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頒布第四道通諭《祂愛了我們》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宗方濟各頒布第四道通諭,全篇論述對耶穌聖心的敬禮。新通諭的標題是《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論述「耶穌基督聖心的人性和天主性的愛」。

1673年,耶穌首次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此事件距今已有350年。對這個事件的慶祝活動於2023年12月27日開始,將於2025年6月27日結束。教宗方濟各這道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通諭,正值舉行這項慶祝活動的期間發表。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以下是通諭撮要:

「聖保祿論及基督說,‘祂愛了我們’(羅八37),為讓我們發覺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這愛相隔絕(羅八39)。」

教宗方濟各題為《祂愛了我們》的第四道通諭以這句話開始,專門論述耶穌基督聖心在人性和神性上的愛。“祂敞開的心先於我們並無條件地等待我們,沒有任何前提就能愛我們,為我們提供祂的友誼:祂先愛了我們(參閱:若壹四10)。藉著耶穌,“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若壹四16)”(1)。

回歸內心的重要性

這道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通諭分五章,正如教宗方濟各今年6月5日所宣布的,這份文件“收錄對過往的訓導文件和可追溯到聖經的漫長歷史的珍貴省思,以便今天向整個教會重新提出這充滿靈性美妙的敬禮”。第一章論“內心的重要性”。教宗解釋,這是因為在一個我們受誘惑“成為貪得無厭的消費者”的世界中,需要“回歸內心”(2)。

耶穌的舉動和話語

第二章論基督愛的舉動和話語。耶穌在祂的舉動中將我們當作朋友,顯示天主的“親近、憐憫和溫柔”。耶穌的目光顯示“祂全神關注人”及其痛苦。他最有說服力的愛的話語,乃是祂為朋友拉匝祿哭泣並在橄欖園經歷了極度的痛苦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明知自己慘遭殺害也是出自“蒙受祂如此愛的人之手”(46)。

耶穌聖心是福音的概述

隨後的第三章“這就是祂如此愛了的心”,教宗表明基督的心包含“三重愛”:祂肉身的敏銳之心,以及“人性和神性上的雙重聖愛”(66),我們在這愛中找到“有限中的無限”(64)。教宗方濟各呼籲重振對基督聖心的敬禮,這也是為對抗社會中存在的一種“‘無實質內容的靈修’的新表現”(87)。面對“團體和牧人只專注於外在活動、與福音無緣的結構改革、糾纏不休的組織、塵世計劃、世俗化的反思”,以及“有時強求加給所有人”的建議(88),我們需要回到“福音的具體概述”(90)。

聖人和聖女滿溢那“能解渴”的愛

第四章“解渴的愛”,教宗引述教會的幾位教父的話,他們談論“耶穌被刺透的肋旁是聖神之水的源頭” ,能滿足我們對天主聖愛的渴求。聖奧斯定“開啟了敬禮聖心的道路,使之成為每個人與上主相遇的場所”(103)。 教宗提到,這被刺傷的肋旁漸漸“形成心的樣子”。教宗也列舉一些聖女,她們“講述自己與基督相遇的經驗,其特點是棲息在上主的心中”(110)。

在這些聖女中,有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350年前,耶穌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她,並對她說:“看這顆心多麽愛世人!”(121);有里修的聖女小德肋撒,她稱耶穌是“和我的心一起跳動的那一位”(134);還有聖女傅天娜(Faustina Kowalska),她對耶穌聖心的敬禮集中在“天主的慈悲”上。就連聖若望保祿二世也將“他對慈悲的省思與敬禮基督的聖心密切相連”(149)。

敬禮耶穌聖心要我們成為弟兄

第五章,也是最後一章“為愛而愛”,深入論述各種真正敬禮耶穌聖心的團體、社會及傳教幅度,在“將我們引向天父”的時刻,“邀請我們成為弟兄姐妹”(163)。的確,“愛弟兄”是“我們為了以愛報愛而能給予他的最大舉動”(167)。回顧靈修的歷史,教宗提到聖富高(San Charles de Foucauld)的傳教辛勞使他成為“普世的兄弟”。他“讓基督的聖心塑造自己,願意在他兄弟情誼的心中接納所有受苦的人類”(179)。

《通諭》再次提到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教宗認為恭敬基督的聖心“必應具有教會本身的傳教行動”。因此,透過基督徒,“愛將傾注在人的心中,使基督的奧體教會得以建立,也能建設一個正義、和平及友愛的社會”(206)。聖保祿六世曾強調,我們需要“還是讓基督來征服的充滿愛的傳教士”(209)。

教宗方濟各的祈禱文

《通諭》以教宗方濟各的祈禱文作尾聲:“祈求主耶穌從祂的聖心為我們湧出活水的江河,醫治我們遭受的創傷,增強我們愛與服務的能力,促使我們學會共同邁向一個公正、團結及友愛的世界。讓這一切直到我們愉快地一起慶祝天國的盛宴。在那裡將有復活的基督,祂將以所敞開的聖心不斷射出的光芒,調和我們所有的差異。願基督永受讚美!”(220)。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此外,同一天,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在本新聞網上撰文,從耶穌聖心改變世界的視角作了省思。托爾涅利指出,教宗方濟各的這道通諭幫助我們了解基督愛我們的方式。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教宗方濟各在他的新通諭中寫道,“基督愛我們的方式是祂不想過多向我們解釋的事。祂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注視祂的行為,我們就可發現祂如何對待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是希臘理性主義、後基督信仰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子孫,今天又處於個人主義的液態文化中,我們要努力徹底明白基督信仰不可被降低為一種理論、一種哲學、一套道德規範,甚至是一連串的感性情緒。相反地,這信仰是與一個生活的基督相遇。

因此,了解祂愛我們的方式,也就是吸引我們和召叫我們的方式,與祂建立關係,這不能簡化為一種推理、一種可炫耀的文化認同,或是一本在需要時可參考的規則手冊。了解耶穌如何愛了我們與內心有關:這是一段有關行動、注視和話語的經歷;一段友誼的經歷,一個關於內心的問題。教宗寫道,“我就是我的心,因為這心使我有別於他人,使我體現出我的靈性身份,並使我與他人共融”。教宗建議,為能了解耶穌如何愛了我們,我們要“注視祂的行為”,也就是默想福音的場景,驚嘆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的福音事實,也許這些事是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

注視祂的行為,我們會看到耶穌“全心關注人、人的憂慮和痛苦”。納匝肋人所提出的是“朋友彼此相融。祂來了,祂越過了所有的距離,祂親近我們,將之作為存在的最普通和最平常的事。事實上,祂有另一個名稱,那就是‘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天主接近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當中生活。天主聖子道成肉身”,祂空虛自己,做了僕人,為了愛而犧牲自己的性命。

與基督信仰相遇,就是與基督的聖心相遇,那顆無法無動於衷的聖心以祂無限的慈愛擁抱我們,邀請我們效法祂。恭敬耶穌聖心能帶來社會效應,因為這個在戰爭、社會經濟失衡、消費主義及反人性的科技使用中苟延殘喘的世界,“可從內心開始改變”。如此一來,《祂愛了我們》這道通諭就是解讀教宗全部牧職的一把鑰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邀請聖神守護自己的婚姻及兒女

圖片:Vatican Media

婚姻需要聖神的扶持,祂是恩典、是真正關鍵的施予者。「在聖神進入的地方,自我奉獻的能力就會再次活力充沛」。教宗方濟各10月23日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提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教宗繼續關於聖神的系列要理講授,當天著重於婚姻聖事。

聖神與家庭

教宗首先表示,他尤其要省思聖神對於家庭的教導。「聖神與婚姻會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或許是最關鍵的。我會試著解釋原因。」

教宗闡明,基督徒婚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一男一女奉獻自我的聖事。這就是「天主照自已的肖像造了一男一女」的初衷(參閱:創一27)。因此,在實現天主聖三這個愛的共融方面,夫妻是首要且最重要的元素。

組成相愛的結合

教宗強調,夫妻「應該組成第一人稱複數的『我們』」。他們站在彼此面前時,是「你」和「我」;而站在包括孩子在內的其他人面前時,則是「我們」。

教宗表明:「聽到母親對孩子說:『你父親和我』,以及聽到父親說:『你母親和我』,這有多麼美好,就像耶穌12歲那年聖母在聖殿找到他時說的那樣,宛如他們是一體的。」

聖父教宗接著沉痛指出,多少孩童因父母失和而倍感痛苦,以及當父母分離時,孩子遭受多大的衝擊。

誰也不會說,夫妻相親相愛是易如反掌的事,這在當今社會絕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教宗表示,「這是事物的真理,一如造物主對它們的構想,因此存在於它們的本質內」。

把家建在磐石上

隨後,教宗引用《瑪竇福音》中建築房屋的比喻(參閱:瑪七24-27):相較於把房子建在磐石上,在沙土上蓋房子當然比較簡單且迅速,但是「把婚姻建在沙土上的不幸後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主要是子女付出代價」。

為此,教宗建議:「要是未婚夫妻在婚前準備時,除了法律、心理和道德性質的訊息以外,也加深『靈性』的準備工作,這不是件壞事。」

最後關於夫妻親密無間的關係,教宗提到一句意大利諺語:「夫妻之間連一根手指頭都容不下。」他強調,夫妻間其實有一根手指頭,那就是「天主的指頭」、聖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信德使我們脫離恐懼,死後並非一切都結束

圖片:Vatican Media

聖神以何種方式臨在於教會中並施展作為?教宗方濟各於10月16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簡單的話語作了解釋,表明“聖神是賦予生命者”。教宗強調,這生命超越了死亡。“聖神住在我們內,祂就在我們內”。

在基督內成為天主的子女

教宗來到聖伯多祿廣場後,先隨著他的白色吉普車在朝聖信友們當中穿行,問候他們,然後開始要理講授。他首先回顧了引導教會深信聖神具有“完全的天主性”的旅程,然後論述“聖神賦予生命”的要理。

“在創世之初,天主藉著吹氣賜給亞當一個人性生命;從泥像中形成‘一個活人’(參閱:創二7)。現在,在新的創造中,聖神賜予基督徒新的生命,這是基督的生命、超性的生命,有天主子女的身分。”

永恆的生命

正如聖保祿宗徒所感嘆的那樣,“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使我們獲得自由,“脫離了罪惡與死亡的法律”(參閱:羅八2)。

教宗於是說道:“所有這一切,對我們來說最大和最令人感到寬慰的消息在哪裡?是什麼呢?就是聖神賜予我們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信仰使我們脫離了恐懼,不再以為一切到此為止,不再認為對於宰制塵世的苦難和不公沒有任何救贖。”

對復活的信念

這位外邦人的宗徒還向我們保證,“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我們內的聖神,使我們“有死的身體復活”(同上參閱:八11)。因此,今天我們在感恩祭中說“我信聖神”時,就是表明聖神“是天主”,祂在我們內,賜予我們生命。

聖神同享天主的尊貴

回顧信友們的信仰旅程,教宗強調,在數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聖神的聖化和神化行動引導教會”明白“聖神完全的天主性”,正如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所表明的,聖神“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

教宗說,我們如今在《信經》中仍然宣示的這段話旨在凸顯,聖神分享天主的“尊貴”,祂屬於造物主界,而非受造界。

由聖父及聖子

教宗提到,稱聖神應“與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是聖巴西略最為上心的事,因為“聖神是主,是天主”。後來,拉丁教會在彌撒的《信經》中特別明確聖神由聖父及聖子所共發,使用了“及子”的表述。這個詞語引發了東方和西方教會之間的爭論和分裂。

教宗表示,這個問題“在兩個教會之間建立的對話氣氛中,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嚴重性”,所應努力的是“如同一個‘可調和的分歧’原則,希望彼此完全接納”。

“我喜歡這樣說:‘可調和的分歧’。在基督信徒當中存在許多分歧:我是這個學派的,他是那個學派的;這人是新教徒,那人是……。重要的是,在一起行走的愛內,這些分歧得以調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4年普世傳教節文告:「去把每個人都請來赴宴吧!」(瑪22:9)

按此下載2024年普世傳教節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今年普世傳教節選定的主題取自福音中「婚宴」的比喻(參閱:瑪廿二 1~14),當被請的人拒絕故事的主角──國王的邀請,國王對他的僕人們說:「如今你們到各路口 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瑪廿二 9)。從比喻和耶穌生活的背景中 去反思這段關鍵的經文,可以看出福傳的幾個重要面向,對所有作為基督福傳門徒的我們而言,在共議性的旅程的最後階段顯得特別及時,援引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主題 「共融、參與、使命」,就是設法讓教會重新聚焦於當今世界傳播福音的首要任務。

1. 「去把所有人都請來吧!」──福傳就是孜孜不倦地走出去邀請人參加上主 的盛宴

在國王對僕人下達的命令中,有兩個動詞傳達了使命的核心:「走出去」和「邀請」。

我們看見國王打發僕人去召集被邀請的人來赴婚宴(參閱:瑪廿二 3~4),第一個得 牢記在心的是,福傳就是勤懇不懈地走向一眾男女,邀請他們與主相遇並與祂來往, 孜孜不倦!上主是美善的,富於仁慈,鍥而不舍與人相遇,與所有的人建立關係,召 喚他們體驗天國的幸福,即使面對冷眼相待或悍然拒絕仍不放棄。耶穌基督是善牧, 是天父的使者,出去尋找以色列民族迷失的羊群,並希望走得更遠,進而找到那最遙 遠的羊群(參閱:若十 16)。耶穌復活之前和復活之後都告訴祂的門徒們:「去吧!」 從而讓他們一起參與祂的使命(參閱:路十 3;谷十六 15)。教會將忠實地履行從主 那裡領受的使命,繼續奔赴天涯海角,一次又一次地出發,面對困難不氣餒,不灰心 喪志。

我藉此機會感謝所有傳教士,他們響應基督的召喚,拋下一切,離鄉背井,把福音的 喜訊帶給尚未有人接受或已略有所聞的地方。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慷慨的奉獻是你們 對耶穌託付給門徒的使命(mission ad gentes)的承諾之具體表現:「你們要去使萬民 成為門徒」(瑪廿八 19)。我們繼續祈禱並感謝天主的恩賜,因為祂召叫無數新的傳 教使徒,將福音傳遍地極。

讓我們切記,每一位基督徒蒙召參與這普世的使命,並在各種情況下為福音作出自己 的見證,促進整個教會能與天主繼續同行,勇往直前走向當今世界的「十字路口」。 「今天教會上演的劇情是:耶穌死命地敲門,鏡頭下卻是祂從屋裡不停地敲喊,叫我 們把祂放出去!最後我們通常以『囚禁』的教會收場,不讓天主出去,將祂『據為己 有』;天主來是為傳教,而且要我們成為傳教士」(2023 年 2 月 18 日,向出席平信 徒、家庭及生命部會議的與會者致詞)。願我們所有領了洗的人準備好整裝再出發, 按照各自的生活態樣,重新啟動一場新的福傳運動,宛如迎來基督徒的新篇章!

回到比喻中國王的命令,僕人們不僅被要求「走出去」,而且還要去「邀請」:「你 們來赴婚宴罷!」(瑪廿二 4)。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天主委付使命的另一個同樣重 要的面向。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僕人加緊傳達國王的邀請,但要心懷善意展現尊重。 同樣地,我們應該學習被宣講那一位的「風範」,肩負起將福音帶給每一受造物的使 命,向世界傳揚「天主藉著死而復生的耶穌基督所彰顯的救贖愛情」(《福音的喜樂》 宗座勸諭,36);承擔福傳使命的門徒要懷著喜樂、寬仁和慈悲的心照樣這麼做,以 便聖神從中結出果實產生果效(參閱:迦五 22)。絕非靠著施壓、脅迫,或勸誘改宗, 而是展現親密、同情和溫良,藉以彰顯天主的臨在和行動。

2.「赴婚宴」──基督及教會使命的末世和感恩祭之意涵

在比喻中,國王要求僕人邀請人來參加他兒子的婚宴,那婚宴就是末世時天主的邀宴, 是天主的國最終救贖的意象,至今因耶穌──默西亞、天主子──的來臨業已應驗, 為叫我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盛的生命(參閱:若十 10),並在餐桌上擺設肥甘和 美酒作為象徵,上主要永遠消滅死亡。(參閱:依廿五 6~8)

基督的使命與天主所設定的時辰是否到來有關,正如祂在講道一開始所宣告的:「時 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谷一 15),基督的門徒蒙召繼續傳承上主的這項使命。 於此,思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關於教會傳教工作外展的末世特性的教導:「傳教 工作的時機是在基督初次來臨與二次來臨之間……,在基督再來以前,福音應當傳播 予萬民(參閱:谷十三 10)。」(《教會傳教工作法令》,9)

我們知道在第一批基督徒中所懷有的傳教熱忱,具有強烈的末世意涵,他們感受到宣 講福音的急迫性。這急迫性到今天仍然有助於那些知道「上主臨近」的人滿懷喜樂地 傳揚福音,並懷著希望前進朝著目標,直到我們所有人都在天國的婚宴上與基督同在。 正當我們的世界瀰漫著消費主義、明哲保身、日進斗金和個人主義等各式「筵席」的時候,福音卻召叫每個人參加神聖的盛宴,親身體驗與上主和與他人相遇的喜樂、分 享、正義及兄弟情誼的共融。

這基督所恩賜的豐盛生命,甚至到今天仍在感恩祭的盛宴中深受期待,這是教會按照 主的命令來慶祝及紀念祂的方式。我們在福傳使命中邀請每個人參加末世的盛宴,與 參加感恩祭在本質上密切相關,在聖祭禮儀中上主以祂的話語、祂的身體和寶血餵養 我們。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教導:「每一次在聖祭禮儀中慶祝聖體聖事就是實現天 主子民末世的聚會。對我們來說,聖體的盛宴是先知所預言最後筵席真實的預嘗(參 閱:依廿五 6~9),在新約裡以「羔羊的婚宴」(默十九 9)描述在聖人們共融的喜樂 中歡欣鼓舞。」(《愛德的聖事》宗座勸諭,31)

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更深刻地去體驗每一次感恩祭的各個面向,特別是末世論和 傳教使命的面向。就這點而言,我要重申「如果我們不能讓自己獻身於福傳,也就無 法接近聖體聖事,福傳是從天主的心出發,旨在向所有人傳教」(《愛德的聖事》宗 座勸諭,84)。許多地方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大力推動聖體聖事的更新,而重振提升每 一位信友福傳的精神也至關重要。我們應懷有更大的信德和滿腔的熱情,在每次的彌 撒中高聲歡呼:「基督,我們傳報祢的聖死,我們歌頌祢的復活,我們期待祢光榮地 來臨!」

今年,我們全心為 2025 年的禧年祈禱,鼓勵所有信友加深參與彌撒聖祭禮儀的承諾, 並為教會的福傳工作祈禱。教會奉救主的訓示,在每次感恩祭和禮儀慶典中永不止息 地呼求「我們的天父」,祈求「願祢的國來臨」。就這樣,每天的祈禱,特別是在聖 體聖事內,使我們成為懷著望德的朝聖者和傳教士,走向永生的天主父,欣然接受邀 請參加祂為所有子民準備的盛宴。

3.「每一位」──在全然共議性的教會及普世傳教使命中的基督門徒

第三也是最後一個思考的面向,涉及國王邀請來的賓客:「每一位」。正如我所強調 的,「這『所有人』是傳教使命的核心,不得排除任何人。此外,我們的每一項使命 都源自基督之心,以便吸引所有人歸向祂」(2023 年 6 月 3 日,向宗座傳信善會全體 大會致詞)。即使今天處於因分裂和衝突導致撕裂的世界中,基督的福音仍以溫柔而 堅定的聲音召喚人與人的相遇,認出他們彼此是弟兄姊妹,並在多采多姿樣態中和諧 相處。「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二 4)。那麼,我們 得永遠牢記,在我們的福傳活動中務必要向所有人宣講福音:「宣講時與其擺出把新 誡律強加於人的姿態,倒不如(我們)心懷與人分享喜樂的誠意,指出美的境界,邀 請人們出席甘美的盛宴。」(《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4)

基督的傳教門徒始終發自內心真誠地關懷所有人,無論他們的社會地位甚或道德層 次。婚宴的比喻告訴我們,遵照國王所下的命令,「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 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瑪廿二 10)。更重要的是,「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裡來」(路十四 21),總而言之,我們的弟兄姊妹中最小 的,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都是國王特邀的嘉賓。天主為聖子準備的婚宴始終向所 有人敞開,因為祂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是那麼的廣闊高深,毫無保留。「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 三 16)。天主邀請每一個人,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來參與和分施祂轉變人和拯救人的恩 寵。我們只需對這份無償的神聖禮物說「是」並接受它,讓自己被它轉變,就像「婚 宴禮服」一樣把它穿在身上。(參閱:瑪廿二 12)

這為所有人傳教的使命,需要所有人的承諾。我們要繼續我們的旅程,走向一個全然 共議性的和具有傳教使命的教會,來為福音服務。共議精神在本質上是富涵福傳使命 的,反之亦然,使命始終含有共議精神。因此,無論是普世教會或特定教會,密切的傳教合作模式至今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追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前任宗座的腳 步,向世界各地所有教區推薦宗座傳信善會的服務,藉此可以使「教友從童年即浸潤 真正大公與傳教的意識,而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大力的募捐,按每一傳教區的需要而 惠及所有的傳教區」(《教會傳教工作法令》,38)。因此,所有地方教會在普世傳 教節的捐款都將全部捐獻給宗座傳信善會,再以教宗名義分配予普世,作為團結互助的基金,以滿足教會所有傳教的需要。祈求天主引導並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富涵共議 精神和更具有福傳使命感的教會。(參閱:2023 年 10 月 29 日,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 務大會閉幕彌撒講道)

最後,我們把目光投向瑪利亞,在加里肋亞的加納婚宴,她請求耶穌行了第一個神蹟 (參閱:若二 1~12)。上主為新婚夫婦和所有賓客備妥甘美香醇的新酒,作為天主在 末世為所有人擺設盛宴的預兆。我們懇求聖母瑪利亞,依賴她慈母般的愛為這個時代 的基督門徒的福傳使命代禱。讓我們帶著聖母的喜悅與關懷,以及從溫柔和慈愛滋養 出來的力量(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88),出發上前把國王的邀請,即我 們的救主帶給每個人。聖母瑪利亞──福傳之星,為我等祈!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1 月 25 日,聖保祿宗徒歸化慶日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推動教會向普世性及合一邁進

圖片:Vatican Media

“教會的合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一,不是在桌前,而是在生活中實現”。如果說,眾人都希望合一,“我們眾人都深切渴望合一”,合一“卻難以實現,就連婚姻和家庭內也如此,融洽及和睦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保持下去就更難了”。

教宗方濟各10月9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與教會的要理講授,以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為例,解釋聖神在教會內施展作為的方式。講授要理之前,教宗乘座車在10月溫暖陽光照耀下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漫行,向在場的大約25000名群眾致意,並把兩名印度兒童、一名葡萄牙和一名意大利兒童接到車上。

普世與至一:這就是教會的奧蹟

要理講授中,重溫《宗徒大事錄》記述聖神在五旬節那一天降臨的情節,教宗強調,聖史路加指明聖神是教會普世性及合一的保障。“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的即刻效果就是,宗徒們‘說起外方話來’並走出晚餐廳,向眾人宣講耶穌基督” (參閱:宗二4)。這個段落凸顯了教會的普世使命,有如眾民族之間一種“新的合一”。

教宗指出,聖神以兩種運作方式建立合一。一方面,“推動教會向外伸展,好能聚集更多的人群和民族”;另一方面,“在教會內聚集合一,使已有的合一得到鞏固”。

面向普世

聖神的第一個運作方式,即推動教會朝向普世性,這在科爾乃略皈依的章節中作了描述(同上:第十章)。教宗表示,這是一次新的“五旬節”,引領宗徒們放寬視野,推倒最後一道阻礙,就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阻礙(參閱:宗十-十一章)。

教宗強調,“除了民族的擴展之外,還有地理的擴展”: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保祿打算在亞細亞的新地區並經由彼提尼雅傳福音,但聖神卻出人意料地阻止他這樣做。“第二天晚上,這位使徒在夢中領命要去馬其頓”(同上:十六6-10),福音就這樣走出故土亞洲,進入了歐洲。

聖神的同道偕行

聖神的第二個運作方式,就是建立合一。在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損害教會合一的情況下實現普世性。教宗解釋道,“聖神並不總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進行奇蹟般和決定性的介入,就像五旬節發生的那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聖神也是透過細微的工作、尊重時間和人們之間的分歧,透過人事和機構、祈禱和交流來實現祂的介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同道偕行的方式。”

一起走向基督

接著,教宗引用聖奧思定的一個圖像來加以說明,即“是聖神激勵基督的奧體教會”。教宗解釋,這句話所強調的是,“聖神不是從外部建立教會的合一;不只是吩咐要合一。祂本身就是‘合一的紐帶’”。團結合一是件困難的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如此。

“我們彼此難以合一的原因是,每個人都願意達至合一,但圍著自己的視角轉,不考慮眼前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他’的觀點。如此一來,合一只能變得遙遠。”

教宗闡明,生活的合一、五旬節的合一,“唯有努力將天主置於中心,而非自己”,才能實現。“基督徒的合一也是如此:不要等待其他人來到我們這裡,而應一起走向基督”。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時,呼求聖神幫助眾人成為合一及和平的工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首場全體大會:聆聽樹立可信的見證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10月2日下午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首場全體大會上發表開幕致詞,首先歡迎368位全體成員時隔一年後從世界各地回到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圓桌前。接著,格雷奇樞機將目光放在國際時事上。

衝突的緊張局勢加劇

與教宗同桌的格雷奇樞機說:「就在我們舉行這大會的時候,世界許多地方正在打仗!我們處於衝突擴大的邊緣。」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這幅聖母畫前,樞機問道:「要經過多少代人,交戰的民族才能重新『一起坐下來』交談,攜手共建和平的未來?」

和平之恩

來自戰爭地區或國家的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在保祿六世大廳內以弟兄姊妹相待。格雷奇樞機說:「通過他們的聲音,我們可以聽見那些轟炸下受苦的人的喊叫和哭聲,尤其是孩童的,他們沉浸在這仇恨的氛圍中。作為信徒,我們蒙召為萬民盼望並祈求和平的寶貴恩典。」

可信的見證

除了不停為和平祈禱以外,也要做出「可信的見證」。世界主教會議本身就是「可信的見證」:因為「世界各地的男女齊聚一堂,聽從聖神、彼此聆聽,這為世界是個反對的記號」。「同道偕行的教會是給當今社會提出的一項建議」。

聆聽,而非改變結構

接著,格雷奇樞機談論了大會的使命:「很多人以為,世界主教會議的目的是要改變教會的結構,或者加以改革。」這是教會上上下下瀰漫的一種「焦慮感」,但每個人對「革新及其優先事項」的想法不盡相同。

格雷奇樞機重申,關鍵在於聆聽的幅度,它是同道偕行進程所有階段的核心:從地方教會內的諮詢到主教團內的諮詢,從大洲會議到2023年與教宗一起舉行的第一會期。「上述的階段看似構成一個線性的進程,天主子民表面上只出現在起點,讓人誤以為決策進程卻把持在少數人的手中」。但事實並非如此。

循環的進程

實際上,「普遍的共識源自於聆聽所有的人」。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把聆聽的成果反饋給地方教會」。因此,這是一個循環的進程,而且它的結論不是「一份理論聲明、最後文件,而是教會的具體生活」。

來自世界各地的貢獻

格雷奇樞機在致詞的結尾解釋道,世界各地主教團準備了108份全國綜合報告呈交給教會會議秘書處。此外,天主教東方禮教會也提交了9份回函,男修會總會長聯合會(USG)和國際女修會總會長聯合會(UISG)則代表奉獻生活者遞交報告。「這豐富的材料,加上個人和團體自願寄來的觀察報告,構成了我們現在手中《工作文件》的頂梁柱」。

第二會期不是重複第一會期

世界主教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在長篇開幕致詞中,先是祝願在場每個人都能感到「被接納」。隨後,他談論了今年7月9日發布的文件的細節,以及第二會期的目標。他澄清道,第二會期「絕非重複,更不是純粹延續第一會期」。2023年大會的目標是互相認識,「更好地瞭解別人的教會背景」;而在這第二會期,世界主教會議成員蒙召「清楚辨認出可行的成長途徑,並邀請各地教會踏上旅途」。

《工作文件》有如蒸餾酒

霍勒利希樞機形容第二會期的《工作文件》有如「蒸餾酒」,那是教會過去三年經驗的精華。這份文件不同於上一份文件,因為「我們的任務不一樣」:前一份文件囊括了大約300個提問,而在這第二份《工作文件》中,一次只提出大概10個問題,因為現在不再是提問題的時候,而是要採取行動,往「同一個方向前行」。樞機也表明,《工作文件》「不是最後文件的草稿,卻網羅了進程的果實,由我們負責分辨」。

與研究小組對話及工作

此外,霍勒利希樞機也闡述了工作方法,以及本次會期與上次會期的差異所在,第一個便是與教宗今年2月成立的研究小組的對話。樞機強調,「我們旅途的夥伴是我們的對話者」。

在首場大會結束前,研究小組各派一名代表匯報了該小組接下來幾天和幾個月的工作計劃,提出省思和主題。此後,世界主教會議成員與研究小組成員將會持續對話。霍勒利希樞機說:「秉持同道偕行的風格,在總發言人報告時間,我就不是唯一一個說話的人了。」

然後,這位總發言人列舉了研究小組探討的議題:大公合一的旅途;天主教東方禮教會與拉丁禮教會的關係;窮人的吶喊;主教的服務;司鐸、執事,以及與天主子民的關係;同道偕行的培育;數字領域;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世界主教會議機構的功能;羅馬主教在合一上的服務;信理、牧靈和「有爭議的」倫理問題;以及教會內的職務,以及神恩與職務的關係。

女性

關於這最後一點,聖座教義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表明,其中也要探討女性在教會內的地位、與領導團體有關的決策進程,以及女性執事職,並且考慮到「教宗的公開立場」。「眾所周知,他不認為這問題已經成熟」。

這「仍有機會繼續深入討論,但是在聖父教宗的心裡,在急於談論可能授予某些婦女執事職之前,還有其它仍要探討、有待解決的主題」。樞機提醒一個風險:「執事職成為少數婦女的慰藉,而在教會內參與決策的決定最後卻被忽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開幕彌撒:每一份貢獻應是恩典,不可強行推進議程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聆聽、分辨天主的聲音、擺脫一切妨礙“在差異中創造和諧”的因素、開放心胸、“成為渺小的人”,好能“以謙卑的心”彼此接納。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規會議第二期會議中,這些是應有的態度。教宗方濟各10月2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會的開幕彌撒中,闡明了上述要點。

在共融中聆聽

教宗提醒在場參禮的25,000名信眾,世界主教會議“是一個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上主將數百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的“經歷、夢想和希望”交到“與會者的手中”,讓他們努力“了解該走哪條路,才能達到祂希望將我們領到的地方”。教宗解釋,為識別出天主的旨意,需要“以尊重和專注的態度,藉著祈禱和聖經的光照”,接受“在這三年的密集工作、分享、交流,以及心智淨化的耐心努力中,收集到的所有貢獻”。

教宗指出,實際上,這就是“在聖神的幫助下”,需要“聆聽和理解”所提出的“看法、期望和建議”,一起分辨“天主對教會說話的聲音”。教宗提醒,世界主教會議“不是國會開會,而是在共融中聆聽的地方”。教宗也告誡,為能聆聽,就需要“擺脫在我們內和我們彼此間能阻礙“聖神的愛”在差異中創造和諧的因素”。

“誰若傲慢地認為聆聽上主的聲音屬於自己的專利,他們就沒有能力聆聽。相反,我們應以感恩和樸實的態度來接納每一句話,成為天主恩待我們弟兄姊妹的回音。具體來說,我們要當心不可將我們的貢獻變成需要維護的自尊或要強行推進的議程,而是將它們作為需要分享的恩典,甚至隨時準備犧牲局部的利益,如果這能有助於按照天主的計劃一起讓一些新事物誕生的話。”

問題的解決在於天主

教宗警告,封閉在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和自己的主張內,結果就是“損人利己”,不聆聽他人,尤其不聆聽上主的聲音。問題解決的方案不在於我們,而在於天主,因此需要以信賴之心聆聽上主。

敞開心懷,為他人奉獻

教宗繼續表示,在世界主教會議的與會者中,有“能幹、素質良好的人”,他們能提供“有才華的省思和見解”,這是一種“財富”,能“激發”、帶動“以更開放的方式思考和果斷地前行”,幫助人“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仍保持堅固的信仰”。再就是,需要有“開放的心、對話的心”、“敞開心扉”、“彼此奉獻,成為接納的擁抱和避風港”。

在世界主教會議中,每個人既能“自由地表達意見,也能感受到身邊有愛他、尊重他、欣賞他的朋友,他們也願意聆聽他的心聲”。這是關於“擁抱、保護和關懷”,而不是“便利的技巧”,是出於“教會的特質”。

教宗接著指出,“那要緊的、基本的乃是和諧” ,而和諧只能由聖神產生,聖神“是和諧的大師,祂在如此多的差異中卻能創造出一個聲音,但其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教宗說:“教會需要和平與開放的場所,這首先要在心中創造,讓每個人都感到被接納,如同母親懷抱的孩子,又如被父親舉到臉頰上的嬰兒。”

開闊視野,拓展胸襟

然後,在意識到世界主教會議必須面對的議題時,需要開放心智。教宗說:“鑑於世界主教會議的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它要求我們成為“寬大的人”,在思想、心胸、視野上有遠大的襟懷,因為要面對的是‘重大’而棘手的問題,它們的情況廣泛且普遍。”

教宗最後總結道,但需要記住,“唯有放低身段,才能完成我們所受託的使命,讓自己成為渺小的人,以謙卑的態度彼此接納原本的樣子”,因為“教會內地位最高的人就是最應放低身段的人”。

此外,教宗方濟各主教會議開幕彌撒時欽定10月7日為祈禱及守齋日,那是哈瑪斯恐怖襲擊以色列滿一週年的日子。教宗說:「我籲請所有的人為世界和平善度祈禱和守齋的一天。」

此外,教宗也宣布要於10月6日再次前往羅馬聖母大殿,請求聖母為和平轉禱。他要求世界主教會議所有聚集在羅馬的成員都來參加這項活動,並且說:「為了請至聖聖母瑪利亞為和平之恩轉求,接下來的主日我要前往聖母大殿,在那裡誦念《玫瑰經》,沉痛地懇求聖母。」

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以來,多次邀請信眾為不同地方的局勢祈禱和守齋:2013年為敘利亞、2017年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南蘇丹、2020年為黎巴嫩、2021年為阿富汗、2022年為烏克蘭,以及2023年為聖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我們羞愧地向因我們的罪過而受傷的人請求寬恕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我們深感羞愧,請求寬恕⋯⋯。」七位樞機,即格拉西亞斯(Gracias)樞機、切爾尼(Czerny)樞機、奧馬利(O’Malley)樞機、法雷爾(Farrell)樞機、洛佩斯(López Romero)樞機、費爾南德斯(Fernández)樞機和順伯恩(Schönborn)樞機,宣讀了如此開頭的禱詞,代表教會發聲,懇求天主的寬恕。

這些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前夕懺悔守夜禮的祈禱意向,由教宗方濟各親筆撰寫。他在省思中解釋說:「我們需要說出我們重大罪行的名字。我們平時把它們藏匿起來,或者用太文雅的言詞加以談論。」

把見證傳給青年

大約2500名信友於10月1日傍晚6點齊聚在聖伯多祿大殿,參加了這場守夜禮。除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全體成員以外,多名青年也應邀參加,坐在第一排。教宗在省思時轉向他們,說:「我們已經做了我們的部份,包括錯誤在內。我們竭盡所能繼續使命,但現在我們轉向你們這些年輕人,你們期待我們傳承見證、請求寬恕,甚至是請你們寬恕,如果我們不是可信的見證人的話。」

三名見證人

懺悔禮儀中有三名倖存者做了見證,他們分別遭受過司鐸的施暴、船難,以及敘利亞的炸彈。

南非的老楞佐(Laurence)小時候遭到一名司鐸侵犯。他指出,當時那名司鐸「幾個月都用讚美、體罰、心理操縱並窮極一切其它手段來操縱他、釣他上鉤」,後來對他施加性侵犯。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但是,受害者的指控幾十年來卻「遭忽視、被掩蓋,或是在內部處理掉,而沒有被上報到當局那裡」。這種「不負責任」的作法使得加害者繼續為非作歹,「危害很多人從前對機構的信任」。

科特迪瓦的索蘭潔

接著,科特迪瓦的索蘭潔(Solange)做了見證。她剛於5個月前在意大利上岸,帶著「她的整個非洲」來到聖伯多祿大殿。這些移民經歷了荒漠、飢餓、口渴和各種暴力,很多婦女因此懷孕。他們身上的傷痕明顯可見,但心靈深處也受到打擊:「倖存者背負著很深的內疚感,因為他們成功抵達了目的地,而他們的許多旅伴卻失敗了。」

迪瑪修女為敘利亞戰爭發聲

第三名見證人是敘利亞霍姆斯的迪瑪(Deema)修女。她表示,戰爭「不僅摧毀了建築物和街道,也重創原本緊密的聯繫」。在敘利亞戰爭期間,各種形式的同情心毀於一旦,別人成了敵人,人情味蕩然無存,甚至連殺人都被合理化。有人告訴修女說:「我害怕被我的穆斯林朋友殺死。」然而,在「自私、暴力和貪婪」的碎石瓦礫中,閃耀著團結互助的光輝、抵拒仇恨的光芒。促進非暴力的努力成了一種「無聲的譴責,卻極力地對抗那些從戰爭中牟利、販賣軍火、征服土地或增加權勢的人」。

教宗的省思

教宗在靜默片刻後,展開了他的省思,將分裂的世人帶到天主的台前,說:「我們在這裡乞求天父的慈悲。」教會「始終是神貧的教會,是請求寬恕的罪人的教會」,不只是有義人和聖人。「沒有人能獨自獲救,而是一個人的罪過同樣會給許多人造成影響:如同一切在善內彼此相連那樣,在惡內也是如此」。「唯有治療病態的關係,我們才能成為同道偕行的教會」。告明所犯的罪,我們才能恢復在傳教使命上的可信度,治癒傷口。

像稅吏那樣祈禱

教宗接著談論禮儀選讀的福音:一名法利塞人和一名稅吏祈禱,前者假裝祈禱,其實在誇耀自己;後者痛哭不已,懺悔己罪。(參閱:路十八9-14)

教宗說:「我們大家今天都有如稅吏那樣眼神低垂,為我們的罪愆而深感羞愧。」「我們跟他一樣站在後面,放下自負、虛偽和傲慢。我們做主教、司鐸、男女奉獻生活者的,也要如此。我們不可在呼求天主聖名的時候,不向弟兄姊妹、不向大地和萬物請求寬恕。」

暴力愈加野蠻

在世界主教會議啟動新階段的前夕,教宗問到:「要是不修和,我們怎麼能做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呢?」面對災禍和無辜者的痛苦,我們會問:「上主,祢在哪裡?」然而,我們也必須自問,當我們無法以善制惡時,我們負有什麼責任?「我們無法宣稱解決衝突,同時又助長暴力,放任它變得愈加野蠻;自己躲開禍事,卻給別人製造痛苦;救了自己,但造成別人的死亡。」我們怎能把自己的快樂建在別人的痛苦上?

打破惡的鏈條

因此,辦告解是一個「在教會內和對教會重新建立信任的機會」,能「開始治療那不停流血的傷口,打破『惡的鏈條』」。

省思結束後,教宗靜默片刻。然後在場眾人起立並低下頭。教宗誦唸最後的禱詞,再次懇求天主的寬恕,說:「我們以不忠損害了祢的面容,求祢幫助我們恢復祢的面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對抗魔鬼的誘惑,耶穌與我們同在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這一次,教宗談論魔鬼和牠透過科技及迷信對今日世界的誘惑。教宗提到耶穌受到的試探,祂“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瑪四1)。教宗強調,我們是在聖神的扶持下與魔鬼作戰。魔鬼必須被驅逐,不可與之交談。

魔鬼滲入迷信行為

耶穌進入曠野,“順從聖神的啟迪”,在那裡擺脫撒旦,然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路四14)。祂在那裡治好病人並使“附魔的人獲釋放”。祂“擺脫了撒旦”,向反對祂的人說:“如果我仗賴天主的神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己經來到你們中間了。”(瑪十二28)

教宗藉此談到今天的情況說,“在某種文化層面”認為魔鬼“並不存在”,牠只是“集體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的象徵”,是“一種隱喻”。然而,實際上正如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所指出的,“最狡猾的魔鬼乃是讓人相信牠不存在”。

“魔鬼詭計多端:牠讓我們相信牠不存在,這樣牠就主宰一切。牠很狡猾。我們這個科技化和世俗化的世界充斥著巫師、通靈術、召魂術、占星家、賣咒語和護身符的人,不幸的是,還有地地道道的撒旦教派。魔鬼被趕出門外,卻又重新進來,是從窗戶進來。牠被信仰驅逐,卻又以迷信的面目重新進入。如果你迷信,你就會無意識地與魔鬼交談。但你不可與魔鬼交談。”

現代技術,魔鬼的機會

耶穌在十字架上“永遠戰勝了‘世界的元首’(若十二31)”,正如聖凱撒利亞(San Cesario di Arles)所說的那樣,魔鬼“是一條拴著鐵鍊的狗,牠無法咬到任何人,除非有人去冒險,接近牠……牠能狂吠、能逼迫人,但不能咬人,除非有人願意讓牠咬”。

“與魔鬼不能交談。你應趕走牠,與牠拉開距離。我們所有人,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魔鬼如何用一些抗拒十誡的誘惑走近我們。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時,要停下來,保持距離!不要接近拴著鐵鏈的狗。”

網路色情,一種殘暴

教宗警告說,今天有許多途徑為魔鬼提供機會。例如“現代技術”,其許多正面資源值得讚賞,但它“也提供無數的方式‘為魔鬼提供機會’,許多人跌倒”。例如“網路色情,其背後有一個極繁榮的市場:這我們都知道。魔鬼就在那裡下功夫。這是一個流傳極廣的現象,基督徒必須提防並強烈抵拒。這是因為任何一部手機都接觸到這種殘暴、這種魔鬼的語言:網路色情就流傳開了” 。

警醒,不給魔鬼任何機會

教宗指出,如果魔鬼“存在並活躍於某些極端的形式,以及邪惡的‘非人性’現象中”,“在個別情況下”,我們無法肯定地說“就是牠”,“因為我們無法精確地知道牠要做什麼,以及我們自己的惡行從何時開始”。因此,“教會在驅魔時非常謹慎、非常嚴格,與某些電影中不幸發生的情況不同”。相反地,在聖人和有很大信德的信徒生活中,“魔鬼被迫現身”,因為“與這黑暗現實的搏鬥”顯示出來了。

“與惡神的搏鬥必勝,正如耶穌在曠野贏得這場搏鬥那樣:祂依靠的是天主的話:“經上記載。”祂三次這樣回答試探者。你們可看到耶穌不與魔鬼交談,祂從不與魔鬼交談。祂不是驅逐牠,就是譴責牠,但從不對話。在沙漠中,祂不是以自己的話語,而是以天主聖言來回應。弟兄姊妹們,絕不可與魔鬼對話;當牠帶著試探的口氣來說:‘但這樣不錯,那樣也很好’,你要停下!舉心仰望上主,懇求聖母並把魔鬼趕出去,就像耶穌教導我們把牠趕走那樣。”

教宗補充道,為迎戰魔鬼,聖伯多祿提示我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五8);聖保祿宗徒則叮囑我們:“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四27)

基督的勝利

教宗最後表示,“意識到魔鬼在歷史中的行動”無須成為氣餒的理由,我們要懷著“信賴”和“安全感”堅信“上主與我同在”。我們必須牢記,“基督戰勝了魔鬼,並賜予我們聖神,使祂的勝利成為我們的勝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介紹教宗方濟各在盧森堡和比利時的訪問重點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即將展開他任內的第46次國際牧靈訪問,於9月26日至29日訪問盧森堡和比利時。他將談論多個主題,包括和平、移民、氣候變化和青年的未來,同時也關注教會的諸多議題,例如世俗化社會中的基督信仰,以及公教教育的貢獻。後者指的是1425年創校的天主教魯汶大學,教宗這次訪問的目的之一正是為紀念該校成立600週年。

追隨若望保祿二世的步履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在介紹本次牧靈訪問時,為教宗的健康狀況做了保證。儘管教宗因為「輕微流感」的緣故,取消了9月23日週一的接見活動,但布魯尼指出,旅行方面沒有任何變動,「目前一切按照原計劃進行」。

貝爾格里奧教宗接下來的旅行,緊緊追隨若望保祿二世教宗1985年在這兩個國家的步履。當時,聖教宗會見了荷語及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的師生;如今,這兩項會見活動也排進了教宗方濟各的行程表裡。

此外,教宗方濟各此行也要在博杜安國王體育場冊封可敬者耶穌的亞納(Anna de Jesus)為真福。這位新真福曾在布魯塞爾主持隱修院的院務長達14年之久。同樣地,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也曾於1995年在訪問比利時期間主持了冊封真福大典。當時榮列真福品的是比利時的偉大傳教士聖達彌盎(Damien de Veuster)神父:他在夏威夷的莫洛凱島不顧自身安危服事癩病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歐洲的基督徒見證

在聖達彌盎神父之前,也有許多其他的聖人和傳教士在這些土地上撒播基督信仰的種子。但如今,那裡的教友人數有所衰減。

布魯尼表示,「世俗化是個議題,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基督徒在歐洲做見證的挑戰。現在的歐洲不如以前那樣認識基督信仰,而且對它充滿疑惑;很多疑惑沒有表達出來,對這信仰的感知有所下降。」布魯尼進一步說:「對於這些情況,這些團體內部已經嘗試做出一些回應。教宗將要給予他們鼓勵。」

歐盟機構

除了當地和從鄰國來的天主教團體以外,教宗也要向這兩個設有歐盟多個機構總部的國家傳達訊息。盧森堡主要設有金融性質的歐盟機構,比利時則是「歐盟大部分行政部門的所在地」。

這兩個國家是世界眾所矚目的焦點,教宗方濟各要前去訪問,並且「對歐洲的心臟說話」,談論它們「在不久後的將來要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以增進國與國之間的接納和團結。有些國家已經成了占領和毀滅的受害者,今天因當前的衝突而飽受煎熬。

和平的核心主題

教宗此行要用意大利語發表七篇講話,和平是其中的一個主要議題。布魯尼表示,教宗將在講話中回顧這些地方的歷史。那裡經歷了戰爭之苦後,曾經強烈渴望並積極努力創造和平的條件,而現在的歐洲恐怕會再次被捲入衝突。教宗也會談論歐洲正在熱烈討論的環保議題。

社會的轉型

與這些主題交織在一起的另一個主題,涉及公教教育以及它在科技發展時代的角色。教宗將先後於9月27日和28日在荷語及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舉行聚會,就「基督信仰仍能向歐洲文化傳達的訊息」提供他的真知灼見。

與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教員會面的機會上,將播放一段有關人道援助難民的影片。這個主題切合時事,是比利時社會近年來轉型的一大社會挑戰。目前,該國大學機構裡也有不少難民。

可能與侵犯受害者見面

在記者的提問下,新聞發布會也提到了聖職人員施加性侵犯的議題,尤其是比利時主教團發表的有關教宗可能與15名受害者見面的消息。根據主教們的說法,六名男性和九名女性將參加會晤,而且會晤預計要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舉行,事後才會公布地點和時間。

關於這場會晤,布魯尼並未予以證實,而是說:「如果舉行特定的會晤,在與受害者取得共識的前提下,我們會事後提供相關消息。」

關於萬格呂維(Vangheluwe)主教侵犯兒童獲罪,連他的親侄子都深受其害的情況,布魯尼解釋道,教宗「知道在比利時的痛苦、悲劇和磨難,我們當然可以期待與之相關的話語」。

這場新聞發布會也提供了這為期四天旅行的其它細節,包括與歐盟當局和其它機構的會晤。此外,教宗也要探望青年、司鐸和修會成員。

最後,談到教宗此行的隨行人員,由於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目前正在紐約代表聖座出席聯合國第79屆大會,所以他這次不會與教宗同行。聖座主教部部長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和聖座封聖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則在隨行人員行列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