信友一起歡慶」。彌撒的核心是基督,「祂是禮儀的主角」。

教宗最後總結道,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因著聖神的光照和威能,仿效耶穌的舉動和言語,如此展開他們的敬禮,進而使得他們的生活「成為在精神上獻給天主的祭品」。這是一種革新方法,因此「信仰生活必須成為對天主的敬禮,但這如果少了祈禱,特別是禮儀的祈禱,便無法實現」。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奉獻生活者主持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2月2日獻耶穌於聖殿慶日傍晚,在聖伯多祿大殿為奉獻生活者主持彌撒。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聚焦於《路加福音》記載長者西默盎的片段,那時他「正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路二,25),西默盎認出了耶穌是「啓示異邦的光明」。教宗解釋道,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耐心地等待天主許諾的圓滿實現。

教宗説道:「讓我們仔細地看看西默盎的耐心,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在等待,是耐心的等待。西默盎學習到,天主不是在特殊非凡的事件中來到我們中間,而是在我們看來單調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活動沉悶的節奏中、在以忍耐和謙遜進行小事時、在努力承行天主的旨意時,天主來到我們中間。」

「西默盎並沒有感到疲倦,儘管他在漫長的歲月中確實經歷了痛苦和困難的時期,但他沒有失去希望,他心中的火焰持續燃燒。」教宗解釋道:「西默盎沒有被懊惱或沮喪的情緒所吞噬。他的希望和期待體現在日常的耐心中,他不顧一切,保持醒悟,直到最後他的眼睛看到了預許的救恩。」

教宗接著說:「西默盎的耐心是天主耐心的一面鏡子。西默盎在祈禱和天主子民的歷史中,他學習到在上主内看到“一個慈悲、寬厚、不輕易發怒、充滿堅定和忠信之愛”的面容。聖保祿在致羅馬人書中說,耐心是引我們悔改。」教宗引用德國神學家瓜爾迪尼(Romano Guardini)的話說:「耐心是天主回應我們的軟弱的方式,並給予我們需要悔改的時間。」教宗表示:「西默盎懷抱著的耶穌,比任何人都更能向我們顯示天主的耐心,慈悲的天父不斷呼喚我們,直到我們生命的最後時刻。」

「這就是我們懷有希望的原因:天主永遠不會疲於等待我們。」教宗解釋道:「當我們轉面離開時,祂來尋找我們;當我們跌倒時,祂把我們扶起來;當我們迷失後再轉回祂身邊時,祂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祂的愛不能以我們人類的天平來稱量,祂毫不吝嗇地給予我們重新開始的勇氣。」

隨後,教宗邀請度奉獻生活的人士,在反省他們奉獻生活的時候要仰觀天主和西默盎的耐心。教宗指出:「耐心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精神的力量,使我們能夠背負個人和團體問題的重擔,接受與我們不同的人,在一切似乎都失去的時候堅持善良,即使被疲憊和精神萎靡所制服也要繼續前進。」

於是,教宗給度奉獻生活者提出了實踐耐心的三個具體方面。

教宗首先講到的是奉獻生活者個人的生活方面,他說:「在我們的奉獻生活中,希望可能會因沒有與所期望的結果相符而慢慢消失。我們必須要有耐心,懷著希望等待天主來臨的時間與地點,因為祂永遠持守祂的許諾。牢記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踏上前進的道路和重整我們的夢想,而不是屈服於内心的悲傷和失望。」

第二個具體方面是在團體生活中實現耐心,教宗說:「人際關係不總是那麽平靜,特別是在進行一個共同的生活方案和使徒工作時,有時會出現衝突,並不能指望問題立即解決,也不能倉促作出判斷。退一步和維持和諧,都需要時間,要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來以愛德和真理解決問題。」教宗敦促度奉獻生活人士在團體生活中培養相互忍耐,說:「要有支持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肩膀上背負我們弟兄姐妹的生活,包括他們的軟弱和缺點。」

教宗談到耐心的第三個方面是與世界的關係,要對這個世界有耐心。教宗表示:「回顧西默盎和亞納如何珍視先知所預告的希望,他們沒有抱怨事情是如何的不公,而是耐心地尋找在歷史的黑暗中閃耀的光明。我們也需要這種耐心,以免陷入這樣的陷阱,就是感嘆世界已不再聼我們的話’或者‘我們不再有聖召了,這不是容易的時代。即使天主耐心地耕耘歷史的土壤和我們的心田,我們也會表現出不耐煩,想馬上判斷一切。如此,我們會失去希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耐心幫助我們以慈悲的方式看待我們自己、團體和我們的世界。」教宗邀請所有度奉獻生活的人士,永遠不要停止接納聖神的耐心,不要停止彼此相擕,不要停止散發友愛生活的喜悅,不要停止耐心地奉獻我們的服務。

教宗最後勉勵他們說:「這些是對我們奉獻生活的真正挑戰:我們不能停留在對過去的懷念中,或者只是重復老舊事物。我們需要耐心和勇氣,才能不斷前進,探索新的道路,並回應聖神的推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1年2月祈禱意向:為受暴力侵害的婦女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1年2月意向

總意向:為受暴力侵害的婦女

願受暴力侵害的婦女,能獲得社會的保護,且她們的痛苦能受到關注。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宣布今年七月第四主日為「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

「我們的記憶、民族的根基、代代相連的環扣,以及有待守護的寶藏。」

教宗方濟各如此稱呼年長者和祖父母,他們是真正的恩典,但他們的寶貴經常遭人遺忘。為此,教宗方濟各於2021年1月31日在誦唸三鐘經後,選擇從今年七月份起在世界層級獻給他們一個日子。教宗此舉也是因為在2月2日獻耶穌於聖殿日,教會紀念西默盎和亞納這兩位長者「在聖神的啟發下辨認出耶穌是默西亞」。這是在人生旅途中先我們而行的人的首要偉大之處。

教宗說:「聖神今天也在年長者身上激發出睿智的思想和話語:他們的聲音很寶貴,因為他們頌揚天主,守護民族的根基。他們提醒我們,年邁是一份恩典,祖父母是代代相連的環扣,把生活和信仰的經驗傳遞給青年。」

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老人如今成了風險最高的群體。他們作了很多犧牲,往往孤獨寂寞,與家人保持距離。但是,他們理當受到保護,被視為我們的根基。因此,教宗作出決定,說:「祖父母經常遭到遺忘,我們忘記了這個守護根基並加以傳遞的富饒。為此,我決定創設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全體教會將於每年七月的第四個主日舉行,那個日子臨近耶穌的祖父母、聖若亞敬和聖婦亞納瞻禮。」

祖父母與青年關係緊密,彼此應當時常對話。教宗再三重申這一點,並勉勵眾人夢想著一個「祖父母與青年相擁的世界」。在這特殊的機會上,教宗最後強調:「重要的是祖父母與孫子孫女相遇,孫子孫女與祖父母相遇。如此一來,就如同先知岳厄爾所說的那樣,在孫子孫女面前,祖父母將看見夢境和異象,而年輕人將從祖父母那裡得到力量、向前邁進、作出預言。2月2日正是慶祝祖父母與孫子孫女相遇的節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