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西斯汀聖堂為28名嬰孩付洗

2017年1月8日主受洗日,教宗方濟各在西斯汀聖堂主持彌撒,為28名嬰孩付洗,其中有13名女嬰、15名男嬰。嬰孩不時在禮儀中發出哭叫聲,教宗藉此聲稱「耶穌在馬廄中的初次宣講就是哭聲」。

28對父母在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畫下為他們的子女向天主的教會請求信德。教宗對他們說:「你們為你們的子女祈求了信德,聖洗聖事將賦予他們信德。信德意味著信仰生活,因為我們必須活出信德,在信德的道路上前行,為信德作出見證。信德絕非只在主日彌撒中誦唸《信經》。」

教宗向父母們解釋道:「信德就是相信是真理的那一位:天主聖父派遣祂的聖子,聖神給予我們活力。信德也是將自己託付於天主,你們必須以身作則教導他們這一點。再者,信德是光明:在聖洗聖事的禮儀中,教會授予你們點燃的蠟燭,如同初期教會所做的那樣。正因如此,教會初期的人們稱洗禮為『光照』,因為信德照亮心靈,以另一道光使人看清事物。」

領洗的嬰孩不時哭叫,發出聲響。教宗幽默地稱之為「協奏曲」,並將嬰孩的哭聲與耶穌聖嬰相連結。教宗說:「我喜歡想像耶穌在馬廄中的初次宣講就是哭聲,那是第一次的宣講。此外,由於禮儀有點長,有的嬰孩哭叫是因為肚子餓。若是如此,妳們做媽媽的也要從容自若地給他們哺乳,不要害怕,就像聖母瑪利亞給耶穌哺乳那樣。」

教宗最後囑咐父母們說:「你們不要忘記:你們既然請求了信德,你們的責任便是守護信德,使之成長,為我們大家作見證,也為我們這些聖職人員、司鐸、主教等所有人作見證。謝謝你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在於認識、朝拜和跟隨耶穌

聖瑪竇福音

那時候, 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裡,為受若翰的洗;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耶穌。耶穌受洗後,隨即從水裡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耶穌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

2016年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誕期許多隆重的禮儀慶典後,恢復了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聖誕期過後,教會禮儀進入常年期。聖誕期的焦點在於耶穌,在常年期耶穌仍然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祂是天父聖言的第一和最後一句話,是「宇宙的主、世界的救主,除祂以外,再沒有另一位」。教宗表示,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和繁重的事,只要把耶穌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即可。

教宗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耶穌基督把自己顯示給我們,讓我們看見,我們受去邀認識祂,承認祂,在生活的不同境遇中明認耶穌。『可是神父,我了解聖人們的生平,也了解各地顯現的奇蹟。』這很好,聖人是聖潔之人,是偉大的人!但並非所有的顯現奧跡都是真的!聖人很重要,可耶穌基督是中心;沒有耶穌基督,就沒有聖人!關鍵的問題在於:我生命的中心是耶穌基督嗎?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如何?」

教宗表示:「為了確保耶穌處於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必須完成三項任務。」

第一項任務認識耶穌並且承認祂。

「在耶穌的時代,許多人不承認祂,例如:法學士、司祭長、經師、撒杜塞人、某些法利塞人。不僅如此,他們還迫害耶穌,把祂殺死。我們應該自問:我願意認識耶穌嗎?或者我更願意看電視劇,閒聊,談論抱負,了解他人的生活?」

教宗解釋說:「為能認識耶穌,我們需要祈禱,需要聖神,也需要福音,把福音書常常帶在身邊每天誦讀一小段。這是認識耶穌的唯一方式,之後聖神會施展作為。閱讀福音就是播撒種子,聖神將使這種子發芽和成長。」

第二項任務是朝拜耶穌,不只是祈求祂和感謝祂。

教宗解釋說:「朝拜耶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靜默祈禱中朝拜;另一種是除去我們心中更願意朝拜的事物,只留下天主。當我有能力只朝拜天主時,其它事物才有意義。有一篇簡短的禱詞我們都會念,就是《光榮頌》:『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但我們經常機械式地重複。《光榮頌》是朝拜的祈禱!意思是我朝拜聖父、聖子、聖神。面對天主的偉大,我們應以簡短的祈禱,在靜默中朝拜,朝拜耶穌,對祂說:‘祢是唯一的,祢是原始和終末,我要一生與祢同在,永遠與祢同在。祢是唯一的’。我要把一切阻礙我朝拜耶穌的事,統統拋掉。」

第三項任務是跟隨耶穌。跟隨耶穌意味著把耶穌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心。

教宗說:「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很簡單,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求祂喚醒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意願。為此,我們在《集禱經》中祈求上主,好使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並獲得做這事的力量。基督徒每日的生活非常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繁重和多餘的事。願上主在我們每日的單純生活中,賜予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祈禱福傳會一月意向:為基督徒合一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7年1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基督徒合一
願所有基督徒藉著努力祈禱和弟兄姊妹之愛,能忠於主的教導,重建教會團體,共同合作回應人類面臨的挑戰。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賢士們因思念天主而踏上尋找聖嬰的旅途

黑落德把自己封閉在自我崇拜和不惜一切代價的勝利中;賢士們則因思念天主而與黑落德分道揚鑣,踏上尋找聖嬰的旅途。2016年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顯節正日彌撒,強調賢士們最艱難的旅程是他們發現自己所朝拜的君王並不奴役,也不羞辱人,而是扶助、寬恕、治癒。

教宗圍繞《瑪竇福音》中賢士們的兩個行動「看見和朝拜」,展開彌撒講道。

「看見」

教宗引述金口聖若望的話解釋說:「賢士們不是因為看見明星才踏上旅途。實際上,那顆明星並非異常耀眼,他們也沒有尋找明星的特殊基因;他們之所以能看到明星,是因為他們踏上了旅途。換句話說,他們先擁有了展望遠景的心。」

教宗說:「他們能夠看到星象,因為他們心中有一份渴望在推動著他們,他們向新意開放。如此,賢士們代表了信徒們的形象,即思念天主的人,思念自己家園的人,思念天上祖國的人。賢士們所代表的就是每一位拒絕在心靈麻痹中度日的人。」

教宗繼續說:「宿命論的圍欄誘使我們簡單認為一切都無法改變,對天主的思念則帶領我們走出這圍欄。思念天主的態度打破乏味的因循守舊,激勵我們努力實現我們所渴求和需要的改變。對天主的思念在過去尋根,卻不停留在過去;它始終尋求未來。思念中的信徒在自身信仰的推動下前去尋找天主,如同賢士們那樣,前往歷史上中最遙遠的地方,因為他心裡知道天主在那裡等候他。」

黑落德的態度與賢士們尋找的態度背道而馳。當賢士們前去白冷尋找時,黑落德在不遠處的耶路撒冷睡大覺,處在良心腐朽的麻醉之中,內心困惑,感到恐懼。

教宗說:「這是一種困惑;面對徹底改變歷史的新事物,他故步自封,躲在自己的現況、認知和成就中。困惑,因為他坐擁財富,無法看得更遠。困惑,因為他的心想要控制所有的一切。困惑,因為他陷入不惜一切代價獲得勝利的文化;這樣的文化中只有『勝利者』,甚至不擇手段。到最後,這困惑促使黑落德在屠殺無辜嬰孩中尋找安全感。」

「朝拜」

「福音也凸顯了賢士們的另一個動作『朝拜』。他們從東方遠道而來,進入一座宮殿。對於一位君王而言,這裡是最合適的場所,因為王宮代表權力、成就和成功的人生,但這些都是我們所崇拜的偶像,它們的許諾只有悲傷和奴役。正是在那裡,在宮殿裡,賢士們踏上了更加遙遠的旅途,開始了最艱難的冒險:他們發現這位陌生卻令人渴望的君王並不羞辱,不奴役、也不束縛人;發現天主的目光具有扶助、寬恕、治癒的功效;發現天主願意誕生在我們從未期待的地方、在我們不願意的地方,或者我們多次拒絕的地方;發現天主的目光關切弱者、傷者、勞苦者、遭受虐待和遺棄的人,祂的力量和威能叫做慈悲。對某些人而言,耶路撒冷距離白冷是如此的遙遠!」

最後,教宗總結道:「黑落德無法朝拜聖嬰,因為他不願也不能改變他的目光,無意放棄自我崇拜。司祭們和他一樣也無法朝拜聖嬰,因為他們即使知道先知的預言也不打算行走和改變。賢士們則不同,他們已經對當時的黑落德感到習慣、枯燥和乏味。在白冷卻有一個新的許諾,一個無償的許諾。那裡正在發生新鮮事。賢士們能夠朝拜聖嬰,因為他們有勇氣踏上旅途,向小孩子叩頭,向窮人叩頭,向無助者叩頭,向不尋常和不認識的白冷聖嬰俯伏朝拜。在那裡,他們尋獲了天主的榮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顯節三鐘經:我們要全心朝拜耶穌

2017年1月6日主顯節正日中午,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三鐘經祈禱活動。

他勉勵信眾說:「讓我們效法賢士,切莫僅獻給耶穌零碎的時間,或只是偶爾想起祂,否則我們得不到祂的光。我們要效法賢士,跟隨耶穌之星,踏上旅途,炫耀光芒,全心朝拜上主。」此外,教宗還委託窮人,分送給在場每人一本有關慈悲的小冊子。

耶穌為眾人閃耀光芒,其象徵物是星辰。《瑪竇福音》記載,賢士們選擇跟隨耶穌之星的引領,前去白冷城朝拜祂。

教宗指出:「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星辰,指引方向的閃耀光芒。我們必須選擇要跟隨哪一顆星。舉例而言,間歇性的光芒時亮時暗,有如生活中的小樂事:它們雖好,卻美中不足,因為它們都很短暫,無法留下我們所求的平安。」

「其次是耀眼的光芒,那是金錢和成就之光。它們很吸引人,但其強光卻令人頭暈目眩,使得光榮的夢想變得更加黯淡無光。賢士們則邀請眾人跟隨恆久且柔和的光,它從不消逝,因為它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光來自高天,卻在心中閃耀:它是耶穌的真光。耶穌是我們的光:這光不叫人眼花撩亂,卻予以陪伴,賜下唯一的喜樂。」

教宗鼓勵信友們回應依撒意亞先知的邀請:「『起來炫耀吧!』(依60:1),並在世上的許多流星中,選擇跟隨耶穌的明星。我們只要跟隨耶穌之星,便將獲享喜樂,如同賢士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瑪2:10),因為哪裡有天主,那裡就有喜樂。」

教宗勉勵眾人切莫害怕耶穌之光,卻要向上主敞開心門。

他說:「我尤其鼓勵那些失去追尋的力量,筋疲力盡的人,那些被生活的黑暗壓垮,因而澆熄渴望的人:你要起來,鼓起勇氣,耶穌之光能戰勝最漆黑的黑暗。」

那麼,我們要如何尋獲耶穌的神聖之光呢?

教宗答道:「我們要步武賢士們的芳蹤;福音記載,他們始終在前行。事實上,誰若想得到光明,他就必須走出自我,出去尋找:他不能自我封閉,停滯不前,只顧周遭發生的事;他必須用自己的生命下注。基督徒的生活是持續前行的旅程,充滿希望和尋找;就如賢士們的旅程,即使暫時看不見星光,也要繼續前行。」

賢士們找到耶穌聖嬰後,「遂俯伏朝拜了祂」(瑪2:11)。

教宗強調:「賢士們並沒有只看耶穌一眼,誦唸一篇固定的禱詞,然後轉身就走。不是的,賢士們朝拜耶穌:他們與耶穌進入個人的愛的共融,並且獻上黃金、乳香和沒藥,也就是他們最珍貴的財物。讓我們效法賢士,切莫僅獻給耶穌零碎的時間,或只是偶爾想起祂,否則我們將得不到祂的光。我們要效法賢士,跟隨耶穌之星,踏上旅途,炫耀光芒,全心朝拜上主。」

誦唸三鐘經後,教宗提及東方教會團體將於1月7日慶祝聖誕節。教宗懷著「喜樂的友愛精神」,祝賀他們在聖誕節充滿「光明與平安」。此外,教宗還委託3百多名窮人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分送給在場每人一本有關慈悲的小冊子,並為這些窮人志工提供午餐。

教宗說:「賢士們獻給耶穌賀禮。談到賀禮,我也想要送給你們一份小禮物:雖然沒有駱駝,但我要送給你們一份禮物,一本題名為《慈悲聖像》的小冊子。天主所賜的禮物是耶穌,祂是天父的慈悲。因此,為了紀念天主的這份厚禮,我要送給你們一份禮物;窮人、無家可歸者、難民,以及許多志工和會士們將分發給你們這份禮物。我向他們致以熱切的問候及由衷的感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培養聖召需要祈禱、敞開門戶、行走及作見証

2017年1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800名出席意大利主教團全國聖召牧靈大會的人士,勉勵他們在培養聖召的工作中首先要祈禱,聆聽青年的心聲,讓他們行動起來。意大利主教團於1月3日至5日在羅馬召開聖召牧靈大會,討論的主題是:「起來,去吧,不要害怕」。

教宗在接見活動中,放下事先準備的講稿,即席發表了一篇講話。他提到將於2018年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的主題「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強調聖召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為負責聖召牧靈工作的人員指明一條應走的道路:祈禱、敞開門戶、聆聽、行走的使命以及作見証。

教宗指出:「祈禱極其重要,但我們卻應敞開門戶祈禱,接納青年。教宗以這次聖召牧靈大會的主題解釋敞開大門祈禱的含義說,『起來』正是天使對坐監的伯多祿說的話;伯多祿被救出獄後,立即去了一個信友的家,但他多次敲門仍不得其入,因為那些由於害怕而緊閉門戶祈禱的信友們起初並不相信是他在敲門。」

「許多青年的情況也同樣,他們即使聽到那『起來』的召叫,卻因害怕而寧願閉門留在房屋内。敞開門戶祈禱則意味著勇於冒險,勇於與青年一起冒險,因為只滿足於召開大會卻不核實大門是否敞開著,是無濟於事的。教宗提到一些教區的聖召豐沛,那裡的主教們邀請信友為聖召祈禱。」

「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教區在聖召上受到了祝福。我問這些主教們:『你們是怎樣做到的?』答案是,主教每個月都寫一封信寄給那些願意為聖召祈禱的人,他們是老年人、病人和教友夫婦。」

教宗強調:「主教們的首要之務應是陪伴信友團體祈禱,其次才是宣講福音。我可以制定出最重大的牧靈計劃,最完美的活動安排,但若沒有祈禱做酵母,就不會有力量。因此,我們首先應祈禱。在伯多祿敲門的那個夜晚,信友團體正是在祈禱。」

為了培養聖召,聖召牧靈人員需要敞開門戶、祈禱並坐下聆聽青年,且要多聼少說。

教宗表示:「要聆聽青年,對他們說的話只點到為止。這句話將如同一粒種子在他們内心運作。因此,在青年身上花費時間極其重要。青年必須行走,促進聖召的工作就是讓青年行走,在行走中陪伴他們。」

教宗解釋行走的使命說:「舉辦牧靈活動讓青年參加,同時也要讓他們做一些事。我們可利用假期的一週時間去向那裡的人民傳教,或向另一個人民提供社會援助,或者利用整個假期去醫院服務,做這做那,或為大都市的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總之,青年需要這樣做。」

談到司鐸和修女們的見證,聖召牧靈工作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教宗說:「不錯,一個青年能感受到上主的召叫,但這召叫常是具體的,至少大多數的情況是這樣的:『我想成為他或她那樣的人』。我們的見證吸引著青年,這是優秀的司鐸和優秀的修女們的見證。」

教宗最後期勉聖召牧靈人員:「不可做尋求安全感、關閉門戶或找不出時間的人,而應讓人看到你們是宣講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淚水在我們生命中常是希望的種子

耶肋米亞先知書

上主這樣說:「聽! 在辣瑪有嘆息聲,酸辛哭泣;辣黑耳悲悼自己的兒子,不願受安慰,因為他們已不存在了! 」上主這樣說:「要止住痛哭,不再流淚,因為你的辛苦終必有報──上主的斷語──他們必會由敵地歸來!你們的前途大有希望──上主的斷語──你的子孫都要歸回自己的疆域。」

2017年1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今年的首次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基督徒的望德,指出從辣黑耳的哭泣中產生出希望和新生命。

辣黑耳是聖祖雅各伯的妻子,在生下次子本雅明時因難產而去世。耶肋米亞先知引用辣黑耳的哭泣來安慰處在流亡中的以色列子民,鼓勵他們懷抱希望,重歸天主(耶31:15-17)。教宗表示,先知藉著辣黑耳的悲痛和哭泣指明了一個料想不到的生命前景。

辣黑耳哀悼自己的兒子,他們從某種意義上是在走向流亡的路上死去的。教宗解釋說:「面對喪失兒子的悲劇,一位母親不願接受安慰的言語或舉止,因為這樣的言行總是不恰當,絕不能減輕一個不能也不願癒合的傷痛。這是一種與愛成正比的傷痛。這一切每個母親都懂;今天也有許多母親在哭泣,她們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兒子。」

教宗表示:「辣黑耳不願受安慰,這教導我們也需要以審慎細微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痛苦。若要對喪失信心的人談希望,我們就應先分擔他的絕望;若要擦乾受苦者的眼淚,我們就應與他一起哭泣。只有這樣,我們的言語才能確實給人些許希望。如果我無法如此在哭泣、悲傷中發言,那麽就最好一言不發。我們可以用愛撫和舉止,卻無需言語。」

辣黑耳在分娩時刻接受了死亡,以便自己的兒子能夠生存;對於流亡、被俘虜和遠離祖國的子女而言,這位母親的哭泣現在是新生命的開端。

教宗說:「上主以一項許諾來回答辣黑耳的辛酸和哭泣,這對她來說才是真正受安慰的理由:子民將從流亡之地歸來,在信德中自由地活出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淚水生出了希望。這不容易理解,但千真萬確。在我們的生命中,淚水經常播種希望,是希望的種子。」

「聖史瑪竇引用耶肋米亞先知的這段話來描述無辜嬰兒被殺死的事件,讓我們看到無自衛能力的人遭屠殺的悲劇,以及權勢者漠視和殘殺生命的恐怖。白冷城的嬰兒為耶穌而死。耶穌,這位無罪的羔羊日後也為眾人而死。」

「天主聖子分受了人類的痛苦,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每當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難題,例如:『神父,請告訴我,兒童為何受苦呢?』我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我只能說:『你要注視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天主把祂的兒子賜給了我們,祂受了苦,也許你在那裡能找到答案。但答案在我的腦子裡卻沒有。天主賜予祂的聖子為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應注視天主的愛,唯有這愛能指明安慰的道路。』因此,我們說天主聖子參與了人類的痛苦;祂分受並接納了死亡;祂的聖言才是安慰的言語,因為這言語出自哭泣。」

許多兒童仍是衝突和暴力的受害者,教宗在用阿拉伯語問候朝聖信友時,特別提到來自約旦、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的信友們。教宗接著談到即將來臨的主顯節,提醒眾人在白冷城誕生的耶穌臨在於全世界,祂就在我們身邊,為我們帶來救恩且願意居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巴西馬瑙斯一座監獄1月1日下午發生幫派械鬥,造成至少56人死亡。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對此表達悲痛之情,呼籲改善監獄條件,幫助服刑人士重新融入社會。

教宗說:「巴西昨天傳來了馬瑙斯監獄屠殺事件的悲慘消息,那裡殘暴至極的幫派械鬥導致數十人喪生。我對此表示悲痛與擔憂,邀請眾人為亡者、他們的家屬、那座監獄的所有服刑人士和工作人員祈禱。我再次呼籲,監獄應是再次教育及重新融入社會的場所,服刑人士的生活條件必須合乎人道。我鼓勵你們為這些已亡和健在的服刑人士祈禱,也為世界各地的服刑人士祈禱,祈願監獄成為重新融入社會的場所,不要過於擁擠:願服刑人士享有重新融入社會的空間。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服刑人士之母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2016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接納天主之母能讓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而失卻這種關係,人就會貶低他人,辱沒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別讚許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希望的力量。

教宗說:「在新年伊始慶祝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和我們的母親,這表明我們不是孤兒。為了具體解釋這個思想,教宗例舉了為人之母者的經驗,稱母親們是對抗封閉的最強解藥。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不僅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核心,失去『家庭情趣』的社會。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只趨向權衡利弊和投機取巧。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

教宗提到當天彌撒中關於母親的信友禱詞說:「許多母親從不屈服,全力以赴不使任何一個子女迷失。我從這些母親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她們的子女有的坐監,有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或被吸毒的奴役所禁錮,但這些母親們不管寒冬和酷暑,陰雨和乾旱,仍然不屈不饒地奮鬥,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那些身在難民營,甚至處於戰事中的母親們也能毫不猶豫地接納和扶助自己子女的痛苦。因此,我們在年初藉著瑪利亞的母性,教會的母性,以及我們的母親來記起天主的仁慈,這能使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這種狀態削弱了我們對家庭、對子民和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這種精神孤兒狀態是一個毒瘤,在靜悄悄地傷害和貶抑人的心靈。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摧殘自己,認為任何人都不屬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傷害大地,因為它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別人,因為他們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天主,因為我不屬於祂。最後我們也傷害自己,因為我們忘記自己是誰,何為我們在天主前的『名字』。那使我們結合的關係一旦喪失,一如我們典型的破碎和分裂文化,這孤兒感和極大的空虛和孤獨就會加劇。」

「欠缺身體上的接觸使我們喪失憐憫之心,精神上的孤兒狀態使我們失去記憶,忘卻做子女、子孫、父母、祖父母、朋友、信徒意味著什麽,也忘記微笑、休息和無償奉獻的價值。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能使我們重新露出笑容,因為我們有了歸屬感。人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内才能找到學習人性成長的『氣候』和『溫度』,知道自己不是應邀專為『消費和被消費』的對象。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提醒我們,我們不是交易的商品或消息接收站。我們是子女,是家庭,是天主的子民。」

「聖母瑪利亞懂得把天主在祂子民生命中的經歷守護在心中,她學會做母親並給耶穌提供了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美好經驗。在《福音》的記載中,瑪利亞沒有長篇大論,卻守護著聖子的使命及祂所愛的一切,默默地陪伴她子女心中背負的十字架。」

最後,教宗總結道:「哪裡有母親在,那裡就有溫情。瑪利亞以她的母性向我們展示,謙卑和溫柔並不是弱者,而是強者的德行;她教導我們無需虐待別人來使自己感到重要。我們應接納聖母的目光,她使我們免於孤兒狀態,謹記眾人皆為弟兄姐妹。因此,我們應以聖母瑪利亞同樣的溫柔去對待生命,傳播希望、歸屬感和兄弟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全文

2017年1月1日新年伊始,教會慶祝天主之母節暨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在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中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社會和國際關係」,以善勝惡,恢復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日由保祿六世教宗於1968年建立,每年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線。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7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非暴力:一種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譯自:台灣明愛會

1.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一個人身上的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都被賦予浩大的尊嚴。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i],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五十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中,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而不是只對天主教徒。「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險。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愛為基礎」。在這五十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加以省思。我祈求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2.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而今天,令人傷感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恒價值的目標嗎?或者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3.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他教導我們,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裡;因為「惡念是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谷七21)。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祂不斷宣講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閱:瑪五44)、要把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閱:瑪五39)。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閱:若八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閱: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閱:弗二14-16)。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也就能被天主的仁慈所治癒,而成為和好的工具。用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布和平時,務必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ii]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這種『更多』來自天主」[iii]。他接著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來對付邪惡。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iv]。福音中,愛自己仇人(參閱: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而在於以善勝惡(參閱: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鍊。」[v]

比暴力更強大

4.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德肋撒修女於1979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傳達了她自己的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鎗彈,以摧毀或帶來和平──只須聚在一起,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vi]。因為武力是一種假象。「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肋撒修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vii]。去年九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布她為聖人。我讚揚她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天主所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而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那是罪行![viii]」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而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Khan Abdul Ghaffar Khan),以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成千的利比里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利比里亞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基督信仰團體不斷的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前任,在他1991年發表的《一百週年》通諭中,省思1989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ix]。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份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為真理作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而為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x]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xi]。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xii]。暴力褻瀆上主的聖名[xiii]。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上主的名不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卻不是!」[xiv]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5.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麼非暴力應該首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三月頒布的《愛的喜樂》勸諭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兩年省思後的結果。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須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和寬恕等等來化解,而不是經由武力[xv]。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洩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xvi]。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而是建立在責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立根基[xvii]。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虐待。

十一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內心的深處,並讓天主的慈悲進入。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非暴力政治必須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里修聖女小德肋撒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xviii]

我的邀請

6.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端(參閱:瑪五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飢渴慕義的人,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那就是慈悲的表現。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xix]」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xx]。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但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而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xxi]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動,來協助建立和平。2017年1月1日,「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這個新的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xxii]。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麼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我依傳統,在十二月八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這天簽署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參閱: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耐心地努力做締造和平的人」[xxiii]。在這2017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天主,那麼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xxiv]

 

教宗方濟各
2016年12月8日
發自梵蒂岡

…………………………………………………….

[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

[ii]“The Legend of the Three Companions”, Fonti Francescane, No. 1469.

[iii]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年2月18日。

[iv]同上。

[v]同上。

[vi]德肋撒修女,諾貝爾和平獎致詞,1979年12月11日。

[vii]默想:和平之路,聖瑪爾大之家小堂,2015年11月19日。

[viii]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封聖典禮講道,2016年9月4日。

[ix]23號。

[x]同上。

[xi]對不同宗教的代表談話,2016年11月3日。

[xii]人民運動的第三次世界大會中的談話,2016年11月5日。

[xiii]參閱:與高加索伊斯蘭教教長及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宗教間會議中致詞,巴庫(Baku),2016年10月2日。

[xiv]在亞西西的談話,2016年10月20日。

[xv]參閱: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90-130號。

[xvi]同上133、194、234號。

[xvii]參閱:「核子武器對人類的衝擊」會議文告7號,2014年12月。

[xviii]《願祢受讚頌》通諭,230號。

[xix]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7號。

[xx]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6、117、138號。

[xx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號。

[xxii]宗座手諭,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2016年8月17日。

[xxiii]天皇后喜樂,白冷城,2014年5月25日。

[xxiv]在亞西西的呼籲,2016年9月20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主持年終感恩祭:注視馬槽中的聖嬰,把希望還給青年

2016年12月31日元旦前夕,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禮儀中詠唱了傳統的年終感恩曲《謝主頌》,感謝上主一年來所賜的種種宏恩。教宗在禮儀講道中表示,天主親自來折斷那導致排斥的鎖鏈,開啟包容的憐憫溫情,讓每個人都享有尊嚴。

我們站立在聖誕馬槽前是為回顧即將結束的一年,感謝上主賜予我們的恩典。教宗從天主拯救人類的歷史談起,闡明原本不屬於法律之下的天主因著愛而捨棄了各種特權,以無人期待的方式拯救我們這些處在法律之下的人。天主藉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的柔弱來救贖我們,祂沒有把自己偽裝成人,而是真正成為人,分受人的一切軟弱。

教宗表示:「聖誕馬槽邀請我們把天主的思維變成自己的思維。天主拒絕特權,卻喜愛相遇、接近及親切。今天,我們在耶穌聖嬰前願意承認,我們需要讓上主來光照我們,因為我們不少次似乎目光短淺,或者我們被一種強制不分彼此的態度所禁錮,勉強別人進入我們自己的模式。」

「我們在馬槽前停留,瞻仰天主是如何臨在於這一年當中的,藉此謹記天主在每個時代和每個時刻都賜予恩寵和祝福。馬槽促使我們不放棄任何事及任何人。注視馬槽意味著我們找到力量,在歷史中取得一席,無怨無憂,不封閉自己或迴避現實,不尋求捷徑使自己擁有特權。」

在注視馬槽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若瑟和瑪利亞的面容。這對年輕夫婦充滿希望和抱負,同時也帶著一連串的提問,他們養育聖嬰成長的擔子並不輕省。

教宗因此想到今日青年的處境說:「我們製造出一種文化,它一方面把青春捧為偶像,設法使它永存不替,但自相矛盾的是,我們迫使青年沒有一個實際參與的機會,我們慢慢地把他們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迫使他們移居他鄉,或者討一份並不存在或看不到自己前途的職業。」

教宗籲請眾人不要像白冷城的店主那樣對年輕夫婦說:「這裡沒有地方。我們每個人要各盡其力幫助我們的青年在他們的土地,他們的祖國找到有待建設的一個具體的未來。我們不可剝奪他們手中的力量和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預言老人要看見夢境的能力。」

最後,教宗表示:「注視馬槽促使我們要幫助青年不要因我們的不成熟而失望,我們也要激勵他們有能力去夢想並為他們的夢想而奮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