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與光CEO的話:點燃燭光,分享希望!

親愛的觀眾,

我們已進入將臨期,我很高興在這時刻與您分享陪伴著我們的「望德」,並很興奮地為您提供一個將「希望」傳播給他人的機會。

儘管當今對「希望」的定義是「對某件事發生的期望和渴望的感覺」,但基督徒對該詞的理解卻大不相同。對於所有相信慈愛的上主而派遣了衪的獨生子來拯救我們的人來說,望德和信德是相同的。 因此,作為基督徒,我們要有信心,儘管有時處於黑暗和充滿挑戰的時期,但我們有一位天主看顧,並會帶領我們進入更光明、更和平的將來。

此刻,我們可以從聖經中得到安慰:

「我們也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希伯來人書 10:23

在今年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並且許多天父的兒女都感到孤立的時候,我敢肯定,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有些人正在為持守自己的希望而有所掙扎。

我很興奮地邀請您在這將臨期,透過《鹽與光傳媒》(Salt + Light Media) 的特別宣傳活動,來參與一個分享上主的希望、愛情、喜樂、平安的機遇。

本週, 我誠邀您與《鹽與光傳媒》一起在這個慶節裡,為紀念朋友或家人去點燃將臨期的燭光,藉此來與眾人分享 「希望」。

《鹽與光傳媒》很有福地能夠每年與我們在教會內的兄弟姐妹一起創作和分享充滿「希望」的故事。來自社區各界的經濟支持使我們能夠繼續開展這項工作,我們一直感謝您的支持。請您在今天就 捐款 去點燃 「希望的燭光」 。 您的支持將使我們能夠進一步實踐使命,並將上主的希望之光帶進最需要的人的心中。

此活動將以一段精心製作的視頻結束,該影片會顯示出收到您這份「希望」的禮物的受惠者名稱。您將可以在12月20日通過《鹽與光傳媒》的 YouTube 頻道收看該視頻。當我們很多人在這將臨期中無法相聚時,我們希望這個行動將有助各團體集合起來一起讚頌和慶祝。

感謝您慷慨的承諾、支持和祈禱;這都使我們振作起來,並激勵我們繼續推動我們的使命向前邁進。

主內的弟兄,
Fr. Alan Fogarty 霍格提神父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行政總監 敬上

 

澤納里樞機:在敘利亞,希望奄奄一息

Photo by Talha Nair on Unsplash

敘利亞衝突爆發至今已有10年之久,導致超過50萬人死亡,約1200萬人流離失所,成為國內流民或國際難民。這數字仍在攀升,而且在新冠疫情的惡夢、赤貧與飢荒的災難之下,民眾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駐敘利亞宗座大使澤納里樞機近日返回梵蒂岡晉見教宗方濟各,並將把教宗的關懷帶給阿拉伯世界裡飽受煎熬的百姓。澤納里樞機在這個機會上,藉著梵蒂岡新聞網籲請世人切莫忘記敘利亞人民的苦難。

澤納里樞機首先指出:「敘利亞許多民眾心中的希望已然奄奄一息。很多人經歷了10年的戰爭後,不再期盼經濟的復甦和重建,失去希望。這情況很糟糕:失去希望等同於失去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務必努力讓這些可憐人恢復信心與希望。」

教宗今年初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時,提到敘利亞的處境不再受人矚目。澤納里樞機證實了這點,並解釋說:「所有曠日廢時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會遭到遺忘,人們聽到相關消息時,不再投以關注。因此,我們正處於關鍵至極的階段。再者,中東局勢變得錯綜複雜,所以大家越來越少談論敘利亞,但是敘利亞確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宗座大使進一步講述敘利亞的現況,說:「所幸,將近一年半以來,敘利亞除了西北部地區以外,大部分地方不再砲聲隆隆。而西北部地區自今年3月初起,進入了停火階段,但這停火還很脆弱。然而,如果說以前有這些砲彈,那麼現在就有貧窮炸彈:聯合國的數據顯示,貧窮炸彈正在襲擊超過80%的人口。飢餓、兒童營養不良和其它疾病的影響,舉目可見。」

此時此刻,敘利亞需要再次出發,重新建設並復甦經濟。澤納里樞機指出:「有人說,這需要數十億美元的經費:甚至有人說,需要大約4千億美元。而有能力提供這些援助的人,提出了條件,希望也能看到特定的改革方向、民主改革,可是這還無法獲得證實。因此,情況陷入僵局。」為此,宗座大使呼籲:「有關各方釋放善意,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打破僵局。這尤其需要從人道救援方面開始做起。」

此外,澤納里樞機也向所有為敘利亞雪中送炭的人表達由衷感謝。這些善心人士通過人道救援項目、教會推動的計劃,向敘利亞施以援手。樞機說:「我在這些一萬歐元、十萬歐元的善款中,特別看見了這些人的好心和善意:我著實深受感動。」宗座大使在這一切援助上看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並將他們的善舉形容成「水龍頭」。這些水龍頭雖然數量眾多,但還需要「大型水道」,也就是「來自國際社會,尤其是特定國家的援助」。澤納里樞機指出,「對敘利亞的制裁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

面對如此局勢,教會始終與許多善心人士攜手站在第一線,濟貧扶弱、建設醫院,一視同仁地提供援助,不分宗教信仰或背景。澤納里樞機表示:「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會等所有教會,現在都竭盡所能投入人道救援工作,以緩解這些磨難。聖座沒有軍事利益、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策略:教會、聖座和教宗站在人民、站在受苦百姓這一邊。我們渴望替沒有聲音的人發聲,其中一項舉措是面向貧苦病患的教會醫院。我們不僅醫治患者的身體,也縫合社會的裂痕,因為這些服務也向其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開放。穆斯林在人口中佔多數,或許他們的孩子或家人在我們天主教醫院治病,因此格外心存感激,基督徒與穆斯林的關係從而得以加強。如此一來,我們能收獲兩種成果:治療身體和改善社會關係。這是我們的目標。」

關於澤納里樞機與教宗方濟各這次的談話,樞機表示,他在講述當地的處境時,教宗拿了紙筆作紀錄,以便於推展這些人道救援項目。這一點令澤納里樞機大為感動。這位宗座大使最後表明:「我將把教宗方濟各、教會和眾多基督徒的團結關懷帶回敘利亞,努力重振奄奄一息的希望。我們必須嘗試點燃些許希望,至少帶去團結關懷,也藉著援助物資告訴民眾:『你們並非孤立無援』、『我們試圖協助你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從疫情中學會感恩-新冠疫情之反思

圖片:St.Agnes Kouying Tsao Catholic Church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來勢洶洶,目前尚無疫苗及特效藥可以醫治,確診病例每天不斷節節攀升,導致人心惶惶。這次的疫情把我們帶入不知所措的環境。正常的生活秩序不再繼續。我們再也不能與親人和朋友正常的相聚,即使有機會見面也要保持彼此間的距離以防萬一。然而我們要感謝科技的進步,讓我們還可以在視頻上見面問候。如今出門要帶口罩,上超市要排隊甚至要量體溫,回家後還得全身「消毒」,帶來的麻煩不一而足。每次出門都得三思而行而且總是提心吊膽,如履薄冰,害怕感染病毒。除了擔心自己同時也憂慮親人的健康,尤其在遠方無法見面的親人,更是令人牽腸掛肚,給生活帶來不少壓力。

也許對有些人來説,最煩惱的莫過於不能每天隨心所欲上餐館「飲茶」了,食物只可以外帶,無法與家人朋友一起堂食,談天説地,難免失落。商家們有苦難言,生意無門,店租及員工薪金沒有着落,再下去恐無法支撐而面臨關門厄運。有些人失去工作,生活捉襟見肘苦不堪言。有工作的也只能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若家中有小孩因學校暫時停課,父母要兼顧工作和看顧孩子及關心他們的網上作業,勞累辛苦自然不在話下。教堂關閉無法參與彌撒,領不到基督聖體,無法和其他主内的兄弟姐妹見面,這種始料不及的事竟然發生了,令人手足無措,内心的無奈及遺憾,不是網上彌撒可以彌補的。

然而在這艱難的時刻,看似彷徨無助,其實也帶給我們一些新的體驗及反思。目前我們都要Stay at home時間顯然充裕許多。平時大家各自忙碌無法一起用餐,現在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餐桌上與家人相聚及做深入的交流。過去少聯絡的親人及朋友,可藉此機會透過電話或者綫上視頻多點彼此關心慰問。面對這新的處境也允許我們有更多機會與時間細心閲讀聖經及默想聖言、祈禱、靜默聆聽内心的聲音、閲讀聖書及瀏覽網上一些有關信仰的福音信息,以提升及堅固我們的的信仰,增進與主耶穌的關係。如果我們好好去思考與反省,這疫情教導我們許多平時忽略或不關心的事情,例如:要多關注衛生及健康,多陪伴及關心家人,多一點感恩不要把任何人對我們的好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學習冷靜思考及做好準備面對突發事件,學會懂得自我調整適應環境,經歷了無法實體參加彌撒及領聖體,促使我們培養及發展出對彌撒及聖事一種新的愛慕、體驗、珍惜、渴望及欣賞。也許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經歷這樣的當頭棒喝和嚴峻的考驗,才會醒悟及體會到什麽才是重要的。

每天不論報紙、電視及網絡呈現在眼前的幾乎是負面的消息及不幸的事件,也看到很多埋怨、惡評、仇恨的話語及一些帶有侮辱性不負責任的評論。這是令人難過的。這一切的確使人感覺前途陰暗,意志消沉!身為基督徒,我們要發出正能量,而不是隨大流人云亦云,散發負面的信息。在這困難的時期,我們要互相依靠,彼此代禱,緊密團結一起。為感染病毒的人及他們的家人祈禱,為醫務人員祈禱。我們要固守信、望、愛,因爲只要我們信靠天主,一切都會過去。有一位教友給我發了一篇非常有意義的文章:「一切,都會過去的!」

「一切,都會過去的!」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讓高興的人聽了難過,難過的人聽了高興。他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裡,他夢見智者對他說了一句話,正是自己想找的。這句史上最神奇的話就是:這一切都會過去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沒一件東西可以永恆不變。當失敗、痛苦時,要告訴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當成功、得意時,也要知道:一切,都會過去!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話,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當有權有威時,它會告誡你,不可高高在上,不可頤指氣使,不可飛揚跋扈;當春風得意時,它會提醒你,不該自滿自大,不該過於陶醉,不該得意忘形;當遭受挫折和痛苦時,它會激勵你,沒必要垂頭喪氣,沒必要心灰意冷,沒必要悲觀失望。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又都將開始!往後餘生,告訴自己,得也開心,失也淡定。」

這幾天我在整理過去多年在堂訊寫的「靈修片語」時,見到2001年3月6日我在堂訊寫過的文章,題爲:「信德的考驗」。文章提到:我們平安無事,事業成功,家庭幸福時,當然會感謝讚美天主,而且也比較容易做到。但災難來臨時,我們能夠接受嗎?對天主的信德能保持嗎?聖經中的約伯說了一句很有信德的話:「難道我們只由天主那裡接受恩惠,而不接受災禍嗎?」(約2:10)是的,不是說我愛天主,遵守誡命我就永遠受到祝福,平安無事。每一個人都會受到考驗。在考驗中才看出信德。

真正的信德是相信天主永遠與我們在一起,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看不見希望的當兒,仍然相信祂不會遺棄我們。就是全天下的人都離開了我,天主永遠在我身旁。唯有如此對主堅定的信德,我們才能走過風雨,風雨過後必見彩虹。天主沒有保證我們的旅程平靜無事,祂只應許我們安全到達目的地。記得,在生命的暴風雨中,耶穌與我們一同在船上,同舟共濟,祂會為我們叱責風暴,平息風浪。天主不會給我們超過我們能力所能負擔的。當然我們要與天主配合,不能只把責任丟給天主,我們應承擔我們應有的責任。例如在這疫情時期,我們要多注意自我的衛生,要聽從政府的指示留在家中,遵守社交距離的措施等。每個人若能安分守己,多為別人着想,我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我們要對天主有信德,生活順遂我們感謝天主給予的眷顧,遭遇困苦挑戰我們感謝天主給予的磨練。正所謂得也開心,失也淡定。天主關了一扇門,祂會打開另一扇窗。我們也懇請天上的母親瑪利亞為我們祈禱,保護我們免受病毒的侵害。

有位教友的小朋友說:「我們都不喜歡病毒,它出來太久了,叫它快點回家!」小朋友的話最真實也最直接,也說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祈願。就讓我們一起祈禱,祈求天主讓「它」早日回家!

願天主祝福大家平安,身心靈安康!

羅秀彪神父(主徒會會士)
天主教聖曹桂英堂主任司鐸
2020年4月27日

主徒會網頁

主徒會(Congregation of the Disciples of the Lord)的創立 首任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後陞為樞機)到中國之初洞悉中國為文化古國,若不在思想上先讓人心服,便無法發揮福傳功能,而當時教會在中國雖有三百年歷史,卻都由傳教士主持,因此無法落地生根。剛公有鑑於此,便於 1927 年 1 月 4 日向傳信部(現為萬民福音部)申請創立第一個中國神職傳教修會 — 主徒會,旋即獲准,並開始招收會士。此後,以中華文化向海內外的中華兒女傳播福音就成了主徒會的神恩。

歡迎您來認識主徒會
主徒會-多倫多團體聯絡人:羅秀彪神父 Fr.Thomas Loh
電郵:[email protected]

相關視頻:
天主之僕-剛恆毅

談說天地:主徒會在北美福傳的福傳路

教宗:希望是具體的,是為與耶穌相遇而生活

常年期第二十九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2:12-22

弟兄們:你們應記得那時你們沒有默西亞,與以色列社團隔絕,對恩許的盟約是局外人,在這世界上沒有希望,沒有天主。但是現今在基督耶穌內,你們從前遠離天主的人,藉著基督的血,成為親近的了。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他以自己的肉身,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並廢除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為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他以十字架誅滅了仇恨,也以十字架使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所以他來,向你們遠離的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也向那親近的人傳布了和平,因為藉著他,我們雙方在一個聖神內,才得以進到父面前。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靠著他,整個建築物結構緊湊,逐漸擴大,在主內成為一座聖殿;並且靠著他,你們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

福音(主人到來時,發現醒寤著的人,是有福的。)
恭讀聖路加福音 12:35-38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把腰束起,把燈點著,如同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筵回來,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親自前來伺候他們。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僕人才是有福的!」

2018年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用孕婦喜樂地等待著與即將出生的孩子相遇,每天撫摸自己的肚子來愛撫孩子這一圖像來解釋什麼是希望。事實上,希望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活出與耶穌的具體相遇。教宗強調,懂得為生活中每一次與上主的小相遇而感到欣喜是明智的態度。

公民身份和遺產

教宗引用當天禮儀所傳達的兩個關鍵訊息「公民身份」和「繼承」,展開他的彌撒講道:「事實上,選自《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書》的第一篇讀經(厄2:12-22)所談及的正是『公民身份』。這是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即讓我們成為公民,給予我們一個身份,一張身份證。天主藉著耶穌廢除法律,為與我們修和,消除敵意;這樣我們就可以因著同一個聖神,在天父面前,彼此互相介紹自己。在耶穌內,你們要做聖人的同胞,我們的身份源於我們因上主而獲得痊癒,並組成了一個有聖神臨在的團體。因此,天主使我們走向遺產,有了這種安全感,即彼此是同胞以及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安全感。遺產是我們在旅途中尋求並終將獲得的東西。但我們必須每天都尋找它,而推動我們走向這遺產的正是希望—也許是最渺小卻最難以理解的美德。」

如果你擁有希望,你將永遠不會失望

「信德、望德和愛德是一份恩典。信德很容易理解,愛德也一樣。但望德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教宗指出:「是的,我們期盼著天堂、看到諸聖人、得到永恆的幸福。但對你而言什麼是天堂?」

教宗說:「生活在希望中意味著行走,是的,走向一種賞報,走向那我們尚未獲得卻將在那裡獲得的幸福。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美德。這也是一種永不令人失望的美德:如果擁有希望,你就永遠不會失望。希望,以及我們期望獲得的遺產,不是一種想法,不在於身處美景如畫的勝地,而是一次相遇。耶穌總在強調希望的這一部分,也就是對相遇的期待。」

孕婦期待著與自己的孩子相會

當天的福音(路12:35-38)記述了與婚宴歸來的主人相遇。教宗以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來解釋與上主相遇的望德:「當我想到希望時,我的腦海裡出現孕婦的畫面:等待孩子誕生的孕婦圖像。她去看醫生,做超聲波檢查。非常開心!每天觸摸自己肚子來撫摸小寶寶,這是對孩子的期待,等待著孩子誕生。這個圖像可以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希望,什麼是為那相遇而生活。」

最後,教宗總結道:「希望是具體的,發生在每一天,因為它是一次相遇。每一次我們在聖體聖事中、祈禱中、聆聽福音時,幫助窮人時,過團體生活時,以及每一次我們向那最終的相遇邁出一步時,都能與耶穌相遇。能夠為生活中每一次與耶穌的小相遇而感到欣喜,並為那最終的相遇做準備,是明智的態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死亡來臨時,耶穌將牽起我們的手

恭讀若望福音

耶穌對拉匝祿的姊姊瑪爾大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耶穌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她回答說:「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2017年10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闡明希望與死亡的關係,強調在基督内安息的人是有福的。

教宗指出,死亡對相信的人是一扇完全敞開的門,對懷疑的人則只是一線從孔眼中透出的微光。當與耶穌相遇的光照耀我們時,死亡將是我們所有的人一份恩寵。

教宗對信友們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自己的死亡,想像那個時刻將會是怎樣的。那時,耶穌將拿起我們的手,對我們說:『來吧,跟我來,我命你起來。』那時將不再是希望,而是現實,生命的現實。你們要好好思索:耶穌將來到我們每個人跟前,以祂的體貼、溫良和愛牽起我們的手。每個人要在心中重複耶穌的話:『我命你起來,到我這裡來。你要起來,你要復活!』」

「然而,當死亡降臨時,我們卻毫無準備,也找不出一個恰當的『字眼』來描述死亡的奧秘。我們可以說人生來就得與亡者的祭禮打交道,與那個不解之謎打交道。我們先前的一些文明則有勇氣面對死亡,這個年長者向後來世代講述的事件正如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迫使人為某種絕對的事物而生活。」

教宗接著指出:「死亡揭露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發現我們的傲慢、憤怒和仇恨全都是虛無,純粹的虛無。我們悔恨地察覺自己沒能充分地去愛,也沒能去尋求要緊的事物。相反地,我們也會看到我們播撒的真正好事物:我們付出犧牲的愛,這愛正在牽著我們的手。耶穌照亮了我們死亡的奧秘,祂在拉匝祿的墓前心神感傷,為這個朋友哭泣。祂又祈求生命的泉源天父,然後命拉匝祿走出墳墓(若11:23-27)。」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從耶穌這種反對人類死亡的態度而獲得的:如果說死亡臨在於受造界内,但它卻是一種損害天主愛的計劃的傷痛,救主耶穌願意治癒它。《福音》記述一個名叫雅依洛的父親,他的女兒患了重病。他於是憑著信德請求耶穌救自己女兒的生命。耶穌聽見這個父親的女兒已經死了的消息後,就對他說:『不要怕,只管信』(谷5:35-36)。」

教宗反省說:「沒有比一個父親或一個母親為自己患病的孩子求情更感人的事了。耶穌知道那個父親會作出憤怒和絕望的反應,因為自己的孩子死了。耶穌就叮囑他守護那在他心中點燃的小火苗,即信德,並對他說:『不要怕,只管信。不要怕,只管繼續保持那點燃的火焰。』耶穌來到了他的家,把他的女兒從死亡中喚醒,又把她交還給她的親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信德的山坡和害怕的峭壁之間投注。耶穌說『我不是死亡,我是復活和生命,你信麽?你相信這話麽?』 我們眾人在死亡的奧秘前面都是弱小和無自衛能力者。若我們在那個時刻守住心中的信德火焰,死亡將會是一項恩寵!耶穌將牽起我們的手,如同拿起雅依洛的女兒的手那樣,再一次重複說:『女孩,我命你起來。』祂也將對我們每個人說:『我命你再次站起來,我命你復活。』」

在公開接見結束前,教宗對上週六發生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血腥攻擊事件表達「哀痛」和「譴責」。這起事件導致該國嚴重受挫,據估計已有超過300人喪生,其中還包括孩童。對此,教宗向全球表示:「這個恐怖襲擊行為該受到最嚴厲的譴責,因為它打擊一個本已困苦不堪的人民。我為所有的傷者和亡者,為他們的家屬以及所有索馬里人民祈禱。我懇求暴力分子的悔改,並對所有不辭艱辛在那受苦地區致力推動和平的人給予鼓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時常醒窹,隨時準備與基督相遇

恭讀路加福音

「要把你們的腰束起,把燈點著;應當如同那些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宴回來的人,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人才是有福的。你們也應當準備,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

2017年10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朝聖信友參加了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希望的主題,強調基督徒要警醒等待與復活的基督相遇。

教宗解釋說:「警醒這個主題是《新約》的一條導缐。《福音》告誡我們要時常準備與基督相遇,如同僕人時常醒窹,等待他們的主人回來那樣。在基督徒的信德中,沒有比這個與上主的約會更加確定的事了,那就是在上主來臨時,我們必能與祂相會。因此,基督徒總不可鬆懈怠慢,卻應隨時準備接受救恩,熱切期待這相遇。」

教宗問道:「你們是否想過,當耶穌來臨時,我們與祂的相遇將是怎樣的呢?那將是一個擁抱,一種異常的喜樂,極大的喜樂!」

教宗接著指出:「做基督徒不是為了自尋煩惱,而是要有耐心,知道即使在某些千篇一律的日子裡也會隱藏著一份恩寵的奧跡。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徒勞的,沒有任何一個基督徒的境遇是完全缺乏愛的。沒有任何一個黑夜能如此漫長,以致忘卻黎明的喜樂。黑夜越是深遂,它就越接近黎明。若我們與耶穌結合,艱困時期的寒冷就不能使我們凍僵;即使整個世界與希望作對,揚言未來只會帶來黒雲,基督徒卻仍然曉得,在那個未來中會有基督的再次來臨。」

教宗說:「慈悲的耶穌臨在於人類歷史的終點,這思想足以讓我們秉持信心,而不去詛咒生活,因為一切都將獲得救贖。我們將會受苦,會有煩惱和憤慨的時候,但對基督的甜美和強烈記憶必不使我們陷於誘惑,把這生命視為挫敗。我們認識了基督後,就不能不懷著信心和希望來審視我們的歷史。因此,我們不可自我封閉,不可對過去懷有傷感,認為那是黃金時代,卻總要向前看,明認這未來不只是我們手中的事業,它更是天主聖意的恆定安排。一切暗淡的事物總有一天將要成為光明。」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絕不否認自己,天主絕不令人失望。『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因此,我們不可悲觀地任憑事件發展,好像歷史是一列失控的火車那樣。認命不是基督徒的德性。在我們認為不可抗拒的一種命運面前聳肩或低頭,也不是基督徒的作為。附和的人不是一個和平的締造者,而是一個懶惰的人,一個願意舒適安逸的人。基督徒是冒著風險締造和平的人,為了能帶來善,耶穌恩賜我們善而勇於冒險。」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提到10月13日是國際減災日,呼籲眾人促進一種減少自然災害風險的文化。

教宗說:「我再次衷心地呼籲大家,透過更加謹慎的維護和照顧環境來守護受造界。因此,我也鼓勵各機構和負有公共和社會責任的人進一步推動積極文化,旨在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願研究和保護共同家園的具體行動能逐漸減少最脆弱群體面臨的危險。」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是希望的使徒

恭讀路加福音

他們正談論這些事的時候,耶穌立在他們中間,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眾人害怕起來,想是見了鬼神。耶穌向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恐懼﹖為什麼心裏起了疑惑﹖你們看看我的手, 我的腳,分明是我自己。你們摸摸我,應該知道: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如同你們看我,卻是有的。」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伸給他們看。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耶穌向他們說:「你們這裏有什麼吃的沒有﹖」

2017年10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勉勵信友們:「我們不是預言災難的人,耶穌願意我們透過自己的愛來傳播希望。」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特別論及今日希望的使者。當天是聖方濟各·亞西西瞻禮,教宗稱這位聖人和中東受迫害的基督徒同是希望的偉大見證者。

教宗解釋説:「基督徒宣講的實質不是災難,而是為了愛而死的耶穌,也就是天主在復活主日清晨使之復活的那一位。這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倘若《福音》停留在耶穌的墳墓前,它就只是一部激勵人和安慰人的書籍,但它不會是一個希望的宣講。相反地,耶穌死而復活了。耶穌不僅自己復活,也願意與每個人分享祂的復活。耶穌的復活因此改變了我們。」

「做耶穌復活的宣講者不僅要透過言語,也要透過事實,憑藉生活見證!耶穌不希望門徒們只知道重復那些死記硬背的公式,而應作見證,以他們接納、微笑和愛的方式傳播希望。他們尤其要懂得愛,因為耶穌復活的力量使得基督徒在失去愛的理由時,仍然能夠愛。」

教宗指出:「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一種更多的東西,我們無法簡單地將它解釋為精神力量或一種樂觀主義。我們的希望不單是一種樂觀主義!我們是頭頂上多出一片藍天的人。因此,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的任務就是要敞開救恩的空間,有如再生的細胞,能夠使看似永遠喪失的生命恢復活力。即使在天空陰雲密布的時候,他們仍懂得談論太陽。可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滿腹牢騷或怒目橫眉,卻因著復活的力量相信沒有惡是無限的,沒有黑夜是無止境的,沒有人始終是錯的,沒有仇恨是愛所不能克勝的。」

有時,耶穌的門徒也會因著這希望而付出寶貴的代價。

教宗提到許多受到迫害的基督徒:「那些見證希望,甚至因這見證獻出生命的中東的弟兄姐妹們。他們是真正的基督徒!他們把藍天帶入心中,注視遠方,更遠的地方。」

最後,教宗總結道:「各個時代的殉道者都告訴我們,不義並不是生命的定局。誰若知道為什麽活著,他在災難時期就比別人更有耐力。基督徒不是輕易順從及總是附和的人,他們的溫良不可與一種沒有主見及附和別人的意識相混淆。他們跌倒後總是站起來,因為基督徒是希望的使徒。」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宣布,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將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召開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包括天主教會、其他基督教會、其他宗教和無宗教信仰的青年前來與會發言。

教宗說:「這次會前會議落在2018年10月舉行的下屆世界主教會議全體大會的準備階段,其主題是『青年、信德和聖召分辨』。教會願意在此階段傾聽青年的聲音、感受、信仰、困惑和批評。我們必須傾聽青年!為此,3月會議的結論將會轉達給世界主教會議的神長們。」

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10月4日發表公告,為這次會前會議向教宗致謝。青年從而得以「表達他們在當今錯綜複雜的世界中的期望、心願、不確定感和擔憂」。這次會前會議「將邀請各地主教團、善會、教會運動、其他基督教會、基督徒團體、其他宗教、學校、大學、文化界、勞工界、體育界、藝術界和志工界的青年代表、生活在極度邊緣地帶的青年,以及協助青年分辨他們人生抉擇的專家、教育者和輔導員」。

這次會前會議「將有助於充實世界主教會議現已展開的咨詢階段」。這階段的重點時刻有:公布大會準備文件及相關問卷;開通網站(youth.synod2018.va)並鼓勵青年填寫線上問卷;今年9月召開有關青年現況的國際研討會。

這次會前會議的日期安排讓與會者也能參加2018年世界青年節的活動,即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聖枝主日彌撒。下屆世青節主題是「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路1:30)。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要守護自己的心靈,抵拒不快樂的誘惑

恭讀弟茂德前書

要在虔敬上操練自己,因為身體的操練益處不多,惟獨虔敬在各方面都有益處,因為有今生與來生的應許。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我們勞苦奮鬥,正是如此,因為我們已寄望於永生的天主,衪是全人類,尤其是信徒們的救主。

2017年9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勉勵信友們:「我們不要害怕分享希望!」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尤其論及希望的仇敵。許多人不顧艱難困苦,頑強奮鬥,尋求更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的子女必能過上一種更公正和更安詳的生活。

教宗說:「希望推動人離開自己的家園、土地,甚至親屬,去尋求一種美好、使自己和親人更有尊嚴的生活。希望也推動人持有一顆接納的心:他們渴望彼此相遇,互相了解,展開對話。希望更推動人去『分享旅程』,因為旅程應是雙向的:有人來到我們的地區,我們也要走向他們的内心,去了解他們、他們的文化和語言。這是一段雙向旅程,但如果沒有希望,這旅程便無法實現。」

希望對人類如此重要,它使生命屹立,同時也保護和守護生命,使之成長。

教宗解釋道:「希望不是溫飽有餘之人的美德,因為窮人常是首先攜帶希望的人。在這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窮人,甚至乞丐乃是歷史的主角。為了來到世界上,天主需要的正是他們:祂需要若瑟和瑪利亞,也需要白冷的牧人。這些卑微的人不聲不響地準備著仁慈的革命,他們一窮二白,卻擁有世界上最寶貴的善,它就是改變的意願。」

教宗接著反省道:「有時,生活中擁有了一切卻是一種不幸。因為不再渴望任何事物是一種最嚴厲的判決,對青年尤其如此;因為他們關閉了渴望和夢想的門。他們看似是青年,心中卻落下了一層秋意,成了秋天的青年。心靈空虛是希望的最險惡的阻礙,沒有人能排除這危險。失去希望的誘惑在基督信仰生活的旅程中也會發生。古代隱修士稱怠惰是一個最險惡的敵人,它從人的内心侵蝕生命,直到讓生命有如行屍走肉一般。」

「基督徒必須對抗怠惰的情況,對它絕不聽之任之。守護我們的心靈,抵拒不快樂的誘惑極其重要,因為這些誘惑一定不是來自天主。當我們感到乏力,對抗焦慮的戰鬥顯得格外艱難的時候,我們就要呼求耶穌的名,祈求永生天主之子,可憐我們罪人!只有耶穌能打開大門,解決難題,使我們注視希望的願景。」

最後,教宗鼓勵道:「我們對抗失望並不是孤軍作戰。如果耶穌戰勝了世界,祂也能在我們内戰勝所有反對善的事物。如果天主與我們同在,任何人都無法竊取那個對我們生存絕對有需要的德行。任何人都不能竊取我們的希望。」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 耶穌詢問每個青年「你尋找什麽?」

恭讀若望福音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衪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

2017年8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說明牢記耶穌及與祂相遇的喜樂能重新燃起希望。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希望為主題,當天反省了希望與記憶的關係,尤其是聖召的記憶。

聖史若望記述了耶穌最早的兩個門徒蒙召的事跡(若1:35-39)。若望和安德肋起先是洗者若翰的門徒,他們一聽到師傅稱耶穌為「天主的羔羊」(若1:36),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在身後,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麽?」(若1:38)

教宗解釋道:「耶穌遇到了這兩個正在尋找的青年,他們呈現出一種健康的不安。什麽都不尋找的青年不是年輕人,而是退休的人,未老先衰。看到退休的年輕人真令人悲傷。耶穌在此也詢問每個青年:『你尋找什麽?』祂的詢問激起青年内心對生命和幸福的渴望。」

教宗說:「若望和安德肋的聖召是這樣開始的:他們與耶穌一起生活,與祂建立了友誼,而且立即成了使徒。他們與耶穌初次相遇之後並沒有安心地回到家裡,而是去尋找自己的兄弟,告訴他們:『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我們找到了一位偉大的先知。』(若1:41,45)他們傳報消息,成了那次相遇的使徒。那是一次如此感動、如此幸福的相遇,門徒們將永遠記住這個啟發和引導他們青年時期的日子。」

「那麽,在這世界上,我們如何能發現自己的聖召呢?」

教宗答道:「我們能以許多方式發現自己的聖召,《若望福音》給我們指出的第一個跡象正是與耶穌相遇的喜樂。婚姻、奉獻生活、司鐸職務:每個真正的聖召都始於與耶穌的相遇,祂賜予我們一種喜樂和一個新希望。」

「相反地,一個天主國度的使徒倘若不喜樂,就無法向這個世界傳福音,他是一個悲傷的人。做耶穌的宣講者靠的不是精通華麗的辭藻:你可以說這,說那,不斷地演説,但如果沒有喜樂,你又如何成為宣講耶穌的人呢?因此,我們應守護雙眼閃爍的真正幸福的目光。我們看到許多基督徒,包括我們當中的人用他們的眼神向你傳遞信德的喜樂。基督徒因此要像童貞聖母瑪利亞那樣,守護自己對耶穌的熱愛。縱使生活會經受考驗,有時需要在寒冷和逆風中前行,體嚐心酸和痛苦,但基督徒認識那條通往聖火的道路,那聖火在他們心中永遠是點燃的。」

教宗告誡信友們:「不可聽從那些失望和不快樂,以及對生命不抱希望的人;不可信從那些熄滅各種熱火的人的言論,他們說任何事都不值得我們犧牲整個的一生。我們卻要培養健康的理想,因為天主希望我們像祂那樣並與祂一起夢想,同時也要注重現實。」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要夢想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一個夢想消逝了,我們就要重新做這個夢,憑著希望回到原始的記憶,在經過或許不是很好的一生後,那星火仍可能隱藏在與耶穌初次相遇的灰燼之下。」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克勝世界的悲劇

恭讀默示錄

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又說:「你寫下來!因為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他又給我說:「已完成了!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終末。我要把生命的水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勝利者必要承受這些福分:我要作他的天主,他要作我的兒子。」

2017年8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不應愁眉苦臉,而要朝氣蓬勃,做個不知疲倦的夢想耕耘者。教宗的系列要理講授繼續以基督徒希望為主題,當天他的反省圍繞《默示錄》中的這句話展開:「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21:5)」

教宗強調:「實際上,基督徒希望的基礎是相信那創造新意的天主。我們的天主是令人驚訝的天主。低著頭走路、不抬頭看遠方的人不是基督徒;這種人如豬一樣,始終低著頭,似乎我們的路到此結束,我們的旅程僅在咫尺之間,似乎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目的地和靠岸之處,我們被迫漫無目的飄蕩。《默示錄》則表明,信徒的終極視野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一個巨大的帳幕,天主在其中接納人,與人住在一起。祂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默21:4)」

教宗勉勵大家不要以抽象的方式默想這句聖言,而要先讀一讀這幾天的新聞報導。報紙和電視新聞報導了很多悲傷的消息,人們很可能已經習以為常的消息,例如孩子們受驚嚇的面容,或母親們的哭泣。教宗特別提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巴塞羅那的悲劇。

教宗指出:「有人會說生命就是這樣。然而,有一位父親為祂的子女流了數不盡寵愛的眼淚,有一位父親等待著安慰我們,為我們預備一個不同的未來。這就是基督徒希望的偉大視野。天主創造我們,因為祂要我們幸福;祂為救贖我們而勞作,所以死亡和仇恨不能最終決定人的生命。因此,做基督徒意味著要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視野。有些人認為生命是一種慢性衰竭,喜悅只是過客,生命沒有意義。對基督徒而言卻並非如此,基督徒相信遠方有一顆始終發光的太陽,更美好的日子必將來到。」

教宗邀請眾人在心中反思:「我是一個春天的人呢,還是一個秋天的人?是等待開花結果、期待太陽,即耶穌的人呢,還是一個整天耷拉著頭、愁眉苦臉,一如我多次說過的,滿臉愁容的人?生活免不了會有問題、戰爭、疾病,但惡終將被消滅,而耶穌從現在起就安慰我們,等待著把我們引入天主與人同住的大帳幕。在那一刻,我們會高興地發現什麼都沒有丟,微笑存留,哭泣仍在。不僅如此,人們不再悲傷,因為在那一刻天主將宣布祂最後的祝福語:『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在那一天,我們將熱淚盈眶,但那是喜極而泣。」

此外,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旅遊小島伊斯基亞(Ischia)在8月21日晚發生4級地震,造成2人死亡,42人受傷,2600人無家可歸。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我特別念及週一晚在伊斯基亞島遭遇地震的每個人,向他們表達熱切的關懷。讓我們為亡者、傷者、他們的親人,以及失去家園的人祈禱。」

另外,在琴斯托霍瓦聖母像加冕300週年之際,教宗也特別向波蘭朝聖者問候說:「過幾天,這週六和主日,你們中許多人將親自或在精神上聚集在所謂的『波蘭加納』,你們的光明山全國朝聖地,慶祝琴斯托霍瓦童貞聖母瑪利亞瞻禮和她的神恩聖像加冕300週年。在你們母親和皇后的面前,你們要認真聆聽她的話:『無論耶穌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2:5)。願琴斯托霍瓦聖母引導你們每個人培養良知,安排個人及家庭生活,建築社會與國家的未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