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牧靈訪問秘魯的標誌和格言

教宗方濟各將於2018年1月18日至21日前往秘魯,牧靈訪問利馬(Lima)、馬爾多納多港(Puerto Maldonado)、特魯希略(Trujillo)三座城市。在利馬總主教西普里亞尼(Juan Luis Cipriani Thorne)樞機8月初公布的一段視頻中,教宗曾籲請秘魯人「在希望的激勵下為團結效勞」。

秘魯主教在一份公告中解釋說,標誌意在表達教宗對秘魯人民的關懷以及在信德旅程中的陪伴,格言「因希望而團結」則表明這是眾人團結一心懷著希望所期待的節日。

標誌左側教宗方濟各面帶笑容的形象透過秘魯地圖的輪廓躍然而出,右側的格言被一雙紅色與黃色組成的手托起,雙手好似一對翅膀在為教宗的到訪祈禱、讚頌和喜悅。紅黃兩種顏色分別代表秘魯和梵蒂岡的國旗顏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牧靈訪問智利的標誌和格言

教宗方濟各2018年1月15日至18日牧靈訪問智利的標誌和格言已經公布。格言取自《若望福音》:「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若14:27)。

該國負責教宗訪問的籌委會發表公告解釋說:「人人熟知這句話,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非天主教徒。教宗藉此訪問勉勵人們促進相遇的文化,營造一種有利於智利人民團結合一的氛圍。」

本次訪問的標誌包含了教宗訪問的三個核心要素:十字架、教宗簽名和智利地圖。黃白兩色代表梵蒂岡國旗,「2018智利」的字樣取用紅色和藍色,代表智利國旗。籌委會的公告還強調,標誌並非出自某個人,而是多位設計師、傳媒人士、神父和平信徒共同努力的結果。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第104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簡介

2017年8月21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下屆第104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教宗提出「接納、保護、發展和融入」這4個以教會訓導為依據的動詞,把許多躲避戰爭的移民和難民的悲慘處境稱為「一個時代的徵兆」。下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將於明年2018年1月21日舉行。

教宗首先提到教會關懷移民與難民的兩個事件:一個是在他牧職之初前往蘭佩杜薩(Lampedusa)島的訪問;另一個是成立由他親自領導的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每個外鄉人敲我們的家門都是一次我們與耶穌基督相遇的時機」(參閲:瑪24:35,43)。

教宗然後解釋文告中的四個動詞:

一、「接納」移民和難民

教宗強調,急需向移民和難民提供更充足的機會,使他們能安全及合法地進入目的地國家。此外,也應簡化給予人道主義簽證”的程序,鼓勵家庭團聚,以及為較脆弱的難民開通人道走廊。

教宗批評,移民和難民被集體驅逐出境的作法,尤其不贊成將他們驅趕到那些基本人權無法得到保障的國家。教宗重申,以人為核心的原則催促我們把人的安全置於國家安全之上。以每個人基本尊嚴的名義,應該對那些未經准許進入一國領土的人努力選擇不同於拘留的解決方案。

二、「保護」移民和難民

教宗指出,這種「保護」應從移民自己的祖國開始,包括為他們提供訊息和證件,而且也應延續到移民地。接納國應重視移民的才幹和能力,讓他們有流動的自由和工作機會。

此外,也應重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他們擁有就學並與家人一起生活,以及免於各種形式的拘留的權利。應尊重人擁有一個國籍的普世權利,而且應承認這項權利,最好在所有兒童出生時就授予證書。針對不少移民無國籍的困境,應能藉著一項符合國際法的法律予以解決。

三、讓移民得到「發展」

教宗表明,「發展」意味著所有移民都具備一個人能自我實現的條件。因此,應讓移民進入社會-勞動環境。教宗讚許不少國家在國際合作上作出的努力,同時希望在分配這些援助時也顧及那些接收大量難民和移民的發展中國家的需求。

四、幫助移民「融入」社會

教宗強調,「融入」並非一種同化,取消或忘卻自己的文化認同。它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能透過不受經濟和語言條件限制而提供的國籍予以加速。我們應促進相遇的文化,天主教會樂於在這方面親力親為。

教宗最後指出,為達到預期的結果,政治團體和公民社會的貢獻不可或缺。政治領袖應具體落實近期在聯合國總部簽署的關於難民和移民的《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s)。今後幾個月將是以實際行動貫徹「接納、保護、發展和融入」這四個行動的最佳時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會透視:中國的兩位年邁主教逝世

最新內容:
-中國的兩位年邁主教逝世
-教宗在聖母升天節主持三鐘經活動
-敘利亞連續7年在戰亂中慶祝聖母升天節
-中國教會各地紛紛慶祝聖母升天節
-南非主教呼籲青年參與迷你世青節

教宗致電哀悼巴薩隆拿恐襲遇難者

2017年8月17日下午,西班牙巴薩隆拿市中心的商業街蘭布拉發生一起恐怖襲擊。一輛白色貨車以80公里的時速衝入人群,造成14人死亡,上百人受傷。2017年8月18日教宗方濟各寄唁電給巴薩隆拿總主教胡安·若澤·奧梅拉(Juan José Omella)樞機,「向那些在這殘忍暴行中失去生命的遇難者表達最沉痛的哀悼,祈願他們獲得永恆的安息。」在此悲傷痛苦時刻,教宗也「願意向諸多受傷的人、他們的家屬,以及整個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社會表示支持與關懷。」教宗的唁電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

唁電繼續寫道:「教宗方濟各再次譴責盲目暴力,這是一項對造物主的嚴重冒犯,並且祈求至高者幫助我們堅定不移地繼續為世界安定與和諧效勞。」

最後,教宗「向每位遇難者、他們的親屬以及親愛的西班牙人民頒賜他的宗座降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致電哀悼塞拉利昂洪災遇難者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遭遇洪災和山體坍塌,迄今為止已超過400人死亡,600人失蹤。教宗方濟各密切關注災情發展,他在2017年8月16日特別致唁電給塞拉利昂弗里敦總主教查理斯·愛德華·坦巴(Charles Edward Tamba),對首都郊區洪災導致的破壞性後果深感悲痛,保證在此艱難時刻為那些失去親人的人祈禱。教宗的信函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

在唁電中,教宗為所有亡者及他們處於哀痛中的家屬和朋友祈禱,為他們呼求令人振作和安慰的天主降福。此外,教宗也呼籲團結互助,表示他與那些正在提供援助的人同在。對於災難受害者而言,他人的援助非常必要。

在聖母升天節的三鐘經祈禱活動中,教宗曾向和平之后聖母瑪利亞祈禱,把世界上諸多地區遭受自然災害、社會動亂或衝突的人的焦慮與痛苦託付於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聖母帶給世界耶穌的喜樂

2017年8月15日,教宗方濟各聖母升天節中午時分在宗座大樓的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活動,與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信友一起祈禱,祈求聖母幫助我們成聖,好能日後在天堂與她相會。

恭讀聖路加福音 1:39-56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入匝加利亞的家,就向依撒伯爾請安。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腹中歡躍。依撒伯爾於是充滿了聖神,高聲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瑪利亞於是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他垂顧了她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賜與敬畏他的人。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他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他曾回憶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正如他向我們祖先所說過的恩許,施恩於亞巴郎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

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家去了。

節日福音記述聖母瑪利亞訪親的事跡。這個納匝肋少女領受了天使報喜後,便急速起身前去幫助奇跡般懷孕的表姐依撒伯爾(路1:39-56)。教宗強調,瑪利亞帶給年邁的表姐和整個世界最大的恩典就是已活在她内的耶穌。

教宗說:「在依撒伯爾和她的丈夫匝加利亞的家中,原先因膝下無子而籠罩著憂傷,現在則因一個即將到來的嬰兒而有了喜樂:這個嬰兒就是日後的洗者若翰,默西亞的前驅。瑪利亞一來到家中,他們心中便溢滿且湧出歡樂,因為耶穌那看不見卻真實的臨在讓一切充滿意義:生命、家庭、子民的救恩…一切事物!」

教宗解釋道:「在《路加福音》傳授給我們的美麗的祈禱中,這溢滿的喜樂藉著瑪利亞的口表達出來。這祈禱的首句拉丁文名為《讚主曲》,讚頌天主透過卑微的人和世上的無名小卒行了偉大的事。這是因為謙卑有如騰出空間,給天主留下位子。謙卑者之所以強而有力,是因為他的謙卑,而非強大。這正是謙卑者和卑微的偉大之處。」

「《讚主曲》歌頌慈悲和信實的天主,祂履行自己的救恩計劃乃是藉著卑微貧困的人、那些相信祂的人,以及如同聖母瑪利亞那樣信靠祂聖言的人。這就是依撒伯爾的讚嘆:『妳相信了上主言出必行,因而是有福的。』(路1:45)」

教宗指出:「在這個家庭裡,聖母瑪利亞攜帶耶穌的到來所營造的不僅是一種充滿喜樂和友愛共融的氣氛,也是一種信德的氣氛,帶來希望、祈禱和讚頌。我們希望今天在我們家中也發生這一切。」

「在慶祝至聖聖母瑪利亞升天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她再一次把那極大的恩典,那獨特的恩寵帶給我們、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團體。這是我們必須時常首先祈求的恩寵,這恩寵就是耶穌基督!」

「攜著耶穌,聖母也帶給我們一種充滿意義的新喜樂。她帶給我們一種憑著信德度過最艱苦時刻的能力;她帶給我們施行慈悲的能力,好讓我們彼此寬恕、了解及支持。」

最後,教宗總結道:「聖母瑪利亞是美德和信德的典範。今天在瞻仰她被接升天,最終完成塵世旅程的時日,我們感謝她,因為她在生命和信德的朝聖之旅中總是走在我們前頭。她是第一個門徒。我們祈求聖母守護和扶持我們,使我們擁有一種堅強、喜樂和慈悲的信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三鐘經:信德不叫我們逃避困難,卻在人生旅途中提供支持

2017年8月1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們誦唸三鐘經。教宗在念經前的講話中強調:「對教會而言,防止翻船的保障是對基督的信德,而非基督徒的能力。信德不是逃避生活困難的出路;卻在人生旅途中提供支持,給困境賦予意義。」

主日福音選自《瑪竇福音》第14章,講述耶穌步行加里肋亞海上的事跡。當時,門徒們遇逆風,颳得船隻顛簸,他們以為迎面走來的耶穌是個妖怪,感到驚恐萬分,耶穌便安慰他們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伯多祿為了證實那真是耶穌,也想要步行水面,但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並開始下沉,遂大叫:「主,救我!」

教宗方濟各解釋道:「這段福音令我們反省我們的信德,我們每個人的信德,整個教會團體的信德,以及今天在廣場這裡我們所有人的信德。這艘船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教會的生活,逆風代表困難與考驗。伯多祿請求的『主,請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祢那裡』,以及他大叫的『主,救我』極其相似於我們渴望感到有主同在的心願,以及我們在生活及團體困境中的恐懼和苦惱。」

「耶穌可靠的聖言有如在驚濤駭浪中供人抓緊的繩索,但那時對伯多祿而言仍不足夠。我們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非但沒抓緊上主的聖言,反倒為了更大的安全感而訴諸於占星術和紙牌占卜,這時我們就開始沉沒。」

「對上主和祂的聖言懷有信德並不意味著人生會一帆風順。然而,信德向我們保證天主的臨在,那是耶穌的臨在,敦促我們克勝生活中的暴風雨;信德叫我們確信,有一隻手緊握著我們,幫助我們面對困難,為我們指引道路,即使在黑暗中也不例外。」

福音中的船象徵了各個時代的教會:教會這艘船也必須面對逆風和暴風雨。教宗強調:「拯救教會的不是基督徒的勇氣和人品:防止翻船的保障是對基督和祂聖言的信德,這才是保障。」

儘管我們卑微弱小,但我們在教會這艘船上很安全,尤其當我們跪在上主面前朝拜祂時。我們要如同門徒們那樣,宣認說:「祢真是天主子」。

最後,教宗祈求說:「願童貞聖母瑪利亞助佑我們始終留在教會的船上,遠離登上小船的誘惑;那些意識型態、時尚和口號的小船誘惑人心,卻不可靠。」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勒令比利時天主教修會不可實施安樂死

教宗方濟各勒令一個在比利時服事病人和殘疾者的天主教修會(Brothers of Charity) 在其管理的精神病院内停止實施安樂死的承諾。今年5月,這個稱為「愛德兄弟會」的男修會宣布將准許醫生在比利時屬於該修會的15所精神病院内實施安樂死。

除了荷蘭外,比利時是法律准許醫生協助精神病患者死亡的唯一國家,但應在病患的要求下才可實施安樂死。允許實施安樂死的準則之一,就是病人處於「難以忍受的痛苦」狀況,而且至少需要聽取三位醫生的意見,其中一位應是精神病醫生。

「愛德兄弟會」比利時會院的院長拉夫‧德‧利茨克(Raf De Rycke)在今年5月的公告中表明,安樂死只會用於缺乏「其它合理治療」的情況,而每一項關於安樂死的申請都會得到「極為謹慎」的考慮。他表示:「我們尊重醫生是否實施安樂死的自由,因為這是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愛德兄弟會」設在羅馬的總會隨後也發表一份聲明,堅稱那種准許實施安樂死的行為實在違背了天主教會的基本原則。該修會總會長勒内‧斯托克曼(Rene Stockman)寫道:「首次聽到一個基督信仰機構堅稱安樂死是一項正常的醫療實施,屬於醫生治療的自由權限。這言論不誠實,令人反感及無法接受。」

斯托克曼總會長也強烈譴責這個修會在安樂死問題上所承受的壓力,但聲稱「這並不表明我們該當屈服」。他承認「世俗化正在損害在比利時的修會」。「愛德兄弟會」總會長最近幾個月要求比利時主教們在這個問題上表明立場,同時稟報聖座他已就此個案展開調查工作。

如今,教宗方濟各透過聖座修會部直接命令「愛德兄弟會」不可在他們管理的精神病院實施安樂死。如果不服從命令,就會依照教會法典採取嚴厲措施,甚至予以絕罰。

最近十年來,在比利時實施安樂死的案例急劇增加。提出要接受安樂死的申請案中,大部分是癌症病患或神經變性疾病的患者,而精神病患者的人數在每年死於安樂死的4000人當中只佔3%。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楊鳴章主教履任香港主教祈福彌撒

最新內容:
-教宗2017年8月祈禱總意向是為藝術家
-宗座科學院院長訪華出席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大會
-楊鳴章主教履任香港主教祈福彌撒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