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說天地 第二季 第9集 顧光中蒙席(下集)

上海教難的倖存者顧光中蒙席,1988年晉鐸後不久就去了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天主教神學院研讀神學。其後於1993年6月開始在聖荷西教區服務,任當地天主教華人社區司鐸。他的任職一直到2008年6月退休,由於中國教會的不穩定,顧蒙席尋求在聖荷西教區擔任神職工作,而由聖荷西教區杜緬主教授與其職,退休後的顧蒙席繼續在灣區和南加州為教友服務。2014年,聖荷西教區博德•麥格拉思主教宣布教宗方濟各已經回應他的請求榮升顧光中神父為俱有蒙席頭銜的聖教會司鐸。

今集顧蒙席會跟我們分享晉鐸後到美國的原因、講述三位教宗先後接見他的經過及對中國教會的願景。

重溫-顧光中蒙席(上集)

教宗:天主寬恕我們,只要我們寬恕他人

四旬期第三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書 3:25,34-43

阿匝黎雅立在火燄中,開口這樣祈禱說:「上主,為了你的名,求你不要永遠拋棄我們,也不要廢除你的盟約;為了你的朋友亞巴郎,你的僕人依撒格和你的聖者以色列,求你不要使你的仁愛離開我們,因你曾向他們應許過,要使他們的後裔繁多,有如天上的星辰,海邊的沙粒。恩主啊!由於我們的罪過,我們比任何民族都渺小,我們今天在全世界上成了微賤的。目前我們沒有元首,沒有先知,沒有領袖,沒有全燔祭,沒有祭祀,沒有供物,沒有馨香祭,沒有地方可以給你奉獻初果,好蒙受你的仁愛。但願我們能藉著懺悔的心和謙虛的精神蒙你悅納,就如獻上公羊和公牛的全燔祭,又如獻上了萬隻肥羊;這樣也希望我們今天在你面前所行的祭獻,能當作滿全了我們對你應盡的義務,因為凡信賴你的,決不會蒙受羞辱。現在我們全心隨從你,敬畏你,尋求你的慈顏,望你不要使我們羞慚。但願你按照你的寬容和你無限的仁慈,善待我們,以你的奇能拯救我們!上主,願光榮歸於你的名!」

福音:瑪竇福音 18:21-35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賬。他開始算賬的時候,給他送來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給你。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但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了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吧!我必還給你。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裡,直到他還清了欠債。他的同伴見到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必要這樣對待你們。」

2018年3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再次強調寬恕這一主題。教宗表示,被天主寬恕的第一步是要承認自己是罪人。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達尼爾先知書》,記載阿匝黎雅因拒絕否認上主而被投入火窰中,他沒有因自己遭到酷刑而向天主抱怨,卻向天主祈禱說:「祢總是拯救我們,但不幸的是,我們犯了罪。」阿匝黎雅對自己和他的人民做出了反躬自責。

教宗強調說:「對自己反躬自責是走向寬恕的第一步。自責是基督信仰智慧的一部分,不是指責他人,不是的,而是自己。我犯了罪。我們去辦告解時,要記住這一點:偉大的天主賜予我們許多東西,不幸的是,我犯了罪,得罪了上主,祈求祂救贖。」

教宗提到了一位女士在告解亭裡的軼事:「她在告解時用了很長的時間講自己婆婆的過錯,力圖為自己辯解。最後聽告解的司鐸對她說:『好吧,現在妳可以告自己的罪了。』我們應該指責自己,這是上主所喜悅的,因為祂接納懺悔的心。正如阿匝黎雅所說的,『凡信賴祢的,決不會蒙受羞辱』。懺悔的心向上主說實話:『上主,我做了這事,我犯罪得罪了祢。』然而,上主捂住他的嘴,就如浪子比喻中的父親所做的那樣,不讓他說話。上主以祂的慈愛寬恕一切。」

教宗籲請信徒:「不要羞於說出自己的罪過,因為上主不止一次地寬恕我們,祂始終寬恕我們。但是有一個條件,天主給予我們極大的寬恕,只要我們寬恕別人。這並非易事,因為仇恨在我們心中築巢,總是留下那苦澀之情。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帶著別人對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清單』:這個人這樣對待我,那個人對我幹了這個等等。」

最後,教宗總結道:「有兩件事將幫助我們明白寬恕之道,那就是我寬恕你,只要你寬恕他人。我們也要光榮天主說:『上主祢是偉大的,祢為我做了很多美好的事,不幸的是,我犯了罪,請寬恕我。』『是的,我寬恕你,七十個七次,只要你寬恕他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教會鼓勵我們在思想、行為和情操上皈依

四旬期第三週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列王紀下 5:1-15

在那些日子,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在他的主上面前,是個很受尊重愛戴的人,因為上主曾藉他使阿蘭人獲得勝利;這人雖英勇有為,無奈患了癩病。阿蘭人先前曾結隊出外劫掠,從以色列地擄來一個少女,這少女做了服侍納阿曼妻子的婢女;她對自己的主母說:「哎!如果我的主人去見撒瑪黎雅的先知,他一定會治好他的癩病。」納阿曼去告訴他的主上說:「以色列地的少女曾如此如此說。」阿蘭王說:「你去!我也給以色列王寫一封信。」納阿曼於是帶了十「塔冷通」銀子,六千「協刻耳」金子和十套禮服去了。他給以色列王呈上信,信上說:「你收到這封信,就知道我打發我的臣僕納阿曼來見你,是要你醫好他的癩病。」以色列王一念了這信,就撕裂自己的衣服說:「難道我是天主,能使人死使人活嗎?這人竟然給我送這個人來,叫我醫好他的癩病!你們只要想一想,便可看出,他是找機會來與我為難。」天主的人厄裡叟聽說以色列王撕裂了自己的衣服,便打發人去見君王說:「你為什麼撕裂了你的衣服?叫他來見我,他就會知道在以色列有先知。」納阿曼於是乘坐車馬來到厄裡叟的屋門口,就停下了。厄裡叟派了一個使者對他說:「你去,在約但河裡洗七次,你的肌肉就會復原,得到潔淨。」納阿曼生了氣,且走且說:「看,我原想他會出來見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大馬士革的阿巴納河和帕爾帕爾河,不比以色列所有的河水都好嗎?我不能在那裡洗得潔淨嗎?」他於是轉過車來,氣憤憤地走了。他的僕人們前來對他說:「我父!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話,在約但河裡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納阿曼於是同他的全體隨員,再回到天主的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

福音:聖路加福音 4:24-30

耶穌來到納匝肋,在會堂裡向人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裡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裡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厄裡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哈曼。」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

2018年3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宗教和信仰不是一場表演。」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記述敘利亞的納阿曼獲得痊癒(列下5:1-15),福音記載耶穌表明「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路4:24-30)。教宗由此指出,在這四旬期內,教會今天鼓勵我們反省何謂思想、行為和情操上的皈依。

教宗說:「教會告訴我們必須在行為上皈依,她對我們談論守齋、施捨和悔罪:這是行為上的皈依。我們應當秉持基督徒的風格,也就是源自《瑪竇福音》真福八端的風格,採取新的行為。教會也向我們論及情操上的皈依。舉例而言,讓我們思索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轉為懷有憐憫心、基督徒的情操。」

「除了行為和情操上的皈依外,教會今天也勉勵我們在思想上皈依。這並非改變思考內容,而是改變思維方式、思考風格。我是以基督徒的風格,或是以外邦人的風格思考呢?這就是教會今天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關於敘利亞的納阿曼罹患癩病的事件:他為了得到痊癒,前去拜訪厄里叟,所求得的建議是在約但河裡洗七次,但他認為大馬士革的河水比以色列的水質來得好,所以他怒氣沖沖地掉頭離開,沒有照做。」教宗指出:「這是因為納阿曼期待的是一場表演,但天主的風格卻截然不同:祂以另一種方式治病。」

「耶穌返回納匝肋時也在猶太會堂遇到同樣的狀況。人們起初目瞪口呆地注視著祂,滿心歡喜。然而,世界上從不缺乏說閒話的人,他帶頭說:『這人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教訓我們什麼呢?他是在哪所大學習得這一切的?沒錯!他正是若瑟的兒子。』於是,眾人開始竊竊私議,改變輿論,興起殺害耶穌的念頭。」

教宗表示:「這些人從讚賞耶穌、為之驚奇,變成想要殺害祂。他們期待的也是表演。『那麼,請您施行奇跡,就是傳聞中您在加里肋亞所做的那種,這樣我們才會相信。』耶穌解釋道:『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因為我們抗拒說出,我們當中有人能糾正我們;必須來一個會表演的人,才能糾正我們。但宗教不是一場表演,信仰不是一場表演:而是天主聖言和聖神在我們心中作工。因此,教會邀請我們改變思考風格和信仰模式。一個人如果會背誦整篇《信經》和所有教會信理」,卻不懂得秉持基督徒的精神加以落實,一切便是枉然。」

最後,教宗鼓勵眾人自問:「我是秉持哪種精神思考呢?秉持上主的精神,或是自己的精神、我所屬的團體、社會階級、政黨的精神?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恩寵,使我們得以分辨自己何時以世界的精神,何時以天主的精神思考,並懇求思想上的皈依之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欽定教會之母紀念日

2018年3月3日,教廷禮儀及聖事部頒布法令,將「教會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紀念日」列入《天主教羅馬禮禮儀日曆》,以此落實教宗方濟各今年2月11日在紀念露德聖母首次顯現160週年的機會上發表訓令的内涵。

聖母瑪利亞自五旬節聖神降臨之日起,便從未間斷地予以世上旅途教會母親般的照顧,鑒於這靈性母職的重大奧跡,教宗方濟各因此規定,遵循羅馬禮儀的全體教會務必把每年聖神降臨節之後的星期一作為敬禮「教會之母」童貞瑪利亞的紀念日。

教宗祈願:「藉著這個紀念日在教會牧人、聖職人員和信徒心中能增進教會母性的意識,以及對聖母瑪利亞純正的敬禮。」

禮儀及聖事部的法令強調,聖母瑪利亞既是基督,天主聖子的母親,也是祂奧體的肢體,教會的母親。此外,「教會之母」的稱呼從聖奧斯定開始就已臨在於教會的情感中。世世代代以來,教會以一些同等的方式稱呼聖母瑪利亞,對她表示尊敬。這些稱呼在靈修作家的書籍,甚至本篤十五世和良十三世教宗的訓導中都曾出現過。

在這個基礎上,真福保祿六世宗教在梵二大公會議第三期會議結束時隆重宣布了童貞聖母瑪利亞為「教會之母」,即全體基督信仰子民的母親。隨後,在宗座的提議下,於1975年舉行一台奉獻彌撒,向「教會之母」表達敬意並將這禮儀列入《羅馬彌撒經書》。

接著,波蘭和阿根廷等一些國家也將慶祝「教會之母」收入本國的日曆中。

禮儀及聖事部部長薩拉(Robert Sarah)樞機對這道法令作出評述:「希望這項推廣到整個教會的慶典能提醒全體基督徒,如果我們願意成長並充滿天主的愛,就必須將我們的生命植根於三項事實:基督的十字架、聖體和童貞瑪利亞。天主賜予世界這三個奧跡,是要建設、增強及聖化我們的內在生活,將我們引向耶穌基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2018年北美華人使徒大會

2018年北美華人使徒大會將於5月18至21日在亞爾伯特省(Alberta), 愛民頓市天佑靜修中心Providence Renewal Centre 舉行。

是次大會主題是活力泉源,由高夏芳修女主講。大會並設有以下五個工作坊包括:

1. 找出福傳的巧妙

2. 將靈修與時並進

3. 增加華裔的聖召

4. 加強青少年對信仰的投入

5. 突顯多元文化的優點

藉著靈修的啟發,成功例子的分享,和最佳途徑的學習,大會將提供各華人堂區和組織的領袖和成員一個好機會在各重要使命上制定有效的方針和計劃。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活動詳情及報名請瀏覽: 

www.nacca2018.org

教宗2018年3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8年3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靈修分辨的培育

願教會能重視個人及團體層面之靈修分辨培育的迫切性。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會透視:新疆伊寧市天主堂十字架被強拆

最新內容:
-教宗與樞機諮議會舉行第23次會議
-教宗探訪羅馬聖哲拉旭一世堂
-耶路撒冷聖墓大殿於2月28日再次開放
-加拿大安省天主教會舉行「呼喚良心」主日簽名運動
-新疆伊寧市天主堂十字架被強拆
-山西太原教區2018年「青年年」隆重開幕
-2018北美華人使徒大會將於5月舉行
-澳門教區「生命禮讚」話劇

教義部發出對有關基督救恩的觀點作澄清的信函

2018年3月1日,教義部公布了致全球天主教會主教信函,對某些有關基督救恩的觀點作出澄清。信函的標題為《依照天主的計劃》(Placuit Deo)。教義部部長路易斯‧拉達里亞總主教(Luis Francisco Ladaria Ferrer)和秘書長雅各伯‧莫蘭迪蒙席(Giacomo Morandi)在信函上署名。

這封信函首先指出,在當今文化轉折的這個時代需要加深對在基督內獲得救恩的訓導,因為今天的人難以了解耶穌是完整的人和全人類的唯一救主。當今世界的兩種傾向尤其給人們帶來困擾,一種是強調自力行為的個人主義,另一種則提倡純屬內心得救的理論。

第一種傾向認為,人的得救只靠自己的努力,基督無非是激發高尚行為的模範。這種思潮並不認為耶穌能改變人的狀況,使我們與祂結合,進入一種與天父修和並在聖神的激勵下我們彼此修和的新生命。

第二種傾向甚至導致一種強烈的個人信念,或者一種感到自己與天主契合的濃厚情感,卻不接納、治癒及更新我們與他人和受造界的關係。這種觀念不接受天主聖言降生成人的含義。

教義部的信函接著表示,教宗方濟各曾多次提到這兩種傾向,稱它們為兩個偏離,且在有些方面很像兩個古代的異端,即白拉奇主義和諾斯底主義。無論如何,即使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這兩個古代的謬誤卻一直代表著信仰持續不斷被誤解的危險。

信函闡明,無論是新白拉奇個人主義,還是輕視肉身的新諾斯底主義,它們都損害到信仰基督、宣認祂為唯一和普世救主的宗教,同時也與天主藉以拯救人的聖事性救恩計劃背道而馳。然而,我們接受耶穌帶來救恩的場所正是教會,而且認識到教會作為救贖媒介的這一角色,就必能幫助我們克勝各種簡化論的傾向。

我們知道,救恩並非如同新白拉奇主義所主張的那樣,僅靠我們個人的努力就能得到,而是透過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所建立,並以此形成教會共融的那種關係方能得到。

另一方面,教會與新諾斯底主義純屬內心得救的主張也截然不同,教會是一個有形可見的團體,我們在這團體內觸摸耶穌的骨肉,以獨特的方式向貧窮和受苦的弟兄姐妹施行身心上的慈悲善工。

再者,我們意識到救主耶穌引領我們進入圓滿的生命,這個意識推動基督徒出去傳教,向所有人宣講福音的喜樂和光明。憑著這努力,基督徒也隨時準備與其它宗教的信徒建立誠懇和有建設性的對話,相信天主將「凡聖寵以無形方式工作於其心內的所有善心人士」引向基督的救恩(《牧職憲章》,22號)。

信函在最後總結道,教會在竭盡全力傳播福音的同時,也繼續不斷地呼求救主的來到,因為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言,「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羅8:24)。因此,靈魂和肉身的完整得救乃是天主召叫所有人的最終命運。

《依照天主的計劃Placuit Deo》信函英語全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首座祭台

恭讀馬爾谷福音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

2018年2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每當我們走近祭台,舉行彌撒時,我們就是在紀念基督的十字架,那首次完成祭獻的地方。」這幾天由於羅馬天氣寒冷,公開接見活動因而改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有部分信友則在聖伯多祿大殿透過大型螢光幕參加了活動。

教宗在當天的要理教授中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講解了在聖祭禮儀中準備祭品的意義。教宗指出:「準備祭品是聖祭禮儀的第一部分,最好由信友們把餅和酒呈遞給主祭,這尤其重要,因為這表明聚集在此舉行感恩聖事的教會的精神奉獻。因此,忠信的子民藉著餅和酒的標記將自己的奉獻交予主祭的手中,主祭再將這祭品送上祭台或主的餐桌上,『這是整個感恩禮儀的中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73號)。由此可知,彌撒的中心是祭台,祭台則代表基督。信友的生活、他們的痛苦、祈禱、工作,都與基督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及祂整個的奉獻結合,因而獲得新的價值。(《天主教教理》,1368號)」

教宗解釋道:「藉著餅和酒我們獻上我們生命的祭品,好讓聖神透過基督的祭獻使之轉變,並偕同基督成為堪受天父悅納的唯一的精神祭品。上主賜給我們很多,卻向我們要求的很少。祂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秉持良好意願、懷有開放的心,以及不斷進取的願望。」

最後,教宗期望:「基督的眾門徒要培養彌撒此時教導我們奉獻自己的精神,讓這精神光照我們每天的生活、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行事,以及我們遇到的痛苦,幫助我們建設以福音為依據的世上之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府講道神師:穿上基督,成為聖人

「聖人就在我們當中,在我們日常的環境中生活,而且他們在大部分人眼中經常隱而不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不是超人。他們穿上了基督,是基督的門徒。」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神父(Raniero Cantalamessa)今年四旬期講道的主題正是「你們該當穿上主耶穌基督」(羅13:14)。

該講道神師近日接受《羅馬觀察報》採訪,解釋為何選擇這個主題。他說:「教會必須面對無數的挑戰,履行無數的任務,但對天主而言,教會絕對最重要的事無非是成聖。基督建立教會,為使教會『藉著愛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的』(弗1:4)。其它的一切都應為這個目標服務,例如聖事、職責、訓導和牧靈創舉。我感到需要讓這四旬期講道提醒我自己和其他人這唯一必要的事情。萊昂‧布盧瓦(Léon Bloy)曾說:『生命中只有一件無法挽回的不幸,那就是沒能成聖。』」

神父接著談到促使他選擇這主題的另一個原因説:「關於成聖的普世聖召,梵二大公會議對在基督信仰内成聖的含義作出明確指示,即『成聖就是與基督完美的共融』(《教會憲章》,50號)。這是讓我們醒悟到成聖的新觀念,使之落實到教會的實際生活中,包括成為聖人。」

我們如何能穿上基督呢?

坎塔拉梅薩神父解釋道:「『穿上基督』是聖保祿使用的一個隱喻,卻很到位,表達了基督徒聖德具有基督學本質的真正特性。聖保祿勉勵斐理伯人『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2:5)時,表達了同一思想。因此,這並非力求達到一種抽象的道德生活規範,也非所謂的英雄美德,而是能與保祿宗徒一起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在此我們看到基督徒聖德與許多人提出的一種非宗教、甚至無神論聖德之間的區別。」

坎塔拉梅薩神父最後談到識別聖人的標記說:「我在此只想提出一個可靠的標記,它正是謙卑。天主教會經歷了許多個世紀,為聖人的封聖制定了一系列客觀準則,在盡善盡美的道路上積累了無可置疑和充滿智慧的經驗。」

「我祝願這些準則越來越能反映出梵二會議倡導的聖經理想,給迄今為止占主導地位且基於‘德行’的經院教義注入新的活力。有鑑於此,我選擇了較為完善和堅實的聖經綱要作為四旬期默想的主題。這是聖保祿在《羅馬書》中指明的一種建立在『初傳』基礎上的聖德(羅12至15章)。」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