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基督徒的本質是受邀參加宴席。他強調教會「不僅是義人的教會」,上主的宴席向眾人開放。在宴席上,我們應該「全身心的投入」,與眾人同宴,不可親此疏彼。基督徒不可因「榜上有名」而沾沾自喜,否則將錯失宴席。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主持追思彌撒: 他們都在天主手裡
11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紀念過去一年當中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
教宗首先引述聖保祿宗徒書信中的話:「無論是死亡,是生命,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羅8:38-39)。教宗說,基督信徒的信賴和望德的最深層理由就是基於這磐石般的信念。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任何罪過都不能把我們從天主心中抹去,要讓耶穌轉變我們
11月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友們誦念三鐘經祈禱時說:「沒有任何罪過和罪行」能把天主的一個子女從天主的記憶和心中抹去。教宗在念經前講解當天福音記載的耶穌和稅吏長砸凱的相遇,並重申天主一直在等待,希望看到「罪人心中」產生的「那種回家的渴望」。
相遇能改變人生。教宗強調了耶穌和稅吏長的相遇。這相遇是在耶里哥城發生的,當時耶穌正面朝耶路撒冷走去。耶穌在此表明他來是為尋找和拯救迷失了的以色列家的羊群。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 我們懷著望德注視生命的晚霞
11月1日諸聖節下午,教宗方濟各到羅馬維拉諾墳場主持一台彌撒,他勉勵在場參禮人士「懷著望德注視自己生命的『晚霞』」。教宗在彌撒中也為最近葬身在沙漠或大海的難民祈禱。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職期間幾乎在每年的諸聖節都到維拉諾墳場為亡靈主持追思彌撒,最後一次是在1993年。教宗方濟各重拾若望保祿二世在20年前中斷的傳統,今年首次主持這項活動。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接見聖伯多祿善會: 願你們成為天主的愛撫,作基督愛窮人的標記
10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克萊孟大廳接見了聖伯多祿善會約200名成員。教宗勉勵他們「作基督愛窮人的可見標記」,並感謝他們對教會和教宗愛德事業的支持。
教宗說,「信德年」已接近尾聲,而此期間,「教會更新了對耶穌基督的信德,重新燃起喜悅,在耶穌的道路上行走。」教宗強調:「以認真態度而活出的信德能激發真正的愛德善行。」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主持諸聖節三鐘經活動: 我們大家都要走在成聖的道路上
11月1日,教宗方濟各於諸聖節主持了誦念三鐘經活動,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們談到當天的節日說,成聖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所有人的聖召。教宗也談到明天的追思已亡說:「我們生命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天堂。」
教宗首先談到聖人說,聖人既不是超人,也非生下來就是完人。他們在享受天上的光榮之前,過的是普通人生活,有喜樂和悲苦,有勞累和希望。教宗稱聖人是天主的朋友,因為他們在世時度的是與天主密切共融的生活,以致相似天主。因此他們生前能在弱小和受輕視的兄弟身上看到天主的容貌,現在能在天主的光榮美善中面對面地享見祂。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 不將基督的愛放在生命中心,就不能做基督徒
10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的真福若望保祿二世墓前主持了一台感恩祭,上百名司鐸和一些信友在場參禮。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解釋了當天的讀經和福音。聖保祿宗徒在«羅馬書»中談他對基督的愛;路加福音則記述了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因為這座城沒有感受到他的愛。
“沒有任何人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相隔絕。”教宗的講道以保祿宗徒的這一信念為起點,指出上主改變了保祿的生命,現在上主的愛就是他生活的中心。迫害、疾病、被出賣,所有那些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都無法使他與基督的愛相隔絕。教宗說,基督的愛正是保祿宗徒生活的中心。若沒有基督的愛,若不活出這個愛,不承認這個愛,不讓這個愛來滋養我們,就不能做基督徒。教宗說:“基督徒就是感受到上主美好目光注視的人,感到被上主所愛且愛到底。基督徒感受到他的生命因基督的血而得救。愛激發愛的關係。”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 與天主和眾人共融可幫助我們超越懷疑和不安
10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以「諸聖相通功」為題作了要理講授。他強調:「我們之間的合一引導我們與天主合一」。教宗還說:在信仰旅途中我們都經歷過不安、迷失、甚至懷疑,但我們不應該被嚇倒,而要始終信賴天主和近人的幫助。
《天主教要理》告訴我們「諸聖相通功」有兩種含義:「一是聖物的共有;二是聖人們之間的共融」。教宗說:「聖人們之間的共融是我們信德中最令人欣慰的事實,它提醒我們:我們並不孤獨,在所有屬基督的人之間存在生命的共融。事實上,『聖人』指的是那些相信主耶穌、藉著聖洗聖事在教會內與祂結合的人。」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接受«公教文明»期刊訪談全文 (第九部分)
人的自我認知
我接著問教宗,這個原則是否也適用於另一個重要的文化邊緣,即人類學的挑戰。教會在傳統上作為參照點的人類學及用人類學所表達的語言仍舊是牢固的,是智慧和現世經驗的結晶。然而,教會所面向的人類似乎不再理解這兩個要素或充分重視它們。我進而談論這一事實:「人現在用與過往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範疇上詮釋自己。這事實也是由於社會的巨大變遷以及人對自我意識有了更為廣泛的認知所造成的。」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 望德是在來世彼岸拋錨,而非在人工湖停泊
10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 望德不是樂觀主義,而是望德是「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他強調:基督徒應該警惕教權主義和安逸的態度,因為基督徒的望德處在動態發展中,是一種冒險的美德。
對基督徒而言,望德是什麼呢?教宗從聖保祿宗徒《羅馬人書》中的一席話出發,強調了基督徒望德的唯一幅度。教宗說,望德不是樂觀主義,而是「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聖保祿在讀經中指出:受造之物「被屈伏在敗壞的狀態之下」,因此,基督徒處在希望和奴役的緊張狀態中。聖保祿還說:「望德不叫人失望」,它是可靠的。然而,「理解望德並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認為具有望德的人是持樂觀態度的人」,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