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
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絕不能危及愛,而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92)

在這一章,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思考愛如何締造一個不排斥任何人的開放的世界。教宗首先指出,我們是為愛而受造,愛驅使人走出自我,接近他人。人只有藉著真誠的自我交付,否則無法活出自我、實現自我;只有與他人接觸交流,否則無法完全認識真我。

正面和真誠的人際關係會推動我們接近他人,讓對方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不能將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甚至只與家人相處。我們需要更廣濶的人際關係。

愛是衡量人類生命靈性狀況的準繩;愛是對於人的生命最終決定的標準。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

愛是一種專注於別人的活動,對別人的關愛激發我們無條件地尋求對方的益處,不論對方的身體或精神面貌如何,依然認為對方是寶貴的、有價值的、令人愉悅的、美善的。愛人就是愛對方的真我。只有培養這種關係,我們才能實現不摒棄任何人的人際友誼和擁抱所有人的兄弟情誼。

愛驅使我們締造普世的共融。普世精神除了地域的面向,還有存在的面向。這是指我們每天致力擴大生活圈子,主動接觸那些雖然很接近我們,但我們很自然地不會特別關注的人,包括每一個被我身處的社會所拋棄或忽視而受苦的兄弟姊妹。許多殘疾人士和長者,他們在社會上沒有歸屬感和參與感,在自己的國家被看作外方人。

社會上真誠的人際友誼是實現真正普世精神的條件。這並非虛假的普世精神,因無法忍受和不愛自己的人民,而不斷外遊。也不是專制的普世精神,主張所有人變得一模一樣。為了能夠和睦相處而不落得千篇一律,我們人類大家庭仍需努力學習。

對於那些極力防止任何外來影響擾亂其身分和生活方式的社群,人與人之間只有「合夥人」的關係,只能成為一起謀求利益的夥伴,而沒有可能成為兄弟姊妹。

兄弟情誼不僅是由尊重個人自由的氛圍產生,也不是某種制度或「眾人皆平等」這類抽象口號可保證的,而是致力培養兄弟情誼和推行相關培育的結果。

為邁向人際友誼和普世的兄弟情誼,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認清每一個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是尊貴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尊嚴地生活和整體地發展自己,任何國家都不能否定這個基本權利。

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實踐團結關懷,這是指在團體的層面思考和行事,將眾人的生命看作首要的,而不是由少數人佔用資源。這亦指對抗造成貧困、不平等、缺乏工作、土地和房屋、剝奪社會權利和勞工權利等問題的結構性成因。

教宗重申,天主把大地給與人類,供人人維生之用。私有產權必須遵循一個優先和首要的原則,即所有私人財物應從屬於共用世物的原則,因而人人有權使用世物。這個原則必須在社會運作中體現出來。

為此,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讓少數人積累財富,而必須確保人權——個人及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權利。商業活動也應明確地用於大眾的發展和消除貧窮,特別是透過製造多樣化的就業機會。

共用世物的原則也適用於國家、領土和資源,每個國家不應拒絕有需要的外地人使用本土資源。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三章,87-127節)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本地化尊重各族人民,而非强加於人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0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聖保祿宗徒的《迦拉達人書》為反省主題,這一次論述「基督徒的自由是普天下人獲得釋放的酵母」。教宗强調:「耶穌賜予我們的自由並不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和傳統對立,藉著本地化,福音採用當地基督徒團體生活的文化,以那個文化談論基督。」

教宗承認:「既能宣講基督救主的喜訊,又能尊重存在於文化中的良善和真實的一切,確實不容易。」他提到:「在福傳史上執意採行單一的文化模式犯下的許多錯誤,因為劃一並非基督徒的做法,合一則是。劃一使教會喪失了許多豐富的地方表達,這些表達具有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徵。」

教宗說:「對聖保祿而言,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恩寵而白白地獲得了自由。這種新的生活必須讓我們接納每個人和文化,同時必須讓每個人和文化獲得更大的自由。的確,這位外邦人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中寫道,『對屬於基督的人,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算不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什麼』(迦五6)。」

「保祿的誹謗者們,那些來到那裡的基要主義者,因這個新意而攻擊他,認為他採取這個立場是出於牧靈上的機會主義,即『討衆人歡喜』,卻淡化這個需要是出於他所接受的最嚴格的宗教傳統。這不也是今天的基要主義者們的説詞嗎?歷史總是在重複。就如我們所見到的,對福音各種新意的批評不只發生在今天,而是有一段漫長的歷史。」

教宗强調:「保祿勇敢地回應了這些基要主義者的批評,提醒他們,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歡心,而是天主的喜愛,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迦一10)保祿在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也説,他『從來沒有用過諂媚之辭,也沒有向任何人尋求過光榮』(參:得前二5-6)。」教宗評論道:「這些批評是裝作有信仰,其實這不是信仰,而是世俗。」

「對他來說,接受信仰不是放棄文化和傳統的核心,而是放棄那些會阻礙福音的新意和純潔的因素。這是因為,我們因主的死而復活所獲得的自由不會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傳統發生衝突,反而在它們内注入一種新的自由,一種使人自由的新意,那就是福音的新意。」

教宗繼續表示:「事實上,藉著聖洗獲得的釋放使我們得以獲得天主子女的全部尊嚴,因此,在我們牢固地扎根於我們的文化根源時,我們也會向進入每一種文化的信仰的普救論敞開心扉,承認存在於其内的真理的胚芽並予以發展,使其中所含的善趨於圓滿。如果我們承認基督使我們獲得了自由,我們就必須也將圓滿帶給每個民族的不同傳統。」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處在朝聖者的狀況,是不斷出走的遠行者。我們要因耶穌的恩賜而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的圓滿狀況。上主白白地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讓我們走上完全自由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開啟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這是恩寵的事件,而非教務會議

圖片:vatican.va

收看「天主教真理電台」的報導: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揭幕禮感恩祭經文

圖片:vatican.va

以下是講道全文: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教宗方濟各揭幕彌撒講道詞
2021年10月10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谷十 17),有位富人來到祂面前。福音多次向我們展示耶穌「在路途上」,祂在路上成為人們的旅伴,聆聽潛伏在人們心 底下的問題和煩惱,藉此向我們啟示,天主不會居住在潔淨整齊的地方、在安靜的地方,遠離現實,而是和我們一起同行,並來到我們所在之處, 在人生偶爾坎坷的道路上。

今天,在我們開始這共議性的進程之際,我們大家──教宗、主教們、司鐸們、男女修會人士、平信徒的弟兄姊妹們 ──要自問:天主在歷史中行走並分擔了人類的滄桑,我們作為基督徒團 體是否體現了祂的「風格」?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去冒險?或是我們害怕面對未知的事物而寧願以「這無濟於事」或「我們一向都這樣做的」為藉口而逃避呢?

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意思是走同樣的路,一起走。讓我們定睛注視耶穌,祂首先在路上與那個富人相遇,接著便聆聽他的問題,最後幫助他 辨明他必須做什麼才能繼承永生。相遇,傾聽,辨明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的三個特點。我想就此作一省思。

相遇

第一個是相遇。福音以敘述一個相遇開始。有一個人走到耶穌面前跪下,請教祂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谷十17)。一個如此重要的問題須要關注、付出時間、願意與別人相遇並感受到他內心的不安逸。事實上,主不是無動於衷的,也沒有表示厭煩或被打擾,反而因他而止步,願意與他會面。沒有什麼能讓耶穌無動於衷,一切都是祂 關心的。面對面,眼神接觸眼神,分享著每個人的故事,這就是耶穌親近人的方式。祂知道相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福音充滿了與基督相遇的記載;這些相遇使人鼓舞,也使人痊癒。耶穌並未匆忙離去,或看著祂的 手錶要盡快結束會面。祂總是服務祂所遇到的人,為聆聽他。

當我們開始這段歷程時,我們也被蒙召成為「專精於相遇藝術」的專家。並非要組織活動或透過思考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投入時間去與主相遇,以及促進我們彼此間的相遇。這段時期,要我們騰出時間來祈禱和朝拜天主──我們經常忽視的祈禱──朝拜天主,騰出空間去朝拜天主,並 聆聽聖神要對教會說的話;騰出時間為轉向別人和聆聽他們說的話,面對面地相遇,讓自己被弟兄姊妹們的問題觸動,好使不同的神恩、聖召和職 務令我們變得豐裕。我們都知道,每一次的相遇都需要開放的態度、勇氣, 願意接受被他人的經歷質問。有時候我們寧願躲在冠冕堂皇的關係後面 ──聖職和官方的作風:我首先是「神父閣下」(「Monsieur l’Abbé」, 譯者註:法語對神父的尊稱),然後才是神父,或戴上客套的面具──然而相遇的經驗卻改變我們,經常指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新途徑。今天在三鐘經後,我會接見一群露宿者,他們聚集在一起,只是因為有一群人會聆聽他們,只是為了聆聽他們。由於別人的聆聽,他們能踏上一條新的人生途徑。天主告訴我們,聆聽往往正是跟隨祂的道路,使我們擺脫裹足不前的 習慣。我們一旦與上主並在彼此之間真正地相遇,沒有形式主義,不塗脂,不抹粉,一切就改變。

聆聽

第二個動詞是聆聽。真正的相遇只能從聆聽中產生。事實上,耶穌聆聽了那個人的問題,以及他在宗教上和生活上的困惑。祂沒有給出一個常規的答案,不提供既定的解決方案,也不假裝禮貌地回答,為了擺脫他,好繼續上路。耶穌只是在聆聽他,無論需要多少時間,祂都聆聽他,不著急。最重要的是,耶穌不怕用心去聆聽他,而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他。事實上,祂的回覆並不局限於回答問題,而是讓那富人講述他的故事,讓他自由地談論自己。基督提醒他要遵守誡命,他於是開始談及他的童年,分享他的信仰歷程、他努力尋求天主的方式。當我們用心聆聽時,對方便覺得被接納,不感到被批評,能自由地告知他的經驗和他自己神修的歷程。

我們在這段同道偕行的日程中要誠心自問:我們如何聆聽?我們心中的「聽力」如何?我們是否讓別人表達自己,即使他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是否讓他們在信仰中前進,為團體生活作出貢獻而不受到阻礙、拒絕或批評?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就是要自己與道成肉身的聖言身處在同一的 道路上,就是跟隨祂的足跡,聆聽祂的話和別人的話。這意味著,驚訝地 發現聖神總是常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指出新的道路和語言。主教、神父、修會人士和平信徒,以及所有已領洗的人,要學會互相聆聽,這是一個漫長的,也會是累人的練習,並避免人為和膚淺的回應、一種隨機應變的回應。不,不是這樣的。聖神要求我們側耳傾聽每個教會團體、每個民 族和國家的疑惑、他們的憂慮和希望;也要聆聽我們面前的世界、挑戰和改變。我們不要讓心靈充耳不聞,不要躲藏在各種自以為是後的自我防衛的心態。自以為是有時候會導致我們故步自封。我們要互相聆聽。

辨明

最後是辨明。相遇和相互聆聽本身並不是目的,讓一切保持原狀。相反,當我們進行對話時,我們接受與人討論,我們便動身起程,而最後,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我們有所改變。今天的福音就是向我們展示這一點。耶穌感覺到在祂面前的人是一個善良和虔誠,以及遵守誡命的人,但祂願意 引導他超越純粹的遵守誡律。耶穌在對話中幫助他辨明。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參閱:谷十 21),建議他在祂的愛的啓發之下省察自己的內心,並在這啓發之下,辨明出什麼是他的心真正珍惜的。這樣,他才從而發現對他有益的不是更多的虔敬舉動,而是空虛自己:變賣那些盤據他心靈的 東西,好為天主騰出空間。

對我們而言,這也是寶貴的一課。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一段靈性分辨的路 程、教會分辨的路程,在朝拜天主和祈禱中實現,並與天主聖言緊密相連。今天的讀經二正要告訴我們,天主的聖言「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 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 辨明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四12)。天主聖言使我們的心敞開而作辨明和啓發辨明。聖言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指引方向,以免它淪為一場教務會議、學術研討會或是政治大會,變成一個議會,而使它始終都是恩寵的事件、由聖神帶領的治癒進程。這幾天,耶穌召叫我們,一如祂對福音中那位富貴少年所做的那樣,祂要我們擺脫塵俗,走出我們的封閉狀態,以及我們日復一日的牧民模式;祂要我們反省天主此刻想對我們說什麼,希望 帶我們前往何處。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放心出發吧!願我們成為熱愛福音的朝聖者,並向聖神的驚喜開放。我們不要錯過相遇、相互傾聽和辨明的恩寵機會。我 們知道我們在尋求上主時心懷喜悅,因為首先是祂以祂的愛來與我們相 遇。 

按此下載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會議揭幕彌撒
教宗方濟各講道詞

圖片:vatican.va

收看全片: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點擊圖片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教宗主持「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反省的時刻」:衆人參與,讓聖神成為主角

圖片:vatican.va

「世界主教會議是一段行程,卻並非沒有危險,它也是為抓住大好時機、有待共同完成的一段路程。

2021年10月9日,這是教宗方濟各在正式開啓本屆世界主教會議前夕的反思日上表達的思想。他强調世界主教會議不是議會開會,也非調研,而是教會的一個時刻,主角是聖神。這次會議的3個關鍵詞是:共融、參與和使命。

圖片:vatican.va

共融、參與和使命

教宗指出:「共融和使命是神學上的表達。梵二大公會議説明,共融闡述了教會本身的性質,同時表明教會接受了『宣布基督及天主之國,以及在各民族中建立的使命。』(《教會憲章》5號)」 教宗解釋說:「若不培養一種教會常規,共融和使命就會成為有些抽象的詞彙。」

「這種教會常規所表述是,同道偕行在行走和行動的每一步都體現出來,同時促進衆人和每個人的實際參與。我要說的是,舉行世界主教會議固然美好和重要,但若成為身為教會的活躍表達、具有實際參與的特徵,那麽它確實能有所成果。」

「這並不是出於生活型態,而是出於信仰的要求。參與是憑著聖洗而來的信仰的需求。」教宗指出:「聖洗使天主子女具有同等的尊嚴,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職務的特恩。因此,衆人都蒙召參與教會的生活和使命。若缺乏全體天主子民的實際參與,關於共融的話題就成了不切實際的意向。」

第一個危險:形式主義

教宗强調:「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為傳教使命和大公運動上的牧靈皈依提供了絕佳時機,但它並非沒有危險。首先是形式主義的危險。」教宗解釋說:「若我們論述的是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我們就不能滿足於形式,而也需要實質,以及在天主子民中,尤其是司鐸與平信徒之間促進對話和相互作用的工具和結構,因為有時在聖職人員中的精英主義使其脫離平信徒,司鐸最終成了寨主。」

「這樣一來,就會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簡化為一個非凡事件,但那是個門面,就如停下來觀看一座聖堂的絕美正面,卻從未進入其中那樣。相反地,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靈性上實際分辨的一段進程,不是為使我們自己有一種美好的形象而召開,而是為天主在人類歷史上的工程予以更好的合作。」

圖片:vatican.va

第二個危險:智力萬能主義

教宗解釋說:「它使世界主教會議成了一種研究小組,以博學卻抽象的演講來論述教會的問題和世界上的災禍;這是一種『誇誇其談』,以膚淺和世俗的方式進行,結果又陷入意識形態和黨派平素不接果實的範疇,脫離天主聖潔子民的現狀和分布在世界上的團體的具體生活。」

第三個危險:墨守成規的誘惑

第三個危險是墨守成規的誘惑,它表現在「向來都是如此」。教宗指出:「它是教會生活中的一劑毒藥。誰在這個方向上行走,即使沒有察覺,也會陷於錯誤,不認真對待我們所生活的時間。危險在於最後還是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用未漂過的布作補釘,結果破綻就更加壞了(參:瑪九16)。因此,重要的是讓世界主教會議確實成為一個發生變化的進程;在不同階段且從基層起,發動地方教會參與這項滿腔熱忱和具體落實的工作,帶有傳教特徵的共融和參與的風格。」

圖片:vatican.va

教宗籲請整個教會活出「這個聆聽和反思的相遇時機,將之作為在福音的喜樂中一個恩寵的時期」。教宗指出,這個時期能讓我們至少抓住3個時機。

第一個時機:同道偕行

「首先,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在結構上朝向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行走。這是一個開放的場所,衆人都感到那是自己的家,都能參與其中。」

第二個時機:成為聆聽的教會

「其次,這給我們提供機會,成為聆聽的教會。」

第三個時機:成為接近人的教會

「最後,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將為一個接近人的教會提供機會。」教宗著重解釋這最後一個時機,强調:「接近、憐憫和溫柔是天主的風格。教會若達不到這一點,就無法成為接近人的教會。接近不僅是言語,也是臨在,這樣才能與社會和世界建立更多的友誼關係。換言之,教會不應與生活分離,而應對當代的脆弱和貧窮負起責任,以天主的香脂醫治創傷和沮喪的心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點擊圖片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全新節目】與教宗方濟各同禱

由《鹽與光傳媒》製作的全新中文節目《與教宗方濟各同禱》,請來教宗全球祈禱網絡 (加拿大統籌專員)盧國輝神父 Fr.Edmund Lo,SJ 主持,他會與我們分享應怎樣在生活中去實踐教宗的祈禱意向。

教宗2021年10月祈禱意向是「為福傳門徒」,他祈求:「願每位領受洗禮者都能以充滿福音喜樂和隨時待命的生活見證,參與福傳。」

教宗方濟各將主持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將於10月10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正式在梵蒂岡開啓以同道偕行為主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此前,10月9日星期六,將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新大廳有一段反省的時刻。

鹽與光電視及網上播放詳情:

《世界主教會議反省的時刻》
日期:10月9日
時間:(北美東岸)上午11時30分
(北美西岸)上午8時30分

第16屆世界主教會議開幕彌撒
日期:10月10日
時間:(北美東岸)中午12時
(北美西岸)上午9時

點擊收看

點擊下載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揭幕禮感恩祭經文

根據聖座新聞室10月1日的簡報,10月9日的計劃包括全體大會的反省和語言小組會議。天主子民的代表將在場參加,其中包括多個地方主教團組成的國際協會及類似組織的代表、教廷成員、兄弟代表、奉獻生活和教會平信徒運動的代表,以及青年委員會及其他成員。

(羅馬時間) 10月9日的議程將從上午9時開始,到下午1時結束,教宗方濟各將出席前半部分的會議。根據更詳細的介紹,早上8時開始接待與會者,9時開始會議並宣讀天主聖言(宗一9-20)。之後,布基納法索的耶穌會士貝雷(Paul Béré)神父和西班牙神學家伊諾格斯(Cristina Inogés Sanz)女士負責帶領默想。

教宗將在會上發表講話,隨後將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 Claude Hollerich)樞機的致詞。預計會有6個見證,首先是一位南非的女青年,接著是一位美國修女,她將透過視頻連線分享自己的經驗,然後是一位韓國的主教。

在一段靜默之後,一個澳洲家庭透過視頻提供自己的見證,一位巴西司鐸也以連線的方式發言。在見證時刻的末尾,一個法國修會團體的負責人則在會議現場與衆人進行分享。會場再次沉浸在靜默中,然後由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宣讀訊息。上午11時進入小組會議,11時30分以語言分組進行研討。

隔天,10月10日主日上午10時,所有在場參加會議的代表將參與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彌撒。藉著這台感恩祭,普世教會和羅馬教區正式揭開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星期六的反省大會和主日彌撒都將透過梵蒂岡媒體現場直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請點擊圖片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教宗接見馬耳他總理阿貝拉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10月8日在梵蒂岡接見了前來拜訪的馬耳他總理阿貝拉(Robert Abela)。隨後,馬耳他總理還會見了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和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加拉格爾總主教。

聖座新聞室的公告指出,雙方在交談中,強調了教會與馬耳他良好的關係和富有成效的合作,並討論了一些共同關心的議題,諸如教會與該國政府竭力(解決)移民問題及一些有關道德的課題。此外,雙方也談及歐洲和國際局勢,特別關注了地中海地區的情況,重申大公和跨宗教對話在各民族中建設和平與友愛的重要性。

公告稱,雙方還提到基督宗教為馬耳他人民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做出的貢獻,以及教會在促進人類和馬耳他社會的發展,尤其在教育和救濟領域作出的承諾。馬耳他總理贈送給教宗一幅馬耳他的主保聖保祿和聖頗里約的畫像,並捐贈給教宗賑濟所的診所7千份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總理的女兒贈送了100件兒童玩具和40條小毯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參加和平祈禱聚會:祈禱使我們的内心解除武裝

圖片:vatican.va

第35屆和平祈禱聚會於10月7日下午在羅馬市中心的鬥獸場前舉行了閉幕式,這項活動由聖艾智德團體推動,主題為「兄弟民族、未來的大地。對話中的宗教與文化」。教宗方濟各出席了閉幕禮並發表了講話。此前,聖艾智德團體創始人里卡爾迪、德國總理默克爾、阿兹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和莫斯科猶太教經師長戈德史密斯(Goldsmith)也相繼發言。

教宗在講話中談到和平的意涵,强調和平不是一項需要商討的協議或一個談論的價值,而是從公義中產生、在兄弟情誼中成長,以及不求回報地活出的一種心態。教宗心中憂慮的是世界上的戰爭、人們對憐憫的麻木不仁和冷漠。教宗譴責道:「在人類的痛苦面前,人們幾乎將之作為隔牆觀望的遊戲,因為別人的痛苦並不讓他着急。」

教宗舉出實例:「即那些陣亡者和落入戰爭陷阱的兒童,他們被剝奪了無憂無慮玩耍的童年。」教宗說:「我們應這樣想:這一切都與我有關,也可能發生在這裡,發生在我身上。我們需要建立憐憫的心,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這需要有勇氣越出安穩的生活,越出『這與我無關』和『這不關我事』的心態。」

接著,教宗援引《衆位弟兄》通諭的段落指出:「戰爭是政治和人類的失敗(261號),同時呼籲切莫使各族人民的生命淪為權勢者之間的遊戲。人民的生命不是遊戲,這是嚴肅並與衆人有關的事;生命不能任由少數人的利益來支配,或因宗派和民族主義激情而受苦。戰爭是拿人的生命來玩遊戲。」

「我們明確鼓勵這樣做:放下武器、減少軍費以滿足人道援助的需求,將死亡工具轉化為生命工具。這些不是空話,而是我們因那作為和平及生命者的名字,為促進我們眾兄弟的福祉、反對戰爭和死亡而堅持不懈地提出的要求。應減少武器而增加食物,減少虛偽而增加透明度,更公平地分發疫苗,減少輕率的出售槍支。」

談到保護共同家園,教宗盛讚巴爾多祿茂一世宗主教在這方面作出的貢獻,努力傳播使受造界受到更大保護的意識。教宗鼓勵各宗教:「要針對保護大自然環境,培養瞻仰而非掠奪的態度,同時必須聆聽遭受暴行的大地母親的呻吟。」

教宗以一項祈願結束他的講話,說道:「祈禱和行動能為歷史的進程再次指引方向。兄弟姐妹們,勇敢些!我們眼前有一幅願景,這也是許多青年和善心人士的願景:大地是眾兄弟民族居住的共同家園。是的,我們夢想各宗教成為姐妹,各民族成為弟兄!願宗教姐妹們幫助各民族成為和平的弟兄、受造界共同家園重修舊好的守護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保持自由很艱難,但並非做不到

圖片:vatican.va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迦五1)

這是教宗方濟各在10月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取自保祿宗徒《迦拉達書》的思想作為省思的主題,這一次論述的是基督徒的自由。

教宗首先指出:「自由是一件珍寶,人只有在失去它時才會確實珍惜。對於我們習慣生活在自由中的許多人而言,自由往往更是一項獲得的權利,而非需要守護的恩典和遺產。圍繞著自由的主題有多少錯誤的理解,世世代代以來又有多少不同的觀點在相互交鋒啊!」

「令保祿宗徒無法容忍的是,迦拉達人認識基督並領受了洗禮後,又隨從欺騙性提議的吸引,從自由返回到受奴役的狀況,因幾個『假兄弟』的説詞而重新陷入律法主義的圈套。」教宗表示:「即使在今天,律法主義也是我們的問題,許多以律法主義和疑難解答為護身符的基督徒的問題。」

「一種會阻擋在基督内自由的宣講絕不是福音的宣講:它也許是白拉奇主義或楊森主義,或類似的東西,但不是福音的宣講。絕不能以耶穌之名來强迫別人,不能以耶穌的名義讓任何人成為奴隸,因為耶穌使我們獲得自由。」

「耶穌的聖言使我們成了自由的人,保祿宗徒對迦拉達人的呼喚是存留在耶穌内。」教宗接著表明:「基督徒的自由建立在兩大支柱上,即上主的恩寵和基督給我們揭示的真理,祂本身就是真理。我們衆人獲得的自由是耶穌死而復活的果實。保祿宗徒清楚知道,他自己獲得了基督的救贖,擺脫了過去的生活,他又以親身的經歷説出:『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迦二19)」

教宗指出:「最真實的自由,那擺脫罪惡奴役的自由是來自於基督的十字架。正是在耶穌被釘死的地方,天主放上使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泉源。這不斷地令我們驚奇:正是在我們被除去一切自由的地方,即死亡,卻成了自由的泉源。然而,這是天主大愛的奧跡!耶穌自己這樣宣告說:『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若十17)耶穌將自己交付給死亡時,完全實現了祂的自由;祂知道只有以這種方式才能使衆人獲得生命。」

對基督徒而言,信仰的真理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耶穌這個人,這個事實關係到具體的生活。教宗說:「多少人沒有念過書,也不會閲讀和寫字,卻很明白基督的訊息,具有使他們自由的智慧,無需學習;這卻是在領受聖洗時藉著聖神而獲得的基督的智慧。我們看到有多少人,例如有多少人比大神學家更能活出基督的生活,他們是福音的自由的偉大見證。」

教宗最後表示:「真正的自由能轉變生命,將之引向善。為了成為自由的人,我們必須深入認識自己,而真理則會令我們急切不安。我們知道有些基督徒從未感覺到急切不安,他們的生活總是一樣,内心沒有波動,沒有不安。為什麽?因為不安於現狀是聖神在我們内運作的標記,自由則是藉著神聖的恩寵處於活躍的狀態。因此,我要說的是,真理必會讓我們不安於現狀,必會不停地向我們發問,為使我們越來越能進入我們真實樣貌的深處。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對真理和自由的尋求乃是歷經整個一生的艱辛路程。保持自由是件艱辛和費力的事,但並非做不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四):第二章 街道上的外鄉人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四)
第二章 街道上的外鄉人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抉擇:成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或是從旁邊走過的冷漠路人。」(69)

教宗方濟各在這一章討論了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這個比喻講講述有一個遇襲受傷的人倒在路旁。幾個人經過看見他,但他們離開了,只有一個人停下來,走近這個傷者,親手為他包紮傷口,甚至自己掏腰包請別人照顧他。最重要的是,他付出了自己的時間。

「你認為自己是故事中的哪一位人物?」教宗提出這個尖銳的問題。在一個病態的社會中,我們時常受到誘惑想無視他人。我們已習慣除非事情直接影響我們,否則便視而不見,從旁邊走過去。別人受苦的景象會使我們感到困擾,我們不想為人家的問題浪費時間。這樣的社會是建立在無視人民的痛苦之上。

教宗呼籲我們重新發現自己作為本國和世界公民的召叫,建立嶄新的社會關係,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與其他人的生命緊密相連:生命不是時間的流逝,而是相遇的時期。我們為被召叫在這個痛苦的世界,重建一個對別人的脆弱感同身受,拒絕排斥他人的團體,讓自己成為近人,扶持和看顧倒在路旁的人,為共同福祉作出貢獻。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在今天不斷重演: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疏忽使世界許多地方成為荒涼的街道——國家內部和各國之間發生糾紛,許多援助的機會被掠奪了,致使許多人被邊緣化,在路旁孤立無助。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抉擇:成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或是從旁邊走過的冷漠路人。讓我們實踐兄弟情誼,成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積極投入更新和支持受創的社會。我們可以從基本開始,視乎個別情況的需要,從最具體和最接近我們的事物出發。我們也不要單獨行事,因為團結的力量比個體的總和強大。

耶穌以這個比喻來回答一個問題:誰是我的近人?不過祂將問題轉化了,祂要求我們不要判斷誰是我們的近人,而要成為眾人的近人。我們必須擴闊胸襟,使我們的愛遍及普世,並克服所有偏見、所有歷史或文化上的障礙,以及所有狹隘的私利。

最後,教宗指出要理講授和講道必須更直接和明確地講解生命的群體意義、靈修生活的兄弟情誼面向、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可剝奪的尊嚴的信念,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關愛和接納每一個人。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二章,56-86節)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