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接見參加巴格達「相遇學校基金會」項目的青年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3月5日,教宗方濟各以接見幾位青年結束了他在伊拉克第一天的訪問活動。聖座新聞室的一份公告稱,「當天晚上,教宗回到聖座駐伊拉克大使館後,接見了參與巴格達相遇學校基金會項目的幾位青年」。

這幾位青年屬於伊拉克不同宗教信仰團體,他們由相遇學校基金會意大利的協調人陪伴前來晉見教宗。在交談中,「每位青年都向教宗講述了自己對未來的夢想,聖父教宗邀請他們要有希望,並且尋找在他們的道路上能引領他們的星辰」。會見活動在當地時間6點半後結束。

相遇學校基金會是教宗方濟各創立的一個國際性機構,目前分布在190個國家,透過其網絡整合了50多萬個教育中心。該基金會的使命是整合全世界上的教育團體,通過技術、運動和藝術方面的課程,給予青年們相遇文化的教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出發前向伊拉克人民發表了視頻訊息

圖片:saint-adday.com

教宗方濟各以悔罪的朝聖者、和平的朝聖者的身份,「邀請伊拉克人民繼續走亞巴郎的道路」,「在希望中」定睛仰望星空。教宗方濟各將於3月5日至8日在伊拉克進行他的第33次牧靈訪問。在啟程以前,教宗向伊拉克人民發表視頻訊息,解釋了他首先是以「悔罪的朝聖者」的身份前往「他們的土地、古老而獨特的文化搖籃」。

教宗表示,「在多年的戰爭和恐怖主義後」,他要前往伊拉克「懇求上主廣施寬恕與修和之恩,祈求天主賜下心靈的慰藉和創傷的治癒」。再者,教宗也以「和平的朝聖者」的身份,重申《瑪竇福音》中耶穌的話語:「你們眾人都是兄弟。」(廿三8)「在同聲祈禱和並肩前行的心願啟發下,也與其他宗教傳統的弟兄姊妹一起尋求友愛,以示聖祖亞巴郎促使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基督徒這個唯一的家庭凝聚在一起」。

在視頻訊息中,教宗先是向伊拉克基督徒致敬,讚許他們「在極度艱難的考驗中見證出在耶穌內的信仰」。教宗表示「很榮幸能與殉道的教會相聚:感謝他們的見證」。他們認識太多的殉道者,而這些殉道者「有助於我們在愛的謙卑力量中堅忍不拔」。教宗指出,「家園被毀和教堂被褻瀆的景象」歷歷在目,逃離「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伊拉克百姓牽掛著「不得不留下來的摯愛,以及遭遺棄的住家」,心中痛苦難耐。教宗說:「我渴望帶給你們整個教會的溫柔撫慰。教會與你們同在,與飽受折磨的中東同在,並且鼓勵你們向前邁進。你們所遭受的可怕苦難令我心痛,我們不容許這些苦難佔上風。」

教宗疾呼說:「面對惡的氾濫,我們絕不聽天由命。你們土地的古老智慧泉源,在其它地方指引我們效法亞巴郎。他雖然放棄了一切,卻從未失去希望。」亞巴郎信賴天主,因此「子孫多如天上繁星」。教宗邀請我們舉目仰望星空,因為「我們的許諾就在那裡」。

接著,教宗問候了伊拉克全體人民,說:「你們經歷了巨大的苦難,卻沒有被擊倒。」基督徒、穆斯林、雅茲迪人「備受煎熬」,教宗稱他們全是弟兄姊妹。作為「希望的朝聖者」,教宗強調,「約納先知的預言曾經迴盪在尼尼微,阻止了毀滅,並帶來新的希望、天主的希望」。「讓我們接受這份希望的感染。它鼓勵人們重新建造並再次出發。在全球疫情的這段艱辛歲月裡,讓我們協助彼此加強友愛,好能一起建設和平的未來。各宗教傳統的弟兄姊妹齊心協力」。

在視頻訊息的結尾,教宗向伊拉克人民表示,「數千年前,亞巴郎從他們那裡啟程」,而今「輪到我們繼續這條道路,秉持同樣的精神,一起走和平之路」。教宗勉勵眾人效法聖祖亞巴郎,「在希望中前行,定睛仰望星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緬甸呼籲:仇恨與不義應為修和騰出空間

圖片:Vatican Media

緬甸持續傳來局勢緊張的消息。自從2月1日發生軍事政變以來,許多人走上街頭抗議,與軍警僵持不下。在這些示威遊行中,已有至少20人喪生。因此,教宗方濟各3月3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念及這個嚴峻形勢,祈願緊張氣氛得以舒緩。

教宗說:「緬甸繼續傳來血腥衝突的悲傷消息,不少人因此失去生命。我渴望喚起有關當局的注意,願對話能勝過壓迫,願和諧能勝過分歧。我也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別讓緬甸人民的期盼被暴力所壓制。對於那片親愛土地的青年,請讓他們能期盼未來仇恨和不義會給相遇及修和騰出空間。最後,我重申一個月前表達過的心願:透過釋放多名被關押的政治領袖這個具體舉動,願緬甸能繼續走這幾年已經推動的民主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與天主交談是份恩寵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愛人。我們若不認識耶穌,就絕對沒有勇氣相信這一點。」

教宗方濟各3月3日在週三公開接見中繼續以祈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談論了在「慈父寬恕蕩子的比喻,或者牧人尋找迷失的羊的比喻」中,我們會踢到的「絆腳石」。教宗把這塊絆腳石與每個基督徒心中會浮現的疑問連結起來。

教宗說:「倘若沒有與耶穌相遇,我們就想不到這種故事,甚至無法理解它們。哪有天主甘願為人類而死?哪有天主總是懷著耐心去愛,而不期待對方能以愛相報?哪有天主能接受一名兒女極度缺乏作為兒女的意識,竟要求自己提前給他分家產,然後讓他離開家鄉、揮霍一切?」

「天主的父愛是親近、憐憫和溫柔。」教宗稱之為天主的風格,那是祂表達父愛的方式。

「與天主交談是份恩寵:我們當不起這恩寵,無權提出要求,我們在各種語言和思想上有所缺失,但耶穌是為我們開啟這個與天主的交談的一扇門。耶穌揭示了天主的心。沒有人像上主那樣去愛。我們難以想像,而且我們必須從相當遙遠的地方想像至聖天主聖三豐沛的愛,以及聖父、聖子和聖神彼此之間無窮盡的仁愛。」

「我們格外難以相信,這份神聖的愛已擴散開來,停泊在我們人類的岸邊:我們是一份舉世無雙的愛的盡頭。《天主教教理》解釋道:『耶穌聖善的人性是聖神藉以教導我們向天主父祈禱的坦途。』(2664號)」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是我們信仰的恩寵。我們所能期待的最崇高的召叫便是:『耶穌的人性讓我們能觸及天主聖三的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伊拉克全國開始為教宗的來訪祈禱

圖片:.facebook.com/patriarchatechaldean

伊拉克期待教宗方濟各的來訪,祈願他的訪問不僅能實現,也能藉著衆人的合作結出對話與和平的果實。加色丁禮巴比倫宗主教薩科(Louis Raphaël Sako)樞機為這個意向撰寫一篇祈禱文,透過宗主教公署的各種渠道邀請信友們從1月17日主日開始,在每個主日的彌撒中一起誦念。

中文:

「上主,我們的天主,求祢賜予教宗方濟各安康和强健,使他這次期待已久的訪問順利成行。求祢降福他為加强對話及兄弟修和,以及他為建立信任、鞏固和平及人性尊嚴的價值作出的努力,尤其為我們伊拉克人民,也就是痛苦事件的見證者付出的心力。

上主,我們的造物主,求祢以祢的光明照亮我們的心,使我們看到善與和平,並開始予以實現。

聖母瑪利亞,我們將教宗的牧靈訪問託付於妳的護佑,藉此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恩寵,使我們在國家的圓滿共融中生活,以兄弟間的合作為我們的國家和國民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亞孟。」

英文:

“Lord our God, grant Pope Francis health and safety to carry out successfully this eagerly awaited visit. Bless his effort to promote dialogue, enhance fraternal reconciliation, build confidence, consolidate peace values and human dignity, especially for us Iraqis who have been through painful “events” that affected our lives.

Lord and Creator, enlighten our hearts with Your light, to recognize goodness and peace, and to realize them.

Mother Mary, we entrust Pope Francis’ visit to your maternal care so that the Lord may grant us the grace of living in full national communion, and to cooperate fraternally to build a better future for our country and our citizens. Amen.”

去年12月初,薩科樞機在寫給伊拉克人民的信函中要求他們為教宗的來訪作出相應的準備。他在那個機會上寫道,教宗的來訪不是一次「豪華的旅遊」,而是為「所有處在不確定時期的人」帶來安慰訊息的朝聖之旅。我們應使教宗的來訪「成為徹底轉變的時機,讓信德和望德化為行動」。

教宗方濟各應伊拉克政府和當地天主教會的邀請前往訪問,這個消息已於去年12月初公布,標示著教宗因疫情中斷了15個月後的國際牧靈之旅將恢復進行。這次訪問定於3月5日至8日展開,行程是巴格達、與亞巴郎有關的烏爾平原、埃爾比勒,以及尼尼微平原上的摩蘇爾和克拉克斯。

在這4天的緊凑行程中,教宗將為因戰爭而受苦的伊拉克人民帶去他的關懷。教宗方濟各知道當地的基督徒因戰爭逐漸離開那裡的苦楚,他自2019年起就已表示願意訪問伊拉克,並在多次機會中邀請伊拉克人民建設一個堅實的社會組成要素,以公益為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要讓耶穌慈悲的火焰在世界上傳播

圖片:Vatican Media

「你們要把耶穌慈悲的火焰傳遍世界,你們要為衆人成為祂臨在於你們當中的標記。」

2021年2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耶穌顯現給聖女傅天娜90週年的機會上致函波蘭普沃茨克(Płock)教區主教利貝拉(Piotr Libera),將上述使命託付給這個教會。教宗表示,他與波蘭信友們一起祈禱,分享「普沃茨克教會的喜樂」。

90年前,傅天娜修女在普沃茨克仁慈之母修女會的會院從耶穌那裡領受了傳播天主慈悲的任務,她要畫一幅像,上面寫出「耶穌,我信賴祢」。教宗在信函中提到傅天娜修女在日記中記述耶穌的一句話:「人類若不轉向我慈悲的泉源,就不會有平安。」教宗寫道:「讓我們轉向這個泉源。」

「我們要向基督祈求慈悲的恩典,讓祂來擁抱我們且進入我們内。我們要鼓起勇氣回到耶穌身旁,藉著聖事領受祂的愛和慈悲。我們要感受到耶穌的臨近和溫柔,這樣我們也就越來越能夠慈悲、忍耐、寬恕和施予愛。」

教宗也提到,聖若望保祿二世2002年8月17日祝聖了天主慈悲聖堂,他在彌撒中講道中說:「慈悲的火焰必須通傳給世界,在天主的慈悲中,世界才能找到和平,人類才會有幸福。」教宗方濟各解釋說:「這為普沃茨克教會、仁慈之母修女會、普沃茨克城,以及你們每個人是一項特殊的挑戰。你們要向世界傳播耶穌聖愛的熱火,為衆人成為祂臨在於你們當中的標記。」

傅天娜修女1905年8月25日在波蘭的格沃戈維茨(Głogowiec)出生,1925年在華沙進入仁慈之母修女會。1926年至1938年期間她曾有過許多神視,有一次耶穌讓她繪製一幅圖像,圖像中從耶穌聖心發出兩道光芒,光照每件事。這幅像如今聞名於全世界。

聖若望保祿二世2000年4月30日在傅天娜修女的封聖彌撒中指出:「透過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的聖心,天主的慈悲到達全人類。耶穌向傅天娜修女提出要一個要求,說:『我的女兒,妳要宣講我就是愛與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1年四旬期文告全文【中文】

圖片: Vatican Media

2021年2月12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21年四旬期文告,該文告聚焦於超性三德。主題為《「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瑪二十18)四旬期:更新信、望、愛三德的時期》,籲請信友在基督内更新信、望、愛三德。以下是文告全文:

教宗方濟各

2021 年四旬期文告

「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瑪廿18)
四旬期:更新信、望、愛的時期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耶穌向門徒宣告祂的受難、死亡和復活,為完成天父對祂的旨意,祂便藉此顯示給門徒知道,祂使命中最深刻的意義,並且召叫他們一起承擔這使命,以拯救世人。

在走向復活節的四旬期之旅中,讓我們記得「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的那一位。在這段悔改的時期,讓我們更新我們的信仰,從「活水」中汲取希望,以開放的心接受天主的愛,因祂使我們在基督內成為弟兄姊妹。在復活節前夕,我們會重宣領洗時的誓願,並在天主聖神的工作中體驗到重生,成為新人。四旬期之旅,就像基督徒一生的朝聖之旅一樣,至今仍受到復活之光的照耀,而復活之光啟發了基督門徒的思想、態度和決定。

耶穌所宣講的齋戒、祈禱和施捨(參閱:瑪六1~18),是我們悔改的條件和表達方式。神貧與克己(齋戒),關心愛護受傷的人(施捨),像孩子一般與天父對話(祈禱),使我們在生活上體現出真誠的信德、活潑的望德和有具體行動的愛德。

1. 信德召喚我們接受真理,在天主和所有的弟兄姊妹前為此真理作證

在這四旬期接受並活出基督所啟示的真理,意思是,我們首先要接受教會歷代相傳的天主聖言並被祂觸動。這真理並非由理性構想出來的概念,只保留給少數特選、頭腦聰明或博學多聞的人,而是給我們領受的一個訊息,並且因我們內心的智慧向天主開放而能理解的──天主在我們察覺到祂的偉大之前就已經愛了我們。這真理就是基督本身:基督徹底地擁抱了我們的人性,使自己成為道路──即使嚴苛,卻開放給眾人──為引領眾人到達生命的圓滿。

齋戒是一種克己的經驗,幫助那些心地純潔的人重新發現天主的恩賜,並且明瞭到人身為受造物的事實,以及是按照天主肖像被創造的,並在祂內得到成全。我們藉著齋戒接受了貧窮的經驗,讓自己成為與窮人在一起的窮人,並以接受和分享愛,來「積聚」愛的財富。我們若這樣理解和實行,齋戒便幫助我們愛天主和愛近人,正如聖多瑪斯所教導的,齋戒的行動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視人如己。(參閱:《眾位弟兄》,93)

四旬期是一個相信的時期,是迎接天主來到我們生命中並讓祂「居住在我們當中」(參閱:若十四23)的時期。齋戒包括了斷絕所有讓我們焦慮的一切──例如消費主義或過多的資訊,不論真假──這樣我們才能敞開心胸,迎接來到我們中間的那一位:我們的救主,天主之子,祂一無所有,卻「滿溢恩寵和真理。」(若一14)

2. 以希望為我們繼續旅程的「活水」

耶穌曾向井邊的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但當耶穌說祂可以賜給她「活水」(若四10)時,那位撒瑪黎雅婦人不明白祂的意思。她很自然地認為祂指的是實際上的水,但耶穌說的是聖神,祂要藉著逾越奧蹟豐富地賜予這活水,賜給不會令大家失望的希望。其實耶穌告訴門徒祂要受難、死亡時,已經提到這個希望,因為祂說,「第三天他要復活」(瑪廿19)。耶穌說的是慈愛的天父為他們開啟的未來。我們與祂一起滿懷希望、也因祂而滿懷希望,意思是說,歷史不會因為我們的錯誤、我們的暴力和不義,或將愛釘在十字架上的罪而中止。意思是說,我們以開放的心接受天父的寬恕。

在這些充滿憂慮的時期,一切彷彿在變遷且顯得渺茫,此時談希望,似乎是很不容易的事。然而四旬期正是一段充滿希望的時期,我們雖背離天主,天主卻耐心地繼續關懷我們常蹧蹋的受造界(參閱:《願祢受讚頌》,32~33、43~44)。聖保祿勸勉我們把希望放在和好上,說:「與天主和好罷!」(格後五20)。在和好聖事中領受罪赦,是我們悔改過程的核心,我們也就能轉而把寬恕帶給他人:我們因領受了寬恕,藉著我們對話的能力,並採取關心人的態度,安慰那些感到悲傷痛苦的人,我們就能將寬恕帶給人。天主賜給我們的寬恕,也能透過我們的言語行為,使我們體驗到一個充滿兄弟情誼的復活節。

在四旬期,讓我們越來越注意到「帶來鼓勵、心安、力量、慰藉和激勵,而不是會侮辱別人、使人憂傷或忿怒,也不會輕蔑別人的話」(《眾位弟兄》,223)。有時為了帶給他人希望,只要對人和善就夠了,也就是「願意放下自身的煩惱和憂慮而關心他人,給人一個微笑,說句鼓勵的話,在一片冷漠中願意聆聽。」(同上,224)

透過收斂心神和靜默祈禱,那賜給我們的希望就成為一種啟發和內心的光明,照亮了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和選擇。因此我們需要祈禱(參閱:瑪六6),並在暗中與溫柔的天父相遇。

在希望中度過四旬期,意思是說,天主「更新了一切」(參閱:默廿一1~6),所以感覺到自己在一個嶄新時期裡,成為在耶穌基督內的見證人。這表示,接受基督帶來的希望--在十字架上付出生命,但天主第三天使祂復活──而且要「時常準備好答覆任何人[向我們]詢問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三15)

3. 愛德是信德與望德的最高表達方式――緊隨基督足跡、關懷憐憫眾人

愛德樂於看到他人成長。因此見他人受苦、孤單、生病、無家可歸、受輕視或貧困時,也會感到痛苦。愛是心的跳動力,使我們走出自我,並與他人建立分享和共融的連結。

「群體的愛讓社會能夠邁向愛的文明,這是我們全體都感受到的召叫。愛德是涵蓋普世的,因此能夠建立新世界;愛德不是空泛的情感,而是為眾人發掘有效發展途徑的最好方法。」(《眾位弟兄》,183)

愛是一項恩賜,給我們的生命賦以意義。它使我們把那些窮困的人視為家人、朋友、弟兄姊妹。如果懷著愛心去分享,即使是極小量,也絕不會中斷,反而會成為生命及快樂的泉源。例如匝爾法特的寡婦拿一點油和一些麵,做了餅給先知厄里亞的故事(參閱:列上十七7~16);又如耶穌祝福了餅,把餅擘開讓門徒分給群眾的故事(參閱:谷六 30~44)。我們施予人時也是如此,不論我們給的多或少,只要有喜樂單純的心,愛就會源源不絕。

懷著愛來過四旬期,意思是關懷那些因新冠肺炎而受苦或感覺被遺棄及感到恐懼的人。在這段前途渺茫的日子裡,讓我們記住上主對祂僕人的話:「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依四三1)。讓我們懷著愛德,去安慰和幫助他們明白,天主愛他們有如自己的兒女。

「只有經過愛德轉化的目光,才能看到他人的尊嚴,因而能夠承認和重視窮人擁有的極大尊嚴,並尊重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從而讓他們真正地與社會融合。」(《眾位弟兄》,187)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相信、盼望及愛的時刻。四旬期是一段悔改、祈禱、分享的歷程,邀請我們團體或個人再活出那來自生活基督的信德、天主聖神的噓氣所激發的望德,以及從天父慈悲之心、永不枯竭的泉源所湧流出來的愛德。

願救主之母瑪利亞──永遠忠信地在十字架下、在教會的心中── 能以她愛的臨在支持著我們。願復活主的降福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踏上復活之光的旅途。

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大殿
2020年11月11日,都爾.聖瑪定紀念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按此下載中文全文及閱讀其他語言版本:
vatican.va

四旬期相關資訊

四旬期禮儀注意事項

守大小齋的意義及規則

苦路同行

伊拉克克拉克斯本堂神父:教宗的來訪將是一劑「良藥」

教宗方濟各將於3月5日至8日訪問伊拉克,他將訪問的地方也有克拉克斯城和埃爾比勒市。位於伊拉克北部的埃爾比勒市2月15日遭數枚火箭彈襲擊,導致一人死亡,至少5人受傷。什葉派民兵武裝宣稱製造了這次襲擊事件。

按照教宗訪問的行程安排,他將於3月7日前往克拉克斯市,在被伊斯蘭國組織破壞後重建的始胎無原罪聖母堂會見基督徒團體。克拉克斯的本堂、教宗訪問籌劃者之一亞霍達(Georges Jahola)神父2月16日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我們正以一種簡單的方式為這次訪問做準備。就在昨天,我們會見了青年,他們正在練習迎接教宗的歌曲。我們也在準備被破壞和燒毀了的聖堂。聖堂修復工作已於數月前開始,現已進入最後階段。」

伊斯蘭國聖戰分子給當地人帶來極大痛苦,教宗的到來意味著什麽呢?

亞霍達神父對此表示:「教宗到我們這裡訪問,這對先前發生的事情好似一劑良藥:曾有暴力的地方,現在和平到來,一位有威信的人要來,他要向政界和教會界講話。教宗的來訪對我們而言是一劑特殊的良藥。」

始胎無原罪聖母堂遭聖戰分子破壞。從這方面來看,與教宗一起回到這個聖堂和舉行禮儀意味著什麽呢?

亞霍達神父解釋說:「這是我們不屈不撓、世界各地教會不屈不撓的象徵。支持一個遭嚴重打擊的團體、支持他們修復聖堂,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意義重大的標記。這間聖堂是被刻意燒毀,旨在向當地人民傳達一個訊息:『你們不應留在這裡』。與教宗一同回到這裡意義重大,這加强我們在這裡的存在,這意味著回到我們的歷史和信仰的根源。教宗與我們同在,是在表明教會的普世性。」

關於克拉克斯的情勢,亞霍達神父表示:「該城自2016年10月23日獲解放後,沒有出現暴力的跡象。為此,我們返回了我們的家園。這裡的氣氛非常安靜、祥和,基督徒在克拉克斯城佔多數,我們播種我們所有的,所以,正面的事情多於負面的。神父最後說,即使教宗探訪的是以敘利亞禮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克拉克斯城,我們邀請整個尼尼微平原都參加這件盛世,邀請所有村鎮的天主教友,當地不同基督信仰教會的信徒:正教徒、天主教徒和加色丁禮信徒都來參加。」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四旬期是回到天父身邊的時機

圖片:Vatican Media

「四旬期是一段回到天主身邊的旅途,我們在其中重新發現與天父的重要關係。我們切莫跟隨曇花一現的凡塵俗物,卻要以天主作為生命航行的目標。」

2021年2月17日週三,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灰禮儀彌撒並在講道中強調了上述重點。教宗勸勉道:「在四旬期內,我們要分辨心靈的歸向。這段旅途可能有重重阻礙,一如當年以色列子民出埃及那樣困難。」因此,教宗稱四旬期是「逃離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谷經驗,而這段與天主修和的旅途,無法單靠一己之力完成,因為它的起點是要承認自己需要慈悲。」

新冠疫情當前,教宗方濟各今年改在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聖灰禮儀彌撒,而非如同以往那樣在羅馬市中心的阿文帝諾山丘舉行禮儀。為遵守防疫規範,參禮人數受到嚴格限制。日前,聖座禮儀及聖事部公布了疫情下的施放聖灰方式:戴口罩,以及為所有的人只誦唸一次《羅馬彌撒經書》中的經文。因此,教宗祝福了聖灰後,為在場所有的人誦唸一次:「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接著,教宗從科馬斯特里樞機手上領受聖灰後,為在場眾位樞機施放聖灰。其餘的信友則從幾位會士那裡領聖灰。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指出:「我們應當反省,我們的心靈是否像個『舞者』那樣,一下子愛著上主,一下子愛著世界;或者,我們的心靈堅定不移地存留在天主內。」

在俯首領受聖灰的記號方面,教宗談論了這條歸途更深層的涵義。他說:「在四旬期結束之際,我們要再次俯身,為弟兄們濯足。四旬期意味著謙卑低下,深入我們內心,並面向他人。它意味著明白救恩不是為光榮而攀升,卻是為了去愛而俯首躬身。它意味著把自己變小。在這段旅途中,為了不迷路,我們要佇立在耶穌的十字架前:那是天主無聲的講台。讓我們每天注視著祂的傷痕,那些祂帶進天國、每天在轉禱時獻給天父看的傷痕。讓我們每天注視著祂的傷痕,在那些傷口中承認我們的缺失、我們的不足、罪過的傷痕,以及讓我們受傷的打擊。而正是在那些傷口裡,我們看見天主並未對我們指指點點,而是向我們張開雙手。」

因此,教宗鼓勵眾人親吻耶穌的傷口。教宗強調:「在人生最痛苦的傷口裡,天主懷著無限慈愛等待我們。因為在那裡、在我們最脆弱的地方,在我們羞愧不已的地方,祂前來與我們相遇。現在,天主邀請我們回到祂身邊,重獲被愛的喜樂。」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岳厄爾先知書》。教宗由此反省了上主的斷語:「你們應全心歸向我」(二12)。教宗表示:「為了繼續這段旅途,我們要記得天主聖言所說的歸途:蕩子的比喻展現出,促使我們重新啓程的是『天父的寬恕』,而前去辦告解則是邁出的第一步。」關於這點,教宗叮囑司鐸們在聽告解時,必須懷著慈父心腸,不要手持鞭子,卻要張手擁抱。

再者,我們也要回到耶穌身邊,就像獲得治癒的癩病人那樣回去感謝祂(參閱:路十七12-19)。教宗說:「我們人人都有靈性上的疾病,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醫治;我們人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壞習慣,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拔除;我們人人都有一些使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克服。我們要效法那位癩病人,回到耶穌那裡,跪伏在祂的腳前。我們需要耶穌的醫治。」

「因此,我們需要來到耶穌面前,把自己的傷痕和罪過交託給祂。領聖灰的禮儀幫助我們謹記,我們原來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教宗再次強調:「天主正是在我們這些灰土上噓了一口氣,那一口氣就是祂賜給我們生命的聖神。從那一刻起,我們不能繼續過著灰土的生活,倒退回曇花一現的凡塵俗物。讓我們回到聖神那裡,祂是賜予生命者;讓我們回到那使我們死灰復燃的聖神火焰,那教導我們去愛的聖神火焰,我們雖然始終是灰土,但我們將會有如一首禮儀歌曲所唱的一般,成為『愛的灰燼』。讓我們再次祈求聖神,重新發現讚頌的火焰,它焚燒的是埋怨和認命的灰燼。」

「然而,這條走向天主的『回程』有個先決條件,就是由天主先展開『去程』,前來尋找我們。」教宗闡明:「事實上,天父走出家門,前來尋找我們;那治癒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受了傷;那改變我們生命的聖神,大力而溫柔地在我們的灰土上噓氣。因此,我們要接受修和。」

「唯有天主先採取行動,我們的心靈才能皈依並藉由行為舉止表現出來。促使我們回到祂身邊的,並非我們的能力或功勞,而是祂賞賜的恩寵。在福音中,耶穌表明:那使我們成義的,不是我們在人前實踐的正義,而是與天父的真誠關係。」

教宗最後提醒說:「歸途乃是一條謙卑之路。那拯救我們的,是天賜的恩寵:它純粹是一份恩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與懺悔:憐憫因罪惡而受傷的心

教宗方濟各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後在四旬期的一幕,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那是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開啟「24小時奉獻給天主」的懺悔祈禱活動。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到一個告解亭去辦告解,領受了修和聖事。這是他首次在公開辦告解。在天主的仁慈中,一顆被寬恕的心成了一顆新的心。

教宗在多次場合中提到聽告解的司鐸,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14日。他在常年期第六主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時,特別提到聽告解司鐸。他們不知疲倦地聆聽,是“溫柔革命的”攜帶者。這成了他訓導中的一個要點。

教宗說:「請允許我在這裡念及許多善良的聽告解司鐸,他們擁有這樣的態度:以溫柔和憐憫吸引人。很多人因自己的罪過而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敗塗地。那些聽告解司鐸的手中沒有鞭子,而只是接受、聆聽,表明天主是良善的,天主始終寬恕、不知疲倦地寬恕。今天我邀請你們、廣場上的所有人,向這些仁慈的聽告解司鐸鼓掌。」

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時,為聽告解司鐸指出一條道路,並提醒說:「體驗天主慈悲的人不能不被祂觸動。誰體驗了天主的慈悲,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在弱者和窮人之間做慈悲的匠人。在這些『最弱小的弟兄』中間,耶穌等待著我們。讓我們接納慈悲,給予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