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聖座新聞室公布教宗方濟各接受亞美尼亞宗徒教會最高領袖卡雷金二世宗主教(Karekin II)和地方當局及亞美尼亞天主教會的邀請,將於今年6月24日至26日前往亞美尼亞訪問。 [Read more…]
教宗推文-2016年4月11日
1. 離婚再婚者是教會的一分子,而非受絕罰者。
The divorced who have entered a new union should be made to feel part of the Church. They are not excommunicated.
2. 懂得寬恕也感到被寬恕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種基本經驗。
To know how to forgive and feel forgiven is a basic experience in family life.
3. 忠貞常與耐心相伴。它的犧牲和喜悅隨著年歲增長而開花結果。
Fidelity has to do with patience. Its joys and sacrifices bear fruit as the years go by.
4. 子女是天主的奇妙恩典,是父母的喜悅。
Children are a wonderful gift from God and a joy for parents.
5. 家庭是我們學習傾聽和分享、容忍和尊重,以及互相幫助的首要場所。
The family is where we first learn to listen and share, to be patient and show respect, to help one another.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若不與窮人患難與共,就不是真正的行哀矜
4月9日(星期六),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向廣場上的4萬多名朝聖者談到信仰生活中的具體行動—行哀矜,勉勵他們與窮人患難與共,好使自己的哀矜之舉顯示出對求助者的真切關懷。
我們在行哀矜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也就是要尊重他,尤其要懷著至誠之心。我們不可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衡量那伸手求助之人的貧窮,以此作為什麼也不做的藉口;我們也不可把他人的貧窮當作自己在公眾面前自我推廣的手段,就像福音中的法利塞人那樣。
教宗首先指出:「行哀矜是一項與聖經同樣古老的義務。在舊約聖經的某些重要篇章中,天主要求子民特別關注窮人。例如:一無所有的人、有需要的人、外鄉人、做客的人,孤兒和寡婦。這些人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因為天主希望祂的子民看顧這些弟兄姐妹。」
教宗繼續說:「我們在行哀矜時,應該懷著內在的喜悅,因為那站在街頭注視我們的人不是一個有待跨越或視若無睹的障礙物。行哀矜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或必需馬上擺脫的煩惱。很多人為了不施捨而自我辯護道:『哎呀,這人怎麼能這樣?我給他錢,他倒去買酒,喝得爛醉如泥!』然而,他醉酒是因為並無其它路可走!而你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做了什麼呢?你難道是那個向你討一塊錢去買酒的可憐人的法官嗎?」
教宗引用《多俾亞傳》中的話說:「你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這樣天主也總不會轉面不顧你(4:7)。」教宗評論道:「這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它幫助我們了解行哀矜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問:『我有能力停下來面對面、目光相對地注視那向我求助的人嗎?』我們不能把行哀矜和匆匆丟下一塊錢混為一談。」
最後,教宗再次談到他曾講述過的施捨趣聞。一個乞丐敲響了一戶人家的門,屋裡正在就餐的三個孩子高興地要求媽媽給那人吃的,但是當媽媽要求他們把自己盤中一半食物讓給乞丐時,他們卻都退步。教宗強調:「真正的行哀矜要求有所犧牲,因為行哀矜意味著與窮人患難與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勸諭
教宗方濟各的《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於4月8日公諸於世。教宗在勸諭公布當天給全球主教親手寫了一封短信,祈願他們受託照管的所有家庭和所有人在納匝肋聖家的保護下,能從這道勸諭中獲得益處。
《愛的喜樂》勸諭結集了2014年和2015年兩屆以「家庭」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的成果,重申一男一女不可拆散的婚姻家庭的寶貴與美好,同時也以求實精神看待脆弱家庭,鼓勵牧人們秉持認真分辨的態度照顧家庭。勸諭分成9章,以慈悲與融和為兩條軸線逐一伸展。教會在教義與實踐上需要保持一致,但鑒於個別國家在文化、傳統及挑戰上的各種因素,因此教義的某些方面能夠以「不同方式」加以詮釋。
下載 Amoris Laetitia宗座勸諭 (中文)
下載 Amoris Laetitia宗座勸諭 (英語)
《愛的喜樂》大綱
第一章:聖言光照下的家庭
第一章以天主聖言為依據,闡述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男女婚姻的美好,家庭溝通、團結及恩愛的重要性。但家庭不是抽象概念,卻肩負著「匠人的責任」。此外,失業及許多移民和難民家庭的處境也是不可忽略的悲劇,他們遭拒絕,無能為力,每天過著辛勞和噩夢般的生活。
第二章:家庭的現實和挑戰
第二章例舉了今日家庭的諸多挑戰,例如:個人主義、時來暫去的文化、拒絕新生命的思維、住房緊張、色情氾濫、侵害未成年人。教宗也提到移民問題,基督徒遭受迫害,尤其是中東少數族群受到的嚴峻考驗。此外,在法律上將婚姻與同性結合等同看待會導致家庭瓦解的危險。教宗指出,任何不穩定或不傳遞生命的結合,都無法為社會未來提供保障。
同樣的,女性遭受暴行、女性的身體被當作工具使用、租借子宮的惡行、以及諸如社會性別論等令人不安的意識形態都在摧毀家庭。面對這一切,基督徒不可為追隨時尚或因自卑感而放棄婚姻價值。主教們必須遵循積極、款待的牧靈路缐提倡婚姻聖事,為家庭指出幸福道路,親近處境脆弱的人。
教宗也以「健康的自我批評」態度指出在基督徒婚姻上的不足之處,例如:經常只著眼於生育子女的義務或教義和生物倫理問題,讓人覺得婚姻似乎是一個負擔,一個抽象理想,而非使人得以成長和成就的行程。基督徒蒙召陶冶良知,而非取代良知。
第三章:家庭的聖召
第三章論述家庭聖召及不可剝奪的生命權。教宗指出,不可將婚姻的不可拆散性視為一個枷鎖,婚姻聖事絕非一件「事」,一個「空洞儀式」,一個「社會俗套」。婚姻是「使夫妻聖化和得救的一項恩典」。針對處在困境和受傷的家庭,教宗要求牧人們本著對真理的愛,認真分辨這些情況,因為在各種情況中,責任程度並非都是同等的。一方面,需要闡明教義觀點;另一方面,也應避免擅自判斷,不顧個別情況的複雜性及個別的人的痛苦。教宗重申人生命的重大價值和不可剝奪的出生權利,強調醫療人員有良心異議的道德義務,自然死亡的權利以及堅決抵拒死刑。
第四章:婚姻中的愛
第四章闡明婚姻之愛乃是友誼之愛。教宗稱婚姻中的友誼之愛建立在婚姻聖事上,總是尋求對方的益處,具有典型深厚友誼的互惠和溫柔。在這層意義上,友誼之愛被稱為愛德,因為它使我們睜開雙眼,看到人所具有的價值。婚姻中的夫妻之愛也同樣重要,它是絕妙的禮物,人與人交流的語言,注視另一個人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
第五章:碩果累累的愛
第五章論述結出碩果的愛,在家庭中生育子女和迎接生命。教宗在此重申胚胎在受孕時的價值,因為每個嬰兒始終在天主心中。因此,不應把子女當作一個附屬品或實現個人願望的解決方案,而應視他們為價值無比的人,尊重他們的尊嚴,承認他們擁有母親和父親的天生權利。
對於那些不能生育的夫妻,教宗鼓勵他們以不同方式表達父母之愛,例如領養子女。立法機構應提供有助於領養和代養子女的程序,但應始終考慮兒童的利益,以應有的法律打擊販賣兒童的行徑。
第六章:家庭的牧靈願景
第六章提出幾項牧靈願景,從旁陪伴夫妻的重要性。教宗重提世界主教會議的幾個主題,例如司鐸和家庭牧靈人員需要接受適當的培育,未婚夫妻的婚前準備行程需要受到引導,新婚夫妻婚後頭幾年的信仰生活需要得到陪伴。此外,離婚是今日家庭的一個悲劇,教會應以「接近和務實」態度予以陪伴,保護受傷家庭的子女,以免他們成為離婚父母的人質。
關於離婚和離婚再婚問題,《愛的喜樂》勸諭重申兩屆世界主教會議的觀點:需要分辨和關注離婚個案,尤其是遭受不義的一方。離婚未婚者領受聖體聖事應得到鼓勵,同時不使離婚再婚者感到受了絕罰,卻應以「極大的尊重」陪伴他們。在基督徒團體内照顧離婚再婚者並不表示削弱婚姻的不可拆散性,而是在表達愛德。
勸諭接著提及信仰不同婚姻的複雜情況,但只要尊重宗教自由,差異就能成為跨宗教交談的最佳場所。對於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教會應尊重他們的尊嚴,不予以歧視。與此同時,教宗也強調在同性結合與按照天主計劃的婚姻生活之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因此,教會在這方面遭受壓力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第七章:子女的妥善教育
第七章提出父母教育子女的「重大責任和首要權利」。勸諭提出5個要點:
1. 教育不等於控制,而是啟發子女有責任心的自由;
2. 教育在於教導「等待的能力」,在數碼發展迅速的當今世界中尤為重要;
3. 教育在於培養親子關係,避免子女患上「科技孤獨症」;
4. 性教育有其必要,但必須使之成為「愛的教育」,在適當時刻和適當方式下進行,同時也應教導「健康的節操」,不使人淪為純粹的物體;
5. 家庭應繼續成為傳遞信仰的場所,教導子女信仰的真和美。
第八章:陪伴脆弱處境者
第八章重提世界主教會議討論的一個核心主題:脆弱處境中的家庭。教宗表示,我們不應期待這道勸諭能給出一個適用於所有情況的一般性規範。牧人們該當推動男女忠貞的基督信仰聖事性婚姻,同時也應以慈悲之心接納和陪伴許多信友的脆弱處境,使他們融入教會團體。
教宗指出,使人人融入教會團體也包括離婚再婚者,幫助他們透過社會服務或祈禱聚會參與教會團體生活,使他們不感到自己遭絕罰。在此沒有單純的處方,只能鼓勵以負責的態度分辨個別案例,因為每種情況的責任程度均不相同。
教宗在勸諭的兩個注解中提到離婚再婚者的情況:
一、牧人通過分辨能夠認出「沒有嚴重過犯」的特殊情況,因此一項條文的效力不必與其它情況相同;
二、在某些情況下,教會為困難情況提供的幫助也可是聖事上的幫助,因為告解亭不應成為酷刑室,聖體聖事不是為獎勵完美的人,而是為滋養軟弱的人。
對離婚再婚者而言,進行良心省察是有益處的。他們可以通過辦告解與一位司鐸交談,好能對自己的處境有正確判斷。但重要的是保持謙遜、謹慎態度,熱愛教會,避免傳達錯誤訊息,使人誤以為教會持有雙重道德標準,或聖事似乎是用來交換恩惠的特權。
總之,福音的理想不可削弱,但需要憐憫脆弱的人,不判斷,不定罪,不排拒任何人,只以慈悲相待。教會不是海關,而是父親的家,每個人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這就是「愛德第一」的含義:宣講福音,卻不為天主慈悲設下條件,不以優越感判斷受傷的家庭。
第九章:婚姻與家庭的靈修
教宗在最後一章邀請信友們養成在家庭内祈禱的習慣,讓基督結合並光照處在受苦日子中的家庭生活,將他們的困苦轉化為「愛的奉獻」。家庭不是一個完美的現實或一勞永逸的配套,而是一個使每個人逐步增進愛的能力的行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相關文章:
《愛的喜樂》勸諭:賜予家庭的慈悲標記
4月8日,聖座新聞室召開記者會公布並介紹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世界主教會議秘書長巴爾迪塞里樞機(Lorenzo Baldisseri)、維也納總主教順伯恩樞機(Christoph Schönborn)、以及一對夫妻出席了記者會。
巴爾迪塞里樞機在發言中強調:「在慈悲禧年頒布《愛的喜樂》勸諭具有重大意義。這道勸諭以正面和獨到的目光看待夫妻恩愛和家庭的美好,為每個大洲的家庭,尤其是那些受傷和蒙受羞辱的家庭實在是一個喜訊。」
「《愛的喜樂》在標題上與《福音的喜樂》勸諭一脈相承:從福音的喜樂到家庭之愛的喜樂。世界主教會議談論家庭之愛,呈現家庭的美好,將愛視為家庭制度的根基,因為天主是三個位格的互愛,是三位一體的愛,而不是孤獨的愛。」
巴爾迪塞里樞機闡明:「《愛的喜樂》勸諭激勵我們加深研究婚姻和家庭福音,但我們無須期待這道勸諭會制定教會法典式的一般性新準則,使之適用於各種情況。這道勸諭為我們提供的是具體的牧靈方針,在連續性中獲得新價值和新動力。」
順伯恩樞機則談到教宗方濟各在《愛的喜樂》勸諭中的用詞和風格,樞機表示:「教宗的話溫暖人心,而融和又是勸諭的引導詞。藉著這份文件,超越了劃分正常與非正常的外在界線。此外,教宗提及所有情況,不分門別類,不分等級,因為耶穌的目光不排拒任何人。」
「任何人都不應感到被定罪,任何人都不該受到鄙視。在這接納的氣氛中,基督信仰的婚姻觀和家庭觀便成了一份邀請和鼓勵,一份愛的喜樂,不排拒任何人,實在沒有一個人被拒之門外。」
平信徒夫妻在發言中強調,《愛的喜樂》勸諭為了解家庭生活的意義指出了重要行程。在這行程中,我們要不知疲倦地向前展望,看到遠景,不停地夢想,學會體味及欣賞所走的每一步,不畏懼變化,即使意識到我們的不完美,還需要不斷成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聖座新聞室英語媒體專員—羅思家神父—論宗座勸諭「愛的喜樂」
「我以宗座專員身份為2014年和2015年的主教會議工作,此宗座勸諭是一個非常全面及準確地帶出在主教會議中所探討的內容。勸諭有引人注目的廣度和細節。 “Amoris Laetitia” 「愛的喜樂」是一個豐富、大膽、勇敢的牧函,它反映了教宗方濟各為教會定下的非常積極和令人鼓舞的方向。牢牢紮根於天主教的傳統,這一重大的訓導文件為教會和世界,提供了許多對家庭生活的美麗的具體提醒,儘管要面對在生活上的挑戰。此宗座勸諭的讀者會因它的生動性,具體性和個人性中而感到驚喜。我們有一位帶著牧者的心走進日常現實家庭生活的教宗。」
教宗方濟各強調:「不是所有在教義、道德或牧民問題的討論需要從訓導中予以解決。」事實上,對於一些問題,「每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尋求更適合於它的文化傳統和當地的需求的解決方法。對於『不同的文化及每一個普遍的原則……如果它要受到尊重和應用,必須適宜地使它在不妥協教義下迎合本地文化』(愛的喜樂,13)」。
在勸諭的最後一段,教宗申明: 「沒有一個家庭會從美善的天國中被推倒; 家庭需要在有愛的能力下不斷地成長……我們所有人被召叫去繼續邁向比自己和家人更偉大的事,和每個家庭一定會感到這恆常的鼓勵。讓我們把這個旅程作為家庭的旅程、讓我們繼續同行。」這勸諭是積極的、抱懷希望的、實際的、有鼓舞性和啟發性的牧函。這真是一件在慈悲禧年中給我們的偉大的禮物。」
羅思家神父 (巴西略會)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行政總監
聖座新聞室英語媒體專員
下載 Amoris Laetitia宗座勸諭 (英語)
譯自:鹽與光天主教電視中文節目部
聖地將有700名青年參加波蘭克拉科夫世青節
聖地將有700名青年參加今年7月底在克拉科夫舉行的普世青年節。這個人數遠超過2013年聖地青年參加里約熱內盧世青節的30人。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府4月6日在公告中指出,本屆世青節的聖地代表團中有百餘名約旦青年,2百名巴勒斯坦青年,天主教希臘禮和馬龍尼禮信徒,猶太裔天主教徒,5名加沙地帶青年,以及許多來自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和塞浦路斯的新慕道團成員。
本屆世青節聖地代表團的全體成員將一起從特拉維夫機場出發,以色列當局已核發了特殊許可證。這些聖地青年這幾週正熱火朝天地在後勤和心靈層面為世青節作準備,包括編撰將在波蘭使用的歌本。這個代表團將在世青節活動前一週抵達波蘭,在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區展開「傳教週」活動,以響應教宗方濟各的呼籲。教宗曾說:「教會應當重新發現傳教使命的意義。上主在復活節當天託付給教會這項使命,也就是成為天父慈悲的標記和工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日常的聖人和今日殉道者推動教會前進
4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日常的聖人和今日殉道者在聖神的幫助下推動教會前進,以言行一致的生活態度勇敢地做復活耶穌的見證人。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談到伯多祿宗徒的勇敢。伯多祿治癒殘障病人後,勇敢地在公議會首領面前宣報耶穌的復活。這些首領大發雷霆,想要置他於死地。伯多祿雖被禁止以耶穌的名字施教,但他仍繼續宣講福音,他認為「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5:29)教宗評論道:「在這位勇敢的伯多祿身上,絲毫看不到在聖週四夜晚的那個膽小鬼伯多祿的影子。那時的伯多祿充滿恐懼、三次否認主耶穌,此刻的伯多祿卻勇敢而堅定地為主作證。」
教宗指出:「基督徒的見證之路與耶穌所走的路一樣,都必須付出生命。換句話說,基督徒在切實的見證中總得面臨生命的危險。生活作風與我們的所見所聞保持一致,就是見證的第一步。然而,基督徒的見證還有另一層含義,它不僅僅是我們的見證而已。基督徒的見證始終是兩種見證:『我們和聖神都是這些事實的見證人』。若沒有聖神,就不存在基督徒的見證;因為基督徒的見證和基督徒的生命是一項恩寵,是上主藉著聖神賜予我們的恩寵。」
教宗強調:「若沒有聖神,我們就無法做見證人。見證人就是那些言談舉止與自己所領受的聖神保持一致的人。」
教宗說:「這是我們今日許許多多殉道者的見證,他們被趕出自己的家園,流離失所,遭受剝削和迫害;但他們擁有那至死宣認耶穌的勇氣。這也是那些嚴肅對待生活的基督徒的見證,他們認為:『我不能這樣做,不能傷害其他人;我不能欺詐;我不能陷入半途而廢的生活,而應該作出自己的見證。』作見證指的是:憑藉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聖神,宣講自己在信德中的所見所聞,即宣講復活的耶穌。」
在歷史的艱困時期,人們會說:「祖國需要英雄人物。這是真的,也是對的。那麼今日教會需要什麼呢?需要見證人,需要殉道者。」
教宗說:「今日教會需要見證人,即聖人,日常的聖人,生活平凡卻言行一致的聖人;也需要堅持到底、直至殉道的見證人。這些人是教會的鮮活血液;這些人是推動教會前進的人,是見證人。他們證實耶穌復活了,耶穌活著,他們憑藉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聖神,以言行一致的生活態度為耶穌作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方濟各將於4月16日前往希臘萊斯沃斯島探訪難民
教宗方濟各接受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Bartolomeo I)和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Paulopoulos)的邀請,將於4月16日星期六前往萊斯沃斯(Lesbos)訪問。聖座新聞室4月7日公布了上述消息,同時表示教宗將與巴爾多祿茂一世宗主教和雅典及全希臘東正教總主教希羅尼穆斯二世(Hieronimus II)一起在萊斯沃斯探訪難民。
聖座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向本台談到教宗這次訪問說:「我們知道,教宗素來都非常留意今日世界的重大緊急情況,尤其是有人在受苦,需要我們關懷和幫助的情況。教宗上任之初便去了蘭佩杜薩(Lampedusa)島,在非洲和意大利交匯的地中海邊界表達他的關懷。現在,愛琴海上的危急情況這麽嚴重,教宗自然渴望以實際行動表達他關心並願分擔難民的憂苦。」
隆巴爾迪神父接著說:「從基督信仰教會的視角看,萊斯沃斯島主要是東正教會管轄的地區。因此,教宗將與東正教有關當局,即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和雅典總主教一起探望難民,以大公行動表達基督信仰教會對難民、移民重大問題的關懷與接近。」
此外,教宗的探訪行動旨在激勵每個人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隆巴爾迪神父解釋道:「教宗的行動不是政治性的,卻具有人性、道義和宗教性質的重大意義。教宗藉此提醒每個人應按照自己的職責、社會狀況及人際關係負起責任。因此,在今日世界人員流動的重大問題上,教宗的舉動也是在邀請政界人士行動起來,尋求更有人性、尊重及同情這些受苦人的解決方案。」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為眾人開啟了慈悲時期
4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4萬人參加。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開始講解福音中的慈悲,強調每一個人雖有自己的為難,但基督的愛與寬恕永不枯竭。
教宗從福音中耶穌在世的5個重要行動談天主慈悲:「耶穌會晤人群、宣講福音、治癒病患、走近弱小、寬恕罪人。耶穌本來可以像君王那樣來到世上審判眾人,甚至可以從十字架上走下來,滿足一些人的要求。但祂沒有這樣做,卻與貧苦人為伍,奉獻自己,為人類開啟了慈悲時期。」
「耶穌沒有在殿宇的輝煌中來到世界上,祂不是大可這樣做嗎?祂沒有吹鼓奏樂宣告自己的到來,但祂有能力這樣做!祂也沒有以法官的姿態來到,但祂能夠做到!相反地,耶穌在納匝肋度過了30年的隱居生活後,來到約旦河,與祂的許多子民在一起,與罪人為伍。他不覺得難為情:祂與眾人,與罪人一起在那裡受洗。」
教宗表示,基督一開始祂的使命,就彰顯出祂是承受人類處境的默西亞,同情憐憫人類。祂受洗後所行的一切都是在實現祂的初始計劃,將天主的救贖之愛帶給眾人。這是純淨、不求回報,無與倫比的愛。
「耶穌沒有帶來仇恨,沒有帶來敵意:祂為我們帶來了愛!這是一種崇高的愛,一顆為眾人,為我們所有人敞開的心!這是救贖之愛!耶穌走近弱小者,告訴他們天主的慈悲乃是寬恕、喜樂及新生命。耶穌,天父所派遣的聖子,真實地開啟了全人類蒙受慈悲的時期!」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慈悲在哥耳哥達的苦難到達巔峰,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話永遠改變了人的處境:『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路23:34)耶穌在十字架上將世界的罪呈獻於天父的慈悲:這是眾人的罪,是我的罪,你的罪,你們的罪。祂在那裡,在十字架上呈獻了世人的罪。藉著這個舉動,我們的一切罪都被消除。任何事物及任何人都沒有被擋在耶穌祭獻祈禱的門外。」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勤領修和聖事,懺悔並全心信賴天主,避免陷入自以為是,不接受天主寬恕的誘惑。
「我們每個人都該問自己:『沒錯,那是個罪人。可是我呢?』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都得到了寬恕:我們人人都有機會蒙受寬恕,天主的慈悲。我們不必害怕自己的為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為難。基督十字架上愛的大能所向無敵,永不枯竭。天主慈悲能消除我們的困窘。」
當天是第三屆促進發展與和平國際體育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向在場人士談到聯合國的這項創舉說:「體育是一種拉近各民族距離的普世性語言,它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及超越衝突。因此,我鼓勵把體育運動當作訓練美德的場所,以增進個人與團體的全面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