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會統計數字

全球天主教徒人數有所增長,而修道人數却有遞減的趨勢。這是根據《2019年聖座年鑒》和《2017年教會統計年鑒》的數據得出的結果。

根據《教會統計年鑒》,在2017年已領洗的天主教徒有13億1300萬,佔全世界總人口的17.7%。

至於各大洲天主教徒在全球天主教徒中的百分比:

美洲:48.5%

歐洲:21.8%

非洲:17.8%

亞洲:11.1%

大洋洲:0.8%

儘管天主教徒有所增長,但各大洲的情况有所不同,在2016年到2017年期間:

非洲增長率:2.5%

亞洲增長率:1.5%

美洲增長率:0.96%

歐洲增長率:約0.1%

與前一年相比,2017年投入使徒工作的人力增加了0.5%,共有466萬6073人

但是神職人員有所减少,從2016年的41萬4969人减少到2017年41萬4582人

相反地,主教、終身執事、平信徒傳教員,以及要理教員則有所增加。

從2016年至2017年,司鐸候選人數也在减少,從11萬6160人减少到11萬5328人,總體來說,减少了0.7%。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非洲和亞洲教會情況令人滿意,而歐洲和美洲人數遞减似乎非常明顯。

各大洲的大修生人數分配保持穩定,2017年全球修生人數的分配如下:

歐洲:14.9%

美洲:27.3%

亞洲:29.8%

非洲:27.1%

2018年,教宗設立了4個新教區,將一個教區提升為總教區,4個宗座代牧區提升為教區,一個宗座署理區提升為教區。

教宗公開接見: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相信天主是父親

「這原是美好的,並在我們的救主天主面前是蒙受悅納的。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3-4)

2019年3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以這個堅定信念為起點反省《天主經》的第三個呼求:「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教宗說,這個呼求應與前兩個「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

教宗解釋道:「我們在呼求『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時,必須以相信天主照料人類和世界為前提。天主首先尋找了人,耶穌尋找稅吏匝凱的事件便是一例。耶穌對他說:『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參閲:路19:5,10)因此,天主的旨意是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

教宗問道:「你們是否想過,天主在尋找我是什麽意思?我們每個人可能會說:『天主會尋找我嗎?』是的!祂在尋找你!也在尋找我!祂親自尋找每一個人。祂是至高的天主!在這一切的背後蘊含著多大的愛呀!天主愛我們,為我們每一個人和全世界制定了救恩計劃。天主不模棱兩可,不躲在謎題的後面,不以難以捉摸的方式計劃世界的未來。祂清澈透明。若我們不明白這個意涵,我們就無法懂得《天主經》的這第三個呼求。事實上,《聖經》已向我們充分敘述了天主對世界的明確旨意。」

依照這條思路,教宗説明:「在祈求願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時,我們並非被要求卑屈地低下頭,好似奴隸一般,而是以轉向一個父親的子女的身份對祂的愛確信無疑。若我們說出這句話時,卻在令我們厭惡的命運面前表示無奈和屈從,那我們就有禍了。相反地,祈禱是全然信賴天主願意我們獲得益處、生命和救恩。因此,《天主經》也要求我們有所行動。」

「這是一種大膽的祈禱,甚至也可說是在進行搏鬥,因為世界上有太多沒有按照天主計劃的現實狀況。我們衆人對此都曉得。借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我們能夠說:『父啊,這裡有戰爭、濫用職權和剝削的罪過,但我們知道祢愛我們,因此我們呼求祢: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上主,求祢推翻塵世的計劃,將刀劍鑄成鋤頭,槍矛製成鐮刀;人也不再學習戰鬥!』(參閲:依2:4)。天主願意看到和平。」

「《天主經》邀請我們如同耶穌那樣熱愛天主的旨意,以愛來改變世界。基督徒不相信一種不可抗拒的『天命』,曉得一個救恩有待彰顯。若我們相信天主能夠也願意以善制惡,那麽即使在最嚴峻的考驗時刻仍信從和仰賴祂,便具有意義。」

「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中儘管被世界的罪惡壓垮,因而陷於極度的恐慌中,卻仍舊說:『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祢的意願成就罷!』(路22:42),遂懷著信賴將自己交付於天父。由於愛,天主可能讓我們走上艱難的道路,經受創傷和痛苦,但祂絕不會捨棄我們。祂將永遠與我們同在,陪伴在我們身旁和内心深處。對有信仰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希望,更是一個肯定。天主與我同在。」

在結束公開接見活動之際,教宗方濟各向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等地區的受熱帶氣旋伊代影響的災民達哀悼和關懷之情。

教宗說:「這幾天,嚴重的洪災在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各地區帶來哀傷,造成破壞。我向那裡的親愛子民表達悲痛與關懷之情。我將眾多遇難者及其親人託付於天主的慈悲,並為受此災難影響的人懇求安慰和支持。」

與此同時,馬拉維主教團也發表公告稱:「讓我們共同努力,應對襲擊我們的災難,讓我們呼籲所有天主教徒、善心人士、促進發展的機構和國際合作夥伴,幫助我們支持這些陷入災難困境的兄弟姐妹。」

帕羅林樞機為新書《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寫序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Cardinal Pietro Parolin)為新書《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作序。樞機談到天主教在中國的臨在、取得的進展和尚待解決的問題,論述了有關福傳的挑戰。

「今天,我們絕不忽視地方天主教團體的精神寶藏,願意分擔中國天主教徒多年來所受的重大痛苦和不被理解,因此感到必須喚起記憶,一起為在中國教會的未來書寫新篇章。」這是帕羅林樞機為將於2019年3月19日出版的新書《在中國的教會:一個有待書寫的未來》撰寫的序言中所表達的思想。

新書由《公教文明》期刊總編斯帕達羅(Antonio Spadaro)神父負責編輯,在時間順序上是以在中國的教會為主題的第二篇作品。《公教文明》期刊和喬治城大學聯手開啓「中國文明對話論壇」活動,新書屬於這個範疇,其中匯集了近兩年來在這個耶穌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這部作品在聖座與中國的關係,尤其在簽署了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後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性時刻」發表,因此具有重大意義。

《夫至大》宗座牧函:傳教使命表達了一個真正的普世教會

帕羅林樞機強調,這部作品適逢本篤十五世教宗公布《夫至大》宗座牧函百年之際出版,意義重大。這封牧函論述傳教使命,提出應「重返向萬民傳教的靈性和牧靈根源」。除了一系列叮囑外,牧函也含有「一個強烈和確切的訊息:傳教使命不是西方基督信仰的擴張,而是一個願意真正成為普世性教會的表達」。

樞機解釋道,「這訊息首先針對中國的情況」,正是在來自於這個龐大國家的一些傳教士的催促下寫成。大戰結束後,聖座覺悟到急需讓教會的傳教使命遠離歐洲國家主義之間的爭端,其負面影響在中國也很明顯。藉著《夫至大》宗座牧函,「中國成了傳教『實驗室』,並由此開始對在全世界的福傳工作予以重新思考和更新」。

因此,「依照教會普世性的強烈意識,在中國趨於成熟的傳教新方案也向全世界推展,藉此間接地承認福音所到之處的所有民族和所有國家的同等尊嚴」。帕羅林樞機稱《夫至大》宗座牧函是一個轉折點,它也指明一種「訓練有素和相稱於自己聖召”的本地聖職的重要性,教會因此才能基礎牢固,才能不屈服於可能會遭受的迫害。這位教宗「以驚人的方式預見了隨後於20世紀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儘管許多考驗和困難,在那裡建立的教會如今仍然充滿生氣,因為本地聖職所打下的根基經受住了考驗」。

取得的進展和尚待解決的問題

這段歷史行程促使我們再次省思「天主教在中國臨在的現實意義」。從那時到今天,這一百年來的許多事物在教會内也發生了變化,梵二大公會議就是一例。「然而,目前儘管是中國信友照料他們的教會,中國的福傳對整個至公性而言,如今仍是一項決定性的挑戰。正如一百年前那樣,中國的情況今天也顯示出,為面對福傳的挑戰首先需要創建教會的合一」。

在這層意義上,最近取得了重要進展。正是為了使福音的宣講在中國得以貫徹,教宗方濟各2018年9月8日接納了7位未經宗座任命而被祝聖的「官方」主教與教會完全共融。樞機強調,經過數十年的歷史後,今天所有在中國的主教都與教宗共融。他也提到,隨後兩位中國大陸的主教首次出席了去年10月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

在中國的教會需要「合一、信賴和新的牧靈衝力」。教宗方濟各在2018年9月《致中國天主教信友及普世教會文告》中提醒道,他們需要「熱衷於傳遞真實生命的傳教士」(7號),這絕非偶然。還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只是一個起點。帕羅林樞機特別提到尚未完全走完的合一行程,而中國天主教徒及其所屬團體之間的完全修和應是一個首要目標。因此,在中國也急需開啓「淨化記憶的重要旅程」。

教會與人民

聖座正是在教會普世性的推動下,不對任何一個國家懷有不信任和敵對的態度,而是走上對話之路,以能克服彼此間的距離。帕羅林樞機表示,「在中國的福音宣講不能離開對中國人民及合法當局的尊敬、重視和信任的態度,聖座希望也能與中國在和平、環境和文化相遇的主題上合作,促進和平及謀求人類的福祉」。

此外,教會「沒有忘記她在中國的許多子女的犧牲,但正是在看著他們的榜樣的同時,也省思哪些是更恰當的方式,好能接觸那些尚未認識福音喜訊並期待基督徒作出更高見證的人。福傳的迫切性也提供一個能克服許多特殊問題的遠景,將它們引向一種整體的方案,使神學、法律和牧靈,以及外交建立在具有創造力和建設性的基礎上」。

帕羅林樞機寫道,衆所周知,教宗對中國教會和人民的關懷在今天仍然受到阻力和對立。因此,正如《公教文明》期刊這些年所推動的那些深入研究能有助於克服容易形成的對立,為仍在阻止「一種富有成果的相遇的喜樂」解開繩結。

教宗的祈願

帕羅林樞機最後強調,「在中國特定的背景下,聖座行動的目的仍舊同往常一樣:『人靈之得救和教會自由』。對在中國的教會而言,就是能夠以更大的自由宣講基督的福音,在一種更有信賴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中進行宣講」。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天主教會並非一個「外來」的團體,而是完整和活躍的一部分,能對「一個更為和諧和更尊重每個人的社會」作出貢獻。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效法上主的慈悲,不要捂著口袋不放

四旬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為治療人心靈的創傷,吩咐我們克己修身;求你幫助我們避免一切罪過,並使我們全心全力履行你仁愛的誡命。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
恭讀達尼爾先知書 9:4-10

我主,偉大可敬畏的天主!你對那些愛你和遵守你誡命的人,必守約施恩。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作惡反叛,離棄了你的誡命和法令。我們沒有聽從你的眾僕人先知,因你的名向我們的君王,我們的首長,我們的祖先,和全國人民所說的話。我主,正義歸於你!而滿面羞愧歸於我們,就如今日歸於猶大人民,歸於耶路撒冷的居民,歸於所有不忠於你而被你驅至各地或遠或近的以色列人一樣。我主,滿面羞愧歸於我們,歸於我們的君王,歸於我們的首長以及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犯罪得罪了你;然而慈悲和寬宥應歸於上主我們的天主,因為我們實在都背叛了他,沒有聽從上主我們天主的勸告,也沒有遵行他藉自己的僕人眾先知,向我們所宣示的訓令。

福音(你們要寬恕人,也就會被寬恕。)
恭讀聖路加福音 6:36-38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你們應當慈悲,如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2019年3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不要判斷別人、不要指責,卻要給予原諒,通過這種方式效法天父的慈悲。他提醒眾人,為了在生活中不犯錯,我們必須效法天主,在天父的眼前行走。

教宗從當天的《路加福音》談起(6:36-38),首先講解了能夠寬恕“最醜陋”行為的天主慈悲。教宗說:「天主的慈悲如此偉大。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有多少人說:『我做了非常惡劣的事。我已經在地獄裡訂購了位子,再也無法回頭了。』但你想到天主的慈悲嗎?讓我們回憶一下可憐寡婦向亞爾斯本堂神父告解的故事。這位婦人的丈夫投河自殺了,她哭著對神父說:『我是一個罪人,一個可憐人。我可憐的丈夫!他下地獄了!他自殺了,自殺是死罪。』亞爾斯本堂說:『夫人,您別哭,因為在橋與河之間有天主的慈悲。』說到底,有天主的慈悲在。」

「為了進入慈悲的軌道,耶穌指出了三個實用的建議:首先我們不要判斷,這是我們應當棄絕的壞習慣,特別是在四旬期。此外,這是一種涉入我們生活的習慣,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經常是這樣。我們甚至在開始一段談話時也會說:『你看到他做了什麼嗎?這就是對他人的判斷。我們想想一天我們判斷多少次!其次,我們不要指責他人。最後,我們要寬恕他人,即使寬恕是如此艱難,因為天主將按照我們的行為審判我們。」

在這裡,教宗邀請眾人學習慷慨的智慧,指出這是我們棄絕「說三道四」的主要方式。

教宗說:「上主教導我們:‘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你們要慷慨地給予。不要捂著口袋不放,而要慷慨地施捨窮人、那些有需要的人,給予他們建議,以微笑對待他人。『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6:38),因為上主是慷慨的。我們付出一,祂將百倍地賞報我們。這樣的態度才能保證我們不判斷、不指責,而是給予寬恕。施捨很重要,但不僅是物質的施捨,也包括靈性的施捨,即花時間與需要幫助的人在一起,看望一位病人,給予一個微笑等。」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深切哀悼新西蘭槍擊事件死傷者

2019年3月15日,新西蘭基督城(Christchurch)兩座清真寺於發生槍擊事件,導致至少49人喪生。教宗方濟各聞訊後深表關切。

在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的唁電中,教宗對這種「毫無意義的暴力行為」造成的傷亡深感悲痛。在這襲擊的浪潮中,他向所有新西蘭人民,尤其是穆斯林團體表達其真誠的關懷。教宗惦記著安全和急救人員在此艱難情况下的努力,為傷者的康復祈禱、為失去親人而痛苦和受這悲慘事件影響的人祈求安慰,並把亡者託付於全能天主的仁慈。最後,教宗祈求天主賜予新西蘭慰藉與力量。

第一座遭襲擊的是努爾清真寺,肇事者有4人,由28歲的澳洲人塔蘭特(Brenton Tarrant)指揮。事發後,該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新西蘭總理阿德恩表示,「這是新西蘭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國際社會對槍擊事件予以强烈譴責。

兩座清真寺遭襲擊後,新西蘭天主教會發表聲明,對此事件感到驚駭和難過。該國主教們向基督城的新西蘭「穆斯林團體成員」寄發訊息,表達他們的關懷之情。主教們寫道,「我們清楚意識到,我們與穆斯林在這塊土地上的良好關係。對於此事件發生在祈禱場所和在祈禱之中,我們深感震驚。」

教宗方濟各在2019年2月初訪問阿聯酋時,與阿茲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在阿布扎比簽署了一行歷史性的聯合聲明,「論及人類對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生活的兄弟情誼」。聲明指出在青年中「喚醒宗教意識」的重要性,「以此應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引發衝突的誘惑,以及各種形式的激進主義和盲目的極端主義」。此外,聲明中也重申「信仰引導信徒把他人視為應得到支持和愛護的弟兄」。

張汝南執事-四旬期第二主日反省(丙年)

CNS photo/Zsolt Czegl, EPA

四旬期第二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祢命令我們聽從祢愛子的教導,求祢使我們由祢的聖言,得到滋養,並能淨化心靈的眼目,愉快地享見祢的榮耀。因祢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主與亞巴郎立約。)
恭讀創世紀 15:5-12,17-18

那時候,上主領亞巴郎到外面,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亞巴郎的正義。上主又對亞巴郎說:「我是上主,我從加色丁人的烏爾,領你出來,是為將這片土地,賜給你作為產業。」亞巴郎說:「我主上主!我怎能知道我要佔有這片土地,作為產業?」上主對亞巴郎說:「你給我拿來一隻三歲的母牛,一隻三歲的母山羊,一隻三歲的公綿羊,一隻斑鳩和一隻雛鴿。」亞巴郎便把這一切拿來,每樣從中間剖開,將一半與另一半相對排列,只有飛鳥沒有剖開。有鷙鳥落在獸屍上,亞巴郎就把牠們趕走。太陽快要西沉時,亞巴郎昏沉地睡著,忽覺陰森萬分,就害怕起來。當日落天黑的時候,看,有冒煙的火爐,及燃燒著的火炬,由那些肉塊中間經過。在這一天,上主與亞巴郎立約,說:「我要賜給你後裔的這片土地,就是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河。」

讀經二(基督必要改變我們卑賤的身體,相似他光榮的身體。)【長式】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3:17-4:1

弟兄姊妹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要注意那些按照我們的表樣,生活行動的人。我曾多次對你們說過,現在再含淚對你們說:因為有許多人,行事為人,是基督十字架的敵人;他們的結局是喪亡;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他們只思念地上的事。至於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我們等待主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從那裡降來;他必以他使一切屈服於自己的大能,改變我們卑賤的身體,相似他光榮的身體。為此,我所親愛和懷念的弟兄、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我可愛的諸位,你們應這樣屹立在主內。

福音(正當耶穌祈禱時,他的面容改變。)
恭讀聖路加福音 9:28-36

那時候,耶穌帶著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上山祈禱。正當耶穌祈禱時,他的面容改變,他的衣服潔白發光。忽然,有兩個人,即梅瑟和厄里亞,同耶穌談話。他們顯現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即耶穌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伯多祿和他的同伴,都昏昏欲睡。他們一醒過來,就看見耶穌的光耀,及在耶穌旁邊侍立的兩個人。那兩個人正要離開時,伯多祿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伯多祿原來不知道要說什麼。伯多祿說這話的時候,有一片雲彩遮蔽了耶穌、梅瑟和厄里亞。他們進入雲彩時,門徒就害怕起來。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他!」這聲音發出後,只見耶穌獨自一人。當時,門徒都守了秘密,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

各位尊敬的主内朋友們,大家好!

2019年3月17日,今天我們慶祝四旬期第二主日,教會邀請我們多多反思我們的信仰:我們與主的關係,與別人的關係,尤其是與家人的關係!

首先讓我們以禱聲讚美感謝我們的天主,祈求祂改變我們頑硬固執的心靈,增加我們對別人的愛心,更讓我們注意到天國原是我們永恆的家鄉!

今天三篇經文,瀰漫著天主對世人的慈愛,和祂渴望世人回歸的情懷,表露無遺!

且讓我們觀看祂如何厚待亞巴郎,賜與他萬國萬民的恩寵,讓他領導信德之邦!再而留心耶穌變聖容發放萬丈光芒,增加門徒的信德,成為日後傳敎精神的食糧,讓我們不要忘記天父的叮嚀:「期盼我眾信愛子,更藉保祿的書信,喚醒我們,天國才是我們永遠的家鄉!」

我們如何回應天主的聖言,尢其是怎樣增加我們對主的信德呢?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個人認為信仰亦皆如是!

如果我們每反省,不斷祈求,聖神定會讓我們察覺自身信仰的軟弱,再而學習和接受教會的勸喻,努力避惡行善,那麼成聖之望更指日可待,與主的親蜜又有誰可檔?

所謂「聖言生活,生活聖言」,天主的話句句深入肺腑,能改變人心

今天的第二篇讀經有一句話,提醒我也希望與大家分享:「至於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生活在這營營役役的社會,物質財富掛帥的天下,能騰出一些時間去思考「天上的家鄉」又談何容易?畢竟「天鄉之事」為某些人來說是言之太早,對沉迷於物質享受的人來說:「那有天上的家鄉?」但對於我們有信仰的人來說,我們又怎能掉以輕心!

「其實,關於明天的事,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你們原來不過是一股蒸氣,出現片刻,以後就消失了。」雅 4:14

「我們只是寄居麈世上的旅客」聖詠119:19

既然是旅客,既然是蒸氣,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迷戀那些可朽的「榮華富貴,山珍海味」呢?

英國作家 C.S.Lewis 說得好 : “All is not eternal is eternally useless! ” 意思是提醒我們要注意永恆之事物!

那麼什麼是永恆的事物?天主的慈愛,基督的聖言和我們的靈魂也就永遠常存的!

各位尊敬的主內朋友們!

塵世短暫,是時候要去改變自己成就它人了!祈求耶穌的話語打動我們的心,去拋棄往昔的痛苦,更把恐懼,埋怨,仇恨和阻礙我們對人和好的邪靈,置於腦後!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 2:14-17

有人說,我們對主的信賴有多深,愛有多廣,與我們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大家相信嗎?

如此看來,難道這不是與聖雅各伯的教導不謀而合?

聖母進敎之佑!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教會透視:教廷萬民福音部部長到訪澳門和香港

圖片:O Clarim Weekly/號角報

教廷萬民福音部部長斐洛尼樞機於2019年3月1日飛抵台灣嘉義雲林縣,以教宗特使的身份代表教宗方濟各主持聖體大會,並會晤當地主教。接著,在3月3日及4日到訪澳門及香港。本集《教會透視》為您帶來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的相關報導及香港教區青年網上媒體《沸點》與斐洛尼樞機的專訪。

 

教宗方濟各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六週年

6年前,2013年3月13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樞機(Jorge Mario Bergoglio)當選第266任伯多祿繼承人,取名號「方濟各」。他是首位耶穌會士教宗,首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宗,首位以亞西西聖方濟各為名號的教宗。

節目重溫:

教宗四旬期避靜週主題:「拉皮拉的夢想」

教宗今年四旬期避靜中一場默想的主題為「拉皮拉的夢想」。拉皮拉是意大利天主教政治家,致力於和平與扶貧。2019年3月10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展開了四旬期避靜。他出發前在推特帳戶上發表推文,寫道:「今晚我們開始避靜週,請大家在祈禱中紀念我和聖座各部會的合作者。」這次避靜活動將於15日週五結束,期間暫停一切接見活動,包括3月13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適逢教宗方濟各當選6周年紀念日。

3月10日下午6時,佛羅倫薩山上聖米尼亞托本篤會修院院長賈尼(Bernardo Francesco Maria Gianni)神父為教宗和教廷神長們帶領了第一場默想。本次默想的主題為:「熾熱渴望之城;塵世生活中的逾越目光和舉動」。從11日週一開始,每天各有兩場默想,一場於上午10時、另一場於下午4時30分舉行;15日週五僅有上午一場默想,隨後教宗與神長們便返回梵蒂岡。

本次避靜的10場默想主題分別是:

主日

「我們為此在這裡」;「拉皮拉的夢想」

首場默想

第二場默想

週一

「我們在這裡以氣息讓死灰復燃」;「當下的恥辱、血腥和冷漠」

第三場默想

週二

「你們記得嗎?」;「熾熱的渴望」

第四場默想

第五場默想

週三

「他和平與友誼的旗幟」;「讓我們手拉著手」

第六和第八場默想

第七場默想

週四

「黑夜群星閃耀」

週五

「山上之城」

第九和第十場默想

默想的主題取自於意大利詩人盧齊(Mario Luzi)1997年撰寫的一首詩:〈我們為此在這裡〉,內容提及意大利20世紀重要的天主教政治家──喬治‧拉皮拉(Giorgio La Pira)。拉皮拉於1904年出生在西西里,攻讀法律,曾在佛羅倫薩大學任教,1945年成為意大利制憲大會議員;拉皮拉於1951至57年,以及60年至64年擔任佛羅倫薩市長。

默想的主題之一「拉皮拉的夢想」遂由此而來。在他的夢想中,「佛羅倫薩散發著基督信仰的光彩,吸引全世界的矚目」。他積極促進就業,提高生活條件,讓城市更適合人居住,推動國民住宅,大力反對墮胎。拉皮拉同時也是道明會第三會和方濟各會第三會成員。在大學教書時,他勤於祈禱和研究,投入公教進行會等教會團體的活動,濟弱扶貧。

此外,拉皮拉也是個和平的匠人。他曾於1959年前往莫斯科,試圖舒緩緊張氣氛,促進裁軍;1964年在美國支持少數種族的公民權;1965年在河內拜會胡志明,為越南呼籲和平。他與眾多國家領導人保持良好關係,其中包括周恩來。為此,拉皮拉在市長任職內,使佛羅倫薩成為文化和政治運動中心,在那裡舉辦多場和平大會,以促進和平、人文精神與基督信仰文明。

第56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許諾和冒險是教宗方濟各在第56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中強調的兩個幅度。這份文告的靈感來源是耶穌召叫首批門徒的事跡(谷1:16-20),以及剛結束的兩大盛事: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和巴拿馬世青節。教會在這些活動中聆聽青年和他們的所需,試圖向他們作出具體回應。

如同西滿、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那樣,人人都會時而勞累卻苦無成果,有時滿載而歸,辛勞得到回報。在每個聖召的經歷中,即使在我們一無所獲的時刻,天主也會與我們相遇,賜給我們喜樂,滿足我們的生活。

教宗寫道:「上主的召叫絕非天主干涉我們的自由;聖召既不是『牢籠』,也不是加諸於我們的重擔。相反地,聖召是天主愛的舉動,祂主動與我們相遇,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偉大的計劃,渴望我們參與其中,帶給我們宏觀的視野,使我們看見更廣闊的海洋,收獲豐盛至極。」

天主不願意我們受困於外在事物、日常習慣,在意義重大的選擇前無所作為。天主不希望我們在生活中甘心認命,壓抑心中渴望改變生活的悸動,認為「一切都不值得奮鬥」。教宗指出,「如果天主偶爾讓我們體驗到『奇跡般的收獲』,祂是要讓我們發現,人人都以不同方式蒙召成就大事,以及生命不該持續在沒有意義的漁網中糾纏著,這樣會導致心靈麻痺。總之,聖召鼓勵我們別拿著漁網佇立在岸邊,卻要沿著耶穌為我們安排的道路前行,這是為了我們的幸福和周遭人群的益處」。

為了擁抱這許諾,需要具備「冒險的勇氣」,大膽作出選擇,就像湖邊的門徒那樣,捨棄自己與船的關係,摒除一切不利於發現天主計劃的事物。教宗提醒,「當我們面前就是遼闊的聖召海洋時,我們不能埋頭修補漁網」。基督徒生活的聖召始於洗禮,在禮儀、祈禱和友愛分享中蓬勃發展。基督徒應當熱愛慈母教會,當我們發現脆弱和罪過在她的臉上留下皺紋時,更要愛護她。再者,基督徒也要勇於作出見證。

教宗說:「基督徒生活的表徵在於選擇;這些選擇為我們的航行指出明確方向,而且有助於天國在社會中成長。」舉例而言,有些人選擇在基督內結婚成家,有些人選擇職場和專業相關的聖召,選擇投入愛德善工、團結互助、社會責任,也有人選擇度奉獻生活。

「在與上主的相遇中,有的人會感受到奉獻生活或司鐸職務聖召的魅力。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發現,同時也使人恐懼,因為他感到蒙召成為教會這艘船上『捕人的漁夫』,全然奉獻自己,致力於服務,忠於福音和弟兄姊妹。這個選擇必會帶來風險,也就是為跟隨上主捨棄一切,完全奉獻給祂,以成為上主事業的合作者。」

對於內心有所抗拒,疲於希望,或是處於世俗化浪潮中的人,教宗提出聖母瑪利亞的榜樣,她是在許諾和冒險之間回應聖召的芳表。教宗特別對青年說:「最大的喜樂莫過於為上主冒生命危險。你們別對上主的召叫充耳不聞。祂若是叫你們走這條路,你們別收起船槳,卻要信賴上主。你們切莫恐懼,它會使我們在上主指示的高峰前停滯不動。」

為了幫助青年分辨自己的聖召,教宗再次呼籲全體教會、司鐸、牧靈工作者和教育人員,提供聆聽和分辨的機會。教宗最後期許通過青年牧靈和聖召工作,協助青年發現天主的計劃。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