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2021年12月祈禱意向:要理教員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1年12月意向

福傳意向:要理教員(福傳員)

願宣講天主聖言的教理講授者(福傳員)能以聖神的力量,勇敢而有創意地為 天主聖言作證。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2022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教育、工作、世代間的對話」

圖片:vatican.va

今天如何建設一種持久的和平?教宗方濟各在下屆世界和平日文告的主題中,識別出3個極具現實意義、應予以反思和行動的領域。下屆,即第55屆世界和平日將於2022年元旦舉行,文告的主題為「教育、工作、世代間的對話:為建設持久和平的途徑」。

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11月13日發表文件,指出在2021年為「戰勝今日常佔優勢的冷漠、丟棄和衝突文化」而提出的「關懷文化」之後,教宗方濟各為明年提出要應對當今和未來需求的一個新課程。透過這個主題,教宗邀請世人「以信德的眼光解讀時代的徵兆,使這變更的方向喚起新的和舊的問題,它們的相互對照是理所當然,也是必要的」(2019年12月21日與聖座各部會首長互賀聖誕佳節機會上的講話)。

從這3個識別出的領域出發,我們能夠詢問自己,教育和教養如何能建設持久的和平?世界上的工作是否或多或少地回應人類對正義和自由這至關重要的需求?不同世代的人彼此是否真的團結互助?他們相信未來嗎?在這個背景下,各群體的政府是否且以何種措施來確定和解的視野?

需要一提的是,世界和平日的建立是基於聖保祿六世教宗1967年12月發表的訊息,並於1968年1月首次舉行。當時正值越南戰爭時期,因此藉著建立世界和平日,祈願停止衝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大聖若瑟默默守護每一個人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有關大聖若瑟的要理講授。當天的主題為大聖若瑟在救恩史中的角色。教宗藉此機會講述了天主眼中真正重要的事,並敦促我們每一個人彼此照顧,一如大聖若瑟對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做的那樣。

福音記載,耶穌被稱為「若瑟的兒子、木匠的兒子」(參閱:路三23、四22;若一45、六42;瑪十三55;谷六3)。教宗指出:「瑪竇和路加這兩位聖史都講述了耶穌的童年和祂的族譜;當他們談到若瑟時,並未稱他是耶穌的生父,但無論如何尊敬他是耶穌名義上的父親。聖史瑪竇讓我們理解到,雖然大聖若瑟的形象顯得有些邊緣化、小心謹慎地站在第二線,但他是救恩史核心」的一個環節。教宗觀察到,聖母的淨配大聖若瑟妥善扮演他的角色,從不想要引人注目。」

教宗引用了《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邀請眾人思索:「我們的生活與普通人的彼此交織、互相扶持,他們經常遭到遺忘,不會出現在報章雜誌的版面上⋯⋯多少父親、母親、祖父母和老師 以日常不起眼的舉動向我們的孩子展示如何藉由調整習慣、舉目仰望和熱切祈禱來應對並度過危機。多少人為眾人的益處祈禱、奉獻並轉求。」(參閱:1號)

「大聖若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人人都能在大聖若瑟身上找到一個悄然經過的人、日常的身影、謹慎而沉默的臨在,以及艱難時刻的代禱者、支持者、引路人。」教宗闡明:「大聖若瑟提醒我們,所有看似不為人知或『站在二線』的人,其實都在救恩史中扮演了無可比擬的重要角色。世界需要這些男女:他們站在第二線,卻支持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發展;他們以祈禱、以榜樣、以教導支持我們的人生旅途。」

此外,教宗也談論了大聖若瑟生命中的另一個重要面向。「路加福音記載,大聖若瑟守護著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因此,他也是教會的守護人,因為教會是基督奧體在歷史中的延伸。大聖若瑟作為守護人的這個層面,高度呼應了《創世紀》的記述。當時,天主要加音為亞伯爾的性命給個說法時,加音回答說:『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大聖若瑟似乎想要以生命告訴我們,我們始終蒙召把自己看作我們弟兄姊妹的守護人,守護我們周遭的人,守護那些上主通過人生境遇託付於己的人。」

「當今社會被稱為『液態社會』、甚至是『氣態社會』,因為現在似乎沒有任何事是堅固的。然而,在這樣的社會裡,大聖若瑟的事跡提供了格外重要的指示,也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教宗解釋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由關係所構成,降生成人的天主子選擇了關係的道路、歷史的道路。缺乏關係,很多人會感到孤獨,少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在要理講授的結尾,教宗向大聖若瑟獻上祈禱,求他護佑這些人和我們大家,願大聖若瑟成為我們的同盟、朋友和支持。

圖片:vatican.va

當天上午在要理講授開始以前,教宗先來到聖伯多祿大殿,問候在那裡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意大利朝聖團。教宗問候意大利聖文生大家庭的朝聖團,感謝他們在疫情期間在把希望帶給在醫院、監獄、收容中心和偏遠地區最孤獨的人,讚許他們為「走出去的教會」做見證。對於若望保祿二世協會的朝聖者,教宗方濟各勉勵他們「效法這位聖教宗,努力理解並接納天主聖愛」。另外,意大利暴力受害者協會的成員也在現場,教宗感謝他們協助並支持那些遭受虐待的人,期盼他們的榜樣能激發每個人的熱忱,讓暴力受害者得到保護和聆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聖若瑟年」資訊

教宗激勵青年:勇於夢想,心懷耶穌,共度生活難關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早晨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當天普世教會也慶祝教區級的普世青年節,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了基督的兩個形象,第一個形象是在聖若望的《默示錄》和讀經一中達尼爾先知所預言的,「祂要乘雲降來」;第二個形象是,基督站在比拉多面前說:「我是君王」。

教宗在省思這兩個形象時,首先鼓勵青年在「邁向2023年里斯本世界青年日的旅程中,停下來思考耶穌的這兩個形象」。

「祂要乘雲降來」

教宗解釋道:「第一個形象是駕雲而來的耶穌,這讓人聯想到基督在世界窮盡之時的榮耀降臨。」教宗說:「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生命最後的裁判將屬於耶穌。祂乘雲而來讓我們安心,仿佛在說:『當風暴聚集在你生活的上空時,我不會丟下你獨自一人,我始終與你同在,我來會帶來明亮的天空。』」

「另外,先知達尼爾告訴我們,在夜間的異像中,他看到上主乘雲降來。」教宗鼓勵青年:「在夜間的異像中觀看,換句話說,即使在黑暗中也要讓你們的眼睛保持明亮。」教宗說:「在我們心中所承受的或是在我們的周遭看到的任何黑暗中,絕不要停止尋求光明。」

接著,教宗說:「青年被賦予一個激動人心並具挑戰的使命:在我們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在崩塌的時候要挺身站立;成為哨兵,準備在夜晚的異像中看到光明;在廢墟中成為建設者;有夢想的能力。感謝你們,因為在一個只考慮眼前利益、傾向於扼殺宏偉理想的世界裡,你們沒有失去夢想的能力。這有助於我們成年人,也有助於全教會。」

「我是君王」

在講到耶穌在比拉多面前說「我是君王」的第二個形象時,教宗描述我們是如何「被耶穌的決意、祂的勇氣和祂絕對的自由所震撼」。教宗解釋:「耶穌沒有隱藏祂的身份、沒有掩飾祂的意圖、也沒有利用比拉多為祂開脫的借口。祂以源自於真理的勇氣回答說:『我是君王。』祂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教宗接著解釋:「通過跟隨耶穌和内心的自由,我們看到生命的真實面目,而不會被當下的時尚和消費主義的光鮮亮麗所矇騙。我們在這裡不是為了被世界的歌舞昇平、光彩奪目所迷惑,而是為了掌握我們的生命,咬牙度過生活的難關,好使生命達至圓滿。這樣一來,有了耶穌的自由,我們就能找到逆流而行所需的勇氣。」

在結束講道時,教宗鼓勵青年:「要對真理充滿激情,這樣,你們就可以懷著你們的夢想說,『我的生活不被世界的思維方式所俘虜,我是自由的,因為藉由正義、愛及和平,我與耶穌一起為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2020年10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地下墓穴主持了彌撒聖祭,並在這位貧窮的亞西西聖人墳墓前面簽署了他的第三道通諭《眾位弟兄》。這份文件談論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新通諭的名稱則取自聖方濟各的話語。為幫助大家明白通諭的內容,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特意推出《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歡迎閱讀及分享。

通諭導讀(一):通諭簡介

通諭導讀(二):導言

通諭導讀(三):第一章 封閉的世界陰霾

通諭導讀(四):第二章 街道上的外鄉人

通諭導讀(五):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通諭導讀(六):第四章 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通諭導讀(七):第五章 治國良策

通諭導讀(八):第六章 對話與人際友愛

通諭導讀(九):第七章 重新相遇交流之路

通諭導讀(十):第八章 宗教為世界的兄弟情誼服務

《眾位弟兄》官方網頁

閱覽更多教宗通諭及勸諭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大聖若瑟,請你教導教會注視要緊的事物

「教會應從白冷和納匝肋再次啓程,重新注視世界故意忽視的事物,包括地理和存在的邊緣,並且恢復分辨和評估要緊事物的能力,學習大聖若瑟重視別人丟棄的東西。」

2021年11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開啓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以耶穌的養父、普世教會的主保為主題。教宗這一次講述的是「大聖若瑟與他生活的環境」。

在紀念大聖若瑟被宣布為普世教會的主保150週年之際,教宗方濟各頒布《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並開啓了「聖若瑟年」。如今,教宗再次向衆人展示聖母瑪利亞的淨配大聖若瑟的典範和見證,指出在這以全球危機為特徵的時期,大聖若瑟能夠扶持、安慰和指導我們。

教宗首先解釋若瑟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有『願天主使人增長』之意,是信任天主眷顧的一種祝福,特別祝願子孫滿堂和兒女茁壯成長。這是納匝肋的若瑟在品格上的一個基本要素。他相信天主的眷顧,對天主的眷顧懷有信心。《福音》所敘述的他的每一個行動都點明了『天主使人增長』,天主在『添加』,也就是說,天主設法將祂的救恩計劃向前推進。」

在這層意義上,教宗强調:「納匝肋的若瑟非常相似埃及的若瑟,後者是雅各伯和辣黑耳的兒子,先是在埃及做奴隸,後來成了這個國家僅次於法老的重要人物。不過,若想瞭解福音中的若瑟,則先要瞭解白冷和納匝肋。在希伯來文中,白冷意為『麵餅之家』,而在阿拉伯語中,則是『肉食之家』,也許是因為那裡有大量的山羊和綿羊。」

教宗表示:「在耶穌的事件中,這些關於麵餅和肉的典故指的是聖體奧跡,即耶穌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參閲:若六51)。米該亞先知稱白冷在猶大郡邑中是最小的(參閲:米五1),天主子卻選擇那裡以及納匝肋作為祂降生成人的地方,而不是耶路撒冷。上主選擇的是兩個遠離當時的喧囂和權力的偏遠村鎮,雖然耶路撒冷是祂所愛的城市。這表明偏遠和邊緣化的地區受到天主的喜愛。耶穌沒有誕生在擁有宮廷的耶路撒冷,而是在一個偏遠地區,並在那裡生活,像若瑟那樣做木匠,直到30歲。對耶穌而言,偏遠和邊緣化的地區是祂所喜愛的。」

教宗說:「若不認真看待這個事實,就“相等於不認真看待福音和天主的作為,天主繼續在地理和存在的邊緣地區彰顯自己。耶穌尤其去尋找罪人,進入他們的家裡與他們交談,呼喚他們悔改。耶穌也為此受到責備,經師們說:『你看,這位老師與罪人一起進食,弄髒了自己。』(參閲:谷二16)」

「耶穌去尋找作惡的罪人,也去尋找那些沒有作惡卻遭受惡帶來的痛苦的人,例如病患、飢餓者、窮人、卑微者。耶穌總是前往邊遠地區,總是去邊緣地區。這該當使我們懷有很大的信賴,不是嗎?因為上主曉得我們心靈的邊緣地帶。」

教宗强調:「在這方面,當時的社會與我們的社會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今天也存在中心和邊緣地區。教會知道自己蒙召,以邊緣地區為起點去宣講喜訊。納匝肋的木匠若瑟信賴天主對他年輕的淨配和對他自己的安排,這提醒教會要定睛注視世界所故意忽視的事物。」

「若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重視別人丟棄的東西。在這層意義上,他的確是要緊事物的導師。換句話説,他提醒我們,確實有價值的事物並不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卻要求予以耐心分辨,以便得到發現和重視。我們請他轉禱,好使整個教會恢復這注視的目光,這種分辨和重視要緊事物的能力。我們要從白冷重新開始,從納匝肋重新啓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也向處於最容易被遺忘的地理上邊緣地區或生活上被邊緣化的所有男女發出希望的訊息。他祝願他們在大聖若瑟身上看到值得效法的見證人和保護人。教宗最後獻上一篇自己親撰、卻發自内心的祈禱詞,向大聖若瑟陳述我們的心聲:

大聖若瑟,你始終信賴天主,

在祂上智安排的引領下,作出你的選擇,

請你教導我們不依靠我們自己的打算,

而是仰賴祂的愛的計劃。

你來自邊緣地區,

請你幫助我們改變我們注視的目光,

更喜愛世界丟棄和置於邊緣的事物。

請你安慰感到孤獨的人,

扶持那為維護生命和人性尊嚴

而默默努力的人。

亞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聖若瑟年」資訊

教宗主持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彌撒: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11月14日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在講道中,教宗從當天的福音出發(參閱:谷十三24-32),指出人子來臨前令人驚慌失措的跡象有助於我們詮釋歷史,明白今天的傷痛與明日的希望並存,讓我們能從今天悲痛不已的各種矛盾進入到救恩;我們的救恩即為與上主相遇,上主要來救我們擺脫一切兇惡。

教宗指出:「在充斥著災難、暴力、磨難和不義的歷史中,窮人深受重傷、遭到壓迫,等待「似乎永遠不會到來的釋放。世界窮人日催促眾人特別關注最脆弱者的苦難,因為他們往往因為不公義和不平等,被迫陷入煎熬的處境,又因為那忽視或摒棄他們的丟棄社會,情況雪上加霜。」

「如此的境遇帶來痛苦和恐懼。然而,希望之光卻從中升起,將人引向得到救恩的未來。」教宗闡明:「耶穌期盼我們向希望敞開心胸,救我們免於焦慮和恐懼。明日的希望之花在今天的傷痛中盛開。這份希望在我們今天受傷的歷史中運作,一如天主的國那樣遍地開花,有如樹木長出嫩葉。天主的國引導歷史邁向其目標,帶領人最終與上主相遇,而上主會一次而永遠地使我們獲得釋放。」

「面對痛苦與希望,基督徒的任務是什麼?」教宗表明:「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基督徒的望德絕非天真爛漫的樂觀主義,單純認為明天會更好。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催促我們採取行動,在天主實現祂的救恩許諾時貢獻己力。換句話說,基督徒應當日復一日建設愛的國度、正義與友愛的國度,那是耶穌通過實際舉動親手開創的國度。」教宗叮囑信眾:「切莫忽視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視若無睹地從他們身旁走過。我們要做出慈悲的見證,發揮溫柔的憐憫心,渴望接近他人並在盛行的冷漠中施以援手。」

教宗接著引用了意大利一位親近窮人的已故主教貝羅(Tonino Bello)的名言:「我們應當創造安排希望。」「我們必須藉由做出決定、拓展服務、為正義和團結奮鬥,以及減輕窮人的痛苦來具體表達我們的希望。希望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社會與政治承諾中成為現實。」許多志工協助教會開展協助窮人的工作,使這份希望變得具體,教宗為此向這些志工致敬。

然後,教宗回到當天的福音,談到無花果樹的枝條發嫩、生出葉子的場景。教宗指出:「有如嫩葉的溫柔促使希望在世界繁榮昌盛,減輕窮人的苦難。我們要克服自己的自私態度和嚴苛的內心,對世界上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分擔其中的痛苦並努力予以舒緩。樹木的嫩葉可以吸收污染,使之變成良好。我們與其對問題和挑戰誇誇其談,倒不如做些實事,如同樹葉那樣把髒空氣化為新鮮空氣,發揮轉換的作用,以善制惡。具體可行的作為是與飢餓的人分享食糧,為正義而奮鬥,扶持窮人,恢復他們的尊嚴。」

「教會該當走出去接近窮人,分享喜訊、陪伴並告訴他們,希望能從傷痛中萌生。這樣的教會是多麽美好又具有先知性。」

教宗最後期勉所有人:「通過溫柔把希望帶給世界,因為耶穌在他們內等待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5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14:7)

圖片:pcpne.va

2021年6月14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今年第5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為「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7)。教宗解釋這個主題的含義,闡明「基督徒若想看到耶穌,用手觸摸祂,知道該轉向哪裡:窮人是基督的具體標記,他們代表基督,讓人見到祂的面容」。

以下是文告全文:

教宗方濟各
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1 年 11 月 14 日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
(谷十四 7)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句話是逾越節前幾天, 耶穌在伯達尼某「癩病 人」西滿家中晚宴時說的。福音聖史告訴我們,有 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香液進來,倒在耶穌 頭上。這行動使人們大為 驚異,對此作出兩種不同的詮釋。

首先,一些在場的人,包括門徒在內,感到憤慨:他們考慮到香液的價 值──大概是三百德納,約為 工人整年的薪金──認為應把它賣掉,把收 益施捨給窮人。按若望福音,猶達斯就是持這種態度來詮 釋的:「為什麼 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聖若望繼而指出,猶達斯「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 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若十二 5~6)。這苛刻的批評出自負賣者的口,絕非偶然的事:這說明了那些不尊重窮人者,就是違背耶 穌的教導,不能算 是祂的門徒。奧利振就此事曾說過很嚴厲的話:「猶達斯表面上關心窮人 (⋯⋯)。如果今天那掌管教會錢囊的人,像猶達斯那樣口裡為窮人說話, 卻拿去他們的捐獻,就 讓這些人同遭猶達斯的下場吧!」(《瑪竇福音註 釋》11,9)

第二個詮釋是耶穌作的,它令我們領會那女人行動的深義。耶穌說:「由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 受?她在我身上作了一件善事」(谷十四 6)。 耶穌自知死亡將至,視她的行動是提早在安葬前為 自己死去的遺體敷油。 這看法超乎所有同席者意料之外。耶穌提醒他們,祂是窮人之首,是窮人 中 最窮的一個,因為祂代表著所有窮人。祂貴為天主聖子,卻以窮人、孤獨者、被排斥和被歧視者的名義,接受這女人的敬意。她以女性的敏銳, 竟是那唯一明瞭主心思的人。這女人之所以沒有名字 ,也許正是為了代表 天下歷代一眾女性,雖然無權發言,甚至飽遭暴力,卻出現在基督生命的 最重 要時刻,即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及埋葬之時,以及在祂復活後的 顯現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 這些經常被歧視和不被委以重任的女性,在 福音中卻扮演著啟示歷史的要角。耶穌結論所說的話很有說服力,祂把這 女人連繫到福傳的大業上:「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 什麼地 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谷十四 9)

2. 耶穌與這女人間的強烈「同理心」,以及耶穌如何理解這女人為祂敷油 一事,剛好與猶達斯和其 他人對此事反感的看法相反,這為我們開闢了一 條有效的途徑,去反省耶穌與窮人和宣講福音間那不可分離的關係。

耶穌所揭示的天主面貌,實是一位關心和親近窮人的父親。耶穌所做的一 切,確證了貧窮並非命運 所使然,而是祂臨於我們中間的具體標記。我們 不能隨自己所想的時間和地點找到祂,而是在窮人 的生活中,在他們的痛 苦和急需中,在他們有時被迫所處的非人生活環境下,才能找到祂。我不 厭 其煩地重複說,窮人是真正的福傳者,因為他們是首先接受福音的人, 並獲邀去分享天主的真福和 祂的神國。(參閱:瑪五 3)

在各種處境和程度中的窮人,都在向我們宣講福音,因為他們讓我們不斷 以新的方式發現天父的真 面貌。「窮人能給我們很多教導。不只是他們在 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內分享,而且在困 難中,他們體驗到受苦 的基督。我們需要接受他們向我們傳福音。福音新傳是一種邀請,承認在 窮 人的生命中,拯救的力量在運作,並把他們放在教會朝聖之旅的中心。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 ,聲援他們的事跡,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 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 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 我們分享的。我們獻身的工作不只是推廣或援助的活動或項目;聖神推動 的不 是不受控制的行動主義,而首要的是待人殷勤,視他人『在某種意義 上和我們合而為一。』這愛的殷勤是開始對他們每一位完完整整的人的真 正關心,並激發我們積極尋求他們的益處。」(《福音 的喜樂》,198~199)

3. 耶穌不但站在窮人那一邊,更與他們同甘共苦。這對祂各時代的門徒來 說,確是個有力的教導。祂所說的「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也指出了這一點:窮人雖然常存在我們當中,但不應使 我們習以為常,以致變 得無動於衷,卻要親自與他們分享生活,而不是假手於人代而為之。窮人並非團體「以外」的人,而是我們一起共同分擔痛苦的弟兄姊妹,以減輕 他們的憂慮和受忽視,讓他們重拾失去的尊嚴,並確保他們得到應有的社 會包容。另一方面,我們深明一個慈善行為要有一位施與者和一位接受者,但一起分享甘苦卻能締造手足情誼。施捨只是一時之舉,但共同分享卻持續不斷。前者易使施與者沾沾自喜,卻使接受者感到屈辱;後者能加強團結互助,為達到公義建立必需的基礎。總而言之,信友若要親身看見和接 觸耶穌,就知道要到誰那裡去:窮人是基督的「聖事 」(標記),代表著祂並指出祂的所在。

我們可以效法許多聖人聖女般,把與窮人共甘苦作為自己的生活方針。在芸芸諸聖中,我特別要提 到痳瘋病人的使徒聖達勉神父( Damiano de Veuster)。他以莫大的慷慨精神,受召到恍如痳瘋病 人隔都的莫洛凱島,與他們一起生死與共。他捲起衣袖,親力親為,使這些貧窮和被排擠至絕境的病人,能度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他充當醫生和護士,不顧身陷的危險, 在這個被稱為「死亡屬地」 的島上,為人帶來愛情之光。他最終也染上痳 瘋病,這是他為這些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生命,徹底與 他們共甘苦的標記。他所作的見證,為今日新冠疫症肆虐下的我們,依然有效:天主的聖寵肯定在許多人心中運作,他們雖不大事張揚,卻獻身切實與那些最貧窮的人 共甘苦。

4. 為此,我們要全心依從主的號召:「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 15)。這悔改首先在於打 開我們的心扉,明認各種形式的貧窮,更要符合 我們所宣認的信仰而生活,這樣去宣揚天主的神國 。窮人多次被視為另類 人士,是需要特別慈善服務的一群。要跟隨耶穌,就要改變這種思維,接受分享和參與窮人生活的挑戰。要成為耶穌的門徒,就要選擇不在世上囤 積財寶,以免在這脆弱和易 逝的現實中,抱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相反, 我們要準備擺脫任何妨礙我們達致真正福樂的枷鎖 ,好能認清那永久且不受任何人地事物破壞的真福。(參閱:瑪六 19~20)

耶穌在這方面的教導是反潮流的,因為祂應許那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才可 絕對肯定看見和經驗到的 事物:「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 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瑪十九 29)。我們在轉眼即逝的財富前,在世間的權位和虛榮前,若不選擇成為貧乏的人,便無法為愛而獻出生命,只能度一 個不完整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意願,卻無法轉化世界。所需要的就是絕對向基督的恩寵開放,這能使我們成為祂無限愛情的 見證,令我們世上的生 活再次具有說服力。

5. 基督的福音驅使人特別關懷窮人,要求人認清不同形式的倫理和社會的 極度紊亂,是不斷導致新 形式的貧窮的原因。有一種觀念似乎逐漸形成, 認為窮人不但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更對一種以某 些特權人士的利益為中 心的經濟系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一個漠視或隨意取捨道德原則的市場 ,造成不人道的處境,令那些生活在任人擺布情況下的人飽受打擊。我 們目睹不斷有新的貧窮和排 外陷阱形成,它們都是一些無道德原則、缺乏 人道觀念和毫無社會責任感的操控經濟和金融的人造成的。

此外,去年更加上另一個災難:新冠疫情,導致窮人額外倍增。這仍不斷 造訪數以百萬人的家門 ,即使並不一定帶來病苦和死亡,卻是貧窮的先兆。 窮人的數目大大倍增,可惜的是這仍會在未來 數月內發生。有些國家正受 到新冠疫情的嚴重後果,以致他們中最脆弱的一群人,竟缺少最基本的 急 需品。慈善食堂門外大排人龍,正是情況惡化的實際跡象。顯然我們必須 找到對抗病毒最合宜的 全球解決辦法,但必須排除任何偏袒的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給予受失業影響的人,一個具體的答覆,因為失業已令許多有家庭負擔的父親、婦女和青年,蒙受巨大的打擊。感謝天主,許多人所表現的社會團結和慷慨精神,連同一些具遠見的推動人道計劃,正在這方面作 出且繼續作出重大的貢獻。

6. 畢竟仍有一個不甚明顯的問題有待解決:應如何實際回應數以百萬計的窮人,他們屢次遇到的若 非厭惡,就只有冷漠?我們應採取什麼公義的途徑,才能克服社會的不平等,並重建那屢遭踐踏的人性尊嚴?一個自私自 利的生活方式,正是導致貧窮的同謀,往往把窮人處境的責任,完全推卸 在 他們身上。然而,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自私所造成。為此,關鍵 在於推動發展進程,利用各 人的才能,技術互補和角色互異,好能達致一 個共同參與的公共資源。許多「富人」的匱乏,可藉 「窮人」的富足來補 足,所欠缺的就是彼此相遇和認識!沒有人是這樣貧乏,以致無法彼此貢 獻出 自己的東西來。窮人不可只是接受;他們應能做到有所貢獻,因為他 們知道如何慷慨回應。我們目 睹的分享例子,正多的是!窮人往往教導我 們什麼是團結互助。固然有人有所匱乏,有時甚至缺少 很多東西,包括生 活的必需品,但他們並非一無所有,因為他們仍保存著天主子女的尊嚴, 那是沒 有任何人地事物可以剝奪的。

7. 為此,我們對貧窮應採取一個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各國政府和全球組 織,都應有能力以具遠見 的社會模式負起的挑戰,去應付那正橫掃全球, 而且還會在未來數十年內肆虐的各種新形式的貧窮 。如果把窮人推到社會 邊緣,好像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是罪有應得的,那麼民主的概念本身便會陷 入 危機,而且所有的社會政策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應懷著極大的謙遜,承 認我們面對窮人,往往變得 一無所能。若要抽象地討論他們,就只停留在 統計數字上,或拍套紀錄片去觸動人心。相反,貧窮 應激起我們有建設性的計劃,好能促進實質的自由,讓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生活。我們 必須 摒棄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擁有金錢,便能得到並增加自由。實際為窮人服務,能驅使人採取行動並找到最佳方法,去再提升和造就這些經常是無名無聲,卻帶著救主求助樣貌的這一群人。

8.「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谷十四 7)。這是一個邀請,叫我們 切勿錯過任何行善的機會 。這句話也有它的舊約背景:「如果在你中間有 了一個窮人,又是你的弟兄,對這窮苦的弟兄,你 不可心硬,不可袖手旁 觀,應向他伸手,凡他所需要的儘量借給他。(⋯⋯)你應盡量供給他; 供 給他時,不應傷心,因為為了這事,上主你的天主必在你的一切工作, 和你著手所作的一切事上祝 福你。既然在這地上總少不了窮人,為此我吩 咐你說:對你地區內困苦貧窮的弟兄,你應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申十 五 7~8,10~11)。聖保祿宗徒遵循這同一思維,勸勉他團體內的信友,要慷慨捐助初期耶路撒冷團體的窮人,而且這樣做時「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 』」(格後九 7)。這並不是說施捨是為了紓 解我們的良知,而是為了抗拒那對窮人冷漠和不公義的文化。

在這脈絡下,也很值得提到金口聖若望的話,他說:「慷慨的人不要追問 窮人過往的作為,只須改善他貧窮的處境,給予他所急需的。窮人只有一 個答辯:他的窮困和他的急需。不要再追問別的 ;就算他是世上最大的壞蛋,如今缺乏必需的食糧,那麼就救他免於饑餓吧!(⋯⋯)慈悲的人是有急需者的良港:這港口接待並拯救所有遭遇船難的人;不論他們是大奸 大惡,還是好人一個,只 要他們是身處險境,這港口都會讓他們在自己的口岸得到庇蔭。所以每當你在世上遇到貧窮覆舟的人,不要判斷他,不要 追問他過往的作為,卻要救他脫離險境。」(《論貧窮的拉匝祿》 ,II,5)

9. 提高銳覺去領悟窮人的急需,這是極具關鍵性的,因為這些需要,就如 他們的生活處境,都在不 停改變。今日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們較諸昔日更不樂意處理貧窮的問題。人們習以為常的較富裕狀況,令人更難 接受犧牲和匱乏。人們樂意做一切,只要不欠缺他們易如反掌所得來的東西。結果人們便陷於各種怨憤、急躁、諸多要求,以致產生恐懼、焦慮、有時甚至暴力。這絕非我們 建立未來的準則;可是,這些態度本身,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貧窮形式。我們應隨時準備去辨識時代的徵兆,它們指出在當今世界傳福音該用的新方式。對窮人的急需提供即時的援助,這並不應妨 礙我們具有遠見地實踐新形式的基督徒愛德行為,以回應人類今日所遇到的新貧窮。

謹望這第五屆的世界貧窮日,能在我們的地方教會扎根,推動關注各地窮 人需要的福傳運動。我們 不能等待他們前來敲我們的大門,卻要親自走到 他們的家、醫院、護理之家、街上、他們有時藏身 的暗角落、庇護所、收 容所去⋯⋯。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遭遇、他們心中的渴望是什麼。讓我們借用馬佐拉里神父(Don Primo Mazzolari)的呼籲,說:「我 求你們不要問我:這裡有沒有窮人?他們是誰?他們有多少人?因為我怕 這樣的問題會令人轉移注意力,或者會成為一個藉 口,去迴避對我們的良知和內心的明確指示。(⋯⋯)我從來不去數點窮人,因為他們是不能數點的:窮人是要來擁抱的,不是要來數點的」(「Adesso」,n. 7 – 1949.04.15)。 窮人就在我們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誠心如下說,那將是何等符合福音的精 神:我們自己也是窮人,因為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他們,使他們 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成為救恩的媒介。

教宗方濟各

2021年6月13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紀念日
於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英語全文

圖片:pcpne.va

來源:vatican.va

大自然靈修: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可見徵兆】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發生了,
就該知道:他已近在門口了。】
(谷13:29)

還有一個主日,就會結束本年的禮儀年度。教會為了配合象徵生命走向終結,福音選取了耶穌的「末世言論」,鼓勵我們隨時準備好自己。

耶穌以大自然及圖像描述了末世的預象:當無花果樹開始生出葉子,人們就知道夏天快要來了。這道理很簡單,就好像如果我們看到天灰灰的,就能預想到可能快要下雨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看到,感覺到的「徵兆」。

近年異常的天氣、嚴重的天災越見頻繁,這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訊息。事實上,聯合國亦指出人為性的影響,讓地球持續升溫,一旦超過2度,就會造成不可扭轉的全球性災難,而我們距離這個臨界點已經不遠了。

對於未來,我們有好多不確定的因數或不安,不過耶穌也向我們承諾「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重點在於我們要積極面對,效法耶穌,實踐愛主愛人關愛自然。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
求祢堅固我們的信德,
在不可見的未來仍然依靠祢。
也求聖神讓我們察覺時代的徵兆,
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祢的旨意。
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
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教宗公開接見:自由不同於解放,真自由是不厭倦行善

圖片:vatican.va

「基督徒是自由的人,不沉迷於過往,不受舊俗所禁錮。基督徒滿腔熱血,抵抗那有時阻礙行善的倦怠感。」

2021年1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這是天主對我們的期許。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教宗針對《迦拉達人書》進行最後一回講解(參閱:迦六9-10,18)。在這封書信裡,聖保祿宗徒「以福傳者、神學家和牧者的身份」發言,「為天主的靜默發聲」。聖保祿的這席話有助於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的啟示內蘊藏的撼動人心的新意。

教宗首先省思了聖保祿宗徒的勇敢直率,邀請所有信徒重獲「自由」。「基督所說的自由不是解放,而是極其美妙的事。保祿從未想過帶有憤世嫉俗特色的基督信仰。相反地,他捍衛基督帶來的自由,也就是基督藉著受難而帶來、至今仍感動人心的自由。我們如果想想基督必須遭受的苦難和孤獨,更是大為感動。」

「外邦人的宗徒深知自由這個概念會帶來的危險,而且他沒有小看其後果」。聖保祿勇敢坦率地向信眾重申,自由既不等同於解放,也不會導致任何形式的自負自滿。這個觀點能阻止我們再次淪為罪過的奴隸。然而,走回頭路的誘惑始終存在。」

說到這裡,教宗把既定的講稿放下,對信眾說:「聖經裡有關基督徒的定義闡明,我們基督徒不是一群走回頭路的人。這是個美好的定義。而誘惑即在於走回頭路、以求更大的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只會回歸律法,忽略聖神的新生命。因此,保祿教導我們,真正的法律在耶穌所賜的聖神的這個生命中得到滿全。聖神的生命只能在自由中活出:基督徒的自由是極為美好的事。」

每個基督徒的心中都會萌生雙重態度。一方面「滿腔熱血」:「我們感覺被催促著立刻走上自由的道路,跟著聖神前行;另一方面,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因為我們每天親身體驗到順從聖神、跟隨祂的良善行動有多麽疲憊。疲倦厭煩的感受會扼殺熱忱。」

「聖奧斯定在建議我們如何應對這情況時,提到了福音中門徒與基督在船上經歷暴風雨的事跡。教宗問道:門徒們怎麼做?他們叫醒基督。我們在困境中也該這麼做。你經歷暴風雨時,要叫醒沉睡的基督;而祂始終臨在。在艱難時刻,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叫醒在我們內的基督,祂如同在船上那樣熟睡。這正是當做的事。我們必須喚醒在我們心裡的基督,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祂的目光默觀一切,因為祂的視野遠超過暴風雨。通過祂平靜的目光,我們能看到我們自己看不到、而且根本意想不到的景象。」

「在這條費勁卻迷人的道路上,聖保祿期勉我們不要厭倦行善。」教宗強調:「我們必須相信,聖神必定在我們的軟弱中給予援助,恩賜我們所需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學習更常呼求聖神。那麼,我們該如何呼求聖神呢?」教宗表明:「對聖神的祈禱發自肺腑,必須從你的內心中湧出。你必須在艱難時刻說:『聖神,求祢降臨!』關鍵詞是:降臨。但你必須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話說出。」

「呼求聖神的禱詞以『降臨』為核心,正如耶穌升天後,聖母瑪利亞與眾門徒在晚餐廳中懇求說:『聖神,求祢降臨。』」教宗重申:「經常這樣祈禱,必會對我們有所助益,因為藉著聖神的臨在,我們守護自由。我們將是自由的人、自由的基督徒,不沉迷於過往,不被舊俗所禁錮。基督徒的自由使我們日益成熟,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