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2016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接納天主之母能讓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而失卻這種關係,人就會貶低他人,辱沒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別讚許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希望的力量。

教宗說:「在新年伊始慶祝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和我們的母親,這表明我們不是孤兒。為了具體解釋這個思想,教宗例舉了為人之母者的經驗,稱母親們是對抗封閉的最強解藥。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不僅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核心,失去『家庭情趣』的社會。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只趨向權衡利弊和投機取巧。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

教宗提到當天彌撒中關於母親的信友禱詞說:「許多母親從不屈服,全力以赴不使任何一個子女迷失。我從這些母親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她們的子女有的坐監,有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或被吸毒的奴役所禁錮,但這些母親們不管寒冬和酷暑,陰雨和乾旱,仍然不屈不饒地奮鬥,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那些身在難民營,甚至處於戰事中的母親們也能毫不猶豫地接納和扶助自己子女的痛苦。因此,我們在年初藉著瑪利亞的母性,教會的母性,以及我們的母親來記起天主的仁慈,這能使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這種狀態削弱了我們對家庭、對子民和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這種精神孤兒狀態是一個毒瘤,在靜悄悄地傷害和貶抑人的心靈。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摧殘自己,認為任何人都不屬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傷害大地,因為它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別人,因為他們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天主,因為我不屬於祂。最後我們也傷害自己,因為我們忘記自己是誰,何為我們在天主前的『名字』。那使我們結合的關係一旦喪失,一如我們典型的破碎和分裂文化,這孤兒感和極大的空虛和孤獨就會加劇。」

「欠缺身體上的接觸使我們喪失憐憫之心,精神上的孤兒狀態使我們失去記憶,忘卻做子女、子孫、父母、祖父母、朋友、信徒意味著什麽,也忘記微笑、休息和無償奉獻的價值。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能使我們重新露出笑容,因為我們有了歸屬感。人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内才能找到學習人性成長的『氣候』和『溫度』,知道自己不是應邀專為『消費和被消費』的對象。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提醒我們,我們不是交易的商品或消息接收站。我們是子女,是家庭,是天主的子民。」

「聖母瑪利亞懂得把天主在祂子民生命中的經歷守護在心中,她學會做母親並給耶穌提供了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美好經驗。在《福音》的記載中,瑪利亞沒有長篇大論,卻守護著聖子的使命及祂所愛的一切,默默地陪伴她子女心中背負的十字架。」

最後,教宗總結道:「哪裡有母親在,那裡就有溫情。瑪利亞以她的母性向我們展示,謙卑和溫柔並不是弱者,而是強者的德行;她教導我們無需虐待別人來使自己感到重要。我們應接納聖母的目光,她使我們免於孤兒狀態,謹記眾人皆為弟兄姐妹。因此,我們應以聖母瑪利亞同樣的溫柔去對待生命,傳播希望、歸屬感和兄弟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2017年度基督徒合一祈禱週

每年的1月18至25日是基督徒合一祈禱週,這是一個普世性的基督徒運動,以治療不同基督宗教教會間的分裂,促進各教會團體間的對話,及鼓勵所有基督信徒彰顯「一主、一信、一洗」的含義。此運動始於1800年代,是全球歷史最悠久,及最廣為奉行的合一活動。為期8天的祈禱週,於1908年由補贖修會的保祿雅各方濟‧華生神父(Fr. Paul James Francis Wattson, SA)發起,從1月18日按舊的禮儀曆,這日是建立聖伯多祿宗座慶日(現已改為2月 22 日) ,開始至1月 25 日聖保祿宗徒歸化慶日結束。

2017年主題介紹

「和好 – 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5:14-20)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發源地

在1517年,馬丁。路德藉著公開95條論綱,裡頭記載他在教會內所看到濫權事件的論文,引起關注。 2017年是這件在改革運動中有著重要地位的500周年紀念,此改革運動影響了西方教會數個世紀。這個事件在德國的教會關係史中一直是個具爭議的主題,尤其是在過去幾年裡。德國福音教會(EKD)從2008年以來一直為這週年紀念活動熱身,每年都專注在改革運動裡一個特定主題,例如:改革與政治,或改革與教育。 EKD還邀請各方的合一夥伴,共同紀念在1517年發生的事件。

經由廣泛而有時困難的討論之後,德國的教會同意,要團結合一的來一起紀念這個改革事件,就需要 Christusfest ——基督慶典的方式來舉行。如果把基督宗教信仰的中心焦點放在耶穌基督和祂的和好工作上,那麼所有的EKD合一的伙伴們(羅馬天主教、正教、浸信會、衛理公會、門諾派和其他教派)就可以一同參加週年紀念的活動。鑑於改革的歷史裡充滿了痛苦的分裂,這項共識是一個顯著的成就。

此外,信義會以及羅馬天主教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在宗教改革週年紀念籌備過程中,不斷努力達成共識。其中一份重要的文件,『從衝突到共融』,認清這兩大基督宗教傳統需要用合一的信念,及用五十年來對話的成就為基礎,加上對自己教派歷史和神學的新認識,用來準備這個改革週年紀念。通過那些宗教改革的辯論,天主教徒現能聆聽馬丁路德對當今教會提出的挑戰,也願意承認他是一個「福音的見證者」『從衝突到共融』(第29號)。所以經過幾個世紀的相互譴責詆毀,在2017年,路德會和天主教徒將首次共同紀念這改革的起源。

根據這個協議和更廣泛的合一背景,我們訂立了今年的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和好 – 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5:14-20)。

當德國教會合作協會在2014年秋天開會時,大家很快就清楚地表明,這個為基督徒團結而用一整週來祈禱的主題經文,需要能傳遞兩個聲音:一方面,應該慶祝天主的愛和恩典,就是「人可以單靠天主的恩寵而得救」,藉以回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教會主要關心的議題。另一方面,手冊內容也應指出,隨著宗教改革而來教會分裂的痛苦,現在仍讓教會受傷。所以當公開承認過失,並提供歸於和好的機會。

事實上,教宗方濟各2013年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勸諭裡引用:「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第9號)也有助於這個主題的形成。藉由這段經文(格後5:14),給格林多人第二封書信的整個第五章上下文中,德國教會合作協會制定了2017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

聖經經文:格後5:14-20

這段經文強調和好是天主給所有受造物的禮物。「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且將和好的話放在我們的口中。」(第19節)。天主這樣行動的結果,就是在基督裡和好的人都依序被召,好能在言語和行為上宣告這種和解:「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第14節)。「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罷!」(第20節)。經文裡強調,這種和好不是沒有犧牲的。耶穌犧牲祂的生命,祂為所有人死。和好的使者因祂的名,蒙召去以相似的方式生活。所以他們不再為自己而活 ; 而是為他們犧牲生命的基督而活。

八日祈禱和聚會

這段經文(格後5:14-20),塑造八日的反省,也提供了逐條經文神學的見解,如下:

第一天:一個人替眾人死了

第二天: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生活

第三天:我們從今以後,不再按人的看法認識誰了

第四天:舊的已成過去

第五天:都成了新的

第六天:天主藉基督使我們與祂自己和好

第七天:和好的職務

第八天:與天主和好

在基督徒合一祈禱聚會中,天主藉基督讓我們與祂自己和好,這就是值得基督徒慶祝的原因。聚會當中包括在聆聽天主聖言,並在領受天主寬恕的甘泉之前,我們承認自己的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向世界見證和好的可能性。

按此下載2017年基督徒合一祈禱手冊

資料來源: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網站

相關文章: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全文

2017年1月1日新年伊始,教會慶祝天主之母節暨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在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中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社會和國際關係」,以善勝惡,恢復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日由保祿六世教宗於1968年建立,每年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線。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7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非暴力:一種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譯自:台灣明愛會

1.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一個人身上的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都被賦予浩大的尊嚴。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i],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五十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中,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而不是只對天主教徒。「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險。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愛為基礎」。在這五十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加以省思。我祈求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2.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而今天,令人傷感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恒價值的目標嗎?或者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3.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他教導我們,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裡;因為「惡念是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谷七21)。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祂不斷宣講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閱:瑪五44)、要把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閱:瑪五39)。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閱:若八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閱: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閱:弗二14-16)。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也就能被天主的仁慈所治癒,而成為和好的工具。用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布和平時,務必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ii]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這種『更多』來自天主」[iii]。他接著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來對付邪惡。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iv]。福音中,愛自己仇人(參閱: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而在於以善勝惡(參閱: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鍊。」[v]

比暴力更強大

4.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德肋撒修女於1979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傳達了她自己的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鎗彈,以摧毀或帶來和平──只須聚在一起,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vi]。因為武力是一種假象。「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肋撒修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vii]。去年九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布她為聖人。我讚揚她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天主所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而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那是罪行![viii]」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而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Khan Abdul Ghaffar Khan),以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成千的利比里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利比里亞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基督信仰團體不斷的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前任,在他1991年發表的《一百週年》通諭中,省思1989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ix]。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份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為真理作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而為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x]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xi]。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xii]。暴力褻瀆上主的聖名[xiii]。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上主的名不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卻不是!」[xiv]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5.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麼非暴力應該首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三月頒布的《愛的喜樂》勸諭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兩年省思後的結果。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須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和寬恕等等來化解,而不是經由武力[xv]。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洩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xvi]。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而是建立在責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立根基[xvii]。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虐待。

十一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內心的深處,並讓天主的慈悲進入。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非暴力政治必須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里修聖女小德肋撒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xviii]

我的邀請

6.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端(參閱:瑪五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飢渴慕義的人,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那就是慈悲的表現。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xix]」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xx]。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但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而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xxi]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動,來協助建立和平。2017年1月1日,「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這個新的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xxii]。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麼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我依傳統,在十二月八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這天簽署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參閱: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耐心地努力做締造和平的人」[xxiii]。在這2017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天主,那麼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xxiv]

 

教宗方濟各
2016年12月8日
發自梵蒂岡

…………………………………………………….

[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

[ii]“The Legend of the Three Companions”, Fonti Francescane, No. 1469.

[iii]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年2月18日。

[iv]同上。

[v]同上。

[vi]德肋撒修女,諾貝爾和平獎致詞,1979年12月11日。

[vii]默想:和平之路,聖瑪爾大之家小堂,2015年11月19日。

[viii]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封聖典禮講道,2016年9月4日。

[ix]23號。

[x]同上。

[xi]對不同宗教的代表談話,2016年11月3日。

[xii]人民運動的第三次世界大會中的談話,2016年11月5日。

[xiii]參閱:與高加索伊斯蘭教教長及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宗教間會議中致詞,巴庫(Baku),2016年10月2日。

[xiv]在亞西西的談話,2016年10月20日。

[xv]參閱: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90-130號。

[xvi]同上133、194、234號。

[xvii]參閱:「核子武器對人類的衝擊」會議文告7號,2014年12月。

[xviii]《願祢受讚頌》通諭,230號。

[xix]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7號。

[xx]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6、117、138號。

[xx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號。

[xxii]宗座手諭,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2016年8月17日。

[xxiii]天皇后喜樂,白冷城,2014年5月25日。

[xxiv]在亞西西的呼籲,2016年9月20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主持年終感恩祭:注視馬槽中的聖嬰,把希望還給青年

2016年12月31日元旦前夕,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禮儀中詠唱了傳統的年終感恩曲《謝主頌》,感謝上主一年來所賜的種種宏恩。教宗在禮儀講道中表示,天主親自來折斷那導致排斥的鎖鏈,開啟包容的憐憫溫情,讓每個人都享有尊嚴。

我們站立在聖誕馬槽前是為回顧即將結束的一年,感謝上主賜予我們的恩典。教宗從天主拯救人類的歷史談起,闡明原本不屬於法律之下的天主因著愛而捨棄了各種特權,以無人期待的方式拯救我們這些處在法律之下的人。天主藉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的柔弱來救贖我們,祂沒有把自己偽裝成人,而是真正成為人,分受人的一切軟弱。

教宗表示:「聖誕馬槽邀請我們把天主的思維變成自己的思維。天主拒絕特權,卻喜愛相遇、接近及親切。今天,我們在耶穌聖嬰前願意承認,我們需要讓上主來光照我們,因為我們不少次似乎目光短淺,或者我們被一種強制不分彼此的態度所禁錮,勉強別人進入我們自己的模式。」

「我們在馬槽前停留,瞻仰天主是如何臨在於這一年當中的,藉此謹記天主在每個時代和每個時刻都賜予恩寵和祝福。馬槽促使我們不放棄任何事及任何人。注視馬槽意味著我們找到力量,在歷史中取得一席,無怨無憂,不封閉自己或迴避現實,不尋求捷徑使自己擁有特權。」

在注視馬槽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若瑟和瑪利亞的面容。這對年輕夫婦充滿希望和抱負,同時也帶著一連串的提問,他們養育聖嬰成長的擔子並不輕省。

教宗因此想到今日青年的處境說:「我們製造出一種文化,它一方面把青春捧為偶像,設法使它永存不替,但自相矛盾的是,我們迫使青年沒有一個實際參與的機會,我們慢慢地把他們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迫使他們移居他鄉,或者討一份並不存在或看不到自己前途的職業。」

教宗籲請眾人不要像白冷城的店主那樣對年輕夫婦說:「這裡沒有地方。我們每個人要各盡其力幫助我們的青年在他們的土地,他們的祖國找到有待建設的一個具體的未來。我們不可剝奪他們手中的力量和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預言老人要看見夢境的能力。」

最後,教宗表示:「注視馬槽促使我們要幫助青年不要因我們的不成熟而失望,我們也要激勵他們有能力去夢想並為他們的夢想而奮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12月30日-聖家節

「聖家節」是教會勉勵基督徒家庭,以耶穌、瑪利亞和若瑟所組成的納匝肋聖家為榜樣與模範,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而制訂的慶節。最早於十九世紀先在加拿大開始,後來由於教宗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性的響應,但是一直到1920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真正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於聖誕八日慶期中的主日慶祝,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十二月三十日慶祝此節日。 (來源: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家庭的模範 – 納匝肋聖家

教宗方濟各告訴我們,納匝肋聖家令我們重新發現家庭,每個家庭的聖召和使命,如同瑪利亞和若瑟那樣。家庭的一個重大使命是給耶穌騰出地方,把耶穌迎入家中,迎入子女、丈夫、妻子、祖父母的心中,因為耶穌就在那裡。我們應在那裡迎接祂,好使家庭在靈性上日益成長。為您送上四個家庭的故事,我們是怎樣回應家的聖召。

Linda與Timothy的家庭故事

Louisa與Peter的家庭故事

Monica與Roger的家庭故事

Simmy與Phillip的家庭故事

《聖家禱詞》
教宗方濟各撰寫

耶穌、瑪利亞、若瑟,我們在你們身上默觀真愛的光輝;

我們以信賴之心呼求你們。

納匝肋聖家,讓我們的家庭成爲共融的場所和祈禱的晚餐廳,

真正的福音學校和小型的家庭教會。

納匝肋聖家,讓家庭永遠不再經歷暴力、封閉和分裂;

讓每位受傷和失足者儘快獲得安慰和痊癒。

耶穌、瑪利亞、若瑟,請俯聽和應允我們的祈禱。

亞孟。

2016年教宗方濟各精華語錄

這一年對教宗方濟各而言是非常繁忙的一年:

-他完成6次國際牧靈訪問、3次意大利之行;

-頒布關於家庭的宗座勸諭《愛的喜樂》;

-召開慈悲特殊禧年並舉行多項禧年活動;

-日常的會晤和公開接見活動;

-每天在聖瑪爾大之家小堂主持平日彌撒;

-實施數項教廷改革新舉措。

這一切的主線,正是教宗方濟各在教會內推行的心靈革新,目的是讓基督徒把福音的喜樂帶到全世界。

福音的核心是天主的愛,而非法律

教宗在禧年閉幕時發表的《慈悲與憐憫》宗座牧函中的一席話或許是教宗2016年最重要的訊息之一:「福音的核心不是法律,而是天主的愛。天主的愛在萬有之上獨佔首位,這愛能洞悉每個人的內心,識別人心最隱秘的渴望。」

教宗說:「現在正是慈悲的時期。我們總想把福音的大能禁錮在安全計劃的牢籠內,就像經師和法利塞人那樣引用梅瑟的話和法律條文向耶穌提出吹毛求疵的問題,因為之前一直都是這樣。然而,上主的愛更加強大。基督徒蒙召活出福音的新意,在最複雜的情況下,在只求規範的公義試圖佔據上風時,我們仍然要相信那來自天主恩寵的力量。」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變法律嗎?不。法律為人服務、為天主服務,因此人應該敞開心靈。認為『之前一直都是這樣』就是心靈封閉。耶穌告訴我們:『我將聖神派遣給你們,祂將引領你們走向圓滿的真理。』如果你的心不向聖神的新意開放,你將永遠無法抵達圓滿的真理!」

節錄自:教宗方濟各2016年1月18日聖瑪爾大之家彌撒講道

僵化和傲慢

「按照天主的法律生活卻不陷入僵化守法並非易事。法律不是讓我們淪為奴隸,而是使我們自由,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

僵化的危險在於自負,認為自己比誰都對。

教宗因而勉勵信徒:「為那些相信在天主法律下生活就必須變得僵硬的弟兄姐妹祈禱。願上主讓他們感受到祂是父親,祂喜歡仁愛、溫柔、慈善、溫良和謙遜。願上主教導我們人人本著這種態度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

節錄自: 教宗方濟各2016年10月24日聖瑪爾大之家彌撒講道

向聖神的驚奇開放

聖神一直以來都在推動教會前行,使她走上新的道路,走向天主的新意,增加信德的智慧,越來越明悟永恆的真理。在歷史上的首次大公會議時,宗徒們聚在耶路撒冷商討決定不把梅瑟的法律強加給皈依的外邦人。

教宗說:「這是教會至今依然採用的方法。當聖神令我們驚喜,帶來某件看似全新或‘從未如此做過’的事時,你們就該想想梵二大公會議,以及梵二所面對的種種阻力;我提到梵二是因為它離我們最近。有多少的阻礙啊!今天仍有許多阻力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聖神卻不斷向前邁進。教會的方法是齊聚一堂,團結一心,彼此傾聽,互相討論,同聲祈禱,然後作出決定。這就是所謂的教會眾議精神,它表達出教會的共融。締造這共融的是誰呢?是聖神!祂總是主角。上主對我們作出什麽要求?順從聖神。當我們察覺聖神在召叫我們時,不要害怕。」

節錄自:教宗方濟各2016年4月28日聖瑪爾大之家彌撒講道

魔鬼打算以分裂毀滅教會

教宗也勉勵信徒為教會的合一效勞,不要再折磨基督的奧體。

教宗說:「魔鬼利用神學和意識形態的分裂來毀滅教會。分裂是骯髒的戰爭,我們這些幼稚的人被它玩弄於股掌之間。教會的分裂阻礙天國的發展;不允許上主彰顯祂的美善,顯露祂的真面貌。分裂使人彼此敵對、互相攻擊,帶來永無休止的衝突!從此不再有合一的油脂,合一的香膏!我勉勵你們盡一切可能不以分裂去破壞教會,無論是出於意識形態的不同,還是出於貪婪、野心和嫉妒。」

節錄自:教宗方濟各2016年9月12日聖瑪爾大之家彌撒講道

總而言之,教會需要不斷地自我更新,因為她是一個活著的身體。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2016年全球有28名天主教牧靈工作者遇害身亡

2016年全球有28名天主教牧靈工作者遇害身亡。在美洲遇害的人數已連續八年佔據首位;此外,遇害的修女人數也急遽攀升,從2015年的4人倍增至2016年的9人。

據《信仰通訊社》報導,2016年全世界有14名司鐸、9名修女、1名修生和4名平信徒慘遭暴力殺害。各大洲的人數分布如下:

美洲:遇害的12名牧靈工作者中,有9名司鐸、3名修女;

非洲:遇害的8名牧靈工作者中,有3名司鐸、2名修女、1名修生和2名平信徒;

亞洲:遇害的7名牧靈工作者中,有1名司鐸、4名修女和2名平信徒;

歐洲:有1名司鐸遇害。

一如近年的情況,大部分的牧靈工作者生前都被劫掠偷盜,甚至是暴力相向。他們所處的環境道德淪喪,經濟與文化貧乏,奉暴力為準則,不尊重人權和生命。

在這種背景下,世界各地遇害的牧靈工作者都有類似的遭遇。他們都以福音之名高聲譴責不正義、歧視、腐敗和貧困,並為此付出代價。

舉例而言,墨西哥聖安德烈斯-圖斯特拉教區的公告指出,若瑟‧路易斯‧桑切斯‧魯伊斯神父(José Luis Sánchez Ruiz)嚴厲批評腐敗和犯罪的猖獗,因而收到恐嚇威脅,數日後便遭到綁架;當他獲釋時,身上帶有「明顯的拷打印記」。

誠如教宗方濟各在教會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慶日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時所言:「世界惱恨耶穌,也要為同樣的理由而惱恨基督徒,因為耶穌帶來天主的光,世界卻喜歡黑暗,好能遮掩它的惡行。」

所有遇害的牧靈工作者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為信仰作出見證:他們施行聖事、援助貧困弱小者、照顧孤兒、有毒癮的人和已出獄的服刑人,他們推展促進人類福祉及發展的計劃,或是單純地熱心助人。然而,有些人竟是被自己援助的對象殺害。地方當局有時難以偵查這些兇殺案件,指認兇手和唆使者,或是釐清犯案動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在中國的聖誕節

在香港服務多年的宗座米蘭外方傳教會會士田英傑(Sergio Ticozzi)神父發出期許: 「願教會在聖誕佳節款待所有願意接近天主的人。」他在聖誕節前夕接受梵蒂岡電台採訪,表示在香港慶祝的聖誕節有燈火閃爍的彩色繽紛世界,也有物質主義的威脅。

聖誕節是天主顯示溫柔和接近世人的一個節慶,教會在聖誕節期間能作出怎樣的見證呢?

香港

田英傑神父答道:「在香港,堂區組織去醫院探望病人,慰問老人院和殘疾病院,帶去一些禮物送給他們,與他們一起祈禱和唱歌。這樣做是為表達關懷並與人分享聖誕的喜樂。今年我們尤其強調慈悲,讓眾人更加重視對需要幫助的人、處境孤獨的人,以及病人實行慈悲善工的重要性。」

中國内地

神父然後談到在中國内地的聖誕節說:「在中國慶祝的聖誕節總是極其非凡:許多人去聖堂,儘管其中的大多數人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基督徒。他們去聖堂是因為感到需要一些與以往不同的事物,一些精神事物;他們覺得欠缺點什麽。因此,對在中國的所有教會而言,為接觸這些對宗教、信仰有某種渴望,並有意與主耶穌建立關係的人,聖誕節是一個大好時機。」

中國天主教徒如何能如同瑪利亞和若瑟那樣,隨時做好準備以承行天主的旨意?

田英傑神父對此表示:「這意味著我們要克服誘惑,不過於貪戀物質享受和物質價值觀,而要向精神價值敞開心靈,與他人和諧相處,注重家庭和社會中的團體生活及和睦生活:這是香港和中國内地人民的基本需要。」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鹽與光特輯:《共聚一堂》

為了生計或其他種種關係,有人會選擇了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離鄉別井,既要認識新的朋友,又要適應當地的語言、文化、食物及生活安排,固然是困難。然而,對於天主教徒,則可算是比較幸福,因為他們仍然可以找到教堂,參與彌撒,敬拜天主。他們有教會這個大家庭,也實實在在地有堂區團體的支持。那裡有聖體,那裡便是家。

《共聚一堂》是鹽與光電視的一個特輯。本集帶大家走到意大利羅馬,探訪羅馬的華人團體。究竟羅馬華人天主教團體有什麼活動?他們普遍面對什麼困難?我們訪問了本堂司鐸、修女及教友,為我們詳盡地介紹了該團體的狀況,分享了信仰的見證。節目也介紹了該教堂的美麗聖畫像等等。

讓我們為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信徒祈禱,讓他們也得到溫暖及美滿生活。

教宗公開接見:抱怨天主也是一種祈禱,一種信德的表達

創世紀

亞巴郎說:「我主上主! 你能給我什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里則爾。」亞巴郎又說:「你既沒有賜給我後裔,那麼只有一個家僕來作我的承繼人。」有上主的話答覆他說:「這人決不會是你的承繼人,而是你親生的要做你的承繼人。」上主遂領他到外面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繼而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

2016年12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今年最後一次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基督徒的望德,勉勵信徒們始終對天主保持希望,甚至敢於向祂抱怨,不要害怕看到事實的真相。

教宗論及亞巴郎的形象:「這位信德和望德之父已經年邁,他的妻子又不孕,但他依然相信天主必將兌現祂的許諾,賜予他一個兒子。亞巴郎的信德開啟了一種似乎不合情理的望德。」

教宗說:「這是相信奇蹟的能力,它超越人的理智,超越塵世的智慧與精明,超越通常被視為常識的事。望德開啟了新的視野,使人有能力夢想甚至不可想像的事。望德使人進入前途迷茫的黑暗,在信德之光中行走。」

教宗指出:「這是一條坎坷之途,亞巴郎也曾遇到氣餒的時刻,他覺得孤獨、年邁、疲憊,抱怨天主說自己將死而無後,說天主不信守承諾。」

教宗解釋道:「亞巴郎的抱怨也是一種信德的表達,也是一種祈禱!我們要向亞巴郎學習:有時候,我會聽到這樣的告解:『我跟天主抱怨了』。我回答說:『沒事,抱怨吧,祂是父親!』這是一種祈禱方式,抱怨天主是件好事!」

「儘管如此,亞巴郎仍一如既往地相信天主,希望會發生某些事。否則,他為何抱怨天主,提醒祂兌現承諾呢?」

教宗繼續說:「信德不僅是沉默,一言不發地接受一切;望德並非一定讓你從疑惑和茫然中走出來。很多次,望德是暗淡的;但希望始終臨在那裡,帶領你前行。信德也是與天主作鬥爭。向祂傾訴我們的苦水,不假裝『虔誠』。如果有人對我說:『我生了天主的氣,我對祂說了這樣那樣的氣話。』我會對他說:『祂是父親,祂理解你,平安去吧!』」

最後,教宗勉勵信徒要有勇氣。教宗說:「望德也是不害怕看到事實的真相,並且接受矛盾。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走的望德之路,因為希望絕不叫人失望。」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特別問候朝聖者們,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新年幸福。

來自拉丁美洲、美國、歐洲、中東和孟加拉等國的朝聖者當天出席了教宗今年最後一次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祝願他們「守護聖誕節的喜樂,在祈禱中與渴望接近我們每個人的救主相遇」。

教宗說:「這是我們聖誕節的希望:耶穌基督救世主為我們誕生了,天主與我們同在。我們因此不要害怕未來,我們要去與未來相遇,與基督共融!天父溫柔和慈悲的面容在耶穌聖嬰身上顯示出來,祂希望我們充滿一切慰藉和恩寵,以便我們把慰藉和恩寵通傳給所有人。」

教宗表示:「耶穌的誕生是信賴和希望的節日,因為天主與我們同在,祂仍然信任我們!因此,我們要把天主對我們無限的愛和祂愛我們每一個人的好消息帶給我們的弟兄姐妹,把這愛所給予我們的喜樂與平安傳遞給我們周圍的人。」

教宗向祝賀他節日快樂、為他的牧職祈禱的人表示感謝,並祈願世界和平。在當天的接見活動中,黃金馬戲團的藝術家為教宗和在場的人表演了精彩的節目。

教宗說:「『美』總是讓我們接近天主。」

隨後教宗也問候了羅馬的灌木林聖安德肋堂的信友,他們帶來了一幅顯靈聖牌聖母像。這幅聖像將恭奉在聖伯多祿大殿內,供信眾瞻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