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圖片:Vatican Media

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為教廷各部門首長的年度四旬期避靜帶領默想,3月3日上午和下午的主題分別是「抗拒恩寵」以及「信德匱乏」。博瓦蒂神父先後談論了,人會假借選擇自主權的名義拒絕天主,以及出於渴望確定性,不再聽從上主聲音。

當天上午默想的經文記載,法郎拒絕讓以色列子民過節敬拜天主,甚至因此加重他們的勞役(參閱:出五1-23)。博瓦蒂神父指出:「聖神的話語以弱小者為先;而抗拒恩寵的態度,恰好表現出拒絕先知宣講的這種徹底轉變。換句話說,就是拒絕先知宣告囚犯要獲得釋放的恩寵。」

「然而,在當今社會裡,反對順從聖神的意識型態正在蔓延。西方這裡發展出逐漸遠離天主、基督信仰,以及教會訓導的浪潮。反省這種現象,有助於理解抵抗和拒絕天主恩寵的種種原因。再者,教會神長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對此負有責任,自己對待他人的態度是否流於形式。」

對此,博瓦蒂神父表明:「若是抵抗神學與制度的革新,斥責教會生活、禮儀、要理傳授方式和牧靈工作的變革,光是訴諸於傳統,那麼肯定會有所匱乏。」

在當天下午的默想中,聖座神長們反省了以色列子民拜金牛,以及耶穌三退魔誘等《聖經》章節。

博瓦蒂神父強調:「在天主十誡中,人們最常犯的罪過是缺乏信德。由於當事人往往沒有體認到自己的罪過,這種罪難以彌補。在西乃山上,天主對梅瑟談到子民的墮落,稱之為敗壞。此乃萬惡之源,因為人不再聽從上主的聲音,卻扭曲本質,人人自立神明、自訂法律。」

博瓦蒂神父表示:「事實上,崇拜偶像的現象始於渴望確定性的心願。教條的嚴苛性被視為固若金湯、歷久不衰的同義詞。教義具備清晰、可核實,甚至是知識性的一面,但如果謙卑且持續聆聽天主聲音的成分有所流失,它就會變成虛假的外表。禮儀也是如此,切莫讓敬禮儀式外表虔誠而華麗,卻不接受那轉化人心的天主聖言。」

博瓦蒂神父最後邀請眾人把目光轉向天主拯救世人的行動:「耶穌說過:『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耶穌也為我們戰勝了世界。因此,在承認我們的小信德時,我們無論如何也能高唱讚美之歌,懷著愛慕之情仰望祂。祂是我們唯一的天主,我們的救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3月2日,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Pietro Bovati)帶領教廷各部門首長的四旬期退省活動中,以梅瑟和耶穌的形像反省了兩個主題:「出生的奇跡」和「蒙受召叫」。

這次避靜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小鎮舉行,教宗方濟各因患感冒在梵蒂岡的聖瑪爾大之家參加退省。博瓦蒂神父指出:「透過與天主和其它事物的關係來省思我們是如何來到世界上的,這構成我們靈性生活的基礎;聖召常是一個人内心萌生的選擇,而非取決於集體的決定。」

出生的奇跡

關於第一個主題「出生的奇跡」,博瓦蒂神父表示:「這首先需要瞭解我們是誰。依照《聖經》的教導,我們是天主的肖像,因為在我們身上存有那造生我們者的特徵。」

神父以梅瑟和耶穌的誕生反省人類誕生的意義:「前者蒙天主揀選肩負解救以色列子民的任務,後者是救世主,祂來到世界上為完成天主的救贖計劃。他們的歷史是我們每個人的預像和標記。梅瑟自幼被搭救逃脫死亡的歷史讓我們想到我們的得救。」

博瓦蒂神父說:「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得救視為我們是幸運的一群,而應將這經驗解讀為愛的事件。首先,有信仰者透過這一思考感受到天主的愛,意識到我們的得救在我們領受聖洗聖事時已經成為事實。其次,我們在祈禱中會浮現出一連串的人,“他們曾經愛過和幫助過我,因為天主在這些人的面容上顯示了對我的眷顧。」

「在耶穌降生的事件中,大聖若瑟起了重要作用,該當成為引導我們作出決定的典範。他聽從天主的聲音,曉得以貞潔接納女人的愛,不把託付給他的生命據為己有。若瑟的愛在於他放棄自己的個人計劃,由此我們便能瞭解天主子願意成為人的兒子,祂由童貞女的誕生無疑是件奇事,卻也藉著人的言行得到了人性培育。耶穌領受的恩典乃是我們出生的象徵:我們也是天主的子女,因此也應感謝上主安置在我們生命旅途中的人,他們幫助我們成長、成為人的子女和天主的子女。」

蒙受召叫

博瓦蒂神父當天反省的第二個主題是「蒙受召叫」。

神父表示:「召叫是決定性的相遇。在這相遇中,天主向我們説話,我們則決意聽從祂的揀選,開始新的歷史和新的生活。梅瑟的蒙召是很好的例子,他蒙召時只是個牧人,並未意識到自己從照顧岳父的羊群將轉變成引領以色列的子民。天主總是引導人發現生活中更高的向度,為弟兄姐妹更有益處的服務。天主召叫有生活經歷的人,在他們所從事的生活和勞苦中召叫他們。」

「梅瑟並不知道自己走到哪裡,也未意識到他已走近一塊聖地,只是好奇地看到曷勒布山上荊棘叢中燃燒的火焰。」博瓦蒂神父强調:「具有先知幅度的聖召總是天主的一個啓示,而非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決定。因此,天主的召叫是在人的境遇、未有所準備的人身上實現的,常出乎人的意料。事實上,出人意料是天主的印記,在人所認為的事物和天主的選擇之間不成比例。」

「《新約》中則談到已經跟隨上主的人蒙召的精神價值。耶穌問門徒們:『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十六15-16)。這個回答不是來自血和肉,不是人的決定,而是來自天主的啓示。」神父進而解釋說:「這不是集體的,而是個人的回答。因此,聖召常是一個人内心萌生的選擇,絕非一個團體的贊同意見。」

博瓦蒂神父最後勉勵參加避靜的各首長,要像伯多祿那樣跟隨上主,在祂的苦難和十字架的道路上跟隨耶穌;要在祈禱中懇求聖神賜予恩典,做基督的真正門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圖片:Vatican Media

「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我們可以是行禮如儀的聖職人員,也可以是天主的朋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祈禱,這是受造物與造物者建立關係的唯一操練。」

2020年3月1日下午,神學家博瓦蒂(Pietro Bovati)神父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小鎮的避靜默想中强調了上述思想。教廷各部長首長參加了今年四旬期退省活動,教宗方濟各因感冒留在梵蒂岡的聖瑪爾大之家聆聽博瓦蒂神父的講道。

博瓦蒂神父在開講前宣讀了教宗的一封短信。教宗寫道:「我在這裡陪伴你們,在自己的房間參與避靜,聆聽博瓦蒂神父的講道,我非常感謝他。我為你們祈禱,你們也要為我祈禱!」

之後,博瓦蒂神父進入當天的默想主題,談到:「祈禱是沿著天主的蹤跡行走的一段旅程,梅瑟就是這種祈禱的典範。」

梅瑟進入會幕時,雲柱降下,停在會幕門口,表示至高者「來與他談話」(參:出卅三7-10)。博瓦蒂神父解釋說:「這段記載顛覆了我們對祈禱的觀念。我們以為祈禱是人向上主説話,幾乎是一種誦念。真正的祈禱則是一種先知般的經驗,那是人在靜默中聆聽上主聲音的經驗。換言之,祈禱就是《聖經》上所説的,上主同梅瑟面對面地談話,就如同人與朋友談話一樣(同上:11節)。」

「祈禱帶來的首要功效就是與天主具有一種非凡的親密關係。親近天主與通曉宗教事務毫無關係,也不需要高深的神學或聖經學問。這種親密關係是真正祈禱的獨特果實,讓人看到、體味天主的慈愛計劃,祂準備具體、隨時和慷慨實現的仁慈意願。缺乏這種親密經驗,就沒有真正的信仰生活,頂多只是以聖職為行業。」

「顯然,這種親密關係並非一時形成,而是一段行程的終點。在某種意義上與梅瑟藉著荒野的經驗得以改變容貌的經驗相似(出三2)。」博瓦蒂神父指出:「為與天主建立密切的關係,我們需要不斷體嘗火的經驗。荒野能代表人的脆弱、軟弱和貧乏,但如荊棘的情況一樣,它能激起持續不斷的生命:火焰。」

「這不是只憑著一些虔誠的操練來重新燃起我們内心的少許熱火,而是透過不斷尋求真理和心靈的真誠開放來接受耶穌帶給世界的恩典。耶穌來到世界上大聲疾呼:『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路十二49)。」

「今日世界仍然需要這樣的火焰,需要讓神性的力量治癒所處的悲慘狀況,這是只有天主才能賜予的力量。」

博瓦蒂神父最後表示:「教會始終渴望在精神上煥然一新,蒙召走上不只是限於紀律和行政上的改革進程。我們現在憑著自己的責任意識所能做的,乃是『上到樓房』如同《宗徒大事錄》所敘述的那樣,在隱秘中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謙遜地期待聖神的力量,祂將依照許諾降臨在所有祈禱的人身上(參:一13-1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教宗三鐘經:絕不與魔鬼對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3月1日(四旬期第一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念經前,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說,在面對誘惑時,要選擇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時所走的道路。

當天主日選讀的福音,記述耶穌在曠野四十晝夜禁食後三退魔鬼的誘惑(瑪四1-11)。

「魔鬼首先建議飢餓的耶穌把石頭變成餅,但是耶穌明確地答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出的一切言語』。接著,魔鬼試著測試耶穌對天主的信任,慫恿祂從殿頂上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天使會來拯救祂。」

教宗表明:「耶穌不讓自己受到誘惑,因為信天主的人知道天主不會使他受考驗,而是要使他信賴祂的美善。為此,耶穌回答魔鬼說,『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在第三次誘惑中,向耶穌提出政治性的默西亞觀念;但是耶穌拒絕了對權力和人類榮耀的崇拜。最後,祂趕走誘惑者,對牠說,『去罷,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事奉祂。』」

教宗接著表示:「耶穌沒有與魔鬼對話,祂以天主聖言回答魔鬼。因此,絕不能與魔鬼對話。耶穌的經歷定能幫助我們提高警惕,而不要屈服於任何偶像。永遠不要與誘惑對話,永遠不要與魔鬼對話,今天撒殫依然侵入人們的生活中,試圖以牠誘人的建議來引誘我們。牠把自己的聲音與各種力圖控制我們良知的聲音混合在一起。」

教宗說:「耶穌的經歷教導我們,誘惑是試圖走一條有別於天主所要求的道路。這條道路給予我們一種感覺,就是自給自足和把享受生活作為終極目的。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我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離天主越遠,我們在生存的重大問題面前就顯得越無助和軟弱無能。」

教宗隨後向聖母瑪利亞祈求:「願那壓碎魔鬼頭顱的上主的母親在這四旬期幫助我們警惕誘惑,不要向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偶像屈服,在與邪惡的對抗中跟隨耶穌;好使我們如同耶穌那樣取得勝利。」

誦念三鐘經後,教宗特別念及世界上許多尋求避難的移民,並籲請信眾為他們祈禱。他說:「許多男人女人和孩童因戰爭的緣故被迫逃離。」

教宗當天呼籲為逃離衝突的人們祈禱時,敘利亞傳來消息,伊德利卜省的戰爭升級,有95萬流離失所者因土耳其支持的反叛組織和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政府軍之間的戰鬥逃離家園。

最後,教宗提到教廷各部門首長在當天晚上開始的四旬期避靜。教宗說:「由於感冒的緣故,他無法參加這次在阿里恰舉行的避靜活動。我在精神上與各部會首長和所有在避靜中祈禱的人同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四旬期第一主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常向世人施展救贖的工程,現在,你恩賜我們更豐厚的聖寵,使你的子民滿懷喜樂。求你垂視你所甄選出來,將要重生的兄弟姊妹,並垂顧在場已獲得重生的人;求你護佑和堅強我們眾人。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主創造原祖父母。原祖父母違命。)
恭讀創世紀 2:7-9; 3:1-7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就將他形成的人,安置在裡面。上主天主使地面生出各種好看好吃的果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在樂園中央。在上主天主所造的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蛇對女人說:「天主真說了,你們不可以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以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觸摸,免得死亡。」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 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於是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於是,兩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於是用無花果樹葉,編了裙子,圍著身體。
讀經二(罪惡雖多,恩寵卻更豐富。)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5:12-19
弟兄姊妹們:就如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沒有法律之前,罪惡已經在世界上,雖然因為沒有法律,罪惡本應不算為罪惡。但從亞當起,直到梅瑟,死亡卻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違法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這亞當原是那未來亞當的預像。但恩寵決不是過犯所能相比的,因為如果因一人的過犯,大眾都死了;那麼,天主的恩寵,及那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寵,所施與的恩惠,更要豐富地洋溢到大眾身上。這恩惠的效果,也不是那因一人犯罪的結果,所能相比的,因為審判固然是由於一人的過犯而來,被判定罪,但恩寵卻使人在犯了許多過犯之後,獲得成義。如果因一人的過犯,死亡就因那一人,作了王,那麼,那些豐富地蒙受了恩寵和正義恩惠的人,更要藉著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為王了。這樣看來:就如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被定了罪,同樣,也因一人的正義行為,眾人也都獲得了正義和生命。正如因一人的悖逆,大眾都成了罪人,同樣,因一人的服從,大眾都成了義人。
福音(耶穌四十晝夜齋戒,三退魔誘。)
恭讀聖瑪竇福音 4:1-11
那時候,耶穌被聖神領到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祂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試探者就前來對耶穌說:「祢如果是天主子,就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餅吧!」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所說的話。』」那時,魔鬼引耶穌到了聖城,使祂站在聖殿頂上,對祂說:「祢如果是天主子,就跳下去, 因經上記載:『祂為祢吩咐了自己的天使,用手托著祢,免得祢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魔鬼說:「經上又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又把耶穌帶到一座極高的山上,將普世萬國及其榮華,指給祂看,對祂說:「祢如果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祢。」那時,耶穌就對魔鬼說:「去吧!撒旦!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祂。』」於是,魔鬼離開了耶穌,就有天使前來伺候耶穌。

主日福音分享
四旬期第一主日
ET NE NOS INDUCAS IN TENTATIONEM
撰文:張心銳神父

一位青年到一間酒吧應徵警衛, 酒吧經理問他:「你有沒有經驗?」那青年爽快地回答:「當然有!」他立刻環視四周,為證明自己速度快,效率高,看見一個醉醺醺的酒客經過,便馬上把他拉過來,隨之一腳將他踢出門外。然後他洋洋得意地問經理:「請問我現在可以見總經理嗎?」經理答: 「你恐怕要稍等他一下,因為他剛被你踢出去了!」總經理最後會聘請他嗎?大家心中有數!這青年想為給別人留個好印象,證明自己有才能,但就適得其反。在職場或教會圈子裡這情況屢見不鮮呢!

四旬使人活得豐盈

甲年四旬期的讀經用不同的標記:誘惑、超越、光、水和復活, 帶領我們循序漸進的,走往死而復活的神修旅程。因此,慈母教會所編訂的常年期、將臨期、復活期, 不是為打發時間,而是助信友活得豐盈、完整及平衡。如果覺得四旬期是逆意之事或勉強而為便算,滿全「四旬期常餐」:守齋、克己、告解、拜苦路,那就失去其意義。其實,人不應為時節而過活,相反應使人活得豐盛圓滿。四旬期就是訓練人要醒寤,活出基督真實的人性及愛。

醒寤是要查察自己的軟弱和罪性,在平凡的生活中,調整自己過度的放縱,慎防誤入歧途,在主內找到復活的光芒。狹義來說,四旬期是用四十天,誠心信賴上主的救援;廣義來說,基督徒生活終繫於四旬期,這是一種神修態度,因為每天我們都期待復活基督的恩許。

誘惑的原型

福音中,耶穌在曠野四十天, 受魔鬼的試探。誘惑是一種試探, 不等同犯罪,是人容易產生負面的傾向。耶穌的經歷和示範,幫助我們體會人性的軟弱, 因不接受現實、不斷自我肯定及自我分裂中, 面對不安與痛苦的煎熬時,仍然體會到對上主的信任和尊重。

耶穌退到曠野(瑪四1),就是要擺脫煩瑣事務,落得清靜,檢視自己內在的空間,辨認天主、自己和魔鬼的聲音。從耶穌三退魔誘,魔鬼對人的誘惑往往不離三種形式, 牠用激將法要求耶穌「把石頭變成餅」(四3),用離間法要祂「在聖殿頂上跳下去…天使用手托著祢」(四6)、以自我分裂要求祂「俯伏朝拜」魔鬼(四9)。在生活中, 魔鬼總是無聲無息地,在人的耳邊囉嗦、作假設,甚至提出交易,一不留神就不知不覺墮入圈套,再把心一橫去犯罪。因為,魔鬼明白人怕被恥笑,愛面子,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但耶穌卻以自己天主子的身份感到自在,雖身處荒蕪地,但臨危不亂,沒有意氣用事,證明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天主。

整合自己源自真誠與正直

聖紐曼樞機說: 「一萬個問題,不足構成一個懷疑。」人的信仰受考驗,提出疑問,本來是好事,因為信仰從不希望人盲目順從。有時人對教義的某些立場,或教會人士的壞榜樣而苦苦掙扎,便會以開放的態度去澄清;相反,懷疑就會破壞信仰。魔鬼用激將、離間法去試探我們,耶穌則以開放的胸懷和信任來回應及提問,祂真誠處理自己與天主的關係: 不依附一些利己之奇跡,對大小事情都不任性地苛索天主給予標記和肯定,不恃著天主的愛作無理要求,以證明自己對天主的愛。我們這樣與主交往,面向天主的真愛,自己的回應卻是假的。

魔鬼不只用激將、離間法,也使人自我分裂,牠直接攻擊人的貪心,作出卑鄙的交易。我們除介意自己的能力及與天主的關係外,也用地位、學識、權勢和財富,證明自己的價值;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裡。為了得到別人肯定,不惜向惡勢力低頭,出賣自己。所以,耶穌義憤填膺,「去吧!撒殫 !」(瑪四10 )喝退魔鬼。在現實生活,我們如果明知對方是惡魔,仍跟牠交易, 甚至甘心卑躬屈膝,擇惡而從,朋比為奸,不只背叛了天主,亦背叛了自己的良心。結果,只會終日活在良心和貪心中掙扎,活在自我的割裂中。

總結

人的一切既由天主的關係開始,就需要謙厚真誠,有信有愛, 才真正肯定自己的價值。我們得到天父的肯定,就不會胡亂地做事來證明自己。讓我們在家中,多閱讀耶穌三退魔誘的事件,默觀耶穌提供的方向及導人悔改皈依的原則, 更深層次地整合自己, 明白「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Et ne nos inducas in tentationem)的意義。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叮囑聖職人員:在苦澀中接觸自己的人性,體嘗天父的慈悲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司鐸的生活不乏苦澀,其原因有三個,分別涉及信德、主教和彼此的共融。」

教宗方濟各在給羅馬聖職人員的講稿中,談論了這個課題。教宗原訂於2020年2月27日上午在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與該教區的聖職人員相聚,參與懺悔禮儀。但是教宗當天身體微恙,不克前往,便改由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代為宣讀教宗的這篇講稿。

教宗首先表示:「司鐸正視生活中的苦澀,使他們能接觸自己的人性,因為司鐸是蒙受寬恕和派遣的罪人。這些苦澀指示出『更加崇敬天父的道路,有助於再次體嘗祂仁慈傅油的力量』(參閱:路十五11-32)。」

提及苦澀的第一個原因,即「關乎信德的問題」。

教宗表明:「與天主的關係會成為苦澀的深層原因,因為厄瑪烏的門徒也為了希望落空而心生苦澀(參閱:路廿四21)。」教宗由此解釋人的盼望與基督徒望德的差別:「人的盼望是指我們汲汲營營於尋求安全感、回報和進步,在心願實現時幾乎覺得自己將永垂不朽,因為我們是以自我為參照點;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奧跡,一切遭遇都有其意義。當我們承認自身的侷限時,就能體會到信賴的重要性。」

「基督徒的望德奠基於人與天主的盟約。為此,我們需要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聆聽歷史和自身經歷。厄瑪烏的門徒之所以克服失望,正是因為復活主藉由《經書》的智慧來開啟他們的明悟。」

教宗鼓勵聖職人員:「接納『苦澀』,視之為『心靈的警鐘』,因為這份悲苦感能引領我們走向天主。」

談到苦澀的第二個原因,也就是與主教的問題。

教宗強調:「人人都有其限度和匱乏,而且意見分歧在所難免,所以問題不在於想法不一。真正的問題出於專斷獨行,不接受見解不同的人。在強制推行計劃的狂熱下,扼殺了坦率的溝通。」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聖本篤的《會規》,勉勵眾人:「在應對重大問題時,秉持謹慎且公平的原則,先徵詢團體中每個人的觀點,然後再由長上作定奪。牧者的一大誘惑在於聽從親信,導致不分奉承討好的話語和大公無私的諫言。在這方面,《天主教法典》闡述了信友向牧者提建言的權利及義務(參閱:212條3項)。」

談到苦澀的第三個原因,司鐸彼此之間的問題。

教宗坦言:「近年來的各種醜聞令司鐸職務深受打擊,削弱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感。這是一種隔閡的悲慘處境:與恩寵、與歷史、與他人之間的隔閡。我們若是與恩寵產生隔閡,就會執著於自己的遭遇和憂愁裡,恩寵的世界逐漸變得事不關己,聖人彷彿只是孩童時期想像出來的朋友。一旦遠離恩寵的力量,就會造成理性至上或感情用事。」

「與歷史有所隔閡的人,會認為一切從自身開始,並在自己身上結束。一個人越是覺得自己獨一無二、能力超群、才華洋溢,他就越不關心天主子民歷史的延續意義。這樣的司鐸進入堂區時,會覺得他有義務開創新路,凸顯自己的特色。」

教宗寫道:「我們之所以從零開始,是因為我們感受不到共同救恩之路的歸屬感。」

「一個人要是與他人有所隔閡,就會覺得沒有人能了解自己。這是謊言之父喜愛的一種想法,使人自我封閉、遠離他人,萌生優越感。」為此,教宗建議司鐸:「找個資深又睿智的靈修指導神師來陪伴自己,切莫生出隔閡。」

教宗最後引述《出谷紀》中梅瑟為以色列子民央求上主把苦水變甜的事跡(參閱:十五22-25)。

教宗指出:「聖潔又忠信的天主子民懂得陪伴並照顧他們的牧者,知道牧者的苦澀,並為牧者們祈求上主。牧者應當與子民同心祈禱,懇求上主為了祂的子民,將牧者的苦澀化為甜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我們需要潔净心靈,清除存留的灰燼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領受聖灰提醒我們,人的生命來自灰土而且還要歸於灰土;如果我們讓天主來塑造自己,我們就會極其美妙。因此,我們應以天主子女的身份生活,不要尋求灰飛湮滅的事物,卻應潔净心靈,與天主和好。」

2020年2月26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薩比娜大殿主持聖灰禮儀,在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彌撒中,教宗祝聖聖灰,並為信友施放了聖灰,整個教會藉著這項禮儀進入四旬期。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解釋了在頭上撒聖灰的意義,指出:「灰燼表示我們是脆弱和最終走向死亡的人,但我們也是天主所鍾愛的灰燼,是天主的希望、祂的珍寶和榮耀。灰燼提醒我們『從灰土走向生命』的旅程,儘管我們在困境和獨孤中只看到自己身為灰燼的一面,上主卻讓我們知道,我們這微不足道的人在祂眼裡具有無限的價值。我們生來就是為了蒙受愛,為做天主的子女。」

「四旬期是恩寵的時期,好能接納天主愛我們的目光,我們受到如此的注視,就能改變生命。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是要從灰燼走向生命,那麽我們就不應粉碎希望,不要讓天主對我們的夢想化為灰燼。我們不應屈從和認命。可是,面對世界上遍布的恐懼、惡意和基督信仰正在淡化的情況,有人會問:『我如何能懷有信賴之情呢?』」

教宗表示:「我們應相信天主能將我們的灰燼轉變成榮耀。身為天主的子女,我們要詢問自己為何活著。如果我活著是為了終將流逝的塵世事物,我還會回到灰土,拒絕天主在我身上所行的一切。例如,若我只為金錢、玩樂、功名利祿而生活,我就是活在灰燼中。若我對生活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是因為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是我沒有從別人那裡得到我認為應得到的,則我看到的仍是灰燼。」

「我們活在世界上不是為了這些。我們的價值遠遠超過這些,我們活著是為了更遠大的目標,即實現天主的夢想,能夠去愛。聖灰撒在我們頭上是為在我們心中燃起愛火。我們是天上的公民,愛天主和愛近人乃是前往天鄉的護照,也是我們的護照。我們擁有的世上財物派不上用場,只是會消失的灰燼,我們在家庭、工作、教會和世界上奉獻的愛則將使我們得救,且永遠存留。」

「此外,領受聖灰也提醒我們另一個相反的旅程,就是從生命走向灰燼的旅程。例如戰爭的摧毀、家庭不和睦、難以請求原諒和寬恕別人,卻易於為自己要求空間和權利。在教會内也如此,我們存留了多少灰燼,這些是世俗的灰燼。我們以虛偽的灰燼窒息了天主的愛火,耶穌則要求我們規避這些虛偽與污穢。」

教宗解釋道:「耶穌不僅要求我們行愛德、祈禱和禁食,也要求我們在行善時不要矯揉造作、不秉持兩面手法和虛偽態度(參:瑪六1-6,16-18)。我們有多少次做事只為受到讚許、挽回形像,以及為了自我。我們稱自己是基督徒,心中卻毫無問題地屈服於那使我們成為奴隸的私欲!我們説一套,卻做另一套!。」

「因此,我們需要潔净心靈,清除存留在心中的灰燼。聖保祿宗徒的殷切勸勉對我們很有幫助,他說:『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讓自己與天主和好罷!』(格後五20)。我們會說『你們與天主和好罷!』,但保祿用的是被動式,他說:『你們要讓自己與天主和好』。這是因為成聖不是憑著我們的行為,而是藉著恩寵。我們單靠自己無法去除那使我們心靈污穢的灰燼。只有耶穌能治癒我們,而四旬期正是治癒的時期。」

教宗指出:「在朝向基督復活道路上行走有兩個過程,首先是從灰燼走向生命,從脆弱的人性走向使我們痊癒的耶穌的人性;其次,不再走上從生命回到灰燼的行程。這要求我們透過告解聖事接受天主的寬恕,因為在這聖事中天主的愛火燒盡我們罪行的灰燼。透過告解聖事,天主使我們煥然一新,潔净我們的心靈。」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要讓自己得到修和,好能活出蒙受愛和寬恕的子女的身份。我們要讓自己蒙受愛,好能施予愛。我們要讓自己重新站起來,好能走在朝向基督復活的旅程上。如此一來,我們才會喜悅地發現,天主使我們從灰燼中復活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四旬期反省:耶穌基督的大使

圖片:Rodney Leung

2020年2月26日,聖灰禮儀日,感謝耶穌會士 Michael Coutts 神父專程來《鹽與光傳媒》聖十字架小堂為我們施放聖灰。他鼓勵我們在四旬期內,反省如何成為耶穌基督的大使。

他在講道中表示:「天主藉著聖灰禮儀日告訴我們要醒悟,衪是來給予我們恩寵的。『聖灰』提醒我們要煥發一顆新心,皈依天主,成為耶穌基督的大使,基督更要我們謙卑自己。」

Michael Coutts 神父對於成為耶穌基督的大使有三項建議:

一、更新我們的信仰

我們要反省自己對信仰的認識有多深。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去細想為什麼我們要念天主經、天主經有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要念信經等等。我們要重新反省自己的過去,從而更新自己的信仰。

二、為自己的領洗喝采

我們要認清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善盡本份。

三、與天主和與人修和

四旬期是一個好的時刻與人修好和與主修和。

我們能夠成為耶穌基督的大使嗎? 讓我們善用四旬期的時間,一起去反省、彼此共勉、彼此代禱。

教宗公開接見:讓我們在四旬期放下手機,跟隨耶穌走向弱小者

圖片:Rodney Leung

「讓我們關掉電視,放下手機,抵拒閒言碎語和言語暴力,並且與耶穌一起在『愛德之路』上走向我們周遭的許多荒野,擁抱窮人、年長者和遭遺棄的人。」

聖灰禮儀標誌著四旬期的開始,2020年2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大約12000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發出這項呼籲。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充滿聖神」,進入荒野,在那裡停留40天,「受魔鬼試探」(參閱:四1-2)。教宗反省了這段經文,闡明四旬期旅程的意義在於走向逾越奧跡,它是禮儀年及信仰的核心。接著,教宗談論了荒野的靈性意義:「對城市居民來說,荒野也意味著寂靜的地方。荒野是個遠離周遭喧擾的地方。由於沒有人的話語,遂能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聖言有如微風輕拂我們的心靈。荒野是聖言臨在的場所。」

「《聖經》指出,上主喜愛在荒野裡向我們發言:祂向梅瑟頒布十誡,並對子民的「心靈」說話。子民在荒野裡重新找到與天主的親密感、上主的愛。耶穌喜歡退避到荒野裡祈禱,教導我們如何尋找在靜默中對我們說話的天父。這並不容易,卻邀請我們尋求心靈的寧靜。因此,四旬期是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的絕佳時機。」

教宗籲請眾人:「在這段時期關上電視,翻開《聖經》;放下手機,與《福音》『連線』。四旬期有如荒野,在這段時期要摒棄無益的話、閒言碎語、道聽塗說和流言蜚語。相反地,在這段時期,我們要向上主傾訴,把自己獻給上主,力行健康的心靈生態,作心靈的大掃除,因為我們現處的環境遭到太多言語暴力的污染。」

教宗形容說:「如今羞辱他人的行為宛如『道早問安』。我們淹沒在空洞話語、廣告和虛假不實的訊息裡。我們習慣於窺探每個人的一切事物,恐怕會陷入世俗精神,導致心神耗盡。這問題的唯一解藥是靜默。」

「耶穌召叫我們進入荒野,邀請我們側耳靜聽重要的本質。」

教宗由此指出:「荒野是個回歸本質的地方,因為它敦促我們省察自己的生活。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無用的事物。我們跟隨成千上萬看似必要、實則不然的事物。」

為此,教宗鼓勵眾人:「擺脫眾多膚淺的現況,以便於再次發現重要之事,重新看見我們周遭的面容!耶穌在這方面也給我們立了榜樣,即守齋。守齋意味著懂得捨棄膚淺虛榮之事,走入本質。守齋絕不只是節食減肥,其意義正是回歸本質,尋找更簡樸的生活之美。」

「荒野也可視為孤獨的地方。」

教宗把目光轉向我們的周遭說:「今天我們周圍也有許多荒野、很多孤獨的人。他們是被遺棄的孤獨者。我們周遭有多少窮人及年長者在生活中默不作聲,遭到排擠和丟棄!然而,荒野引領我們走向他們,走向那些不發一語、在沉默中求救的人。許多無聲的眼神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四旬期荒野的旅程是一段走向最弱小者的愛德之旅。」

最後,教宗提醒眾人:「在四旬期內祈禱、守齋,以及從事慈悲善工,好能從死亡走入生命。讓我們與耶穌一起進入荒野;我們出荒野時,必將體嘗到逾越奧跡、天主聖愛更新生命的威能。我們將會如同春天開花的荒野,突然從『一無所有』,變成綻放蓓蕾、花繁葉茂。我們要鼓起勇氣,進入四旬期這個荒野,在荒野裡跟隨耶穌:因著祂,我們的荒野將開花結果。」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提及伊拉克當前的危機。教宗直接向伊拉克人民表示:「我向你們伊拉克人民講話,我熱切關懷你們。你們身處戰場,遭遇遍地烽火的戰爭之苦。我為你們和你們國家的和平祈禱,我已計劃今年能訪問貴國。我為你們祈禱。」

教宗鼓勵伊拉克的信友們,抽出時間默想天主聖言、領受聖事、守齋祈禱為能更新與天主和弟兄姐妹的關係。教宗最後說道:「在這四旬期的開始,我祝願你們衆人有一個皈依、内在更新和個人及靈性成長的時刻。」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念及新冠病毒感染者。他說:「我再次向病毒感染者和給予他們治療的醫務人員,以及民政當局和那些正在努力照顧病患和制止感染蔓延的人士表達關懷之情。」

根據最新的估計,全球有8萬多人被感染,其中至少有7.8萬人是在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導致2700人死亡,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組長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剛剛結束在中國的考察工作,他在日内瓦辦事處再次發出預警,表示全球「尚未做好準備」應對這一疫情的蔓延。艾爾沃德也強調,無論如何,從中國傳來了令人欣慰的跡象,得益於北京政府採取的嚴厲措施,病毒的傳播正在減緩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湯漢樞機二零二零年四旬期牧函

曠野

湯漢樞機二零二零年四旬期牧函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

教會正準備慶祝四旬期,這是禮儀年更新和恩寵的時期。在這四十天的旅程中,基督將親自陪伴我們進入曠野,經歷試探,鼓勵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與祂一起戰勝罪惡和死亡。

從去年六月到現在,整個香港社會都好像生活在曠野中,失去信心,感到傷心和無力。首先是「反修例」事件激發的動盪,接著是疫情擴散引起的恐慌。當試探似乎一浪接一浪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的時候,正是我們需要將目光轉向基督,更新我們對祂的信賴的時機。

在目前疫情嚴峻的時刻,人與人之間為了避免病毒擴散互相感染,大多數市民都盡量遠離人群,保護自己,情況表面上與遠離俗世、走入曠野非常相似。另一極端,不少人因恐慌和失去信心而爭相搶購物品。然而,我們亦看到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和冒險醫治病患者,以及不少人願意捐出自己的口罩或物資給有需要的人,從而看到人性的美善。

因此,當我們懂得把握這個時機,學習拒絕內心以自我為中心的聲音,從而發現天主聖言的德能,我們便會體驗到四旬期的恩寵;或在齋戒中,不只是學習捨棄令人飽腹的美食,而是放下每天排山倒海的手機資訊,以及社交平台的留言;又或在獨處與隔離中,發現內心渴望的不單是人與人的接觸,而是對所有人的真愛時,那麼,曠野不再是一個失去信心和希望的地方,而是一所學校,學會只有透過愛主愛人,才能實現我們所渴求的幸福人生。

面對曠野一次又一次的誘惑,如果我們願意傾聽天主聖言,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那麼,我們就會從自私、惶恐、個人主義和不信任中得到釋放;如果我們面對疫情,能守望相助, 互勉互勵,那麼,我們的心靈便不會匱乏;如果我們信靠上主的忠信與護佑,我們就可以分享祂的復活成果,亦能透過聖祭參與基督的逾越生命,從而汲取面對疫情的力量。

四旬期是一份禮物和承擔。在目前的挑戰中,只要沒有屈服、妥協、氣餒或過度恐慌,而是學習將希望放在天父的愛中,並與祂親密交談(歐瑟亞書2:14),則正如聖神曾引領基督進入曠野(路加福音4:1),祂同樣也會啟迪我們, 使我們生命中的曠野轉化為生氣盎然的綠洲,享受平安;並陪伴我們,為我們打開復活生命的新篇章。

透過天上慈母瑪利亞的轉禱,讓我們懇求「主,快來 !」(默示錄22:12) ,助佑我們解決疫情地區所面對的困難 !

+湯漢樞機
香港教區宗座署理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