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節三日慶典首天: 聖週四主的晚餐

「逾越節三日慶典」(Triduum),是四旬期後及復活期前的禮儀時期,由聖週四主的晚餐禮儀慶祝開始,直至復活節主日晚禱作結束(《禮儀年及曆法總則》17)。自1969年起,逾越節三日慶典的聖週四及聖週五並非屬於四旬期內。

逾越節三日慶典是普世教會禮儀的高峰,隆重慶祝救贖我們的奧蹟,主耶穌基督的最後晚餐(聖週四黃昏)、苦難和死亡(聖週五)、埋葬(聖週六),及復活(復活守夜禮及主日)。

聖週四「主的晚餐」感恩祭

「主的晚餐」彌撒(Mass of the Lord’s Supper)是為了慶祝耶穌基督賜與祂的淨配教會三份恩賜:司鐸職務、聖體,及大於死亡的愛。在禮儀中,教會彷如進入「主的晚餐廳」,然後陪同耶穌前往橄欖山及革責瑪尼莊園,為基督的苦難作序幕。作為萬物的上主及主宰,耶穌為那些祂選為宗徒的人屈膝洗腳。在餐桌上耶穌將餅酒變成新的祭獻,承諾祂永遠實質地與教會存在。

主的晚餐感恩祭應在黃昏(日落後)舉行。感恩祭開始時,便是四旬期的結束。所以,四旬期對禮儀的限制便不再適用。其中,祭台旁可用適量的花裝飾,但仍需要節制。聖體櫃應該是空的,直至復活節守夜禮。禮儀顏色是白色。

本地教區可在當天早上(或數日前)舉行「聖油彌撒」(Chrism Mass),主教為未來一年所有堂區施行聖事所用的聖油(聖化聖油、候洗聖油、病人聖油)祝聖,象徵著教區的團結,司鐸們也在這彌撒中重發司鐸聖願。這些聖油可在主的晚餐彌撒前或開始時,隆重進入堂區聖堂,放入「聖油櫃」。

主的晚餐感恩祭包括五部分,其中加入了一些禮儀注意事項。

  1. 開端式
    • 光榮頌頌唱時,應鳴鐘及搖鈴。直至復活節守夜禮,不可再鳴鐘或搖鈴。
  2. 聖道禮
    • 讀經一採用《出谷紀》十二1-8,11-14,關於逾越節晚餐的法則。
    • 答唱詠採用《聖詠》116,答句為「我們就是藉那祝福之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
    • 讀經二採用《格林多人前書》十一23-26,講述耶穌創立聖體聖事。
    • 福音前歡呼仍然不可用「亞肋路亞」。
    • 福音採用《若望福音》十三1-15,講述耶穌為宗徒們洗腳,愛他們到底。
    • 不念信經。
  3. 濯足禮
    • 本堂可按牧民益處決定是否舉行濯足禮。
    • 主禮濯足時,脫下祭披,可束上圍巾。
    • 聖禮部2016年1月6日頒佈法令,允許在濯足禮中主禮為女性洗腳,其中被洗腳者適合包括「青年、長者、病弱者、健康者、聖職人員、獻身男女和平信徒」。這改變是為強調牧者應仿效基督服事眾人,而再不單為了紀念耶穌成立神品聖事。
    • 在香港教區,濯足禮可成為講道的一部分。
  4. 感恩禮(聖祭禮)
    • 應採用感恩經第一式,一部分經文是為當日專用。
    • 成聖體時不可鳴鐘或搖鈴,但可用木鈴(clapper)作取代。
    • 送完聖體後,存放聖體的聖體盒(聖盤)須放在祭台上。
  5. 恭移聖體
    • 念領聖體後經後,主禮穿上白色肩衣(humeral veil)捧起聖體盒,跟隨列隊遊行,前往保留聖體的地方。遊行時可頌唱《皇皇聖體》第一至四節(Pangue, lingua)或其他聖體歌。
    • 主禮抵達後,把聖體放入臨時的聖體櫃,除下肩衣。輔禮人員燃點聖體櫃旁的蠟燭(四支、六支或更多)。主禮然後跪著奉香,眾人頌唱《皇皇聖體》第五、六節(Tantum ergo)。【凡於聖週四在聖體前虔敬地頌唱《皇皇聖體》第五、六節(Tantum ergo),可獲全大赦(《大赦手冊》7)。獲得全大赦的基本條件包括善領聖體、辦妥告解、為教宗意向祈禱、棄絕對所有罪惡的依戀。】
    • 子夜前,在這保留聖體的地方應讓信友留下,舉行隆重朝拜聖體,應保持默靜,不應有音樂。
    • 子夜時,花應該移除,除了一支蠟燭外其他蠟燭應吹熄。
    • 如環境許可,子夜後可讓信友繼續陪伴聖體直至清晨,甚至直至聖週五禮儀

禮儀完成後,禮儀人員須除掉主祭台的祭台布,所有可移動的蠟燭台及十字架須隱藏。若其他十字架還未被蓋著,應用紅色或紫色布遮蓋。

 

撰文:Gabriel Chow
圖片:CNS

教宗方濟各主持復活主日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4月4日復活主日上午,教宗方濟各於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雖然在現場參禮的信友人數不多,但在世界各地通過數字媒體參加這台感恩祭的天主教徒卻數不勝數。比方說,光是在本新聞網英文臉書專頁上同時慶祝耶穌復活的人數,就有將近9千人。超過170個新聞廣播網和媒體渠道進行了復活節禮儀的直播。

在基督信仰的這個至聖慶典裡,教宗方濟各選擇以靜默反省取代侃侃而談,在彌撒講道的時刻默觀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奧跡。在教宗帶領信眾靜默祈禱之前,禮儀中以拉丁語和希臘語恭讀了《若望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復活奧跡(參閱:若廿1-9)。

在聖祭禮儀中,教宗誦唸了感恩經第一式。這段又稱為「羅馬正典」(Roman Canon)的經文是拉丁禮仍在使用的感恩經中最古老的一個,至少可追溯至七世紀大額我略教宗的時期。

當天裝飾聖伯多祿大殿的鮮花來自於荷蘭。由該國花農獻花點綴教宗主禮的復活節彌撒,至今已有35年之久。去年由於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暫停了這項傳統。今年荷蘭花農敬獻給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的花卉是雪山玫瑰(Avalanche roses)。與此同時,花農也捐獻給羅馬若干安老院同樣品種的玫瑰花,對疫情下的受苦者表達關懷之情。

這台大禮彌撒結束之際,教宗方濟各向聖伯多祿大殿新任總鐸甘貝蒂(Mauro Gambetti)樞機表示歡迎,並向卸任總鐸科馬斯特里(Angelo Comastri)樞機致以感謝。後者擔任聖伯多祿大殿總鐸一職長達16年,因年滿78歲屆齡退休。教宗感謝科馬斯特里樞機的牧職、靈修、宣講和慈悲。

最後,教宗也感謝所有為逾越節三日慶典辛勤服務的人員,包括聖詠團、輔祭員、讀經員和執事等人。因著他們的付出,聖週的禮儀得以盡善盡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家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默觀十字架上的耶穌並誦讀《福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家庭裡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有兩大禮儀舉動,分別是: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誦讀《福音》。」

2020年4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為我們指引了如何在當前困境中活出基督信仰高峰時刻。面對疫情,人人心中都有許多疑問,有些疑惑涉及天主,例如:「在我們的痛苦前,天主會怎麼做?天主在哪裡?為什麼祂不趕快替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教宗指出,耶穌的受難史有助於找到答案。

「耶穌周圍的人也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祂是否真的是要來解救子民的那一位?耶穌並不符合百姓的期待,因為百姓等待的是一位強而有力的默西亞、佩帶利劍的勝利者。然而,來的那一位卻良善心謙,勸人改過向善及慈悲為懷。因此,百姓認為祂不可能是默西亞,在祂死亡之際捨棄了祂。」

教宗指出:「然而,我們若是誦讀耶穌受難史,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耶穌死亡的那一刻,羅馬帝國的一個百夫長看到祂在十字架上受苦,聽到祂寬恕眾人,親手觸摸了祂無盡的聖愛,於是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

「百夫長的這番話跟其他人說的大不相同。那麼,哪個是天主的真實面容呢?」

教宗表示:「我們竭盡所能在天主身上投射自己的樣貌,天主卻截然不同。為了讓人認識自己,天主前來與我們相遇,並在逾越節完全揭示自己。天主是在十字架上全然啟示自己,十字架有如祂的講道台。在靜默中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認識我們的上主,將對我們有所裨益。主耶穌從不指責任何人,卻向眾人,包括釘死祂的人,張開雙臂;祂沒有以自己的光榮來擊潰我們,卻為我們赤身露體;祂對我們的愛不是空口白話,卻為我們默默地獻出生命。」

教宗說:「因此,注視著十字架上的耶穌,能幫助我們擺脫對天主的先入為主觀念。此外,我們還要打開《福音》。這幾天,大家待在家裡隔離防疫,讓我們善用兩個物件:仰望十字苦架,並打開《福音》。這可稱為一個重大的家庭禮儀,因為我們這幾天無法進堂。我們必須誦讀福音,因為耶穌不願意被人曲解,不希望人們把真天主與假的神相混淆;真天主是謙卑的愛,假的神則是世俗的神,善於表演,引人注目。」

「百夫長雖然是外教人,但他的一句話點出了耶穌的真實身份。那一刻,人們在愛中看見了全能的天主。天主的本質是愛,現世的權勢總會消逝,愛卻永垂不朽。天主的聖愛在逾越節以祂的寬恕治癒了我們的罪過,使得死亡成為生命的過渡階段,把我們的恐懼化為信任、焦慮化為希望。逾越奧跡教導我們,天主能把一切變成善的;與祂在一起,我們能確實相信一切都會好轉。正因如此,在復活主日那天上午,我們聽到那句:『你們不要害怕!』(參閱:瑪廿八5)」

「耶穌親近我們,從而改變了歷史,以他的聖死與復活戰勝了死亡;同樣地,我們也能藉由親近祂來改變自己的歷史。」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接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注視,好能明白我們並不孤獨,卻是深深被愛,因為上主絕不捨棄我們,絕不忘記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4月18日

是日(聖週四)教會焦點:

-教宗方濟各主持祝聖聖油彌撒

聖週四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祝聖聖油彌撒。教宗在講道中反省了耶穌與群眾關係中的三大恩寵。詳盡內容

-教宗在羅馬韋萊特里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

同日的傍晚,教宗在羅馬韋萊特里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並為12名服刑者施行濯足禮。詳盡內容

-中國閩東教區輔理主教郭希錦與正權主教一同舉行祝聖聖油彌撒

中國福建省閩東教區郭希錦(前正權主教)現任輔理主教在聖週四上午與現任正權主教詹思祿一起舉行了祝聖聖油彌撒。這是教會合一的重要標記,也表明北京當局願意尊重去年9月與聖座簽署的臨時協議。詳盡內容

-《鹽與光》播放教宗主持的逾越節三日慶典

本台《鹽與光》在聖週中會播放由教宗主持的逾越節三日慶典,當中也包括教宗頒布復活節文告及隆重降福羅馬和普世。我們也會在東岸時間聖週六下午2時30分 ,網上播出由梵蒂岡新聞網中文節目部提供的復活節前夕守夜禮中文直播。詳盡內容

 

教宗公開接見:唯有耶穌基督能使我們獲得重生

格林多前書

因為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基督,已被祭殺作了犧牲。所以我們過節,不可用舊酵母,也不可用奸詐和邪惡的酵母,而只可用純潔和真誠的無酵餅。

2018年3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論述了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意義。

教宗表明:「這3天的慶典紀念唯一偉大的奧跡,即主耶穌的死亡與復活。唯有耶穌基督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別無他人。我們因此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逾越節三日慶典從聖週四主的晚餐開始,直到復活主日晚禱結束。接著便是復活節後的星期一,但這是禮儀後的一天,是家庭的節日,社會的節日。

教宗解釋道:「逾越節三日慶典標明我們的信仰和在世使命的重要階段。所有基督徒都必須善度這3個聖日,將之作為他們個人生活和團體生活的『根源』,就如我們的猶太弟兄度過離開埃及的出谷旅程那樣。」

「逾越節三日慶典並不是在鴿子、復活蛋和節慶中就此結束,因為復活節過後,我們是在宣告基督已復活的光照下開始走上傳教的旅程。這宣告是我們信德和望德的中心及核心。唯有耶穌基督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別無他人。我們因此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因為成義,也就是成為義人是無償的。這就是耶穌聖愛的偉大:祂白白賜予我們生命,為的是讓我們成為聖人,讓我們洗心革面並得到寬恕。這正是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核心。」

教宗提到:「在聖週六晚上將有幾位成年人領受聖洗聖事,從而開始他們的基督信仰生活;已經領過洗的信友也在這個機會上重發他們的聖洗誓願,因此『該追求天上的事』(哥3:1-3)。」

教宗籲請他們:「向高處看,向遠處看,要放寬視野,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信德,這就是我們的成義,這就是恩寵的狀態。一個基督徒若真的讓基督來洗滌,真的讓基督來脫下我們的舊人、在新生活中行走,就不能再墮落,儘管他仍然是罪人,因為我們都是罪人。耶穌的成義把我們從墮落中解救出來,我們雖然是罪人,但不是墮落的人;我們不能再以心靈死亡的心態來生活,也不能成為導致死亡的因素。」

最後,教宗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信友說:「許多國家在復活節當天有讓兒童用水,用生命之水清洗眼睛的習俗。這是一個希望看到耶穌的事,新事物的標記。讓我們在這復活節清洗自己的心靈,清洗心靈的眼睛,好能看到美好事物,行美好的事。這是多麼美妙啊!這正是耶穌的復活,祂為了救贖我們眾人而付出死亡的代價。我建議你們:在復活節早晨把孩子們帶到水龍頭前,讓他們清洗自己的雙眼。這將是能看到復活的耶穌的標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基督教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

blog_1427918197

4月1日(聖週三)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解釋了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意義,並呼籲信友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好能善度復活節。

逾越節三日慶典從聖週四紀念主的最後晚餐的禮儀開始到復活節前夕。

教宗解釋說: 「耶穌在受難前夕,以餅和酒的形式將自己的體和血獻給天父,把自己的體和血賜予門徒們作為食糧,並叮囑他們要永遠紀念祂的祭獻。福音提醒我們耶穌為門徒們洗腳的情節:基督為門徒們洗腳,表達祂的生命和苦難的意義是服事天主和兄弟。」

「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當天主的恩寵洗淨我們的罪過,我們穿上了基督時(哥3:10),也是如此。我們每次在感恩聖祭中紀念上主,也是如此:我們領受與基督忠僕共融的聖事,是為聽從祂的命令,彼此相愛,如同祂愛了我們那樣(若13:34)。若我們領受聖體,卻沒有誠意彼此洗腳,我們就認不出上主的奧體。那是耶穌徹底自我奉獻的服務。」

在聖週五,我們默想基督死亡的奧跡和朝拜十字架。耶穌在把自己的靈魂交予天父之前,說「完成了」(若19:30)!

教宗指出:「這句話表達了耶穌的救贖工程完成了。“耶穌藉著祂的祭獻,將最大的不義轉化為最大的愛。」

教宗進一步指出:「世世代代以來,許多男女以他們生命的見證反映著這完美、圓滿、純潔的愛”。他舉出安德肋·桑托羅(Andrea Santoro)神父的實例,這位羅馬教區的司鐸曾在土耳其傳教,於2006年被謀殺。他在遇難的前幾天曾寫到:“唯有獻出自己的身體才能拯救世人。」

「願我們同時代人和其他人的這種榜樣,能幫助我們將自己的生命作為愛的禮物獻給弟兄,以效法耶穌。今天也有許多男女是真正的殉道者,他們為了宣認信仰,僅僅為了這個理由,而與耶穌一同獻出了生命。這是一種服務,是為見證基督信仰而流血犧牲的服務,是基督為我們所做的服務,祂為救贖我們而耗盡一切。要是我們帶著罪過,也帶著對近人的愛在生命終結時,能向天父說:『我能夠做的,我都做了』,好重復耶穌的話:『完成了』,那該有多好啊!」

談到聖週六,教宗指出,教會在這一天與聖母瑪利亞一起默想基督在墳墓中的「安息」。

教宗說:「聖母瑪利亞是第一個及完美的門徒,第一個及完美的信徒,教會全部的信德都集中在她身上。在黑暗籠罩受造界之時,她獨自一人手持點燃的信德火把,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相信耶穌的復活(羅4:18)。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我們滿懷希望地期待著基督的復活,到了那時刻,藉著復活基督的光,復活奧跡將會圓滿地彰顯出來。這一切都是從最黑暗的時刻開始的。我們都知道,在黎明前的一瞬間,黑夜是最黑暗的時辰。然而,基督正是在那黑暗中得勝並且點燃了愛火。痛苦的石塊被推倒,給希望騰出空間。」

因此,我們若能與戰勝死亡的耶穌在一起,就能開啓充滿前途的今天。

教宗說:「我們的生命沒有停留在墳墓的石塊面前,藉著對基督的望德,我們的生命越過墳墓,因為基督正是從那墳墓中復活了。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做清晨的哨兵,知道認出復活耶穌的標記,如同那些在一週第一天的清晨向墳墓跑去的婦女和門徒們那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 在苦像上看到人類的創傷

04161 blog

4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這一天是逾越節三日慶典前夕,教宗的要理講授自然以耶穌的苦難為主題。他強調,在耶穌的苦難奧跡中,我們看到全人類的痛苦,他們藉著耶穌的複活將獲得救贖。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