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激勵青年:勇於夢想,心懷耶穌,共度生活難關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早晨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當天普世教會也慶祝教區級的普世青年節,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了基督的兩個形象,第一個形象是在聖若望的《默示錄》和讀經一中達尼爾先知所預言的,「祂要乘雲降來」;第二個形象是,基督站在比拉多面前說:「我是君王」。

教宗在省思這兩個形象時,首先鼓勵青年在「邁向2023年里斯本世界青年日的旅程中,停下來思考耶穌的這兩個形象」。

「祂要乘雲降來」

教宗解釋道:「第一個形象是駕雲而來的耶穌,這讓人聯想到基督在世界窮盡之時的榮耀降臨。」教宗說:「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生命最後的裁判將屬於耶穌。祂乘雲而來讓我們安心,仿佛在說:『當風暴聚集在你生活的上空時,我不會丟下你獨自一人,我始終與你同在,我來會帶來明亮的天空。』」

「另外,先知達尼爾告訴我們,在夜間的異像中,他看到上主乘雲降來。」教宗鼓勵青年:「在夜間的異像中觀看,換句話說,即使在黑暗中也要讓你們的眼睛保持明亮。」教宗說:「在我們心中所承受的或是在我們的周遭看到的任何黑暗中,絕不要停止尋求光明。」

接著,教宗說:「青年被賦予一個激動人心並具挑戰的使命:在我們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在崩塌的時候要挺身站立;成為哨兵,準備在夜晚的異像中看到光明;在廢墟中成為建設者;有夢想的能力。感謝你們,因為在一個只考慮眼前利益、傾向於扼殺宏偉理想的世界裡,你們沒有失去夢想的能力。這有助於我們成年人,也有助於全教會。」

「我是君王」

在講到耶穌在比拉多面前說「我是君王」的第二個形象時,教宗描述我們是如何「被耶穌的決意、祂的勇氣和祂絕對的自由所震撼」。教宗解釋:「耶穌沒有隱藏祂的身份、沒有掩飾祂的意圖、也沒有利用比拉多為祂開脫的借口。祂以源自於真理的勇氣回答說:『我是君王。』祂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教宗接著解釋:「通過跟隨耶穌和内心的自由,我們看到生命的真實面目,而不會被當下的時尚和消費主義的光鮮亮麗所矇騙。我們在這裡不是為了被世界的歌舞昇平、光彩奪目所迷惑,而是為了掌握我們的生命,咬牙度過生活的難關,好使生命達至圓滿。這樣一來,有了耶穌的自由,我們就能找到逆流而行所需的勇氣。」

在結束講道時,教宗鼓勵青年:「要對真理充滿激情,這樣,你們就可以懷著你們的夢想說,『我的生活不被世界的思維方式所俘虜,我是自由的,因為藉由正義、愛及和平,我與耶穌一起為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訪塞浦路斯和希臘行程

教宗方濟各將於12月2日至6日進行國際牧靈訪問,在五天內發表9篇講話、2篇講道並主持一次三鐘經祈禱活動。此行的首站為塞浦路斯,第二站是希臘。

塞浦路斯

根據聖座新聞室公布的行程,教宗方濟各將於12月2日週四上午11時從羅馬達芬奇機場出發,經過大約四小時的飛行時間後,在塞浦路斯拉納卡國際機場接受正式接待。當天下午,教宗將展開緊湊的活動。

12月2日下午4時,教宗將在塞浦路斯馬龍尼禮恩寵之母主教座堂與該國司鐸、修會會士、執事、要理教員,以及天主教善會和運動的成員相聚,發表他此行的第一篇講話。當天下午5時15分,教宗將前往總統府出席歡迎儀式,隨後在禮堂會見民政當局、公民社會和外交使團代表,向他們發表第二篇講話。

隔天、12月3日週五,教宗首先將於上午8時半禮貌拜會塞浦路斯東正教總主教金口二世(Chrysostomos II),接著於上午9時在尼科西亞東正教主教座堂會晤神聖主教會議成員,並發表一篇講話。教宗此行的首篇講道將於當天上午10時在尼科西亞體育場舉行的彌撒聖祭中發表。當天下午,教宗只有一項活動,在下午4時在尼科西亞聖十字堂與移民們一起舉行大公祈禱聚會。教宗也將在這個機會上發表一篇講話。

希臘

教宗在塞浦路斯的行程將於12月4日週六上午結束。當天上午9時多,他將從拉納卡國際機場搭乘專機,前往希臘雅典。教宗預計將於上午11時10分抵達雅典國際機場,在那裡受到正式接待,緊接著於中午12時在總統府出席歡迎儀式。在禮貌拜會希臘共和國總統後,教宗將於中午12時半會見該國總理,然後是民政當局、公民社會和外交使團的代表。

當天下午在雅典一系列的宗教聚會從4時後展開。教宗將先前往希臘正教總主教府禮貌拜會雅典和全希臘總主教熱羅尼莫二世(Ieronymos II),然後教宗將在雙方隨行人員的會晤中發表一篇講話。之後,教宗將前往雅典聖雕尼削主教座堂出席聚會,向主教、司鐸、修會會士、修生和要理教員發表講話。傍晚6時45分,教宗將在聖座使館與耶穌會士私下團聚,結束他繁忙的一天。

12月5日主日上午,教宗將從雅典搭乘專機前往萊斯沃斯,大約上午10點10分抵達這座島嶼,並前往「接收與身份查驗中心」;大約10點45分抵達中心後,教宗將在那裡與難民舉行會晤,並發表講話。然後,教宗返回雅典,並於下午4時45分在雅典音樂廳(Megaron Concert Hall)主持彌撒聖祭。教宗將於傍晚7時返回聖座使館後,接受熱羅尼莫二世總主教的禮貌拜會。

教宗本次希臘之旅的最後一天、12月6日週一,將有兩個重要活動。當天上午8時15分,教宗將在聖座使館接受該國議長的拜訪;上午9時45分,教宗將前往阿馬魯西奧吳甦樂會修女管理的聖雕尼削學校,在那裡與青年進行熱鬧的聚會,並發表他此行的最後一篇講話。上午11時15分,教宗將前往雅典國際機場,在那裡接受歡送儀式,並搭乘專機前往羅馬錢皮諾機場。教宗專機預計將於12點35分降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將於12月2日至6日訪問塞浦路斯和希臘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11月5日,聖座新聞室確認了教宗方濟各下次牧靈訪問的時間和地點。他先訪問塞浦路斯,後訪問希臘。這是教宗自他擔任伯多祿牧職以來的第35次國際牧靈訪問,最近一次是在今年9月訪問了布達佩斯和斯洛伐克。

在塞浦路斯和希臘民政和教會當局的邀請下,教宗將於12月2日至4日首次前往塞浦路斯,他將訪問該國的尼科西亞市。隨後,教宗於4日從塞浦路斯前往希臘,三天中,他將訪問雅典和萊斯沃斯島。2016年,教宗與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以及雅典及全希臘總主教希羅尼穆斯在萊斯沃斯島進行了歷史性探訪,向島上的難民和居民,以及慷慨接納移民和難民的所有希臘人民表達接近和關懷之情。本次訪問行程表不久後將另行公布。

聖座新聞室也發布了教宗訪問這兩個國家的徽標和格言。教宗訪問希臘的徽標中,描繪的是教會有如一條船,穿越世界的洪濤駭浪,船上,基督的十字架是主桅,聖神把帆吹得鼓鼓的。徽標中的黃色和藍色象徵聖座和希臘共和國國旗的顔色。教宗訪問該國的格言取自第36屆普世青年節文告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向天主的驚喜敞開心扉,祂渴望在我們的道路上綻放祂的光芒」。聖座新聞室的聲明指出,在受到疫情和近來金融危機後果影響的時期中,希望教宗的訪問為希臘的未來帶來一絲曙光。

教宗訪問塞浦路斯的徽標中,背景是該島的地圖,左側是教宗方濟各注視著塞浦路斯的主保聖人,聖巴爾納伯,而右側是一枝與一穗麥穗連接在一起的橄欖枝,它們是和平與聖體的標記。徽標上下方用希臘文和英文寫著牧靈訪問的格言,最下面標著教宗訪問塞浦路斯和訪問時間。徽標中,橘色和綠色是塞浦路斯國旗的顏色,而白色和黃色則是梵蒂岡國旗的顏色。另外,教宗訪問該國的格言為「安慰我們的信德」,這句話是從這位宗徒的名字巴爾納伯,意即“安慰之子”得到啟示,表現出在對話、相遇和接納等基本層面,彼此安慰和鼓勵的重要性。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大聖若瑟,請你教導教會注視要緊的事物

「教會應從白冷和納匝肋再次啓程,重新注視世界故意忽視的事物,包括地理和存在的邊緣,並且恢復分辨和評估要緊事物的能力,學習大聖若瑟重視別人丟棄的東西。」

2021年11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開啓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以耶穌的養父、普世教會的主保為主題。教宗這一次講述的是「大聖若瑟與他生活的環境」。

在紀念大聖若瑟被宣布為普世教會的主保150週年之際,教宗方濟各頒布《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並開啓了「聖若瑟年」。如今,教宗再次向衆人展示聖母瑪利亞的淨配大聖若瑟的典範和見證,指出在這以全球危機為特徵的時期,大聖若瑟能夠扶持、安慰和指導我們。

教宗首先解釋若瑟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有『願天主使人增長』之意,是信任天主眷顧的一種祝福,特別祝願子孫滿堂和兒女茁壯成長。這是納匝肋的若瑟在品格上的一個基本要素。他相信天主的眷顧,對天主的眷顧懷有信心。《福音》所敘述的他的每一個行動都點明了『天主使人增長』,天主在『添加』,也就是說,天主設法將祂的救恩計劃向前推進。」

在這層意義上,教宗强調:「納匝肋的若瑟非常相似埃及的若瑟,後者是雅各伯和辣黑耳的兒子,先是在埃及做奴隸,後來成了這個國家僅次於法老的重要人物。不過,若想瞭解福音中的若瑟,則先要瞭解白冷和納匝肋。在希伯來文中,白冷意為『麵餅之家』,而在阿拉伯語中,則是『肉食之家』,也許是因為那裡有大量的山羊和綿羊。」

教宗表示:「在耶穌的事件中,這些關於麵餅和肉的典故指的是聖體奧跡,即耶穌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參閲:若六51)。米該亞先知稱白冷在猶大郡邑中是最小的(參閲:米五1),天主子卻選擇那裡以及納匝肋作為祂降生成人的地方,而不是耶路撒冷。上主選擇的是兩個遠離當時的喧囂和權力的偏遠村鎮,雖然耶路撒冷是祂所愛的城市。這表明偏遠和邊緣化的地區受到天主的喜愛。耶穌沒有誕生在擁有宮廷的耶路撒冷,而是在一個偏遠地區,並在那裡生活,像若瑟那樣做木匠,直到30歲。對耶穌而言,偏遠和邊緣化的地區是祂所喜愛的。」

教宗說:「若不認真看待這個事實,就“相等於不認真看待福音和天主的作為,天主繼續在地理和存在的邊緣地區彰顯自己。耶穌尤其去尋找罪人,進入他們的家裡與他們交談,呼喚他們悔改。耶穌也為此受到責備,經師們說:『你看,這位老師與罪人一起進食,弄髒了自己。』(參閲:谷二16)」

「耶穌去尋找作惡的罪人,也去尋找那些沒有作惡卻遭受惡帶來的痛苦的人,例如病患、飢餓者、窮人、卑微者。耶穌總是前往邊遠地區,總是去邊緣地區。這該當使我們懷有很大的信賴,不是嗎?因為上主曉得我們心靈的邊緣地帶。」

教宗强調:「在這方面,當時的社會與我們的社會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今天也存在中心和邊緣地區。教會知道自己蒙召,以邊緣地區為起點去宣講喜訊。納匝肋的木匠若瑟信賴天主對他年輕的淨配和對他自己的安排,這提醒教會要定睛注視世界所故意忽視的事物。」

「若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重視別人丟棄的東西。在這層意義上,他的確是要緊事物的導師。換句話説,他提醒我們,確實有價值的事物並不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卻要求予以耐心分辨,以便得到發現和重視。我們請他轉禱,好使整個教會恢復這注視的目光,這種分辨和重視要緊事物的能力。我們要從白冷重新開始,從納匝肋重新啓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也向處於最容易被遺忘的地理上邊緣地區或生活上被邊緣化的所有男女發出希望的訊息。他祝願他們在大聖若瑟身上看到值得效法的見證人和保護人。教宗最後獻上一篇自己親撰、卻發自内心的祈禱詞,向大聖若瑟陳述我們的心聲:

大聖若瑟,你始終信賴天主,

在祂上智安排的引領下,作出你的選擇,

請你教導我們不依靠我們自己的打算,

而是仰賴祂的愛的計劃。

你來自邊緣地區,

請你幫助我們改變我們注視的目光,

更喜愛世界丟棄和置於邊緣的事物。

請你安慰感到孤獨的人,

扶持那為維護生命和人性尊嚴

而默默努力的人。

亞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聖若瑟年」資訊

教宗主持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彌撒: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11月14日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在講道中,教宗從當天的福音出發(參閱:谷十三24-32),指出人子來臨前令人驚慌失措的跡象有助於我們詮釋歷史,明白今天的傷痛與明日的希望並存,讓我們能從今天悲痛不已的各種矛盾進入到救恩;我們的救恩即為與上主相遇,上主要來救我們擺脫一切兇惡。

教宗指出:「在充斥著災難、暴力、磨難和不義的歷史中,窮人深受重傷、遭到壓迫,等待「似乎永遠不會到來的釋放。世界窮人日催促眾人特別關注最脆弱者的苦難,因為他們往往因為不公義和不平等,被迫陷入煎熬的處境,又因為那忽視或摒棄他們的丟棄社會,情況雪上加霜。」

「如此的境遇帶來痛苦和恐懼。然而,希望之光卻從中升起,將人引向得到救恩的未來。」教宗闡明:「耶穌期盼我們向希望敞開心胸,救我們免於焦慮和恐懼。明日的希望之花在今天的傷痛中盛開。這份希望在我們今天受傷的歷史中運作,一如天主的國那樣遍地開花,有如樹木長出嫩葉。天主的國引導歷史邁向其目標,帶領人最終與上主相遇,而上主會一次而永遠地使我們獲得釋放。」

「面對痛苦與希望,基督徒的任務是什麼?」教宗表明:「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基督徒的望德絕非天真爛漫的樂觀主義,單純認為明天會更好。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催促我們採取行動,在天主實現祂的救恩許諾時貢獻己力。換句話說,基督徒應當日復一日建設愛的國度、正義與友愛的國度,那是耶穌通過實際舉動親手開創的國度。」教宗叮囑信眾:「切莫忽視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視若無睹地從他們身旁走過。我們要做出慈悲的見證,發揮溫柔的憐憫心,渴望接近他人並在盛行的冷漠中施以援手。」

教宗接著引用了意大利一位親近窮人的已故主教貝羅(Tonino Bello)的名言:「我們應當創造安排希望。」「我們必須藉由做出決定、拓展服務、為正義和團結奮鬥,以及減輕窮人的痛苦來具體表達我們的希望。希望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社會與政治承諾中成為現實。」許多志工協助教會開展協助窮人的工作,使這份希望變得具體,教宗為此向這些志工致敬。

然後,教宗回到當天的福音,談到無花果樹的枝條發嫩、生出葉子的場景。教宗指出:「有如嫩葉的溫柔促使希望在世界繁榮昌盛,減輕窮人的苦難。我們要克服自己的自私態度和嚴苛的內心,對世界上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分擔其中的痛苦並努力予以舒緩。樹木的嫩葉可以吸收污染,使之變成良好。我們與其對問題和挑戰誇誇其談,倒不如做些實事,如同樹葉那樣把髒空氣化為新鮮空氣,發揮轉換的作用,以善制惡。具體可行的作為是與飢餓的人分享食糧,為正義而奮鬥,扶持窮人,恢復他們的尊嚴。」

「教會該當走出去接近窮人,分享喜訊、陪伴並告訴他們,希望能從傷痛中萌生。這樣的教會是多麽美好又具有先知性。」

教宗最後期勉所有人:「通過溫柔把希望帶給世界,因為耶穌在他們內等待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自由不同於解放,真自由是不厭倦行善

圖片:vatican.va

「基督徒是自由的人,不沉迷於過往,不受舊俗所禁錮。基督徒滿腔熱血,抵抗那有時阻礙行善的倦怠感。」

2021年1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這是天主對我們的期許。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教宗針對《迦拉達人書》進行最後一回講解(參閱:迦六9-10,18)。在這封書信裡,聖保祿宗徒「以福傳者、神學家和牧者的身份」發言,「為天主的靜默發聲」。聖保祿的這席話有助於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的啟示內蘊藏的撼動人心的新意。

教宗首先省思了聖保祿宗徒的勇敢直率,邀請所有信徒重獲「自由」。「基督所說的自由不是解放,而是極其美妙的事。保祿從未想過帶有憤世嫉俗特色的基督信仰。相反地,他捍衛基督帶來的自由,也就是基督藉著受難而帶來、至今仍感動人心的自由。我們如果想想基督必須遭受的苦難和孤獨,更是大為感動。」

「外邦人的宗徒深知自由這個概念會帶來的危險,而且他沒有小看其後果」。聖保祿勇敢坦率地向信眾重申,自由既不等同於解放,也不會導致任何形式的自負自滿。這個觀點能阻止我們再次淪為罪過的奴隸。然而,走回頭路的誘惑始終存在。」

說到這裡,教宗把既定的講稿放下,對信眾說:「聖經裡有關基督徒的定義闡明,我們基督徒不是一群走回頭路的人。這是個美好的定義。而誘惑即在於走回頭路、以求更大的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只會回歸律法,忽略聖神的新生命。因此,保祿教導我們,真正的法律在耶穌所賜的聖神的這個生命中得到滿全。聖神的生命只能在自由中活出:基督徒的自由是極為美好的事。」

每個基督徒的心中都會萌生雙重態度。一方面「滿腔熱血」:「我們感覺被催促著立刻走上自由的道路,跟著聖神前行;另一方面,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因為我們每天親身體驗到順從聖神、跟隨祂的良善行動有多麽疲憊。疲倦厭煩的感受會扼殺熱忱。」

「聖奧斯定在建議我們如何應對這情況時,提到了福音中門徒與基督在船上經歷暴風雨的事跡。教宗問道:門徒們怎麼做?他們叫醒基督。我們在困境中也該這麼做。你經歷暴風雨時,要叫醒沉睡的基督;而祂始終臨在。在艱難時刻,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叫醒在我們內的基督,祂如同在船上那樣熟睡。這正是當做的事。我們必須喚醒在我們心裡的基督,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祂的目光默觀一切,因為祂的視野遠超過暴風雨。通過祂平靜的目光,我們能看到我們自己看不到、而且根本意想不到的景象。」

「在這條費勁卻迷人的道路上,聖保祿期勉我們不要厭倦行善。」教宗強調:「我們必須相信,聖神必定在我們的軟弱中給予援助,恩賜我們所需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學習更常呼求聖神。那麼,我們該如何呼求聖神呢?」教宗表明:「對聖神的祈禱發自肺腑,必須從你的內心中湧出。你必須在艱難時刻說:『聖神,求祢降臨!』關鍵詞是:降臨。但你必須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話說出。」

「呼求聖神的禱詞以『降臨』為核心,正如耶穌升天後,聖母瑪利亞與眾門徒在晚餐廳中懇求說:『聖神,求祢降臨。』」教宗重申:「經常這樣祈禱,必會對我們有所助益,因為藉著聖神的臨在,我們守護自由。我們將是自由的人、自由的基督徒,不沉迷於過往,不被舊俗所禁錮。基督徒的自由使我們日益成熟,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死亡文化是性侵犯兒童問題的禍根,應予以剷除

圖片:vatican.va

正值關於「在新冠疫情期間及疫情後促進守護兒童使命」的會議在羅馬舉行之際,教宗方濟各於11月4日向與會者寄發信函。本次會議由教宗若望世團體、意大利公教進行會和意大利運動中心共同舉辦,並與博洛尼亞大學受害者學及安全中心合作。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團體主席拉蒙達(Giovanni Paolo Ramonda)代表教宗宣讀了信函。

教宗方濟各在信函中指出,與會者在會議上一起省思並收穫過去兩年聆聽、研究和訓練的果實。這項工作表達出天主子民積極參與了個人及團體皈依的旅程。「這個皈依的進程迫切要求所有在教會、社會和家庭裡承擔教育責任,以及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兒童的人,都要再次接受培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剷除死亡的文化,它是各種性侵犯、良心侵犯和濫用權力的禍根。

「倘若侵犯是背叛信任的舉動,遭背叛的人等於被判死刑,而且發生這問題環境會產生巨大的撕裂,那麼預防必然是促進生活及未來一再更新、確實可靠的長久進程,未成年人必須能指望它。」

這就是成年人蒙召帶給未成年人的保障。教宗表達了信任和期許,尤其是對許多在不同團體計劃中接受了培育的青年。教宗期盼成年人參與其中,「在未成年人成長的各個世代和不同環境之間推動並守護更新的教育聯盟,在他們當中激發那充滿生命力又具有保護力的連結,在全球疫情錯綜複雜的時期更要如此」。

在信函的結尾,教宗方濟各敦促參與本次會議的平信徒善會的所有成員「在共同責任、對話和透明度上堅持這個培訓行動」。「願這守護未成年人的使命愈加成為教會教育工作的日常首要任務;願它能促進一種開放、可靠又可信的服務,堅決對抗各種形式的支配、扭曲的親密關係和沉默的同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九):第七章 重新相遇交流之路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九)
第七章 重新相遇交流之路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真相是與正義及慈悲不可分離的夥伴。三者聯合起來,對於建立和平至關重要。」(227)

教宗方濟各指出,世界許多地方,都需要建設和平之路來治癒衝突所造成的創傷。

重新相遇交流的不是指空洞的外交辭令、為隱藏真相而有所掩飾、含糊其詞、瞞騙和禮貌周全等,這一切都不再管用。只有從歷史事實的真相出發,才能持久不懈地彼此了解,致力為眾人的福祉重新尋求共識。

真相是與正義及慈悲不可分離的夥伴。三者聯合起來,對於建立和平至關重要。真相不該激起報復,而應導向和好及寬恕。

和平之路並不是要使整個社會變成千篇一律,而是讓人團結合作,合力追求惠及眾人的共同計畫。我們絕對不可因他人過去可能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便一言判決,而是要重視他的言語行為所具體表現的諾言。

為達至和好,我們既要克服分歧,同時不失自我。這項艱鉅工作的先決條件是:每一個人心中都存有基本的歸屬感。猶如在家庭中,每個人都為共同的計畫作出貢獻,他們會吵架,但有些東西總不會動搖:家庭的團結。家人爭執後是和好。

促進社會上的人際友愛,不僅要讓因著以往的衝突歷史而疏離的社群達成和好,更要致力與最貧困和最脆弱的群體重新建立關係。不平等和缺乏人類整體發展會令和平無法實現,因缺少平等機會,不同形式的侵略和衝突會找到滋生的沃土,早晚會爆發出來。重新出發必須從最弱小的弟兄姊妹開始。

寬恕與和好是基督信仰極為重視的主題,在其他宗教中也以不同形式受到重視。耶穌基督從不煽動暴力。祂公開譴責使用武力強迫別人順從自己的行為,並要求我們寬恕人「七十個七次」。

我們提倡寬恕,並不表示要在腐敗的統治者、罪犯或損害我們尊嚴的人面前,放棄自己的權利。愛一個壓迫者的最好方法,是以各種方式使他停止壓迫別人,奪走他不懂得善用並扭曲其人性的權力。重要的是不要激起憤怒,也不要耽於報復,以暴易暴。克服衝突所帶來的不義、敵對和不信任的痛苦遺害,絕非易事。只有以善勝惡,並培養那些促進和好、團結與和平的美德,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真正的和好不會迴避衝突,而是在衝突中,以真誠和耐心的對話和談判來解決衝突。

對那些遭受不義和殘酷折磨的人,我們不應要求所謂的「社會寬恕」,或用遺忘為幌子遮掩不義的現象。無論如何,絕不能提議忘記。我們不能忘記猶太人被屠殺以及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也不能忘記在多國曾發生及正在發生的迫害。沒有記憶,人就無法前進。很多人做到真正寬恕卻不忘記,他們不受那曾經傷害他們的破壞力所支配,遏止了破壞力量的蔓延。我們並非說有罪不罰。尋求正義必須只是出於對正義本身的熱愛,出於對受害者的尊重,並作為防止進一步犯罪和保護共同福祉的方法,而不是藉以宣洩個人憤怒的途徑。

戰爭和死刑在特別嚴重的情況之下被視為問題的解決方式,但它們其實不能解決它們聲稱要解決的問題。教宗指出,戰爭是對所有權利的否定,是對環境的重大衝擊。隨著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發展,戰爭的破壞力已經達到不可控制的程度,影響許多無辜平民。因此,我們再也無法將戰爭視為解決方案,因為戰爭的風險很可能遠高過其假設的利益。鑑於這一事實,今天很難依靠多個世紀前提出的理性標準來談論可能的「正義戰爭」。

教宗大聲疾呼:「再也不要戰爭! 」為解除核武的威脅,各國必須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採取集體和一致的行動。教宗建議將用於軍備和其他軍事開支的金錢,成立世界基金,以期最終消除飢餓,並促進最貧窮國家的發展,使他們的人民不用訴諸暴力或欺騙性的解決方法,也無需離鄉背井尋求更有尊嚴的生活。

在死刑問題上,教宗引用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生命的福音》指出,死刑在道德上沒有充分理據,從刑罰制度來說也再沒有必要。教宗方濟各指出,死刑是不可接受的,教會決心呼籲全球廢除死刑。教宗又稱終身監禁是隱性的死刑,並呼籲改善監獄環境。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七章,225-270節)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八):第六章 對話與人際友愛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八)
第六章 對話與人際友愛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相遇的文化』意指我們作為人民,熱衷於彼此相遇、設法彼此連繫、架設橋梁,並計劃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投身的事業,從而形成某種對生命的期許和生活方式。」(216)

對話促成相互尊重、爭取共識和尋求真理。對話為相遇文化開闢了道路,使相遇成為一種渴望、一種熱忱和一種生活方式。那些真誠對話的人承認、友善對待和尊重他人。「對話」此動詞綜合了互相接近、表達自己、互相聆聽、互相注視、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尋求共識。社會友情產生於不斷相遇的差異。教宗方濟各指出,現在是需要進行對話的時刻。對話常常與在社交網絡上激烈地交流意見混為一談,但後者不過是大家各說各話而已。另外,教宗敏銳地觀察到,這種風氣似乎也在政治環境中盛行,並進而直接反映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真誠的社會對話應以尊重他人觀點為前提,接受對方抱有的信念或關注可能是合理的。這是兄弟情誼的真正動力,是它存在的特性,有助於理念的相對化,至少可以避免因各持己見、相持不下而產生的摩擦而對兄弟情誼帶來傷害。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話與相對主義毫不相干。如果不是從客觀真理或穩當的原則出發,而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和即時需要,法律只會被視為偏頗的或是應避免的障礙。我們需要不斷搜索更高的價值。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生命以及指導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不受人類意志的操縱。基本原則是超越人的作用的決定性因素。換言之,對於不經人類制定的基本原則,我們應予以尊重、承認和採納,而人性尊嚴是人生中不可被剝奪的,不分社會地位和文化,首先被認可的權力。

教宗方濟各一再邀請我們建立一種能夠超越彼此的差異和分歧的相遇文化。這意味著努力創造一個多面體,代表一個差異共存、互補、豐富和相互啟發的社會。承認他人所帶來的喜悅意味著一種慣性的能力,能夠承認別人有權利活出自我和展現差異。事實上,我們可以從每一個人身上學習,這也意味我們要容納身處生活邊緣的人,因為他們能提出不同的觀點,指出掌權者看不到的現實。一個現實的和包容的社會契約還必須是一個「文化契約」,尊重和擁抱社會共存的不同世界觀、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契約避免了對某些地方的特色作片面的理解,並尊重多元性,提供促進發展和社會融合的途徑。「相遇文化」意味著人民對包括每個人的全民規劃的熱切期望。它的美善超越自身的範圍,是一種廣義的實現共同利益的方式。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六章,198-224節)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教宗為過去一年去世的樞機和主教舉行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va

「在考驗和困苦中學習期待上主的藝術很重要。順從和滿懷信賴地等待祂。」

2021年11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紀念在過去的一年中去世的17位樞機和191位總主教和主教,在彌撒講道中强調了上述思想。教宗提到:「在這些亡者中有的死於新冠肺炎,艱難的處境加重了他們的痛苦。」

教宗對信賴天主進行了省思,他指出:「為增進這種信賴就需要一個長期的內心轉變,通過苦難的磨練,以致懂得在靜默中等待,懷有信賴的耐心和溫順的心境。我們就該這樣準備生命中最後,也是最大的考驗,即死亡。但在此之前還有些許一時的考驗,有我們現時的十字架。我們為此懇求上主賜予知道在那裡等待的恩寵,祂正是在那裡施展救援。」

教宗告誡道:「我們每個人需要在這方面走向成熟。在生命中的困難和問題面前,難以有耐心及保持平靜。惱怒蔓延開來,而且常常沮喪。如此一來,會受到悲觀和認命的強烈誘惑,看一切都是陰暗面,習慣使用氣餒和抱怨的語氣。甚至過去的美好回憶都無法撫慰我們,因為苦惱使心神停留在困苦時刻,於是苦澀便增長,人生好似一連串的災難。」

「然而,上主在此時卻做出一個轉折點。正是在這一刻,儘管我們繼續與祂交談,卻似乎觸到了底部。在深淵中,在看不到意義的苦悶中,天主走近我們,施與救援:就是在那個時刻。當痛苦達到頂峰時,希望卻意想不到地再次展現出來。」

此外,教宗還解釋說:「在極度的痛苦中,與上主親密契合的人會看到痛苦伸展開來。天主將痛苦轉變為一扇門,人的希望則通過它進入。如果幸運常使人盲目、膚淺和驕傲,那麽這個在信德中經過考驗的過程會使我們重生,使我們感到與過往不同,儘管它艱難和令人悲傷。因為考驗令人煥然一新,讓許多渣滓落下,教導人越過黑暗而看向遠處,親身感受上主的真正救援和祂的大能。」

教宗補充道:「上主改變一切,甚至是死亡。如果痛苦仍是一個奧秘,正是在這個奧秘中,能以新的方式發現天主慈父的愛,祂藉著磨練來探訪我們,因為在痛苦中,天主陪伴我們,就像一個父親,讓兒子健康成長,在困難中守在他身旁,而不是取代他。因此,面對蒙受救贖的死亡的奧秘,我們需要祈求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逆境的恩典。」

「我們要祈求獲得力量,知道在逆境中溫順和信賴地靜待上主的救援,不抱怨、不發牢騷、不讓自己陷於悲傷。那看似禍患的事將顯示一份恩寵,是天主愛我們的新明證。要懂得在靜默中等待,不閑談。靜待上主的救援是一門藝術,這就是走上了成聖的道路。我們要培養這門藝術。」

教宗接著指出:「等待天主的藝術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更為寶貴,需要每個人以自己的生命來見證信仰,溫順和心懷希望地等待。」教宗並強調:「基督徒不低估痛苦的嚴重性,在考驗中仰望上主,對祂懷有依恃之心,也為受苦的人祈禱,舉目望天,雙手卻總是伸向大地,以便具體地為近人服務。」

最後,教宗方濟各將思念再次轉向過去一年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願他們感受到天國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