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博物館:相傳聖伯多祿和聖若望的衣衫修復完成

圖片:Vatican Media

由羊毛、亞麻和蕁麻纖維編織而成的兩件衣衫,相傳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穿過的,世代以來廣受敬禮。這兩件無價之寶先前保存在聖若望拉特朗廣場至聖堂,存放在聖階朝聖地。這兩件衣衫近期進行了修復,並在完工後於5月份的「博物館週四」系列活動加以介紹。

兩件珍貴遺物聖髑

梵蒂岡博物館掛毯和織品修補工作坊從2019年至2024年對這兩件珍品仔細地進行了維護。博物館科學研究室則是加以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關這兩件織品的信息。

近期的相關研究報告提出了有力的可能佐證,那是第九世紀若望執事所寫的大額我略教宗傳記的一個段落。根據這段文字的記載,在拉特朗的諸多遺物聖髑中,恰好有一件長衫和一件祭披,分別屬於聖史若望和聖巴斯加削(Pascasio)。

一件長衫和一件祭披

梵蒂岡博物館科學研究室主任佩桑泰(Luca Pesante)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認為這兩件衣衫屬於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傳說,並沒有很長的時間:這要歸功於福爾巴赫(Wolfgang Fritz Volbach)、一位重要的教會初期和中世紀藝術研究學者,他在1934年至1946年正是梵蒂岡宗座圖書館基督信仰館負責人。福爾巴赫稱,大額我略教宗傳記的一個段落提到兩件衣衫。文件證明了拉特朗的諸多遺物聖髑中恰好有一件長衫和一件祭披,分別屬於聖史若望和聖巴斯加削。根據傳記,聖史若望的長衫當時保存在聖若望大殿的祭台下方,它或許是額我略教宗於592年親自要求錫拉庫薩聖女路濟亞隱修院送來羅馬的那件聖髑」。

修復與科研

這兩件織品修復完畢時,由意大利圖西亞大學進行了科學分析。碳14鑑定的結果顯示,一件可追溯到第六世紀下半葉至第七世紀上半葉,另一件的年代大約落在第一世紀末到第二世紀上半葉。

雖然這兩件衣衫並非真正屬於聖伯多祿和聖若望,但是它們世代以來廣受信友敬禮。佩桑泰解釋說,「假如用心觀察的話,會注意到袖口有無數的剪裁痕跡」。這是因為過去幾個世紀,為了公開和私人敬禮,剪下了很多小塊的聖髑。

談到修補的工作,佩桑泰指出,「這兩件織品或許是埃及科普特人的手工製品,在進行維護前被存放在玻璃下。這種保存方法已經不適合了,需要把這兩件珍品挪出來,恢復它們原本的三維立體感。修補人員小心翼翼地對這兩件織品進行了消毒和清潔,去除數百年來落在上面的懸浮粒子,然後實施了維護型的細緻修補,加固並縫補所有風化損壞的地方。如今這兩件衣衫看起來更加自然又立體,放在庇護九世獻禮廳展出,即從西斯汀聖堂出口離開後的第一個展廳」。

至聖堂文物

此外,佩桑泰也解釋了至聖堂文物的歷史淵源。他指出,在中世紀,「至聖堂的珍品保存在教宗居住的拉特朗宮私人聖堂,長達數個世紀之久。後來,1585年至1590年,由於西斯篤五世教宗推動的工程,那一區幾乎全部拆除。那個歷史悠久、建於第八世紀的聖老楞佐堂,當初發揮的正是當代梵蒂岡聖西斯汀堂的功能。這裡也保存著伯多祿和保祿宗徒的頭骨,1370年在亞維農過世的烏爾巴諾五世教宗將他們的頭骨遷到拉特朗聖若望大殿主祭台的上方」。

「1903年4月份,良十三世教宗准許法國籍耶穌會士瑞巴呂(Florian Jubaru)打開小聖堂祭台下方的古老柏木箱來做有關聖女依搦斯的研究,她的頭骨也是珍藏在此的聖髑之一。這個柏木箱可追溯至第九世紀,良三世教宗的時期。兩年後,另一名耶穌會士、這次是德國籍格里薩爾(Hartmann Grisar)得以再次研究至聖堂寶物的內容,發現這珍貴文物真是獨一無二的組成。所有珍藏起來的聖髑令全歐洲歎為觀止,有拜占庭、波斯、敘利亞和科普特的藝術傑作,另外還有與基督本人、多位宗徒和教會初期殉道者直接相關的聖髑。經過初步的調查研究後,發現文物的消息立刻迅速傳播開來,20世紀初在羅馬激起科學界和多個修會內部的激烈競爭。為了避免醜聞或與意大利的爭端,庇護十世教宗於1905年下令將聖髑遷到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聖物館的收藏區。1999年,藉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一道諭令,圖書館具有歷史價值的館藏移交給梵蒂岡博物館,至今由後者守護至聖堂的寶物」。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聖伯多祿、聖保祿,兩位偉大的「失敗者」

福音 聖瑪竇福音 16:13-19

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門徒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者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聖伯多祿、聖保祿,
兩位偉大的「失敗者」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姐妹們,今天我們慶祝聖伯多祿、聖保祿兩位偉大宗徒的瞻禮。兩位宗徒被認為是教會的兩大支柱。聖伯多祿是耶穌建立教會的磐石;而聖保祿憑借他的旅程和書信成為普世教會的宗徒。然而這兩位宗徒的偉大始於他們挫敗的經歷。

聖經中的伯多祿充滿著尷尬和失敗。伯多祿作為一個熟練的漁夫,認識耶穌的時候是在捕魚而且整夜一無所獲。他步行水面時由於害怕開始下沉,被耶穌批評為小信德的人。他剛剛認出耶穌是默西亞,緊接著就被耶穌批評為撒旦。他由於軟弱、害怕背叛耶穌三次,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挫敗。聖保祿宗徒,自認為受到高等教育,目無一切。對宗教的狂熱使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是他卻親手迫害了天主的教會,這成為了他一生最大的痛。在他皈依後經常受到潔德上的挑戰,使他內心常感到挫敗。然而天主願意使用「失敗者」。

如果我們看天主教會的聖人,幾乎他們都是某些方面的「失敗者」。聖維雅納神父(St. John Vianney)在學習上總是不能及格,而且身體不好。加拿大的聖安德肋修士(St. Brother André)曾經沒有修會想要接收他,聖女傅天娜也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St. John XXIII)被選為教宗是因為周圍的人認為他又蠢又老,所以好控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St. John Paul II)被批評帶領教會倒退。聖紐曼樞機(St. John Henry Newman)因為皈依天主教會被自己的親人斷絕聯系。聖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被自己的修會弟兄關進監獄。

然而他們所受到的這些失敗,痛苦恰恰是他們心甘情願成為天主工具的原因。聖保祿宗徒說:「我軟弱的時候,正是我剛強的時候。」正是這些失敗、痛苦,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所以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小我」,而完全的順從天主的聖意。所以,他們不在詢問自己的意見,而是天主的旨意。

主內的弟兄姐妹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地方,痛苦的地方,譬如說在身體健康上無能為力,在自己的性格上,在與人的交際上,在學習上,在家庭關係上等等,都有我們的痛苦和無能為力的地方,甚至是罪,但是當我們看向天主時,這些失敗、痛苦卻給我們帶來了謙卑和對天主的開放。因此,我們不會在尋求自己的意見,而是天主的旨意。那時,我們也會成為天主的工具,也會成為偉大的「失敗者」。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天主要求我們做真先知、締造合一

CNS photo/Paul Haring

羅馬時間2020年6月29日上午9時30分,教宗方濟各於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雖然參禮信友人數不多,但羅馬教區的信友得以與他們的主教共慶這座城市的主保瞻禮日。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禮儀開始之初,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這些羊毛肩帶是要給樞機團團長雷樞機,以及過去一年內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以示羊群與牧者之間的合一。隨後,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向教宗致詞,感謝教宗在防疫封城的艱難時刻以各種方式關懷基督徒團體,尤其是每天通過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的電視和網絡直播,關心所有的人,包括非信友和冷淡教友。雷樞機也感謝教宗藉由種種愛德舉措來支持失業者等群體。

圖片:Vatican Media

合一與先知之恩是教宗方濟各當天彌撒講道的重點。

教宗強調了聖伯多祿與聖保祿之間的差異:「前者是一名簡樸的漁夫,後者是受過教育的法利塞人。但是,他們之間不乏精彩的討論,兩人彼此視為兄弟、親如一家人。在這種團結的家庭裡,家人經常互相討論,而且總是彼此相愛。」

合一

「耶穌並未吩咐我們互相取悅,卻叮囑我們彼此相愛。祂使我們相結合,卻不要我們變得一模一樣。祂使我們在差異中相結合。那麼,合一從何而來?答案在當天的讀經一中呼之欲出:教會深受迫害的時刻,基督徒團體熱切祈禱。祈禱能確保合一,因為它讓聖神介入其中,拉近距離。」

教宗說:「團體彷彿群龍無首,人人自危。但在這悲慘時刻,沒有人逃走,沒有人想著保全自己,沒有人拋棄別人,而是所有的人同心祈禱,從祈禱中汲取勇氣。勝過各種危險的合一在祈禱時油然而生。」

「首個基督徒團體具備另一個重要元素:他們當中沒有人抱怨災難,沒有人辱罵黑落德;而我們卻習慣於辱罵相關負責人員。」教宗指出:「對基督徒而言,抱怨無濟於事,只是浪費時間。埋怨並不改變任何事。我們要記得,抱怨是向聖神關上第二扇門。」

此前,教宗曾在聖神降臨節大禮彌撒中闡述了向聖神關閉的三扇門,分別是:自戀心態、氣餒和悲觀主義。在慶祝羅馬主保瞻禮的感恩祭中,教宗再次解釋說:「自戀心態令你顧影自憐,持續凝視自己;氣餒使你抱怨;悲觀主義叫人陷入黑暗。這三種態度關閉了通往聖神的門。首批基督徒並未歸咎於他人,卻是祈禱。在那個團體裡,沒有人說:『要是伯多祿再小心謹慎一些,我們就不會陷入這種處境。』在人性的角度上,伯多祿有不少可批評之處,但是沒有人批評他,沒有人說他壞話。他們並非詆毀他,卻是為他祈禱。而我們今天可以自問:『我們是否以祈禱守護我們的合一、我們在教會內的合一?我們是否彼此代禱?』」

教宗問道:「倘若人們多祈禱、少抱怨,會發生什麼事呢?」

教宗答道:「會發生像伯多祿在監獄裡那樣的事:牢門敞開、手銬腳鐐斷裂。」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懂得彼此代禱。「天主等著我們在祈禱時想到,別人跟我們的想法不同、有人向我們關閉大門,以及我們難以寬恕某些人。唯有祈禱能解開鎖鏈,唯有祈禱能鋪平通往合一的道路。」

關於合一,教宗也提到,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當天,他降福羊毛肩帶,那是信友與他們牧者之間合一的象徵物。另外,教宗也以獨特的方式與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相結合。聖伯多祿與聖安德肋本來就是親兄弟,教宗身為伯多祿繼承人,與安德肋的傳人、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攜手同行,邁向上主盼望的圓滿合一。

教宗說:「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今年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不克前來羅馬,但是我下樓敬禮伯多祿的聖髑時,心中感受到我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就在我身旁。他們在這裡與我同在。」

先知之恩

當天彌撒講道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先知之恩。

教宗指出:「耶穌激勵兩位宗徒,要求他們作出跟隨祂的個人抉擇。祂對伯多祿說:『你說我是誰?』至於保祿,上主使他內心激動,那激動之情大過於在大馬士革路上摔倒在地,因為上主打破了他自以為虔誠行善的信念。」

教宗闡述說:「當我們接受天主的激勵時,先知之恩遂由此而生。先知之恩並不萌生於我們心如止水、掌控一切的時刻,並不誕生於自己的想法、封閉的心靈。相反地,福音一旦推翻種種確信,先知之恩便會一湧而出。唯有向天主的驚喜開放的人,才能成為先知。」

教宗表示:「反觀今日,當代也需要先知之恩,而非嘮叨多話。我們需要見證出福音勸諭是可行的。我們不需要奇跡般的事件,卻需要以生命彰顯天主愛的奇跡。無須倚仗權勢,卻要言行合一;無須多言,卻要祈禱。重點不在於宣報,而在於服務。你希望教會充滿先知之恩嗎?那就從默默服務開始做起。無須搬出理論,卻要作出見證。我們無須成為富翁,卻要關愛窮人;無須為自己發財,卻要為他人付出;無須贊同世人,卻要與人人和睦共處。若不做到這一切,就稱不上是先知之恩。我們要滿心喜樂期盼未來的世界,卻不需要一堆牧靈計劃。這些計劃看似有效,但我們需要的是能獻出生命的牧者、熱愛天主的牧者。」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正是為宣講耶穌、不惜獻出生命的典範。此乃改變歷史的先知之恩。每個信友都蒙召成為建設教會及更新人類的活石。」

教宗最後總結道:「總是有人摧毀合一,有人撲滅先知之恩。但是上主相信我們,並對你說:『你是否渴望締造合一?你是否渴望預言我的天國臨於世間?』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接受耶穌的激勵,找到對祂說『是,我願意』的勇氣。」

其後教宗方濟各於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反省了聖伯多祿的生平。當天彌撒的讀經一記載,天使釋放了坐監的伯多祿(參閱:宗十二1-11);然而,伯多祿日後卻在羅馬下獄並殉道。教宗比較了伯多祿生命中的這兩大事件,問道:「伯多祿怎麼會先是免於磨難,之後身受極刑呢?」

教宗闡明:「上主賜給聖伯多祿許多恩寵,救他免於兇惡;而上主也同樣善待我們。即使我們經常只在有需要的時刻尋求天主,但是天主看得更遠,並邀請我們走得更遠,不只尋求祂的恩典,更要尋求祂;不只把問題,更要把生命託付給祂。」

「如此一來,天主終能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寵,即賜予生命,因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把生命化為禮物。天主渴望我們在付出中成長;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長大成熟。」

回到聖伯多祿的榜樣,教宗表示:「這位宗徒成了英雄,並不因為他逃離了牢獄之災,而是因為他在此獻出生命。聖伯多祿把刑場變成充滿希望的美麗場所。因此,我們不只要祈求天主賜予當下所需的恩寵,更要懇請祂廣施生命之恩。」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詢問眾門徒:『你們說我是誰?』聖伯多祿的回答成了他生命的轉捩點。他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於是,耶穌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參閱:瑪十六13-19)」

教宗解釋道:「耶穌所說的『有福』,指的是『幸福快樂』。耶穌之所以說伯多祿有福,是因為伯多祿宣認了耶穌是永生天主。由此可知,幸福快樂的生活,秘訣在於承認耶穌是永生天主。從此以後,西滿改名為伯多祿,意即『磐石』,因為耶穌對他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這並非由於伯多祿堅定可靠,而是因為耶穌本身是塊基石,而倚靠著耶穌這塊基石,西滿成了磐石。」

教宗強調:「知道耶穌在歷史中有多偉大,或者欣賞祂的所言所行,並不這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耶穌在我生命中的位置。」關於這點,教宗鼓勵我們自問:「我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只想到當下的需求,或者我相信我真正需要的是耶穌?我如何營造生活,以我自己的能力為基礎,還是以永生天主為基石?」

教宗最後呼求聖母瑪利亞、這位把一切託付於天主的母親。願聖母助佑我們每天以天主為生活核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月22日-建立聖伯多祿宗座慶日

一、歷史源流

「建立聖伯鐸宗座」的慶節歷史相當複雜,近代的研究才使人較清楚此慶節的源始與意義。此紀念日早於第四世紀中葉就已存在,可能源自古代羅馬一種追念亡者的禮俗。每年年終時(年初為三月一日),自二月十三日到二月二十二日為已亡親友舉行紀念禮;行禮時,空置一個座位,表示為某固定亡者保留。由於聖伯鐸殉道的實際日期並不為羅馬教友確知,因而定在二月二十二日,以追念他的逝世日。紀念禮時,也為他保留一個空座位(Cathedra)。以後,教友團體才把此座位解釋為:主教在教導教友時所坐的座位,並且把此慶節視為紀念伯鐸就職管理羅馬教會的日子。

古代時,高盧地區於一月十八日紀念伯鐸首席特權(見以上所述),羅馬教會以後也接納了此慶節,並在第七世紀時,視此日為伯鐸在羅馬建立宗座日,而二月二十二日則為伯鐸在安提約基(Antioch)建立宗座日。據歷史考證,伯鐸曾於安提約基居住七年之久。最初這兩慶節只是地方性的,直到一五五八年時,教宗保祿四世才把此兩日定為普世教會應遵行的慶節。1960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時修訂禮規,刪除了一月十八日的,而只保留了二月二十二日的慶節。所修訂的禮儀年曆也予以保留,稱之為「聖伯鐸建立宗座」,定為慶日。

此慶節的主要目的在尊敬伯鐸的宗座權威,強調他在教會中的地位職責,一如在本日彌撒經文中所表達的:「主對伯鐸說:『我已經為你祈禱,使你不致失去信德,等你回頭以後,要堅強你弟兄們的信心』。」

二、聖伯鐸宗徒介紹

伯鐸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宗徒之長,教會的最高首領。他原名西滿,是貝特塞達人,與兄長安德肋以捕魚為生。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關於伯多祿生平的記載達一百六十一次之多,遠超過其他宗徒。耶穌第一次見伯多祿時,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刻法」(磐石)(若1:42),從最初就同若望及雅各伯成了耶穌三位愛徒中的一位,成了耶穌的全能、光榮及受辱的見證人。

伯多祿生平最大的轉機應是在耶穌由伯多祿的船上向群眾講完道理之後,叫他下網捕魚。伯多祿雖已徒勞無獲地工作了一整夜,仍照耶穌所說,投網下海,那知竟捕得滿網大魚,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雅各伯和若望前來幫忙。伯多祿見此奇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耶穌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作捕人的漁夫。」果然,伯多祿捨棄了一切,跟隨了耶穌(路5:4-11)。

百姓和門徒在聽到耶穌講論聖體的道理後,心中不服,滿口怨言,各自東走西散,離耶穌而去。此時耶穌問宗徒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伯多祿挺身而出,代言答道:「主!惟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6:60-69)之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伯多祿代表其他門徒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子」(瑪16:16,19)。耶穌見時機成熟,遂鄭重地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間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瑪16:17-19)

伯多祿在耶穌受難時曾三次背主,因此當耶穌復活後,第一個獲得顯現的宗徒就是伯多祿(路24:34),聽耶穌的指示,帶領其他宗徒回加里肋亞,重做漁夫。有一天,天色仍在朦朧之際,耶穌站在加里肋亞湖邊。若望立即認出耶穌,伯多祿滿腔熱火,迫不急待地跳下水去,游至岸上問候耶穌。就在這天早上,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愛不愛我」,伯多祿鑒於以往背主的愧疚,心中早已有所警惕,謙虛地回答:「主,是的,禰知道我愛禰。」耶穌見伯多祿的心理狀態已做好準備,於是將之前預許給祂的教會中最高的職權,正式委託給他。

伯多祿大約在64-67年,尼祿執政迫害教會時,倒懸十字架而死。教友解下他的遺體後,葬於現今的梵蒂岡丘嶺上,亦即現伯多祿大殿座落的地方。

三、教宗的職務與世界的關係

伯多祿是教會第一任教宗,這項傳統在天主公教內延續至今。教宗也身兼羅馬主教。199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發布《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文中論及羅馬主教身負合一之職,雖經歷個人的軟弱與無助,然在這個職位上,他完全服務天主充慈悲的計劃,要把陷於罪惡與邪惡中的世界,在天主的慈悲中,轉化人心趨向合一,使人人進入祂的共融中。

這種合一的服務是根植於天主慈悲的行動上,在世界主教團裡,託付給了他們當中的一位。這一位從聖神手中接受這項任務,不是在人之上行使任務,如同外邦人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大人物所做的一樣,而是帶領他們到寧靜的牧場上。教宗的職務是天主眾僕之僕,猶如主耶穌,教會的元首親自說:「我在你們中間,像似一個服務人的。」(路22:27),祂也曾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來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2-45)

聖奧斯曾指出基督就是唯一的牧人,在祂的至一中眾人合而為一。他繼續熱心勸說:「因此,願所有的牧人在至一的善牧中合而為一;願他們讓唯一牧人的聲音能被聽到;願群羊聽到這個聲音而跟隨他們的牧人,不是這個牧人或是那個牧人,而是唯一的牧人;在祂內,願眾人只聽到祂唯一的聲音,而不是嘮嘮叨叨的雜音……願羊群所聽到的聲音是免於所有分裂,從所有異端中得到淨化的聲音。」

羅馬主教在所有牧人團中的使命,正在於看顧(Episkopeina),如同一個哨兵,因此,藉著牧人們的努力,基督牧人的真實的聲音,可以在所有的個別教會中被聽到。以這個方式,在每一個託付給些牧人的個別教會中,這至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就呈現出來了。所有的教會都在完全和可見的共融之中,因為所有的牧人都與伯多祿共融,而因此也都聯合在基督內。

如果沒有權力和權威,這樣的一種職務將成為虛幻不實。因此,羅馬主教(亦是教宗)必須以權力和權威,來保證所有教會的共融。為這個理由,他是合一的首要僕人。這一項首席權行使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注意聖言的傳承、禮儀和聖事的舉行、教會的使命、風紀,和基督徒的生活。伯多祿繼承人的職責,就是要喚起注意教會公益的需求,是否有人企圖為個人的利益而忽視它。他有義務勸誡、警告,有時候,當某些與信仰合一互不相容的見解四處流傳時,他也要宣布、澄清。當環?需要時,他就以全體與他共融的牧人的名義說話。他也能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清楚訂下的明確條件下以宗座名義(EX Cathedral)宣布某些教義是屬於信仰的寶庫。以此對真理的見證,聖伯鐸的繼承人為合一服務。

來源:我靈讚頌主

教會透視:聖伯多祿廣場上的聖誕馬槽

最新內容:
-教宗主持彌撒慶祝80大壽
-中國陝西周至教區東會堂區隆重舉行天主堂落成典禮
-中國河北一座教堂失火燒毀
-山東周村教區博興堂區西高教會以愛的服務獻禮聖誕
-杭州教友開展愛心捐售活動
-台灣舉辦教宗方濟各「80歲生日音樂會」
-聖伯多祿廣場上的聖誕樹和聖誕馬槽正式揭幕

教宗主持封聖禮: 新聖人教導我們事奉天主和他人

1123

教宗方濟各于上個主日11月23日基督普世君王節,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禮彌撒,將6位真福冊封為聖人。新聖人中,有4位意大利人:若望·安東尼奧·法裡納(Giovanni Antonio Farina)、盧多維科·達卡索利亞(Ludovico da Casoria)、尼古拉·達隆戈巴爾迪(Nicola da Longobardi)、阿馬托·龍科尼(Amato Ronconi)以及兩位印度人:聖家會的庫利亞克斯•埃利亞斯•查瓦拉(Kuriakose Elias Chavara)神父和聖心會的埃烏夫拉西亞•埃魯瓦辛加爾(Eufrasia Eluvathingal)修女。 大約5萬信友參加了封聖禮。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 應在每日事務上邁向成聖

1119

11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數以千計的朝聖信友前來會晤教宗。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教會為主題,這一天他論及「教會–普遍成聖的聖召」。教宗強調,成聖是人人都能走的路。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生活處境,只要為愛他人作出微小舉動,就能成聖。11月21日將是「聖母奉獻日」,教宗要求信友們以祈禱支援隱修院修女們的奉獻生活。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 復活不是一種觀念 , 而是信德的根基

11032

11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已亡彌撒,追念過去一年當中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他引述聖​​馬爾谷福音,強調我們基督徒都受邀來到耶穌的空墓前尋找答案,觸摸信德的「磐石」。這些去世的神長們,每一位都受到天父愛和仁慈的注視。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活動中講授真福八端及為中國雲南的地震災民祈禱

08061

8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今年7月份假期後的第一場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耶穌的山中聖訓,勉勵我們以《瑪竇福音》第5章和第25章反省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公開接見結束時,教宗又再度邀請眾人為中東和平祈禱。 [Read more…]

教宗接見德語輔祭員: 善用自由, 見證基督

0806

8月5日傍晚,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接見了5萬多名操德語的輔祭員,與他們一起誦念晚禱。這些輔祭員近幾天在羅馬朝聖,他們的最大願望就是與教宗方濟各相會。

教宗在晚禱中作了簡短講道,重點談到輔祭員們這次朝聖之旅的格言「放心!許可行善」。他說:「上主願意人自由,感到自己如同一位慈父的子女,常受到保護。為實現這個計劃,天主只需要一個人,一個女人,一個將聖子帶給世界的母親。這女人就是童貞瑪利亞。聖母瑪利亞是徹底自由的人,她在自由中承行了天主的旨意。她始終行善,服事天主和眾人。我們若想知道天主對祂的子女有何期待,就該效法聖母瑪利亞。」

教宗結束講道後,又回答輔祭員們提出的幾個問題: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