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香港教區代表首天分享

圖片提供:陳卓羚Charlene

【鹽與光電視】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召開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的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與會。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青年代表有3位,他們分別台灣的馮筱嵋、香港的陳卓羚、中國太原教區的 PengLi Ren。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Charlene)在首天(3月19日)會議後向本台作了以下的分享: [Read more…]

中國河北大名主母會修女向教宗發言

【鹽與光天主教電視】在第一天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中,有10位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年人向教宗方濟各發言,其中一位是正在羅馬宗座傳信大學修讀神學,來自中國河北大名主母會的 Chaoying Cheng (Teresina) 修女。 [Read more…]

教宗主持三位新主教晉牧典禮

2018年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三位新主教晉牧典禮。他們分別是:

瓦爾德馬·斯塔尼斯瓦瓦·索梅塔戈(Waldemar Stanisław Sommertag)主教,波蘭佩爾普林教區司鐸,被教宗任命為駐尼加拉瓜宗座大使。

艾爾弗雷德·舒埃雷布(Alfred Xuereb)主教曾是本篤十六世教宗私人秘書,2013年也曾擔任教宗方濟各的私人秘書數月。後來獲任命為教廷經濟秘書處秘書長。舒埃雷布主教將擔任駐韓國宗座大使。

若瑟·阿韋利諾·貝當古(José Avelino Bettencourt)主教,他來加拿大渥太華,目前是聖座國務院禮賓司長,他被祝聖為主教後,將出任駐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宗座大使。 [Read more…]

教宗勉勵青年要勇於冒險,走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

為了迎接今年10月以青年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世界主教會議秘書處3月19日至24日在位於羅馬近郊的宗座教會之母公學召開會前會議,來自五大洲的300青年代表在場參加。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前往會場主持開幕禮,發表講話,並聆聽了幾位青年的見證,也問候了那些通過互聯網參加會議的青年。

教宗勉勵青年們:「你們要勇於開創新路,走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在保持基督信仰真正傳統的同時,也應創新。因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是一種甜蜜的毒藥,使你今天心靈安定、麻木不仁,且無法前行。因此,與會青年應在這次會議中坦率直言,不要難為情。」

教宗強調:「教會有一顆年輕的心,因為福音有如一股生命活力,使教會繼續不斷地得以更新。青年應當勇於冒風險,即使小心謹慎,也要前行。否則,青年若衰老,教會也會老化。許多時候,教會團體因害怕走出去,不敢前往生命的存在邊緣,把賭注押在未來,因而變得衰老。」

「青年激勵我們走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我們應認真對待他們。有人卻認為,較為容易的是與你們保持安全距離,如此就不面對你們的挑釁。然而,單單交換一些短訊或分享令人喜愛的照片還不夠。我們被一種文化所包圍,它一方面崇拜青春,設法使之永駐;另一方面,卻把青年排除在外,不讓他們成為主角。這是粉飾的哲學。」

教宗接著談到青年的失業問題說:「一個找不到工作的青年會怎樣呢?他會生病,患憂鬱症、吸毒、自殺…這是一種社會性的罪!社會對此有責任。教會召開這次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正是在表示願意聆聽所有的青年,一個都不除外。若少了你們,我們就少了走近天主的那部分。今年10月將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就是要開創契機,使青年在聖召的分辨上得到陪伴。天主信任你們,愛你們並召喚你們。」

本屆世界主教會議也將呼喚教會,使她重新發現自己煥然一新的青春活力。教宗對青年們說:「此時,我也請問你們每一位:『你在尋找什麼?你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找什麼?』你要說出它來,這對我們將有益處。我們需要聆聽,得知你們的生命旅程。你在尋找什麼?」

教宗告誡青年:「我們要建設一個新文化,但這不能沒有根基,這根基就是年長者,祖父母輩。我們需要具有先知性的青年,但如果你們不去讓一個在那裡苦悶、無人聆聽的年長者看到夢境,你們就決不會具有先知性。你們要讓年長者看到夢境,這些夢境將會幫助你們向前行走。(岳3:1)」

最後,教宗提到:「在艱困時刻,上主總是讓歷史藉著像達味、達尼爾和撒慕爾這樣的青年前行,因為他們說出真理,沒有難為情。他們並非生來就是聖人,而是感到有行善的意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在公教報的專訪

圖片: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右)出發羅馬前與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主席麥冠達神父(左)合照 (麥冠達神父攝於2018年3月17日)

世界主教會議將於十月在羅馬召開,此前主教會議秘書處將於三月十九至廿四日先在羅馬召開提前會議,邀請各地青年教友參加,為十月的會議提供更多的青年意見。

在香港,公教青年陳卓羚將代表香港教區參加三月的會前會議,以下是陳對公教報(主曆2018年3月 4日,四旬期第三主日,第3863期)就青年課題提問的書面回覆:

問:談談香港公教青年的處境。

答:公教青年在香港社會每天都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以下只是部份我想得到的。

首先,因社會側重學業成績,求學階段的青少年大部份時間忙於做功課、補習、參與課外活動,根本缺乏空間發展信仰生活。

第二,不是每一個青少年從主日學畢業後都能夠找到合適的善會,信仰培育很容易中斷。如沒有人積極關心和留住這些青少年的話,他們對堂區的歸屬感便會降低。當找不到繼續留下的原因,便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離開了。

第三,有青少年反映天主教徒身份帶有負擔。這也許源自學校或堂區視他們為舉辦活動的人手, 只顧找他們幫手,但較少真正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意願,甚或至老師和青年領袖本身都視之為負擔,又怎能以言以行讓青少年明白服務的真正意義?

第四,香港是娛樂之都,玩樂資訊傳播迅速,週末不乏好去處,大部份信仰培育和教會活動相比之下,實在未能吸引喜歡新鮮感和刺激感的年輕人。

第五,社會的一些價值觀亦衝擊著教會的訓導。例如,著重物質享受的香港時常強調有樓有車有iPhone 是生活的基本,要青年人過簡樸的生活並非易事,需要頗深的信仰和定力方能抵擋生活中的誘惑。

問:作為青年代表,請簡介你的青年職務和堂區參與。

答:我自問對青年牧民工作的經驗尚淺,仍處於學習階段。自參與了二零一四年韓國亞洲青年節之後決意要為堂區服務,有幸得到邀請成為九龍灣聖若瑟堂青年組的導師。由最初以輔助的形式協助青年組運作,到現在與另外三位導師合力帶領,見證著每一年有新的主日學畢業生加入青年組,亦有青年因著不同的原因離開。堂區的青年組每星期日都有一次課堂式的聚會,有點像主日學的延續,但形式以遊戲、活動和分享為主,盡量切合青年的口味。

除了堂區的服務外,由上年起我參與中九龍總鐸區青年小組會議。每兩個月的會議讓中九龍總鐸區內的堂區青年團體有機會互相交流活動和分享心得,甚至在神父的大力推動下,一同舉辦鐸區層面的青年活動,例如祈禱會和新春團拜。我認為與其他堂區合作是重要的,雖然感覺上增加了工作量,但如果能夠好好善用各個堂區的資源,其實是事半功倍,並且能夠惠及更多的青年。

另外,自二零一四至一六年參與了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舉辦的「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後,成為青領友的一份子。為希望能夠擴展青年牧民的工作,我在今年一月加入成為青領友的第二屆幹事。我盼望透過這個團體能夠成為更多青年和青年領袖的同行者,彼此一同遇見基督,內化信仰,回應天主的召叫。

問:青年牧民工作如何影響你的靈性和人格成長? 

答:青年牧民的工作為我有不少的成長。在青年工作方面,堂區青年組內有中一至中六的學生, 他們的需要、喜好、信仰的深度各有不同,要迎合他們不同的需要往往最令我們導師苦惱,但這正正提醒著我,每一位青年都是獨特的,都值得被重視和被尊重。而事實上一些比較「有性格」的青少年,在我們不預設不批評的態度下聆聽他們,他們是願意分享和合作的,而我時常都認為青年人天馬行空的想法才是最寶貴的。

在走青年牧民之路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生命中最想做的事,甚麽為我最重要。自己曾經亦是一位遠離了教會的青年,所以明白到同行的重要性,明白要做好青年牧民工作需要投放不少的時間和心機。然而作為青年組導師這三年來,我自認投放的心力不多,因此並未能夠與各個青年建立深厚的關係。我認為青年牧民是一份使命, 亦是一份對青年人的承諾。我自己本身亦是青年人,有很多夢想和想要做的事,然而時間永遠都不夠,太貪心甚麽都想得到的話最終沒事做得好。因此,決定要從事青年牧民,是一個學習取捨的過程。

在個人信仰方面,青年牧民工作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主日學沒有留心聽書、畢業後沒有加入任何善會、長大後沒有好好培育信仰的我,做青年組導師簡直是力不從心。過去會認為只要信賴天主和愛主愛人就夠了,但當對自身的信仰沒有全盤的認識,是很難做好青年牧民的工作。有幸能參與「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讓我從新遇見天主,要做好青年牧民工作首先自己要好好被牧養,才有能力牧養他人。

問:青年人如何看教會?為他們來說,教會是甚麼? 

答:在回答這條問題前我訪問了一些青年,以下是他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為一些在堂區或教會團體中成長並感受到溫暖的青年,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教會是第二個家,是一個找到愛、支持和關心的地方,是一個能夠學習做人、分享生活和信仰的聚腳點,是一個協助他們迷失的時候找到方向的燈塔。正正因為期望教會引領他們回應世界的各種挑戰,一些關心社會的青年會覺得教會對於社會議題的聲音比較弱,不是認為教會沒有立場,而是認為教會應該就一些議題站得前一點。

為一些在教會中擔當著角色或職務的青年, 他們有不同的感覺。被重視和有機會發揮的青年認為教會是一個讓他們學習領導、包容和體諒的地方。他們看到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亦為能夠以基督的愛連繫身邊的人而感恩。

然而,部份青年領袖則認為教會沒有用心聆聽和支持青年的想法,為青年設下框框甚至屏障,令他們時而感到失望和挫敗,為教會貢獻的心火逐漸熄滅。

為一些游離、沒有所屬的善會╱團體或信仰根基比較淺的青年,教會離他們很遠,甚至覺得有點格格不入和冷冰冰。

他們難覺得教會與自己有關係,甚至對自己的信仰有所質疑,最多作一個主日教友望彌撒,但很易受世俗影響,離開教會。然而,他們和其他青年一樣都盼望著能在教會內得到愛和歸屬感。

問:對將來有甚麼期望和希望? 

答:最大的期望莫過於教會能夠進一步聽取青年人的聲音吧!特別是在堂區層面,我相信青年們的想法和建議都希望得到神父和教友的重視,雖然未必每一把聲音都得到支持,但起碼每一把聲音都被聆聽和尊重。

另外,不少青年期望教會在社會議題上有更清晰的立場和更大的聲音,帶領他們以教會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給他們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世界。

青年信仰培育工作需要加強,不少青年的信仰未有好好紥根,容易被世俗洗禮。協助青年從新認識和紥根信仰非常重要。認識得當,才能激發對天主的愛慕之情和對信仰的追求。有基礎才能回應世界,面對生活為信仰帶來的挑戰。

轉載自公教報

教會透視:中國河南商丘教區天主教南堂十字架被強拆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當選5週年
-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與教宗方濟各牧職的內在連續性
-教宗公開接見講解天主經
-中國河南商丘教區天主教南堂十字架被強拆
-河北黎明之家善度四旬期
-中國地方教會積極回應教宗舉行奉獻24小時給天主活動
-台灣高雄教區「墾丁天主教中心」落成

教宗府講道神師四旬期第四場默想

2018年3月16日上午,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神父在梵蒂岡救主之母小堂帶領四旬期第4場默想,教宗方濟各和聖座神長均出席參加。在反省了愛德與謙卑後,本場默想的內容是服從,主題為聖保祿宗徒的勸言:「每個人都要服從上級有權柄的人」(羅13:1)。

坎塔拉梅薩神父解釋道:「保祿宗徒也說明了納稅和普遍履行各自的社會責任,不僅是一項公民義務,更是一項道德和宗教義務」。它是愛近人這個概念的要求:「國家並非一個抽象的實體,而是人民組成的團體。假如我不納稅、損害環境、違反交通規則,我就傷害並表現出輕視近人。然而,這課題不只侷限於服從國家的層面,還要進一步發現本質上的服從;所有其它形式的服從都是由此而生,包括對民政當局的服從。」

坎塔拉梅薩神父說:「事實上,存在著一個關乎眾人,包括上司和下屬、修道人和平信徒在內的服從,它在所有服從當中最為重要,支撐並激勵所有其它的服從。這並非人對人、而是人對天主的服從。原祖亞當是抗命者的始祖,基督則是服從者的始祖。在所有抗命的根源內都存在著對天主的違抗,而在所有服從的起源裡都存在著對天主的服從。在精神上服從天主,絕不阻撓人們服從可見和體制上的權威;相反地,前者更新、強化並激勵後者。如此一來,對人的服從遂成了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服從天主的標準。」

「對愛德而言正是如此。首條誡命雖是愛天主,但它的檢驗標準卻是愛近人。聖若望寫道,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怎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4:20)在服從方面也該這樣說:你如果不服從你所看見的上司,怎能自稱服從你所看不見的天主?倘若唯有在上司的指令完全符合我們的想法和選擇,我們才予以服從,那麼我們服從的就不是天主,而是自己;所承行的便不是天主的旨意,而是自己的意願。」

最後,坎塔拉梅薩神父勉勵眾人畢生活出這句經文:「天主!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希10:7)

教宗府講道神師四旬期第一場默想

教宗府講道神師四旬期第二場默想

教宗府講道神師四旬期第三場默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將前往聖畢奧神父出生地

2018年3月17日,教宗方濟各將前往聖畢奧神父朝聖地聖若望·羅通多(San Giovanni Rotondo)和聖人的故鄉彼得雷齊納(Pietrelcina)小鎮。嘉布遣會總會長安東尼·貝爾彼得(Antonio Belpiede)神父在3月10日在羅馬召開記者會,談及聖庇護神父、人們對他的敬禮,以及他的五傷。

聖畢奧神父原名方濟各·福爾焦內(Francesco Forgione),是教會歷史上第一位帶有五傷的司鐸,因為同樣帶有五傷的亞西西聖方濟各則是一位執事。貝爾彼得總會長表示,彼得雷齊納是聖畢奧神父的出生地,也是他於1910年第一次領受五傷印記的地方。從1918年起,聖人帶有了永久的五傷印記,今年正值100週年,也是聖人去世50週年。這兩項盛事正是教宗方濟各訪問的主題。

教宗方濟各將於當天早晨7時離開梵蒂岡,下午2時結束行程返回羅馬。在7個小時的訪問中,教宗將會晤信眾、嘉布遣會士、病人,尤其是患有腫瘤的兒童。

貝爾彼得總會長指出,教宗方濟各似乎沒有與畢奧神父見過面,但他願意見證他對這位聖人的敏覺力。在慈悲禧年期間,聖畢奧神父的聖髑曾與聖萊奧波爾多(San Leopoldo Mandić)神父的聖髑遷至羅馬展出,以強調修和聖事為受傷的世界帶來慈悲的重要性。

關於全世界對聖畢奧神父的敬禮,貝爾彼得總會長概述道,雖然聖畢奧神父祈禱團體在意大利的人數有所減少,但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加拿大和美國的人數卻在增加,其中不乏年輕人。聖畢奧神父是一個非常慈祥的人,雖然有人說他的舉動似乎有些“不友善”,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應該給予理解,因為聖人身處那些想要碰觸他受傷的手和腳的群眾之中,這給他造成了巨大的疼痛。

目前全世界共有約10,500名嘉布遣會士,他們對教宗的來訪非常高興。貝爾彼得總會長最後指出聖畢奧神父給今日人類的訊息,他說:「我們要在十字架下重新找到自我。人若遠離耶穌基督就會迷失自己。在十字架下有痊癒、救恩、喜悅、希望、愛和生命。」

聖五傷畢奧神父的領聖體後經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我需要祢的臨在。祢知道,我是多麼容易離棄祢。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我是軟弱的。我需要祢的力量,使我不易跌倒。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祢是我的生命。沒有祢,我的生命便沒有意義和希望。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祢是我的真光。沒有祢,我便處於黑暗中。

主,請留下來吧!好使我能明白祢的旨意。

主,請留下來吧!好使我能聽到祢的聲音,並跟隨祢。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我希望能更加愛祢,並永遠陪伴著祢。

主,請留下來吧!若祢想我永遠效忠於祢。

主,請留下來吧!雖然我的靈魂一無是處,但我希望她能成為安慰祢和接納祢的愛的地方。

主耶穌,請留下來吧!因為白日已盡,黑夜將至,生命即將結束。死亡,審判,永恆,已臨近。我需要更新我的力量,使我不會滯留在途中。為此我需要祢。黑夜已深,死亡將至。我懼怕那黑暗,誘惑,神枯,十字架,和憂苦。啊,我主耶穌,在這流徙的夜裡,我是多麼需要祢呀。

主耶穌,請留下來吧!在這充滿危機的生命黑暗中,我需要祢。請助我認出祢,如同你的門徒在擘餅時認出祢一樣。好使祢的聖體,成為軀除黑暗的真光,支持我的力量和作我心唯一的喜樂。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在我臨終時,我希望與祢合而為一。就算沒有聖體也有祢的恩寵和愛。

主耶穌,請留下來吧!我不祈求神慰,因為我不堪當。我只求祢的臨在。噢,是的,我只求此恩寵。

主,請留下來吧!因為我只尋求祢:祢的愛,祢的聖寵,祢的旨意,祢的心,祢的靈,因為我愛祢,我只求能更加強烈積極地去愛祢,沒有其他要求了。我親愛的耶穌,請賜我能在世上全心愛祢,並在永恆中,繼續地愛祢。

亞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祈禱需要勇氣和耐心,不要偏離主題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出谷紀 32:7-14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下去!因為你從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敗壞了。他們很快就離開了我給他們指示的道路,為自己鑄了一個牛犢,朝拜它,向它祭獻並且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的天主。」上主又向梅瑟說:「我看這百姓,真是一個執拗的百姓!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
梅瑟求上主他的天主息怒說:「上主,你為什麼要向你用大力,用強硬的手臂,由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發怒呢?為什麼要叫埃及人說:他是惡意領他們出來,要在山中殺死他們,由地面上絕滅他們呢?求你息怒,撤銷要加於你百姓的災禍。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上主遂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

福音:聖若望福音 5:31-47

那時,耶穌對猶太人說:「如果我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不足憑信;但另有一位為我作證,我知道他為我作的證足以憑信。你們曾派人到若翰那裏去,他就為真理作過證。其實我並不需要人的證據,我提及這事,只是為叫你們得救。若翰好比是一盞點著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他的光明。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托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派遣我來的父,親自為我作證;你們從未聽見過他的聲音,也從未看見過他的儀容,並且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意到我這裏來,為獲得生命。「我不求人的光榮;而且我認得你們,知道在你們內沒有天主的愛情。我因我父的名而來,你們卻不接納我;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名而來,你們反而接納他。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如果你們不相信他所寫的,怎麼會相信我的話呢?」

2018年3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表示:「勇氣和耐心是祈禱的特點,祈禱應該向天主暢所欲言,像子女對父母那樣。」

教宗指出:「第一篇讀經取自《出谷記》,記述了梅瑟如何勸阻上主不要對背棄生活的天主的榮耀而轉向祭拜金牛的子民發怒。在他與天主的大膽對話中,梅瑟提出自己的論據,提醒天父祂曾為自己的子民做了多少事,如何拯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奴役,梅瑟還回憶了亞巴郎和依撒格的忠信。在梅瑟的言談中,在這場面對面的對話中,透露著先知全心投入的態度,以及他對子民的愛。不怕說實話,沒有進入偏離主題的遊戲,面對誘惑他並沒有出賣他的良知。這使天主感到喜悅。當天主看到一個人為某件事不斷祈禱時,祂會被感動。」

「不偏離主題。我與人民同在,我與祢同在。這就是代禱,這是以理據爭的祈禱,這樣的祈禱需要敢於在天主面前直言。在代禱時我們要有耐心。當我們答應為某個人祈禱時,我們不能念一遍《天主經》和《聖母經》就了事。不!如果你答應為某人祈禱,就應該走梅瑟的道路。這需要耐心。」

教宗說:「不幸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領導層常常會為獲得個人收益而犧牲公司利益,即使看到自己的利益已經得以挽回。但梅瑟並沒有進入偏離主題的邏輯,他與民同在,為民爭取。聖經中到處有持之以恆的例子,例如客納罕婦人、耶利哥的瞎子。為他人代禱需要有兩個要點:勇氣和耐心。如果我願意上主垂允某個人的祈禱,就應該走出去,去敲門,叩響天主的心門,因為我的心牽掛著此事!如果我沒有為我應該代禱的這個人、為他的需求而牽腸掛肚,就不會有勇敢和耐心的能力。」

最後,教宗指明了代禱的正確方式:「即全心投入、奮力爭取、不斷前行、克己守齋。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在祈禱時向天主暢所欲言,像子女對父母那樣;持之以恆地祈禱,在祈禱時具有耐心。但最主要的是,我們在祈禱時要懂得自己是與父親在說話,我的父親必將俯聽我。願上主幫助我們在代禱方面日益精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經》是天主子女的祈禱

恭讀路加福音

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衪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

2018年3月1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感恩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著重闡明誦念《天主經》的意義。教宗表示,誦念《天主經》使我們敞開心靈,與天主和與弟兄姐妹共融,同時向天父祈求日用的食糧、平安、寬恕及懂得寬恕別人的恩寵。

「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門徒們從這個動作認出耶穌來(路24:30-31)。」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以《路加福音》的這段記載為切入點指出:「在彌撒的聖祭禮儀中,主祭重複耶穌擘餅的動作後,便帶領會眾誦念《天主經》。《天主經》並非基督信仰許多祈禱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天主子女的祈禱,是耶穌教給我們最卓越的祈禱。我們誦念《天主經》時,我們就是如同耶穌那樣祈禱。這是耶穌的祈禱,是祂教給我們的祈禱;門徒們對祂說:『老師,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祢祈禱那樣。』耶穌就這樣傳授了祂的祈禱。如同耶穌那樣祈禱是多麼美好啊!」

教宗表示:「在《天主經》中我們稱天主為父親,因為藉著聖洗的水和聖神我們獲得重生,成為祂的子女。可是,經常有人在誦念《天主經》時,卻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沒錯,你向天父祈求。但當你說出『天父』的時候,你是否感受到祂是父親,是你的父親,人類的父親,耶穌基督的父親呢?你是否與這位父親有一種關係呢?『哎,我沒想過。』」

「每當我們誦念《天主經》時,我們就會與那愛我們的父親聯繫起來,聖神使我們建立起這種聯繫,賜予我們這種成為天主子女的感覺。」

「此外,《天主經》也是讓我們妥善預備領受與耶穌共融聖事最卓越的祈禱。除了在彌撒中,我們也在早晚,在日課和晚禱中誦念《天主經》,如此一來,這祈禱也有助於使我們的每一天都具有基督徒的特色。」

教宗解釋道:「在誦念《天主經》時,我們祈求日用食糧,也祈求天主寬恕我們的罪過,同時也努力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敞開心靈,愛弟兄姐妹。然而,寬恕傷害過我們的人並非容易,我們必須祈求這份恩寵,說:『上主啊,請祢教給我們寬恕,如同祢寬恕了我那樣。』可見,這是一份恩寵。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寬恕乃是聖神賜予的恩寵。」

「在《天主經》中,我們也呼求天主使我們免於兇惡。隨後,主祭以全體會眾的名義祈求上主從一切災禍中拯救我們,恩賜我們的時代得享平安。互祝平安的標記自古以來就在領受聖體之前,被安排在領聖體禮內,因為若不先與近人和好,就無法與天父共融。」

最後,教宗總結道:「『上主,求祢垂憐,求祢賜予我們平安』,這些呼求從誦念《天主經》到分餅,都在幫助我們準備心靈去參加感恩盛宴,那正是我們與天主和與弟兄姐妹共融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