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聖神降臨節講道:讓我們坐在聖神的學堂,由祂教導一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五旬節是紀念天主聖神降臨在宗徒們身上的日子,從而結束了教會禮儀年的復活期。6月5日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的隆重彌撒由樞機團團長雷樞機(Giovanni Battista Re)代替教宗方濟各主持。教宗蒞臨大殿全程參與彌撒,並在輪椅上做了講道。教宗在講道中邀請所有信友繼續聆聽聖神的教導。他強調,聖神會教導我們從何處啓程、向我們展示所應走的道路、在我們心中重新點燃天主的愛火,並指引我們的旅程。

當天彌撒福音記述了耶穌許諾要為門徒們派遣聖神的一番話(參閲:若十四26)。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教宗對此展開他的講道:「聖神使我們以耶穌的眼光、用新的方式看待一切。在生命的偉大旅程中,聖神教導我們從何處啓程,所應走的道路和如何前行。」

教宗首先表示:「聖神為我們指出了靈性生活的起點,也就是耶穌親口說的:『你們如果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若十四15)沒有愛作為我們的基礎,其餘的一切都是徒勞的。愛不是來自我們的才能,而是天主的恩寵。愛的聖神將愛傾注在我們的心中。祂讓我們感到被愛,教我們如何去愛。祂是我們靈性生活的『發動機』。」

教宗解釋道:「聖神是天主的記憶。祂使我們想起耶穌所說的一切,不斷地在我們的心中重新點燃天主的愛火。當我們的罪過得到赦免、在我們充滿祂的平安、自由和祂安慰的時刻,我們感受到天主的臨在。當我們的生活似乎充斥著失敗和失望時,聖神提醒我們,我們是天主的子女。甚至在你對你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天主對你仍有信心。」

教宗繼續說:「聖神是安慰者。祂可以改變你内心灼熱疼痛的創傷,教導我們不要對所有傷害我們的人和情形耿耿於懷,而是讓聖神進入這記憶治癒它。天主聖神讓我們的生活井然有序,教導我們去接納和寬恕、去寬恕自己、與過去和解,並能重新開始。」

接著,教宗說到:「天主聖神除了提醒我們從何處啓程外,還教導我們所走的道路。」為此,教宗提到當天彌撒讀經二的内容:「那些受天主聖神引導的人」,「不隨從肉性生活,而是跟隨天主聖神」(參閲:羅八4、14)。

「天主聖神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向我們提議最好的道路。因此,重要的是能夠將祂的聲音與邪惡的聲音區分開來。」教宗解釋道:「聖神絕不會告訴你,你在人生旅途中一切都好。不,祂要糾正你;祂要你為你的罪過哭泣;祂推動你改變,與你的虛假不實和表裡不一作抗爭,即使這需要大費心力、做内心的掙扎和犧牲。相反地,邪惡之神總是誘使你做你所想的、令你愉快的事。他讓你認為你有權以任何你想要的方式使用你的自由。但是,一旦你感到内心空虛,他就會責怪你,把你打倒在地。」

「天主聖神永遠不會讓你倒地不起。祂反倒會牽著你的手,安慰你,不斷地鼓勵你。」教宗說:「天主聖神就在此時此刻引導我們具體地去愛:愛的不是想像中的世界、想像中的教會、想像中的修會,而是那個攤在陽光下、透明樸實的一切。」

隨後,教宗講到聖神的第三個教導,指出聖神教導教會如何前行的這一事實。教宗解釋:「門徒們躲在晚餐廳裡,然後聖神降臨了,推動他們出去。沒有聖神,他們只跟自己人待在一起。領受了聖神,他們對所有的人敞開了大門。」教宗說:「在每一個時代,聖神都會顛覆我們的成見,讓我們認識到祂的新奇。祂不斷教導教會走出去的重要性,以及宣講福音的基本需求。」

於是,教宗祈願教會:「不要成為一個加強圍籬的羊圈,而是一個開放的牧場,讓所有人都可以汲取天主的美好;祈願教會成為一個沒有隔離牆壁、慷慨好客的家。這與世俗精神大不相同。世俗精神驅使我們“專注於我們自己的問題和利益,讓我們一心想要顯得卓越超群,只關心我們的國家或團體的頑強自衛。這不是聖神的方式,祂邀請我們忘記自己,向所有人敞開心扉。這樣,祂使教會永葆青春。我們需要記住這一點:使教會煥發活力的是聖神,不是我們。」

最後,教宗說到:「讓我們坐在天主聖神的學堂,由祂教導我們一切。讓我們每天求祂來提醒我們始終以天主看待我們的目光為出發點,因著聆聽祂的聲音而做出決定,以教會成員的身份攜手同行,順從祂,向世界敞開大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陳日君樞機於2022年5月24日主持為中國教會祈禱日彌撒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7年欽定每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為「普世教會為在中國天主教會祈禱日」。為響應教宗的呼籲,天主教香港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在當天香港時間晚上8時,於西灣河聖十字架堂舉辦了「中國教會祈禱日彌撒」,由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主禮。歡迎各位參與!

以下是陳樞機講道全文:(筆錄自Rodney Leung,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

各位兄弟姊妹,教宗本篤為我們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他要全世界的教會將這個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為我們中國教會祈禱。我們真的很感激他,同時我們也看得到大家今晚很踴躍參加這台彌撒。

今天講什麼道理好呢?我想最好就是說教宗本篤要我們今天求些什麼?要全世界的人為教會祈求什麼恩寵?所以我就按教宗本篤的信(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信最後有叫我們祈禱,所以他有告訴我們他希望大家求什麼恩寵。

第一點,很清楚的,你們舉行這個瞻禮,要重新建設「共融」。在什麼內「共融」呢?是「我鼓勵你們在慶祝時重申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內的信仰共融和對教宗的忠誠。」(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希望我們「共融」,即是說所有中國的教友重新加深對耶穌的信仰和對教宗的忠誠。

這是2007年寫的。過了15年,這幾年我們每年都祈禱。現在看看有進步嗎?基督內的信仰,對教宗的忠誠,「為使你們之間的合一日益更深和更明顯」(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有沒有「更深」?不知道,在心中,很多時候看不到。但是「明顯」呢?還未看到,這麼多年了。

表面上看好像是有進步,他們說全中國主教現在都是教宗承認的,教廷已經簽了協議,就是承認教宗是教宗了。看來又好像未必是,可能有些地方教廷出於好心,但做了不明智的事。很心急要地上地下合一,有沒有條件成熟呢?但似乎又未見到。應該是在真理內去成熟、去合一,「對耶穌的信仰和對教宗的忠誠」,是否在這條件下合一呢?好像不是,還未看到,所以我們還要繼續祈禱,讓信仰更深,使真正能讓全中國教會與教宗完全合一。

第二點,信仰很重要,但信仰最重要教導我們愛德。所以本篤強調,「要牢記耶穌給我們的愛的誡命,就是要我們愛我們的仇人,要為迫害我們的人祈禱。」(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好清楚,耶穌都說過很多次。聖保祿宗徒也曾說要為君王,有權威的人祈禱。當時羅馬君王是難為教會的,但保祿說要為他祈禱。代表羅馬皇帝的都是壓迫教會的,都要為他們祈禱。因為天主的意願是所有人都得救,都認識理。這個是很重要的道理,天主要人人得救。所以,如果有教友說:「要他落地獄!」這個是很嚴重,一定要辦告解!不可以希望任何人落地獄,應該希望人人升天堂。不能保證,但應該是希望,因為這是天主的願望,所以我們應該跟祂一樣。如果人人認識真理、人人得救,是天主大勝利。因此,這是今天要祈禱的第二個目標。

教宗特別要全世界教友為中國教會能達到這個目的祈禱,表示我們正在經歷一些困難。歷史裡面的事彎彎曲曲,天主造了人,人有自主,未必人人聽天主的話,所以會亂,我們所希望的,未必人人都得到。教宗要我們不要失望,他在信中說,歷史是一本很難讀的書,聖若望在默示錄(5:4)中看到一卷書密封著,沒有人能展開的,若望很著急,誰可以幫助我開啟這卷書?甚至大哭起來。誰可以開啟卷書?只有被宰殺的羔羊能開這本書。(3,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沒錯,耶穌被宰殺的羔羊,死而復活的耶穌可以開,但我們在這個情形下,是擔心、是困難、是辛苦的,所以教宗對於這個思想上多說了幾句話,他說在這個瞻禮日要全世界去祈禱,「祈求歷史的主賜予你們恒心見證的恩寵」(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要恒心見證,就是為信仰去作出這個見證,為教會的合一,全世界同一個教會。

當然,為了這個目標有人正在受苦。過去及現在,為了信仰,為了忠於教宗,承受苦難。我們今日祈禱特別為這些受到磨難的兄弟姊妹。他說,要他們充滿希望,「即使有時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失敗了」(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是的,這麼多年似乎還未成功,甚至退步,他說,不怕,「我祝願你們心中『歡躍,雖然如今你們暫時還該在各種試探中受苦,這是為使你們的信德,得以精煉,比經過火煉而仍易消失的黃金,更有價值,好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伯前1:6-7)。」(20,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我們看事物有時看得很近,但我們要用天主的眼去看。天主有祂的時間,我們不可以心急。當然我們可以祈禱,也不用太拘束。我很喜歡念一篇聖詠,這篇聖詠說什麼?天主!不要睡覺,趕快醒來,不是我說,是聖詠說的。跟天主說話不用太拘束,他是老豆(爸爸),我們怕什麼,有什麼就說什麼,但最終要信祂,交托給祂,不要以為我們比祂厲害,因為心急就會做錯事。

我們不用心急,應該充滿希望和信心,就算眼前看起來是失望。

我們的教會建立在宗徒身上。伯多祿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倒轉的;保祿是被斬首的。所以在教會中,殉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當然我們已經有很多兄弟姊妹殉道,我們可能不需要殉道,但我們仍需要受到磨練、受點苦,是為忠於我們的信仰。

教宗本篤在信中最後的思想是「希望」。他說,我恭祝你們,所有的人,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及教友都充滿喜樂。今天,特別在復活期,我們這個祈禱是充滿喜樂。

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了,放進墳墓,宗徒很害怕,聚在一齊,鎖上門。聖母在那裡?她一定在房間等待耶穌復活。宗徒忘記了,耶穌說過幾次死後會復活,但聖母是充滿希望。所以教宗本篤在最後結語是「懂得在希望的沉寂中期待復活黎明到來」(20,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聖母)就是我們的模範,所以聖母進教之佑,在教會歷史上,多次在災難中幫助教會。這個聖母進教之佑瞻禮都是因為那次拿破,他打仗從未輸過,那時在歐洲的皇帝十分尊重教宗,他加冕時也請教宗到來,但不是教宗幫他加冕,反而自己上,這並不禮貌。拿破以為自己,不單止是法國,是全歐洲的皇帝,連教宗也要聽他的。教宗表示:「不是這樣的,你做皇帝,我做教宗。」他說:「不能,你要聽我的。」教宗不聽話,他就拘捕他,送他到意大利北部,他都是不滿意,再將教宗放逐到法國充軍,教友當然擔心祈禱。拿破都是會輸的,教宗也被解放回到羅馬。在這個機會上說訂立了聖母進教之佑瞻禮。

當然聖母不單單是做這些奇蹟的,聖母會在我們的心內做奇蹟。什麼奇蹟?信仰的奇蹟!愛德的奇蹟!讓我們今天因著教宗本篤的鼓勵,他還健在,95歲,最近過了生日,因著教宗給予這個機會來鼓勵大家在今天祈禱,為剛才我們所記得的意向。所以,我們充滿信心,可能在黑暗中,但不緊要,我們等待黎明的到來。我們人人都要加深自己的信仰,加深自己的愛心,愛受苦的人,愛那些叫人受苦的人,然後天主都藉著我們這些沒有什麼能力的教友,我們是耶穌的小兄弟姊妹,我們是沒什麼能力,但因著聖母的轉禱,因著耶穌復活,因聖神,我們將慶祝聖神降臨節,因著天上的力量,我們能見到奇蹟的。

相關資訊:

重溫教宗本篤十六世《致中國教會信函》

《向佘山聖母誦》

復活前夕守夜禮:與復活者耶穌在一起,黑夜不再無盡

圖片:vatican.va

2022年4月16日傍晚,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了隆重的復活前夕守夜禮,由樞機團團長洗者若翰·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主持,教宗方濟各坐在祭台前參禮。禮儀在大殿的前廊以祝聖新火和點燃復活蠟為開端,然後是燭光遊行、衆人聆聽復活宣報。當天晚上有7位成人候洗者領受基督徒入門聖事,教宗親自為他們付洗。在聖道禮儀後,教宗發表了彌撒講道。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2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描述了繁星照射的夜晚的美景。然而,死亡的光亮劃破了戰爭的夜晚。在這個夜晚,兄弟姐妹們,讓我們由福音中的婦女們牽著手,與她們一起發現天主之光在世界的黑暗中閃耀的曙光。當黑夜的陰影被驅散,光明悄然來臨的時候,婦女們出發前往墳墓,去膏抹耶穌的身體。在那裡,她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經歷:首先她們發現墳墓是空的;然後她們看到兩個身穿耀眼衣服的人,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她們立即跑回去向其他門徒報告這個消息(參見:路二四1-10)。看到、聽到、宣報,通過這三個動作,我們也進入了主的逾越奧迹。

婦女們看到。復活的第一次宣報不是一個需要解讀的聲明,而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標記。在一個墓地裡,在一個墳墓前,一切都應是有序和安寧的,婦女們却“發現墳墓裡的石頭被移開了,進去却沒有發現主耶穌的身體”(2-3節)。因此,主基督的復活一開始就打亂了我們的公式。它帶來了令我們驚訝和驚奇的希望的禮物。但接受這禮物並不容易。我們必須承認,有時這個希望在我們心中沒有位置。就像福音中的婦女們一樣,我們也被問題和疑慮所籠罩,在這出乎意外的標記面前,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俯伏在地”(參見:4-5節)。

很多時候,我們在看待生活和現實時眼睛是向下看的;我們只盯著即將逝去的今天,對未來感到失望,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陷入冷漠的牢籠,與此同時不停地抱怨,認為事情永遠不會改變。這樣一來,我們就停在了認命和宿命的墳墓前,我們埋葬了生活的喜悅。雖然如此,在這個夜晚,主耶穌想給我們一雙不同的眼睛,讓我們充滿希望,恐懼、痛苦和死亡將無法左右我們。因著耶穌的復活,我們可以實現從虛無到生命的飛躍,”死亡將不再能奪取我們的生命”(卡爾·拉納,《復活節的意義》,布雷西亞,2021年,28頁):這生命已經完全且永遠被天主無止境的愛所擁抱。的確,這能令人生畏和不知所措。但主已經復活了!我們要抬起目光,揭開眼中苦澀和悲傷的面紗,向天主的希望敞開自己的心扉!

其次,婦女們聽到。在她們看見墳墓空了後,有兩個穿發光衣服的人對她們說:”你們為什麽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裡了,已經復活了”(5-6節)。我們最好聽一聽這些話,並重複說:祂不在這裡了。每當我們認為我們已經瞭解了關於天主的一切,打算將祂納入我們的計劃時,我們要對自己說:祂不在這裡!每當我們只尋求經常是片刻的情緒或需要幫助的時刻尋求祂,而後在每天的具體情境和選擇中把祂擱置一邊、忘記祂時,我們要對自己說:祂不在這裡!每當我們認為我們可以把祂緊固於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公式和我們的習慣中,而忽略在生命最黑暗的角落,也就是有人哭泣、有人掙扎、痛苦和希望的地方尋找祂時,我們要對自己說:祂不在這裡!

讓我們也聽聽向婦女們提出的問題:”你們為什麽在死人中尋找活人呢?”如果我們繼續停留在死亡中;如果我們仍然是過去的囚徒;如果在生活中我們沒有勇氣讓寬恕一切的天主來寬恕我們,來改變自己,與邪惡的行為决裂的勇氣,不能按照耶穌和祂的愛來作决定;如果我們繼續把信仰降低為護身符,把天主作為過去時代的美好回憶,而不是在今天與祂相遇,視祂為願意改變我們和世界的生活的天主,我們將無法善度復活節。在過去的廢墟中尋找主耶穌並把祂封閉在習慣墳墓裡的基督信仰,是一個沒有主的復活的基督信仰。但主耶穌已經復活了!我們不要圍著墳墓閑逛,而是要跑去重新發現祂,發現生活的主!我們不要害怕在我們兄弟姐妹的面容上、在那些希望和夢想者的故事裡、在那些哭泣和受苦者的苦難中尋找祂。天主就在那裡!

最後,婦女宣報。她們宣報了什麽?是復活的喜悅。耶穌的復活並不是為了親切安慰那些哀悼耶穌之死的人,而是為了開啓他們的心,讓他們宣報天主戰勝邪惡和死亡的非凡勝利。因此,耶穌復活的光輝不是為了讓婦女們停留在個人享受的喜樂中,它不容忍停滯不前的態度,而是激發門徒,使他們成為”從墳墓回來的”傳教士(參見:9節),將復活的喜訊帶給所有人。這就是為什麽婦女們在看到和聽到之後,便跑去向門徒們宣報復活的喜悅。她們知道自己可能被當作神經錯亂的人,以至於福音說她們的話聽起來“是無稽之談”(第11節),但她們不關心自己的名譽,不維護自己的形象;她們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沒有權衡自己的言辭。心中只有一團熱火去傳遞消息,宣告:“主復活了!”

一個以這樣的方式行走普天下的教會是多麽的美麗!沒有恐懼,沒有陰謀詭計,只願把福音的喜悅帶給所有人。這就是我們的使命:體驗主的復活並與他人分享這一經驗;挪開那塊我們經常把主封閉其中的大石,並在全世界傳播祂的喜悅。讓我們使耶穌,生活的主,從所有我們封閉祂的墳墓中復活;讓我們把祂從我們經常囚禁祂的外在形式中釋放出來;讓我們從安逸的休憩中醒來,讓祂打擾我們,打破我們的安逸。我們要把祂帶入日常生活中:以和平的姿態面對這個充滿戰爭恐怖的時代;在破碎的關係中做修和的工作,對有需要的人予以同情;在不平等中採取正義的行動,在謊言中宣揚真理。尤其重要的是,要有愛與兄弟情誼的行動。

弟兄姐妹們,我們的希望有一個名字,那就是耶穌。祂進入了我們罪惡的墳墓,走到了我們迷失的最深處,祂走過了我們恐懼的糾纏,祂承受了我們負擔的壓力,從我們死亡的黑暗深淵喚醒了我們的生命,將我們的哀傷變成了歡樂。讓我們與基督一起慶祝祂的復活吧!祂永遠活著,今天繼續在走過、轉變和釋放。有了祂,邪惡不再有力量,失敗不能阻止我們重新開始,死亡成為進入新生命的通道。因為與復活者耶穌在一起,黑夜不再無盡;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在那黑暗中晨星也會繼續閃耀。

市長先生,各位議員,女士們和先生們,在你們身處的這黑暗中,戰爭、殘酷的黑夜中,我們大家祈禱,今夜與你們一起並為你們祈禱。我們為許多痛苦祈禱。我們只能給予你們我們的陪伴、我們的祈禱,並對你們說:“要勇敢!我們陪伴你們!”我們也要告訴你們今天慶祝的最重大的事件:“Christòs voskrés!”(基督復活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枝主日彌撒:在天主的寬恕内迎接復活節的到來

圖片:vatican.va

2022年4月10,聖枝主日,普世教會開啓一年一度的聖週禮儀活動。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隆重聖枝遊行活動和彌撒感恩聖祭,這是自新冠疫情大流行以來,教宗首次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公開主持聖週禮儀活動。教宗在講道中,反覆提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向天父的懇求「父啊!寬赦他們吧!」(參閱:路廿三34)也鼓勵信友無論情況多麽嚴重,重新開始永遠不會太晚,因為上主以慈悲在等待著我們。

圖片:vatican.va

教宗以加爾瓦略山上「兩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開始他的講道。教宗指出:「在福音中,被釘十字架上為他人懇求寬恕的耶穌與那些喊著『釘祂在十字架上』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不斷向基督說:『救你自己吧。』拯救你自己與救主的奉獻出自己猛烈衝突。我們的主沒有為自己辯護,相反,祂向天父祈禱,向悔改的右盜施予憐憫,並在祂最痛苦受難的時刻向天父說出:『父啊!寬赦他們吧。』」

教宗解釋道:「耶穌沒有以天主的名義指責加害者或威脅要懲罰他,而是為罪人祈禱。天主對待我們也是如此,當我們以我們的行為讓主耶穌痛苦難耐時,主耶穌忍受痛苦而且只有一個渴望,就是能寬恕我們。」教宗邀請在場的信衆注視被釘十字架上的主說:「感謝祢,耶穌:祢愛我,總是寬恕我,甚至在連我自己都不能愛自己並不能寬恕自己的時候。」

主耶穌在受難時刻活出了最困難的誡命,即:愛仇敵。為此,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傷害、冒犯或讓我們失望的人;讓我們生氣、讓我們不理解或樹立壞表揚的人。我們花了多少時間重新想想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呢!耶穌教導我們不要止步不前,而是要作出反應,打破邪惡和悲哀的惡性循環。」

教宗指出:「上主沒有把我們分成好人與壞人、朋友與敵人。但我們是這樣把人區分開來,是我們讓天主受苦。對祂來説,我們都是祂所愛的子女,祂渴望擁抱並寬恕祂的子女。讓我們永遠不要倦於宣揚天主的寬恕:我們神父不要倦於實行寬恕,每個基督徒不要倦於領受寬恕並見證寬恕。」

教宗繼續講道:「當我們訴諸暴力時,我們顯示出我們不再知道天主是我們的在天大父,甚至不再認識他人是我們的弟兄姐妹。我們忘記我們生在此世的緣由,最終犯下毫無意義的殘酷行為。”“我們從戰爭的荒唐中看到了這一景象,基督在那裡再次被釘在了十字架上。」

「在因丈夫和兒子的不公義死亡而悲傷的母親們身上,基督再次被釘在十字架上;在那些懷抱嬰兒逃離炸彈襲擊的難民身上,祂再次被釘在十字架上;在孤獨死亡的老人身上、在被剝奪未來的青年人身上、在被派去屠殺弟兄姐妹的士兵身上,祂再次被釘在十字架上。」

接著,教宗提醒道:「只有一個人回應了耶穌告別過去、重新開始的邀請,即是那個被釘在耶穌旁邊的罪犯,他祈求耶穌說:『耶穌,求祢記得我。』(參閱:路廿二42)悔改的右盜在他生命的終期接受了天主,這樣,他開始了新生命。」

於是,教宗鼓勵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衆:「在這一週讓我們堅信天主能赦免每個罪惡。天主寬恕一切,祂能寬恕所有距離,把哀痛變成舞蹈(參閱:詠三十12)。因著天主,我們永遠能重獲生命,讓我們鼓起勇氣吧。」

在結束講道前,教宗邀請信衆在天主的寬恕内迎接復活節的到來,堅信基督會不斷地在天父前為我們罪人求情(參閱:希七25)。教宗說:「耶穌注視著我們個充滿暴力和痛苦折磨的世界,不厭其煩地呼求:『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馬耳他主持主日彌撒:跟隨耶穌,開始嶄新的生活

圖片:vatican.va

「跟隨耶穌,新的和不同的生活總是可能的。」

這是教宗方濟各在4月3日主日在馬耳他進行國際牧靈訪問的第二天,在弗洛里亞納(Floriana)主持彌撒聖祭的講道中所強調的。大約有2萬名信友和各基督信仰教會團體,以及其它宗教的代表參與了教宗主持的彌撒聖祭。教宗在講道中講解了當天主日福音關於罪婦人的内容(參閲:若八1-11)。

教宗說:「控告那婦女的人無視他們自己的過錯,反而非常操心他人的過錯。他們表現的正義和虔誠,他們想要在他們好名聲和虔誠的虛偽的面具内譴責和試探耶穌。」

於是,教宗提醒信友們:「時時要注意如何對待他人,或者是像耶穌今天所展示的那樣,以慈悲憐憫注視著我們;或是如同那控告者一樣,帶著審判甚至蔑視的眼光。為了了解我們是否是導師耶穌的真正門徒,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是如何審視自己的。控告那婦女的人,他們自認為沒有什麽可學的。他們的外表無可挑剔,但他們缺乏内心的誠實。」

接著,教宗解釋:「對耶穌來説,真正重要的是對祂的開放和順從,認識到自己需要救贖。」教宗鼓勵道:「我們無論是在祈禱時,還是在參與美好的宗教禮儀時,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的與上主和諧相處。我們可以直接地問祂。耶穌,我現在和祢在一起,祢想要我為祢做什麽?祢想讓我在我的心裡、在我的生活中改變什麽?祢要我如何待人?」

教宗表示:「這樣的祈禱為我們有好處,因為導師(耶穌)不要人的外表;祂尋求人内心的真誠。一旦我們真誠地向祂敞開心扉,祂就能神奇地在我們身上工作。在人看來那個罪婦好像處於沒有希望的境況中,但耶穌在她面前開闢了一個新的、一個意想不到的視野。耶穌沒有譴責她,而是使她重獲希望。天主總是給人留下再次選擇的空間,祂總能找到通往解放和救贖的途徑。」

教宗強調說:「天主總是寬恕,但我們卻是倦於請求寬恕的人。」教宗補充道:「寬恕改變了那個婦女的生活。上主也希望我們這些被祂寬恕的人,成為不知疲倦的、修和的見證人。今天,那個在悲慘的境遇中得到憐憫並因耶穌的寬恕而被治癒的婦女邀請我們,作為教會,回歸到福音的課堂,向希望的天主學習,祂不停地帶給我們驚喜。」

最後,教宗總結道:「如果我們效法基督,我們就不會只聚焦於譴責罪過,而是帶著愛出發去尋找罪人;我們就不會再繼續指責,而是開始傾聽;我們就不會抛棄被輕視的人,而是把那被認為是最卑微的人視為首位。弟兄姐妹們,这就是耶穌今天以身作則給予我們的教導。願祂帶給我們驚喜,願我們喜樂地接納祂帶來的福音。」

圖片:Vatican Media

其後,教宗方濟各在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的講話中,教宗感謝馬耳他人民和教會給予的熱情歡迎及盛情款待。在結束講話時,也不忘繼續為飽受戰爭淩辱的烏克蘭祈禱,再次稱這場戰爭為褻聖的戰爭。

教宗在結束講話前的祈禱中把烏克蘭人民託付於聖母手中,並籲請衆人為和平祈禱。教宗祈禱說:「現在,我們為和平祈禱,想到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人道主義悲劇,他們仍在這場褻聖戰爭的狂轟濫炸中,讓我們不要倦於祈禱和幫助那些受苦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詳情

聖座國務卿為烏克蘭和平主持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3月16日傍晚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為烏克蘭和平主持彌撒,各國駐教廷外交使團成員也參禮。耶穌的山中聖訓再次在大殿內響起:「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9)帕羅林樞機由此展開講道,強調和平「是天主的特色」。

樞機說:「我們今晚聚在這裡,懇求天主賜給烏克蘭和平,求祂助祐每個善心男女成為和平的工匠。」

聖座國務卿引用教宗方濟各3月6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關於烏克蘭悲慘處境的講話,指出:「這不僅是軍事行動,也是製造死亡、摧毀和不幸的戰爭。這衝突的確只能靠祈禱與和平來得勝。」

帕羅林樞機表明:「如果我們聚在這裡祈求和平,是因為我們相信祈禱絕非無濟於事,相信即使在人看來絕望至極的處境,祈禱也能發揮作用,特別是能改變心靈和意念,如同在《厄則克耳先知書》中上主所說的:『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卅六26)」

為此,國務卿敦促眾人:「接受天主聖言的光照,承認天主的光榮經由十字架而來,但人的光榮卻是汲汲營營於世俗成就及權勢。」針對光榮的雙重概念,樞機解釋道:「整個世界的歷史恐怕會陷入危險:有一種光榮縱然外表相反,卻帶來死亡、空洞、虛無;另一種光榮看似挫敗、喪失,實則導向復活與生命。經由十字架,才能抵達光明、光榮。」

接著,聖座國務卿在講道中提出質問每個人內心的省思:「弟兄姊妹,你們難道不認為,假若我們真正落實耶穌的訓誨,世上的一切衝突就會逐漸消失嗎?你們難道不認為,假若我們稍微多聽一些吾主的邀請,武器就能噤聲,甚至根本不必製造武器嗎?天主的偉大實際上在於服務:天主教導我們的平安,其實是由各種關係締造而成,而非奴役他人、你爭我奪。我們在這些構成平安的關係中互相扶持、彼此照顧、重獲自由、一起成長。」

「天主的光榮不帶來壓迫,而且恰恰相反。祂的光榮確實讓世界再次充滿美善,賦予生命並締造和平。」此外,聖座國務卿也在講道中引用了聖教宗若望廿三世《和平於世》通諭,指明締造和平的四大要素分別是:對真理的尊重、邁向正義的張力、不使用暴力的友愛,以及排除各種強迫的自由。

和平是上主的嗣業。帕羅林樞機闡明,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對宗徒們和我們大家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若十四27)樞機指出:「因此,耶穌的門徒絕不喪失希望。」

在講道的結尾,樞機表示為烏克蘭的現況感到痛徹心扉,並重申教宗方濟各的話:願武器噤聲!天主與締造和平的人同在,而不站在施暴者那邊。樞機為全世界懇切祈禱,說:「主耶穌、和平君王,求祢垂顧祢的兒女,他們向祢呼喊著:求祢幫助我們締造和平,保祐我們不口出惡言、不說出謊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方濟各出席慶祝聖依納爵封聖四百週年紀念彌撒

2022年3月1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親赴羅馬市中心耶穌聖名堂,與他的耶穌會同會弟兄一起歡慶會祖聖依納爵榮列聖品四百週年紀念。當年與聖依納爵一同列品的另外四位聖人聖女是:同為耶穌會士的方濟各·沙勿略、赤足加爾默羅會修女大徳肋撒、經堂會創始人斐理伯·內利,以及務農的平信徒依西多祿。在耶穌聖名堂主持禮儀的是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教宗方濟各從禮儀中耶穌顯聖容的福音展開講道(參閱:路九28-36)。

圖片:vatican.va

教宗首先指出:「耶穌在顯聖容的事跡中行了四個舉動:帶著、上山、祈禱和獨自。從中可得出的指示是:我們要每天親手帶著我們的個人召叫和團體經歷;我們要走出自我、走上山、走向天主所指的地極;我們要為我們沉浸其中的世界祈求轉變;獨自的意思是要小心謹慎守護生命的本質。」

接著,教宗解釋道:「成為門徒的行動一向始於耶穌,祂去愛、揀選並召叫。在聖召奧妙的根源裡,有著先於我們任何決定的聖寵與揀選。「正是祂召叫了我們,我們沒有任何功勞。在做個獻身的人以前,我們先是領受了白白得來的恩典。天主牽著我們的手,引領我們通往基督信仰旅途的終向,即:『祂的聖山』。此刻祂就已在那裡看到我們始終與祂同在,因祂的聖愛而容光煥發。」

「帶著」

耶穌帶著門徒們一起上山,這一事實體現出我們的聖召根植於團體的幅度。為此,教宗期勉他的耶穌會士弟兄們說:「讓我們孜孜不倦地懇求那締造並守護共融的力量,為教會和世界成為『友愛的酵母』。我們不是尋求聆聽的獨唱家,而是準備好大合唱的弟兄。『我們與教會同心同德』,抵拒那尋求個人成就的誘惑。」教宗將教會當天紀念的諸位聖人稱為「共融的柱石」:「他們提醒我們,縱使我們的特質與觀點各不相同,但是在天國我們蒙召同在一起。我們從此刻起,恰恰可以開始品嚐這份許諾永生的聯繫。」

「上山」

關於第二個動詞「上山」,教宗運用了這個圖像,闡明:「耶穌的路不是下坡路,而是上坡路。耶穌顯聖容的光芒不照在平原上,卻是在一段辛苦爬坡後。為了跟隨耶穌,必須離開那片庸俗的平原和舒適的下坡路;必須放棄自己日常安逸的習慣,以實踐『帶有出谷意義的運動』。唯有十字架的上坡路能通往光榮的目的地。然而,世俗的誘惑尋求的卻是不經過十字架的榮耀。」

關於這點,教宗把目光轉到上主如何要求亞巴郎離開故鄉,並解釋道:「我們會想要已知、筆直又平坦的道路。但若是要找到耶穌的光,必須不斷走出自我,跟著祂的步伐上坡。」教宗闡明:「在《聖經》中,山峰代表極限,天與地的交界。我們蒙召走出去,正是要走向那裡,走向『天與地』的交界。人在那裡疲憊地面對天主。人性的仇敵試圖說服我們不停走回頭路,那些沒有成果、安逸舒適、早已見過的重複道路,而聖神敦促我們敞開自我,祂賜給我們平安卻從不讓我們安於現況,祂派遣門徒到地極。讓我們想想方濟各·沙勿略」。

在耶穌顯聖容的事跡裡,門徒們昏昏欲睡,如同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祈禱時所發生的那樣(參閱:瑪廿六36-46)。為此,教宗表示:「弟兄們,對於跟隨耶穌的人來說,現在不是睡覺的時候,不是放任心靈痲痹、聽由今日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氣氛來麻醉我們的時候。依照今天的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獨善其身就是生活順遂;人們誇誇其談、滿口大道理,卻無視於弟兄姐妹的血肉之軀、那體現福音的血肉之軀。我們時代的一大悲劇是對現實視而不見、轉面不顧。」

然後,教宗呼求阿維拉的聖女德肋撒,求她「幫助我們走出自我,與耶穌一起走上聖山,並意識到祂也通過弟兄姊妹的傷痕、人類的辛勞和時代的記號來啟示自己。」

「祈禱」

談到祈禱,教宗不能不提到當前戰爭的悲劇,並且指出有時連祈禱也會變成一種習慣。為此,教宗請同會弟兄們反省,在多年的牧職後,祈禱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祈禱是在改變現況。它是積極的使命、不斷的轉求。它絕非與世隔絕,而是改變世界。祈禱是把事件的悸動帶到天主面前,讓祂的注視來全面打開歷史。我們應當自問:祈禱是否讓我們沉浸在這轉變中;新的光芒是否照射在人們身上、使處境映射出天主的光輝。祈禱要是熱切,就能『由內而外解決問題』,提振使命熱火,重新點燃喜樂,再三激發我們為世上受苦者的吶喊而深感不安。」由此,教宗提到聖斐理伯·內利的祈禱拓寬心靈,敦促他向街頭少年打開心扉、提供援助。聖依西多祿則是在田地裡祈禱,一邊務農一邊祈禱。

「獨自」

至於耶穌在顯聖容的事跡裡最後獨自一人的場景,教宗表明:「福音引領我們回歸本質。在教會和社會裡,在靈修與社會上,我們往往受到誘惑,以許多次要需求為先。換句話說,我們恐怕會執著於習俗、慣例和傳統,把心思放在稍縱即逝的事物,忘記那永遠長存的本質。修煉內心是多麽重要,好能懂得區分那在天主眼裡永遠長存的,以及在世界眼中稍縱即逝的!」

教宗最後祈求聖依納爵幫助我們守護他「珍貴的遺產」,即:依納爵的分辨。那是讓我們能「在基督內以新目光看待一切」的鏡片。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烏克蘭基輔慈幼會會士:在當前情況下從未停止做彌撒

圖片:攝於2019年/facebook

位於烏克蘭基輔東郊的聖母進教之佑慈幼會會院主任里亞布海神父(Maksym Ryabukha)在2022年2月28日接受梵蒂崗新聞網採訪,講述了當地目前的狀況。

收聽里亞布海神父意文訪問:

他說,在經過了2月26日和27日整整兩天的宵禁後,28日一早他就出去,並在基輔的街道上他遇到許多人。人們來到街上,是希望能夠買到一些麵包、牛奶和幾瓶水:這些是躲藏在地下室、防空洞,以及臨時改造成藏身處的地下停車場的維持生命的必需品。

里亞布海神父說:「我看到人們排著長隊,試圖購買各種產品,因為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轟炸沒有停止。目前,基輔的3個地方的情況最為艱難,即西北部的小城鎮、南部和哈爾科夫小鎮。」

一位司鐸在離基輔不到20公里的沃斯霍諾德市,在電燈的照明下在防空洞主持彌撒聖祭,這是明顯的標記和象徵,天主教希臘禮教會沒有遺棄她的信徒和子民。這也是希望的標記。里亞布海神父講述說:「儘管戰鬥很激烈,這位司鐸也於上個主日,在他的住宅的下邊,為聚在那裡的一些人舉行了彌撒。」

慈幼會會士里亞布海神父最後表示:「自戰爭開始以來,我們從未停止做彌撒,我們還通過社交網絡在線播放。此外,我們也從來沒有停止去探訪家庭、去關懷難民。每位司鐸都在各自堂區,盡一切可能向人們提供具體的幫助。」

圖片:在防空洞主持彌撒聖祭的司鐸/facebook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主持獻主節彌撒:你們要培養奉獻生活的新視野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2月2日獻耶穌於聖殿日傍晚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與眾多度奉獻生活者一起慶祝奉獻生活日。教宗在講道中指出,西默盎和亞納這兩位年邁的先知「在聖殿裡等待天主實踐祂對子民的許諾,即:默西亞的來臨」。西默盎受到聖神感動,「於是在耶穌聖嬰身上看見救恩,最終把祂抱在懷裡」(參閱:路二26-28)。

圖片:vatican.va

教宗從西默盎的這三個動作展開講道,首先邀請眾人反省:什麼感動了我們?

教宗闡明:「就像西默盎那樣,聖神讓我們能分辨出天主並不臨在於偉大的事物、出挑的外表、外露的力量上,卻臨在於微小和脆弱中。那麼,誰最能感動我們?是天主的聖神,還是世界潮流?每個人,特別是度奉獻生活者,都該反省這個問題。」

「聖神感動我們在嬰孩的微小和脆弱裡看見天主,但我們有時恐怕會只以結果、目標和成就來論我們的獻身:我們追求影響力、可見度和各種數字。」教宗指出:「聖神則恰恰相反,祂毫不過問這一切。祂盼望我們每天增進忠信,關心那託付給我們照顧的小事。度奉獻生活者應當省察自己的內在動機,分辨自己的靈性律動,進而促使奉獻生活日新又新。」

第二個反省要點是:我們的眼睛看見什麼?

教宗表示:「天主以憐憫的目光垂顧我們,賜給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目光。這目光不止於外表,卻能深入我們軟弱和失敗的裂縫,從而分辨出天主竟然臨在其中。」教宗由此敦促度奉獻生活者們:「探訪年邁的會士弟兄姊妹,去看望他們,與他們交談,向他們請教,聆聽他們的意見。這將是一帖良藥。」

「上主賜給我們跡象,藉以邀請我們培養奉獻生活的新視野。讓我們睜開雙眼:聖神正在我們的危機中提出邀請,在數字減少和力量衰弱時,催促我們更新生活和團體。」同時,教宗也告誡眾人:「要警惕誘惑,切莫為了安全、出於恐懼而走回頭路。西默盎和亞納都沒有僵硬固化的態度。他們是自由的人,擁有歡慶的喜樂。」

第三個反省的要點是:我們把什麼抱入懷中?

教宗說:「我們有時可能會迷失自我,沉溺在成千上萬的瑣事中而無法自拔。然而,一切的核心乃是基督。我們應當把祂當作生命的主人來擁入懷中。教宗提醒道,度奉獻生活的男女如果缺少讚美上主、祝福他人的話語,如果缺乏喜樂和熱忱,如果他們的友愛生活只剩下辛勞,那麼這不是任何其他人或任何事的錯。這是因為我們不再擁抱耶穌。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心靈就會變得苦澀,抱怨連天,態度僵硬固化,一點彈性也沒有。」

教宗最後邀請所有度奉獻生活者:「更新自己的獻身,反省是什麼感動自己的心靈和行動,思索自己蒙召培養怎樣的新視野。最重要的是,度奉獻生活者要效法西默盎和亞納,把耶穌擁入懷中。」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言主日彌撒:首次授予平信徒讀經和要理傳教員職務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在1月23日常年期第三主日,即天主聖言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首次授予來自世界各地的16位男女平信徒讀經和要理傳教員職務。其中6位女性、2位男性平信徒領受讀經職;5位男性、3位女性領受要理傳教員職務。教宗在講道中邀請信衆通過聆聽當天的福音内容(參閲:路四14-21),默思「聖言啓示天主」和「聖言把我們引向他人」的兩個方面。

「聖言啓示天主」

在「聖言啓示天主」這個方面,教宗說:「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心中天主的形象是不是釋放人、親近人、憐憫人和溫柔待人的天主?還是我們認為祂是一個嚴厲無情的法官、一個在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冷酷海關人員?我們的信仰是產生希望和喜樂,或者我們中間仍抱持被恐懼壓抑的信仰、一個恐懼的信仰?我們在教會團體中宣告的天主的面容是什麽?是釋放和治癒的救主,還是用罪帶來内疚感來制服我們的可怕的天主?為了使我們皈依真天主,耶穌向我們指示出發點:即從祂的聖言開始。也就是通過給我們講述天主愛我們的歷史,把我們從對祂的恐懼和偏見中解放出來,這些恐懼和成見扼殺了信德的喜樂。聖言打破了虛假的偶像,揭露了我們的投射,摧毀了我們太過於從人的角度去想像的各種天主形象;聖言把我們帶回到天主的真面容,帶回到祂的憐憫慈悲中。天主聖言滋養和更新信德:讓我們把它放到祈禱和靈修生活的中心!讓我們把啓示我們的聖言置於中心地位。天主聖言讓我們親近天主。」

「聖言把我們引向他人」

接著,教宗講道第二個方面「聖言把我們引向他人」。教宗說:「天主聖言把我們引向天主也引向他人。正是當我們發現天主是慈悲憐憫的愛時,我們克服了將自己封閉在一種神聖虔敬情愫的誘惑,這神聖虔敬情愫被簡化為外在的崇拜,它不觸及和改變生活。這是偶像崇拜,它隱蔽而精緻。天主聖言驅使我們從自我中走出來,唯獨用天主釋放的溫良愛的力量走向我們的弟兄姐妹。這正是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向我們啓示的:他被派到窮人面前——我們所有人都有所欠缺——讓匱乏的人獲得自由。祂來這裡不是為了交付一套規則或主持某個宗教儀式;相反,祂降臨到我們世界的大街小巷,是為了與我們受傷的人性相遇,輕撫被苦難折磨的憔悴面容,治癒破碎的心靈,讓我們從囚禁靈魂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因此,他向我們啓示了最悅納天主的崇拜方式:關懷我們的近人。」

「我們必須回到這一點。每當在教會團體裡有嚴厲冷酷的誘惑,這是一種扭曲倒錯,認為找到天主是要變得更加僵化、有更多的規則、做事更正確、更要一清二楚……等等,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看到生硬的提議時,我們應立即意識到:這是偶像,不是天主,我們的天主不是那樣的。」

教宗在結束講道時,提及彌撒中領受讀經和要理傳教員職務的男女平信徒,指出他們就是蒙召去實踐服務天主聖言的神聖使命。最後,教宗鼓勵道:「讓我們把天主聖言重新置於教會牧靈和生活的中心。讓我們聆聽聖言,以聖言祈禱,並讓我們把聖言付諸實踐。」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