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淚水在我們生命中常是希望的種子

耶肋米亞先知書

上主這樣說:「聽! 在辣瑪有嘆息聲,酸辛哭泣;辣黑耳悲悼自己的兒子,不願受安慰,因為他們已不存在了! 」上主這樣說:「要止住痛哭,不再流淚,因為你的辛苦終必有報──上主的斷語──他們必會由敵地歸來!你們的前途大有希望──上主的斷語──你的子孫都要歸回自己的疆域。」

2017年1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今年的首次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基督徒的望德,指出從辣黑耳的哭泣中產生出希望和新生命。

辣黑耳是聖祖雅各伯的妻子,在生下次子本雅明時因難產而去世。耶肋米亞先知引用辣黑耳的哭泣來安慰處在流亡中的以色列子民,鼓勵他們懷抱希望,重歸天主(耶31:15-17)。教宗表示,先知藉著辣黑耳的悲痛和哭泣指明了一個料想不到的生命前景。

辣黑耳哀悼自己的兒子,他們從某種意義上是在走向流亡的路上死去的。教宗解釋說:「面對喪失兒子的悲劇,一位母親不願接受安慰的言語或舉止,因為這樣的言行總是不恰當,絕不能減輕一個不能也不願癒合的傷痛。這是一種與愛成正比的傷痛。這一切每個母親都懂;今天也有許多母親在哭泣,她們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兒子。」

教宗表示:「辣黑耳不願受安慰,這教導我們也需要以審慎細微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痛苦。若要對喪失信心的人談希望,我們就應先分擔他的絕望;若要擦乾受苦者的眼淚,我們就應與他一起哭泣。只有這樣,我們的言語才能確實給人些許希望。如果我無法如此在哭泣、悲傷中發言,那麽就最好一言不發。我們可以用愛撫和舉止,卻無需言語。」

辣黑耳在分娩時刻接受了死亡,以便自己的兒子能夠生存;對於流亡、被俘虜和遠離祖國的子女而言,這位母親的哭泣現在是新生命的開端。

教宗說:「上主以一項許諾來回答辣黑耳的辛酸和哭泣,這對她來說才是真正受安慰的理由:子民將從流亡之地歸來,在信德中自由地活出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淚水生出了希望。這不容易理解,但千真萬確。在我們的生命中,淚水經常播種希望,是希望的種子。」

「聖史瑪竇引用耶肋米亞先知的這段話來描述無辜嬰兒被殺死的事件,讓我們看到無自衛能力的人遭屠殺的悲劇,以及權勢者漠視和殘殺生命的恐怖。白冷城的嬰兒為耶穌而死。耶穌,這位無罪的羔羊日後也為眾人而死。」

「天主聖子分受了人類的痛苦,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每當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難題,例如:『神父,請告訴我,兒童為何受苦呢?』我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我只能說:『你要注視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天主把祂的兒子賜給了我們,祂受了苦,也許你在那裡能找到答案。但答案在我的腦子裡卻沒有。天主賜予祂的聖子為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應注視天主的愛,唯有這愛能指明安慰的道路。』因此,我們說天主聖子參與了人類的痛苦;祂分受並接納了死亡;祂的聖言才是安慰的言語,因為這言語出自哭泣。」

許多兒童仍是衝突和暴力的受害者,教宗在用阿拉伯語問候朝聖信友時,特別提到來自約旦、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的信友們。教宗接著談到即將來臨的主顯節,提醒眾人在白冷城誕生的耶穌臨在於全世界,祂就在我們身邊,為我們帶來救恩且願意居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巴西馬瑙斯一座監獄1月1日下午發生幫派械鬥,造成至少56人死亡。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對此表達悲痛之情,呼籲改善監獄條件,幫助服刑人士重新融入社會。

教宗說:「巴西昨天傳來了馬瑙斯監獄屠殺事件的悲慘消息,那裡殘暴至極的幫派械鬥導致數十人喪生。我對此表示悲痛與擔憂,邀請眾人為亡者、他們的家屬、那座監獄的所有服刑人士和工作人員祈禱。我再次呼籲,監獄應是再次教育及重新融入社會的場所,服刑人士的生活條件必須合乎人道。我鼓勵你們為這些已亡和健在的服刑人士祈禱,也為世界各地的服刑人士祈禱,祈願監獄成為重新融入社會的場所,不要過於擁擠:願服刑人士享有重新融入社會的空間。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服刑人士之母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抱怨天主也是一種祈禱,一種信德的表達

創世紀

亞巴郎說:「我主上主! 你能給我什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里則爾。」亞巴郎又說:「你既沒有賜給我後裔,那麼只有一個家僕來作我的承繼人。」有上主的話答覆他說:「這人決不會是你的承繼人,而是你親生的要做你的承繼人。」上主遂領他到外面說:「請你仰觀蒼天,數點星辰,你能夠數清嗎﹖」繼而對他說:「你的後裔也將這樣。」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

2016年12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今年最後一次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基督徒的望德,勉勵信徒們始終對天主保持希望,甚至敢於向祂抱怨,不要害怕看到事實的真相。

教宗論及亞巴郎的形象:「這位信德和望德之父已經年邁,他的妻子又不孕,但他依然相信天主必將兌現祂的許諾,賜予他一個兒子。亞巴郎的信德開啟了一種似乎不合情理的望德。」

教宗說:「這是相信奇蹟的能力,它超越人的理智,超越塵世的智慧與精明,超越通常被視為常識的事。望德開啟了新的視野,使人有能力夢想甚至不可想像的事。望德使人進入前途迷茫的黑暗,在信德之光中行走。」

教宗指出:「這是一條坎坷之途,亞巴郎也曾遇到氣餒的時刻,他覺得孤獨、年邁、疲憊,抱怨天主說自己將死而無後,說天主不信守承諾。」

教宗解釋道:「亞巴郎的抱怨也是一種信德的表達,也是一種祈禱!我們要向亞巴郎學習:有時候,我會聽到這樣的告解:『我跟天主抱怨了』。我回答說:『沒事,抱怨吧,祂是父親!』這是一種祈禱方式,抱怨天主是件好事!」

「儘管如此,亞巴郎仍一如既往地相信天主,希望會發生某些事。否則,他為何抱怨天主,提醒祂兌現承諾呢?」

教宗繼續說:「信德不僅是沉默,一言不發地接受一切;望德並非一定讓你從疑惑和茫然中走出來。很多次,望德是暗淡的;但希望始終臨在那裡,帶領你前行。信德也是與天主作鬥爭。向祂傾訴我們的苦水,不假裝『虔誠』。如果有人對我說:『我生了天主的氣,我對祂說了這樣那樣的氣話。』我會對他說:『祂是父親,祂理解你,平安去吧!』」

最後,教宗勉勵信徒要有勇氣。教宗說:「望德也是不害怕看到事實的真相,並且接受矛盾。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走的望德之路,因為希望絕不叫人失望。」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特別問候朝聖者們,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新年幸福。

來自拉丁美洲、美國、歐洲、中東和孟加拉等國的朝聖者當天出席了教宗今年最後一次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祝願他們「守護聖誕節的喜樂,在祈禱中與渴望接近我們每個人的救主相遇」。

教宗說:「這是我們聖誕節的希望:耶穌基督救世主為我們誕生了,天主與我們同在。我們因此不要害怕未來,我們要去與未來相遇,與基督共融!天父溫柔和慈悲的面容在耶穌聖嬰身上顯示出來,祂希望我們充滿一切慰藉和恩寵,以便我們把慰藉和恩寵通傳給所有人。」

教宗表示:「耶穌的誕生是信賴和希望的節日,因為天主與我們同在,祂仍然信任我們!因此,我們要把天主對我們無限的愛和祂愛我們每一個人的好消息帶給我們的弟兄姐妹,把這愛所給予我們的喜樂與平安傳遞給我們周圍的人。」

教宗向祝賀他節日快樂、為他的牧職祈禱的人表示感謝,並祈願世界和平。在當天的接見活動中,黃金馬戲團的藝術家為教宗和在場的人表演了精彩的節目。

教宗說:「『美』總是讓我們接近天主。」

隨後教宗也問候了羅馬的灌木林聖安德肋堂的信友,他們帶來了一幅顯靈聖牌聖母像。這幅聖像將恭奉在聖伯多祿大殿內,供信眾瞻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聖誕是看得見的希望

路加福音

有上主的一個天使站在牧人身邊,向他們說:「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這是給你們的記號:你們將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裏。」忽有一大隊天軍,同那天使一起讚頌天主說:「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他們急忙去了,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在槽中的嬰兒。

2016年12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希望」,説明耶穌聖誕是希望的泉源。教宗強調,希望促使我們行走,而安全感,尤其是對物質的安全感不會解救我們。我們應敞開心靈向耶穌說「是」,本著行善的意願行走。

教宗表示:「我們一談到希望,往往就會想到那看不見的希望。然而,耶穌的聖誕向我們述説的是一種看得見的希望,因為這希望建立在天主身上。因著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希望來到了人間,它是永恒生命的希望。希望不會停滯不前,卻促使我們行走。天主來到世界上,賜予我們與祂同行的力量:天主藉著耶穌與我們同行;與天主行走,邁向生命的圓滿,我們就會得到力量以新的態度活在當下,儘管步履仍舊艱難。對基督徒而言,心懷希望意味著堅信與基督同行,走向正在等待我們的天父。希望從不停頓,希望總是在行走而且也讓我們行走。」

教宗請在場信友反省: 「我們是否向希望敞開心靈好能與耶穌同行,儘管眼前困難重重。懷著希望在這世界上行走,我們就會得救。我們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我懷著希望行走,還是我的内在生命已經停滯,封閉了呢?我的心靈是一個合上的抽屜呢,還是向希望敞開,讓我與耶穌同行而不單獨行走呢?」

參加教宗公開接見活動的信友當中也有一個羅馬麵包工人代表團,他們贈送給教宗一座用麵包製成的馬槽。教宗於是談到馬槽的主題說,基督徒家庭在將臨期搭建馬槽已是一種傳統。馬槽以其樸實的場景傳遞著希望,其中的每個人物都沉浸在這希望的氛圍中。

教宗逐一點到馬槽中的場景和人物說:「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耶穌的降生地白冷城。它是猶大的一個小鎮,達味於公元前1千年就生在那裡。白冷城並不是都城,卻博得天主聖意的歡心,天主樂於透過弱小卑微者行事。達味之子耶穌就降臨在這個地方,天主的希望與人的希望在祂身上相遇。」

在馬槽的主要人物還有瑪利亞和若瑟。

教宗解釋說:「瑪利亞是望德之母,她以自己的『是』向天主敞開了世界的大門,在耶穌聖嬰身上看到天主的愛。若瑟立在瑪利亞身旁,他相信了天使的話,注視著馬槽中的耶穌,相信天主藉著這個孩子將把人類從死亡和罪惡中拯救出來。因此,為看到這些人心中懷有多大的希望,瞻仰馬槽極其重要!」

馬槽中的其他人物是牧人和卑微者,他們也期待著默西亞並在耶穌聖嬰身上看到了天主許諾的實現。那些依靠自己的安全感,尤其是物質安全感的人則不同,他們不期待天主的救恩。

教宗說:「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安全感不會解救我們;拯救我們的唯一保障是把希望寄託在天主身上。天主救贖我們,因為祂強而有力,使我們懷著喜樂在生命的旅途上行走,樂於行善,願意成為美滿和得享永生的人。」

基督徒的希望也在眾天使對天主的讚頌聲中反映出來,他們感謝天主建立了祂的愛、正義與和平的王國。

教宗表明:「在瞻仰馬槽的同時,我們準備耶穌的聖誕。若我們接納耶穌,天主在我們個人和團體歷史的行跡中播下的希望種子,聖誕節將會是一個真正的節慶。」

最後,教宗表示:「每個向耶穌說的『是』都是一個希望的嫩芽。讓我們信賴這希望的嫩芽,這樣說:『耶穌,我信賴祢,祢能救贖我,祢能拯救我。』祝大家有個滿懷希望的聖誕節!」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活動結束時談及他最近與剛果民主共和國主教團高層的會晤,呼籲該國政治人士關注人民疾苦,為百姓造福。

教宗說:「我再次向全體剛果人發出沉痛呼籲,願他們在這歷史性關鍵時刻成為修和與和平的匠人。願那些負有政治責任的人聆聽自己良心的聲音,能夠看到他們國人所受的疾苦,擁有一顆為百姓造福的心。」

據人權組織消息,政府軍和反對現任總統卡比拉(Joseph Kabila)的示威群眾12月20日在首都金沙薩爆發衝突,造成至少26人死亡。軍隊和警察對平民開槍射擊,實際遇難人數恐怕要遠超過這一數字。警衛人員挨家挨戶搜捕青年,示威者則在最大黨派的總部縱火。由天主教會協調的政府和反對派的對話原本應該在21日重新啟動。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放棄祂的偉大,走近我們每個人

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

那傳佈喜訊,宣佈和平,傳報佳音,宣佈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 」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請聽,你的守望者都提高了喉嚨一起歡呼,因為他們親眼看見上主返回了熙雍。耶路撒冷的廢墟啊! 你們要興高采烈,一起歡呼,因為上主安慰了自己的百姓,救贖了耶路撒冷。上主在萬民眼前顯露了自己的聖臂,大地四極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

 

2016年12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講解聖誕節的喜樂,即被天主寬恕的喜樂,勉勵基督徒做個希望的信使,因為世界迫切需要希望。此外,教宗方濟各在12月17日將慶祝80歲大壽,因此朝聖信友紛紛向他表達生日祝賀。

以色列子民經歷巴比倫的流亡生活後,天主走近這些少許剩下來的人,因為他們堅守了信德,即使在黑暗中依然保持希望。公開接見活動所選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就是在回應上主的這一親近,喜樂讚美道:「那傳布喜訊,宣布和平,傳報佳音,宣布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依52:7)。教宗解釋道,這就是基督徒保持希望的緣由。

教宗說:「當我們似乎已經走到窮途末路,總是遇到負面情況,信仰生活坎坷難行時,就會面臨誘惑,認為一切都沒有了意義;然而,那匆匆的腳步帶來了喜訊:天主即將來臨,成就一番新事業,開創一個和平的國度;天主『顯露了自己的聖臂』(依52:10),帶來自由與安慰。惡不是永遠的贏家,痛苦終將結束。失望必將被打敗,因為上主在我們中間。」

教宗以他慣常的作風與信友們展開了互動對話。

教宗說:「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天主和罪惡,誰更大?天主!天主和罪惡,誰將獲得最後的勝利?天主!祂有能力戰勝最嚴重、最可恥、最恐怖、最糟糕的罪惡嗎?有!祂以什麼武器戰勝罪惡呢?愛!這份愛的圓滿就是我們在聖誕節慶祝的寬恕與和平的國度。」

教宗繼續說:「聖誕節最美好的喜樂是平安的內在喜樂,因為上主消除了我的罪過,上主寬恕了我,上主慈悲待我,祂來拯救我。這就是聖誕節的喜樂!」

教宗勉勵基督徒接受依撒意亞先知的邀請,趕緊起來,做個「有希望的人」,與天國的來臨合作。

教宗表明:「基督徒失去希望是多麼可悲的事啊!一個無法看到希望的地平線,內心被隔牆阻擋的基督徒會這樣說:『我沒有任何希望,對我而言一切都完了』。然而,天主藉著寬恕推到這些牆!為此,我們應該祈禱,求天主每日賜予我們希望,賜予我們眾人那看到天主降生白冷馬槽中時內心升起的希望。」

教宗接著說:「我們宣報福音喜訊的使命非常緊迫,我們應該像山上的信使那樣奔跑,因為世界已經等不及了!人類正在渴望正義、真理與和平。這個剛剛誕生的嬰兒,在各方面都需要幫助,被裹在繈褓裡,放在馬槽中,但祂身上包含著救主天主的全部大能。聖誕節是我們敞開心靈、接納諸多微小和奇妙的日子。實際上,聖誕的驚喜就在於這個嬰兒天主,窮人天主,脆弱天主。簡言之,天主放棄祂的偉大,走近我們每個人。」

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提到當天是聖十字若望的紀念日,特別問候了「基督軍團」(Legionari di Cristo)剛剛晉鐸的幾位神父、意大利布雷西亞修院的修生,勉勵他們以實事求是和服務精神善度司鐸生活,成為天主恩寵和人性脆弱的媒介。教宗特別強調,你們要做中保,而非中介人。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為生者亡者祈求和埋葬亡者的慈悲善工

1130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同時,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那洞悉心靈的天主知道聖神的意願是什麼,因為祂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

2016年11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及最後兩項慈悲善工:「為生者亡者祈求」和「埋葬亡者」,藉此完成有關神形哀矜的系列要理講授。

教宗指出:「為生者亡者祈求是一項慈悲善工,因為我們相信諸聖相通功:所有人,無論生者還是亡者,都處在共融之中。因此,我們應該彼此代禱,尤其為子女祈禱,為病人祈禱,為近人祈禱。我特別想到早晚祝福他們子女的媽媽、爸爸。有些家庭依然保存這樣的習慣:祝福子女是一種祈禱方式。我想到為病人的祈禱,我們去探望他們時為他們祈禱;我想到靜默的代禱,這樣的祈禱有時還伴隨著眼淚,為許多的艱難處境祈禱。」

教宗然後以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解釋祈禱的慈悲善工。

教宗說:「昨天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中遇到一位年輕的企業家,他因無法維持自己的企業,而關閉自己的工廠,這將導致50個家庭失業。這人含著淚對我說:『我本可以宣告破產,帶著我的錢回家,但我的心將為這50個家庭難過一輩子。』

教宗讚賞道:「這是一個以行動祈禱的優秀基督徒:他來彌撒祈禱,求上主給他指明出路,不僅是為了他,也為了那50個家庭。這是一個懂得祈禱的人,他用心靈和行動祈禱;這是一個懂得為近人祈禱的人。當他陷入艱難處境時,沒有尋找最容易的出路,即『讓他們自己去應付』。這是基督徒的作為。聽他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淺!在許多人因失業而受苦的今天,或許有很多這樣的基督徒。」

「為他人祈禱也意味著為親戚、同事、朋友的好消息而感謝上主,為事情進展順利而感恩。」

「此外,為亡者祈禱是另一個感恩的標記,感謝他們留給我們的見證。我們要懷著基督徒的望德祈禱,盼望著我們將在天堂與天主相聚,期待著一同在那愛的奧跡中相聚,這份愛我們無法理解,卻知道它是真愛,因為這是耶穌所做的許諾”。“我們眾人都將復活,與耶穌永遠在一起。」

最後一個身體上的慈悲善工是埋葬亡者。

教宗表示:「這個要求似乎有些罕見,其實不然,世界上某些地區人們生活在戰爭災禍之中,日夜面臨被轟炸的危險,令人可悲的是這項慈悲善工具有現實意義。我們想到《聖經》中托彼特的事蹟,他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國王的禁令,埋葬死者(多1:17-19;2:2-4)。」

教宗說:「今天也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埋葬可憐的戰爭遇難者。因此,這一身體上的慈悲善工離我們每天的生活並不遙遠。這也讓我們想到耶穌的死亡。若瑟‧阿黎瑪特雅親自跑到比拉多那裡要回耶穌的屍體,並把自己新修的墳墓讓給耶穌。這是一個非常勇敢的慈悲善工。」

教宗繼續說:「對於基督徒而言,埋葬亡者既是同情之舉,也是偉大的信德之舉。埋葬亡者的做法在我們的子民中相當普遍,我們把親人的遺體放入墓穴中,盼望著他們日後的復活。」

最後,教宗期勉信眾把身體和精神上的慈悲善工當作我們持之以恆的生活方式。

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特別提到因11月28日晚間發生的墜機事故而痛苦的巴西人民。這架飛往哥倫比亞的飛機墜機事故導致71人死亡,其中包括巴西甲組聯賽球隊查比高恩斯(Chapecoense)的成員。空難發生後,教宗在兩份唁電中表達哀悼之情,並為傷亡者祈禱。

教宗說:「在將臨期的開始,我們蒙召去會晤耶穌,祂在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當中等待我們,我們要透過慈悲善工給他們帶去援助。今天我也念及因足球隊遇到的悲劇而痛苦的巴西人民。我為亡者球員和他們的家屬祈禱。在意大利,我們非常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因為我們記得1949年的蘇佩加空難。這樣的事故非常悲慘,我們要為他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積極的疑惑有益於增進信德

1123

路加福音

耶穌因聖神而歡欣說:「父啊! 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是的,父啊! 你原來喜歡這樣做。我父將一切都交給我,除了父,沒有一個認識子是誰,除了子及子所願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一個認識父是誰的。」

2016年1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的要理講授仍以「慈悲善工」為主題,當天他談了解人疑惑和教導愚蒙。教宗特別邀請在場信眾以熱烈的掌聲向每位獻身於青少年教育事業的基督徒致敬。

「解人疑惑和教導愚蒙」這兩個慈悲善工之間關係密切,人人都能實行,可以發生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發生在有組織的學校教育中。

教宗列出幾位在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聖人,勉勵我們效仿他們的榜樣。他們是聖猶斯定、聖若瑟加拉桑和聖若望鮑思高。

第二世紀的聖猶斯定為了讓基督徒更好地了解《聖經》而建立學校;

聖若瑟加拉桑在1500年至1600期間開辦了歐洲最早的免費平民學校;

聖若望鮑思高則向青年傳授工作技能。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教會感到有必要投身教育領域,因為教會的福傳使命也意味著把尊嚴還給窮人。」

教宗讚歎道:「有多少基督徒、平信徒、度奉獻生活的修士修女和司鐸為教育事業、為兒童與青年教育,奉獻了他們的一生。這多麼偉大!我邀請你們以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致敬。

教育的確是一種特殊的福傳方式。實際上,缺乏教育有損人的尊嚴,可能使人變成剝削的對象。」

教宗說:「我們想想許多仍在遭受文盲之苦的兒童,這令人無法理解,在一個技術與科學如此高度發達的世界,依然存在文盲兒童。這實在令人不解,這是不義。良好的教育傳授批判教學法,這教學法也包括某種有益的疑惑,有益於檢視已有的成果。然而,解人疑惑的慈悲善工並不涉及這類疑惑,而是與慈悲有關,指的是減輕那源於恐懼和焦慮的痛苦,即疑惑所帶來的後果。」

教宗說:「我想可能有人會問我:『神父,我有很多信仰的疑惑,該怎麼辦呢?您從來不疑惑嗎?』不,我也有很多疑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情況下遇到疑惑!從積極的層面看,對信仰有疑惑表示我們願意更好和更深刻地認識天主、耶穌及祂愛我們每個人的奧秘。這是使人成長的疑惑。我們應該提出對自身信仰的問題,因為這將促使我們深入認識信仰。」

「為了走出信德的疑惑,我們要學習要理,以實際行動活出信德,向需要幫助的人施行慈悲善工。這樣一來,許多疑惑就會消失,因為我們感受到了愛中的福音真理。天主愛我們,祂的愛是無償和永存的,這一信念是我們走出疑惑的最大保證。」

最後,教宗說:「天主在愛的道路上從不回頭!祂始終前進,一往無前,祂始終給予我們祂的愛!我們應該強烈地感到自己對天主之愛負有責任,好能成為這份愛的見證人,把慈悲帶給弟兄姐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學習要容忍令我們厭煩的人

11161

恭讀路加福音

耶穌說: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 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纔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2016年11月1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慈悲禧年最後一次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朝聖信友在場參加了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慈悲善工為主題,邀請信友們耐心容忍那些令我們厭煩的人,時常反省自己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當天選讀的《路加福音》中,耶穌要求祂的門徒們不要只看兄弟眼中的木屑,卻要先取出自己眼中的大樑。

教宗對此解釋說:「我們很容易認出那些會給我們增添麻煩的人,不願聽他們抱怨、閒談、提出要求或自吹自擂。這些令我們討厭的人有時也是那些最接近我們的人:在親屬當中總有一些這樣的人;在工作崗位上也會有,甚至在休閒時間我們也避不開他們。我們該如何對待那些令我們厭煩的人呢?不過,我們不是也經常令別人厭煩嗎?」

在《聖經》的記載中,天主經常以慈悲耐心地對待子民的抱怨。子民先是懷念在埃及為奴的日子,後來又抱怨沒有食物吃。天主耐心地對待梅瑟和祂的子民,聆聽梅瑟一次又一次地為子民請願。天主教導梅瑟和子民,耐心也是信德的基本要素。這要求我們應首先承認自己是罪人,這樣我們才能耐心對待別人。

教宗說:「這馬上讓我想到一個首要問題:難道我們從來不省察自己,看看我們是否有時也會惹人討厭嗎?指責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確實容易,但我們應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耶穌在3年的公開傳教生活中經常持有耐心。有一次,雅各伯和若望的母親請求耶穌,讓這兩個兒子一個坐在祂的右邊,一個坐在祂的左邊。耶穌利用這個機會施教,教導門徒們抓住緊要的事並要看得更遠。因此,從負面事物中能得出一個積極的訊息。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那些為幫助別人在信仰和生命中成長的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想到要理教員,他們當中有許多母親和許多修女;他們奉獻時間向孩子們傳授信仰的基本要素。多大的辛勞啊!若孩子們寧願玩耍,不願聆聽要理講授,那他們的辛勞就更大了!」

「陪伴他人去尋求緊要的事實在美好和重要,因為這讓我們體味到生命的意義。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只停留在短暫的事物上,因為沒有人激勵他們去尋找真正的寶藏。」

「教導人關注緊要事物乃是為他提供重大的幫助,在迷失方向和滿足於短淺幸福的當今時代,尤其如此。教導人去發現上主希望我們做什麽,以及我們如何作出回應,意味著我們要踏上在個人聖召中成長的道路,真正喜樂的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教導雅各伯和若望的母親以及全體門徒免陷於嫉妒和野心的誘惑,我們基督徒也常常陷入這些誘惑。我們要警惕自己不應覺得高人一等,而應重返自己的内心,檢驗我們是否做到了自己要求別人做的。」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照顧病人和探望囚犯

ga1109

恭讀馬爾谷福音

那時,西滿的岳母正躺著發燒;有人就向耶穌提起她來,耶穌上前去,握住她的手,扶起她來,熱症隨即離開了她;她就伺候他們。到了晚上,日落之後,人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都帶到他跟前,閤城的人都聚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驅逐了許多魔鬼,並且不許魔鬼說話,因為魔鬼認識他。

2016年11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施行慈悲善工的意義,這一次談及基督徒應照顧病人和探望囚犯,做天主慈悲的工具。

耶穌在3年的公開使命中接觸了許多病人,祂還治好了伯多祿的岳母。教宗表示,無論是病人還是囚犯,他們的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正是在缺乏自由時,我們才感到自由是多麽可貴啊!然而,儘管我們因疾病和坐監而受到了限制,耶穌仍賜予我們自由。這自由源自我們與祂的相遇。

教宗首先談到探望囚犯的意義說:「基督徒不應判斷有過犯的人,卻應做他們的近人。探望坐監的人是一項慈悲善工,在今天面對各種刑法的情況下尤其具有特殊價值。因此,任何人都不可指責他人。相反地,我們人人都應以分享和尊重的態度做慈悲的工具。若一個人坐監,那是因為他有過犯而正在服刑,但他仍舊蒙受天主的愛。誰能進入他的良心深處去明白他有什麽感受呢?誰能理解他的痛苦和内疚呢?」

教宗說:「我經常想到囚犯,我常常想到他們,我把他們放在心坎上。我想知道,是什麽導致他們犯罪,他們又為何屈服於不同形式的惡。不過,我總是覺得他們每個人都需要我們的親近和溫柔,因為天主的慈悲能產生奇跡。我看到多少淚水掛在囚犯的臉上,他們也許一生都從未哭過。他們只因為感到被接納和被愛,才淚流滿面。缺乏人身自由對一個人而言是最大的喪失;倘若他的生活環境又沒有人性,那他就會墮落。因此,基督徒應關懷有過犯的人,幫助他明白自己的錯誤,從而恢復自己的尊嚴。」

談到照顧病人,教宗說:「對一個病人而言,最好的醫治就是有人前去探望他。微笑,撫摸,握住他的手是簡單的動作,但對一個自暴自棄的人來説,非常重要。因此,到醫院探望病人是一項難能可貴的義務善行,倘若以主耶穌的名去做,就會成為具有説服力和有效的慈悲善舉。我們不可讓病人感到孤單,我們不可阻止他們得到慰藉!接近病苦者反而會使我們變得富饒。醫院確實是『痛苦的殿堂』,但也是彰顯愛德力量的地方,讓病人得到扶持和同情。」

耶穌也曾親自坐監,祂被逮捕,頭戴茨冠,如同犯人那樣被推來搡去。但只有祂才是清白的!聖伯多祿和聖保祿也曾坐過監。《宗徒大事錄》生動地敘述了聖保祿在坐監時感受到的孤獨,因為大多數的人都離棄了他。

教宗接著談到上個主日的在囚人士慈悲禧年,並表示他於當天下午會晤了一個在囚人士團體。教宗表示:「他們對我說:『我們要去馬梅爾定監獄分擔聖保祿的孤獨。』多麽美啊!這話讓我受益。這些在囚人士願意去探望坐監的保祿。這是一件美好的事,讓我受到益處。」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些慈悲善工歷來已久,卻永遠常新。耶穌放下手頭的事務,前去探望伯多祿的岳母。慈悲其實是一項具體行動。我們人人都能做天主慈悲的工具,施行慈悲受益最大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慈悲是藉著一個舉動、一句話、一次探訪而得以傳遞,這慈悲之舉能使人重新得到喜樂和尊嚴。」 [Read more…]

梵蒂岡連線:教宗呼籲為伊拉克摩蘇爾的居民祈禱

blog_1478099440

本集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一起關注教宗最近的在不同接見會晤中所發出的訊息,還有在伊拉克的加色丁禮的艾比爾教區偉爾德總主教談論在摩蘇爾的新一輪戰事。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接納移民

ga1026

恭讀瑪竇福音

上主的天使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衪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衪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2016年10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天氣欠佳,但依然有許多朝聖者參加了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身體上的慈悲善舉,勉勵眾基督徒接納逃離非人處境的移民。教宗說,移民現象自亞巴郎以來就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解決移民危機之道乃是團結互助,這將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

有人認為移民現象只出現在我們的時代,這是對歷史的無知。教宗引用耶穌的話說:「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瑪25:35-36)。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多個移民的例子:亞巴郎蒙天主召叫離開故鄉,前往天主指給他的地方;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進入天主許諾的福地;聖家為躲避黑落德王的迫害而流亡埃及。教宗說:「人類歷史本是一部移民史。沒有哪個地球緯度的人民不了解移民現象。」

今天的經濟危機促使人們以封閉的態度對待移民。然而,真正的解決移民危機之道乃是團結互助。

教宗表明:「世上某些地方豎起了隔牆和壁壘。有許多人以不同方式慷慨幫助和支援移民與難民,他們默默無聞的行動時而被其他人本能自私的喧鬧所掩蓋。然而,封閉不是解決之道,反而會引發人口販賣的罪行。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團結互助。」

教宗強調:「今天一如既往,基督徒在這方面的使命依然極其迫切。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聖方濟加‧加比尼(Francesca Cabrini)就是一個榜樣,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美國的移民。因此,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接納這些逃離戰爭、饑餓和暴力等非人處境的人。」

教宗呼籲道:「教區、堂區、修會、協會和運動組織,以及基督徒個人,我們都蒙召接納他們。」

教宗然後講述了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幾天前,在羅馬城發生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難民在街上問路,一位太太迎上去問他:『您要去哪裡?』

這個難民是赤腳的,他回答說:『我打算去聖伯多祿大殿跨聖門。』

太太心想:『這人連鞋都沒有,怎麼走路啊?』於是她叫來一輛計程車。

然而,由於那個難民滿身臭味,計程車司機打算拒絕他上車,但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這位太太坐在那位難民旁邊,一路上問了些他的故事。由那兒到聖伯多祿大殿需要十分鐘的時間。這個人講述自己經歷悲痛、戰爭和饑餓的故事,解釋他為何離開故鄉來到這裡。

他們抵達目的地後,這位太太打開錢包要付車費。

可是一開始就嫌棄難民滿身臭味而不願讓他上車的司機卻說:『不必了,太太,倒是我應該付您錢,因為您讓我聆聽了一段改變我心靈的故事。』

這位太太了解一個難民的痛苦,因為她擁有亞美尼亞的血統,她知道自己的民族所受的苦難。

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一開始我們會拒絕,因為我們有些不舒服,『這味兒太臭了!』但是到最後,苦難的故事可以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改變我們。你們想想這個故事,反省一下我們可以為這些難民做些什麼。」

「實際上,給赤身露體的人衣服穿,意味著把一個人所失去的尊嚴重新歸還給他。我們應該關心赤身露體的人,但也要想到那些被人犯拐賣而被迫成為站街女郎的受害者、那些自己的身體被當作商品使用的人,其中有些甚至是未成年人。」

教宗解釋道:「赤身露體的形式有很多:沒有房子、沒有工作、沒有合理的工資,或者受到種族和宗教歧視。」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應該採取行動,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我們只有向他人開放,生命才能富饒,社會才能重獲和平,百姓才能重享完整尊嚴。你們不要忘記那位太太,不要忘記那位滿身臭味的移民,不要忘記那個被移民改變心靈的司機。」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