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會議專訪:拉脫維亞里加教省總主教斯坦克維奇

圖片:katolis.lv

一個行走的教會必須讓全體天主子民,包括所有的社會現狀,甚至最遙遠的現實情況參與進來,好能收集衆人的需求,在眾議精神進程内促進有建設性的對話。這是拉脫維亞里加教省總主教斯坦克維奇(Zbigņevs Stankevičs)向梵蒂岡新聞網作出的表示,他近日參加了世界主教會議秘書處與全球主教召開的線上會議。

會議討論重點

斯坦克維奇總主教首先談到這次會議討論的重點。他說:「我們知道,10月17日我們將在各自的教區正式開啓眾議精神進程。9月份前我們將會收到世界主教會議秘書處寄來的問卷,格雷奇樞機說,問卷不長,而且明確、易懂。」

「這些提問不會使用哲學或神學的語言,而是更實際、易懂和大衆化。問卷將在我們的教區作出分析和討論,因此我們要組建團隊,其中該包括主教、至少一位神父、一位奉獻生活者、一個家庭、一位平信徒和一位青年,因為這次世界主教會議願意聆聽整個教會的意見。聖本篤在規則中寫道,天主也經常透過最小的弟兄説話。」

聆聽很重要

談到這幾天的線上會議,總主教表示:「格雷奇樞機說聆聽那些不來聖堂,至少不常來的人也很重要。我想到也需要聆聽那根本不來聖堂且完全俗化的人,甚至可以是無神論者,為曉得他怎麽看教會,是什麽原因促使他不關注我們的訊息。我認為這眾議精神進程將會提出嚴肅的問題,確實回應梵二會議的邀請,認識到教會的使命,基督徒的使命首先是曉得時代的標記,並以福音為起點找到答案。」

眾議精神進程分3個階段進行

最後,斯坦克維奇總主教重申,眾議精神進程分3個階段進行。「先前我們都是收到會議綱領,然後地方教會把建議和答案寄給世界主教會議秘書處。現在則分為不同的時刻:教區級的進程不再是只有主教和他的諮議員們參與,問卷該當經由天主子民得出答案。這個進程在教區級的教會團體内進行。接著是各主教團一級的,將所有答卷的內容都重新組合在一起,以便重新提出,使所收集的資料處於最佳狀態,這也是大洲一級的。最後才是普世教會層面的,所有主教將一起在梵蒂岡進行討論 。」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讓我們使用傳播媒體來建設和加强共同福祉

「讓我們使用我們擁有的全部工具,尤其是功能強大的媒體工具,來建設和加強共同福祉。」

2021年5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聯合國慶祝「世界新聞自由日」之際發表推文,表達了上述思想。今年「世界新聞自由日」的主題為「將信息視為公共産品」,這對全球所有國家都具有緊迫性,因為必須承認傳播系統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健康、人權、民主和可持續發展。

聖座傳播部部長魯菲尼(Paolo Ruffini)向梵蒂岡電台表示,談到「將信息視為公共産品」意味著我們就是我們所傳播的事物。「人們都説信息是權力,因為我們根據所接受和所分享的信息而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如果信息沒有自由以及沒有得到核實,就會減少分享真相的公共產品。若沒有自由,自然就沒有真相,若缺乏責任,也就沒有自由。」

「説到信息是公共產品,就是說人人都以某種方式參與到使信息多元化的行動,讓信息根據共同價值、共同福祉來建立,所分享的事物依照的是真相。保障新聞自由,意即保障一個存在自由的系統。這當然也要有犯錯的自由,但那將我們聯合在一起的,是渴望把真信息的分享作為共同因素、公共產品。」

疫情使我們意識到信息也與公衆健康息息相關,因為關於疫情的正確信息也密切地關係到我們所領會該當持有的行為。在這層意義上,信息的作用是什麽?

魯菲尼部長談到,如果沒有信息該會是怎樣的情況。他說:「如果在封城時期無法進行傳播,如果未經核實的消息能四處散布,以及缺乏信息分享這屬於人類關係的範疇,情況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我們也察覺到多少虛假信息在傳播,而且面對我們每個人希望知道全部且立即得到滿足的渴望,難以引導信息流程。」

「事情並非那麽容易,因為信息為做到完整就需要時間,需要等待。信息怎樣能幫助我們走出疫情?這要回到先前的概念,健康是一個公共產品,信息也是一個公共產品。分享正確的信息和捏造虛假信息,這在數字時代該當是涉及我們每個人的一件事,不要認為別人可以代勞。這是記者們的責任,也是讀者的責任。」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中强調,新聞從業人員應親自前往查看所發生事件的重要性,否則就會在信息方面「持有兩本賬簿的危險」,以富有國家為中心,將世界其它地區排除在外。

魯菲尼部長表示,這個如此全球化的世界在疫情當中顯得自相矛盾。一方面,疫情讓我們看到人類相互依存,即使那些似乎非常遙遠的人也不例外。但我們很容易只敘述自己的生活、疫情對較發展國家,或危機對我們自己國家經濟的影響。事情絕不能如此,這也需要負起責任。

「談到新聞自由,神學家潘霍華(Bonhoeffer)曾説,自由與責任是互相關聯的概念。因此,教宗在文告中邀請我們負起責任,前往無人願意去的地方查看,因為我們若不前去,就不會瞭解,若不瞭解,我們所敘述的就是虛假消息。最終,我們也會用短淺的目光看待我們所在意的事物,因為我們不能離開他人而只關係自己的事,最終這也會損害到我們自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6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達瑪索庭院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例行的要理講授中,深入講解了耶穌在接受十字架苦難前的祈禱,結束了他一年來有關「祈禱」的系列要理講授。

教宗首先表示,在一系列的要理講授中,他反復講到祈禱是耶穌生命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在耶穌的救贖使命過程中,祂與天父的對話是祂全部存在的熾熱核心。

教宗表示:「福音見證了耶穌在祂受難和死亡的時刻,祂的祈禱變得更加強烈和堅定,因而,這些耶穌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構成了基督徒宣講的核心,即是教會的『初傳』(kerygma)。」教宗說:「耶穌不僅是一位照料人類苦難和疾病的博愛者,祂更勝於此;在祂内,不僅有良善而已,更有救贖,這救贖不是偶然地把我們從一個疾病或某個絕望的時刻拯救出來,而是完全的救贖、救世主的救贖、生命戰勝死亡的希望的救贖。」

教宗說:「在耶穌度過的最後一個逾越節的日子裡,我們發現耶穌全神貫注地祈禱。祂在革責瑪尼莊園激動人心的祈禱,對死亡的焦爐在侵襲祂。然而,也正是在此刻,祂轉向天父,呼喊『阿爸,父啊!』(參閲谷十四36)。『阿爸』這個詞表達了對天父的親密與信任。耶穌正是在處於深沉黑暗時刻,以這個詞度過黑暗深淵。」

「耶穌也在十字架上祈禱,祂再次呼喊了『阿爸』,祂是絕對的代禱者:為他人,為所有人,甚至為那些判祂罪的人祈禱。在十字架上,天父的恩賜得到了實現,祂獻出了祂聖子毫無保留的愛作為我們救恩的贖價。耶穌在苦難和死亡時刻的祈禱,天父以復活回應了祂的祈禱;耶穌也以非常人性化的祈禱傾吐祂内心的痛苦。祂祈禱時絲毫沒有放棄對在天大父的信賴。」

接著,教宗特別講解了若望福音第17章「大司祭的祈禱」(preghiera sacerdotale),「這個祈禱包括創造和救贖的整個計劃,就如祂的死亡和復活」(《天主教教理》第2746號)。教宗說:「《天主教教理》解釋,所有的一切都在這個祈禱中作了總結:天主與世界;聖言與血肉;永生與時間;捨己之愛與對愛不忠之罪;當時身邊的門徒與日後因他們的宣講而信仰祂的人;被貶抑與受光榮。(參閲《天主教教理》第2748號)」

教宗解釋說:「最後晚餐廰的牆壁加寬擁抱整個世界;耶穌的目光不僅落在祂的門徒和與祂同席的人身上,而且也看到我們所有人,祂仿佛對我們說:在最後的晚餐廰和十字架上,我為你們祈禱。即使在我們最痛苦的時刻,我們也從不孤單。」

最後,教宗總結這個祈禱系列的教理講授說:「我們在耶穌與天父的對話、在聖神的共融中被接納,因此,以祈禱和生命這樣說: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亞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是仰望你者的力量;求你仁慈地俯聽我們。我們本性軟弱,沒有你的助佑,便一無所能;求你廣施恩寵,使我們常常遵守你的誡命,所思所行,都能中悅於你。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使矮小的樹長高。)
恭讀厄則克耳先知書 17:22-24

我主上主這樣說:「我要親自由高大的香柏樹梢,取下一條枝條,從嫩枝的尖上,折下一根嫩芽,親自把它栽植在高山峻嶺之上,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它要生長枝葉,結出果實,成為一棵高大的香柏;各種飛鳥要棲息其中,棲息在他枝葉的蔭影之下。「如此,田野間的一切樹木,都承認我是上主,都知道:我曾使高大的樹矮小,使矮小的樹長高,使綠樹枯萎,使枯木發綠;我上主,言出必行。」──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 92:2-3, 13-14, 15-16

:上主,歌頌你的聖名,多麼美好!(參閱詠 92:2)
:至高的上主,感謝你,歌頌你的聖名,多麼美好;清晨傳述你的慈愛,夜間宣揚你的仁義,多麼幸福。
:上主,歌頌你的聖名,多麼美好!
:正義的人像棕櫚樹一樣茂盛,似黎巴嫩香柏一樣高聳。他們被栽植在上主的殿裡,在我們天主的庭院裡,開枝散葉。
:上主,歌頌你的聖名,多麼美好!
:他們雖已年老,仍然結果,枝葉茂盛,永遠長青。可見上主是多麼公義;他是我的磐石,他處事無不公允。
:上主,歌頌你的聖名,多麼美好!

讀經二(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5:6-10

弟兄姊妹們:不論怎樣,我們時常放心大膽,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因為,我們現在只是憑信德往來,並非憑目睹。我們放心大膽,是為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為此,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按照各人藉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應得的報應。──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亞肋路亞。
:亞肋路亞。
:天主的話是種子;基督是撒種者;所有來到他那裡的人,將生活到永遠。
:亞肋路亞。

福音(它比一切的種子都小,生長起來,卻比一切蔬菜都大。)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4:26-34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裡;他黑夜白天,或睡覺或起來,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長滿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他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耶穌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粗大的枝條,以致天上的飛鳥,都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下。」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群眾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如果不用比喻,耶穌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底下,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上主的話。

各位尊敬的弟兄姊妹,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常年期第十一主日,敎會用「天國與種子」的比喻來提醒我們;天主的愛常與我們同在,特別是在我們處於黑暗的日子裏,天主將會半步不離,加倍的愛著我們,所以我們應不斷的信賴祂,耐心地接受祂尚智的安排,好像農夫信靠天然的心態,把種子放在土地上,使它「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谷4:27 讓我們效法「田野間的一切樹木,都承認祂是上主」永生永王!參閱則17:24a 同時在彌撒中特別祈求天主;使我們的信仰如同芥子一樣不斷成長,讓世人像「天上的飛鳥,都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上。」參閱谷4:32

說到信仰成長,幾千年前秦始皇建築了萬里長城,直到今天依然是一模一樣,可是基督徒的我們是否依然保持舊我,對別人的態度還是惡劣非常?

需知我們認識耶穌和領洗後,我們的行為必須不斷成長,對主對人的愛理應越來越強,因為我們不是萬里長城而是基督的肖像!基督徒若是停止信仰成長,那後果真的不可想像!

話說在美國某出名公司,一天,職員吃完午餐,回到公司門口,看到一個大告示,上面寫著:「昨天,那位阻礙你在公司成長的人,去世了。公司並在運動中心為他設置靈堂供祭。」 頓時,每位員工都對這位逝去的同仁感到難過,但後來他們開始好奇的問「這位同事到底是誰?」於是,他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情,走到運動中心,向死者致哀。每個人都在心裡猜想著:「這個人到底是誰呀?」「他怎麼會妨礙到我們的成長呢?」「算了!不想了!反正他已經死了。」 然後,每位員工慢慢靠近棺材時,當他們看到棺材後,每個人忽然間都無言以對…為什麼呢?原來棺材中有一面鏡子,探頭進去看的人,必定會看到自己,而且鏡子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的成長,那就是你自己。」

親愛的諸位,或許有人會問:「我怎麼可能成為妨礙自己成長的人呢?」今天社會品流複雜,尤其是在工作場所,爾虞我詐,很多人自以為是,傲慢非常。所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耶穌告訴我們:「你們的寶藏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裡。」路12:34 的確,我們無論生活在何處,務要以耶穌為中心,因為祂是我們信仰的寶藏,依靠祂才能到達永久的家鄉,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格後5:9b 學習耶穌扶弱濟貧,使天恩浩蕩!當我們信賴上主,實行祂的教訓,祂的光就會在我們心中顯揚,我們的生活才會步入正當的方向!讓我們細心撿討一下自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與基督同行,效法祂的謙遜,寬恕和慈祥?

其實人生的價值,就好像各色各樣的水杯一樣,無論是貴重或好看,只是盛載飮料而矣,重要的是內邊的飲品是否健康?有些渴了會帶來益處,有些卻令你寢食不安。我們信仰的成長亦是一樣,別以為認識了耶穌就能直通天國找到了烏托幫!

一個頑固的信仰,一個不願意悔改,自以為是,自我膨脹的性格,信仰為他/她們就是毒藥,就是魔鬼的家鄉!親愛的諸位,千萬不要恐慌和失望,只要我們誠心悔改,切實跟隨聖言,世界就會美好,家庭就會變成和氣,夫妻相愛,兒女孝順的好地方。本來煩亂的團體和工作的地方,亦會因我們信仰的成長成為人間的天堂!

問題是,我們希望在我們心內信德的種子,將來長大成為「和平,融合,相親相愛的大樹?」還是成為刺傷別人的荊棘?原來選擇就在我方!

讓我們將「阻止信仰成長的行為,永遠埋葬在棺木那裡,」讓我們祈求上主,使信,望,愛的種子繼續在我們的心內發芽茁壯,成為庇蔭別人使衆人內心清涼!讓我們同聲頌揚「上主,歌頌你的聖名,多麼美好!」參閱詠 92:2

耶穌至聖聖心,我們愛慕禰!

聖母聖心,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教宗公開接見:恆心祈禱是天父的邀請和聖經的命令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教宗特別指出,「恆心祈禱」是天父對我們的邀請,是聖經的命令;工作和祈禱是相輔相成的;在信德、生活和祈禱的這種周而復始中,天主期望我們每一位都燃燒著基督徒愛的火焰。

教宗開宗明義地講要「恆心祈禱」。教宗表示:「恆心祈禱是一個邀請,是來自聖經的命令(囑托)。基督宗教靈修經典之作《俄羅斯朝聖者精神之旅》在開篇時就引用聖保祿致《得撒洛尼前書》的一句話:『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參閲五17-18)』事實上,人的呼吸從來不會停止,當我們睡眠的時候也是如此;祈禱是生命的呼吸。」

「那麽怎麽可能一直保持祈禱的狀態呢?《天主教教理》給了我們最美好的引述,隱修士彭迪古(Evagrio Pontico)肯定地說:我們沒有受命不斷工作、驚醒和守齋,但根據規定,我們要不斷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第2742號)因此,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一個火焰,絕不會熄滅。這有點像古時聖殿中保存的聖火,不停地燃燒,司祭的職責是加添燃料。」教宗說:「請看,在我們的内心也該有這聖火,它持續燃燒著,沒有什麽東西能讓它熄滅。」

接著,教宗繼續引用《天主教教理》的内容,金口聖若望講道,即使「走在街市或獨自散步時,在商店中,在買、賣時,甚至在廚房作飯時,都可以經常而熱心地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第2743號)。教宗說:「因此,祈禱是一種音樂的五綫譜,我們在這五綫譜上安排我們的生活旋律。它與日常的繁忙並不衝突,不與許多該做的小事和約會相矛盾,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讓每一個行動在祈禱中找到其意義、原因及平靜。」

教宗解釋道:「當然,將這些原則付諸行動並不容易。所以,讓我們好好思慕天主、我們的在天大父,祂照顧整個世界,記著我們每一個人。因此,我們要永遠記住祂。」

隨後,教宗表示:「在基督徒隱修生活中,工作一直受到極大的推崇,它不僅是為了自己和他人養家糊口的道德責任,也是為了一種内在的平衡。工作幫助我們與現實聯繫。」

「在人類的生活中,一切都是‘二元’的:我們的身體是勻稱的,我們有兩隻手臂、兩個眼睛、兩隻手等,所以工作和祈禱是相輔相成的。祈禱處於工作活潑的基礎中,只專注於工作而沒有時間祈禱是缺乏人性的。」

教宗繼續解釋道:「與此同時,與生活格格不入的祈禱也是不健康的。我們記得,耶穌在大博爾山上給門徒們顯聖容之後,不願延長那欣喜若狂的時刻,而是和他們一起下山,繼續日常的生活,那些經驗應作為他們信德的光和力量存留在心中。」

最後,教宗說:「因此,把時間獻於天主使信德活潑,並幫助我們實際的生活,而信德反過來又不間斷地滋養祈禱。在信德、生活和祈禱的這種周而復始中,天主期望我們每一位都燃燒著基督徒愛的火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

震驚、暴行、悲哀、傷痛。自從得知 215 名兒童被埋在錦碌印第安寄宿學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的舊址,這震撼了我們國家,尤其是原住民社區的情緒。

沒有任何言語可以形容在那裡以及橫越整個加拿大,在數十年,甚至數過百年的不公義和暴行中遭受的恐怖。我們必須讓所有發生的事情透明。

我們知道,有許多不同級別的領導層負有真正而迫切性的責任。我們也是。

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祈禱和我們的團體必須向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受害者和倖存者,以及我們在加拿大的所有原住民兄弟姐妹們同在。同時,我們也必須延伸聆聽的耳朵,真誠的關心,以及對有一個更好的國家的渴望,我們的具體行動是攜手向前,走向治癒、正義、和解、尊嚴和希望。

我們從哪裡開始?

聆聽

原住民寄宿學校倖存者的故事往往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注、關懷和深深的尊重。共同前進需要了解真實的需要和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些什麼來更加了解加拿大原住民過去和現在所遭受的苦難?

倡導

在許多方面,原住民的困境是加拿大歷史上最深的傷口。隨著我們更加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團結意識轉化為具體行動,以支持、促進和倡導加拿大各地原住民的尊嚴和福祉。您可以採取哪些實際步驟?

站在一起

我們在新聞中聽到的悲劇背後,有面孔、故事和名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與原住民發展友誼和個人關係?我們如何親身參與?

《鹽與光傳媒》尊重所有喪失寶貴生命的原住民孩子。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

信仰告訴我們,每個人在天主眼中都是同等價值的。教宗方濟各的話語激勵我們承認所有天主子女的尊嚴:

「為邁向人際友誼和普世的兄弟情誼,必須不論何時何地,都認清每一個人的價值、位格的價值。如果每個人都是尊貴的,則必須明確而堅定地指出:『一些人出生在資源少或不太發達的地區,這一事實並不能將他們欠缺尊嚴的生活合理化。』這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但許多人慣性地以各種方式忽視這原則,因為這 原則並不符合他們的世界觀,或無助他們達到目的。」(《眾位弟兄》通諭,106項)

關於教會需要對這些令人不安的採取行動的說法已經說了很多。我們相信教會的領袖們會努力工作,以適合這場悲劇的巨大程度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我們都是教會。教會的皈依之路貫穿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每個人在這裡都可以發揮作用。我們必須盡力紀念這215人和其他不勝其數的人。我們欠所有受苦太久的人。

願創造萬物的主帶領我們踏上這段旅程,從最黑暗的夜晚去到新的黎明。

 

Fr. Alan Fogarty, SJ
霍格提神父,耶穌會會士
鹽與光天主教媒體機構行政總監

中文譯自:鹽與光傳媒

按此閱讀英語原文

 

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由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繁體中文】

按此下载《众位弟兄》通谕【简体中文】

來源: 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為他最新一道通諭訂定的標題是「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並在子標題談及「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然而,近日這標題的意義卻引發熱烈討論。為此,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於2020年9月16日撰寫評論文章,闡述通諭標題的意涵。

伯多祿現任繼承人選擇了以亞西西偉大聖人的名字為其名號,並將於今年10月3日在這位聖人的墓前簽署一道面向全人類的新通諭。眾所周知,通諭的名稱乃是擷取正文的開頭幾個字,而這道新通諭開門見山引用了聖方濟各的話語(參閱:《勸誡》6,1:方濟各會原始文獻匯集155),教宗顯然一字未改。因此,托爾涅利表明:「誤以為標題的用字遣詞蘊藏著排斥大半的人類,也就是排斥女性讀者的意圖,是一件荒謬的事。」

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指出:「相反地,教宗方濟各選擇了亞西西聖人的話語,用以反省他很關心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教宗渴望面向所有的姊妹弟兄、居住在大地上的所有善心男女,以包容眾人的方式面向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我們所處的時代存在著戰爭、貧窮、人員遷徙、氣候變化、經濟危機和疫病大流行:我們要承認彼此互為弟兄姊妹;對基督徒來說,我們要在每個受苦者身上辦認出耶穌的面容,以重新肯定每個人都按照天主肖像受造,因而具備不可削減的尊嚴。這也是為了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獨善其身、互相對立、南北半球對抗、貧富決裂,就絕對無法渡過當前的重重難關。」

「此外,這道勸諭子標題中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指的是凝聚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所需的情感,它透過仁愛寬厚的舉動表達出來,諸如:各種形式的援助,以及急需時刻的慷慨行動。」

托爾涅利最後表示:「這是個不分各種差異和歸屬,無私善待他人的情感。因此,切莫誤會或是偏頗地解讀『眾位弟兄』一詞所蘊含的普世訊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對加拿大發現的孩童遺骸深感震驚,為和解與治癒祈禱

教宗方濟各在6月6日主日三鐘經祈禱之後的講話中,對加拿大原住民錦碌印第安寄宿學校舊址 (former 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發現215具兒童的遺骸表示悲痛。教宗表示,他與加拿大主教和加拿大整個教會一起表達對加拿大人民的關懷。加拿大人民因令人震驚的消息而受到傷害。

教宗說:「這一悲慘的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過去的痛苦和苦難的了解。」教宗呼籲加拿大政治與宗教當局「繼續攜手合作,決心揭開這一悲慘事件的真相,並謙卑地致力於和解與治癒的道路」。

接著,教宗補充道:「這困難的時期強烈呼籲我們所有人擺脫殖民模式和意識型態的殖民,敦促我們以對話、相互尊重並肩同行,承認所有加拿大兒女們的權利和文化價值。」隨後,教宗籲請眾人同心祈禱,說道:「我們將所有死在加拿大寄宿學校的孩童的靈魂託付於上主,並且為加拿大原住民傷心欲絕的家庭和團體祈禱。」

加拿大的寄宿學校系統粗暴地把15萬名孩童帶離他們的家庭。這些由政府和不同基督教會所經營的寄宿學校,宗旨是要同化原住民孩童。上個月在錦碌印地安寄宿學校舊址的地底下發現了多達215具原住民孩童的遺骸。有關當局催促要針對他們的死亡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對尋獲的遺骸進行科學鑑定,著手辨認並登記失蹤兒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

圖片:vatican.va

2021年6月6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大禮彌撒,因現時採行的防疫措施,參加的信友有限而且未能像往年那樣舉行聖體遊行。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耶穌打發門徒去預備吃逾越節晚餐的地方,教宗詳細論述了這段福音中的3個圖像:寬大樓廳、拿著水罐的人和耶穌掰餅(谷十四12-16;22-26)。

教宗首先表示:「教會必須是個寬大樓廳。天主的臨在如此謙卑、隱秘,需要有一顆預備好、警醒及好客的心,才能認出祂的臨在。若我們的心好似一個櫥櫃,以遺憾的心情存放著陳年往事,或好似一層閣樓,把我們許久前的熱忱和夢想收藏起來,或更好似一個狹窄和陰暗的房間,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辛酸活在其内,這樣則將無法認出天主無聲和謙卑的臨在。」

教宗問道:「當有人帶著創傷、錯誤和生命的不同路程走近時,教會能否是一個接納他的寬大樓廳,並將他引向與基督相遇的喜樂?」教宗接著說:「聖體聖事就是要滋養在行程中感到疲累和飢餓的人,我們切莫忘記這點!完美和純淨人的教會是一個容不下任何一個人的房間;敞開門戶、圍繞著基督歡慶的教會則是人人都能進入的寬大樓廳。」

「福音的另一個圖像是拿著水罐的人。耶穌囑咐被派往城裡的門徒們跟著他去,因為那個人會帶他們到預備慶祝逾越節晚餐的地方。」

教宗說:「這個無名者成了門徒們的向導,而他的水罐則是識別的標記,這讓人想到飢渴的人類,他們總是尋找能解渴和獲得新生的水泉。」

「我們每個人都手持一個水罐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衆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愛、喜樂,以及在更有人性的世界上度一種有所成就的生活。對這個渴望,俗世事物的水派不上用場,因為這是一種更為深切的渴望,唯有天主才能予以滿足。」

「因此,為慶祝感恩聖事就需要認出這種對天主的飢渴。即是説,必須感受到需要天主,意識到我們單靠自己無法做到,我們需要永恆生命的‘『食糧』和『飲料』來支持我們的行程。然而,渴望經常被撲滅,這是今天的悲劇,天主不再有吸引力,因為我們不再感受到我們深切的渴望。」

教宗强調:「對天主的飢渴“將我們帶到祭台前,若沒有這種飢渴,我們的慶典就成了乾枯的。即使是教會,不能只依靠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小團體來慶祝感恩聖事;我們必須往城裡去,接觸人群,學習識別和喚醒人們對天主的渴望和對福音的需求。」

「彌撒福音的第三個圖像是耶穌掰餅。」教宗表示:「這是個卓越的感恩聖事的舉動,和識別我們信仰的舉動,同時也是激動人心的舉動,因為直到那時都是將羔羊宰殺作為獻給天主的祭品,現在耶穌自己成了羔羊,為賜予我們生命而奉獻自己。上主不折損任何人,而是施與自己;上主不要求犧牲,卻犧牲自己;上主什麽也不索求,卻賜予一切。」

「我們也應邀為慶祝感恩聖事而活出這個『愛』,因為如果我們的心向弟兄關閉,我們就不能掰開主日的餅。如果我們不給予飢餓者食糧,我們就不能食用這餅。如果我們不分擔需要幫助者的痛苦,我們就不能分享這餅。在一切終結時,即使在我們隆重的感恩禮儀結束後,只有愛將存留下來。從現在起,我們只有接受轉變,為他人成為掰開的餅,我們的感恩聖事才能轉變世界。」

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結束時,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成為一個拿著水罐、喚起渴望和送去水的教會。」他說:「我們要在愛中敞開心門,成為寬敞和好客的樓廳,讓衆人都能進入與上主相遇。我們要在憐憫和關懷中分施我們的生命,讓世界透過我們看到天主聖愛的偉大。」

安省於6月11日重啟經濟第1階段,公開彌撒於本週末恢復

【鹽與光傳媒訊】2021年6月7日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宣布於6月11日(星期五)進入重啟經濟第1階段。多倫多總主教多默‧哥連士樞機表示,上週有機會與本地的一些信仰領袖一起會見福特省長、安省衛生部長和安省首席衛生官,討論過程深思熟慮,並富有成效。

在更新後的第1階段措施下, 6 月 11 日星期五(耶穌聖心節)開始,宗教場所內可容納人數為總數上限的15%,第2階段會增加至25%。他們感謝政府的進行這些修正。多倫多總主教要求所有堂區必須遵守新措施下的人數限制而開放教堂。此外,多倫多總教區也容許堂區在依照省府防疫措施下在戶外舉行禮儀,但只允許舉行主日彌撒(包括週六提前主日彌撒)。婚禮、葬禮、洗禮不能在戶外舉行。

詳情請參閱多倫多總教區網頁或聯絡您所屬堂區。

資料來源: 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